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語文,到底要教會孩子們什麼——我看《中小學語文課本應當增加紅色經典作品教學內容》
附:《中小學語文課本應當增加紅色經典作品教學內容》
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大會發言材料
艾克拜爾·米吉提委員的發言--中小學語文課本應當增加紅色經典作品教學內容
中小學語文課本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環節之一,擔負著對未成年人進行語言文字、思想品德、審美情趣、意志情操等綜合教育的重任。紅色經典作品作為中小學語文課本的重要內容,曾經發揮過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未成年人學習和成長歷程中的主要精神營養。但是,我們正在面臨一個令人不無憂慮的現實。
目前,北京市中小學語文課本僅有《黃繼光》四年級(下)、《狼牙山五壯士》五年級(上)兩篇紅色經典作品。而在全國各地,中小學語文教材鮮見紅色經典作品。我們這一代人從小所學的《朱德的扁擔》等作品已經悄然走出了中小學語文課本,在北京地區的教材中,只保留在輔助教材里。教育了眾多人的《星火燎原》叢書,曾經有36 篇文章被選入中小學課本,但目前只留有《飛奪瀘定橋》一篇在教輔教材里。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數據。許多孩子,已經不知道曾經為幾代人耳熟能詳的紅色英雄人物。「刪除」紅色經典課文,曾引起社會強烈反響,2008 年9 月,新浪網做過一次調查,95%以上的網友持反對意見,網民認為「英雄是不倒的豐碑」、「紅色經典應該教育子孫萬代」,不應該刪除這些紅色經典課文。
國家頒布的《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和《語文課程標准》,對語文教材的革命傳統教育(紅色經典作品)篇目有量的要求,沒有具體規定。因此,審查通過的語文教材看上去都有革命傳統教育(紅色經典作品)篇目,只是不同版本選擇的篇目不同。
一些教育教學單位為了突出教材的「時代感」,「為變而變」。有的地方把改編教材、推出新教材,作為一種「教改業績」來完成。新教材變化幅度之大、變化之頻繁令人目不暇接。前一本教材使用的時間還不到兩年,使用效果還未來得及評估,新的教材又被推出,讓教師和學生均難以適從。有的地方教材,哪些內容進入教材、哪些內容予以剔除,幾乎就是由幾個參編者決定,缺乏聽取各方面意見,進行廣泛論證環節。
首先應當修改現行《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和《語文課程標准》。教材也是一種「公共產品」,教材編寫必須經過社會選擇程序,不能簡單地由幾個編寫者決定取捨。目前,教材編寫是由教育主管部門聘請編寫人員組成編寫組,編寫組組織教材內容,最終交由教育主管部門指定的審核專家審核。紅色經典課文的減少,也是這樣一個人為程序造成的。在這一過程中,專家往往局限於同一學科內,沒有跨學科專家的參與,導致教材編寫中存在一些硬傷。例如在小學二年級數學課便要接觸的文字,在語文教學中,到了三四年級才作為生字來教,影響了學生的理解和學習。中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既不能一成不變,也不能「日新月異」地去變。
要加強紅色經典作品在語文教學中的份量。少年兒童崇尚英雄,英雄形象往往會影響少年兒童一生的成長。紅色經典作品曾在少年兒童成長中起到鼓舞和引導的作用。現在,由於語文課文減少了紅色經典作品,孩子們崇尚的英雄形象少了,以致沉迷於電子游戲中的極端個人英雄主義行為,走向心理扭曲和犯罪,導致出現一些校園暴力、自殺、少年犯罪團伙等行為。因此,呼喚紅色經典作品多進入語文教學課堂,弘揚英雄主義精神是培育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當務之急。
要建立理想的教學閱讀紅色經典作品環境。紅色知識譜系的傳承已出現了隱性斷層。社會雖然一方面在倡導並堅持與紅色經典作品一脈相承的價值觀,但由於年代漸趨久遠,加之紅色經典作品逐漸淡出課堂,少年兒童對那段革命歷史、生活場面、行為方式、包括名著等的理解越來越困難。這就要求我們從教材入手,讓孩子們通過學習紅色經典課文去認識那段歷史,把革命傳統一代代傳承下去,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涵之一。
發言人工作單位和主要職務: 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管委會副主任,《中國作家》主編
我首先說一下我的幾點疑問:
我們首先說一下語文課的教學目的。我個人感覺語文課的教學目的無外乎是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現代漢語進行非文學性閱讀、論說、非文學性敘述和說明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和閱讀能力,提高學生運用漢語進行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涵養,塑造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文學氣質,讓學生在學習經典語文作品的過程中感受和提高對文學、對語言的感悟。
至於在語文課的教學過程中是否要加入紅色經典首先要考慮的應該是這些紅色經典對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多大幫助,而不是看它是不是紅不紅。當然在語文的學習中要兼顧學生人生觀,認識觀的改變和提高,但這不是語文課的核心目的,因此我們不能因小失大,一味執著,造成語文教育的浪費。是想文革期間的語文教材里,充斥的都是所謂的紅色經典,而那些紅色經典在語文的范疇內,有多少又能稱得上是經典呢?當然紅色經典如果也是語文經典、文學經典,那我們絕對要拿過來用,那些文學經典即使再經典,如果沒有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那我們也不能選用。這里選擇的標准應該是以語文素養的培養為主,兼顧世界觀,但絕對不能為了紅色而紅色,那樣只能說是語文教育的悲哀!
我們總喜歡給語文賦予更多的使命,甚至於經常的迷失方向,看一看現在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可以感覺出來。這么多年的紅色語文教育,沒見的學生的思想有多大的進步,到時造就了太多的連漢字都認不全的「文盲」。希望能還給語文一個單純的面孔,希望語文就是語文。
Ⅱ 中學語文教材文本的特殊性和局限性
——小學語文教材漫論之一
一
我國小學語文教材文本(課文)現存的主要形態有:選原文,節選文,改寫文,刪改文,創作文。選原文指的是直接把原有文本選入作為課文,不加任何修改,如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節選文指的是選入原有文本時作了刪節錄為課文,但不作修改,如杜甫的《春雨》(原題作《春夜喜雨》);改寫文指的是根據原有文本進行重新創作改為課文,保留的只是基本情節和素材,如《林沖棒打洪教頭》;刪改文指的是將選入的文本進行刪節修改成為課文,似乎保留了原有文本狀貌,實際已是面目全非了,如《桂花雨》;創作文指的是根據教材編寫者的目的意圖的預設,由作者為教材編寫專門創作的文本,而後編入教材成為課文,如《說勤奮》《我給江主席鮮花》等。
創作文本編成教學內容(教材課文)的歷史很悠長,但主要出於識字和常識教學的目的,如識字教材:《史籀篇》《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等;常識教學教材如《兔園策府》《蒙求》《書言故事》和《幼學歌》等。當然,《三字經》和《千字文》則兼有識字和常識教學的兩種功能(池小芳:《中國古代小學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頁203——269)。出於道德教育的目的,創作文本編成教學內容(教材課文)的情況也不在少數,最有名的是南宋大儒朱熹編的《小學》,更早的有《太公家教》,其後則有清人李毓秀編的《弟子規》昌行一時(對傳統語文教學中的道德教育教材的評價問題非本文所關注,將另文詳為討論)。
除此三種情況外,在傳統語文教學中即非出於識字和常識教學及道德教育目的之外,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沒有發現創作文本編成教學內容(教材課文)的現象。而在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這些創作文本作者均為當時代的文化名流或著名學者,這些創作文被編入教學內容(教材課文)時均有作者的姓名赫然在焉!
現代語文教育肇始於1905年科舉廢除之時,葉聖陶則是在1906年進入蘇州草橋小學(當時叫長元吳公立高等小學堂)就讀小學(尚金林:《葉聖陶傳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頁20), 1911年葉聖陶第一次發表了關於教育和語文教育的論文(《葉聖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卷二」,教育論文所收最早者為1911年8月發表的《兒童之觀念》), 1915年葉聖陶應商務印書館所請第一次編寫小學語文教材(朱泳焱:《葉聖陶語文教材編寫的實踐與理論》,《課程·教材·教法》,1988年第4期)。1988年葉聖陶逝世,1992年江蘇教育出版社25卷本《葉聖陶集》出版。
為便於本文及繼其後關於語文教育和語文教材相關問題論述,筆者將中國語文教育分為傳統語文教育和現當代語文教育兩個時期,傳統語文教育時期至1905年止,現代語文教育從1905年始至今。筆者將現代語文教育試分為三個階段:1905年至1915年為「前葉聖陶」時代;1915年至1992年為「葉聖陶」時代;1992年至今為「後葉聖陶」時代,其中1988年至1992年為過渡期。
現代語文教育時期,葉聖陶編寫小學語文教材闡述其目的時認為,「給孩子們編寫語文課本,當然要著眼於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葉聖陶:《開明國語課本》,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著眼於培養閱讀和寫作能力的語文教育目的的傳統語文教育時期,教材課文只是選原文和節選文兩種形態。在最著名的語文教材《千家詩》和《古文觀止》中,前者均為選原文(所選都是詩歌,此處「文」指文本作品),後者有如《屈原列傳》少數節選文,多數仍為選原文。「葉聖陶時代」,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始有創作文本編為教材課文的情況,葉聖陶自己就是探索者。
「葉聖陶時代」小學語文教材編寫乃至中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出現創作文本編為課文的情況有其時代特殊性。1919年新文學運動開始,新的語體文即白話文,成為社會交流語言表達形式的方向和主流,語文教學的時代使命發生了變化,學校教育使用語文教材的方向與主流也趨向以白話文課文為主要語言表達形式的「語文」教材,而其時白話文作品的總體數量積累尚不夠豐贍,公認的優秀之作尚在產生形成之中,所以,葉聖陶為了閱讀和寫作的目的而編寫語文教材在選文上所受到的局限很大,能夠備選的作品很少,而適合小學語文教材所用的現成作品就更少了。可見,作為作家,新文學運動文學創作中的一位活躍者,葉聖陶自己動手為小學語文教材創作文本是肩負著時代責任的不得已而為之的便宜之策。
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一綱多本」,改變了具體的某一套語文教材進入語文教育的路徑。1989年開始審查通過初中語文教材,1992年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送審通過。所以,「葉聖陶時代」的語文教材和「後葉聖陶時代」的語文教材進入語文教育的路徑是不同的。
在「葉聖陶時代」,為語文教材專門創作文本的作者大多為作家或各學術領域的學者,所創作的文本一經編為課文,自然也就正常鄭重署名了。筆者在調查 「葉聖陶時代」語文教材時發現,其中的創作文沒有署名的情況是少數甚至極少數,即便這些沒有署名的課文,我們通過一定的檢索途徑還是能夠查核出其作者情況的。
二
語文教材中還有一類不署作者姓名並且無法查核出作者姓名的課文(創作文本),筆者姑且將稱之為「無主文」。
恕筆者孤陋寡聞,至今尚未見到任何一套「後葉聖陶時代」的語文教材編選者對這一類「無主文」的作者情況和編寫意圖作過介紹。作為培養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課文,這種情況下,無疑是截斷了作者和文本的關系,從而學生的閱讀也就失去了具體的「人」的背景,教學者和研究者只能從教材中這類文本所處的單元和年級年段去揣摩作者意圖目的,從而選擇確定具體的教學目的和重點難點,其閱讀教學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其寫作能力提高的楷范性也就大大削弱。因為,一篇沒有作者的課文就像是生物課堂上的動植物掛圖,而不是活生生的陽光雨露中蓬勃生長著的動植物。
基於以上述論,基於編選文本為課文的目的是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培養提高,筆者以為,在「前葉聖陶時代」的語文教材中出現創作文甚至「無主文」,是時代的局限性所致。在「後葉聖陶時代」,白話文的典範之作——包括文學性作品和實用性作品已經有了極多的數量積累,同時一百年的白話文創作的歷程,規范的白話文表達形式已經大體定型,優秀作品的標准也已經有了共識,優秀的白話文作品不斷出現。所以筆者以為,「後葉聖陶時代」語文教材應該逐漸地減少課文中創作文的形態,這是基於課文典範性和審美性的考慮。甚至,同時,杜絕「無主文」的存在,是出於「文責自負」的約束,即便是教材編寫組成員的手筆也應該署上主筆者的姓名。
當然,根據教材編選的意圖,編者應該盡可能選擇已有的文本作品編為課文,在確實「無米為炊」時請有關作家、學者或者編寫組成員創作文本也未嘗不可。但創作文本編為課文之後應該署上創作者的姓名,這是作者和教學者的唯一系聯訊道。課文呈現之後,或有商榷,或有指謬,這都將對教材的不斷完善大有裨益。
近年來對教材尤其是小學語文教材的批評此起彼伏,撇開情緒性的抨擊不論,大多數批評的矛頭均直指這些「無主文」。固然這樣的批評確實攜裹著一定的力量,但總體說來批評之後修改的情況很少。筆者以為,這樣的批評猶如鐵拳打在棉絮上,因為,這些「無主文」原本沒有作者,也就是沒有作品的責任人,所以盡管批評很多,也未見有責任人承擔修改的責任,甚至沒有隱身的作者提出對商榷的回應。「無主文」的尷尬在於此!
其實,這並不是大家潛意識里以為的「有個作者名字和沒有作者名字對於語文教學來說沒有什麼本質差別」這樣的簡單,就像一個模糊的影子或一個成員不清的團隊做糟了一件事,我們連批評時需要的被批評者(課文不能作為「孤獨的」被批評者,它只是一個中介,最多是被批評者的一個部分)和修正承擔者都無法找到。否則,我想任何一套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者都會虛心聽取意見,之後認真修改的。而這些被批評的「無主文」幾乎沒見過修改,也沒見過答辯和回應,我想原因大抵於此吧。
三
也許這樣的「無主文」還將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也許再多的批評也不會立刻改變這樣的「無主文」占課文相當數量的小學語文教材的糟糕狀態,但理性的批評總是一種前進的力量。筆者不妨從語言表達規范性的視角,試以具體課文例證略呈一管之見。
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是語言文字教學,著重於對語言文本的理解和用語言文字表達的規范性教學,那麼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語言文字應該首先力求規范,這是表達思想和抒發感情的基礎。但是有相當一部分「無主文」由於隱身作者本身的語言修養不夠,文本的創作能力較差,從而導致了這些「無主文」不能卒讀。
如《田園詩情》(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看上去是一篇文字優美的散文,教學者大多把這篇課文講得「神采飛揚」,然而仔細推敲,其文字的「粗糙」令人驚悚。
文章開頭一句成段:「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也是牧場之國。」貌似很美的語言,然而,「美言」真是「不信」。這是一句承前省主語「荷蘭」的句子,是三個並列關系分句組成的一個復句:荷蘭是水之國;荷蘭是花之國;荷蘭也是牧場之國。顯然此處「花之國」前的「是」是不可少的。可見,這是一個病句。
第二段開頭:「極目遠眺,碧綠如絲絨般的草原上,是一頭頭黑白兩色的奶牛。」筆者懷疑這樣的句子是從英語文本中直譯而來的,「是」前面的主語缺失,或者「是」須改為「有」,存現句在英語和漢語的表達中形式上存在著差異,這是一種漢語表達中典型的病句。同樣的句子本文還有:「綠意盎然的村野鄉間,是大片大片的鬱金香。」同一段之中同一類型的病句竟有兩處。
還是第二段,「有的牛背上蓋著防潮的毛氈,正在低頭吃草;有的站著不動,彷彿正在思考什麼。」准確的語言是沒有歧義的,正確的句子在表述事實上具有唯一性,當然,作者特別需要的歧義效果除外。在這一前提之下,我們不難發現,作者對語言的推敲實在馬虎。作者的意思是說:有的牛,脊背上蓋著毛氈,在吃草;有的牛,站著不動。但還可以理解為:「有的牛背上」「蓋著防潮的毛氈」,這時候主語則是「牛背上」,「牛背上」就不能「吃草」了吧。固然這樣的吹毛求疵未必合適,但是作為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如果沒有吹毛求疵,那麼「規范性表達」何在?其實這里只要加一個逗號,「有的牛,背上蓋著毛氈,正在低頭吃草……」就沒有歧義了。所以,這至少是一個表達不夠規范的句子。
這一段還有一句表達不夠規范:「老牛儀態端莊,好似牛群的家長。」這是使用成語不夠嚴謹的句例。「儀態端莊」固然可以形容老牛,但這一成語在修飾人的時候一般僅限女性,一般只用來形容老太太,不能用來形容老爺爺。似乎,此處的老年奶牛都是雌性,牛群的家長是清一色的「牛奶奶」吧。這樣的表達也不夠規范。
像這樣詞語有失推敲的地方還可再舉一例,第三段開頭一句:「碧綠色的低地鑲嵌在一條條運河之間。」本來,「低地」專指那些低於海平面的地域,荷蘭、盧森堡和比利時等國家由於海拔比較低,所以稱為「低地國家」。而此處的「低地」與倒數第二段中「沉睡的牲畜,無聲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遠處幾處燈塔閃爍著微弱的光芒」中的「低地」意思相同,顯然不是專指低於海平面的地方,而是一處相對較低的又不像溝壑那樣深的地方,這在漢語里最恰當的一個詞是「窪地」,而且漢語很少用「低地」指稱地勢較低的地方。這兩處「低地」在漢語詞法上不夠規范。
在修辭上,這篇「無主文」也有不盡如人意處。如「牛犢跑前跑後,活像頑皮的孩子。」牛犢本來就是小牛,「牛孩子」像頑皮的孩子,這樣的比喻句好像太「跛腳」了吧。或有教學者說它是擬人句,而從擬人句的一般表達形式來看,就更不合適了。這樣的句子還有:「成群的駿馬剽悍強壯,腿粗如樁,鬃毛隨風飛揚。」這是一句比較句,意思是說駿馬的腿和樹樁一樣的粗壯。而大多教學者將這個句子作為比喻句來分析,那麼,這一比喻,似乎駿馬的腿沒有了膝蓋,只是硬邦邦的粗大的樹樁。這樣語言上欠推敲的句子在客觀上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潛藏的障礙。
筆者曾揣度這篇「無主文」是從一個英語文本中翻譯而來,後查證原作者為捷克作家恰佩克。這是一篇翻譯文本,教材並沒有署翻譯者的姓名,因此仍視為無主文。而為語文教材專門創作的文本編為課文的「無主文」在語言規范上的問題更是不勝枚舉。
小學語文教材中課文的「無主文」形態在「葉聖陶時代」已經完成了使命,在如今的「後葉聖陶時代」,如果我們仍然不思進取,而且以「葉聖陶」的名義繼續相沿此種現象的話,筆者以為,那就是當今的語文教材編者沒有承擔起自己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當然,筆者也許是在一廂情願地揣摩編者的「心思」,也許編者未必是這樣做的,也許筆者的分析也有「誤讀」和「誤解」的地方。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們都是「好心」,想把「教材的事」「辦好」,所以筆者期待一場開誠布公的教材編者與教師及研究者的對話。我想,這樣的對話「是時候了」,一味地互相埋怨,甚至指責,並不利於教材的建設;平心靜氣地坦誠地對話和理性地研究,才是我們這一代語文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Ⅲ 《快樂寒假天天練》 河南大學出版社 2015年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 答案《假期樂園》編寫組 編
題目?
Ⅳ 小學語文有哪些名師
: 上海特級教師賈志敏 江蘇特級教師於永正、江蘇省特級教師孫雙金 天津市特級教師靳家彥 上海特級教徐善俊 特級教師支玉恆 北京特級教師,竇桂梅
斯霞,女,1910年出生於浙江省諸暨縣斯宅鄉,取名碧霄;8歲時,進族裡辦的"斯民小學"讀書,改為斯霞。1922年考上浙江省杭州女子師范學校讀書,畢業後到紹興第五中學附屬小學任教,1929年轉浙江省嘉興縣集賢小學工作。次年經人介紹到肖山湘湖師范學校工作。婚後轉到南京東區實驗小學教書,不久又轉入中央大學實驗學校小學部工作。1947年,又回到南京中央大學實驗小學(1952年學校改名南京師范學院附屬小學)工作。1956年被評為南京市先進工作者,小學一級教師,同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並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文教群英會。1963年,《江蘇教育》、《人民日報》先後刊登《育苗人》、《斯霞和孩子》的報道,著重宣傳介紹斯霞和學生的關系。1973年,江蘇省教育廳調她到省教材編寫組,編寫小學語文教材。1977年底,她回到南師附小,擔任一年級班主任,次年,被評為小學特級教師,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勞動英雄,全國"三八"紅旗手,南京市人民政府任命她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長,197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1980年辭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長職務,次年因病住院,不得不離開了心愛的講台。主要著作有:《斯霞教育經驗選編》、《我的教學生涯》。
霍懋征,女,漢族。中共黨員。1921年9月出生。1943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曾任北京第二試驗小學教師、副校長,至今從教60年。是我國50年代就蜚聲全國教育戰線,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之一。全國首批特級教師,榮獲北京市教育工作者一等獎。多次榮獲北京市「三八」紅旗手,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她光榮地被評為中國現代百名教育家之一。霍懋征老師一家三代八人選擇了教師這一光榮職業,1991年這個教師之家當選「全國優秀教育世家」。
霍懋征老師是一位成功的人民教師,她在半個多世紀的教育教學生涯中為我們的基礎教育進行了全方位的教改實踐,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學經驗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
袁瑢(1923-)江蘇南通人。女。交通大學肄業。建國後,歷任上海實驗小學教師、副校長校長,全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全國婦聯執委會常委。特級教師。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1983年兩次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1960年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於漪,1929年生,浙江人,1951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教育系。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全國教育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歷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市楊浦中學語文教師、上海第二師范學校校長、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會長,全國語言學會理事,上海市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會長等職。著有《於漪文集》、《於漪語文教育論集》、《語文教苑耕耘錄》、《語文園地拾穗集》、《學海探珠》、《教你學作文》、《語文教學談藝錄》等,音像教學輔導材料有《於漪語文教學課堂結構精析》、《妙筆生輝》等數十盒。
李吉林,女,1938年5月生,1956年8月畢業於江蘇省南通女子師范,畢業後在江蘇省南通師范第二附屬小學任教。1978年被評為江蘇首批特級教師,現任江蘇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長。李吉林老師長期堅持教學改革,創立了情境教育理論體系及操作體系,得到教育部領導及專家的高度評價。出版《訓練語言與發展智力》《情境教學理論與實踐》《李吉林情境教學詳案精選》等6本專著,發表近二百多篇論文,計300多萬字。這些科研成果先後榮獲國家教委首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國家新聞出版暑優秀教育圖書一等獎等。她主講的「小學語文情境教學」電視講座21集,由中國教育電視台通過衛星向華語地區播放,1999年獲全國電化教材師范最高獎。她應邀外出講學,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受到教育界普遍的歡迎與尊重,是基礎教育界卓有影響的小學教育專家。
支玉恆,1939年生於河北省張家口市,1959年於河北體育學校畢業後在小學上體育課,後由於種種原因,1977年,近40歲時改教語文課。當時他連漢語拼音都認不全,於是虛心地向低年級老教師求教。踢球多年的腳很靈活,而用手寫字卻很費勁,於是苦練三年,無論寫教案、改作業、批作文、寫總結等,均用小楷毛筆書寫。語文教學起步較晚,然而他以勤補缺,刻苦鑽研,終於天道酬勤。他走出了張家口,走出了河北省,成為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
賈志敏,上海市人,漢族人,1939年出生。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民進市委普教委員會副主任,民進浦東區委委員。小學高級教師。從事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已有46個春秋。由於他創造性的勞動,出色的工作而多次受到政府嘉獎。1994年,獲上海市特級教師稱號。1999年「五一」前夕,獲「浦東新區開發建設特殊獎」。2000年獲「浦東名師」稱號。現任上海金蘋果學校小學部校長,浦東新區首屆政協委員。賈志敏同志一生坎坷,幾經磨難。文革期間,賈志敏教師在政治上受迫害,身心上受摧殘,但是他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矢志不渝。42年的語文教學生涯,他的課堂形成「以學生為主,以訓練為主,以激勵為主」的風格。在作文教學中形成了「高、趣、真、活、實」的特色。提任校長以後,他大膽試驗,積極探索,在實施素質教育方面,取得了經驗獲得了成效。1992年,上海電視台錄制的電視系列片《賈老師教作文》,1994年上海教育台錄制的作文教學系列片《錦上添花》相繼在許多省市播出,獲得良好的社會效果。1999年中國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又錄制了《賈老師教小學生作文》的光碟並面世,引起了海內外的關注。前年暑假,賈老師應邀赴新加坡為當地華文老師傳授語文教學經驗,並獲得極好的反映。
於永正,男,中共黨員。1962年從徐州師范學校畢業後,就一直從事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現任鼓樓區教研室主任。1985年,於永正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1995年,他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於永正同志勇於革新,敢為人先,以語文教學改革為突破口,為小學素質教育工作帶來了一縷清新的風。他把如何啟迪學生的智慧、挖掘學生潛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天賦作為主要研究課題,形成了「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情趣、重習慣」的教學特色。在小學作文教學上,他實踐了「言語交際表達訓練」,在全國有較大的影響。中國教育電視台、山西教育電視製作中心、吉林教育電視台將有關教學實況拍成電視片向全國發行,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於永正老師多次應邀赴外省、市講學,他的課和報告受到專家、老師們的贊譽。1992年12月14日—16日,國家教育部在南京專門召開了「於永正語文教學研討會」,推廣於老師的「五重」教學法。於永正同志曾出版《教海漫記》、《於永正課堂教學與經驗》等專著,並在全國、省級報刊、雜志上發表論文多篇。
靳家彥,男,1944年12月生,畢業於天津教育學院中文系。從教38年,現任天津南開小學校長,語文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榮獲天津市模範教師、天津市勞動模範、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被國家授予「人民教師」獎章,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教學專家。創立「小學語文導讀法」,應邀赴30個省、市及大專院校講學,做示範教學,受到廣泛贊揚。出版《小學語文導讀法》等專著17部,發表《從素質教育的高度教小學語文》等論文200餘篇,多篇獲全國及省市獎。《中國教育報》開辟專欄介紹「靳家彥教育教學藝術」。參加多種教材編寫,培養徒弟20餘名,均取得優異成績。
張化萬,男,江蘇揚州人.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現任杭州市上城區教師進修學校黨支部書記兼副校長,浙江省特級教師協會副會長,全國小學作文教學研究會副會長,<現代小學語文>編委會主編,杭州市小語會副理事長.曾榮獲全國曾憲梓先進教師二等獎、浙江省優秀教研員、浙江省十佳校長、區勞動模範、杭州市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1994年,倡議並參與組織實施了"杭州市上城區跨世紀園丁工程";5次代表浙江省在全國小學語文閱讀與作文教學的觀摩會上執教示範課;先後帶出了浙江省最年輕的特級教師曹曉紅、王鶯,培養了全國首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比賽一等獎獲得者、省教壇新秀虞大明等一批省內外有相當知名度的優秀教師. 曾在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上示範課,作學術講座;有60餘篇論文發表或獲獎;主編或撰寫<寫好作文的金鑰匙><豬八戒學作文><小學作文教學心理學><小學教育研究入門><小學教師教育科研基礎><小學語文典型課示例>等;出版專著<現代小學寫話與習作教學>;出版<張化萬閱讀教學><張化萬作文教學><中國名師張化萬>等課堂教學錄像資料;主編<浙江省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11、12冊)<現代小學語文><小學語文國情教育補充教材>等教材12本. 王崧舟,男,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現任杭州市拱宸橋小學校長兼黨支部書記。王崧舟校長醉心於小學語文教學藝術的追求。他主張以發展學生的語感素養為核心,從生命成長的高度觀照和深化語文教學改革,促進學生語言和精神的協同發展。他的語文課在中國教育電視台《名師講壇》欄目播出,《語感教學法》入選教育部《中國名師》音像專著工程。他認為「語文素養」就是「人」的素養,「人文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母語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他認為母語應該成為學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綠洲、成為學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風景、成為學生心靈世界中的一股甘泉。他主張語文教學應在繼承傳統的「雙基」教學的前提下,著力加強學生的「語文基礎積累」和「語文基本習慣」的培養;他認為一堂好的閱讀課應該「關愛生命、著眼發展、依學定教、發揚民主、以讀為本、以情感人、強化語感、鼓勵創見、引導質疑、敏於點撥」,並獨創「自讀感悟——開放引導」教學模式。
竇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從教於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副校長),現任清華附小副校長。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研究生課程班畢業。國家九五重點課題語文教材編寫組的編委及編寫人員。國家「十五」課題「現代教學藝術研究」課題組專家組成員。海淀中心學區課程改革領導組副組長。全國中小學整體改革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全國反饋教學研究會理事,吉林省教育學會理事,吉林省青年教師研究會副理事長。從1994年開始搞「語文教學民族化與現代化研究」。具體目標是「繼承工具性,打牢語文基礎;注重人文性,弘揚主體精神;體現民族性,遵循漢語學習規律。」
孫建鋒,男,江蘇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國家骨幹教師培訓對象。曾獲江蘇乍小學語文說課比賽一等獎,江蘇省「教海探航徵文」比賽一等獎;近年來,他應邀到山東,河南,浙江,江西,內蒙古等地上課,課堂教學扎實,靈活,富有創意,深受一線教師的喜愛。在《小學語文教師》《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河北教育》等刊物發表文章60餘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吉春亞,全國著名小學語文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中文本科學歷。1964年生於美麗的太湖南岸,那「千山千水千秀才」的江浙人文沃土孕育的了她的聰慧靈氣,再加上她博採眾長、開拓進取,使她教學自成一派——帶有濃濃「語文味」的且不乏詩情畫意的「言語學習型」的教學風格。吉老師有很強的科研能力,曾主持和參與「語文思維訓練」和「小學學科創新教育理論與實踐」等6項省級課題,其成果獲得全國小語會科研成果評比一等獎等多項榮譽,並由國家出版社出版。北京小學,是北京市最好的一所小學。吉春亞老師就是這所學校的唯一特級教師。
薛法根,男,1968年生,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吳江市盛澤實驗小學校長、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從教以來,潛心研究素質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致力於小學語文組塊教學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綜合、走向運用」的教學新理念。曾先後在《人民教育》等報刊雜志發表教學論文100多篇,著有《智慧教學》一書。1995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1998年榮獲江蘇省「紅杉樹」園丁獎金獎,1999年被評為江蘇省名教師,2001年榮獲全國模範教師榮譽稱號,2002年獲第五屆全國「十傑教師」提名。
孫雙金,小學語文特級教師,現任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校長,語文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曾榮獲全國師德先進個人、江蘇省十大傑出青年等稱號,江蘇省小學語文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事跡收入《江蘇教育名人錄》、《中國當代教育名人錄》和《全國小學語文名師精品錄》。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200多篇文章,出版了《孫雙金語文教學藝術》和中華名師叢書《美麗課堂》等專著。
盛新鳳,女,1970年生。著名特級教師,國家級骨幹教師培養對象。中學高級教師,任教於浙江省湖州市湖師附小,大學本科畢業,中共黨員,湖州市第四屆政協委員。她潛心研究,碩果累累,先後獨立進行了多項國家、省市級課題的研究。30多項研究成果和論文公開發表,80多次在省內外公開示範教學,足跡遍布全國20多個城市。事跡曾多次被《語文教學通訊》、《小學教學設計》、《浙江教工》、《湖州日報》、湖州電視台「奉獻」、「關注」欄目等報刊雜志、新聞媒體作專題報導。出版個人教學專著《構建詩意的語文課堂》。
虞大明,男, 1972年4月出生,中學高級教師,省教壇新秀。杭州市崇文實驗學校副校長。1995年5月獲浙江省首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比賽一等獎,同年10月代表浙江省參加全國首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比賽,榮獲一等獎;1999年獲浙江省首屆學科教學技能競賽一等獎;2004年榮獲浙江省首屆中小學教師才藝大賽金獎;2004年被評為上城區首屆特級教師。工作10餘年來,一直以開拓、創新、勤奮的態度實踐著「用心成長,享受課堂」的理想與追求。應邀拍攝「名師講壇」、「中國名師」專輯,出版發行。應邀赴全國各地講學百餘次,獲廣泛好評。2003年出版個人第一本著作《走過10年——我的語文教學求索之路》,參與主編《新班級教育的實踐探索》。10餘年來共有30餘篇論文發表或獲獎。
Ⅳ 為何新版語文教材不再用《尊嚴》等爭議文章
近日有公眾對人教版四年級語文教材中的《尊嚴》一文提出的質疑,人民教育出版社7日回回應稱,新答版語文教材對於一些有爭議的文章不再選用。
聲明說,教育部從2012年開始組織全國一流專家新編寫了義務教育語文教材,沒有選用《尊嚴》一文。新版語文教材已於2016年9月開始使用,將陸續替換原語文教材,舊版教材不再使用。在編寫新版教材過程中,編寫組對選文嚴格把握標准,教材送有關領域專家嚴格審查把關。在新版教材中,對於一些有爭議的文章將不再選用。(完)
Ⅵ 部編版語文教材總體上有哪些變化
一、教材傳達新理念
重視閱讀、關注思維的發展,在細微處引導家長、教師,這是新教材傳達的理念。
二、教材的深度體現在思維發展上
從第一課《中學時代》開始,新教材的編排設計就體現出具體方法技能的學習指導,通過設計開放性的教學過程,綜合運用角色扮演、討論辨析、反思探究等方法,讓學生積極表達、善於思考、習得方法、努力踐行。
三、教材的變化,對基層教師的理論功底提出新的挑戰,對他們教學理念、教育意義等方面的理性思考能力進行著深層次的「拷問」。
(6)人教版語文編寫組擴展閱讀:
教材制度沿革:
這「一綱多本」「多綱多本」的教材發展情況,要追溯到改革開放初期。當時,教育部制定統編教材,各地教材也初步百花齊放,語文課剛剛恢復獨立設置。
1985年,在《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的指導下,開始改革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相適應的教育內容和方法。第二年,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成立,改革統一的教材制度,也就是要在統一要求和審定的前提下實行教材的多樣化。
到了1991年,九年義務教育的「五四制」和「六三制」兩套教材誕生於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投入使用後,廣東、四川、上海、浙江、北師大等各自出版的教材經過送審,也在各地進入了課堂。1999年,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引入教材的競爭機制,各地又開發了適合本地區發展的鄉土教材和校本教材。
2000年秋季的開學季,新的語文教材出現在全國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版)》同時正式實施,已經對古詩詞教學做了更高要求,並且強調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寫作、表達能力。
而北京在2007年使用的本地新教材中,就曾進行過關於魯迅文章的篇目調整,放棄了《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等名篇,選擇了《鑄劍》。另外,還加入過金庸小說的內容。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指導下,教育部再次組織專家對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准進行了修訂完善,印發義務教育語文等學科課程標准(2011版)。
這個於2012年秋季開學執行的語文新課標中,對小學生會寫漢字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增加了需要背誦的篇目。
這一次,耿玉苗特意先看了下識字的部分,「一年級上冊要求學生認的字是300個,但只要求會寫其中的100個,突出了多認少寫。」這一點,符合她對孩子年齡和心理特徵的認知,「6歲左右的孩子,手上肌肉群還不是很發達,他們寫字是很麻煩的,認字倒很快。」
在給新生下發課本的那一天,耿玉苗記得,孩子們比較容易被插圖和大字吸引,便於集中注意力,「插圖改變很大,畫得挺可愛,更符合兒童的特點,畫風上還結合了民國課本的一些內容。」
而其中的古詩文篇目比重依然是加大了,小學教材中共有129篇,初中是132篇。教育部教材局回應《中國新聞周刊》稱,這是基於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原則,「讓孩子在記憶力最強的時期,多接觸古詩文,多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然後精選古詩文,語文課程標准里推薦的古詩詞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名篇,既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歌頌詩詞,又有反映熱愛祖國、積極奮進的名家名篇,都是需要我們傳承的。」
基於「人文精神」和「語文要素」雙線結合的選文要求,編寫組此次放入了魯迅的《藤野先生》《故鄉》《孔乙己》;朱自清的《春》《背影》;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等文章,兼顧經典性和時代性。
整體而言,課文數量是有所減少的,但又增加了課外衍生閱讀。比如,小學階段新增了「和大人一起讀」等欄目,初中設置了一定量的自讀課文和名著導讀。
Ⅶ 人教版初一語文上冊第一課不是散步嗎!!!
初一語文改版了!!!第一課是莫懷戚的散步!!!在山的那邊被調到第四單元了,還有許多課文都被刪了!!!!
昨天上午,青春中學語文老師周慧更新了一條QQ狀態:新初一的語文課本大調整,新換上的課文太好玩了,這一屆初一真幸運!語文課會很有趣!
周老師說:「早上教初一的老師拿到新課本後,我借來看了一看,單元打亂了,和原來完全不同,課文換了很多,而且都很不錯。」
對比兩個版本的初一語文教材,封面幾乎沒有差別,用的都是徐悲鴻畫的兩匹馬。采荷中學的李香娥老師昨天對兩本教材做了一個比較——
兩本書都有三十篇課文,總量沒變,但更換了八篇課文,還有一篇課文有改動。
其中,刪掉的課文有沈復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兩篇》(張曉風的《行道樹》、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周國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難的王子》)、瑪麗·居里的《我的信念》、梁衡的《夏感》、蒲松齡的《山市》、魯迅的《風箏》。
新增的課文有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魏巍的《我的老師》、丘吉爾的《我的早年生活》、馬及時的《王幾何》、賈平凹的《風雨》、選自《禮記》的《雖有佳餚》、紀昀的《河中石獸》、吳承恩的《小聖施威降大聖》。
改動的是原先的《論語》十則,現在是《論語》十二章,節選內容有一些變化。
還有一個明顯的變化,新教材有了單獨的寫作板塊。
一些語文老師認為新課本比老課本好玩
這位老師說,從上課的氣氛看,學生喜歡的課文有幾類:一是故事性強的,比如《皇帝的新裝》;二是有趣的文章,比如《羚羊木雕》,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孩子把家裡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小夥伴,家長要她把禮物拿回來,同學們討論很熱烈。
新課本選擇文章的標准:
經典、符合學生的年齡需求、適合教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官方網站上有《2013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修訂情況介紹》,這份介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的王本華老師寫的。王老師是這套教科書的學科編委會副主任。
介紹寫道,2004年、2008年、2010年編寫組三次前往各地調研。2011年3月申報統編教材。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統編教材啟動、編寫、審查、修改。
這次修訂選擇文章的標准有三條:經典、符合學生的年齡需求、適合教學。
這次修訂教材主要是根據2011年新課標要求,有幾個方面的考慮。一是改變過分誇大教材人文性的傾向,重視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方法、習慣等。
二是重視閱讀,強調「讀書」,包括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閱讀非連續性文本。(非連續性文本多以統計圖表、圖畫等形式呈現,如數據表格、圖表和圖解文字、廣告、地圖等。)
三是增加關於語音、文字、詞彙、文體、文學等方面的知識。
四是要避免走進一些誤區。比如不應該用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該用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防止逐字逐句過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揮等。
青春中學的周慧老師說:「2003年新課改,我們開始使用人教版的教材(以前都是浙教版),10年來,我教過五屆學生了,其中有兩屆是中途接班,其他三屆學生從初一帶起來的,每屆課文都有變動。但是今年的初一變化最大,整個單元體系徹底變動。原來雖然也經常有課文變動,但只是微調,而且單元體系不變。」
周老師說:「這次教材文章的替換也很合適,親情主題中,去除了魯迅的《風箏》,放入了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魯迅的《風箏》太難了,對於主題的解讀也是多角度的,初一學生由於缺少生活閱歷,又不了解時代背景,很難理解。《秋天的懷念》與學生距離更近,情感真摯,更能打動學生。」
《秋天的懷念》節選——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她總是這么說。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後,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可活什麼勁!」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後來妹妹告訴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
「可以發現,刪除的一些課文,不是說不好,但要麼太難,要麼太簡單,要麼說教意味太重,老師不太好教,學生也不太樂意學。這次新增的幾篇課文非常貼近學生,有的還很好玩。比如《河中石獸》這篇文言文,還能和科學中的『浮力』、『重力』聯系起來。如果語文老師在上這篇課文的時候,讓學生在黑板上畫一畫力的示意圖,是不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有些文章很有意思。《小聖施威降大聖》中,孫悟空和二郎神各顯神通,非常刺激過癮。現在學生課外閱讀很少,我做過統計,完整看過四大名著的,10年前一個班還有不少學生,但現在屈指可數,完整看過其中一部的,也很少,大多隻是看電視劇或白話文精簡版。相信學了這篇課文後,學生們會被古典名著《西遊記》的魅力所吸引。語文本來就是很好玩的。」
親情主題「文化味」更濃
建蘭中學語文教研組長王旭東老師說,之前說語文課本會有改動,老師們猜測變化不大,這次拿到課本,還蠻驚喜的。這次的改動中第一單元特別好,主題是「親情」單元,基調很好,強調傳統文化。香港、台灣等地都非常重視中學第一冊第一單元的主題,這很能體現編者的理念。以前的課本中,第一單元是《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文章味」很濃,這次把《散步》《秋天的懷念》放入第一單元,「文化味」更濃。
老課本《走一步,再走一步》節選——
我曾屢次發現,每當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只要記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我便能應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著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這時,我便可以驚奇而自豪地回頭看看,自己所走過的路程是多麼漫長。
新課本《散步》節選——
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新教材增加了寫作單元
王老師說,新教材中增加了寫作單元,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原來的教材中根本沒有寫作指導,老師只有根據自己的經驗來教學,比較隨意,缺少系統性。這次的教材,把作文教學和單元中的課文聯系起來,「讀寫結合」,對學生的寫作應該有幫助。
學生喜歡故事性和趣味性強的文章
采訪中,有老師談到教學中的困惑。一位老師說,之前的教材中有些課文不好教。比如,初一的《在山的那邊》(這次變動中沒有被撤換),太容易懂了,很多同學拿到後讀一遍就理解了,這種課文對他們缺少吸引力。有些文章讀起來像口號,老師和學生都不喜歡。備課交流時,經常有老師說文章太枯燥,自己都不喜歡,怎麼講給學生聽?
(都市快報)
Ⅷ 北京市順義區高中語文教科書用北京版還是人教版
這里的一個上教學用書;一個是實驗教學用書一。北京市普通中小學教學用書目錄初中教科書序號年級書名版別版次備注068初一*初中語文一開明2001年版069初二*初中語文三開明2001年版070初二初中語文三人教(京)2001年3月第1版071初二初中代數二人教(京)2001年3月第1版用一學年072初二初中幾何二人教(京)2001年3月第1版用一學年073初二初中思想政治二上人教(京)2003年6月第3版074初二初中地理三人教(京)2001年12月第1版075初二初中地理地圖冊二地圖2002年6月第3版配人教版教材076初二初中地理三填充圖冊人教(京)2002年6月第3版配人教版教材077初二中國歷史三人教(京)2001年12月第1版078初二中國歷史地圖冊三地圖2002年6月第3版079初二中國歷史填充圖冊三人教(京)2002年6月第4版080初二初中物理一人教(京)2001年3月第1版用一學年081初二初二物理實驗報告冊知識1996年10月第1版用一學年082初二初中物理(初二分冊)首師大2002年版用一學年083初二初中生物二人教(京)2001年10月第1版用一學年084初二初中生物實驗報告冊二知識1996年10月第1版用一學年085初二初中英語二上人教(京)2001年12月第1版配磁帶4盒086初二初中英語二上(朗聽)3盒人教2003年製作087初二初中英語二上(閱讀訓練)1盒人教2003年製作088初二中學美術三人美2001年版089初二初中體育與健康二人教(京)2001年11月第1版用一學年090初二中學音樂三(簡譜)人音2001年版091初二中學音樂三(線譜)人音2001年版092初三初中語文五開明2001年版093初三初中語文五人教(京)2001年12月第1版094初三初中代數三人教(京)2001年12月第1版用一學年095初三初中幾何三人教(京)2001年12月第1版用一學年096初三初中思想政治三(全)人教(京)2003年6月第3版用一學年097初三世界歷史一人教(京)2001年12月第1版098初三世界歷史地圖冊一地圖2002年6月第4版099初三世界歷史填充圖冊一人教(京)2002年6月第4版100初三初中物理二人教(京)2001年12月第1版用一學年101初三初三物理實驗報告冊知識1996年10月第1版102初三初中物理(初三分冊)首師大2002年版用一學年103初三初中化學(全)人教(京)2001年3月第1版用一學年104初三初中化學實驗報告冊知識1996年10月第1版105初三初中化學(全)北京2000年版海淀區教委、基教研中心106初三初中化學(全)實驗報告冊北京2000年新版107初三初中英語三(全)人教(京)2002年12月第1版配磁帶6盒108初三初中英語三(朗讀)3盒人教2003年製作109初三初中英語三(閱讀)2盒人教2003年製作110初三初中英語三(聽力)1盒人教2003年製作111初三中學美術五人美2001年版112初三初中體育與健康三人教(京)2001年11月第1版用一學年113初三中學音樂五(簡譜)人音2001年版114初三中學音樂五(線譜)人音2001年版二。北京市普通中小學實驗教學用書目錄二、初中實驗教科書序號使用年級書名編寫單位備注中1七年級語文第十三冊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中2七年級數學第十三冊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中3七年級英語第十一冊北京教科院、北師大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中4七年級*英語第十一冊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中5七年級思想品德第一冊北京教科院、首師大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中6七年級*歷史第一冊(修訂版)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北師大出版社按《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稿)》修訂,課改實驗區用中7七年級地理第一冊北京教科院、中國地圖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中8七年級美術第十三冊北京教科院、人民美術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中9七年級音樂第十三冊北京教科院、人民音樂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中10七年級科學第九冊北京教科院、首師大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中11七年級生物第一冊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中12七至九年級信息技術第四冊(配光碟)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中13七至九年級信息技術第五冊(配光碟)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中14七至九年級信息技術第六冊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中15七至九年級勞動技術木工設計與製作(中級本)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中16七至九年級勞動技術金工設計與製作(中級本)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中17七至九年級勞動技術陶工設計與製作(中級本)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中18七至九年級勞動技術種植技術(中級本)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中19七至九年級勞動技術電子技術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中20七至九年級勞動技術數碼影像製作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中21初二代數(實驗本)三北京市九年義務教育初級中學教科書編寫組全一冊暫用中22初二幾何(實驗本)二北京市九年義務教育初級中學教科書編寫組全一冊暫用中23八年級*語文第十五冊(修訂版)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按《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稿)》修訂,課改實驗區用中24八年級*數學第十五冊(修訂版)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按《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稿)》修訂,課改實驗區用中25八年級*英語第十三冊(修訂版)北京教科院、北師大出版社按《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稿)》修訂,課改實驗區用中26八年級*物理第一冊(修訂版)北京教科院、北師大出版社按《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稿)》修訂,課改實驗區用(全一冊)中27八年級科學第十一冊北京教科院、首師大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中28八年級*思想品德第三冊北京教科院、首師大出版社按《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稿)》編寫,課改實驗區用中29八年級*歷史第三冊(修訂版)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北師大出版社按《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稿)》修訂,課改實驗區用中30八年級*地理第三冊(修訂版)北京教科院、中國地圖出版社按《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稿)》修訂,課改實驗區用中31八年級美術第十五冊北京教科院、人民美術出版社按《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稿)》編寫,課改實驗區用中32八年級音樂第十五冊北京教科院、人民音樂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中33八年級*生物第三冊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按《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稿)》編寫,課改實驗區用中34初三代數(實驗本)四北京市九年義務教育初級中學教科書編寫組全一冊暫用中35初三幾何(實驗本)三北京市九年義務教育初級中學教科書編寫組全一冊暫用中36九年級語文第十七冊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中37九年級*數學第十七冊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中38九年級*英語第十五冊北京教科院、北師大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全一冊中39九年級化學全一冊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全一冊中40九年級*物理第二冊(修訂版)北京教科院、北師大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全一冊中41九年級歷史第五冊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北師大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中42九年級美術第十七冊北京教科院、人民美術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中43九年級音樂第十七冊北京教科院、人民音樂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中44九年級科學第十三冊北京教科院、首師大出版社課改實驗區用
Ⅸ 解讀新教材:「部編本」語文教材新在哪兒
新學期,約五成小學生和六成初中生將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
新教材,新在哪兒
記者 葛亮亮《人民日報》( 2016年08月18日11 版)
今年9月初新學期開始後,全國將有數百萬小學生和初中生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部編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為什麼要編寫「部編本」?教材內容有何變化?注重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記者采訪了「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
現有的「一綱多本」教材質量參差不齊,「部編本」想起到示範作用
記者:目前語文教材有多個出版社的不同版本,為何還要編寫「部編本」?
溫:「部編本」是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除了語文,還有德育和歷史。現有的語文教材編寫出版還是「一綱多本」,小學有12種版本,初中有8種版本。這些版本現在也都做了修訂,和「部編本」一同投入使用。「部編本」取代了原來人教版,覆蓋面比較廣,小學約佔50%,初中約佔60%。
實施「一綱多本」,雖然調動了地方和出版社的積極性,教材的編寫出版呈現活躍的局面,但也出現一些問題,教材的選擇使用受到經濟等因素左右,不能真正做到選優。
另外,教材主要由出版社組織編寫,受到一些條件限制,影響到編寫出版的質量。為此,中央決定組織編寫德育、歷史和語文三科教材。「部編本」教材力圖在多種教材並存的情況下,起到示範作用,促進教材編寫質量的提升。
記者:能說說編寫隊伍組成和編寫的過程嗎?
溫: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和主要編寫人員是全國申報遴選、教育部聘任的,編寫組主要由三部分人組成,一是學科專家,包括一些大學教授、作家和詩人,二是優秀的教研員和教師,三是人教社的編輯。前後參加編寫組的有60多人,另外還有外圍的各學科的咨詢專家、學者,人數就更多了。
「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從2012年3月8日正式啟動,到現在4年多了。以往教材編制都由出版社來實施,請個主編,搭起班子,最多也就用一二年。教材編寫經過復雜的程序,包括確定大綱和體例框架、擬定樣張、選文、進入具體編寫等。起始年級初稿出來後,先後經過14輪評審,還請100名基層的特級教師提意見,最後才提交給教育部。
教材編寫不只照顧人文性,還注重訓練必需的語文能力、寫作口語
記者:「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是什麼?
溫:概括起來有4點。
一是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整體規劃,有機滲透」。教材編寫實質上是國家行為,所以教材編寫立意要高,要立德樹人。
二是接地氣,滿足一線需要,對教學弊病起糾偏作用。在確定編寫方案之前,編寫組對十多年來課程改革以及課程標准實施的得失狀況,進行了細致的調查總結,但對於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某些問題,也注意「糾偏」。比如,現在語文教學普遍是兩多一少:精讀精講太多,反復操練太多,學生讀書太少。新編語文教材注意到這個問題,採取了一些改進辦法。
三是加強教材編寫的科學性。編寫組學習和繼承了以往教材編寫好的經驗,並借鑒國外先進做法,實行「編研結合」,還特別重視學界有關語文認知規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選擇、吸收和轉化,用來指導編寫。比如,新編一年級教材的識字課文就採納了北師大關於兒童字頻研究的成果,把兒童讀書最需要先認識的300個字,安排在教材中,努力體現教材編寫的科學性。整個編寫過程都是一邊研究,一邊編書。
四是貼近當代學生生活,體現時代性。「部編本」語文教材在課文的選取、習題的設計、教學活動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當代中小學生的語文生活,適應社會轉型和時代需求。比如,如何正確地認識和使用新媒體,如何過濾信息,都在教材中有體現。
記者:和其他版本語文教材比較,「部編本」的框架體例有何不同?
溫:現有各種版本語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題單元結構,多照顧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語文教學的規律。選文也往往只顧一頭,只考慮所選課文是否適合本單元主題,難於照顧到本單元應當學習哪些知識、訓練哪些能力。語文教學也就失去了必要的梯度。「部編本」語文教材採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即按照「內容主題」組織單元,課文大致都能體現相關的主題,形成一條貫穿全套教材的、顯性的線索;同時又有另一條線索,即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訓練,等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並體現在各個單元的課文導引或習題設計之中。
傳統文化篇目多了,很多經典課文回來了,尚未沉澱的「時文」少了
記者:語文教材的選文歷來被社會關心,您能介紹一下選文標准嗎?
溫:「部編本」的課文選篇強調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此外還適當兼顧時代性。課改之後流行的各種版本語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視引起學生的興趣,甚至多選「時文」。這不能說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場,大家會發現,很多經典課文這次又回來了,尚未沉澱的「時文」相對少了。
有一個變化非常明顯,就是傳統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4篇,占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初中古詩文選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體裁更加多樣,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革命傳統教育的篇目也佔有較大的比重。小學選了40篇,初中29篇。魯迅的作品選有《故鄉》《阿長與山海經》等9篇。
記者:部編教材怎麼處理語文教學中知識體系的問題?
溫:這套教材注意重新確定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落實那些體現語文核心素養的知識點、能力點。
近幾年的語文教學很活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得到尊重。但又出現另一趨向,就是知識體系被弱化。教材在知識體系的建構上,不敢理直氣壯地講語文知識,不敢放手設置基本能力的訓練,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不突出,也不成系列。
「部編本」語文教材很重要的一點改進,就是讓課程內容目標體現的線索清晰,各個學段、年級、單元的教學要點清晰。
這套新教材的編寫一開始就注意這個問題,按照「課標」的學段目標要求來細化哪些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訓練,落實到各個單元。有些必要的語法修辭知識,則配合課文教學,以補白形式出現。努力做到「一課一得」。現在不是強調「語文核心素養」嗎?「部編本」語文教材就已經在努力建構適合中小學的語文核心素養體系。但這是「隱在」的,不是「顯在」的,在教材的呈現和教學中並不刻意強調體系,防止過度的操練。
記者:目前語文教學中的嚴峻問題是學生讀書少,部編教材在鼓勵讀書方面有何舉措?
溫:舉措就是把課外閱讀納入教材體制。比如,小學一年級就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意在和學前教育銜接,一開始就引導讀書興趣。小學中高年級幾乎每一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初中則加強了「名著選讀」,改變以往那種「賞析體」寫法,注重「一書一法」,每次「名著選讀」課,都引導學生重點學習某一種讀書的方法。激發興趣,傳授方法,是「名著選讀」設置的改革方向。如瀏覽、快讀、讀整本書、讀不同文體,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導。多數課後思考題或拓展題,也都有課外閱讀的提示引導。這就把語文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形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制。
這可能是一個突破,讓語文課更重視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包括課外閱讀,努力做到課標所要求的「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新教材雖然力圖把「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三者結合起來,但也還需要老師們去「加碼」。建議老師們採取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課外閱讀的文章。
記者:寫作教學比較難,歷來語文教材的寫作部分容易引起爭議。「部編本」的寫作教學安排有何新意?
溫:我們力圖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綜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寫作方法的引導。寫作方法和技能訓練的設計編排照顧到教學順序,讓老師能夠落實,克服隨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應試式的反復操練。寫作課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簡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兩個學期一共12次寫作課,每個單元1次。分別是熱愛生活熱愛寫作,學會記事,寫人要抓住特點,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發揮聯想與想像,寫出人物精神,學習抒情,抓住細節,怎樣選材,文從字順,語言簡明。每次都突出一點,給予方法,又照顧全般。和以往教材比較,現在的編法是希望有一個系列,更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也比較有「抓手」,比較方便教學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