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創新的幾種類型
1、實踐體驗型作業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只要靈活把握時機,巧於創設種種情境,引導學生在課外有效地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就能促使學生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從而逐步培養起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同時也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也鍛煉了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還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收集信息、學以致用等多種綜合能力。 ﹡動手體驗式作業 學習課文後,讓學生動手畫一畫,演一演,做一做,強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例如給古詩《草》配畫。學生筆下的草兒長勢茂盛,搖動的姿態優美,由此看出,學生已讀懂了詩中草兒「離離」,被「春風」吹拂的意境美,達到了「以畫代講,盡在不言中」的效果。又如學習《撈鐵牛》,做做小實驗、學習《春蠶》後,養養蠶,寫寫觀察日記,學完《中國石》,讓學生用陶藝做中國石,標明祖國的名山大川。 ﹡情感體驗式作業 體驗使學習進入精神生命領域,使學習過程成為身心和人格健全發展的過程。如在教師節、母親節或特殊紀念日,要求學生用贈送小禮物、唱歌、寫兒歌的方式表達感激之情,或把自己做這件事的感受,母親、老師收到禮物時的神態、動作、語言等寫成一篇好文章,讀給父母、老師聽,或用書信、談話等形式與父母或他人進行坦誠交流;學了《誠實的孩子》,讓學生大膽承認隱瞞過的錯事,並把感受寫下來,這樣,給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的情境,能大大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拓展學生的寫作思路,他們不再為無話可說而感到苦惱,使做文與做人達到和諧統一。 ﹡社會實踐活動作業 知識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體現其實用性、價值性,才能轉化為實際的能力。社會處處皆語文,哪裡有生活,哪裡就有運用語文的天地。我們結合「 3.15」消費者權益日,讓學生搜集劣質的「產品說明書」,進行分析、批判、改正;布置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到大街小巷開展「錯別字大掃除」活動;學習《只有一個地球》後,布置學生在世界環境日,為電視台「廣而告之」欄目想製作一檔集音樂、文字、圖畫為一體的公益廣告,寫下創意,學生表現出研究新事物的濃厚興趣,有效地成為社會的積極參與者。2、拓展素養型作業 語文課程資源無處不在,在大語文觀的指導下,小學語文作業打破了死扣書本、煩瑣地抄寫、分析課文的局面,重視學生對課文的感悟,重視學生有意識地查找資料的能力,重視學生能夠有效地把已有資料運用到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去,從而利用自己已有的課內外知識去理解課文。這些都是在明確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以促進學生適應信息社會,廣開學習資源,拓展知識面,開闊視野。 ﹡閱讀課外書籍 要提高寫作能力,必須多讀多寫。這是有效的經驗。課程標准也對此提出具體要求: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在400萬字以上。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帶著學生走進閱覽室;在班級辦了「小圖書館」有多種兒童讀物,供大家課余時間閱讀;充分利用每周去校圖書館借閱的時間,幫助他們找好書、看好書。教完《草船借箭》、《景陽岡》,學生意猶未盡時,老師乘勢推薦《三國演義》、《水滸》,另外周敏老師編撰了「名著導讀100篇」(已入編湖南少兒出版社出版的《少年1000個早知道》一書),讓學生 「親近書本,走近大師」。這樣從天文、地理到花草、鳥禽;從歷史人物到現代英雄等等,使學生不僅開闊了眼界而且增長了知識。現在,學生已養成經常讀課外書籍的良好習慣。我們還指導學生建立個人閱讀檔案,當學生看到自己所讀過的書名成為長長的一串時,心中便有了一份小小的成就感。 此外,我們還注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學作讀書筆記,鼓勵大家摘抄好的詞、句、段;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點評,使課內外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為了使閱讀興趣得到強化,我們注意給學生以展示閱讀成果的機會,我們舉辦故事會、讀書演講比賽,評選「讀書能手」,每星期抽一節語文課,由老師或同學介紹一兩篇好文章,師生共同細細欣賞,從而達到學寫作方法,品好詞好句,練寫作能力目的。我校讀書能手謝冰心同學在三個月內讀書35本次,每閱讀一次,她都細心思索,記錄真實的感想。她的讀書評論言語自然朴實,思想有深度,令人愛不釋手,被總課題組評為特等獎中的第一名。 ﹡搜索網上資訊 網際網路是信息的海洋,也是尋找資訊的一條捷徑。如就語文閱讀教學某一課文相關的某一主題,都可迅速有效地從網上搜尋更多的閱讀材料加以整理與閱讀,從而對課文描述的事件所處的大背景,或者某個特定的視角形成自己的認識,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針對學生不知去哪查資料,查哪些方面的資料,查到資料後不知如何篩選的現狀,我們注重培養學生確定信息、獲取信息、整理、集成信息的能力和素養。以《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為例,確定信息任務為:最初的圓明園美嗎,是什麼樣的?圓明園是怎樣被毀滅的?為什麼會被毀滅?……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明確:圓明園的美麗可以查找相關圖片以及古代對圓明園贊美的文章;圓明園是怎樣被毀滅的,為什麼會被毀滅?則可以查找有關的歷史資料以及下載電影《火燒圓明園》中的有關片段,讓學生把自己認為有價值的資料摘抄下來,或者用筆勾畫出來。學生了解了圓明園被毀滅的歷史史實,老師可追問:圓明園為什麼會被毀滅呢?有人提議重建圓明園,對此你有何看法?從而引發學生根據已掌握的資料進行探討。 ﹡觀看電視節目: 學生饒有興趣。3、文本再創型作業 「貴能令反三,觸處自引申」,在新的情境中能靈活運用學過的知識或方法寫出新的文字作品、解決新的問題,那麼學到的知識才有意義。文本再創造一般經過「仿編——改編——創編」這三個過程。這種「仿」是一種有意的接受性學習。例如,讀完《雪地里的小畫家》,學生仍沉浸在美妙的想像之中,老師順勢給出圖畫,讓學生仿編兒歌,一首《草地上的歌唱家》就這樣誕生了!再如,學完一系列歌頌春天的古詩後,學生紛紛創作配畫新詩,汪雅璇同學在《頌迎春》中寫道:「閃閃迎春顏似金,滿山鑲綴燦如星……」,足足過了一把當詩人的癮。
『貳』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如何設計
學生語文作文設計如何的標志的話,首先你應該可以去上一下1對1的課程,然後多去理解一下大自然的美和多觀察一些這類的書,你就能夠寫得非常的好。
『叄』 說說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有哪些好的做法
小學語文作業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學生獲取知識,鞏固知識,提高各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作業的有效性,直接影響到語文教學的實際效果。我結合浙江省的經驗和自己平時設計的有效作業嘗試,談一談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設計自主性作業,把作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有時候我們老師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形,明明自己把作業要求講的很清楚了,可是學生交的作業還是不知所雲,亂七八糟。究其原因,那是因為作業缺乏自主性,學生並不明確作業的目的,因而讓學生知道「我為什麼要做作業」「我能完成什麼作業」是讓他們有效地完成作業的關鍵。上完一節課,教師與其硬性規定學生你應該完成哪些作業,還不如放手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所學的技能,想想自己能完成課後習題或練習冊中的哪些題目。讓學生找相應的練習,為自己設計作業、布置作業,做作業的主人,不做作業的奴隸。
如教完《小珊迪》這篇課文後,同學們都被小珊迪的品質所感動,借著他們沉浸於這個故事的時候,可不失時機的問:「你覺得我們可以為《小珊迪》這篇課文設計什麼作業呢?」同學們興致高昂,有的說續寫故事,有的說分角色朗讀表演……豐富多彩的設計讓我也為之驚嘆。而學生在完成自編的作業時不僅興趣濃厚,作業質量也比老師布置的時候要高得多,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教學理念。
二、設計趣味性作業,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對學生而言,不想做語文作業的根本原因就是對作業提不起興趣。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跟時間的佔用是成正比的。興趣越濃,就越捨得花時間。所以當我們在語文課上通過種種途徑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是有趣的事情之後,還應該在作業布置的過程中也讓學生感受到作業也是一件非常有趣而快樂的事,從而激發他們完成作業的積極性。當學生的智慧與趣味化的作業設計碰撞在一起,常常會產生很多閃亮的火花,讓我們為之驚嘆。
因此在教完一篇課文後,我都力求設計一些有趣的作業讓學生做一做,畫一畫,演一演……
例如:
1、做一做。學完課文後將所學的知識動手做一做,實踐一下。如學完《祖父的園子》後,讓學生回家抽空到鄉下田窪里去做做拔草、播種、澆水或者捉蜻蜓、捉蝴蝶……感同身受地體會一下作者童年的快樂!
2、畫一畫。學完課文後,讓學生把所學的內容畫下來。如教學《畫風》這類優美的課文,可以讓學生畫圖畫再現美景。
3、演一演。教學《晏子使楚》《將相和》等故事情節較強的課文,可以讓學生編寫課本劇演一演。
4、查一查。在教學《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只有一個地球》等知識性較強的課文時,可以讓學生去書店,上網等查一查相關資料,以幫助學習。
三、設計創新型作業,讓學生的能力得到發展。
教師在布置小學語文作業時,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作業有一定的層次,便於學生選擇練習的量度和難度,給不同層次的學生留下適合自己地發揮空間,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收獲。比如在教學《釣魚的啟示》中,在上課前讓孩子做的課前作業是:通過各種途徑可以是翻閱書籍、上網查找資料、回憶自己的親身經歷、采訪身邊的人,「你有沒有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如果有你是怎麼選擇的?」
設計巧妙、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創新性作業,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學生可以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方法,從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得到自己認為滿意的答案,較好地激發了學生探索、發現的創造意識。另外,創新性作業起點低、層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樣化,學生容易下手,能使所有的學生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切入點,進行思考,體驗成功。
四、設計針對性作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發展。
我對某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通過適當減少他們的作業量或適當的降低作業的難度,讓他們做一些抄寫、簡單動手、有趣味的作業,使他們易學,樂學。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則適當拔高要求,設計一些積累語言文字、擴展課外閱讀、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業。這樣,學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鍛煉,而且滿足了他們渴求知識的心理。
此外,作業的人文性還要盡可能地集多項訓練功能於一題。如在學生寫句子、寫話這項作業時,我先要求學生寫完後必須自己先讀一讀,再讀給同學聽一聽,使聽說讀寫的訓練融為一體。再如抄生字與抄詞語、組詞語結合,抄字、組詞、寫句結合。還在作業本上與學生進行筆頭交流,作為一種因材施教、綜合訓練的好形式。批語有鼓勵的、批評的話,有訂正要求,有告訴學生錯誤原因的話,也有傳授新知識的內容。新知識主要是告訴學生一個使用正確,但不會書寫而用音節代替的詞語。這種形式不僅能增加學生閱讀理解的機會,還能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
總之,有效的作業設計是一門藝術,讓我們老師拿起我們手中的「藝術之筆」,帶領學生找到屬於他們的勝利果實。
『肆』 淺談小學語文如何優化作業設計
一、作業不是獨立的而是要合作
作業表面看起來是與個人有關,但作業是一種開放的空間下完成的,幾個同伴在一起做作業,也需要合作的,所以老師,改變學生完成作來的方式很重要,在布置作業時也要不僅布置個人獨立情況下完成的,還要布置幾個人合作的從作業,體現作業的合作性,讓他們在估作業時體現出合作意識。那麼,合作性的作業又有哪些呢?
1.合作探究性作業
合作探究要求多個學生一起才能完成任務,讓他們一起發現問題,討論解決問題,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然後指導他們進行分工,把自己完成的任務與其他同學分享,並全起來形成結論。比如教師可以讓幾個學生一起飼養一種小動物或種植一盆花、一棵樹,觀察動物吃食、活動、睡覺等生活習性,觀察植物發芽、開花、結果的生長過程,觀察它們在不同天氣、不同季節中的不同情況;查找一些相關的資料,向行家請教種植、養殖的有關知識;並要求把種植養殖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記錄下來,或寫成日記,畫成圖畫,或寫成詩歌、童話,編成謎語、歌謠等。這是一項時間較長的語文專題探究性實踐作業,作業呈現的方式多種多樣。在這個合作的過程中,他們要吧根據自己的情況與需要去寫、讀、觀察、操作、也可以玩耍,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與創造性。
2.結伴的調查實踐性作業
調查不是一個人的工作,需要幾個人在一起才能有激情,教師應該以研究者的意識和態度去查找一些相關的資料,進行閱讀,提煉自己的觀點,組織文章,讓學生開始對所需要調查的事物有一個深刻的了解,再去實踐時便會很順手,比如學習《趙州橋》後,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第一,考察當地橋梁與趙州橋的異同;第二,查找現代立交橋,如上海楊浦大橋、南京長江大橋的資料,並提出這樣的挑戰:自己能試著去設計嗎?調查完以後,再試著給自己設計的橋寫一篇簡介。學生想到要介紹自己設計的橋,必定花心思去寫。這樣就會把現實中的客觀事物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相聯系在一起了,促進了學生讀寫能力的發展。
二、作業不可單一,要多元化
1.作業要體現多學科性
單學科的作業單一性,合作的要求不高,而大家知道,知識是一張網,各學科之間的知識可以相互交叉並融會貫通,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合作的機會,就要豐富作業內容和形式,把多學科的知識整合進語文作業內容之中。老師鼓勵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可以大膽的應用畫畫、照片、剪報來表達,用手工製作、植物葉片、手抄報、排練的小品來表現……如學了《只有一個地球》、《宇宙生命之謎》後,讓學生出一份手抄報。可以是關於保護地球環境的手抄報;也可以上網查資料,關於星球、宇宙奧秘的手抄報。學生在完成這類作業時,不有效學習了語文教材內容,更重要的是也廣泛地收獲了與量教材相關的內容,如文學、美術,信息技術甚至數學、音樂等各個方面,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2.把課內外學習資源引入作范疇
(1)課前
這一環節主要是以預習為主,老師可以充分利用網路,讓學生在網上查找所以學習課文的相關知識。例如,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情況,閱讀作者的一些作品,整理成摘抄筆記等。這些資料的收集是可以幾個人去合作完成,不但節省時間,還可以在一起提高學習的效率。
(2)課內
知識的掌握最佳時間是在課內,作業的設計以鞏固性的為主,能起到及時掌握所學內容、達成課堂教學目標的作用。教師除了引領學生反復「含英咀華」外,還要巧妙地抓住這一語言學習的「練點」,讓學生根植於課文,把思想拓展到書外,進行扎扎實實的練筆訓練。
(3)課後
學習完課文之後,對相關的內容已經理解了。但是,這僅限於收本的很小的范圍,並沒有掌握與之相關的其他知識,做一些拓展性的閱讀是非常有必要的,閱讀有關資料還是語文作業的內容之一。學了《莫高窟》後,請學生去查找我國敦煌莫高窟的其他相關資料,了解最新情景,說說現在和過去有什麼區別,體會出只有祖國強大了,才不會受到外來力量的侵犯。這樣的作業不僅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升華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給學生的學習方法開拓了途徑。
『伍』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家庭作業設計有效性
布置作業的目的,在於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掌握並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同時也有助於教師了解自己教的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因此,作業的設計應講求有效性.那麼怎樣提高作業的有效性,我認為最重要的要從作業的設計和批改兩方面來入手.下面就我所教的小學語文學科來談一點自己粗淺的認識.
一、精心設計作業
設計什麼作業,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適時安排.課堂上、課間,只要是老師認為有必要,就可以隨時隨地的設計合理的作業.根據教學需要,我認為設計作業可以分成四種類型:課前預習作業、課堂檢測作業、課後鞏固作業、實踐性作業.每種設計都有其不同的作用.因此,我在選擇題目時會根據它們不同的作用精心設計,以發揮它們各自的功能.
1.課前預習作業
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課前朗讀文章,學習字詞,了解文章內容,理解文章作者大概的寫作意圖是基本的預習要求,同時還要配合評價手冊自主學習的內容了解作者、作品特點及寫作背景.很多學生和家長把此項作業看作是可有可無的,有些乾脆不加理睬,而有的學生也只是匆匆將課文讀了一遍就了事了,這些做法的後果是直接導致影響課堂聽課效率.為了避免使課前預習作業流於形式,我將此項課前作業要求具體細化,字詞要提前標注音,朗讀要家長簽字,課後練習要提前思考並寫下答案,對作者和背景的了解要作勾畫.總之,書上要留下預習的痕跡.並且要填寫家庭作業卡,作業卡上有家長的評價,這種細化的形式,慢慢不僅得到家長的認可,學生看到有形的成績也逐漸提高了預習的興趣.久而久之就培養了學生課前預習的好習慣.通過這個途徑,學生課前預習作業完成質量高了,課堂上學生發言也積極了,效率提高不少.
『陸』 淺談如何設計小學語文作業
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出調整:
1.教師對小學學生布置的作業要適量。小學生思維的轉動正處於青春的懵懂期,對自身的自製能力較差,注意力也不夠集中,所以,教師在對小學生布置小學語文作業練習時,要對作業的數量加以減少,縮短作業完成的時間,特別是對生字抄寫、造句、詩詞謄寫等練習,不要讓學生變成一個只懂得重復做作業的機器。如果教師需要對學生布置作業來增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能力,可以按不同年級對知識掌握的程度與分析能力進行適當布置,盡量在課堂中讓學生掌握,避免增加學生的作業負擔。
2.教師布置作業應多元化。對於抄寫類,如生字、詩詞適量減少數量,多對課文閱讀、口語交際下手,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也能加強語文的聽、說、讀、寫綜合能力。因為語文主要還是培養學生的分析學習能力,在布置作業過程中也要盡量做到可聽、能說、會讀、再寫。
3.教師應嘗試多種方法來讓學生對作業錯誤的地方自行加以改正。學生之所以忽視作業的錯誤,是因為教師無法激起學生對作業的自行修改,繼而置之不理所導致的。因為小學生對於任何事物的關注度都不能長時間的保持一致,所以經常看過就忘,只有利用各種激勵式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熱情,才能讓學生對其自行做出改變。如用獎勵制的方法,只要學生能保持十次不犯錯誤就獎勵小禮物等;或在批改作業時對錯誤頻發的學生在評語里加以鼓勵,增強學生自信心;或用各種幽默的語言對作業進行評論,再讓學生自行批改,從旁指點。最後,教師應重視對作業的評改,可以在課標完成的情況下,組織學生在自習課上,對作業進行評講,進而鞏固學生完成作業後所掌握的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