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復誦讀,品味古詩的語言美
誦讀是傳統語言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強調誦讀的重要性。朱熹在《訓學齋規》中說道:「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讀,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在低年級古詩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幫助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培養語感、理解內容,提高閱讀能力。初學一首古詩,教師應要求學生先自己預習,參照拼音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不讀錯,不丟字,不加字,這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可以鞏固漢語拼音。課堂上,教師可以選出幾名同學大聲朗讀,讓其他同學當裁判,評一評,議一議,看誰朗讀得最好,誰朗讀時存在哪些問題。教師要聲情並茂地為學生示範朗讀,讓學生跟讀,注意古詩的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讀出古詩的韻律美。教師還可以通過分組朗讀、配樂朗讀的等方式組織學生進行朗讀比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學會欣賞,領悟古詩的意境深
學習古詩時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感知和領悟古詩的深邃意境,這樣的學習方式才會使學生深深地愛上語文這門基礎學科,進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
1.巧用插圖感受情境。在教學《山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書中的插圖,彎彎曲曲的山路上,一輛馬車停在路旁,詩人坐在路邊的石頭上,欣賞著漫山遍野的楓葉。讓學生通過插圖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Ⅱ 淺談提高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幾點建議
古典詩詞語雖短,但意境卻大,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美育的好題材。但回是語言精練優美,表答現了深刻的意蘊和動人的境界。然而,古詩詞畢竟與現在中小學生的距離較遠,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因為它的語法、平仄等現在已經不常用了,如果對其籠統的進行全面教學,耗時費力不說,學了也沒有多大的用處。況且,由於各個學段學生的認知能力不同,因而,小學階段的古典詩詞教學,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更多的是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
Ⅲ 淺談如何教好小學古詩詞
有一種讓人愛得近乎心疼的文學精靈,它就是詩歌;有一種讓無數的文人學回子如醉如答痴的藝術神魔,它就是我國的古代詩歌。古代詩歌的藝術光輝能直抵讀者的內心深處,激發讀者的靈感,感召讀者的人生。小學語文詩歌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小學語文教材每冊書都不少於四首古詩。學習古詩無論是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還是對其他方面的積累都有積極意義。因此,站在時代的講台,手執新教材的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項歷史使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通過詩歌所頌揚的祖國山川之美、民俗之美、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和傳統之美,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詩歌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使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光大。我在不斷總結反思中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盡力有效實踐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多積累經典古詩文。
Ⅳ 怎樣上好小學語文古詩詞
一.學習古詩文要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收入了70多首膾炙人口的古詩,要想讓學生領會其中的含義,在教學這些古詩時就要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情蘊意。例如教學《詠柳》一詩,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想像:當春天到來之際,你行走在路上,一定會感受到嚴冬過後,大自然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你看那河堤上,道路旁,原本光禿禿的柳樹,這時是不是有了變化?它變得怎樣了?在學生想像之後,老師就可以提問他們想像的情景,然後就導入詩文,指導他們朗讀「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將詩文與他們想像的情景聯系起來,讓學生明白這首詩看似對柳樹輕描淡寫,實則蘊含著作者很巧妙的筆法。全詩對樹乾和樹枝樹葉的贊頌,即對柳樹的贊頌,雖然沒有一個「柳」字,但是人們可以通過他描寫的「萬條垂下綠絲絛」和「細葉」這些柳的特徵的描寫。推測出作者寫的就是柳。原本光禿禿的柳樹現在發生了這樣的變化是因為什麼呢?當然是春風了,春天來了,春風吹綠了大地,作者贊詠春風中的柳樹,其實就是贊詠了春風。這棵樹是這樣,其他的樹不是也一樣抽枝發芽、綠葉成蔭嗎?所以,這首詩的主旨是贊頌春風吹得樹兒綠,給大地帶來了無限生機。
二、音樂畫畫配合,創設意境
古詩文富有韻律、節奏,誦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受孩子們的喜愛。配樂朗誦詩是一種創設意境,讓學生進入到詩的境遇中去的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它可以啟發學生思維,發揮學生想像,加深學生對詩意、詩境的理解。 如教學岳飛寫的《滿江紅》,通過反復的配樂誦讀、歌唱,能讓學生體會詩句的豪邁風格,闊大境界,語言的粗獷有力,氣氛的雄偉悲壯。教學張志和的《漁歌子》,反復的配樂誦讀,能讓學生體會詩句清新自然的風格,語言的明白如話,感受到漁人於斜風細雨中那種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教師在進行配樂朗誦時,要適時地指導學生體會聲音的抑揚頓挫,高低起伏,高亢與低沉所表達的情緒與效果。在古詩文中,詩與畫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古詩文的教學,還應注重把詩畫樂融為一體,讓學生感受古詩的意境美。
三、趣味訓練,培養詩興
學習古詩文,還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訓練,這樣,才能使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
1、巧設情境問題讓學生填寫詩句。如,問學生當我們浪費糧食時,媽媽常用( )這句詩來教導我們,你能寫出男一首《憫農》嗎?當我們在外地過年時,常常引用唐代詩人王維在《 》中的( )來表達對家鄉親人的思念。當我們回憶起母愛,要報答母親的深恩時,我們會很自然地吟誦起唐代詩人孟郊的《 》中的詩句( )。有時候,我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宋代詩人蘇軾的《 》中的詩句()說明了這個問題。
2、按要求寫詩句。一是要求學生分別寫出描寫春、夏、秋、冬的詩各一句。如描寫春天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描寫夏天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寫秋天的「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描寫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二是要求學生寫出帶有「紅、橙、黃、綠、青、藍、紫」字的詩各一句。三是寫出帶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等數字的詩句。四是要求學生在詩句中填入花名。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 )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 )別樣紅」,「竹外( )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等等。
3、設計一些文學史常識的回答,如唐代詩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國文壇合稱為( ),其中,李白被稱為( ),杜甫被稱為( ),杜甫生平第一快詩是《 》,抒發了( )。
4、讓學生學寫對聯,感受成功的快樂。如我出上聯「鳥語花香添美景」,學生就饒有興味地對出下聯「風和日麗慶新春」或「風和日麗迎新年」。其他的訓練還有很多,如:讀一讀山海關外孟姜女廟的這副對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這個訓練讓學生明白漢字的一字多音,漢語的停頓以及語序等都能使我們的表達更豐富更靈活。
四、運用故事,點燃詩心
小學生很喜歡聽故事,教學古詩文時,可以插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以此來點燃學生的詩心。
特別是講一些與此有關的奇聞軼事,學生就會更感興趣。如賈島「推敲」的故事,是用「僧推月下門」好呢,還是「僧敲月下門」好呢?體現了古人對提字煉句的注重。王安石寫《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提煉。還有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駱賓王詠鵝的故事,王冕喜畫墨梅,寫詩詠墨梅的故事等等。這些故事使學生增強對古詩文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就更能學好古詩文了。
五、課外拓展,積累詩文
古詩文是思想的精華,智慧的源泉,是古人用心靈中流淌出的動聽的樂章、描繪的迷人的畫卷。除了學完課本中的詩文,還應向學生推薦相關的詩書讓他們課外誦讀。學生通過課外誦讀,展開聯想和想像,品味詩文的語言,步入詩文的境界,就會得到很多課外的積累。學生一旦有了大量的課外的誦讀與積累,反過來,就會大大地促進我們語文的教學。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絢麗多姿。特別是我國的古詩,更是我國語言中的珍寶,藝海的奇葩,是民族文化精華的積淀和展示,也是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傳承和弘揚偉大的民族文化是我們共同的職責。在教學小學古詩文,我體會到,要讓學生喜歡和學好古詩文,以上就是我個人總結的經驗。
(每項的標題是總結)
Ⅳ 淺談如何開展小學語文的古詩詞教學
結合各種方面,分點回答。 1、識字方面.經過每日的課堂檢驗,發現學生識字效率低,對生字掌握不牢.主要原因是因為自己忽略了孩子在學認字興趣的激發,並且沒有及時的帶領學生回顧溫習. 2、閱讀方面.忽略了孩子們在閱讀課文時的理解能力. 3、寫字方面.只在強調孩子的書寫,但是並未為孩子上過寫字的輔導課.以至於書寫水平偏低. 4、對於基礎不一的孩子,並沒有針對性輔導,造成孩子學習掌握情況兩級分化. 針對上述這些問題,進行分析並採取相應的措施,改善教學過程中,孩子們的薄弱環節. 課堂教學細化 1.對於孩子們識字效率低,掌握不牢.可改善讓學生的學習方法,拒絕死記硬背,引導學生想像性學習,識字.不僅能增加學生的興趣,也能開發學生的思考能力. 2.閱讀方面,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興趣,並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積累知識的辦法. 3.寫字方面,開展寫字輔導課,並舉行寫字比賽活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4.對於基礎差的學生,進行針對性輔導,並鼓勵多閱讀課外書籍,多背誦古詩詞,多寫讀後感等 針對教學方法的改進,半年多時間的實踐,學生在這些方面都有改善,學生養成了自覺閱讀課外書籍的習慣,擴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並積累了協作素材.小學語文教學歸根結底,是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及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所以針對這些方面進行教學,教學的效果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Ⅵ 淺談小學語文如何做好古詩詞教學工作
古人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人早已將讀的效用歸納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情朗誦古詩詞,理解作者寫作的心態,這能夠使得學生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對古詩詞的理解更加深刻,並真正了解古詩詞的文化。小學階段的古詩詞,大多數是絕句,老師要引導學生正確地劃分節奏。教師的師范朗誦、帶讀對學生理解古詩詞都是有很大幫助的。所以,重視朗誦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感悟古詩詞意境,也是古詩詞教學的根本。《新課程標准》中每個學段古詩文閱讀的教學目標中也都強調了「誦讀」二字,要求在讀中體味作品的內容,讀中體驗情感,讀中感受語言美。故而,古詩文的教學應該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採用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詩意、體驗情感、感悟情境。
選入小學教材的古詩詞,大多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如《清平樂 村居》《舟過安仁》等,在教學這類古詩時,可以讓學生小組編排話劇,然後進行表演,使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體會詩的內容。除了生活氣息濃郁的古詩詞外,還有一部分是寫景的古詩詞,如《憶江南》《山行》等,學習這類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詩變成畫,用畫畫的形式來加強學生對詩的理解。有些詩中也不乏有聲音,例如《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絕句》中的「兩個黃鸝鳴翠柳」。學習這樣的詩,教師可以配音,讓學生在音響中感悟詩的意境。 總之,無論用什麼方法,目的都是調動學生學古詩的興趣,讓學生主動投入到詩的意境中去。
在教學中,把「詩配畫」「詩配樂」「詩配劇」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入課堂,學生說說唱唱,玩玩演演,詩不離口。那麼,學生便能在不知不覺中輕松愉快地接受知識。在拓展延伸中,讓學生為詩詞譜曲,把詩詞改編成劇本,為詩詞配上一幅畫,那麼學生們將會陶醉於自己的創作中,獲得美的體驗,也擴大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拓展時,還可讓學生古今聯系,把生活中觀察到的事物用古詩文進行表達,以激發學生學習和運用古詩文的興趣和熱情。
Ⅶ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淵源,這些千古美文之所以能夠經過歷史長河的洗滌,流傳下來,且經久而不衰,是因為它們無論在思想上,內容上都堪稱典範,可以使學生在誦讀中受益於千古美文的滋養和熏陶,奠定內涵豐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古詩文在材料的選擇,寫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極有可取之處。從內容和材料上分有敘事的寫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說理的……從寫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誇張寫實……分門別類,各具特色,不盡相同。可見,如果能切實提高古詩文教學的有效性,將使學生獲益頗多。
那麼,究竟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古詩文學習的有效性呢?我根據自己以往的教學體會,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熟讀
對於小學生來說,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讀時能讀得通順,做到如朱熹先生說的: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其熟讀的目的就是「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1、能讀准字音,對文章的字詞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詞多義,同一個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它的讀音、意義、用法都不相同。我們可以在熟讀熟記其讀音時記住它的不同用法。如《論語》四則當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前面的「知」讀「zhī」,意思為「知道」,最後一個「知」讀「zhì」,意思為「智慧,聰明」。
2、讀准節奏,疏通詞句。誦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古文的句式有其獨特之處,一句話,在哪停頓,往往會影響句子的意思。如果讀錯節奏,就不能正確理解句意,甚至會曲解文意。如何讓學生准確把握節奏?我們一是把不同的停頓標示出來,讓學生對比判斷;二是通過錄音范讀,掌握正確的節奏。
3、模仿練讀,讀出韻味。讀准字音,讀清節奏,只是誦讀的第一步。我們誦讀的目的是讓學生能恰當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樂之情和沉鬱頓挫、奔騰激越的情感。這些情感孕於無聲的語言中,要通過朗讀將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調,再據此指導正確的朗讀方法。教學中,老師正確的范讀非常重要,讓學生注意聽,小聲跟讀,再模仿誦讀,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
首先,注意重音。重音處理得好,才能准確地表情達意。高音顯得響亮,表示興奮、喜悅的感情;低音顯得幽沉,表示肅穆、悲哀的感情。如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重音落在「千帆過」「萬木春」上,為什麼?因為這六字形象地展現出未來的美好,表現一種激昂、樂觀的生活態度。
其次,注意語調。誦讀時,根據內容處理好語調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仿讀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商女」讀得平緩,「不知」開始上升,「亡國恨」達到頂點,」恨」更重。通過模仿,讀出正確的語調,激起心中的憂憤,領會作者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的情感。讀出詩的韻味。
第三,注意節奏。誦讀中的節奏須著眼於全篇。感情歡快的,可用快節奏,感情憂郁的,可用慢節奏。
4、圖文賞讀,掌握思路
一篇文章在誦讀中把握文章的結構,了解作者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內涵。學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抓住支撐句,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加快記憶的速度,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變靜為動,為學生的抽象思維提供形象依據。誦讀時,根據文意、詩意配圖、配樂,讓學生在優美的圖像、音樂中朗讀文章、詩歌,更深刻地領悟文意、詩意。
二、想像
想像是領會的載體,是創新的萌芽,是智慧的火花。教育家吳祖興在《語文教學應重視想像力的培養》一文中指出:在語文學習中,背誦是汲取前人思想語言精華的最基本手段,而想像能使語言文字與情景結合而深深印入人們的腦海,從而大大增強人們的記憶力。像「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落霞與孤鶩起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樣的名言佳句,無不喚起了我們如畫的想像,所以,一經誦讀就永志於心。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是何等的重要。所以,在詩歌誦讀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入情入境地想像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進而使其熟練誦讀的有效手段。那麼,怎樣引導學生進行入情入境地想像呢? .
(一)精心導入,扎實練習面對一首首不解其義的古詩文,如何讓學生去讀懂詩意,我的做法是:引導學生在老師的精講中受啟發,在精講的「導」語中去想像,以達到理解並背誦詩文的目的。比如,在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作《山居秋暝》時,為了讓學生在整體上感知詩歌內容,我首先在本課的導語上進行了精心設計,同學們在解題後,我接著說:「這首詩當中的第一句還被引用到廣告中呢!你們也想體味其中的妙處嗎?請同學們自由讀詩文。」這樣,老師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給同學們構建出想像的空間,讓同學們在好奇與想像中去閱讀本詩,就會使想像的畫面具體、形象起來。這時,老師在讓學生初讀的基礎上出示詩歌掛圖,使學生把想像的畫面與眼前的畫面相對照,整體感知了詩歌內容。此時,再讓學生進行情景講述,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及口語表達能力。當孩子們具備了一定的想像能力時還要引導學生在「練」字下工夫,那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扎扎實實的誦讀實踐。在誦讀活動中,我首先讓善於背誦的同學介紹記憶背誦的經驗。在學生們方法各異的介紹中,我再向同學們做進一步的歸納總結,即:在誦讀一首新詩時,首先要藉助注釋讀懂題目;接著去試讀詩文附註的詩歌大意,初步感知詩意後,再去觀察本詩的插圖,並聯系詩歌大意進行入情入境地想像;最後,在詩意朦朧的想像中熟讀詩文,並在逐漸清晰的再造意境中理解詩意,直至背誦詩文。
當孩子們背誦了較多的詩篇後,鞏固背誦已誦詩文,恢復增強記憶能力,便成為突出問題。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二)輕松游戲,牢固掌握
玩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入情入境地想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加快背誦的速度,而且還可以促使學生編玩一些別開生面的娛樂游戲,其中的編「謎」猜「謎」游戲,就特別富有情趣。
這里所謂的「謎」,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用語言文字敘述事物的特徵讓人們去猜測的謎語,而是由詩文內容通過想像所構建的簡筆畫面。構建這個畫面自然離不開學生入情入境的想像,他們把依據詩意想像的畫面,以簡筆畫的形式畫在撲克牌大小的卡片上,這就是一個謎語,這叫「觀畫猜詩」,出示這個畫面,讓別人猜想是哪首詩,詩文內容是什麼;還有的在卡片上只寫詩文的其中一句,讓同學猜說詩題和作者,並對出下旬,這叫「詩句接龍」,凡此種種,形式多樣。如,第一種的「觀畫猜詩」,有的學生在卡片上畫了一條小河從兩山中流過,小河上一輪太陽的旁邊畫了一隻帆船,這正是「孤帆一片日邊來」的寫照。如此這般的,同學們把自己精心設計的「撲克牌」放在口袋裡,在課余時間便玩此猜「謎」游戲,他們往往是三五成群,竟相比賽,樂此不疲。這樣,在入情入境的想像中,在輕輕鬆鬆的氣氛里,達到了對所誦詩文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三、辯論
理越辯越明,思維越辯越開闊。在古詩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適當地引出對立觀點,讓學生各抒己見,以加深對作者觀點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初步培養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如講李白的《客中行》時,有學生提出,這首詩又稱「客中作」,在他鄉作客,那麼這首詩應當是抒寫鄉愁。馬上有同學提出反對意見,提出:著名的蘭陵美酒,帶著醇厚的香味,又是盛在晶瑩潤澤的玉碗里,看去如琥珀般光艷。詩人面對美酒,心情肯定是愉悅興奮的。是的,通過學生的這一爭論,讓大家更加透徹地明白了詩人雖然身在客中,可是樂而不覺是在他鄉。這首詩充分展現了詩人豪放不羈的個性。通過辯證理解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也培養了辯證思維能力。
四、作文
把古詩文作為材料提供給學生做作文練筆的材料;運用古詩文的寫法和技巧,指導學生作文。最終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綜合能力的目的。
(一)、提供材料,進行練筆
古詩文是我國古代文學的寶貴遺產,它們內容精粹,語言凝煉,意境優美,感情真摯。詩人根據表達的需要,語言高度濃縮,概括,情節跨度較大。具有很強的跳躍性。這就使詩中存在了許多「空白」之處,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合理的想像,把跳躍過的情節補充出來,把濃縮概括的語言具體化,就是一次很好和練筆。
1.拓展外延,多角度練寫。
有些古詩文內容充實,結構完整,人物個性鮮明。這就可以作為對學生作文的有機補充,有選擇地進行練筆。練筆時,為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詩意,教師應將詩的出處、背景,詩人的情感,詳盡地介紹給學生。在學生領悟了詩的內涵之後,讓學生採用多種角度進行練筆,擴寫,改寫,寫讀後感或由一首詩想到的,難忘的一節課等,給學生以發揮想像的自由。學生就會放飛想像,興趣盎然,入詩境,悟講情,出精美的文章來。還有許多詩作,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需要骨針對性地進行練筆。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學生以《啊,朋友再見》為題,敘述出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岑參的《塞下曲》讓學生以《飛將軍李廣》為題進行寫人文章的訓練。類似這些可以進行練筆的古詩文還有很多,如:《石灰吟》、《回鄉偶書》、《贈汪倫》等。只要悉心指導,許多古詩文都可以拿來讓學生進行整篇文章的練筆。
2.根據需要,有目的練習。
學生的作文水平是不一致的,存在一定的差異,也具有一定的共性。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目的、有步驟、有針對性地進行寫作訓練。這里所說的寫作訓練是根據需要,有選擇地進行片斷訓練。如:《江畔獨步尋花》要求學生根據詩作,描繪出一幅鮮花盛開、彩蝶飛舞、燕語鶯聲的春日江邊美景,對學生進行寫景片斷訓練。古詩文中可以作為片斷訓練的詩作也有很多,像《宿新市徐公店》、《春夜喜雨》、《小池》、《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教師選擇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針對性地片斷訓練,可以使學生的語感不斷加強,詞彙不斷豐富,句子更加通順,條理更加清晰,最終達到熟能生巧,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的目的。
(二)、歸納方法,指導作文
中國的語言文字之根在古詩文經典,這些千古美文是最好的範文。詩作中詩人所運用寫作方法和技巧,直接影響了中國文學的走向。可以說現在寫文章所運用的方法的技巧,就是在古詩文寫作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認真摸索古詩文的寫作運用規律,歸納古詩文的寫作方法,學習古詩文的寫作技巧可以很好地指導學生的作文。羅列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1.古詩《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被歷代無數讀者所稱贊,說是千古絕唱。這首詩前四句寫景,勾畫出一幅秋郊夕照旅行圖,意在抒發作者內心的哀愁。但詩中並未直白的敘述作者的愁思,然而一處處景物卻在氣氛上刻畫出一種蒼茫凄涼的意境。從詩作中不難看出作者運用的是通過景物來襯託人物心情的方法。我們將這種寫作方法歸納為寫人物內心活動的方法――景物襯托法。
2.古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描述的是詩人在飽受戰亂流離之後,突然聽到勝利消息的狂喜情態。詩中作者通過「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放歌」「縱酒」等動態的描述,使我們從字里行間感受到詩人聽到平叛勝利後的喜悅心情。我們把這種通過動作描寫反映人物情感的寫作方法歸納為描寫人物內心活動的方法――動作暗示法。
3.古詩《詠鵝》作者按從上到下的順序描繪了鵝的形體,從「曲頸」到「白毛」再到「紅掌」,抓住了部位的鮮艷色彩「白毛」「紅掌」,還有神態動作:「歌」「浮」「撥」,把鵝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漂游的樣子寫得活靈活現,十分可愛,是一則描寫小動物外形的很好的範文。通過誦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明白描寫小動物的方法與規律是「按順序,抓特點」寫出它的與眾不同之處。
在摸索中,我們還從古詩文中歸納總結出許許多多實用的寫作方法。在從古詩文提煉方法時,教師必須注意重到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不求面面俱到,達到教學目的即可。這樣長期訓練,既教給了學生寫作的方法,又使學生熟吟古詩文,無形之中提高了學生語言文字的素養。
古詩文教學是一個內涵豐富的體系,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去探究商榷。只要我們去發掘其中的寶藏,踏實的進行訓練,相信學生會從中有所收益。
Ⅷ 淺談如何豐富小學生的古詩詞積累
有一種讓人愛得抄近乎心疼的文學襲精靈,它就是詩歌;有一種讓無數的文人學子如醉如痴的藝術神魔,它就是我國的古代詩歌。古代詩歌的藝術光輝能直抵讀者的內心深處,激發讀者的靈感,感召讀者的人生。小學語文詩歌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小學語文教材每冊書都不少於四首古詩。學習古詩無論是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還是對其他方面的積累都有積極意義。因此,站在時代的講台,手執新教材的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項歷史使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通過詩歌所頌揚的祖國山川之美、民俗之美、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和傳統之美,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詩歌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使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光大。我在不斷總結反思中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盡力有效實踐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多積累經典古詩文。
Ⅸ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有哪些
教師要教得好,讓學生學得好,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古詩教學要設計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師必須對古詩文相當熟悉,對古詩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還能對其中一些古詩文有獨特的體會和感受,從而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入對古詩文的欣賞與品味之中。
大量的文獻顯示,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面的內容。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面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探索有效古詩課堂教學研究中,小學古詩詞教學設計分七步進行: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背景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我執教的《回鄉偶書》採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慾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本人執教的《泊船瓜洲》,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二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宋朝詩人王安石,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詩板書課題。
二、背景介紹,知曉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並且新課程標准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
像我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像,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准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我教學《長相思》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於納蘭性德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准備。
三、自主學習,弄懂詩意。
《語文課程標准》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對於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
引導學生利用書上的圖畫,注釋或其他工具書等幫助理解詩詞的意思。理解詩詞的意思還應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抓詩眼
:例如王維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更能理解異鄉異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了,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已隻影形單的寂寞了。
(2)抓詞語
:例如,同是寫送別的詩《芙蓉樓送辛漸》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詩句中的重點詞,就能體會到詩人送別時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樓送辛漸》寫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詞,從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別辛漸時心中充滿了傷感與凄涼,到底送別的辛漸是何人呢?為何這樣悲痛呢?一定與詩人的親友有關。
(3)抓詩句
:一首詩,每每有兩句是重點句,有些甚至成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點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鸛雀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靜夜思》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題西林壁》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抓詩題
:有些詩,從它的題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詩到底寫的什麼內容。例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從題目就可見作者在西湖上飲酒(欣賞風景?賦詩?)碰到了開頭是晴朗的,後來下雨了這樣的景象。又例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如果不看題目,一讀而知是寫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結合詩題細讀全詩,你就會發現作者是借物抒情,寫下了對林子方上京為官的無限祝福。
四、誦詩想像,品詩悟情。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凝煉含蓄。有著音樂、建築、繪畫、意境等在內的巨大美學價值。詩的情感要讓學生通過朗讀欣賞來體會。因此,在學生理解了全詩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後,教師要趁熱打鐵,通過現代教學媒體的輔助,讓學生根據詩意想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點讀、評讀、范讀、誦讀,演讀使學生能讀出詩的重音和節奏,知道應該如何把握詩的輕重緩急,加深對詩人情感地體驗,體味出詩人賦於詩的思想感情。在學習古詩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像,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地朗讀。在初讀過程中,僅以讀准字音,讀通詩句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就要有感情表現的要求。在理解詩歌意境後的朗讀就要求能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地朗誦。
五、創設情境,引入詩境。
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進入詩境就是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詩人所創造的那個景象和情感,為之動情。怎樣讓學生進入到這種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呢?教師不要孤立地指導朗讀或單純地創設情境,而是將創設情境與感情朗讀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創設情境作為學生感情朗讀的基礎和鋪墊。同時又通過讀來引導學生領悟詩情,進入詩境。我有時採取演一演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此情此景;我有時通過看錄像將學生帶入到詩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現一次比一次豐富,學生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終,讓學生通過讀與詩人的情感達到共思、共憂、共吟的境界。實際上這一環節就是前一環節的升華和展示。
六、拓展延伸,創作詩詞。
課程標准指出:小學階段應要求學生誦讀古詩文,以利於學生的積累、體驗和培養語感。整個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古詩量並不是很多,所以在結束了一首詩的教學後,並不結束這堂課的教學,而以詩帶詩,以點帶面,將課堂延伸到同一類型的古詩教學上,有意識地加大學習古詩的量。使學生在課堂中接觸到大量的古詩,了解到詩人更多的優秀的詩作。這樣,同學們的眼界開闊了,誦讀古詩的興趣也增加了。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讓學生表演,再現詩的意境;中高段可通過課件的出示和音樂的渲染,創設適宜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課堂環境。通過這個語言實踐過程,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激發他們創作的慾望及興趣,讓他們能學以致用,真正起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七、板書設計,簡單明了
教學板書是藝術,藝術是講究創造的,是需要教師花心血進行構思、提煉、創新的。每一幅新穎別致、獨具個性、富有美感的藝術板書的出現,都是教師創造性思維的結晶。我們提倡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板書,更提倡教學板書的新設計和新創意。板書設計做到,圍繞詩詞中心,抓住關鍵詞,簡單明了,有創新。
Ⅹ 淺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藝術
《小學古詩詞教學策略》學習心得
延長縣小學 劉沁馨
古詩詞濃縮了語言文字的精華,字斟句酌,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代表了文字表達運用的最高境界。時下正全面復興我們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舉國上下掀起了一股強勁的國學熱潮,小學古詩詞教學也愈來愈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但是,由於古詩詞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不斷積累進化而來的,其表達藝術、遣詞造句形式等方面與現在的語言習慣差別很大。因此,學生理解古詩詞,老師教授古詩詞都會有一定的難度。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古詩詞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了解背景,走近作者
古詩詞是語言文字積累進化的產物,具有很強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氣息。不同時代的人,其認識事物的廣度和深度肯定不一樣,所表達出來的思想和情感是不一樣的;同一時代不同的人,其觀察問題的側重點不同,關注度不同,表達出來的思想和情感也是不一樣的;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其心路歷程也不會一樣,所表達出來的思想和情感也可能不一樣。教學時,教師如果不讓學生了解相關的背景資料就照本宣科地講解古詩詞,學生就很難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相當於找到了打開古詩詞殿堂大門的鑰匙,由此登堂入室,欣賞古詩詞、理解古詩詞就顯得有路可循,從而幫助學生更深入地解讀詩詞的內容。
比如張志和的《漁歌子》,這首小詞,通過描寫清新秀麗的江南水鄉景色,表露出他悠閑自適,怡情山水、樂在其中的心志。詩的最後一句「斜風細雨不須歸」,這里的「不須歸」不是作者不能歸,而是因為他不想歸。張志和釣魚從來不用魚餌,他原本釣的就不是魚, 而是那份悠閑自在的心情。為什麼「不想歸」呢?我建議學生上網查閱作者所生活的時代背景:原來,張志和因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轉變期,先是在「安史之亂」中顛簸流離,後來他的職場經歷也是起伏不定。他因才華出眾受唐肅宗李亨的賞識,被任命為翰林院待詔,因事得罪朝庭被貶謫,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長安,這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從此,他看破官場,以奔喪為由辭官返家,隱居在太湖一帶,自稱「煙波釣徒」,情願扁舟垂釣,成為一位隱賢。因此,「不須歸」是作者不願再次入朝為官的意思,更讓學生品味出詩人高遠、淡泊、悠然脫俗的意趣。
二、品字析詞,進入詩情
古詩詞由於字數限制,每個字都是精華,古人稱之為「煉字」,即詩中的每個字都是經過反復冶煉的,「吹盡黃沙始到金」,詩中字字珠璣,每個字都是黃金。在古詩詞教學中,理解詩意的關鍵就在於把握詩中的關鍵字——詩眼。有的詩歌,詩眼在題目上,初讀時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如《望天門山》中的「望」字;有的詩歌,詩眼卻嵌在全詩的字里行間,需要引領學生走進詩歌細細品味才能體會,如:《夜宿山寺》的「高」字,《楓橋夜泊》的「愁」字,《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喜」字,《示兒》的「悲」字等。我們今天教學古詩時,引導學生緊扣「詩眼」加以體會,能使其更好地進入詩境,感受詩的無窮魅力。首先,我指導學生通過自讀、范讀、比賽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通全詩後,引導學生理解「危樓」就是「高樓」。接著,我讓學生結合詩句來理解「樓高」,學生不僅從詩的前兩句「高百尺」「摘星辰」等具體描繪中體會到寺樓的高聳入雲,還從詩的後兩句詩人夜宿高樓的心理描寫,想像到「山寺」與「天上人」的相距之近,這樣,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在此基礎上,我再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樓的高,當一生將最後一句「恐驚天上人」聲音讀得很響亮時,我馬上提醒他:「噓——仙人正在睡覺呢!別吵醒了仙人!」該生馬上心領神會,放低聲音、放緩節奏重讀了一遍——「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在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中,一座高聳入雲的山寺再次呈現在面前。
三、由詩入畫,領悟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