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漢文化的復興」為什麼繞不開漢字問題
從共時層面上,漢字的本位性表現為「無聲性」。我們說漢字是無聲的並非指漢字不能表音,只要它是文字,一定具有表音性。所謂「 無聲性」的含義是:自然語言的聲音要在漢字元號系統中發出自己的聲音,它必須經過一番改造和喬裝打扮,按照漢字的方式來實現自己。而自然的語音一旦在漢字元號系統中實現了自己,它所發出的聲音已經不是純然的語音,而是經過漢字檢查機制過濾、凈化、省略、變形、整和、規范、統一了的聲音。這就是今天的普通話的聲音。每個漢族人在生活中使用的自然語言是自己的方言,這些方言在漢字里是發不出聲音的。當然我們可以用方音讀漢字,但那是不規范的文化行為,漢字的規范讀音系統只與普通話相聯。所以,反過來說,普通話是一種靠了漢字規范而得以普及天下的超自然語言,是一種文本性、漢字性的人工語言。 正因為漢字的這種無聲性和超自然語言性,又使它保護了方言的存在,維系了漢民族文化多樣性生存。例如漢文化有幾百種地方戲種,它們無一不是以方言作為自己的存在前提,一旦廢除方言,這些戲種就被從賴以生存的土壤中連根拔掉。是什麼原因保持了漢語方言的多樣化存在?是漢字。拼音文字的有聲性要求書寫符號的讀音與實際語言的讀音保持一致性,因此,在一種語言內部使用拼音文字意味著推行一個統一的讀音系統。所以,美國、加拿大、澳洲、英國的英語雖然有差異,但拼音字母的有聲性使得這些語言的讀音得以規范,這些國家的人民之間仍可以自由通話。拼音字母抑制了方言的分化。而在中國,南北方居民根本無法交流。所以,有聲的字母意味著消滅方言,無聲的漢字意味著保護方言。漢字通過對方言的保護而維系了漢民族地域文化的豐富多樣性。 從歷時上看,漢字的本位性表現為一種「古文性」。漢字的古文性,是指漢字示源、通古即凝固、保存古代語言的能力。拉丁字母缺少這樣的能力,今天的英國人讀不懂14世紀喬叟的作品,為什麼?因為拼音文字跟著語音的變化走,語音變化了,字母的拼寫形式就發生變化,所以後人就不能通過今天的文字來理解當時的語言了。而帕默爾談到漢字時指出,「一個學生學了4000個左右的視覺符號之後,四千年的文獻就立刻展現在他的面前了。」「如果中國人屈從西方國家的再三要求,引進一種字母文字,……中國人就會失掉他們對持續了四千年的豐富的文化典籍的繼承權。」因此他引用漢學家高本漢的話說:「中國人拋棄漢字之日,就是他們放棄自己的文化基礎之時。」正是漢字的這種古文性質,保持了華夏文明的同質性和連續性。 所以,表意漢字的無聲性和古文性成了華夏文明共同體存在的基本條件,我們稱之為「漢文化的漢字本位性」:如果我們今天使用拼音文字,其記言原則必然使粵、閩等諸方言「眾聲喧囂」而分化成獨立語言。當它們發出自己的聲音之時,維系華夏文明共同體將非常困難。同樣,如果我們的文字屈從於表音而放棄古文性,這將意味著廢棄了漢民族歷史認同的文化基因,切斷了我們同自己的歷史和傳統的精神聯系,乃至失去了整個民族的精神家園。漢字決定了中國文化史的記載和闡釋方式 中國歷史、文化的記載闡釋方式,都與漢字有關。漢字取代巫術符號成為記載和闡釋中國歷史、文化的主要方式,這一變革完成於先秦兩漢時期,其中發揮作用的兩個代表性人物,一個是孔子,另一個則是許慎。 先看孔子與漢字的關系。「三代無文人,六經無文法。無文人者,動作威儀,人皆成文;無文法者,物理即文,而非法之可拘也。」([明]宋濂《宋學士文集》卷六十六)這實際上揭示了在夏商周三代,歷史記憶和傳統保留主要藉助於巫術符號形態,這些符號形態主要包括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的如祖廟、牌位、禮器、占卜、歌舞、服裝、威儀等等視覺的、聽覺的、行為的各種符號系統。所以「三代無文人」是說「三代」知識分子主要是操持巫術符號的「巫史」,而不是後來掌握漢字元號以記事、記言為業的「文人」,這也就說明了早期漢字書寫文本的篇章連綴和敘事功能尚不發達的狀況。 中國文人階層的獨立以孔子的出現為標志。孔子通過對六經的整理,將漢民族的歷史回憶由多元符號形態轉化為一個單元的書寫性文本、一個由漢字銘刻而成的典籍問題。漢字記載闡釋了它本身出生定型之前的歷史,即史前史。 第二個代表人物是東漢的許慎。中國最早的歷史典籍和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經典是用古文字即圖畫性很強的小篆寫成的,但秦始皇「焚書坑儒」後這些典籍大都散失,是謂「秦火」。此外,秦漢以來漢字形體經歷了一個「隸變」過程,古文字「隸變」後變成了圖畫性銳減、抽象性大大增加的方塊字。這樣當時的漢代人就讀不懂先秦用古文字寫成的歷史文化典籍。「秦火」和「隸變」所導致的與儒家原典的斷裂、現代與傳統的隔絕,自然威脅著大一統漢朝乃至華夏文明的存在。於是漢代「古文經」派的許慎編纂了一部爍古耀今的《說文解字》,對先秦的古文字(主要是小篆)與當時的今文字之間的歷時聯系進行了正本清源的梳理。許慎強調想接緒歷史傳統、讀懂儒家典籍,就必須對漢字的形音義關系進行正本清源,字義明乃經義明,小學明乃經學明,強調漢字是「經藝之本」: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許慎《說文解字序》)許慎的「本立而道生」實際上藉助字學(小學)建立了經學與識古(史學)之間的同構關系,消解了典籍散佚所帶來的歷史認同危機。經學建立的記載闡釋歷史的模式得以延續。 孔子的經學和許慎的小學相結合,使漢字在歷史文化記載上具有了上可溯源、下可固本的超文字性功能,支持了中國歷史文化的超穩定形態。與其他民族的文字元號相比,漢字不僅是歷史文化的記載方式,還被賦予著生成歷史的使命。中國歷史文化是漢字化的歷史文化。 「漢字文化復興」針對五四「新文化」的去漢字化立場,重新提出了中國文化的漢字本位問題 五四「新文化」提倡漢字拉丁化和白話文運動,這個我們稱之為「去漢字化」的運動,此後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一直是中國學術和文化界的主流意識形態。八十年代起,去漢字化所造成的傳統斷層越來越受到關注和批評。不斷有學者強調寫意的漢字與寫音的字母之間的文化差異,認為漢字是獨立於漢語的符號系統,要求對漢語、漢字文化特性重新評估,提出藝術、文學創作的「字思維」或漢字書寫原則,而中西文化的差異在於「寫」和「說」、「字」和「詞」。對去漢字化和全盤西化的批判,越來越表現出回歸漢字的情緒,「再漢字化」思潮初露端倪。 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先秦兩漢的「漢字化」還是五四時期的「去漢字化」,無論是八十年代以前的「去漢字化」還是今天「再漢字化」,漢字始終是中國文化建設的中心問題,因為它關乎華夏文明的存廢與更新,中國文化的復興絕對繞不開漢字問題。為了漢民族文化的復興,讓我們再認識漢字。
②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漢語教育研究生的學姐或者學長有么15年考生求指教。
專業一
《現代漢語》
考的是黃廖第四版,我看我們學校11級用的是第五版了,到時參考書目是哪一版大家留意一下,不過應該沒什麼大多出入吧,我猜的嘿。
現漢考的超級無敵細!我2月開始看第一遍,邊看邊做筆記,不然會走神,印象不深刻。開始看得特別慢,跟沒學過似的,有問題就去問老師,要理解記憶。特別是語音部分,感覺特別難,耐心一點,大家都有同樣的感覺,這一遍看不懂再看一遍,其實到最後發現語音竟然是最好掌握最簡單的。
黑體字很重要。看見一句背一句,有助於當時的理解,也減輕日後的記憶負擔。我把所有的黑體字都抄在一起,最後復習起來就方便一些。其他的一些瑣碎的知識點也要見一次,就背一次。不要放在最後來背,背不來還急死自己,切記。
書上的每個角落,大字小字都不要放過。這個道理我一直銘記在心,卻還沒有真正完全做到,比如修辭部分。我一直很輕視它,沒怎麼看,結果考了不少修辭,如「『哥抽的不是煙,是寂寞』用的修辭手法」,還有道大題,用五個不同的修辭手法寫你此時的心情。考場上我都ORZ了。
現漢兩本第一遍從2月份看到了9月份,因期末考,畢業游各種大小事也停擱過。9月中旬開始第二遍,去圖書館當考研佔座黨,此後每天花1個半小時用在現漢上,好在第一遍邊看邊做筆記有些成果,接下來復習現漢都有效率了。大概是一個部分看一周的節奏。我看了5遍吧,不算多。不要貪快,腳踏實地,看進去。也不要相信看2遍就考高分的大神,除非你也有他的智商。
至於做題,我做了書上的課後練習和補充練習題(這個沒做完)。從圖書館借了本參考答案,像小學生一樣修改手寫訂正在筆記本上,學習參照答案的條理和邏輯,對答大題會有幫助。題目我做了兩遍,劃分層次分析的做了很多遍。不要懶,一定要動手寫。不然到考場上眼高手低,寫不出來的那種感覺你會想用開卷的小刀戳自己。
專業二
《中國文化要略》
去年這時候我以為這本書我是背不下來的,到最後上考場做題做得最爽的竟然是這部分,這也多虧廣外老師厚道只出書上的題。其實這本書還是很有意思的,看了超長知識。我第一遍是大三的11月份看的,沒有做筆記,當課外書看,看過後啥也不記得了!第二遍4月份開始,邊看邊做筆記(是的,還是要做筆記)。這本書不用借前輩的筆記看,你一翻就能知道哪些能出題。把它們用自己看著舒服的方式記在本子上,還是邊看邊記,減少記憶負擔。這過程有點漫長,不要急,要看進腦子里。把筆記弄好已經是10月末了(中間有間斷)。我的筆記本是26孔的活頁紙,記了整整76面。接下來就是每天花一個小時,瘋狂的背誦。我提倡背的時候,用手在草稿紙上寫一寫,能記得更牢。就只拿筆記來背,一天一個小時剛好背10面,前面章節簡單的還能多背幾頁。平均一周就能背完一遍;我背了5遍左右吧,不算多,我堅信學霸們肯定背了10+遍。到12月中旬,准備下大題,考試文化部分是有大題的。我上網找了找書上的課後問答的答案來看,培養下自己慘不忍睹的條理和邏輯。還好今年考了「孔子的思想」和「科舉制的利弊」我比較熟悉;覺得比13年「避諱」簡單多了!謝謝老師高抬貴手啊。只要老師只出書上的題,這部分完全就是「背多分」;擔心不考書上的?你也猜不著老師從哪兒找題,還是認真地背吧。堅持,就肯定能背完。放心。
《對外漢語教學入門》
這本書暑假開始整本書看了一遍,沒做筆記,看完就又,不,記得了,而且還好多看不懂!我大學讀的就是對外漢語的啊…9月份開始每天花45-60分鍾,老老實實地邊看邊做筆記。看之前的經驗貼說初試主要考上篇,復試考中下篇,所以集中火力復習上篇。這本書有些部分看得有點暈,又有點晦澀,要耐著性子看,看不懂再看,「讀書百變,其意自見」。其實,這本書,要背的東西也不少。比較郁悶的是,後來結合樣題來復習的時候,發現樣題考的知識點書上沒有,我另外找了本資料來擴充,下面我會提到。
11月份整理好筆記後,我就開始畫框架。框架很有用,頓時覺得豁然開朗。筆記自己做,框架自己畫啊乖~我沒有找過任何的師兄師姐要筆記,全都是自己來。另外,這本書某種程度上說也是背多分,你不知道老師考得難度會有多大,但至少他出基礎、簡單一點的送分題時你要會做。不要像我「任務型教學法法從哪個教學法發展而來」,當時抽風寫功能法,出來想拍死自己。上面提到我主要復習上篇,結果大題出到中篇的題目「詞彙教學的原則」,好在自己「科班出身」,認真上了專業課,吹水吹過去了。所以,跨考的同學後面中下篇也要勻出點精力復習,你們要是沒有準備,考到了會比本專業同學吃虧。
至於教案,我們今年考綜合課的教案,一般也是考綜合課的,但去年好像不是,所以大家多准備些。其實都是可以套的那些步驟,而且書上也有,考前自己寫兩篇讓老師幫忙看看,修改一下,問題就不大了。
《西方文化概論》
我覺得這本書最可愛了,考的分值小,還圖文並茂,生動活潑,每天中午飯前看半個小時。簡章上一直都說考第三章,可是聽說13年考了前面的的章節,還是道大題「古希臘文化的特徵」。所以,復習這本書我也不敢怠慢,因為知道自己平時對西方文化的興趣不濃、了解不多,很害怕今年還會考大題,自己又寫不出來。像復習文化要略一樣,認認真真地做筆記,畫框架,背書。我考專業二前炒雞緊張,就是怕文化的大題。所幸,今年老師大發慈悲,沒有出西方文化的大題,小題也是第三章里頭背過了的,發下卷子看到後真是高興得在考場上要跳起來。
自我感覺今年專業二出的沒有去年那麼難,分數都水漲船高。如果學校出題難度會有大小年,那麼15年的你們也要認真地復習!
補充資料:
《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考試核心考案》
我也做了點歷年的真題。我是磨蹭到11月下旬才開始找題做,後來班上一個跨考別的專業同學把這本書讓給我,上面有歷年名校的部分真題。開始是因為覺得《對外漢語教學入門》自己「吃不飽」,也沒題做;後來連其他部分的我也做了,總比做沒答案的真題好。後來上了考場,好像是有那麼一些題和裡面很相似,做起來比較得心應手些。但大家不要一心撲在這本書上,看好參考書目是王道!
關於作息時間:
備考是個很漫長的過程,我9月份前只要有時間就會看現漢和中國文化要略,堅持每天做英語閱讀、背單詞和讀原文。9月開始把自己「釘」在書桌前,每天上午復習專業課,下午英語,晚上政治,共9.5小時。到了11月中旬,中午就不回宿舍午休,在圖書館練練行書字帖就趴會兒睡覺,每天學習11個小時,有那麼幾天比較瘋狂11個半小時。每天腦袋都要儲存巨大的信息量,所以每個周末兩天,我都是用來重溫這一周所復習的知識,溫故知新。不然一個勁兒地往前走,自己袋子破洞掉東西了都不知道。冬天來臨前,我還能早讀,冬天來了後,起不來就沒有然後了……我沒有因考研熬過夜,一晚也沒有,回宿舍就洗澡蒙頭大睡,沒有什麼比健康重要。每個人的學習生活方式和習慣都不同,這只是我之前的作息,僅供參考。
關於心態:
在這一切開始前,你要有很堅定且專一的心:要。考。研。招聘會你去看看;公務員你去考考。這一來一回分散多少注意力,既然決定考研就認認真真地准備,不然浪費的是自己的大好青春!然後,做好所有面對各種困難和壓力的准備,時刻調節自己的起伏的情緒,要保持平靜和淡定。這一路下來,總得來說,我的心態還算平和,但還是和「看不完」、「考不上」這兩個可怕的念頭長期作斗爭,唉…我就不斷告訴自己,再擔心再害怕也沒用,把腦袋想穿了也沒用,把注意力集中在復習上,或許還有希望。再失望再低落都好,不要輕易放棄,你會看見身邊一定有人走不下去,在考場上一定有人缺考,記住,剩者為王。
也要會調節自己,適當放鬆。我不想告訴你考研期間,我每個周五晚上還會看《爸爸去哪兒》、那個叫runningman的綜藝節目一期不落、准時看《生活大爆炸》和《破產姐妹》。12月復習到崩潰邊緣時,還試過偷懶一整天都不去圖書館。休息好了,懷揣著不放棄和因偷懶而略帶內疚的心,才能走到最後。
復試篇
筆試:
現漢兩題:
1、給出了一堆偏旁三點水的字,問形聲字是什麼?然後歸類並說明理由,並根據你的歸類說表意形旁的特點
2、多義短語有幾類
對外漢語兩題:
1、列出語音教學的方法
2、實在想不起來了
古代漢語一題:
出自哪兒不知道 講晉獻公、驪姬的
中國文化一題:
說說姓和氏的區別
面試:
廣外的專業面試就是一站到底啊。歷史地理時政文化,有啥問啥。老師問的方向和我們根據往年經驗推測的完全不一樣。比如去年師姐們說老師愛問東南亞國家,於是我們都准備好了東南亞的國家名稱、首都、著名景點等,結果今年老師注意力轉移到南美了。讓我說出5個南美國家,巴西的首都,官方語言,著名景點。辨析一組近義詞,我說得亂七八糟。還有同學對對子,背劉禹錫的詩,問「千湖之省」是哪裡,「大老虎」的兒子是誰,三T敏感問題等等。
英語面試感覺輕松多了,讀了一篇小短文,然後回答了幾個問題。只有兩個老師面試,其中那位年輕的男老師一直在笑,笑得比我這考生還燦爛,不過老師們的笑容讓我也輕松不少。
很多同學面試出來臉色蒼白,說話不成句子,我自己也有「倉皇逃竄」的感覺。後來覺得,老師在考察專業基礎和知識面的同時,還想看你的心理素質和臨場反應。因為將來我們走上講台,肯定會有被留學生問到自己不擅長或尷尬的問題,這就要看我們自己怎麼運用智慧來將其化解。
③ 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題。(6分)漢字作為民族文化的承載工具,橫豎撇捺都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讓我們一
小題抄1:【漢字起源】本意:摘理由:用手在樹上採摘果實或葉子。(2分) 小題1:【漢字風采】(2分) (1)自由愉悅;天真美好;輕松悠閑 (2)悠閑自在;回歸自然;嚮往自由(寫出其中1點即可。) 小題1:【漢字傳承】示例:弘揚漢字文化,傳承華夏文明 ④ 英語作文,題目翻譯成漢語是語言和文化哪個重要 語言文化是人們對語言這一精神財富的創造和發展成果的總和。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精神和物質財富的總和 。甚至說兩者不可偏廢,所以要看原文的重點偏向那方。 ⑤ 簡答題菩薩狐狸牆頭草綠帽子荷花在漢語中有什麼樣的文化意義請分別指出來。 菩提一般指人有智慧,就是豁然開朗嗯,醍醐灌頂,突然變聰明領悟的意思,而狐狸一般指人比較狡猾,牆頭草是說人的意志不堅定,容易左右搖擺,而綠帽子是指一般的是說配偶出軌讓他自己蒙羞,荷花象徵著潔白。 ⑥ 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題目。(4分)材料一: 寫字教育在漢字文化圈有著悠久的傳統。我國的近鄰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