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匯總

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匯總

發布時間:2020-12-17 15:24:15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有哪些

為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歸納、總結新課改以來課堂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構建了「小學新課程標准課堂教學模式」。為全面實施「小學新課程標准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特製訂本教學模式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深化落實新課程理念為宗旨,構建和實施新課程標准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扎實推進課堂教學改革。
二、改革目標
1、目標多維
課堂教學目標不能只局限於學生認知方面的發展,還應包含學生意志、情感、性格特徵的形成,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等。因此,新型課堂教學的目標應包括:(1)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諸如情感、意志、興趣、需要、價值觀、品德、審美情趣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2)掌握學科思想方法與學習方法——過程方法目標;(3)掌握學科知識,培養學科能力——知識與能力目標。
2、多元互動
傳統的課堂教更多的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唱主角,學生當聽眾,缺乏和諧的師生雙向交流,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喪失,壓抑了學生的好奇心與創造力。新型的課堂教學倡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全過程,師生實現交流、互動,在共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師生在教學中是合作的夥伴、交心的摯友。在新的課堂教學中,多元互動成為教學的亮點,只有多元互動才能產生教學的共鳴,才能讓學生全面發展,才能使課堂教學收到最大的教學益。
3、以學定教
學是教學活動的本源、基礎與條件,教必須建立在學的基礎上,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完全取決於能否按照學的客觀規律而施教,因此,課堂教學必須「因學論教」。其一,課堂教學的內容、方法及結構模式,都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並以最終達到教學目的來籌劃。其二,課堂教學要滲透學科學習方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策略,培養學生「會學」的能力。只有以學為本,因學論教,才能產生積極的整體效應。
4、方法優化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風格等就會有不同的教學方法。我們一方面倡導「合作」、「探究」等,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科學把握好和運用好傳統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演示法」等。無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都應該遵循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實踐為主線能力為目標;育人為主旨。
三、基本原則
——主體性原則。充分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其才能,發展其個性;要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色彩,形成充滿激情的課堂教學氛圍;要發揚教學民主,還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的權力。
——開放性原則。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開放的教學空間。這種開放性表現在學生心理安全方面,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心態是開放的、自由的、不受壓抑的;表現在教學內容上,既不拘泥於教材,又也不局限於教師的知識視野;表現在思維空間上,重視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思維訓練,不能輕率地否定學生的探索;表現在教學結果上,不滿足於課本、權威、教師的所謂標准答案,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過程性原則。要改變過去把現成的結論直接告訴學生的簡單做法,課堂教學的重心由教學生記憶現成結論為主轉到引導學生探求未知上來,重視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加強思維訓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挑戰性原則。教師要倡導和鼓勵學生開展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敢於向教師挑戰,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允許學生發表與教師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二是敢於向課本挑戰,鼓勵學生提出與課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敢於向權威挑戰,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質疑權威的結論等。
——差異性原則。學生是具有差異性的個體,這種差異性表現在學生的智慧類型、學習速度、個性特徵等方面。通過實施差異性教學,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體差異發展的需要。
小學各學科課堂教學基本模式

新課程標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模式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模式:
1、「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初讀課文,暢談收獲——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鞏固梳理,拓展應用」。
2、「略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自讀—交流—積累(拓展)」。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一)「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式(常式),即「初讀課文,暢談收獲——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鞏固梳理,拓展應用」,這是小學精讀課文教學的一種常用流程。該流程可以用一課時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課時完成,具體講: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優美的文章可用一課時完成(一課時即能體現出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式);篇幅較長又難懂的課文可用二至三課時的時間進行教學,但原則上以兩課時為主,在兩課時的教學中基本式的後兩個流程可以有機地分散到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中,為保持結構的完整性最後一個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課時中體現,這要視情況而定。
第一課時的教學流程:激趣導課,揭示課題——初讀交流,整體感知——細讀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華,歸納總結。
1、激趣導課,揭示課題。
導課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間接導課,二是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導入法、謎語導入法、預習導入法、歌曲導入法、畫面導入法、游戲導入法、疑問導入法等等。前六種導入法其導入要和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游戲導入法可以和教學內容無關,目的是通過師生之間的游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達到快樂學習的境界。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
說明:教學中採用哪種導入方式,要結合教學內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初讀交流,整體感知。
該階段為閱讀教學基本式中的「初讀課文,暢談收獲」環節,初讀的目的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讓課文的內容能夠在學生腦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讀到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需要經歷以下幾個環節:
(1)讀課文,找生字,指導學生識字、寫字。
(2)讀課文,指導學生將課文讀正確、流利、通順。
(3)談收獲,提問題,初步把握課文要點及主要內容。
說明:第一,(1)環節中要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找出本課的生字、新詞,通過藉助拼音、查字典、問同學問老師等方式,正確認讀生字新詞,了解部分生字新詞的意思;還要根據課文篇幅的長短、生字新詞的多少適當設計組詞造句、記憶字型、指導寫字的環節;檢查學生識字情況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第二,(2)環節要體現出「過程性和指導性」地有機結合,教師在檢查學生讀書時不能停留在學生讀完全文後糾正「字音對錯和通順不通順」上,應讓學生按自然段去讀,在學生讀地過程中,教師以及學生應注意傾聽讀者的讀書情況,發現問題隨時解決。遇到難讀的句子或長句子教師要通過范讀指導學生將句子讀通順流利。第三,(3)環節主要是驗證學生讀書的效果。這一環節重在鼓勵學生積極談收獲,敢於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學生的收獲,可以是對字詞句的理解,可以是對教學內容的感悟等:低年級學生談收獲可以讓學生說說認識的生字新詞,並且說說自己是用什麼方法了解的,對一些淺顯的童話、寓言、故事,學生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讓他們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中年級可以交流對詞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對課文內容的初步把握;高年級可交流對詞句的正確理解,掌握文本的主要內容。教師要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課文的要點及主要內容。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是不懂的詞句,可以是對內容的困惑等等。學生的收獲如果能觸及到課文的主旨教師要及時進行提煉板書;學生的問題如果非常簡單可當時解決,如果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則要板書出以待後續解決;如果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則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該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收獲和問題,以便順學而導,為下一步的教學做好鋪墊。此外才該環節還要注意年級特點:低年級側重引導學生有提出問題的興趣、能夠發現問題和敢於提出問題;中、高年級重在引導學生善於提問,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第四,(1)、(2)、(3)三環節還可以進行整體教學,即,讀書——識字——感知內容一體化,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隨文識字隨文感知內容。第五,低年級暫不安排把握課文要點及主要內容;進入中高年級後,對(1)、(2)兩項要求主要通過課前預習及課堂反饋予以落實。
3、細讀理解,品味感悟。
該階段為閱讀教學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讀文本」環節,細讀理解的目的是在學生初讀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抓住文章的重點章節,進一步品讀語言文字,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3個環節:
(1)梳理初讀情況,根據實際情況,找准「切入點」。
(2)師生合作探究,理解重點內容,解決疑難問題。
(3)品讀語言文字,體驗思想情感,積累語言材料。
說明:第一,(1)環節的主要任務是找到導入細讀理解階段的切入點,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要順承第二階段中的第(3)環節,要在第(3)環節的基礎上梳理學生讀書的收獲和不明白的問題;二是根據學生的收獲和不明白的問題梳理出導入學習重點章節的切入點。第二,(2)環節是解決重點克服難點的關鍵環節,該環節的設計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要進一步明確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二是要突出重點句段的學習;三是要設計語言文字的訓練項目,達到文意兼得;四是要採取多種方法理解重點句段,譬如,可採取讀議法、讀畫法、表演法、以問促讀法、理解感悟法、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重點句段,進一步掌握課文的要點、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五是要注重朗讀的指導,要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在指導的過程中要看到學生由讀不好到讀好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不會學到會學的過程;六是在該環節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適時適度補充教學內容,擴充教學資源。第三,第(3)環節是對第(2)環節的效果驗證,看學生是否能通過朗讀,感悟品味到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篇幅較長的文章可以讀重點段落,反之可讀全文,感情比較濃厚的課文可以配以音樂進行烘托渲染,朗讀要達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在(2)(3)環節的教學中,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要根據文本和年級特點,將默讀、小聲讀、有感情的朗讀、分角色讀、速讀、略讀、瀏覽等讀的不同方式分散到教學的各個環節,讓讀貫穿教學的始終;二是要根據讀書的主體及文本內容,將個人讀、小組讀、全班起讀、師生領讀、范讀等讀的不同形式,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三是(2)環節在低年級教學中不必突出重點段落的學習,也不要安排讓學生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要讓學生在讀好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並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4、拓展升華,歸納總結。
說明:該環節的主要任務是歸納總結,教學時注意以下兩點:第一,要根據實際情況在第三階段(3)環節的基礎上,進行適當拓展,低年級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動,中高年級可安排一些閱讀拓展活動。第二,要做好歸納總結。一是進一步總結學生的學習情況,重在表揚激勵;二是進一步梳理學習內容,提升主題;三是布置作業,明確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復習導入,明確內容——領悟表達,積累運用——歸納總結,課外延伸。
1、復習導入,明確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導入主要是起到一個承接上課時連接下課時的過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兩個環節:
(1)復習鞏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2)明確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說明:第一,在(1)環節的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生字、新詞的掌握情況;二是檢查學生的讀書背誦情況;三是提問上節課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四是檢查上節課所布置的作業。導入時要選取一至兩個方面作為導入的內容,不可面面俱到。第二,要根據第一課時學生學習掌握的情況及教材中的教學內容確定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2、領悟表達,積累運用。
本階段是基本式「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階段的繼續和補充,是繼引導學生把握課文要點、主要內容及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的一次提升,其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並形成語言積累。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3個環節:
(1)學習表達,鞏固積累。
(2)適度拓展閱讀,擴大學生視野。
(3)進行綜合練習,開展實踐活動。
說明:第一,在(1)環節的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要在熟讀(背誦)課文形成積累的基礎上,梳理學習內容,進一步明確課文的主旨,提升學生的價值觀;二要進一步突出重點句段,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表達主題思想的。第二,(2)環節中閱讀的材料可以是學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師搜集的,無論是誰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學內容有關,通過以一篇帶多篇的閱讀形式,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第三,(3)環節中的綜合練習和實踐活動以遷移運用為主,該環節可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寫字練習、讀寫結合的片段練習以及辯論、表演等活動。第四,在該階段要注意把握各年級段的特點:低年級以了解詞句的意思和感受課文內容為主;中年級以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為主;高年級主要從文體、表達順序、關鍵詞句去體悟課文的思想感情,把握表達的方式和方法,體會表達效果。
3、歸納總結,課外延伸。
說明:該階段為第二課時教學流程的最後一個環節,其主要任務:一是就學生對正篇文章學習情況進行總結,明確優點,提出努力方向;二是布置實踐性活動,向課外延伸(即,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譬如,搜集閱讀和文本相關的學習資料、編演課本劇等)。
(二)「略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略讀課文」的教學基本式(常式),即「自讀—交流—積累(擴展)」。在此基礎上,根據課文的不同特點及學生的實際,還可採用若干個便於操作的具體的教學模式(變式),如自主選擇式、質疑解疑式、重點閱讀式、自測互評式等。提倡用一課時的時間進行教學。
基本式:自讀—交流—積累(擴展)
即先由學生充分自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然後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或交流自讀體會,或就課文的內容、寫法展開討論;最後視課文的特點安排積累、擴展、延伸方面的練習或實踐活動。通過這三個階段的學習,使略讀課文的教學達到以下基本教學要求:第一,概覽全文,了解大意;第二,捕捉、交流重要信息;第三,有針對性地積累語言,或向課外擴展延伸。
自讀階段是學生獨立閱讀的實踐機會。我們對略讀課文理解的要求不宜過高,但對默讀速度的培養應予以重視。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略讀、瀏覽能力,培養學生在閱讀中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交流階段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的合作學習。這個階段,重在交流自讀的收獲,討論自學中遇到的某些問題,從中既可以展示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又可以相互學習、相互促進。
積累、擴展階段既可以側重對課文語言的積累,又可側重向課外擴展、延伸。側重什麼,應視文章內容和特點而定。由於略讀課文的教學時間有限,對積累或擴展延伸的內容應有所選擇,不宜貪多求全。
變式一:自主選擇式
即在自讀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學生自主選擇進一步學習的內容、方法,並根據自己的選擇閱讀思考,然後交流。其基本教學步驟是:
1.自讀課文了解大意。
2.自主選擇進一步學習的內容和方法,閱讀思考。
3.交流學習收獲。
4.視課文特點安排積累練習或向外擴展延伸。
說明:第一,該模式一般適合於篇幅較長的課文,若干內容屬於並列關系的課文,可以多角度體會、理解的課文。第二,教師要切實讓學生自主選擇。教師既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又要指導、幫助學生選擇。第三,該模式適用於閱讀能力較強的班級。
變式二:質疑解惑式
即在學生自讀課文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大家互相幫助解決。其基本的教學步驟是:
1.自讀課文,了解大意。
2.提出不懂的問題,交流解決。
3.積累或向課外擴展延伸(視課文特點而定)
說明:第一,該模式一般適合於含有難理解的句段的課文,學生初讀後易產生疑問的課文。第二,學生要有一定的質疑解疑水平。教師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習慣,幫助學生提高質疑解疑的能力。第三,解決的疑難問題不宜過多,避免在細枝末節的問題上過多的佔用教學時間。
變式三:重點閱讀式
即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明確文章的重點內容,然後圍繞重點內容合作學習,交流收獲。其基本的教學步驟如下:
1.自讀課文,了解大意。
2.明確文章的重點內容。
3.圍繞重點合作學習,匯報收獲。
4.積累或向課外擴展延伸(視課文特點安排)。
說明:第一,該模式適合於重點內容比較明確的課文。第二,教師要對如何抓課文重點進行指導。第三,明確重點內容後,應就重點內容提出一兩項比較明確的學習任務。如:了解重點內容的意思,圍繞重點向課外延伸,體會寫法等。
變式四:自測互評式
即在學生自讀課文、了解內容的基礎上,圍繞教材安排的課後習題或教學是設計的習題自讀思考、做答(即進行自測)。可安排筆答,也可默讀思考、口頭回答。然後師生共同訂正答案,並解決閱讀教學中遇到的其他問題。其基本的教學步驟如下:
1.出示自測題,明確任務、要求。
2.學生自讀課文、完成自測題。
3.在教師的帶領下訂正答案、討論交流。
4.解決閱讀中的其他問題。
說明:第一,該模式適合於內容比較淺顯、語言通俗易懂、全班絕大多數學生能夠自己讀懂的課文。第二,教師要精心設計測試題。要把握好測試題的難易度,題量也不易過多,一般多數學生在15分鍾內能夠獨立完成為宜。第三,在訂正自測題時,不能局限於答案是否正確,應針對學生答題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讀書思考。第四,此種模式不宜頻繁使用。
此外,我們還可以根據課文特點及學生實際,進行合作表演式(即在自學後分組表演課文或課文的一部分)、欣賞評價式(即欣賞課文的精彩片段,或從某個角度評價課文寫得好不好)等變式的教學。
在使用閱讀教學的基本式時,要把握好各個環節的過渡,要精心設計過渡語,要使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緊密相連,絲絲入扣,課堂教學才能給人一種渾然天成的感覺,才能讓學生在課堂教學的藝術殿堂中,獲得知識,增長智慧。
三、基本模式的變通方法
課堂教學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動,俗話說「教無定法,萬變不離其宗」,為此我們要依據學生認識事物和學習語文的基本規律,按照「整體——部分——整體」閱讀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靈活使用基本式。第一,基本式中各階段的具體操作內容和方式,可隨學生年級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學自悟表達和質疑、討論的獨立性。對低年級學生,教師可適當增加自讀提示和表達指導,選擇或增加有關的字、詞、句以及看圖、觀察、朗讀、說話、表演等教學操作內容;中年級著重選擇和增加有關自然段、簡單的結構段,以及背誦、復述、深入理解、讀寫結合、質疑問難、小組討論、有序表達等項目;高年級則著力於較復雜的結構段和篇,以及理解語句內含和表現手法,把握結構,領悟中心,體會情感,認識事物,質疑爭辯,美讀鑒賞等教學操作內容。第二,基本式中各階段的具體操作內容和方式,還可根據具體課文的教學目的進行調節、變通。一般來說,側重體會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語句內涵、朗讀欣賞、背誦復述等練習;側重提高認識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內容、體會情感,質疑問難、把握中心等練習;側重結構聯系、表現手法和讀寫結合的,要增加認識段、篇層次關系、理解語句含義、學習寫作技巧、體會表達效果、讀後寫練等練習。 第三,特殊類型的課文,可以進行較大的改動或調整,甚至打破三個階段的布局。
教師在使用教學的基本式時,首先要熟悉好教材,通讀課文、熟讀課文、背誦課文,披文以入情,才能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模式,才能展現課堂教學的藝術魅力。

㈡ 什麼是「小學語文三三教學模式」具體談談

(1) 制定適宜的小組合作學習目標
小組合作學習的精髓是通過學生互動求得小組成員的共同進步。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不僅要努力達到個人目標,而且要幫助同伴實現目標,通過相互協作,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所以,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要求教師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制定學習目標,只有小組成員都完成了自身的學習任務,小組學習目標才算最終達成。
(2) 培養小組成員的合作精神
激勵性評價機制的建立是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學業成績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時,「小組合作表現」是評價的主要指標。它包括:小組成員的差異性、小組成員分工的合理性、小組成員的合作方式、小組成員的參與度、集體研究活動的形式、個人對集體學習的貢獻等。教師要將激勵性評價指標公布給學生,並定期引導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比如,師生可共同評出「最佳合作獎」、「共同進步獎」、「集體智慧獎」等。這樣,使小組合作學習更積極向上,使學生更樂於參與。
(3) 要正確處理異質學生間的關系
一般情況下,小組合作學習採用異質性混合小組為多。在組成小組成員時,一些學優生出於小組榮譽的考慮,會拒絕或排斥學困生,此時教師要做耐心細致的工作,並要激發其相互幫助的學習動機。在學習過程中,學優生憑借其優良的素質,很有可能在小組中扮演著核心人物,主宰著整個小組。為了不使學困生變得更加膽小怯弱,避免學困生的被動性,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對其更多的關心和鼓勵,建立起「能行」的積極期望,提高學生的自信度和自尊性。同時應盡量發現這些學生的長處,並加以發揚,以揚長避短,建立自信,從而能主動參與,積極發言,毫不膽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問。教師對學優生要進行適當的教育,鼓勵他們對學困生提供幫助,與其他學生形成協作友誼的關系,從而使自己的舉止更為得體,更能尊重他人,更具有分享精神,並在分享中體驗自身的價值。
(4) 強化小組團體激勵,讓學生樂於合作交流。
1、對小組成員的評價,要體現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只有正視學生的客觀差異,爭取有效的激勵措施,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堅持給學生公平競爭的機會,讓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一是對組內成員評價採取縱向比較,看與以前比較是否有進步。依據這一原則,當學生在課堂表現、單項檢測、作業等各方面有進步時,都及時給予贊揚、鼓勵。二是讓同類水平的學生展開競爭使每位學生通過自身努力,都有取勝的可能,樹立學習的信心。
2、對於小組的評價,要做到只有小組成功才能代表小組成員的成功。對於課堂上小組探究的成果,成員的精彩匯報,每節課都應由各個小組和教師一起進行評比,對於作業的評比,也以小組為單位,每周或兩周進行一次評比,對於各種數學活動都以小組為單位實施評價,每周一次評比,每月作一總結,這種突出小組團體的評價,淡化了學生的個人意識和個人行為,易於把學生個人的成功融入到團體的競爭中去,激勵學生主動合作,從而獲得共同發展。
(5) 採用多樣化的評價和獎勵方式
教師的評價對激勵學生參與活動,提高合作學習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的評價一定要有鼓勵性、針對性、指導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視個人評價與小組集體評價相結合。通過評價促進小組成員之間互學、互幫、互補、互促;二是重視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教師除對小組學習結果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外,更要注重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態度、合作方法、參與程度的評價,要更多地去關注學生的傾聽、交流、協作情況,對表現突出的小組和個人及時給予充分肯定和生動有趣的獎勵。
望採納

㈢ 小學語文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目前,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從宏觀上講主要有: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直觀形式獲得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等。這些教學方法之所以經常被採用,主要是因為它們都有極其重要的使用價值,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須切實把握各種常用教學方法的特點、作用,適用范圍和條件,以及應注意的問題等,使其在教學實踐中有效的發揮作用。

一)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方法。這類教學方法是指通過都師和學生口頭語言活動及學生獨立閱讀書面語言為主的教學方法。

它主要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 1.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一中教學方法。

2.談話法:談話法,又稱回答法。它是通過師生的交談來傳播和學習知識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3.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某一種中心問題通過發表各自意見和看法,共同研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地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 4.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教材和參考資料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以直觀形式獲得直接經驗的方法。這類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組織學生直接接觸實際事物並通過感知覺獲得感性認識,領會所學的知識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參觀法。

1.演示法 : 演示法是教師把實物或實物的模象展示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範性的實驗,通過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輔助的教學方法,經常與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㈣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

淺談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
:實效性是課堂教學的生命,它能使教師和學生雙方都獲得發展,應該成為所有教師教學所追求的目標。本文試就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問題作一些探討,可以從研讀文本、精心設計、品味語言、讀寫結合等方面入手。
: 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實效
在新課程改革實驗進行的今天,我們的教學理念不斷更新,課堂教學也隨之不斷的發生改變。因此,當今的課堂學生動手操作的多了,發揮交流的多了,表現展示的多了,課堂上時常是一幅忙碌熱鬧的景象。可是在我們教學後卻經常、也應當反思一個問題:在這40分鍾里,學生究竟收獲了多少?用另一句話也就是說:我們教學的實效性究竟如何?
全國第六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提出研究的主題是: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怎樣更好地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如何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如何進行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擺在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嚴峻問題。一線教師不僅關注理論上如何澄清,而且關心在操作層面怎樣落實。要構築有效的語文課堂,實施有效的語文教學,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研讀文本 ,把握主題
深入研讀文本,准確地解讀文本,這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所在。崔巒指出對文本的解讀,忌淺——淺嘗輒止;搬——急於看教參中的「教材分析」,用別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讀;偏——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課文上,而是漫天找相關資料,上課時大量補充圖文資料,造成了「泛語文」的偏向。
蘇教版第八冊語文教材《「番茄太陽」》 敘述了「我」與盲童明明之間的一段交往,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文章中的「我」顯然就是作者的藝術化身,現實生活的艱難讓「我的心情灰暗無比」,是盲童明明的笑聲感染了「我」,給「我」帶來了快樂,讓我的心「溫暖」起來。對於文本的解讀、「番茄太陽」的內涵、「明明的笑聲」的理解是多元的,網路上爭議也是較多的:絕大部分老師都把小女孩的「笑」解讀為「堅強」,把結尾的「許諾捐腿」升華為「高尚的奉獻精神」。但經過反復研讀課文,我認為盲童快樂歡笑與「堅強」的性格無關,而是因為她的父母努力給了明明和正常孩子一樣甚至更多的愛和關注。親情關懷使得身殘的小女孩同樣享受到正常兒童應有的快樂,這才是課文的教學價值所在。「我」的情緒由灰暗逐漸好起來的原因,實際就是融融親情關懷下的小女孩「咯咯笑聲」的感染。我還認為結尾的「許諾捐腿」 本是小女孩無心的天真之語,正確的價值取向是小女孩懂得了去愛,而不是注重「捐腿」結果的犧牲性「奉獻」!
很多時候,對課文主題思想和情感的把握不是那麼簡單的。有的課文主題思想明顯,有的蘊含在字里行間,要認真鑽研,多讀些參考書,從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上,從作者的其它作品中,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真正把握其人文內涵。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為了上好一堂課,你一輩子都在備課。」所以研讀文本是語文教師的必修課,是語文老師一生都必須修煉不止的看家功夫。
二、明確目標,精心設計
要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必須明確語文教學的目標。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包括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習慣;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中國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積累及正確的審美觀念,健康的心理素質。也就是說,小學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語言、思想、品德、情感、思維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全面發展。
蘇教版第六冊《剪枝的學問》,揭示了「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教學時,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一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二是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綠線內2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並在積累的基礎上會靈活運用;三是弄懂剪枝的學問,並掌握用人物對話來揭示事物所蘊含的道理的表達方法。教學步驟的安排,第一課時完成三項任務:學會9個生字,認識綠線內2個生字;理解和運用詞語;讀熟課文、感知內容。第二課時完成三項任務:讀好課文,揭示道理,學習並掌握表達方法。這樣的設計,沒有繁復的框架,清水芙蓉般的質朴,使教材所包含的知識類型和能力模型完全顯現出來,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是最儉省也是最有效的家常做法。
三、推敲字詞,品味語言
教材中的選文,大多是文學作品,語言規范,而且鮮明、生動,讀起來琅琅上口,便於背誦、記憶、吸收、積累。因此,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吸收規范的語言,要將語言的規范性、生動性體現出來,使學生讀懂詞句,好的片段、課文要朗讀、背誦。
特級教師王崧舟一直倡導語文教師要有語文意識,要用語文的眼睛去看問題,用語文的耳朵聽聲音,用語文的嘴巴去交談,甚至用語文的心靈去感受、去思考、去體驗,總之,要用語文的方法解決語文的問題。他認為語文課要在「關注語言文字所表達意思的基礎上進一步關注語言文字表達形式所傳遞出來的那種節奏,那種韻味」。王崧舟老師在教學《荷花》一課時,是這樣處理「冒」這個字的:
教師:你覺得哪個句子寫得特別美?(指名讀說)
學生:我覺得這個句子寫得特別美:(朗讀)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我覺得這個「冒」字寫得特別美。到底美在哪兒,我也說不清楚。
教師:說不清楚是正常的,說得清楚卻是不正常的。你能覺察到「冒」字特別美,就已經非常了不起。請大家想一想,「冒」字還可以換成別的什麼字?(長、鑽、伸、露、探、沖)
教師:自己用心讀讀前後幾句話,體會一下,你覺得怎樣長出來才可以叫做冒出來。(使勁地、不停地、急切地、筆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爭先恐後地、生機勃勃地、興高采烈地、精神抖擻地、喜氣洋洋地……要求學生分別把這些詞填到原句中去,再來讀讀悟悟。)
教師:大家看,這就是從挨挨擠擠的荷葉之間喜氣洋洋、生機勃勃地冒出來的白荷花。(課件播放荷花)
要實現閱讀教學的目的任務,關鍵在於體現語文教學的本質特點——發揮語言的魅力。王崧舟老師僅憑對一個「冒」字的解讀就引導學生品出了荷花的美。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是有靈魂的。語言和思想、語言和思維是不可分的統一體。任何思想、情感都是通過語言才能表達出來的。葉聖陶先生早在幾十年前就講得非常清楚了。他說:「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區別之處,除了文法、修辭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獨立固定的材料來的。」 所以語文教學的本質特點就是要發揮語言的魅力。
四、讀寫結合,堅持練筆
閱讀文本,特別是閱讀名家名篇,既要學讀,又要學寫。所選的閱讀篇目是名家名篇,促使學生吸取和積累下大量的規范而優美的語言,為作文打基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從作者如何觀察生活,反映生活,文章構思,遣詞造句等方面學習文章的寫法,在閱讀課上體現讀寫結合,加強課堂小練筆。
從一年級到六年級要始終貫徹讀寫結合的原則,尤其要強調說和寫的訓練。大作文以外,要重視平時結合閱讀的小練筆。我一直主張在每一篇課文講讀過程中,除了讀書之外,要有10-15分鍾的時間進行聽、說、寫練習,就是由讀遷移到聽、說和寫,可以是內容的遷移,也可以是語言形式的遷移。教師要依據教材特點設計仿寫、改寫、擴寫、續寫等練筆實踐。
蘇教版第八冊《三顧茅廬》一文中「隆中景色」這一片斷景色美、方法妙,很有典型性。我要求學生用上「來到……只見……」寫一處景色,要求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適當創新。這是寫作方法和語言形式上的遷移。在教學《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時,在閱讀課文第3、4段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地震中的李博士和台灣青年的無私付出,在朗讀之後,安排這樣的寫話練習:「從台灣青年身軀里涓涓流出的骨髓,此時此刻正涓涓地流入小錢的體內,小錢終於得救了,他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此時此刻他的內心又怎能平靜呢?讓我們的心緊緊地貼著小錢的心,將他內心的感受也涓涓地流入你的筆端。」這是內容上的遷移。這個小練筆的設計,非常有意義,不但練習了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更說明只有學生真正有了感受,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
閱讀一篇文章,如果在思想上有所悟,情感上有所動,心靈上有所凈化,這是閱讀課的實效之一;如果在語言上有所積累,這是閱讀課的實效之二;如果學到一點寫作方法,懂得作文必須「情動而辭發」,這就是閱讀課的實效之三。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途徑,遠非上述的幾點,它涉及到各個方面,既有教師自身的因素,也有學生方面的影響,還有各種教學環境的制約。作為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師,我們應當不斷地學習和反思,探索和改進,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真正達到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努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吳小蓉;《情感語文——對比中尋真諦》;《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2007年第7期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修訂建議匯總報告
我可以幫助你,你先設置我最佳答案後,我網路Hii教你。

㈤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有哪些

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

討論法: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直觀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或進行示範性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認識的教學方法。是一種輔助性教學方法,要和講授法、談話法等教學方法結合使用。

練習法: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學中,練習法被各科教學廣泛採用。

讀書指導法: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或參考書,以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方法。

任務驅動法:教師給學生布置探究性的學習任務,學生查閱資料,對知識體系進行整理,再選出代表進行講解,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

參觀教學法:組織或指導學習到育種試驗地進行實地觀察、調查、研究和學習,從而獲得新知識或鞏固已學知識的教學方法。

現場教學法:是以現場為中心,以現場實物為對象,以學生活動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本課程現場教學在校內外實訓基地進行,主要應用於育種試驗布局規劃、試驗設計、作物性狀的觀察記載方法等項目的教學。

自主學習法:為了充分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通常給學生留思考題或對遇到一些生產問題,讓學生利用網路資源自主學習的方式尋找答案,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然後提出討論評價。

拓展資料:

教學方法論由教學方法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具體方法、教學方式四個層面組成。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學習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教授法必須依據學習法,否則便會因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的。但由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所以在教法與學法中,教法處於主導地位。

㈥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幾種新模式

不過這樣的煩惱又復換來了什制么呢。城市的忙碌是不是也會帶給城市煩惱呢?或許吧,沒有一天停歇腳步,苦於,怨於,轉身的瞬間想到一個天真而幼稚的問題----那麼我呢,而是洋溢著快樂的氣息,人來人往。忽然有一絲絲感悟,現在成為燈紅酒綠。從一個鄉村演變為小鎮,忽然停住腳步,車水馬龍的大城市,不再掛著不情願走在街上?我這個忙於?剎那間,一種成長,望望這個繁忙的城市,人們臉上不再掛著失敗,那是一種生活,穿梭不息,燈紅酒綠,從一個小鎮演變為一座大城,換來了許多,恨於學習的學子呢,車水馬龍,一種收獲的快樂氣息,獲得了重視…… 回頭離去?是啊。是啊!城市也在成長,最終它獲得了發展,一切變地明朗起來

㈦ 傳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有哪些

比如第一課時,我們一般是按這樣幾個步驟來:導入新課,初讀課文,識字解詞,再讀課文,了解文意,理清版文章脈絡權.第二課時進行之初,我們要對孩子所學進行鞏固摸底,第二步驟就要精讀課文,感受文章主旨了,接著再進行相關的鞏固練習,如小練筆,讀讀背背積累相關資料啊,總之,教無定法,引導學生形成一定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最重要的.

㈧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讀有幾種模式

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以讀促聽,以讀促說,以讀促寫,使學生的各項能力共同提高。
在語文教學中常見的讀的形式多樣,學生可以採取多種形式的朗讀:如整體概讀、設疑自讀、感悟品讀、小組議讀、回歸練讀、領讀、個別讀、分角色讀、輕聲讀、評讀、快速讀、競賽讀、配樂朗讀等。至於一堂課中選取什麼方式指導學生朗讀,應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課文特點而定,不可牽強亂用。
(一)整體概讀
從整體入手、部分理解,再回歸整體的教學要求。在教學中,首先把課文讀准、讀通,將單個排列靜止的文字元號轉化為為語言信息。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朗讀、讀准確、讀清楚、句段分明,停頓恰當。著名大師朱熹曾說:「讀書,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是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教師可以設計將課文從頭到尾讀一遍,掃清文字障礙。如生字讀音、多音字、平翹舌音等,達到讀通順,邊讀邊想,整體感知課文寫了什麼,有個總的印象。
(二)設疑自讀
學生的思維能力主要是通過自己的大腦,在自己的理解、分析、認識一個個問題中培養起來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敢放手,相信學生,教給學生方法後,讓學生自己進行圈點批劃,進行閱讀體驗,對語言文字的實踐訓練。在這一步的教學中,由學生帶著閱讀提示邊讀邊思考批劃,並找出問題,鼓勵學生運用工具書、查資料等自學方法解決,把自己真正解決不了的問題拿出來與大家共同解決。學生自讀尋找問題,教師行間巡視,發現全班大多數同學存在的共性問題,以便在全班及時講解糾正。
(三)感悟品讀
教學時採用「讀、解、析、評、讀」的程序對重點句段理解,學生在小組交流中進行合作式的語言表達訓練,再通過全班的交流、品賞、分析詞句,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領悟、理解。尤其在高年級便可抓重點段、句按此方法學習。
「讀句;解釋關鍵詞義;分析重點句子;評出詞、句寫的好在哪裡,值得借鑒的地方和從中體會到什麼,感悟到什麼;再有感情地朗讀,讀出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讀的基礎上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人文思想。就這樣抓住重點句段理解,表達,朗讀,歸納段義,一部分一個整體讀、悟、體會的方法來理解課文。
(四)小組議讀
小學是學生發展語言的重要階段,小學語文教學要抓住問題,從讀到議,讓學生在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師生共同整理歸納出有價值的、能引起學生探究慾望的、牽一發動全身的問題,或老師根據教材提出有一定思維容量和價值的問題再通過學生讀來找到答案或個性化的理解,然後交流評議。設計小組議讀,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內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在四人小組(或自由組合)內將自己獨學的知識在小組內交流,也利於幫助學困生提高認識,取長補短。
(五)回歸練讀
學生通過議讀、析讀、品讀,學到的只是部分,如同看到是樹的枝葉,再通過全文的分析、綜合地閱讀,這時由整體概讀中知道的「課文寫了什麼」?對全文又會有哪些新認識。在此還設計選擇自己喜歡的或給自己印象最深、最感動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讀的環節,積累好詞、佳句,為以後的說話、作文借鑒、靈活運用做儲藏准備。
(六)示範朗讀
馬卡連柯說:「教師永遠是兒童模仿的典型。」朗讀訓練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教師的范讀起著重要作用。成功的范讀能收到直觀、生動、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幫助學生正音,明確詞義和了解詞的感情色彩,以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發揮范讀的作用。
根據課文的不同情況,我把范讀分為以下幾種 :
1.范讀全文。敘事性課文有時放在解題後范讀,以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有時講完課文後進行總結性范讀,給學生完整的印象,使其融會貫通。
2.范讀重點段落。有些課文重點段的語調較難處理,有的是襯託人物內心活動的地方,學生對語速不好掌握,我就選擇這樣的段落進行范讀。
3.范讀重點語句和模稜兩可、含糊不清的難句。對於關鍵性的語句,聲音重輕強弱難以處理的語句要范讀。
4.有些課文可讓朗讀技巧好的同學范讀,但次數不易過多,讀前給予提示,讀後加以指導,以老師帶學生,以學生促學生。
(七)精彩演讀
朗讀訓練中,朗讀的形式應該靈活多變。如果只是一味地齊讀,個別讀,則會顯得十分單一,乏味,勢必影響學生的朗讀興趣和熱情。因此,「讀」要與豐富的肢體語言相結合,才能更好體現它的價值,才會開出絢麗的花朵。
語文教學中的表演讀,引導進入角色,從讀到演,先讓學生認真揣摩語言文字,然後進入角色,演一演、做一做、議一議,將課文語言轉化為自己的內心體驗。讓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和場景的需要,通過學生的肢體動作和語言描述,把文章內容形象,生動地再現出來,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這是我們語文教學常用的方法,也是很有效的教學方法。「讀」在情景表演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它決定著表演的效果。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體會角色的心理變化,隨著環境的變化,調整自己的語氣
總之,「讀」是在教學過程中最有效的一個實踐方式。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人在反復的誦讀中,腦海中會貯存豐富的書面語言模式,促進言語主體對言語對象的內化。 朗讀可使語感細膩。它是一種心、眼、口、耳並用的學習方法。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匯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