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16課 課後習題 (人教版)
一 聯系舊課,引出新課。
問:上學期,我們學過魯迅哪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表現了什麼內容?
答:上學期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寫了百草園中生活的趣味、歡樂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枯燥。通過鮮明的對比,表現了對大自然,對自由生活的熱愛,對束縛兒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回憶童年時代生活的文章,內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們要學的一篇文章,雖然也是寫童年生活的,不過這是一篇小說,是在真人真事基礎上的藝術概括,它的題目叫「社戲」。
社戲 魯迅(板書)
二 作者介紹及題解。
魯迅在談到自己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和思想時曾說:「我母親的母家是農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民相親近。」(《集外集拾遺》)這一種十分可貴的「親近」,對魯迅有著重要而深刻的影響。魯迅雖然出生在城市紹興,但從小就同農民和農村保持密切的聯系。少年時代的魯迅接觸長媽媽等貧苦善良的農民,受到他們的啟發和教育。特別是魯迅家庭破落以後,他更了解農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們悲慘的命運。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戲》就形象地表現了迅哥兒和農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熱情地歌頌了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品質。
《社戲》的故事情節很簡單,是用第一人稱寫的。課文敘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兒」)與外婆家的農民孩子在看戲前後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魯迅把這些事寫得十分生動有趣,使人讀後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在魯迅寫作《社戲》的那個年代,一般作家不大願意去描寫農民;有的人即使寫了農民,也是瞧不起農民,甚至歪曲農民。魯迅能寫出象《社戲》這樣歌頌農民高尚品質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 正音
(歸)省:xǐng 行輩:háng 憚: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攛掇:cuānō 鳧(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蘊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潔):jiǒ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四 補充注釋。
(1)社戲: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廟。在紹興,「社」是相當於「村莊」的區域名稱;社戲就是社裡每年在一定的時間所演的戲。(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涼棚,演社戲時,搭在戲台正對面,意思是請這些神看戲。(4)白篷船:船篷沒有加油漆的船,舊時紹興人民一般都使用這種船。(5)烏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課文中指財主鄉紳使用的船。
五 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字的准確讀音,並考慮課文大意。)
六 劃分結構: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板書: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我」的樂土平橋村。(從「我們魯鎮的習慣」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
第二部分,「我」在樂土中也有不樂的時候。(從「至於我在那裡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們在戲台下買豆漿喝」。)
第三部分,「我」與農民孩子們到趙庄去看戲的情景。(從「這天我不釣蝦」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對吃豆和看戲的懷念。(從「第二天」到文末)
七 布置作業
讀課文(要求能讀准字音。辨析詞義,復述課文大意。)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舊課部分內容,指導學生學習第一、二段。
教學過程:
一 檢查舊課。(以下內容預先寫在小黑板上)
(一)辨別字音:
行()輩、銀行、( )、行( )走、歸省( )、省( )略 省( )悟
(二)辨別字形並組詞:
倘若、淌汗;抵擋、底細;同伴、攪拌;魚鉤、釣竿;挖掘、倔強;豆漿、木槳;竭力、揭示;陪伴、賠償
(三)解釋下列各詞並指出詞類:
朦朧 模糊 皎潔 飄渺 婉轉 悠揚
明確:朦朧,在課文中指月光不明亮的樣子。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其餘詞的解釋可參閱課本注釋)以上這些詞的詞性都是形容詞。
(四)學生朗讀課文第一、二兩段。(要求學生注意,課文中最能表現「我」的樂與不樂心情的詞語。)
二 指導學習課文。(教師板書:(一)(二)(三)(四),後面的內容要學生回答。)
(一)課文寫樂土平橋村,只用一句話,卻表達了多方面的內容。想一想,是哪句話?表達了哪些內容?
明確:課文寫樂土平橋村,用這樣一句話:(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
雖然只有一句話,但表達內容很豐富。第一,寫清了它的位置:離海邊不遠,臨河;第二,交代了環境:極偏僻;第三,指出人口:住戶不滿三十家;第四,點明了平橋村人民的生活情況: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說明多是勞動人民。這樣,以極少的文字,表現豐富的內容,文章就精煉了。
(二)為什麼平橋村是「我」的樂土?課文是怎樣具體寫樂土的樂的?
明確:因為「我」在平橋村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課文寫樂土之樂很具體。先從與農民孩子的關繫上來描寫樂土:客人是「公共」的;游樂時所謂「犯上」之類的封建倫理觀念已被打破。再從生活情趣上寫樂土:「我」對農村中釣蝦、放牛等事充滿興趣。釣蝦、放牛在農村中原是極平常的事,但作者卻滿懷深情地敘述,充分反映了「我」對農村生活的新奇感。
課文寫樂土的樂正是為了反襯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樂,因為十一二歲的孩子成天要死記硬背這些時代隔得遠,語言差別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討厭。這也反映了作者對封建教育的厭惡。
(三)平橋村既然是樂土,「我」為什麼會有不樂的時候?課文怎樣寫「我」的不樂?
明確:因為「我」在平橋村所「第一盼望」的,是到趙庄去看戲,可是沒有船,不能看戲,所以「我」很不樂。
「我」的不樂,課文抓住心情急劇變化來寫。先是「盼」,接著是「急」,「急得要哭」。最後是猜測:「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台下買豆漿喝。」這樣的猜測,把兒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龍活現地表現出來了。寫「我」的不樂,課文還從不同的角度渲染:外祖母「氣惱」「絮叨」;母親既怕外祖母生氣,又怕「我」和別人同去會使外祖母擔心。
齊讀「就在我十一二歲時候……怕外祖母要擔心」,體會對不同人物心理描寫的作用。
寫「我」的不樂,實際上是欲揚先抑,為烘托下文看戲之樂作了鋪墊。
(四)課文表達「我」的不樂心情,用詞十分確切,我們要很好地體會。試比較下列兩組句子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明確:第1組第一句表達較籠統。第二句把著急的程度描寫得具體,「我」所第一盼望的看戲的願望沒有實現,「急得要哭」是很自然的事。第2組第一句與事實不符。第二句的「似乎」一詞用得很好,因為這是猜測。正因為有這猜測,所以有「知道他們在戲台下買豆漿喝」的推測。從猜測到推測,反映了兒童的焦躁的心理狀態,寫得確實生動形象。
由此可見,魯迅用詞是准確、鮮明、生動。當然,需要說明一點:由於課文的寫作時間以及所反映的生活距離今天較遠,特別是「五四」時期有些詞的用法與現在有點不同。如結構助詞「的」和「地」不分,一律用「的」;人稱代詞「他」和「它」不分,都用「他」。這方面的問題,我們讀課文時要注意。
三 布置作業。
1.復習第二部分,著重注意作者是怎樣描寫外祖母、母親和「我」的不同神態和心情的。
2.閱讀第三部分,熟悉從出發看戲到回家的記敘過程。
3.抄寫詞語:
怠慢 大悟 攛掇 委實 鳧水 篙 磕 潺潺 朦朧 婉轉 悠揚
疏疏朗朗 瓢 縹緲 融 躥 踱 頗 懈 楫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舊課作業,重點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三段。
教學過程:
一 檢查上堂課作業。
(一)檢查抄寫的詞語。並在檢查時改為課堂聽寫。
(二)復述課文第5、第6段內容,把「氣惱」、「絮叨」、「寬慰」、「急得要哭」、「囑咐」、「裝模裝樣」等詞語用進去。
二 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三段。
(一)引導討論第三段的記敘層次。明確:這一段寫晚上乘航船到趙庄去看戲,是課文的中心部分,寫得具體、生動,按照事情發展的過程可以分五個層次(分行板書):
1.雙喜的好主意(7—10段);2.行船到趙庄(10—16段);3.船頭看戲(17—21段);4.返航路上(22—27段);5.平安到家(28—30段)。
(二)根據「思考和練習一」,引導學生討論課文怎樣寫出雙喜、阿發這些勞動人民孩子的優秀品質,怎樣寫出迅哥兒對他們的思想感情。
討論中明確:這一段的第一層和第四層中最能突出雙喜、阿發等勞動人民孩子的優秀品質,和「我」對他們的感情。第一層寫雙喜提議乘航船去看夜戲。作者稱雙喜「最聰明」、「大悟」,表示贊美和欽佩。當外祖母擔心,母親不安時,雙喜果斷表示:「我寫包票」,並列舉了三點無可辯駁的理由。(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雙喜的話充滿膽識和自信,解決了外祖母和母親無法使「我」去看戲的難題。第四層寫了歸航途中偷羅漢豆的事,阿發讓大家「偷」自家的豆,理由是「大得多」。
這兩件事說明了什麼呢?學生回答,明確:它們說明雙喜聰明能幹,阿發淳樸、慷慨無私,總之農民孩子具有高尚淳樸的優秀品質;也說明「我」熱愛農村少年朋友,與他們有著深厚的情誼。總之,這些是由乘船去看夜戲和偷豆兩件事來表現的。
指名朗讀第7段和第24—26段。
(三)學生朗讀第10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找出這一節用了哪些動詞,然後討論:
1.「大家跳下船」,這里為什麼用「跳」而不用「走」呢?因為要表現孩子們的高興和看戲的急切心情。
2.「雙喜拔前篙」,這里為什麼用「拔」而不用「拿」呢?因為篙是插在河底泥中的,所以用「拔」,而拿不能表示這個動作。再說這個「拔」字,充分反映了農民孩子駕船技藝的熟練。
3.除了這兩個動詞,還有哪些主要的動詞?還有「點」「磕」、「說笑」、「嚷」等。「點開船,在石橋上一磕」准確地寫出了農民孩子熟練的駕船技巧。「有說笑的,有嚷的」,確切地表達了孩子們迫切和興奮的心情。(以上加點的詞板書,下同)
齊讀第10段,體會作者用動詞的好處。
(四)學生朗讀「思考和練習五」中的第二段話,找出這段話寫在課文的什麼地方。說說它是怎樣跟前面一段話互相照應的。
思考,討論後明確:這段話寫在第21節末尾,也是寫孩子們撐船的動作的。這里寫大家看戲看得沒勁了,在雙喜的提議下便開船返航。前面寫船來時是向趙庄前進,經過松柏林,松柏林在船的尾後;而現在船要離開趙庄,因此「拔了篙」要「點退幾丈,回轉船頭,駕起櫓」,「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前後照應十分嚴密自然。我們在閱讀時要注意這種前後照應的地方,寫作時更要注意前後的照應,使文章結構嚴密,貫通一氣。
(五)閱讀第11—13段。考慮一下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寫景狀物的,第12、13段同第11段的關系如何。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歸納板書(或掛出小黑板):
討論明確下列問題:
1.「朦朧」在句子里作什麼詞用?「朦朧」原來是形容詞。現在作動詞用,在句子里充當謂語。下面寫戲台「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模糊」也是這種用法。
2.寫航行的迅速,為什麼說連山象獸脊踴躍,向船尾跑?這是靜物動態的寫法,形象地突出船速之快;這樣寫也符合「我」坐在船上觀察夜景的實際情況。由於「連山」是「起伏」的,又感到是在動,便聯想到象「獸脊」,這樣比喻,顯得形象真切。這一句描寫呼應了前面的「飛一般徑向趙庄前進了」一句。
3.第12節和13節里哪些詞句是跟11節的記敘呼應連貫的?要求在這些語句下劃線:「那聲音大概是橫笛」跟「似乎聽到歌吹了」相呼應;「果然是漁火」跟「也許是漁火」相呼應:「才記得先前望見的也不是趙庄」跟「漸望見依稀的趙庄」相呼應;因此,這三節的過渡照應很緊密、自然。
學生默讀11—13節,進一步領會記敘的順序和內容。
(六)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到「於是趙庄便真在眼前了」這四個自然段中,既寫了景,也寫了「我」的心情,那麼課文是怎樣寫「我」的心情的呢?
討論明確:課文始終將情與景結合起來寫,從而很好地突出了看戲的急切和興奮的心情。(要求劃出這些詞語)「輕松」「舒展」,極言一旦實現願望的興奮。船飛一般地快,「但我卻還以為船慢」,說明心情何等之急。通過「似乎」、「料想」、「也許」等詞,寫出了猜測的心理,表達了急於到達戲台的心情。「我」的心情從「沉靜」到「自失」,那就因為被美麗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緣故。「趙庄便真在眼前了」,一個「真」字,把兒童心理寫得維妙維肖。課文寫出了優美動人的夜景。同時又表達了兒童愉快迫切的心情。這種情與景的緊密結合,我們稱它為「情景交融」,閱讀時要很好體會。這四節要求背誦,學生再各自讀一遍。
(七)由於作者善於細心觀察事物,所以把戲台寫得生動具體,看看課文是怎樣寫的。
明確:課文描寫戲台,有從遠處看的,有從近處看的。
第14段是寫從遠處看戲台。這一節寫戲台有兩個特點:
1.注意觀察的位置和距離。作者一開始寫戲台,是自遠而近,先交代戲台的位置:庄外臨河的空地上。再點明疑為「仙境」的緣由:戲台「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接著,由於船走得很快,漸漸接近戲台,便看到「台上顯出人物來」,也看到近台的河裡有「一望烏黑」的船篷。
2.善於抓住事物的特徵。從遠處看戲台,因為「模糊」,所以疑為「仙境」。因為距離還較遠,所以台上人物看不清,只看見「紅紅綠綠的動」。
後面第22段里也有一句是寫從遠處看戲台,那是返航時「回望戲台」,也抓住了它的特徵:因為遠而又在燈火光中,所以「又漂渺得象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同14節的疑為仙境遙相呼應。
可將上述內容列成下表:
對戲台的描寫
學生齊讀第14節,體會寫景的好處。
(八)第17節到第21節,寫他們「都擠在船頭上」看戲,這是從近處看,所以角色的上場,下場,甚至連「那老旦將手一抬」都看得清清楚楚。這五節描寫的特點是把角色的出場和表演跟孩子們的反應(語言、動作、心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生動地寫出了兒童們看戲的心理特點。請找出有關語句,並用線劃出來:如「看見台上……正打仗」、「咿咿呀呀的唱」、「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我最願意看的是……跳老虎」、第20小節的大部分語句、老旦坐在一把交椅上唱,「雙喜他們卻就破口喃喃的罵」等。
三 課堂練習。
(一)說說下列句子中括弧里的字能不能去掉?為什麼?
(1)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
(2)趙庄便(真)在眼前了。
〔參考答案〕
括弧里的字都不能去掉。(1)中的「 一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表現了孩子們天真、活潑的行動和歡樂、迫切的心情。(2)中的到趙庄看戲是「我」盼望已久的,何況前面還有把漁火作為戲台的錯誤猜測,因此趙庄——出現,「我」的心情是無比喜悅的。這個「真」字用得十分傳神。
(二)指出下列兩句中「終於」一詞的詞類,並說明用法。
(1)然而老旦終於出台了。
(2)雙喜終於熬不住了。
〔參考答案〕
「終於」是副詞,表示經過一番周折而產生了某種結果。
第四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學習課文第四部分,歸納主題及主要寫作方法,布置讀寫練習。
教學過程:
一 檢查作業。
(2)指名試背第10——13段課文。
二 指導學習課文。
(一)課文怎樣寫出老農民六一公公純朴、爽朗的性格?
指名朗讀第32節和第34——38段,體會六一公公的語言特色。
明確:課文寫六一公公的筆墨簡潔而洗煉,主要通過他的對話來表現他純朴、爽朗的性格。他的第一句話並不責問孩子們「偷」豆之事,只是可惜於「踏壞了不少」,說明他珍視勞動果實。第二句話:「請客?——這是應該的。」更充分地表現了他的性格。至於以後送豆給「我」吃,也說明了這一點。(要求學生在以上有關語句下劃線)
(二)指名朗讀最後兩個自然段。讀後提問:同樣是六一公公的豆;為什麼當天的豆沒有昨夜的豆好?為什麼說「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
明確:同樣是六一公公的豆,但昨夜的豆是與農村少年朋友一起吃的,充分體現了「我」與少年朋友的友情,所以在孩子看來,當天的豆不如昨夜的豆好。
這兩句話是用豆陪襯社戲。其實那夜的戲也沒有看出什麼名堂來,可是大可懷念的是農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而這友情是在著社戲過程中集中地體現出來的,因此也就產生出對那夜社戲的懷念了。
(三)《社戲》按題目所示似乎應該寫戲,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寫了戲外的天地,是不是離題了呢?
明確:《社戲》的題目放在戲上,按理說該寫戲,但文章真正寫看戲的內容並不多。用大量篇幅寫了我對平橋村的熱愛(以為是「樂土」)和因看不成戲的焦急心情,寫了赴趙庄看戲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歸途中「偷」豆、剝豆、燒豆、吃豆和事後談豆等事。這樣花筆墨寫,非但沒有離題,而是緊扣主題的。因為《社戲》並不是專門為了寫看戲的,而是通過寫看戲反映「我」與農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頌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優秀品質和聰明的才幹。課文的主題就是:
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社戲前後的故事的敘述,贊美農民及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優秀品質和聰明的才幹,表現了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真摯的思想感情。
正因為如此,戲的內容寫得並不多(甚至並沒有寫出戲究竟好在哪裡,相反倒寫了許多對戲不滿的內容),圍繞看戲,選取了一些戲外的生活素材,這些材料都是集中反映主題思想的。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是統率材料的;材料是為表達主題服務的。
(四)我們懂得了主題和材料的關系,來思考討論這樣一個問題:《社戲》有相當大的篇幅寫戲外的生活瑣事,作者對這類生活瑣事取而不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以作者一段童年經歷為題材,寫了百草園的有趣和三味書屋的枯燥。但有兩件有關魯迅讀書的事沒有寫上;一是當時一般學生到先生面前背書,希望別人大聲讀書,使先生聽不清楚自己的背書,因而胡混過去。魯迅書讀得熟,背得熟,不需要打混。二是有一次魯迅上學遲到,他為了勉勵自己,從此不再遲到,在書桌上刻了個「早」字。這兩件事作者舍而不取。請把兩篇文章比較一下,為什麼前者取而不舍,後者舍而不取。
明確:《社戲》寫戲外的生活瑣事,實質是表現了「我」與農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贊頌勞動人民,正是出於表達主題的要求,所以對這類材料取而不舍。相反,魯迅沒有將在三味書屋的兩件事寫進文章,原因在於這篇文章主題表現對封建教育的不滿和反抗,與此無關或不合題意的材料便舍而不取,兩篇課文材料的取捨說明了: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是統率材料的:材料是用以表達主題的,材料的取捨由文章的主題決定。
(五)關於課文的寫作特色,大致上可歸納這樣幾點:用詞造句准確、鮮明、生動;情景結合,借景抒情;結合語言和行動、確切地反映了兒童的心理活動。這些特點,分析課文時都已經學過了,課後再好好體會。
三 課堂練習。
(一)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誠然(實在)潺潺(流水聲)彌散(滿、遍)渴睡(迫切地希望)糾葛(糾纏不清的事情)皎潔(潔白)
(二)用下列單音片語成同義雙音詞:
倘(若)伴(侶)邀(請)(舟)楫懈(怠)
(三)把下列書面語言改成口頭言:
大抵(大概)不憚(不怕)伊(他、她)委實(確實)惹眼(顯眼)漂渺(隱隱約約)
四 布置作業:
寫一篇短文,題目是《童年趣事》要求(1)以記事為主,但一定要把與事有關的人寫好;(2)事情的發生、經過、結尾要寫清楚,重在經過上,要寫得比較具體(3)要扣住「童年趣事」中的「趣」字充分反映出兒童的心理特徵。
五、信息反饋
㈡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課後題
1准確寫出雪地捕鳥過程
2爸爸愛花」和「畢業典禮
3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 第二階段:「……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寫十二三歲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寫方仲永又過七年後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
4 監獄大門」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治和封鎖」,「鑰匙」比喻「法語」,金句的含義是:掌握祖國語言,可以激發人民的愛國意識,從而團結起來,打敗普魯士侵略者,取得民族的解放。
5表示對法蘭西必勝的信念,激勵自己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也是韓麥爾先生愛國主義的集中體會。
6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生活分男女容易,戰場分男女難
7借古詩文來描繪鄧稼先工作地點的荒涼,並由此揣測鄧稼先在這樣的環境中率領部下奮斗犧牲時的心情,從而突出他的堅強意志,甘為祖國獻身的崇高精神。
8指尋找使民族文化繁榮昌盛起來的方法。
9則選取起稿政治傳單、群眾大會演說、參加遊行示威
10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
11一家人由睡到醒,由醒入睡。失火到救火
12,「心中的海市蜃樓」是指斯科特在離開世界前心中回憶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對遙遠祖國、親人和朋友的懷想。
13因為第三隻貓的死,責任在我,是我冤枉了它,它受冤卻無法辯解,最終死去。我認為是自己把它害死的,這個過失永遠無法補救,所以我對第三隻貓的死比前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
14周家丫頭:對社會冷漠。過路人:自私自利
15.因為每一隻獲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隻的斑羚身體為跳板完成飛渡的。是這些必死的斑羚組成了新生的橋,所以說是「用死亡做橋墩」。
累啊,加分!!!!!!!
㈢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的課後研討與練習題第三題(答案)
最後一課和平日上課的情景有怎樣的不同
㈣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九課課後研討與練習答案
1.P60第二行。作者為什麼在這段話中列舉了一大串的景色、物產?
討論並歸納:列舉了一大串富有東北地域特徵的景色、物產,作者如數家珍,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富饒美麗,表現了對故鄉深切的留戀和熾痛的熱愛,也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沖擊力和感染力。
2.這段話中作者用了大量的詞語形容東北地區的種種事物,你覺得哪些詞語用得好,能夠引起你豐富的聯想?
討論並歸納:具體(略)。這段話用了大量的形容詞和短語修飾事物,使事物帶上豐富的、耐人尋味的意味。
3.有人說這段話排列的詞語過多,不夠簡潔,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刪掉,比如「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麼?
討論並歸納:不能刪。因為「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很容易引發人們的想像到東北的父老鄉親像紅玉一樣的臉龐,像黑玉一樣的眼睛,使人想到仍在日寇鐵蹄下呻吟的故鄉親人。「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這兩句雖是不好的事物,但確是東北地區「特產」,很容易激發人們思鄉之情。
http://www.3e.net/Lesson/yw12/Lesson_58953.html
這個裡面有些問題差不多
㈤ 人教版初一下冊語文18課竹影課後練習題答案
【《竹影》課後練習題】:
一、語言積累與運用(28分)
1、下列字的注音都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幽暗(yōu) 藤椅(téng) 愜意(xiá) 手癢(yǎng)
B、徘徊(huái) 參差(chā) 橫幅(fú) 花瓣(bàn)
C、閃爍(shuò) 疏密(shū) 硃砂(shā) 蘸水(zhàn)
D、亂撇(piē) 一縷(lǚ) 彌漫(mí) 立軸(zhú)
2、下列有錯別字的兩項是( )(4分)
A、 也許,藝術和美就蘊涵在孩子的童稚活動中。
B、 那根竹跟了他的動作而發抖,上面的竹葉作出簫簫的聲音來。
C、 竹影漸漸與地上描著的木炭線相分離,現出參差不齊的樣子來,好像脫了板的印刷。
D、課文寫「我」和小夥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滿童趣。
3、下列詞語解釋全都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①幽暗:昏暗。
②坐不牢:坐不穩。
③愜意:心裡很高興。
④疏密:指距離不遠不近。
⑤包羅:包括(指大范圍)。
⑥參差不齊:長短高低不齊;不一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4、依次填入橫線的語句順序恰當的一項是( )(3分)
畫馬的困難在於馬本身上,畫竹的困難在於竹葉的結合上。
①所以在中國畫法上,竹是一專門部分。
②粗看畫竹,好像只是墨筆的亂撇。
③平生專門研究畫竹的畫家也有。
④其實竹葉的方向、疏密、濃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體,都要講究。
A、③①④ B、④②③① C、①③④② D、②④①③
5、下列句子沒有運用比喻的一項是( )(2分)
A、 門口一個黑影出現,好像一隻立起的青蛙,向我們跳將過來。
B、 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變成寒色,由長音階(大音階)變成短音階(小音階)了。
C、 凡畫一物,只要能表現出像我們閉目回想時所見的一種神氣,就是佳作了。
D、西洋畫像照相,中國畫像符號。
6、最後爸爸「立起身來結束說:『中國畫大都如此……』」。下面不屬於「如此」的一項是( )(3分)
A、 中國畫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畫那樣畫得同真的一樣。
B、 凡畫一物,只要能表現出像我們閉目回想時所見的一種神氣,就是佳作了。
C、 中國畫像符號。
D、畫竹只要照真竹一描,大多數成為竹的名畫。
7、指出下列說法的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5分)
⑴《竹影》以幾個少年描描畫畫的游戲,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 )
⑵本文中,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寫得真實恰當,語言通俗易懂。應為描寫細致生動,意境清雅。全文於充滿童趣的孩子的游戲中滲透著濃濃的藝術氣息。( )
⑶中國畫中有「朱竹」,是因為在中國有一種特殊的竹子,它是紅色的。( )
⑷「一種幽暗的光彌漫在窗際,彷彿電影中的一幕。」這句話寫出了黃昏時分光線漸弱的變化過程,「彌漫」一詞用動態的形式表現光的朦朧。富於變化,充滿美感。( )
⑸「天空好像一盞乏了油的燈,紅光漸漸地減弱。」這句話用比喻的手法,把太陽落下去後天空慢慢變暗的情景表現得十分形象。( )
8、填空(5分)
「藝術和美往往就蘊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動中」,這是 (作者)的《 》一文所傳達的題旨。與此類似,我們學過沈復的《 》就是通過嬉蚊和 兩件趣事的描述,反映兒時從童稚活動中獲得的 。
二、整體感悟(10分)
1、本文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5分)
2、有人認為文章前半部分與中國畫無關,是「多餘之筆」,對此你有什麼看法?(5分)
三、課文精彩語段閱讀題(18分)
「唉,你們愜意得很!這椅子給我坐的?」他不待我們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劇烈地搖著他的兩腳。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動作而發抖,上面的竹葉作出蕭蕭的聲音來。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頭來向天空看。月亮已經升得很高,隱在一叢竹葉中。竹葉的搖動把她切成許多不規則的小塊,閃爍地映入我們的眼中。大家贊美了一番之後,我說:「我們今晚幹些什麼呢?」弟弟說:「我們談天吧,我先有一個問題給你們猜:細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頭上出煙氣。這是什麼道理?」我和華明都不相信,於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來看水門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見頭上有一縷一縷的細煙,好像漫畫里所描寫的動怒的人。「是口裡的熱氣吧?」「是頭上的汗水在那裡蒸發吧?」大家蹲在地上爭論了一會兒,沒有解決。華明的注意力卻轉向了別處,因從身邊摸出一枝半寸長的鉛筆來,在水門汀熱心地描寫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來一看,真像一隻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徘徊之間,我們同時發現了映在水門汀上的竹葉的影子,同聲地叫起來:「啊!好看啊!中國畫!」華明就拿半寸長的鉛筆去描。弟弟手癢起來,連忙跑進屋裡去拿鉛筆。我學他的口頭禪喊他:「對起,對起,給我也帶一枝來!」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來分送我們,華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長的法寶,改用木炭來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門汀上參參差差地描出許多竹葉來……
1.從敘事的角度看,這段文字主要寫「我」和小夥伴 ,生動地表明 往往就蘊涵在孩子的童稚活動中。(4分)
2.月亮已經升得很高,隱在一叢竹葉中。竹葉的搖動把她切成許多不規則的小塊,閃爍地映人我們的眼中。」句中的「隱」字有怎樣的意味?(4分)
3.童心是天真爛漫的。文中最能表現童趣的情節是什麼?(4分)
4.文中說爭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華明的注意力卻轉向了別處」「在水門汀上熱心地描寫自己的影」,這說明了什麼?(5分)
四、拓展閱讀題(19分)
畫家有一個6歲的孫女。6歲的孫女叫婷婷,婷婷也喜愛畫畫。
婷婷畫了一棵樹。
他說:「婷婷,你畫的樹不對。」
婷婷說:「怎麼不對呢?」
他說:「樹枝不對。」
婷停說:「樹枝怎麼不對呢?」
他說:「樹枝怎麼能比樹干還粗呢?」
婷婷:「樹枝怎麼不能比樹干還粗呢?」
他說:「那就不是樹了。」
停停說:「不是樹你怎麼說是樹呢?」
他無話可說了。
婷婷畫了一隻兔子。
他說:「婷婷,你畫的那個小兔子不對。」
婷停說:「怎麼不對呢?」
他說:「兔子有紅色的嗎?」
婷婷說:「兔子怎麼會沒有紅色的呢?」
他說:「你見過紅色的兔子嗎?」
婷婷說:「沒見過的就沒有嗎?」
他說:「那就不是兔子了。」
婷婷說:「不是兔子你怎麼說是兔子呢?」
他沒話說了。
婷婷畫了一匹馬。
他說:「婷婷,你畫的馬不對。」
婷婷說:「怎麼不對呢?」
他說:「馬有翅膀嗎?」
婷婷說:「馬沒有翅膀。」
他說:「那你為什麼給馬畫了翅膀呢?」
婷婷說:「我想讓馬長出翅膀來。」
他說:「那就不是馬了。」
婷婷說:「不是馬你怎麼說是馬呢?」
他又沒話說了。
婷婷還畫了一隻老母雞。老母雞產下了一個蛋,那蛋比老母雞還大。婷婷就拿那畫去參加西班牙的一個國際兒童畫展。結果,婷婷得了一等獎。
畫家心裡就犯嘀咕:「這洋人 ?」
1.根據小說旨意,將文中最後一句話補充完整。(3分)
2.從婷婷與爺爺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婷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4分)
3 . 《竹影》中說中國畫有「朱竹」,畫出了美的姿勢和活的神氣。婷婷筆下樹枝比樹干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說明她作畫 。
4.這篇小說表達了怎樣的主題?(4分)
5.本文在表達方式方面很有特點,主要運用 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全文的內容幾乎全部是祖孫兩人的 。(4分)
五、中考題(5分)
1、(2006,雲南省,2分)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教育主管部門要求各大學實行陽光招生。(陽光招生:指公開公平地招生)
B、 為了滿足人們飲食健康的需求,廠家紛紛推出了綠色食品。(綠色食品:指綠顏色的蔬菜)
C、球迷們強烈抗議比賽不公,要求吹黑哨的裁判立即下課。(下課:被免職或主動辭職。)
D、沉溺網路,迷戀韓日漫畫,已成為影響部分中學生健康成長的「心理殺手」。(心理殺手:指對心理健康造成危害的因素)
2、(2006,福州市,3分)烏山上的琵琶亭有一幅對聯,上聯是:一彈流水一彈月。下面最適合作為下聯的一句是( )
A、半入江風半入雲 B、一味清涼上月時
C、二分明月萬梅花 D、三月細雨春嫵媚
六、探究性學習(10分)
閱讀下面的材料,說說你有什麼發現,寫出你探究的結果。
一個村裡出來打工的3個人,同時在一個建築工地打工。
小李每天按部就班地和著灰沙,回到工棚,倒頭便睡。
小王每天干著手裡的活兒,一有空兒就去看師傅們砌磚,慢慢地也拿起了瓦刀,當上
了二手師傅。
小張注視著每一道工序,經常在幹活之餘,到各個工序打聽、了解各種工序的情況,了解管理的方法、材料的價格。
3年後,小李還是在建築工地和灰拉沙,一臉的疲憊。小王當上了工地的師傅,而且
成了包工頭。
小張坐著汽車,在各個工地忙碌,他成了建築開發商。
(選自《雜文月刊》2004年第6期)
七、綜合性學習(10分)
文中多次出現了月亮,請你以所積累的知識,寫幾個帶「月」的詩句。(不少於5句,最好寫出詩句的作者)。
【參考答案】:
1、C 點撥:A項中「愜」的讀音應為「qiè」;B項中「差」的讀音應為「cī」;D項中「撇」的讀音應為「piě」;「軸」的讀音應為「zhóu」;
2、BC 點撥:B項中「簫簫」應寫作「蕭蕭」;C項中「板」應寫作「版」。
3、B 點撥:三詞的正確解釋應分別是:坐不牢:坐不住。 愜意:滿意;稱心;舒服。這里指舒服的意思。 疏密:本文中的意思是指距離要合理安排。
4、D 點撥:應認真揣摩句子之間的聯系,尤其要注意句子的關聯詞,如:「其實」承接誰?「所以」又承接誰?仔細一琢磨,排序也就容易了。
5、C
6、D 點撥:ABC三項都是爸爸所講的中國畫的藝術特徵。
7、⑴√ ⑵√ ⑶× ⑷√ ⑸√
8、豐子愷 竹影 童趣 觀蟲斗 物外之趣
二、1、本文寫了「我」和弟弟以及小夥伴華明晚飯後在院子中相聚,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並且在地上描畫人影描畫竹影。後來爸爸的一番話讓「我」對中國畫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 點撥:本題要求從整體感知和把握課文內容。
2、這不是「多餘之筆」。文章前半部分無論描寫景物,還是做游戲,皆與藝術美的欣賞有關,是為引出中國畫的創作規律及藝術特徵作鋪墊。 點撥:文章的內容都是為中心服務的。結合文意理解。
三、1、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藝術和美 點撥:概括文段的主要內容,理解其主旨。
2、動詞「隱」字,若隱若現,賦予了月亮生命力又使人產生無限遐思,想到美麗的嫦娥。這句描寫,月兒朗照,竹葉輕搖,如同一幅美妙的畫,自然成趣。 點撥:最關鍵的是從擬人方法的運用入手,品出賦予月亮以生命,把靜物寫活了,給人以美的遐思。這樣,便能提高自己的賞析能力。
3、是弟弟提出的一個問題:「細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頭上出煙氣。這是什麼道理?」大家於是先看,然後爭論。這樣的問題,成年人也許不會注意。
4、孩子們的興趣轉移了。孩子的天性如此,做到三分鍾熱情,他們對世界如此好奇,吸引他們的事多著呢。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寫得真實恰當。 點撥:詳見「寫作特點」。
四、1、怎麼跟小孩子沒兩樣呢 點撥:意思對即可。
2、天真率直,機靈可愛。
3、兔子是紅色的 馬長了翅膀 雞蛋比母雞大 想像豐富,稚氣十足。
4、贊揚了兒童不受束縛的思維和豐富的想像力,否定了畫家傳統的思維定勢。 點撥:也可以從別的角度來概括。
5、語言 對話
五、1、B 點撥:綠色食品是指無公害、無污染的安全營養型食品。
2、A 點撥:只有A項形式上對仗工整;內容上意義相關。
六、同一個村子出來,同一個工地打工,3個人的命運卻差別巨大。機會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成功完全取決於你對待生活的態度(行動)。
點撥:注意從三人的不同結果中得出結論。
七、示例: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②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
③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王昌齡)
④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
⑤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
⑥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⑦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
⑧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
㈥ 人教版初一下冊語文第13課課後題及答案
參考答案】
1、「客人」訪問貝多芬的過程:女傭開門──女傭介紹貝多內芬的情容況──參觀貝多芬的工作室──貝多芬下樓並開始和「客人」談話──貝多芬和「客人」共進晚餐──貝多芬回憶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參觀貝多芬的工作室,貝多芬和「客人」會面,貝多芬回憶他最後一次指揮音樂會的情形.
2、貝多芬的形象:獨立而驕傲,沉鬱而堅強,嚴肅而善良,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獻身音樂.
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既可以結合貝多芬的情況來談,也可以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來談.
二、注意描寫貝多芬穿著和外貌特徵的語句,模仿這種寫法,用幾句話描寫你最熟悉的一個同學的外貌.進行交流,看誰寫得最傳神
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掌握本文作者通過肖像描寫展現人物個性特徵和精神氣質的寫作技巧.
三、課外聽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結合課文思想內容,說說你從音樂中聽出了什麼
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貝多芬的精神世界和他所說的「心裡的音樂」的深刻內涵.
㈦ 語文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21課課後練習第二題答案
《偉大的悲劇》
1.在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達了角逐失敗後的一種極度沮喪、悲哀的心情。但事實上作者本人並不這么認為,理由是,作者為斯科特這個失敗者作傳,本身就說明作者不同意「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麼也不是」的觀點。
2.作者在這里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表達的是斯科特和夥伴的心情。此時,在痛苦萬分的斯科特眼中,風中飄揚的挪威國旗就是他的對手,勝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裡耀武揚威、洋洋得意。這真是「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3.英國人普遍講求紳士風度,主張誠實、守信,坦然面對成功和失敗。這種文化傳統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這項為他人的業績作證的任務。正因為他的這一行為,其人格才顯得無比的高尚,贏得了人們的尊敬。
4.聯繫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樓」是指斯科特在離開世界前心中回憶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對遙遠祖國、親人和朋友的懷想,它們與現實的嚴酷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海市蜃樓是美好的,卻是根本無法實現的。這樣寫更加突出了悲劇效果,給人心靈的沖擊。
5.這兩句話表達了作者對斯科特崇高的贊譽,意思是斯科特在與大自然的搏鬥中雖然失敗了,他的肉體倒下了,但是他的心靈經受了考驗,變得無比的崇高。有價值的、美的毀滅當然是偉大的悲劇。這話在全文中可作為主旨句,起點題的作用。
㈧ 七年級下冊人教版語文書7課課後題答案
是不是7《最後一課來》源??三、「試以韓麥爾先生……的內容。」
就是讓你根據課文,把他們上課時的情形按你的想像,重新描述一下。
例:我急沖沖的跑到教室里,趕緊坐下,喘著氣……韓麥爾先生說:「…………」(然後),他又……,(接著)…………(最後),快要下課時,…………。
就這么寫下去,自己發揮想像。
㈨ 語文課本人教版七年級下冊9課 課後 第2題答案
選第2項
恰當,因為這個詞能寫出內心感情的強烈而無法控制,很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