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怎樣加強朗讀訓練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可見培養語文能力應當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著偏重寫的訓練,忽視其他方面的訓練的現象。其中朗讀的訓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語文課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教學必須重視朗讀的訓練,加強對朗讀的指導與訓練。 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讀准字音,不添減文字,不讀破詞句,就是說要讀通句子。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反復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供了豐富雋永的材料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對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掌握規范的語言文字大有裨益。對方言區的學生使用規范的語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學習語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語言的直接感受和積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親身的經歷向讀者介紹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產。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反復的朗讀,從草原藍藍的天、藍天上的朵朵白雲,綠綠的草,草地上白色的羊群,這些絢麗的色彩深刻體會到「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 體會「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的美妙的心境。文章的最後「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一句,短短的9個字,雖然字數較少,但是卻充分表現出老舍一行在蒙古受到了蒙古人民的熱情接待,感情十分火熱,十分真摯。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純朴的蒙古人民的贊揚,閱讀時要充分讀出這種感情。又如教學《師恩難忘》,通過朗讀描寫田老師上課的情景,田老師把一首詩編成故事講給學生聽,作者至今不忘。田老師講得生動,作者寫到田老師講得「娓娓動聽」,而且寫自己的感受,「我聽得入了迷,恍如身臨其境」。老師教學技藝之高超,「我」對老師的喜愛、欽佩之情,充溢於字里行間。教師只須作必要的點撥和提示,注意抓住「娓娓動聽」、「身臨其境」、「引人入勝」等關鍵詞語,通過朗讀促進學生感悟田老師是善於用故事吸引學生、既教書又育人的好老師,感受作者對老師的敬佩與感恩之情。又如《第一次抱母親》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護士見「我」竟然不知道母親有多重,以至於抱母親時差一點摔倒,便「責怪說:『你使那麼大勁干什麼?…』」先讓學生理解「責怪」是什麼意思?當學生明白了責怪是埋怨中帶有一點責備的意思,讀的時候,不能太重了,否則,不符合護士的身份,且他們畢竟素不相識;又不能太輕了,不然,不足表達護士對母親的關愛。再如,《地震中的父與子》父親不顧眾人的勸解與阻攔在廢墟里不停地挖掘的情景中,學生通過讀眾人勸解的語言,品味到父親的堅韌,學生通過讀父親的同一句話「誰願意幫助我?你是不是來幫助我?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體會父親在救助兒子過程中的急切心情,以及他不向困難屈服的堅強意志。從而感悟到父親的執著,父親的了不起,感受到兒子在險惡的環境里不怕苦難、堅強不屈、對生命不放棄,也了不起。這樣品味過之後,接著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帶進課文中--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達出來,這時學生的朗讀生動而感人。做到了意文兼顧,才能表達作者的真實感情。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 ,了解多種的語言表達方式,就能學會運用語言文字准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發展語言。
Ⅱ 小學語文讀寫訓練如何在課堂中落實
人教版課程標准實驗教材有關讀與寫的訓練是以「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編寫教材的。出於弱化知識系統的考慮,讀寫訓練點作為知識與能力的一個方面出現在教材中,在呈現形式上有所改變,不再以《讀寫例話》的形式突現出來,而是內化到「我的發現」和「交流平台」的欄目中。比如,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八」中的「我的發現」,通過小林和小東的對話,滲透了閱讀中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再如,五年級上冊讀寫點「表達真情實感」「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在交流中加強認識和體會。這樣編排,改變了過去單一的傳授方式,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是什麼」、「怎麼做」,而是讓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問題,並在討論等合作學習中,進一步摸索方法,交流體會,自己總結出「是什麼」、「怎麼做」。另一方面也是針對每組教材的特點,讓學生在自我閱讀體驗中進行總結。這里把每組課文的學習看作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的認識發展過程,學生自己總結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再用來指導實踐。這是課程標准實驗教材編排的出發點,以此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各冊讀寫訓練點的內容是什麼,特點如何,怎樣在教學中操作,這是重點要談的,也是教師最關注的問題。教材從一年級下冊開始,設「我的發現」欄目。一、二年級側重於對字和詞規律性的發現和認識。三年級集中對詞和句的規律性的認識。四年級在詞句的規律性的認識中,編入讀寫訓練內容,比如四年級上冊「讀文章時要想像畫面」、「邊讀邊想提出問題」、「查字典並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認真細致地觀察才能表達清楚」,四年級下冊「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句子的含義」。五、六年級全面展開讀寫訓練點的內容,如五年級上冊「表達真情實感」、「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五年級下冊「表達真情實感」、「描寫人物的方法」,六年級上冊「聯想和想像進行表達的方法」、「讀課文時能聯系實際,深入思考」、「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六年級下冊「詳細描述和簡略描述」、「首尾呼應」等。以上讀寫訓練內容呈現下面的特點。
一是立足專題課文內容,訓練內容豐富多彩。由於教材以專題內容作為主要編排目標,因而課文的選編開放而豐富,形式多元化。在訓練點的選擇上不像以往那樣,把讀寫訓練內容作為選擇課文的主要出發點,著重考慮文章的結構及特點是否與訓練點相吻合,而是因專題內的課文而異,隨機總結提煉讀寫訓練點,語文知識信息豐富,讀寫面擴大。如,四年級上冊「中外童話」專題,選擇了四篇中外經典童話,在「我的發現」中提煉出的知識信息是:「我發現童話中的精靈鳥獸能像人一樣說話」、「童話想像豐富」、「童話引人入勝,還能給人以啟示」。把這四篇童話的共同特點作為本專題的讀寫訓練點。五年級下冊「語言的藝術」專題,通過相聲、劇本、笑話,讓同學懂得語言要簡練、得體、機智,同時也了解了相聲和劇本這樣的文學體裁。通過學生的對話交流把這一語文信息體現出來,成為本專題讀寫的一個訓練點。以上的知識內容是過去教材訓練點所沒有的,它體現語文信息豐富多彩的特點。
二是大小讀寫訓練點混合編入,形式靈活多樣。每冊教材有八個「我的發現」、「交流平台」,其中安排有以語文基本能力為主的大訓練點,也有以語文知識為主的小訓練點。大的點是要求年段必須形成的能力;小的點則是要求掌握的知識內容。例如,四年級下冊「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五年級下冊「描寫人物的方法」,可以說是基本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訓練,其中也包含了基本的閱讀和寫法的知識信息。而五年級下冊「語言的藝術」是讓學生了解一些文體及語言表達的基本知識。這樣混合編排,改變了以往教材訓練點集中組織、循序有致、整齊劃一的特點,把知識的學習、認識的提高與能力訓練相結合,形成立足大語文學習,涉及面廣,靈活出新的特點。對於學生來講,在閱讀中汲取豐富的語文知識信息並與基本讀寫能力訓練相結合,能夠保持學習的新鮮感和好奇心,調動學習語文的熱情和興趣。
三是本專題讀寫訓練點的提示和自我開發。「我的發現」、「交流平台」等欄目,出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編排思想,作為學習和交流的窗口,提供給學生一個實踐運用的空間和平台,讓學生進行本專題學習後的總結和交流。比如五年級上冊「我愛讀書」,要求「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小結,找出自己的收獲與體會」;「走近毛澤東」要求交流「你心中的毛澤東是什麼樣的」,交流文中場面描寫和人物描寫的收獲和運用中的體會。六年級下冊的「民風民俗」,不僅要求交流自己了解的民俗與民風,還要了解詳細描述和簡略描述的方法。以上是引導學生從內容到方法,對本專題單元的學習進行總結與思考。課文中的例子,只是提示性質,目的是鼓勵學生在學完每單元後,把更多的自我發現、心得體會進行交流。這里交流的內容不限定,可以是來自文本的點滴個性體驗,也可以超越文本,體現出更廣闊、更深入范圍的閱讀經驗,這里有著廣闊的交流空間,但都在於自我思考和開發。
第一,對於大的訓練點的教學,可以採取老師引導,學生總結,重點展開,反復練習的方式。比如四年級下冊「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五年級下冊「描寫人物的方法」,老師在前面課文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滲透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及描寫人物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大體明確其內容和操作的方法,以便讓學生在自我總結和發現中,能有一個完整而明晰的印象,盡快投入到練習中。這是對知識的了解和認識階段。因為能力是通過教學和實踐活動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能力的掌握和提高需要一個過程,能力的形成更需要一定的訓練量。因此在「我的發現」和「交流平台」中,讓學生通過學習課例,初步了解讀和寫的方法,然後圍繞讀寫重點,反復訓練,以達到掌握和運用的程度。老師可以選用閱讀材料,讓學生統一練習,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課例,自選課文材料(如選讀課文)進行「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練習。不僅在本專題進行訓練,在下一個專題或下一冊的學習中,也要根據課文特點,反復進行練習,直至能熟練運用為止。這是對小學階段必須掌握的基本能力點所採取的訓練方法。
第二,對於小的讀寫能力訓練點,因為大多是以知識的傳輸為特點的,而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又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一定在小學階段就能夠完成。可以採用老師鋪墊,學生發現,反復體會,嘗試運用的方法。如五年級下冊「語言的藝術」,在課文教學中,老師要引導學生認識相聲和劇本的體裁特點,通過相聲、劇本、笑話的教學,讓同學懂得說話要簡練、得體、機智,以便學生在後面的交流中,能很快捕捉這一語文信息。在「交流平台」的交流討論中,讓學生對捕捉到的語文信息進一步加深體會和認識,可以在本單元中舉例體會,還可以延伸或遷移到其他作品中去體會
Ⅲ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普通話訓練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普通話訓練
「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而有助於更好地發揮語言交際功能的普通話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也越來越被重視。普通話的應用與普及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我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參與普通話培訓的全過程中對「小學階段語文教學中普通話訓練」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貫穿普通話訓練有了一點心得。
《大綱》中指出:「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這四者在語文學習中的地位以及對學生今後的發展是同等重要的。其中的「說」就是要求學生能用標準的普通話與他人交流思想、表情達意。因此,在語文教學改革中,我們必須把提高學生「說」的能力作為語文教學主要目標任務之一,必須在語文課中給它以應有的一席之地。
其次我們的學生不論他們將來從事什麼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會交際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作為重要交際工具的普通話就顯得尤為重要。可見在語文教學中加強普通話訓練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任務,這是社會對跨世紀人才的要求,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環。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普通話訓練呢?
一、掃除障礙,激發說的慾望。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同學特別是高年級的同學,在課堂上「羞於啟齒」。在老師要求朗讀時,有些同學們更是「千呼萬喚不出來」。我認為,這是因為缺少適當的引導和矯正引起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掃除障礙,激發學生說的慾望。
1、首先需要進行語音的辨正與訓練。
我們的大多數孩子是在充斥著地方方言的環境中長大的,他們的語言也必然帶上了方言的烙印,有的學生在課堂發言使用的普通話不標准,但來自同一地域的同學以錯為對,至若惘然。來自不同地域的就會遭到其他同學的嘲笑。如果老師不及時糾正,不但會扼殺孩子發言的積極性,更會使今後的表情達意產生障礙。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仔細傾聽學生的發言,發現不標準的發音要及時予以矯正。特別對方言造成的發音困難,老師不但要矯正還要反復進行訓練。例如:在「eng」和「ong」的發音上分辨不清。在教學中出現這兩個發音,我就特別注意,反復強調發音特點:一個是扁唇,一個是圓唇,讓學生在發音之前先做好唇形的准備。為了形成習慣,我還從字典中查閱出比較常用的典型字詞,用對比的方法排列成表格,利用課前的幾分鍾帶領學生進行反復的練習。在學生基本掌握後,我又選取典型的語句和段落,讓他們在語言環境中進行朗讀訓練,直到形成習慣為止。
2、其次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是極其重要的一環。
一般說來,越怕當眾說不好普通話越要鍛煉當眾說,只有在反復的鍛煉中才能克服緊張達到良好的心理狀態,從「不敢講」到「不怕講」,從「不怕講」中提高講的能力。我在對學生進行普通話訓練時注意喚起他們的自信與勇氣,特別是對那些還未邁出「第一步」的學生,更注意鼓勵他們抓住每一次機會鍛煉自己,不讓他們站在岸邊看別人游泳。課堂上,我給他們精心地創設情境並留出充分的時間進行讀與說的訓練,例如利用課文插圖讓學生產生聯想進行說話;利用學生對問題產生的分歧,鼓勵他們進行辯論;進行課外知識的拓展,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交流活動……對他們的進步給予熱情的鼓勵;如有不足誠心誠意的幫助他們糾正。並且親自參與到他們的准備活動中去,出謀劃策。長此以往來消除他們的羞怯心理,激發說的慾望。
二、藉助教材,增加說的機會。
普通話訓練應貫穿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來完成。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說話資源,聯系學生實際,進行有目的、有步驟地指導、訓練。
1、重視閱讀教學,進行訓練。
閱讀教學中的普通話訓練,除了朗讀、背誦以外,還可以運用描述畫面、問答、續編故事、續編課文、復述等形式進行。
閱讀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讀說訓練是大綱的要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來訓練學生說好普通話。例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在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之後,我要求學生對著插圖有即興地用自己的話吟一首詩或說幾句話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學習古文《兩小兒辯日》我先讓學生分角色表演,然後在表演基礎上復述課文大意。接著我又設置這樣一個情境。「如果你是孔子,你會怎樣解決?」鼓勵學生發揮想像,暢所欲言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習《凡卡》提出「你一定非常同情可憐的凡卡,讓我們把他帶回家,一起來改變他的命運吧!」鼓勵學生進行故事的續編,並開展「我們與凡卡比童年故事會」……如此種種,既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為他們提供了普通話訓練的機會。
2、利用好「口語交際」等資源,進行訓練。
如教學「我的小製作」的「口語交際」中,我先讓學生動手做,然後介紹製作的過程,通過師生、生生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在互動中進行說話,在交流中引導他們用普通話表達,很多學生說得聲情並茂,課後還主動把修改稿教給我品評。通過對課本中說話資源的擴展訓練,讓學生普通話表達能力獲得充分的訓練,交際能力也獲得了較大的提高。還有積累運用中出現的「讀讀背背」、「實踐活動」等。這都是系統的說話訓練項目,事先要布置學生做好准備,課堂上做到教師少講學生多練,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去說,都願意說,都會說。同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達到練好普通話的目的。
三、課內外結合,拓展說的范圍。
語文是基礎工具學科,學習資源不應只局限於課本。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善於幫助學生把握實踐機會,並帶領學生去思考、去討論、去感受、去表達。
如春天到了,我讓學生利用休息日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春天,感受春的氣息;植物要發芽了、要開花結果了,我布置學生每天進行觀察、記錄;訂閱報紙的,讓他搜集有關專題的消息,進行整理歸類;對學生感興趣的知識,引導他們查閱積累材料……然後利用班隊會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見聞和感受。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就有了說的興趣,老師再指導學生用普通話准確的進行表述,這樣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訓練學生普通話水平的機會還有許多,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把握契機,有步驟地進行指導,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就一定會得到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其過程中培養了他們想說、敢說的心理素質和語言的適應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口語表達習慣, 使我們的語文更加有聲有色。
Ⅳ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落實聽 的訓練
常規內復容:生字詞語 課文熟悉 文章制結構 感情體驗 課後作業 鞏固練習
如果只是完成內容,課堂就會顯得很枯燥,學生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在各各環節都有有合理的引導才可以。例如:在教授「生字新詞」時除了常規的師領生學 還可以組組比較 男女比賽 玩猜字游戲等等;在「熟悉課文"環節要注意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 速讀等等;"文章結構"不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但教師的板書一定要清晰,讓學生一目瞭然;在"情感體驗"環節要從文中衍生的生活中,讓學生體會到要是我,我該怎麼做;怎麼做我做的更好。對環境的愛護,對友情的珍視,與動物和諧相處等,其實語文也是一門生活常規課;"課後作業"宜精不宜多,難字的書寫,組詞,造句;在鞏固溫習中一定要落實字詞,要求百分之百的掌握。需要背誦的段落需要逐個過關。文中修辭的應用,疊詞的應用也要講解與練習。
小學1--3 4--6分為兩個階段 前者重點放在字詞上 ,後者要注意遣詞造句,結構講解。但總體小學語文仍然以字詞為主。
課時劃分:一篇文章在教材分析中都有課時建議,要想講完並落實完要比建議中的多一到兩個課時。
Ⅳ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朗讀訓練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加強朗讀的訓練與指導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熟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重要性,它是架設學生與作者心靈交流的橋梁。只有學生親歷朗讀,才是讓他們親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獲得語感體驗,從而實現學生與作者心靈相通的最佳途徑。那麼,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搭建起這座「連心橋」呢?我認為在語文朗讀教學中有以下四種行之有效的技巧與策略。
一、充裕的朗讀時間,能初步理解課文。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根據本年級學生的學情、教材等特點來確定學生的朗讀時間,最大限度地保證學生的朗讀。教師要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讀課文,讀准生字新詞,讀通課文,把握課文大意,揣摩含義深刻的語句,體會思想感情,學習表達方法„„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如何保證學生充足的朗讀時間,這就要求教師要深鑽教材,研究學生,精心設計問題,讓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朗讀。有的課文淺顯易懂,語言平平,實在不必「循規蹈矩」的在「分析」的漩渦里打轉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久經考驗的真理。如四年級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這篇課文,語言優美,通俗易懂。教師教學時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大聲地朗讀,隨同作者的語言文字去游覽這美麗的桂林山水,感受作者心靈的震撼。
二、重點詞語的品讀,能深入理解課文。
葉聖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課文中一些含義較深的語句,可以通過朗讀來意會。教師從學生讀的情況中很容易看出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課文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只有這樣,學生領悟文章內涵的能力就會不斷增強。通過朗讀還可促進學生對文章的感悟品味。因此,教師應該精心選擇朗讀訓練點,每次訓練有個側重點。例如我在講三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峰》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出示課件,師:看這就是天都峰。誰來讀一讀課文的有關段落,給大家介紹介紹天都峰?
生讀 :啊,峰頂這么高,在雲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嗎?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
師:字正腔圓,好,聽完他的介紹你覺得天都峰怎麼樣?
生:我覺得天都峰很高很高。
師:你從哪看出來?
生:我是從「在雲彩上面哩」這句話看出來的。
師:是啊,峰頂都跑到雲彩上面了,可見多高呀!誰能再把天都峰的高讀出來?
生:有感情的讀這一句。
師:這段除了寫天都峰的高,你還覺得怎麼樣?
生:我還覺得山路很陡。
師:你從哪看出來?
生:我從「筆陡的石級」中的「筆陡」看出來。
生:還有從「似乎從天上掛下來」中的「掛」字說明了山既高又陡。
師:一個「筆陡」一個「掛」多麼准確、多麼形象!誰能讀好這一句?
生:有感情的讀這一句。
師:齊讀這一段。
教師通過讓孩子介紹天都峰,引導孩子推敲作者的遣詞造句,孩子們品味詞語,通過精彩的朗讀,感受語言的魅力,這樣對天都峰的險峻有了深刻的印象。當然,朗讀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可以採取分角色朗讀,配樂表演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科學合理地選擇朗讀的形式,真正讓朗讀為語文教學服務,讓朗讀為理解課文服務,讓朗讀為學生學好語文服務。
三、因材施教,調動朗讀興趣
朗續訓練,教師必須想方設法地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讀中去。教師要適當地創設情境,創設氣氛讓學生願讀、樂讀、爭著讀,使朗續訓練全面開花。另外,低年級孩子的語感、朗讀節奏感都有待培養,孩子在朗讀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小錯誤,諸如漏個字、加個字什麼的,這也是在所難免的。有時孩子們的朗讀漏洞百出,或者對朗讀材料明顯處理不當等等,此時,教師應當善於巧妙、機智地誘導評價學生,做到引而不發。我在上《美麗的小路》一文時,要求學生用讀來表現小路的美麗。第一個學生讀得不夠好,我說:「你讀得很響亮,可老師還沒欣賞到美麗的小路呢!」。第二個學生有進步了,我贊嘆道:「呀,你的朗讀,讓我看到美麗的小路啦!路上鋪著花花綠綠的鵝卵石,路旁開著五顏六色的鮮花!」我趁熱打鐵,特意把最能表現小路美麗的語句依著學生的樣子重復朗讀一遍,像是模仿又像是示範,實際是在強化朗讀要領。在這種形象、生動的語言誘導下,每個學生都能心領神會,讀得趣味盎然。由於學生自身素質、家庭條件、生活經驗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學生感悟的角度不同,對朗讀的處理也各有千秋。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的感受。因此,在朗讀教學中也應體現層次性,因材施教。復雜程度不同的語段要因「材」而讀,對不同要求的朗讀練習也應量「材」錄用,哪怕是對朗讀的評估也要因人而評,讓學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悅。
四、形式多樣的評價,激發朗讀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有效的評價過程就是有效的學習過程。形式多樣的評價可有效地啟發、引領、激勵學生的朗讀。新的課堂教學觀改變了單純由教師評價學生的模式,除教師評價外,還可以設計多種多樣的誦讀評價方式。比如,一人讀,全班評價。學生一讀完,其餘同學馬上口頭進行評價,此舉收效最快,也最常用。除此以外,還以小組為單位的評價。每組一個負責人負責組織和算分,每個小組成員都是評委,每人一張評分卡,當一個成員朗讀完畢,其他同學開始打分並依次出示所評成績,求出這個同學的得分,評出本組前三名。這種評價方式對學生們來說非常新穎,同學們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小組朗讀評價的形式激發了學生們的朗讀熱情,許多在班上想讀而不敢讀的學生朗讀時也能聲情並茂,朗讀得十分出色,班裡涌現出許多愛朗讀而且讀得好的學生。
總之,通過朗讀感悟文本,從而實現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各個年級,各個階段的老師常抓不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想方設法幫助學生架起這樣一座朗讀之「橋」,讓學生的心靈世界與作家的生活世界、作品的思想世界碰撞出美麗的火花。
Ⅵ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要提高語文閱讀能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多讀多做(最好能夠保證一天練習一篇閱讀理解),在讀的過程中學會歸納、分析、總結、反思。下面分享一點閱讀技巧,希望對你有幫助。
首先,可以學習一些快速閱讀,快速閱讀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掌握快速閱讀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脈絡和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閱讀理解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練習見《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安裝軟體即可進行試用訓練。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提高閱讀速度5倍左右,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閱讀、學習效率,取得好成績。
在閱讀過程中,要學會並養成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的習慣,使我們在閱讀時善於發現重點、新問題、新觀點和新材料。在讀書的過程中或讀完一本書的時候,要學著做點讀書筆記,記錄一下書本的脈絡主旨、主要人物、事跡、以及閱讀感悟等,一些優美詞句也可以摘抄一下。比如,段落:掌握段意最方便的辦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說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其次,抓住文章的脈絡主旨:有的文章,標題就說明了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點明中心思想,有的則通過主要事件來表達中心思想,只要根據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確定中心思想。其三,對於文章、書籍中的主要人物、事跡、觀點、中心思想等一些重點,要有意識的進行記憶,形成自己的思維導圖,促成更好的理解。
Ⅶ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提高朗讀能力
朗讀是學生不斷吸取語言材料與技巧的過程,是掌握書面語言能力的基本途徑。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項重要任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有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達到美感、 樂感、語感、情感的和諧統一。朗讀是溝通讀者與課文內容互動的橋梁,是讀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讀是我國語文學習的傳統方法,也是現代語文學習的一個關鍵環節。
《語文課程標准 》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熏陶。」所以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感教學要抓朗讀,有感情的朗讀 課文與理解課文,對領悟課文內容,增強語感,陶冶情操等,起著其它任何活動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因此我校教師在語文課的教學中通過有效的朗讀指導,並引導學生領會課文的內涵,感受文章的韻味,體會文中的情感。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絕大多數學生都沒興趣朗讀課文,朗讀教學也沒得到相應的重視,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導。很多時候,朗讀只是為了朗讀,學生只是被動地、毫無銜接性地完成朗讀過程,沒有真正的理解,沒有心靈的交流,沒有情感的激盪,也就享受不到朗讀帶來的愉悅。
為了解決我校現存的問題我們課題組從以下幾個方面處理語文課中朗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首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鍛煉、培養自己成為朗讀高手,有過硬的誦讀能力,這樣才能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從而更好地駕馭課堂,取得實效。
同時,教師在布置朗讀前對課文的講釋要盡量穿插語音、語調、停頓等方面的知識加以強調。
如貝多芬的《月光曲》這篇課文記敘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說,它告訴我們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勞動人民的偉大音樂家。文章詞句優美,感情豐富,意境很深,教學時,要抓住環境特點,仔細體會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從而體會到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課前我經過多次誦讀訓練,上課時先播放這首曲子並帶有朗讀,以深情的旋律感染學生,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教師再深情地朗讀全文,並注意每句中的重音、語氣、語速、停頓等,學生聽讀時很快進入情境,個個全神貫注,激情洋溢,躍躍欲試,甚至有些同學已暗暗跟讀著。
其次,我會讓學生多聽錄音,以激勵學生的朗讀慾望。課前,讓學生聽一遍,劃出重音、停頓、注意語速的處理;聽第二遍,補充遺漏的;聽第三遍,學生跟著試讀,有了錄音的示讀,學生們敢讀了,節奏、停頓也把握得好些了。
此外,朗讀時我會根據課文內容採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來配合,如播放樂曲、短片、動畫,這樣可以擴大想像的范圍。
二、有效想像,進入情境
從理解和想像力著手。語文教材很多是屬於文質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繪聲繪色的人物描寫、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凝聚著作者十分豐富的想像,對學生有很強的感染力。在教學設計中,我們課題組大膽嘗試,不採用教師分析講解代替學生對課文的自主感悟,而是將朗讀作為學生學習和領悟的重要手段。我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課文朗讀教學的層次,每次朗讀之前提出不同要求,這樣由淺入深,通過朗讀把文章感情主旨等主要問題解決了,從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如教學《窮人》我是這樣設計朗讀的。
一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認清字形,讀准字音。
二讀:指名朗讀,要求在讀准字音基礎上准確把握句子的停頓。這個環節可讓學生自己點評,然後教師適當點撥,教師示範讀重點句,學生體會怎樣正確處理朗讀節奏。
三讀:學生邊齊讀課文,邊尋找表述窮人的語句,並思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在。
四讀:看著板書盡量用課文的句子描述課文圖景的內容。這時,學生基本能當堂成誦了。
通過多層次的朗讀,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和栩栩如生的描述,讓學生大膽想像和再創造,在頭腦中喚起與詞語相關聯的表象,並按照作者的描述進行表象組合,以產生豐富的想像和深刻的體驗,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三、感悟文章,抒發情感
朗讀訓練最終目的是要「放聲讀出來」。
每篇文章都是由作品所蘊含的情感來體現的,當然也就決定著朗讀時語調的輕重、抑揚和舒緩的變化。通過朗讀對作品內涵的理解和感悟去親身體驗和逐步把握,就能更好地理解領會作品的主題思想,達到朗讀要求的所謂「放聲讀出來」的效果,也就享受到朗讀帶來的愉悅。
當然,朗讀的形式多種多樣,有齊讀、分角色朗讀、個別朗讀、等,採用什麼形式因文而異,要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安排,讓朗讀課真正成為學生展現自我、抒發性情的舞台。
總之,我們課題組的教師會重視朗讀教學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正確認識朗讀教學,提高自身朗讀水平,會精心激發學生情趣,科學地實施朗讀教學,使師生的朗讀具有聲情並茂的效果,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感水平和語文素養,為我校語文教學奠定牢固的基礎。
Ⅷ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知道學生進行朗讀訓練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根據這個教學理念,在課堂上,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感情,在讀中品詞賞句,進行語言訓練,讓學生在讀中自悟自得,從而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創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 一、朗讀要充分展示學生個性 如,在教學《五彩池》這篇課文時,在指導學生分析完了五彩池的不同形狀後,我並沒有以優秀生或是自己的范讀為標准,而是啟發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各自對這段文字的體會。可以是驚奇的,也可以是慢慢兒欣賞的,等等。這樣就使得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得以充分的發揮。讀得投入,讀得愉快輕松,也讀出了更多的創新空間,讓學生的個性淋漓盡致的張揚。學習語言不是一個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個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統一的感悟過程。所以,讀書並不是「染之蒼則蒼,染之黃則黃」的過程,對於句子的理解、體會各不相同,讀出來的句子也各不相同。因此我們必須要鼓勵個性化的多元朗讀,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各盡所能,在朗讀中將自己的發現表達出來,與人分享,互相啟發,共同提高。 二、注重精講多讀。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讀是學生學習課文的基本方法。少講多讀,精講細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條原則。教師要堅定樹立「講」為「讀」服務的教學指導思想,做到「精講多讀」。認清教師的「講」是為了幫助學生疏通思想、指點迷津、撥正方向。因此,課堂上,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講,講在點子上,講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通過「精講」騰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多讀。以讀代講。對課文中文字淺顯、學生一讀就懂的部分,教師無需再作詳盡地講解,可以「以讀代講」。而那些易於意會卻難於言傳的句段,教師很難把它講得更傳神,就應當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情感,以此把不可言傳的感情讀出來。通過這種以讀代講的方法,促使學生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讀」是閱讀教學的特徵,要把它貫穿於整個閱讀教學的始終。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必須以「讀」為基礎,將「讀」體現在每個教學環節中,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的始終。閱讀教學一般要做到三讀:初讀、細讀、精讀。只有將這三「讀」落實好,讓學生多讀,才能達到《大綱》提出的「正確地讀、流利地讀」這一基本要求。 三、引導讀中領悟 讀書要做到「讀進去」和「讀出來」。「讀進去」就是讀中有思考,「讀出來」就是讀中有感悟。如教學《火燒雲》中的一段:「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我引導學生注意閱讀的體驗:哪一個字用的好?為什麼?有的認為「紅」字用得特別好,有的認為是「火」字,有的認為是「燒」字。學生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議,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這句話,最後大家一致認為是「燒」字。接著學生大膽發表了各自的意見:「燒」字讓我們感覺顏色特別美;「燒」字讓我們看出火燒雲在變化;「燒」字讓我們有天空的雲從西到東移動的感覺;……這種自悟自得的閱讀體驗,增強了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創造精神,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在閱讀時依託語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經驗認識和想像,喚起活生生的形象,體驗到文章蘊涵的人類文化的精華、人文價值以獲取美好的感受。 四、指導自主閱讀 語文感悟能力的培養,需要我們語文老師做長期的、細致的、積極的引導和訓練。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堅持「以讀為本」的訓練,學生與語言充分地面對面接觸,品嘗語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導學生與作者進行情感溝通,產生共鳴,從而達到以讀為本,構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之目的。 每篇課文教學的內容都是極為豐富的,而教學的時間卻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就必須選准「讀」的內容。只有選准了「讀」的內容,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品詞析句、體味情境,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陶冶情操。文章是表情達意的工具,鮮明的態度,真實的情感是朗讀的靈魂。而選擇好了「讀」的方式,找准了語言文字情感的基調,才能與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湧起隨之而至的激情,鮮明的態度與真實的情感也才能從「讀」的聲音語調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總之,教無定法。在朗讀訓練中只有充分調動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使學生情發於心間,又能溢於言表。隨著語文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對於朗讀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以讀為本」已經成為我們的共識,同時,尋找朗讀指導的全新對策,也就成了現代閱讀教學急待探究的焦點。相信經過我們每位重視語文教學的老師潛心努力,充滿「情感」的課堂朗讀定能在學生、老師和作者這三者之間架起一座心靈的橋梁。
Ⅸ 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做好朗讀訓練
朗讀,是將無聲的書面語言轉換為有聲語言的過程,是一種眼、口、耳、腦協同作用的創造性閱讀活動。語文新課程標准提出:要加強學生朗讀訓練的指導,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小學低年級課文語言優美,淺顯易懂,是落實新課標要求的極佳載體。但是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語感差。因此,如何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落實以讀為本,從而優化閱讀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成為一大難點。
Ⅹ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落實聽說讀寫的訓練
1、聽的能力的培養。聽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接受知識的手段,聽是說讀寫的前提。在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聽的能力的訓練。要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排除干擾。要循序漸進、經常訓練。
2、說的能力的培養。葉聖濤把說的能力培養提高到「樞紐的地步」,認為它能帶動整個語文教學的進行,促進讀寫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要強化說話訓練,做到讀說結合。聽說結合,看說結含,想說結合,做說結合。寫說結台,評說結合,使說的訓練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3、讀的能力的培養。蘇霍姆林斯基說:閱讀、書寫、計算、觀察和表達總稱為學習技能的五把刀子。閱讀能力的高低是學生學習語文和其他學科的關鍵。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要教會閱讀方法,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要培養閱讀速度。在訓練中,從時間上要課課有讀的訓練,從形式上要朗讀、默讀、背誦等互相交替。從質量上要注意速度、理解和記憶。
4、寫的能力的培養。寫作教學是培養學生運用書面語言表達思想感情的能力而進行的一系列的訓練。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要處理好幾個關系:①讀與寫的關系——由讀寫脫節,讀多寫少轉變為多讀多寫。以讀帶寫。以寫促讀。②寫與改的關系——不是多改少寫,而是由學生多寫。教師少改,發展到學生多寫自改,培養自改能力。命題作文與多種形式作文的關系——命題作文是一種寫作形式,不是唯一的形式。寫作訓練形式應當靈活多樣。如命題作文,非命題作文(仿寫、改寫、擴寫、續寫、整理材料寫、寫日記、寫j立用文等),分解寫作練習(寫景、寫人物外貌、寫場面、寫對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