㈠ 如何培養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好習慣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小學階段,是為以後的各個階段打基礎的,對學生今後回的影響極深。培答養小學生有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是十分重要的。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可以從幾方面進行: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榜樣;獨立思考、大膽發言的習慣;培養認真完成作業,有錯就改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認真閱讀習慣;堅持寫日記的好習慣。這樣,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使他們興趣盎然地主動學習語文,那就必定能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㈡ 作為一名班主任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
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心理慣性。《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也強調:教學要「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無疑是我們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
一、養成課前預習和課後溫習的習慣。
當前,有的教師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新課上完後,學生才知道學習了什麼,這樣無准備的教學,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預習好比火力偵察,能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了解重、難點在哪裡,帶著疑問上課,從而可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古詩《望天門山》時,我採用了如下做法。在課前,我布置學生按「畫、問、析、答、提」的要求預習課文。要求學生理解詩的內容,試畫一幅圖畫體現詩的內容,在課堂教學時,針對學生的畫提出問題「你為什麼這樣畫」,並就此與學生廣泛交流,從而使學生了解詩歌所表現的意境,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可見,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學實踐表明,課堂上學生學會了的東西,課後還會忘記。因此,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溫習習慣,只有及時復習當天學過的東西,才能降低遺忘率,鞏固所學知識,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把平日所學的零散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彌補學生知識的缺陷。
二、養成勤於思考與全神貫注學習的習慣。
「語文是思維的素養。」如果不能積極動腦思考,就不能學好語文。在課堂教學與課後輔導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對於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要使學生盡量自己解決,而不依賴他人。因此,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勇於質疑發表各自不同的見解,當然包括與教師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完全相同乃至於相反觀點或立場的意見。教師對於不完全符合設計意圖的各種想法與做法,應該做到不輕易否定,而能夠敏感地抓住學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地討論,發揚教學民主,允許學生保留個人意見,充分表揚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真切地品嘗到獨立思考的甜頭,使學生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心專才能事成。」學習也是如此。在課堂上,如果學生「人在課堂心在外」,是不可能學到知識的。因此,要注意培養學生全神貫注地學習的習慣;課外學習時,教師和家長也要引導學生克服邊學習邊玩,邊學習邊吃東西等不良習慣。從而把良好的習慣帶到課堂來。平時還要開展在特定的時間里完成特定的任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逐漸養成全神貫注地學習的習慣。
三、養成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習慣。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往往由教師進行小結或優等生作答,大部分學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機會。素質教育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就充滿了生命力;把班級還給學生,班級就能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師生,教育就充滿了勃勃生機。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素質的主要陣地。新課改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教養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課堂上,應該讓每位同學主動參與、自由讀書、熱烈討論、談講感悟。如:在學習《再見了,親人》一課,熟悉這篇課文的人都知道,這篇課文前三節行文結構一致都是以「送別——回憶——抒情」的思路來寫的,完全可以精讀第一節,再「由扶到放」,讓學生自學第二、三小節。於是我在教這一課時,我設計第一自然段為範例進行教學。我概括出「三步」學習法:「學分層,理清順序」——「抓往事,理解『親人』」——「讀課文,體會感情」,然後要求學生按這樣的方法自學第二、三自然段,學生積極性高,自主學習意識很強,個個皆按照自己的意願主動地參與學習。這樣,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興趣,教師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給予恰當的指導,使其有所提高。這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無拘無束地交流個人所得,爭先恐後發表所感、所悟。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享受到參與課堂活動的樂趣。從而逐漸使學生養成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習慣。
四、養成獨立完成作業與自我評價的習慣。
完成作業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培養學生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尤其重要,使學生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必須常抓不懈而且嚴格要求。例如:做作業前要准備好一切學慣用品,如書、本、筆、尺等,而且應先復習當天的功課或復習與作業有關的內容,然後再認真地獨立完成作業。如果是做假期作業,應先制訂做作業的計劃,每天完成一定數量的作業,不能拖拉,做完作業之後,應認真檢查,發現錯誤及時更正,做作業要字跡工整,答卷時卷面要潔凈。老師要通過嚴格要求使其逐漸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從而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許多學生做完題目,讓老師和家長檢查、評價,這有好的一方面,同時也容易養成依賴思想。在學生的學習中,應把這種積極性逐漸引導到自我評價上來,使他們養成自我評價的習慣。如,生活中我要求學生做完作業後,先檢查,發現問題再看書,查字典,看例題對照檢查,做出正確與否的評價,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如果教師和家長能長期這樣要求,他們就能形成這樣良好的作業習慣。
五、重視課外閱讀的習慣的培養。
要學好語文,光靠課內是不夠的,還必須閱讀一些課外讀物。課外閱讀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是不無裨益的。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有時就課文中涉及的某一問題會產生強烈的進一步深入探究的動機。例如學完《太陽》一文之後,學生在了解了太陽的大小、溫度、離地球距離的遠近以及和人類密切的關系等知識以後,他們還很想知道太陽黑子、黑洞、臭氧層等是怎麼回事,他們渴望能讀到更多的關於太陽的文章,渴望了解更多的關於太陽的知識。於是我給學生們推薦了《1001個宇宙之謎》這本書,並指導他們閱讀;如學習《爬山虎的腳》之後,學生很可能會對「奇妙的植物的腳」這一課題感興趣,教師要引導他們積極地查閱資料、實地考察,通過多種途徑去了解更多的奇妙的植物的腳。在教學中,我有計劃地介紹《植物網路》課外讀物和提供一些有關於其它植物的腳的圖片給學生看,指導學生閱讀,實現「閱讀教學」應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使課外閱讀成為課內閱讀的拓展和補充,從而使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成為有機整體。從而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從而養成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
六、培養學生變通思維的習慣。
教師要在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其他良好習慣的同時,積極採取措施,加強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並貫穿教學始終,使之形成創新習慣。良好的創新習慣將會成為其他習慣的有益補充,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各種素養的全面發展。一、利用教材典範優勢,培養變通思維。憑借教材,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索課文中的小神童、科學家和發明家在創造過程中的思維軌跡,從而領略變通技巧。如《稱象》一文介紹了才七歲的曹沖敢於沖破大人的思維束縛,創造性地想到別人想不到的稱象的方法。在教學中,我首先要引導學生把曹沖的這種方法用替代物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加以論證,使學生領悟到曹沖運用的是等值交換法,即把重量相等的石頭和大象互換。這一變通使本來難以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這時,教師應進一步啟發,引導學生對曹沖的方法進行評價和再變通,鼓勵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去創新。二、尋找教材可想像空白。如《樹葉落了》一文教學,教師可以從文中的言語空白處入手,激發學生的想像,讓學生對課文中未知的事物進行預測。文中寫了小蟲把落葉當作屋子,螞蟻把落葉當作小船,小魚把落葉當作小傘,而這三種小動物在屋子裡、小船中、傘下幹些什麼文中沒寫,這些地方可讓學生自由想像。教師平時多引導學生對事物的方方面面去換角度思考、想像,慢慢地學生就會養成良好的創新習慣。
㈢ 怎樣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一、小學階段應培養的語文學習習慣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過程中,要培養哪些方面的語文學習習慣呢?根據課標的要求,我們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著力培養。
(一)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
正確寫字姿勢的培養,必須從學生初入學時抓起,因為初入學的兒童可塑造性強,寫字姿勢尚未定型,在這個階段抓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要讓學生養成寫字姿勢「三個一」的習慣,養成「提筆即是練字時」的習慣,不管在什麼場合下寫字,只要一提起筆來,就要一筆一畫地寫,認認真真地寫,力求做到筆畫清晰,間架合適,行款整齊。一開始,學生可能不太習慣,也可能影響做作業的速度,只要堅持下去,就能越來越熟,做到既寫得好又寫得快。此外,還要指導學生養成卷面整潔、愛護文具等習慣。
(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什麼是良好的閱讀習慣?這里我認為,應當講究閱讀的質量,也就是說要在「懂」字上下功夫。遇到「攔路虎」不要輕易放過,要認認真真地查查字典,不理解的詞要聯繫上下文體會體會意思。要養成「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一些課文要邊讀邊想像,在頭腦里「過電影」。小和尚念經--讀而不諳其義,這樣的讀就沒有什麼意義;「口」到了,「心」卻溜了號,更是讀書的大忌。學源於思,思源於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因此,還要培養學生在讀書時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精彩的段落應該反復誦讀,必領神會,有的還要背下來,印在自己的腦海里,以備隨時調用。還要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要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使他們喜歡讀書讀報;要「不運筆墨不讀書」;讀自己的書,要邊讀邊做記號;要養成讀書做筆記的習慣;可以摘抄好詞佳句,精彩段落和有關知識,也可以寫寫讀後感。
(三)養成良好的習作習慣。
良好的習作習慣主要包含留心觀察、認真思考、勤於動筆、認真修改自己作文等習慣。要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鼓勵他們自己去觀察,並要一邊觀察一邊思考,使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徵,比較事物的異同,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系。這樣做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要養成認真思考,勤於動筆的習慣。有的學生往往想到一點就寫,寫了幾句寫不下去了,又塗掉重寫,結果是欲速則不達。動筆之前,一定要認真思考,想一想這篇作文重點寫了什麼,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什麼。從頭到尾都想清楚了再動筆。要讓學生樂於動筆,勤於寫作,就得改進作文的命題,加強學生自主擬題的練習,多寫日記、書信、隨想等。
還要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有不少學生作文寫好後,往往一交了之。沒有認真修改初稿的習慣,這或許是學生習作質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學生的作文寫好了,要讓他們把初稿念一念,一邊念一邊改。正如一位作家所說:好作文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作家尚且如此重視修改,小學生更應該養成嚴肅認真地對待自己作文的好習慣。
(四)培養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
「聽」是大有學問的。有的同學聽人講話心不在焉,聽了以後不知所雲,這就不是好的習慣。教師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聽力,使他們會聽。比如聽課,就要學會抓住中心,記住要點。關鍵的地方要側耳傾聽,並將有用的信息儲存起來。參加討論和辨論,要聽明白各人的主要觀點,看法有分歧的要能聽得出分歧在哪裡。經常訓練學生的聽力,就能使學生的耳朵逐漸聰敏起來,提高其吸收、篩選有用信息的能力。
良好的說的習慣也要從小培養。雖然小學生在入學之前就已經具備了口語的能力,但並不規范、准確、完善,往往是滿口方言,語句凌亂,有的還夾雜著一些粗野的話。進入小學以後,要進一步訓練學生的口語,提高說的質量。如堅持說普通話,響亮話,完整話。有不良習慣的,如說話哼哼唧唧、結結巴巴或帶口頭禪,還要個別進行糾正。
在小學階段需要培養的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主要就是這幾個方面。另外還有如寫日記習慣,搜集名言警句的習慣,背誦、賞析美文的習慣,不懂就問的習慣等也是需要培養的學習習慣。
二、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第一,教育者思想重視才易抓;受教育者認識提高才易學。能否培養好習慣,關鍵取決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上對這項工作是否重視,是否下功夫努力,教師不要因為短期內見效難就不願抓。教師思想重視去抓了,學生才會重視做。學生不要因為短期內未見效就放棄努力。持之以恆,定能見效。
第二,在抓教育培養和訓練時,教師的工作要細致而耐心。只有細致觀察,才能發現學生的具體學情;只有耐心啟發、引導、幫助,才能使學生有信心改正不良習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第三,「教」要指導「到位」,「學」要行動「到位」。教師指導得具體、細致,學生才能感受得真切、具體。學生一旦行為不夠規范,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都會大大影響培養效果。對此,教師要督促他們持之以恆,行動到位。
第四,教師評價、反饋要及時。對哪怕只有微小進步的學生,也要及時表揚評價,讓學生從老師反饋的「信息」中去感受自己的變化,增強行動的信心。
第五,學生自我教育、自我評價作用不可輕視。低年級應充分利用好成長記錄袋的作用。高年級學生,他們的自我意識增強,初步具有是非觀、評價觀。讓學生經常在課上聯系實際,自我評價、自我教育。從同伴身上看到的進步和變化,對學生啟發和影響最大。
第六,『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要求家長給以配合支持和督促檢查。這樣可加快培養訓練習慣到位的速度。
第七、教師的「身教重於言教」。
小學生具有向師性、模仿性等特點。教師本人具有學習語文的諸多良好習慣,就能潛移默化地給學生以良好影響。比如說,教師能寫一手漂亮的字,小學生便會由衷地欽佩、傾慕,並進而心揣手摹。由此而產生的內驅力,對於養成小學生認真寫字的習慣,其作用是難以估量的。學習習慣是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穩定的動力定型。習慣在學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葉聖陶先生甚至說「教育就是養成好的習慣」,這完全符合現代教育的要求。因為現代教育的要求是「學會怎樣學習」。
【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問題】
(一)培養樂學的習慣
如今的學生聰明、好勝、好奇、好問,酷愛刨根問底。這就為習慣的培養奠定了生理和心理基礎。而那種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學習,會使學生感到乏味、厭倦乃至學習效率低下。尤其是受「應試教育」影響的老師,一個勁地灌輸,搞題海戰術,搞機械重復地抄寫,試卷一張又一張,使學生漸漸喪失學習興趣。那麼,如何培養樂學語文的習慣,首先,應遵循小學生生理心理特點??既了解他們的共性,又了解其個性差異,從學生實際出發,挖掘其內在興趣。在語文課上,經常採用一些激勵性語言,不斷地刺激學生學習。如:「你想知道故事內容嗎?」「你還有更好的說法嗎?」「你想讀一讀嗎?」「你覺得能比某某讀得更好嗎?」「喲,比老師想得還周到呢!誰還有高見?」等等,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不斷學習的樂趣,慢慢形成習慣。
其次,培養興趣。有了興趣,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才能在學習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即主動進行學習。一句話,沒有興趣,學習習慣就無從談起。
(二)培養自學的習慣
語文自學習慣是在實踐中養成的。小學生要學好語文,必須勤於實踐。而這里的「實踐」,就是「自學」。也就是說,自學的習慣是在自學的實踐中養成的。教師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即要教給學生自學的本領。葉聖陶先生說得好,「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須教,教師所務惟在啟發引導,使學生逐步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執筆而自然合度。」在語文教學中,為了使小學生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技能,應注重以下六種自學習慣的培養。
1.預習的習慣。從一年級新生開始,就著手進行預習習慣的培養??教給預習符號,提出預習要求,完成預習作業。每當預習一篇課文時,首先讀通課文,並邊讀邊畫出生字和新詞語,看看字形,想想意思,遇到不懂的在課文旁邊打上問號。接著,匯報預習中學會的生字和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2.識字的習慣。為了走出長期以來「老師扶一扶,學生走一走;老師不扶,學生不走」的識字教字誤區,應注重培養學生自學字詞的能力,讓學生取得識字的主動權。先讓同學過好漢語拼音關,然後利用筆畫規則、造字特點分析字形、識學生字,最後運用工具書釋義、擴詞,利用「田」字格規范書寫。經過一段時間的預習和獨立學習,學生養成了識字習慣能採用多種方法識字,不僅每篇課文中的生字能全部掌握,而且連課外閱讀中發現的生字也能主動掌握。識字能力提高了,反過來又增添了學習的興趣。
3.動口的習慣。在教學中,應注重從低年級開始,處處設置情境,營造氛圍,讓學生有成功感和自豪感,從而激發他們表達和表現的慾望。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的差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創設不同的活動形式和表達機會,激勵全體學生參與,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功的表達實踐,獲得成功的愉悅。
4.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這是一種科學的閱讀習慣。一邊動筆一邊看書,可以延長集中精力的時間,同時可以促進思維,增強記憶力。拿到新的教科書,讓學生先看目錄和單元,大致了解全冊有多少篇課文、有幾個練習等。讀過的書留下讀書符號,做到圈圈、點點、寫寫,為做練習和實際應用作準備。遇到書中的難點,學會用工具書,學會請教同學或老師、父母,並把結果記下來,養成勤記勤讀的好習慣。
5.認真書寫的習慣。要想把字寫好,就得全神貫注,凝神靜氣,仔細觀察字的結構,揣摩筆畫的呼應、避讓、穿插,並要腦眼手互應,准確控制運筆的輕重疾徐。這樣久而久之,就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的心理素質,養成沉著、鎮靜的習慣。從一年級寫字課入手,將練習字融入日常的作業、日記、習作等書寫活動之中,養成他們「提筆即練字」的良好習慣。
6.自查自改的習慣。學習如同耕作,不能只講耕耘不講收獲。自查是一種學習效果的反饋,自改則是一種學習能力的反映。只有及時檢查,才能知道有哪些收獲,問題何在,以便及時訂正錯誤。這是一種責任。教學生做作業時要回頭看,發現問題就提醒注意,並教給一些修改符號,養成認真檢查、及時訂正的好習慣。
實踐證明,自學習慣的培養使學生學得主動活潑,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技能。一旦自學習慣養成了,豈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嗎?
㈣ 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
首先是激發學生學習祖國語言的強烈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說過「樂知者不如好之者」。首先,學語文的興趣來自多種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例如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遺產中,文學成就璀燦奪目。教師利用這些寶貴的文學成就開展五彩繽紛的語文活動,如課本劇的表演,朗誦比賽,成語接龍,妙對欣賞,班與班之間為了一爭高低,下來都精心准備,還不知從哪兒搬來了一大堆書備戰,活動中你爭我搶,唯恐落後,學生充分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還長了不少知識,學習語文的興趣大增。其次,興趣還來自成就感。語文不像理科那樣一道題就能讓學生體會到成功。因而語文老師不要吝嗇你的誇獎,用平等的眼光去欣賞學生的語文成果,讓贊揚在學生的成長中佔有主導地位,為他們的每一點進步喝彩,學生的成就感就會大增。還要引導學生涉獵古今中外文學作品,教師經常利用第二課堂時間讓學生欣賞名家、名篇、名段,讓學生領悟其中的豐富內涵,領會語言學科的博大精深,學生自然就會有深入學習的願望。
二是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習慣。《新課程標准》就是要培養學生學語文的自主性。自主學習結合語文就是課前預習習慣、運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後復習與置疑的習慣,獨立思考創新求異的習慣。其中,課前的預習習慣非常重要,強化課前預習是一條行之有效的學習經驗,它可以使你及時發現知識上的薄弱環節,准備好聽新課必須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聽課水平與筆記水平。學會運用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是每個學生必備的習慣,是自學的第一步。有了課前預習,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就有心理優勢,而且自己查工具書積累的知識不易忘記,它符合現代教學理論對學生主體性的要求。長期堅持自覺預習的學生,語文成績進步大,而且在閱讀、分析、綜合、比較、判斷、推理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三是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這是由農村初中的學情決定的。筆者對所教初一兩個班級109名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卷105份,內容主要是家庭擁有家電、機動車、書籍的數量、學生看課外書的數量等調查。家用電器、機動車的使用較為普及。大部分家庭已處於或正向小康過渡階段。但作為書籍這類文化必須品在農村中的擁有量卻讓人堪憂.
我所教的學生大部分就生活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更令人震驚:經常看課外書的有25人,偶爾看看的74人,從不看的5人。學生的課余時間幾乎被電視劇佔去了,據統計,109人中看過《環珠格格》的有82人,假日、休息時間大部分被連續劇占據,追星厭學就成必然。再加上農村家長的重視不夠,不懂得輔導與約束,大部分學生學習慣的培養都很差,因而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都相對較差,閱讀面窄,無法適應教學要求。由此看來,我校初一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確實是迫在眉睫。正如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減輕後進生的腦力勞動,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通過有選擇的閱讀,可以刺激學生的大腦,喚醒它、迫使它加強工作。他又說:「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閱讀。」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更需要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而語文水平的高低直接與學生是否重視課外閱讀有關。事實證明,語文成績優秀的學生與他們閱讀的量成正比。新課標就明確要求中學生每年讀2-3部名著,閱讀量達80萬字,這些中外名著都能陶冶學生情操,提高他們的語文修養。一進中學,我就讓學生每周做一篇500字左右的讀書摘錄。要求他們課外去圖書館讀書看報,從做讀書摘要開始,到寫自己見解的讀書筆記。只要是日積月累,一篇篇、一本本地讀,學生的頭腦就會豐盈充實起來。還讓他們每周背一首課外古詩詞。「厚積言有物」,積累對於知識面本不寬的農村初中生來說就是夯實基礎,為他們的終身學習作好准備。到初二了,閱讀已成了學生們課余的重要活動,許多名著中的典型形象已不再陌生。
四做生活的有心人,養成勤於觀察思考、勤練筆的習慣。做好這一點,能解決學生怕寫作文、作文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的問題。羅丹說,「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觀察到別人熟視無睹的事物中的奧妙,也是發展智力的途徑之一。知識可以在觀察中活躍起來,觀察是智慧最重要的源泉。讓學生把平時觀察到的有新意的景、物、人、事都用隨筆記下來,思考整理,寫成周記或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日積月累,寫作的素材就多了,分析綜合能力也跟上了。課余練筆,源於生活這股活水,學生隨心而至,多寫真情實感,入情入理,還防止了套式作文、抄襲作文的出現,「多練筆生花」,所以新課標把學生的課內課外練筆規定得詳盡具體。優秀的作文就是練出來的。
五是培養學生誦讀文章的習慣。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清楚的說明了讀與理解文章的關系。朗讀是分析的基礎,古私塾先生教書,就靠學生反復讀後硬背下來,但其中不乏大文豪,足見古人重「讀」是有道理的。讀有默讀、有感情地朗讀,理解背誦。課堂教學中讀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語文教育專家巢宗祺就特別重視誦讀,他說:「培養書面語感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誦讀,這也是中華民族學語文的優秀傳統。」現行的初中教材,美文比比皆是,朗朗上口。所以用普通話正確朗讀課文就成了第一步。課堂上讀的方式更是多種多樣課後,讀讀背背精彩的語段,潛移默化,積腋成裘,這些東西就成為學生自己的了。
學語文的好習慣不僅僅是這些,還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做有心人,多發現、多思考、多積累,再教給學生用。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足夠的時間訓練作保證,學生還應具備必要的工具書,與教師長期的督促密不可分。老師要利用近一年的時間在每堂新課之前抽查預習的情況,讓學生比較:預習了的上課效果和沒預習的上課效果的。課外閱讀,書多而雜,教師必須幫助學生篩選要讀的書,更要讀文質兼美、思想健康向上的好書。閱讀中要引導他們不要流於故事情節,更看重作品的人物塑造,思想內容、語言特色。習慣的養成總是存在一個以多帶少的問題,大多數學生好學上進,有自信心,有自覺性,在老師的引導下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㈤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在當前新課程標準的新形勢下,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其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無疑是一項重要內容,學習習慣的養成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學習的空間,也可以使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學習語文,這不僅有助於當前的語文學習,而且,對其今後的學習工作都將產生較大的影響,使之終身受益。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平日的教學中加強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而小學生語文習慣的培養更應從低年級抓起。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從教語文三十餘年,我深切感到:預習是課堂的前奏曲 ,它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是非常必要的,培養學生良好預習習慣是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喚和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預習做到以下三點:
1、必須熟讀課文。每篇課文要求學生至少讀三遍,並要求家長監督檢查,是否熟練請家長簽字。
2、預習中要求標好自然段。一年級學生標自然段的能力還不夠強,在課堂上標,很費時間。因此這一環節要求在預習中做好。
3、預習時,圈出本課生字,並預習生字。因為一年級每課學習的生字都有十幾個,如果一點也沒有接觸,在課堂上很難消化,因此要求學生必須做好 此項預習。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
朗讀既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又是積累詞語,訓練語感的有效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 良好的朗讀習慣是指朗讀要做到:讀正確、讀流利、讀的有感情。朗讀要正確是指不讀錯字音,不丟字添字,不重復,不讀顛倒,不吃字,讀的字字響亮,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朗讀要流利是指在做到正確之後,從容不迫的讀。不能一字一拍的讀,也不能一口氣連讀下去。要速度適中,口齒清晰的朗讀。朗讀要有感情是正確理解課文的結果,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讀的時候就能做到真摯自然,不矯揉造作。 小學低年級學生朗讀習慣的培養應做到以下幾點:
1、培養朗讀興趣。在教學中可採用多種方式激發興趣。如:比賽讀、配樂讀、分角色讀、表情朗讀等。
2、老師范讀。老師在讀得時候把書面語言變為口頭語言,並生情並茂地感染學生,創設富有感染力的語感氛圍,打動學生的心, 喚起學生朗讀的慾望從而間接得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范讀可以幫助學生從教師朗讀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中,了解老師是怎樣讀的,感情是怎樣變化的,從而間接對作品有一個初步的理解。
3、要給予適當的評價。我說的評價不單是指老師對學生朗讀的評價,還包括學生對對方的評價。低年級的學生比較單純,恰當的表揚與鼓勵比批評更能激勵學生讀書的興趣。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聆聽, 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優點, 多給予恰當的表揚, 少一些批評, 多一些微笑和鼓勵, 少一些單一的評價及評判, 學生們樹立了能讀好的自信心, 會讀得更精彩。而讓學生自己評價彼此的朗讀也讓學生對朗讀更有積極性。 三、培養學生仿說仿寫的習慣。 低年級語文課文中有許多結構相似並很優美的段落,如:《春雨的色彩》一課,小燕子、小麻雀、小黃鶯的話基本上是:春雨是**色的,你們瞧,春雨落在**上,**花開了。在教學中, 小學生語文習慣的培養還有許多方面,比如積累、寫日記等這里就不一一例舉了。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平日的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習慣的培養,有了好的習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更能使教者省時省力,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㈥ 淺談應該培養小學生哪些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淺談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十分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列入語文教學的目的。大綱指出:小學語文要培養學生識字、聽話、說話、閱讀、作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大綱先後有四十多處從聽說讀寫諸方面提及培養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具體要求,強調在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心理慣性,而學習習慣的養成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學習的空間,也可以使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學習語文,這不僅有助於當前的語文學習,而且,對其今後的學習工作都將產生較大的影響,使之終身受益,這對人的文化素質的提高和長遠發展是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培養 我認為,成功的語文教學必須要從養成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入手。心理學認為,習慣是由於重復或練習而鞏固下來的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或傾向。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於學生學習「自動化」,從而激發興趣,提高能力,發展智力,提高學習效率,有著巨大的作用。中外教育家都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教育教學的一項主要任務。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說過,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於自己的習慣。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赫爾認為,如若缺乏內驅力,則習慣不鞏固;習慣不鞏固,則學習等於零。他把一切的學習都歸結為習慣的形成和習慣的鞏固。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則直截了當地提出了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的觀點,強調了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任務。 一、什麼是學習習慣呢? 學習習慣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學習情景下自動的去進行某些活動的特殊傾向。也就是說到了一定時候,孩子會自動地學習。 如:有一個老師的孩子去上海參加一個全國性的競賽,帶隊的老師回來後很有感慨的說了一件事:那天在輪船上,晚餐後,同學們都在甲板上觀看風景玩去了,過了一會兒,沒經任何人提示,也沒任何人要求,該做功課的時候了,那個老師的孩子就獨自到船艙里拿出書本,旁若無人的開始學習起來——帶隊的老師感慨道:那就是習慣。 二、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有哪些呢? 1、查閱字典的習慣 葉老有句名言:「無論什麼人都應該把字典作為終身伴侶,以便隨時解決語言文字的疑難。」它形象地論述了宇詞典等工具書在學習乃至人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教學中教師應加強指導,教給學生基本的查閱方法,使學生能夠正確地使用,還要設法調動學生對工具書的興趣,讓學生們體會「無聲老師」的作用。低年級的孩子初步接觸工具書是字典,教師應極力下功夫,讓孩子們把對老師的依賴部分轉到字典上,讓孩子們感覺到「無聲的老師」給他們帶來好處。比如,要求學生在課文預習時查生字詞;在課堂上,字典是必備的,選擇典型的字詞當堂動手查字典,多音字,多意字,同音字等加入到字典行列,老師少說,學生多動手,再加入些比賽的形式(看誰的速度快,在字典上理解得多)重在習慣的養成;在課外閱讀和寫作時常常會遇到一些自己不認識、難以理解或者不會寫的字、詞,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查找工具書;對於低年級老師討論一些讓學生特別感興趣的問題,得不出答案時,要求學生到相關的工具書里查找出來,學生就會對工具書的巨大威力感興趣。 由此可見,培養學生查閱工具書的習慣,對於學生養成嚴謹認真、科學求實的治學態度也是大有裨益的
㈦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
教學一節好的課其實就是各個教學環節的優化,如導入、目標、導讀、總結與作業等方面的優內化.
1、導入的優化容:導入課的方法很多,例如題目導入法
2、教學目標的優化:依據課文特點,依據文體特點學習品析語言的方法,教會方法,然後讓他用你教會的方法去學習.作為一個教師,心中特別應該有一個方法目標,同樣一個問題,不同年級是不一樣的.應該考慮七年級教會,八年級提升,九年級拔高.
3、導學過程的優化:導學思路藝術化,教材處理,導學方法科學化.不同的課文用不同的思路設計.
㈧ 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農村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心理慣性。《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也強調:教學要「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因此,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無疑是我們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
一、養成課前預習和課後溫習的習慣。
當前,有的教師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新課上完後,學生才知道學習了什麼,這樣無准備的教學,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預習好比火力偵察,能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了解重、難點在哪裡,帶著疑問上課,從而可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古詩《望天門山》時,我採用了如下做法。在課前,我布置學生按「畫、問、析、答、提」的要求預習課文。要求學生理解詩的內容,試畫一幅圖畫體現詩的內容,在課堂教學時,針對學生的畫提出問題「你為什麼這樣畫」,並就此與學生廣泛交流,從而使學生了解詩歌所表現的意境,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可見,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學實踐表明,課堂上學生學會了的東西,課後還會忘記。因此,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溫習習慣,只有及時復習當天學過的東西,才能降低遺忘率,鞏固所學知識,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把平日所學的零散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彌補學生知識的缺陷。
二、養成勤於思考與全神貫注學習的習慣。
「語文是思維的素養。」如果不能積極動腦思考,就不能學好語文。在課堂教學與課後輔導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對於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要使學生盡量自己解決,而不依賴他人。因此,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勇於質疑發表各自不同的見解,當然包括與教師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完全相同乃至於相反觀點或立場的意見。教師對於不完全符合設計意圖的各種想法與做法,應該做到不輕易否定,而能夠敏感地抓住學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地討論,發揚教學民主,允許學生保留個人意見,充分表揚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真切地品嘗到獨立思考的甜頭,使學生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心專才能事成。」學習也是如此。在課堂上,如果學生「人在課堂心在外」,是不可能學到知識的。因此,要注意培養學生全神貫注地學習的習慣;課外學習時,教師和家長也要引導學生克服邊學習邊玩,邊學習邊吃東西等不良習慣。從而把良好的習慣帶到課堂來。平時還要開展在特定的時間里完成特定的任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逐漸養成全神貫注地學習的習慣。
三、養成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習慣。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往往由教師進行小結或優等生作答,大部分學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機會。素質教育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就充滿了生命力;把班級還給學生,班級就能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師生,教育就充滿了勃勃生機。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素質的主要陣地。新課改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教養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課堂上,應該讓每位同學主動參與、自由讀書、熱烈討論、談講感悟。如:在學習《再見了,親人》一課,熟悉這篇課文的人都知道,這篇課文前三節行文結構一致都是以「送別——回憶——抒情」的思路來寫的,完全可以精讀第一節,再「由扶到放」,讓學生自學第二、三小節。於是我在教這一課時,我設計第一自然段為範例進行教學。我概括出「三步」學習法:「學分層,理清順序」——「抓往事,理解『親人』」——「讀課文,體會感情」,然後要求學生按這樣的方法自學第二、三自然段,學生積極性高,自主學習意識很強,個個皆按照自己的意願主動地參與學習。這樣,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興趣,教師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給予恰當的指導,使其有所提高。這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無拘無束地交流個人所得,爭先恐後發表所感、所悟。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享受到參與課堂活動的樂趣。從而逐漸使學生養成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習慣。
四、養成獨立完成作業與自我評價的習慣。
完成作業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培養學生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尤其重要,使學生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必須常抓不懈而且嚴格要求。例如:做作業前要准備好一切學慣用品,如書、本、筆、尺等,而且應先復習當天的功課或復習與作業有關的內容,然後再認真地獨立完成作業。如果是做假期作業,應先制訂做作業的計劃,每天完成一定數量的作業,不能拖拉,做完作業之後,應認真檢查,發現錯誤及時更正,做作業要字跡工整,答卷時卷面要潔凈。老師要通過嚴格要求使其逐漸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從而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許多學生做完題目,讓老師和家長檢查、評價,這有好的一方面,同時也容易養成依賴思想。在學生的學習中,應把這種積極性逐漸引導到自我評價上來,使他們養成自我評價的習慣。如,生活中我要求學生做完作業後,先檢查,發現問題再看書,查字典,看例題對照檢查,做出正確與否的評價,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如果教師和家長能長期這樣要求,他們就能形成這樣良好的作業習慣。
五、重視課外閱讀的習慣的培養。
要學好語文,光靠課內是不夠的,還必須閱讀一些課外讀物。課外閱讀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是不無裨益的。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有時就課文中涉及的某一問題會產生強烈的進一步深入探究的動機。例如學完《太陽》一文之後,學生在了解了太陽的大小、溫度、離地球距離的遠近以及和人類密切的關系等知識以後,他們還很想知道太陽黑子、黑洞、臭氧層等是怎麼回事,他們渴望能讀到更多的關於太陽的文章,渴望了解更多的關於太陽的知識。於是我給學生們推薦了《1001個宇宙之謎》這本書,並指導他們閱讀;如學習《爬山虎的腳》之後,學生很可能會對「奇妙的植物的腳」這一課題感興趣,教師要引導他們積極地查閱資料、實地考察,通過多種途徑去了解更多的奇妙的植物的腳。在教學中,我有計劃地介紹《植物網路》課外讀物和提供一些有關於其它植物的腳的圖片給學生看,指導學生閱讀,實現「閱讀教學」應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使課外閱讀成為課內閱讀的拓展和補充,從而使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成為有機整體。從而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從而養成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
六、培養學生變通思維的習慣。
教師要在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其他良好習慣的同時,積極採取措施,加強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並貫穿教學始終,使之形成創新習慣。良好的創新習慣將會成為其他習慣的有益補充,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各種素養的全面發展。一、利用教材典範優勢,培養變通思維。憑借教材,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索課文中的小神童、科學家和發明家在創造過程中的思維軌跡,從而領略變通技巧。如《稱象》一文介紹了才七歲的曹沖敢於沖破大人的思維束縛,創造性地想到別人想不到的稱象的方法。在教學中,我首先要引導學生把曹沖的這種方法用替代物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加以論證,使學生領悟到曹沖運用的是等值交換法,即把重量相等的石頭和大象互換。這一變通使本來難以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這時,教師應進一步啟發,引導學生對曹沖的方法進行評價和再變通,鼓勵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去創新。二、尋找教材可想像空白。如《樹葉落了》一文教學,教師可以從文中的言語空白處入手,激發學生的想像,讓學生對課文中未知的事物進行預測。文中寫了小蟲把落葉當作屋子,螞蟻把落葉當作小船,小魚把落葉當作小傘,而這三種小動物在屋子裡、小船中、傘下幹些什麼文中沒寫,這些地方可讓學生自由想像。教師平時多引導學生對事物的方方面面去換角度思考、想像,慢慢地學生就會養成良好的創新習慣。
㈨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有從多個角度做出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大好時機。對此,為了更好的幫助小學生進行語文學科學習,本文介紹了幾種有助於培養小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方法。
1.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預習雖然是學生在課前進行的,但是卻對課堂教學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培養小學生的預習習慣引起重視。自製力不強是小學生的特點,這也對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自覺進行課前預習提出了挑戰,為了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例如: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是,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懸念,或者是有趣的問題,引導學生自覺的進行課前預習,並且還達到了有效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培養小學生的預習習慣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在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的過程中,可能學生預習的范圍較小,一旦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學生能夠自覺的進行課前預習,那麼,學生預習的范圍就會逐漸擴大,切實達到了課前預習的功效。
2.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提到語文,我們會聯想到閱讀,閱讀是語文學習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同時閱讀也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與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閱讀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如此重要,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並不是每一個學生都對閱讀十分青睞,有些學生的閱讀興趣十分濃厚,而有些學生卻對閱讀不感興趣,因此,為數不少的小學生依然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該對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習慣引起重視,並能夠與實際的教學活動結合起來。為了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本人在實際的教學中,通常採用以下幾種措施。
2.1 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技巧。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與技巧。部分學生之所以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沒有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與技巧,導致學生難以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進而失去了閱讀興趣。有效的閱讀方法與技巧,能夠使學生更好的把握想要獲取的信息,進而在閱讀的過程中更加有成就感,學生就會更加願意閱讀,自然更有助於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
2.2 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快樂。由於學生對閱讀的認識不夠深入,同時又沒有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與技巧,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學生的內心對閱讀產生了一種畏懼心理,導致閱讀對於部分小學生來說是一種負擔。因此,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快樂。例如:教師可以讓小學生閱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篇章,使學生對閱讀有全新的認識,切實感受到閱讀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這樣學生才能更加積極主動的去閱讀,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
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十分重要,同時,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也很重要,通過朗讀不僅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語感,還能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對文章有更多的體會。朗讀並不是學生簡單的放聲閱讀,良好的朗讀習慣,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培養。例如:教師要培養學生每天花費一定的時間進行朗讀的好習慣,並且在朗讀的過程中,能夠積極的進行思考,這樣會收到更好的朗讀效果。除此之外,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的過程中,還要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在朗讀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幫助學生糾正,使學生的朗讀更加高效的進行。
4.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學生接受教師講解的知識,進而實現知識點的傳遞,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這樣的教學程序並不是一直順利的進行,一般教師有較為豐富的教學經驗與專業的知識,因此,在對學生進行知識點講解的過程中,往往不會出現問題,而學生在接受教師講解知識點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可見,學生只有掌握了有效的聽課習慣,才能高效的接受知識。
不認真聽講,是影響學生良好聽課習慣養成的重要障礙。我們在認真聽講的過程中,不僅是一種良好聽課習慣的表現,同時也能夠學習更多好的聽課習慣,一旦學生出現不能認真聽講的情況,就很難及時有效的學習新的知識點。良好的聽課習慣,並不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時時刻刻都注意力高度集中,而是要求學生在教師講解知識點的過程中,能夠注意力集中,在教師為學生留出休息時間的時候,能夠及時進行放鬆,這樣學生的學習才能更加高效。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聽課誤區,因此,教師要耐心的對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進行培養。
5.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僅是有效進行語文學科學習的有效方法,也是學生學好其他學科所必需的。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因此,也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時期。表面看語文是一門與實際生活聯系十分密切的學科,較之於其他學科的學習,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較少。實際上,語文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小學生不僅要能夠有效的學習語文基礎知識,而且還要學習文章的內涵,很多問題的解決,需要建立在學生對文章、句子等理解的基礎上,這就對學生提出了較大的挑戰,同時,學生在基礎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針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學生只有及時的發現問題並尋找教師解決問題,才能更好地獲取知識,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為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鼓勵,通過鼓勵的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培養的良好習慣還有很多種,教師既要肩負起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重任,還要肩負起幫助學生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重任,使學生在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同時更好的學習語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