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你認為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具有哪些兒童文學素養
欲求教好書,必先復做制讀書人。作為小學語文老師,需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即語文文化理論知識,提高文化素養,廣泛涉獵經典童話名著。教師只有了一定寬度和深度的閱讀,才能口吐蓮花,妙語連珠,才能讓我們的課堂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技能的訓練場,更是傳遞思想,啟迪智慧,充滿人文情懷和生命活力的大課堂。 創設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結合文化理論知識,做些課堂內外的小游戲,激發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
除此之外,還要具有心靈美,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孩子,這種純粹的精神猶為可貴,兒童的心靈是純潔無暇的,只有教師首先具備了心靈美,對孩子有愛心、耐心和責任心,要有高尚的情操,才能與兒童們有思想上和心靈上的交流;
性格隨和,如能心懷一顆童心,愛說愛笑愛唱,逗樂孩子並與他們完成一片就更好了。
Ⅱ 兒童文學如何走進中小學語文教學
聖才電子書來為您分析分析:
兒童文學進入課程的理論基礎從三個方面來概述:
(一)課程理論的根據:經驗本位的課程觀
經驗本位課程觀的開創者是杜威,「教育應該被認為是經驗的繼續改造,教育的過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東西。」兒童(未成熟的,尚未發展的人)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兒童的經驗世界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改造的對象,經驗改造這一過程本身就是教育目的,教育必須與兒童的經驗世界相連接,否則教育所提供的內容就只能是「空洞或純粹的符號」。「指導並不是從外部強加的,指導就是生活過程解放出來,使它最充分地實現自己。」
(二)認知心理學的理論根據:圖式理論
按照圖式理論,所有的知識都組成一定的單元,這些單元就是圖式。圖式的活動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圖式說白了就是經驗。兒童在閱讀文本時的理解能力,與他們所具有的經驗密切相關。經驗積累越豐富,閱讀能力就越強。而且在閱讀過程中,兒童更習慣於運用他們過去積累的、已經形成某種圖式的、自己的經驗,而不善於利用文本提供的一些有用的信息進行推理。
(三)文學理論的根據:接受美學
「作品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它是作品和讀者相互作用的產物,而不是隱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闡釋學去發現的神秘之物。」由此產生的概念有:A期待視野:也就是經驗本位論中的經驗,圖式理論中的圖式。對於這個先在的文化的心理結構,康德稱為先驗主體,皮亞傑稱為主體的心理圖式,巴赫金稱為統覺背景,伊瑟爾稱為主體的期待視野。說法不同,都強調主體不是被動的接受者,他帶著其全部經驗、文化、興趣理想形成的心理模式參與文學欣賞。B召喚結構:文學提供一個框架,這一框架保證了大多讀者可以對文本產生一些基本的共識,在這個框架之中,還有很多空白,這些空白召喚讀者去填補它——運用讀者的「期待視野」,伊瑟爾把這個框架稱為「召喚結構」。當文本的召喚結構和讀者的期待視野融合,讀者才能夠真正理解和接受作品。
三個理論分別從課程論、認知心理學、文學理論的角度提出兒童文學進入課程的三個理論根據。三個理論都說明了兒童文學進入課程的必要性,同時強調了兒童作為主體的參與性。由此導入的「文學課程設計的目標模式和價值取向」也是一脈相承了。《鏡與燈》中提出任何作品都離不開四個要素:文本、作家、社會、讀者,並以文本為中心形成四組關系,而所有文學研究模式都存在於這四個要素以及它們的關系之中。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是美國文學研究者帕維斯提出的文學教育的三種深層結構:
1.模仿結構,其體現的是知識取向,其所謂的學習主要就是記憶和模仿。
2.分析結構,其體現的是能力傾向,其重點是使學生熟練掌握對作品作比較、分析和反應的技能。
3.衍生結構,它強調的是學生和文學作品之間產生交流,並且更關注這一交流過程中學生的反應和自身經驗的發展。
衍生結構課程,在對待通過閱讀而達到個體發展的目的與達到發展其評論技能之間,更重視前者。在課堂上,衍生結構常常採取無固定結構的探究形式,注重學生對作品的體驗。但探究本身沒有預定的結果,因為引導學生得出自己的結論比引導學生達到教師確定的目的更有價值。由此我們不能發現衍生結構的目標模式是以兒童文學為資源的中小學文學教育的基本目標模式。
三、 兒童文學的主要文體及教學
在整個小學階段語文教材中,除少數的古詩和常識性課文以外,其餘都是兒童文學作品。其主要樣式有詩歌、童話、寓言、兒童故事、兒童散文、兒童小說、科學文藝等。其中詩歌教學作者強調三點:首先,反復吟誦,初步感知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其次,運用想像與聯想,再造兒童詩的意境。詩歌的語言凝練而跳躍,經常留下一些「斷裂」或「空白」,需要通過讀者想像與聯想去銜接和填充,才能再現出隱藏在詩行背後的美妙意境。再次,細細品味詩人寄寓的情思。寓言教學作者強調在教學中最忌於急於揭示寓意,應該讓學生在充分感受寓體形象的基礎上理解題意,並概括題意。優秀的教師總是設法用形象的手段,加以教師繪聲繪色的描繪,並且通過學生扮演角色把學生帶入寓言所描繪的情境之中去。
Ⅲ 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與兒童文學的關系初探
談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的關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林
Ⅳ 如何運用兒童文學進行小學語文的學習指導
檢索中國兒童文學史和中小學語文課程發展史,就會發現:在中國,兒童文學與中小學語文課程,尤其是小學語文課程有著特殊的淵源關系。五四時期啟蒙思想家「兒童觀」的形成,不僅促動了中國現代意義的兒童文學的出現,也直接影響了中小學語文課程的變革,而語文課程的迫切需要又極大地推動了兒童文學的創作。這段歷史時期語文課程的實踐,尤其是五四時期以周作人等人為代表的啟蒙思想家對兒童、對兒童文學、對兒童教育的深刻認識,在今天看來,仍然是非常珍貴的歷史遺產。
一
(一)中國現代意義的兒童文學的出現是學校教育的需要。中國的現代兒童文學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這一特殊的社會背景下出現的。五四時期思想界、文化界的早期啟蒙者受德先生、賽先生的影響,批判中國文化中的長幼尊卑觀念,由此發展到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特別是婦女和兒童,也就是說,和西方「發現兒童」的過程有所區別,中國是在關注處於社會底層的婦女和兒童的命運的同時,開始了兒童觀的轉變,例如這一時期對傳統兒童觀的批判一個最典型的論述是周作人提出的:「以前的人對於兒童多不能正當理解,不是將他當作縮小的成人,拿『聖經賢傳』盡量的灌下去,便將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說小孩懂得甚麼,一筆抹殺,不去理他。
近來才知道兒童在生理心理上,雖然和大人有點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個人,有他自己的內外兩面的生活。兒童期的二十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預備,但一面也自有獨立的意義和價值……〔1〕」周作人此次在北京孔德學校的演講奠定了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登上歷史舞台的理論基石。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對兒童文學的關注緣於對舊倫理舊道德的批判,其根本目的還是「人的解放」,同時他們也認識到文化的革命與建設必須通過教育來實現,因此從一開始,對兒童文學的研究就和對學校教育問題的探討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周作人在《兒童的文學》的演講中就指出,所謂兒童的文學就是「小學校里的文學」,在周作人看來,兒童文學幾乎就是小學文學教育的同義語。也是在這篇演講中,周作人第一次比較系統全面地提出和論述了小學文學教育幾個重要的理論問題:一是兒童觀。周作人認為,兒童是獨立的個體,兒童期有其獨立的意義和價值。
二是兒童文學的價值。周作人認為,文學首先是滿足兒童的需要,而不是道德訓誡的手段。至於文學教育能夠產生道德教化、智力培養等作用,則是文學教育的副產品。「所以小學校里的文學的教材與教授,第一需注意於『兒童的』這一點,其次才是效果,如讀書的趣味,智情與想像的修養等。」
三是兒童需要文學的原因。周作人採用人類學理論,接受了「同構復演說」的觀點,認為人類個體的發展階段和人類群體的發展階段具有相似的結構,因而兒童的精神生活和原始人相似。原始人因為有文學的需要,所以產生了歌賦、戲曲和小說,兒童當然也有文學的需要。四是學校文學教育的作用。他引用麥克林托克的說法,提出文學教育的三種作用:「(1)順應滿足兒童之本能的興趣與趣味;(2)培養並指導那些趣味;(3)喚起以前沒有的新的興趣與趣味。」五是文學教育的內容。他採用年齡分期,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分配不同形式的文學作品。例如幼兒前期(3-6歲)為詩歌、寓言、童話;幼兒後期(6-10歲)為詩歌、童話、天然故事(動物故事);少年期(10-15歲)為詩歌、傳說、寫實的故事、寓言、戲曲。六是文學教育內容的開發。周作人慨嘆「中國向來對於兒童,沒有正當的理解,又因為偏重文學,所以在文學中可以供兒童之用的,實在絕無僅有,但是民間口頭流傳的也不少,古書中也有可用的材料,不過沒有人採集或修訂了,拿來應用……」所以他希望能夠有一個開發小組,收集各地的民間文學資源,從古書中挑選可用的材料加以修訂,同時翻譯外國兒童文學作品,然後編輯成冊,供學校和家庭使用。從上可以看出,周作人幾乎是對兒童文學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進行了一個全面的闡述,不僅說明了兒童文學對於學校教育的重要價值,也提出了小學語文教育中文學教育的目標、內容和內容資源的開發,尤其是他對兒童文學的價值、以及以兒童為對象的文學教育的目標和一些基本性質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
(二)課程實踐的需要推動了兒童文學的創作。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倡導催生了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出現,而從課程實踐來看,20世紀初期人們對教育內容的普遍不滿確實給兒童文學的出現並且進入課程領域提供了一個充分的現實基礎。例如,早在1902年,《杭州白話報》(早期倡導白話文的報刊之一)上就有署名黃海鋒郎的文章《兒童教育》,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讀書貴有用,人生世上,普通智識,是少不了的。現在所讀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究有何用?」那麼,究竟應該給兒童讀些什麼呢?「兒童幼時智識,至老不忘,教師最好把些愛國的故事,為人的箴言,替兒童演說,才可以養成兒童愛國心,陶鑄兒童天良性。」〔2〕這里的「替兒童演說」提出了兒童文學的一個重要特
Ⅳ 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的關系
檢索中來國兒童文學史和中小學語文課自程發展史,就會發現:在中國,兒童文學與中小學語文課程,尤其是小學語文課程有著特殊的淵源關系.五四時期啟蒙思想家「兒童觀」的形成,不僅促動了中國現代意義的兒童文學的出現,也直接影響了中小學語文課程的變革,而語文課程的迫切需要又極大地推動了兒童文學的創作.這段歷史時期語文課程的實踐,尤其是五四時期以周作人等人為代表的啟蒙思想家對兒童、對兒童文學、對兒童教育的深刻認識,在今天看來,仍然是非常珍貴的歷史遺產.
Ⅵ 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的關系
檢索中國兒童文學史和中小學語文課程發展史,就會發現:在中國,兒童文學與中小學語文課程,尤其是小學語文課程有著特殊的淵源關系。五四時期啟蒙思想家「兒童觀」的形成,不僅促動了中國現代意義的兒童文學的出現,也直接影響了中小學語文課程的變革,而語文課程的迫切需要又極大地推動了兒童文學的創作。這段歷史時期語文課程的實踐,尤其是五四時期以周作人等人為代表的啟蒙思想家對兒童、對兒童文學、對兒童教育的深刻認識,在今天看來,仍然是非常珍貴的歷史遺產。
一
(一)中國現代意義的兒童文學的出現是學校教育的需要。中國的現代兒童文學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這一特殊的社會背景下出現的。五四時期思想界、文化界的早期啟蒙者受德先生、賽先生的影響,批判中國文化中的長幼尊卑觀念,由此發展到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特別是婦女和兒童,也就是說,和西方「發現兒童」的過程有所區別,中國是在關注處於社會底層的婦女和兒童的命運的同時,開始了兒童觀的轉變,例如這一時期對傳統兒童觀的批判一個最典型的論述是周作人提出的:「以前的人對於兒童多不能正當理解,不是將他當作縮小的成人,拿『聖經賢傳』盡量的灌下去,便將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說小孩懂得甚麼,一筆抹殺,不去理他。
近來才知道兒童在生理心理上,雖然和大人有點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個人,有他自己的內外兩面的生活。兒童期的二十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預備,但一面也自有獨立的意義和價值……〔1〕」周作人此次在北京孔德學校的演講奠定了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登上歷史舞台的理論基石。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對兒童文學的關注緣於對舊倫理舊道德的批判,其根本目的還是「人的解放」,同時他們也認識到文化的革命與建設必須通過教育來實現,因此從一開始,對兒童文學的研究就和對學校教育問題的探討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周作人在《兒童的文學》的演講中就指出,所謂兒童的文學就是「小學校里的文學」,在周作人看來,兒童文學幾乎就是小學文學教育的同義語。也是在這篇演講中,周作人第一次比較系統全面地提出和論述了小學文學教育幾個重要的理論問題:一是兒童觀。周作人認為,兒童是獨立的個體,兒童期有其獨立的意義和價值。
二是兒童文學的價值。周作人認為,文學首先是滿足兒童的需要,而不是道德訓誡的手段。至於文學教育能夠產生道德教化、智力培養等作用,則是文學教育的副產品。「所以小學校里的文學的教材與教授,第一需注意於『兒童的』這一點,其次才是效果,如讀書的趣味,智情與想像的修養等。」
三是兒童需要文學的原因。周作人採用人類學理論,接受了「同構復演說」的觀點,認為人類個體的發展階段和人類群體的發展階段具有相似的結構,因而兒童的精神生活和原始人相似。原始人因為有文學的需要,所以產生了歌賦、戲曲和小說,兒童當然也有文學的需要。四是學校文學教育的作用。他引用麥克林托克的說法,提出文學教育的三種作用:「(1)順應滿足兒童之本能的興趣與趣味;(2)培養並指導那些趣味;(3)喚起以前沒有的新的興趣與趣味。」五是文學教育的內容。他採用年齡分期,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分配不同形式的文學作品。例如幼兒前期(3-6歲)為詩歌、寓言、童話;幼兒後期(6-10歲)為詩歌、童話、天然故事(動物故事);少年期(10-15歲)為詩歌、傳說、寫實的故事、寓言、戲曲。六是文學教育內容的開發。周作人慨嘆「中國向來對於兒童,沒有正當的理解,又因為偏重文學,所以在文學中可以供兒童之用的,實在絕無僅有,但是民間口頭流傳的也不少,古書中也有可用的材料,不過沒有人採集或修訂了,拿來應用……」所以他希望能夠有一個開發小組,收集各地的民間文學資源,從古書中挑選可用的材料加以修訂,同時翻譯外國兒童文學作品,然後編輯成冊,供學校和家庭使用。從上可以看出,周作人幾乎是對兒童文學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進行了一個全面的闡述,不僅說明了兒童文學對於學校教育的重要價值,也提出了小學語文教育中文學教育的目標、內容和內容資源的開發,尤其是他對兒童文學的價值、以及以兒童為對象的文學教育的目標和一些基本性質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
(二)課程實踐的需要推動了兒童文學的創作。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倡導催生了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出現,而從課程實踐來看,20世紀初期人們對教育內容的普遍不滿確實給兒童文學的出現並且進入課程領域提供了一個充分的現實基礎。例如,早在1902年,《杭州白話報》(早期倡導白話文的報刊之一)上就有署名黃海鋒郎的文章《兒童教育》,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讀書貴有用,人生世上,普通智識,是少不了的。現在所讀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究有何用?」那麼,究竟應該給兒童讀些什麼呢?「兒童幼時智識,至老不忘,教師最好把些愛國的故事,為人的箴言,替兒童演說,才可以養成兒童愛國心,陶鑄兒童天良性。」〔2〕這里的「替兒童演說」提出了兒童文學的一個重要特徵,成人從兒童的角度創作適合兒童的讀物。本世紀初白話文進入課程則直接決定了兒童文學進入課程的必要性。隨著白話文運動的興起,在國語教學中語體文代替了文言文,在開始階段只是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形式變了內容卻沒有改變,「國語教學經過幾年的實踐,人們發現只是把文言翻譯成白話的課文內容,在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局限性。在文學運動的推動下,提倡富有文學情味的教學內容就成為了當時比較流行的觀點,有的書局甚至把國語教科書編成了文學讀本,但是此時,專門為兒童創作的作品還是空白,葉聖陶在《晨報》副刊發表的系列《文藝談》(1921)中就曾大聲疾呼「為最可寶愛的後來者著想,為將來的世界著想,趕緊創作適於兒童的文藝品,總該列為重要事件之一。」(《文藝談·七》)這一需求基於一個從事教育的教師面臨的窘境———適合兒童閱讀的文學作品基本沒有。正是為了應對這樣的現實,葉聖陶開始自己動手為兒童創作文學作品、編輯適合兒童閱讀的國文課本;這也使他成為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奠基者,同時又是現代語文教育的先驅。
(三)兒童文學以課程標準的形式出現在國家課程綱要中。五四時期,知識界對兒童文學及其與學校教育關系的認識,對小學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的設計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結果之一就是兒童文學正式以課程標準的形式開始出現在國家的課程綱要中。1923年,在《新學制課程標准綱要小學國語課程綱要》〔3〕中第一次對課程內容中的兒童文學的教學做出了規定,並在各個學年段文體的安排上有非常詳細的說明,例如,第一學年「記載要項和字句多反復的童話故事,並兒歌,謎語等的誦習」;第二學年也是「字句多反復的童話故事,和兒歌,謎語的誦習」;第三學年為「童話,傳記,劇本,兒歌,謎語,故事,詩,雜歌等的誦習」;第四學年文體有一點變化,小說代替了童話,民歌代替了雜歌,變為「傳記,劇本,小說,兒歌,民歌,謎語,故事,詩等的誦習」,並提出「指導閱讀兒童報和參考圖書」;第五學年在第四學年的基礎上強調「注重傳記,小說」;第六學年「同第五學年,可酌加淺易文言的詩、文的誦習」。1929年的《小學課程暫行標准小學國語》是在1923年《小學國語課程綱要》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提出的五項目標之一就是「欣賞相當的兒童文學,以擴充想像,啟發思想,涵養感情,並增長閱讀兒童圖書的興趣」。
對於教材的選擇,《標准》除了規定選文的政治和道德傾向,例如體現民族、民權、民生觀念,積極樂觀,提倡合作互助、勇敢、勞動等,還對課程內容的美學傾向做了規定:「是有曲折有含蓄而且含有優美壯美滑稽美等的兒童文學,但不取可怕而無寓意的純粹神話」。此外,教材的選擇還應該是語體文(白話文),要符合兒童學習心理。1932年的《小學課程標准國語》是對1929年暫行標準的修訂,主體內容變化不大,但對課程內容如何適應兒童的接受心理,1932年的標准做出了具體的描述。到了三十年代新課程時期,兒童文學作為國語教學的組成部分,已經比較明確了。「從前國語是國語,故事是故事,不相關的。後來國語材料,純以兒童文學為本位,於是國語與故事才發生密切的關系。但講故事的作業,仍處於敷飾輔佐的地位,不應有單獨存在的價值。直到最近新課程頒行後,始定國語的入手辦法,就是講故事。」〔4〕從1923年到1932年近10年間出現的這3份課程綱要,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脈相承的,就是都把兒童文學作為課程標准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內容,從教材的選文傾向上,也多以兒童為本位,而在綱要的具體內容上又有不斷的補充和發展,是對小學階段文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實踐,我個人認為這段時期也是近現代中國語文教育中,在學校教育的體系中對兒童文學的教育功能應用得比較主動、完整,也比較有收獲的一個階段,是前面所述的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們理論探討的一個重要成果。
二
通過以上簡要的回顧,至少可以得出兩個啟示:
(一)在中國,現代意義的兒童文學與兒童文學在現代學校教育體系中、在課程中的應用可以說是同一個思想背景的產物,也幾乎是在同時出現的。這是中國兒童文學發展史表現出的一種特殊性。
(二)對兒童觀、兒童教育、對課程的認識水平、對兒童文學在課程中的應用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只有從兒童的需要出發,重視兒童的自身需要,才能使兒童文學真正成為一個重要課程資源,並在課程中充分開發它的教育功能。在以周作人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們看來,兒童文學就是面向兒童的文學教育。這是思想啟蒙的需要、新文化建設的需要,也是特殊歷史條件下,學校教育的直接需要。這就是他們對兒童文學與學校教育的基本關系的明確的認識,這種認識在一定的時期內對後來的語文教學實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直延續到我國50年代的小學語文課程中。對兒童文學教育功能的發現、為中小學尤其是小學語文教育開辟出一個新的資源是這些思想先行者的一大貢獻,那麼這種以兒童為對象的文學教育的基本性質是什麼?根本目標又是什麼呢?他們同樣為我們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思想遺產。這份珍貴的思想遺產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兒童的尊重,不僅尊重兒童的人格,也尊重他們的經驗世界。周作人的一段論述十分精闢地表達了這一思想:對兒童「那全面蔑視的不必說了,在詩歌里鼓吹合群,在故事裡提倡愛國,專為將來設想,不顧現在兒童生活的需要的辦法,也不免浪費了兒童的時間,缺損了兒童的生活。
我想兒童教育,是應當依了他內外兩面的生活的需要,適如其分的供給他,使他生活滿足豐富,至於因了這供給的材料與方法而發生的效果,那是當然有的副產物,不必是供給時的唯一目的物。……所以小學校里的文學的教材與教授,第一須注意於『兒童的』這一點,其次才是效果,如讀書的趣味,智情與想像的修養等等。」〔5〕周作人的這一思想與杜威的一段論述不謀而合。「我認為現在教育上許多方面的失敗,是由於它忽視了把學校作為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這個基本原則。現代教育把學校當作一個傳授某些知識,學習某些課業或養成某些習慣的場所。這些東西的價值被認為多半要取決於遙遠的將來;兒童所以必須做這些事情,是為了他將來要做某些別的事情;這些事情只是預備而已。結果是,它們並不成為兒童生活經驗的一部分,因而並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6〕周作人等人倡導把兒童文學引入學校教育,重視的就是兒童文學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功能———「(1)順應滿足兒童之本能的興趣與趣味;(2)培養並指導那些趣味。(3)喚起以前沒有的新的興趣與趣味。」而並不是強調那些具有某種功利色彩的、往往是為成人所賦予卻脫離兒童現實經驗的教育價值———「在詩歌里鼓吹合群,在故事裡提倡愛國,專為將來設想,不顧現在兒童生活的需要的辦法」。這一認識是非常深刻和准確的,在那個傳統文化與新文化尚在交疊的時代,這一認識也是非常珍貴的。可惜的是,盡管正如周作人等一批知識分子所願,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兒童文學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地成為了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資源,但周作人等人的這一思想精髓卻並沒有得到一貫的重視,兒童文學往往還要承擔起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甚至是政治教育的功能,兒童文學教育功能的開發也往往會發生一些變異。今天我們重新回顧歷史,審視前人的思想遺產,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兒童文學在語文課程中的價值,從而在教育實踐中走得更加穩健。
Ⅶ 結合小學教學實際談談為什麼要學習兒童文學
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有著天然的血緣關系,有相同的服務對象——學生和兒童,相似的功能——語言學習和人文教育,因此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符合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兒童文學素養和對兒童文學的鑒賞力、判斷力,具有兒童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才能帶領孩子閱讀、欣賞兒童文學。
兒童文學是指根據兒童的需要,專為兒童創作或改編,適合他們閱讀的文學作品[1]。兒童對文學的需要是一種天性。兒童文學是發自兒童性靈的文學,藉由閱讀他們,教學他們,我們可以貼近孩子,走向兒童的心靈世界,兒童文學伴隨著很多孩子長大。從聽父母講故事開始,兒童會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主動的接近不同的文學作品。
▲ 兒童文學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
教育作用:能培養高尚的思想品德,為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打下基礎,如孩子可以通過閱讀《綠野仙蹤》體會到要有智慧、勇氣、愛心,還要團結。
認識作用:可以擴大視野、增長知識、發展智力,如兒童可以通過閱讀唐魯峰的兒歌《誰的耳朵》獲得關於動物的有關知識,也可以通過閱讀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了解l9世紀中葉丹麥社會貧富懸殊的黑暗現實。
培養美感作用:作家用生動、形象、甚至誇張的語言,用詩歌、童話、故事、寓言、童謠等多種形式,使兒童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美的認識和提高。如岡本良雄的《大海那邊》,把大自然的美與生命的美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奏響了美的旋律。
娛樂作用:通過具體的兒童文學作品讓兒童得到愉悅和消遣,以及通過娛樂包藏較深的思想認識和道德教育的內容,寓教於樂。如我國當代著名兒童詩人金波創作的《大老哥》等兒歌,讓孩子們在嘻笑的游戲中接受了做事要實事求是,不可吹噓說大話的思想品德教育。
兒童文學以其藝術感染力作用於兒童讀者的情感。既滿足少年兒童的審美需求,又能培養提高他們的審美感受力,藝術鑒賞力。兒童文學的品德教育和知識教育都必須具有審美價值。審美教育功能是兒童文學教育功能的終極目的。
▲ 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關系密切
《課程標准》對「語文」提出了新的界定:「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是語文的基本特點。」語文教育教學重視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統一,這就對我們正確處理小學語文教學與兒童文學之間的關系提出了新的要求[2]。從小學語文教材課文的構成來看,我們也可以發現大量的兒童文學作品進入了課本文學教育,同時對課外讀物也有一定的要求,相關的兒童文學包括童話、寓言、成語故事、神話故事、中外歷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間故事等,詩歌、散文、長篇文學名著、當代文學作品、科普科幻讀物等。
1.兒童文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小學語文教材中有相當比例的兒童文學作品。兒童文學蘊含著豐富思想品德、道德意識的教育和人文素質的培育,這也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目標。學生通過接觸大量的兒童文學語言材料,汲取兒童文學豐盈的語言養分,形成語感,掌握基本的文字和語法,形成語言能力,為一生的語言發展打下根基。兒童文學是充分考慮到兒童的理解能力和審美需要而創作的文學。從文字表述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兒童文學和小學語文之間,存在目標、原則、理念、方法的全面契舍。
2.兒童文學符合小學語文學習心理。兒童文學適應兒童的年齡特點,適應他們的智力興趣愛好,兒童文學是能為兒童理解和樂於接受的文學作品,兒童閱讀兒童文學,有助於他們身心健康成長。兒童的語言發展、情感、想像、自我意識等,既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出發點,也是目標,科學處理兒童文學和小學語文教學的關系能夠讓我們進一步增加對兒童心理、情感的了解和尊重。
▲ 讓我們如何走進「童心」?
一、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兒童文學素養
兒童文學素養對一個小學語文教師意味著:她擁有了一條走進兒童心靈的小徑。她會帶領學生走進「電車學校」,在閃爍著人性永恆的美的世界裡和《窗邊的小豆豆》一同成長;她會讓孩子們走進《巨人的花園》,和那個孤獨的巨人握手,去感悟友愛,善良,助人為樂……一個具有兒童文學素養的老師,讀教材的眼光也必有獨到之處,對於教材中的兒童文學作品,能從文體特點出發,順著作品的「肌理」讀。對於選入教材的兒童文學作品的縮略版或者節選版,因為具有背景知識的前提,哪怕是剩下幾縷枯乾的枝,教師也有辦法讓它長成枝葉婆娑、搖曳多姿的大樹。而沒有兒童文學素養的教師,解讀時容易瞎子摸象,犯以偏概全的毛病,甚至曲解作品的原意。所以,一個語文教師應該熱愛兒童文學的閱讀,在大量的兒童文學閱讀實踐中提高自己對兒童文學的鑒賞力、判斷力,提高自己對兒童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帶領孩子閱讀、欣賞兒童文學的能力和素養。
二、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具備兒童文學的教學策略
1、保持作品的新鮮感與完整性,保護學生的欣賞樂趣。
讀文章不像看畫,可以即時將作品的全局一覽無余,熟悉文章的內容,進入文章的情感、意蘊層面必須反復讀,必須要有一定的時間,這種時間的深度恰恰是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所以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不要嵌入過多的問題,不要穿插過多的訓練,在學生充分感受、把握了文學作品的全局之後再展開教學或許更合適。比如教學《丑小鴨》一課時,可以在一開始出現那隻美麗的白天鵝,欣賞完後,提出:「又大又丑的丑小鴨變成一隻美麗的天鵝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丑小鴨到底遇到了什麼事呢?」由此問題出發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丑小鴨變天鵝的艱辛,一條主線,清晰明朗。不用刻意地設計「層層推進、步步為營、環環相扣、起承轉合、一唱三嘆」的過度推敲的課堂結構,越精緻的課堂問題轉換、環節切換越頻繁,導語牽引越多,學生的智慧與精力消耗就越大,實際自主閱讀、感受、思考的時間就越少。不同於教側重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文章,教兒童文學作品建議「不要節省時間,要浪費時間。」
2、作品欣賞有創意,注重挖掘文本獨特性。
面對兒童文學作品的文本時,我們的話題討論,不要老是問這樣的問題:文章寫了什麼?怎樣分層呢?哪裡是你最感動的句子?而要多方位、多角度進入文本的問題。比如說《雪孩子》一課,是一篇蘊涵思想性)、知識性的優秀童話,教師一般也是從這兩個方面設計教學。但如果從孩子的角度解讀,這篇課文可以有另一番趣味。比如這篇童話除了小白兔一家是明顯的擬人外,對本不能動彈的雪孩子也賦予了「動」的能力,雪孩子在篇末化成了白雲,孩子會被雪孩子舍己為人所感動,為明年還能看到雪孩子而高興。所以我們在設計討論問題時,應更多樣化,更貼進孩子一點,如可以讓學生在體會童話的幻想上下工夫,逆向提問讓學生思考:「課文中的雪孩子如果不會動會怎麼樣呢?」也可以讓學生回答:「你覺得課文有哪些奇妙之處?」或者「雪孩子都有哪些特點?」讓學生從大處著手,從雪孩子的身體、行動、心理等方面作略帶拓展的思考。另外,由於篇幅的限制,課文中刪掉了原來童話中的大量細節,如小白兔和雪孩子一起玩的細節,雪孩子變成雲飛到空中的細節,教師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通過想像先補充這兩個細節,再把原文讀給學生聽。這也是增加童話教學趣味性的一種方式。
三、尊重兒童的獨特理解,引導學生的語言生長。
兒童文學作品往往內涵非常豐富,以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樹》為例,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完整、多面地理解文章主旨:環保、守信、友誼、跨越生死的愛戀……,在教學時我們應該鼓勵孩子「說來聽聽」,尊重孩子富有童心童趣視角獨特的見解,自由討論後老師可以強調某一種價值判斷,但應避免主題先行、主題歸一。學生語言能力的成長依賴於學生情感的體驗。不少課堂上,教師往往滿足於展示個人對文本的理解,然後生拉硬拽著學生達到自己理解的深度。真正成功的課堂應該是學生在文本閱讀中經歷酣暢的情感體驗和成長的同時,獲得語言發展。兒童文學作品為學生喜聞樂見,在閱讀這些作品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有比較活躍的思維和情感體驗,教師應該善於體察並尊重和引導,因為學生情感的共鳴點一般就是語言的生長點,所謂「情動於衷而發於外」。
四、用好語文教材,開發兒童文學資源。
教師還可以大膽把教材外的兒童文學作品引入課堂。比如在教學《媽媽的帳單》時,當彼得因為幫媽媽做了事後向媽媽索要報酬,而這時媽媽出示的這份帳單卻讓彼得看到了母愛的無私與無價。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切地體會母愛的無聲與偉大,我在教學時引入了繪本《愛心樹》,將母親化為一棵樹,通過小男孩對樹的無止盡的索求和樹對小男孩無私的奉獻,形成強烈地對比,也給孩子強有力的感情沖擊。當欣賞完繪本後,許多孩子流下了眼淚,相信不用教師多說,「母愛」兩個字已深深地印在孩子們的心中,這種直觀的體會遠比教師在原地無休止地進行教材講析效果來的好。所以說教材教學多為學生提供語文學習方式方面的指導,建議 「去掉繁瑣的課文分析;去掉枯燥無益的語文作業;去掉實際作用不大的語文活動。」教材學習主要在於習得方法,感悟規律。因此能精講教材,課堂上抽出一些時間閱讀更多相關的兒童文學,通過對「語用」的把握,體悟作品的各種形象,獲得精神的力量。
兒童文學和小學語文教學是一對親密的夥伴,其實他們的相遇是一種必然,它們攜手的意義其實比我們現在已經看到的要多得多。用兒童文學的視野來考察小學語文教學,將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很多新鮮的空氣,有助於我們解決一些以前一直沒有處理好的問題。小學語文教學中真正發現「兒童」,真正認識「文學」教育的意義,處理好文學教育和語言教學的關系,其實都要從認識他們的關系開始,我們還有很遠的道路要走。
Ⅷ 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
好動、好奇、好問、好玩是兒童的天性,而兒童文學中就包含著童趣,很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徵。無數實踐證明,兒童文學是啟迪兒童心智的一把金鑰匙,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有著不可替代、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 小學語文課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而兒童文學又因其個性品質屬於兒童這一特徵,決定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扮演著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兒童文學是對少年兒童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知識教育的形象化教材,是伴隨少年兒童茁壯成長的不可缺少的食糧。孩子們在聽家長、教師講述的故事中,在課內和課外讀物中,通過藝術形象的感染,潛移默化地接受人生的啟蒙,開始具體、直觀的認識自然,認識社會,使一些簡單而基本的道理和知識在他們心田生根,兒童對文學的需要是一種天性,它伴隨兒童成長。進入學齡初期的兒童,他們開始對童話、寓言、生活中的故事發生濃厚的興趣。到了小學高年級的少年兒童,對文學的愛好更加廣闊,科幻小說、鬥智故事成了他們愛不釋手的讀物,對那些反映他們生活的文學作品有著更強的親和力。 二、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1.教育作用 兒童文學對於兒童最有意義的是陪伴和促進兒童的精神成長,作品中所描繪的那個豐富多彩的世界,能給他們帶來通過想像去體驗的世界,新的人生樂趣,讓他們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心理上的和諧與平衡。孩子們快樂地閱讀兒童文學作品,擴大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活躍了思維、拓展了想像、啟迪了心智、發展了語言、陶冶了情操、健全了人格。無數的教育實踐也早已證明,兒童文學是啟迪兒童心智的一把金鑰匙,對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有不可替代、不可忽視的作用。 2.審美作用 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總是以其豐富的美感使兒童產生感情上的激動,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同樣也陶冶他們的情操,培養他們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3.娛樂作用 對兒童來說,獲得閱讀興趣是激發他們開展文學閱讀,維持文學閱讀興趣的核心動力。別林斯基曾呼喚兒童文學應「給孩子以歡娛,給他們快樂,而不是沉悶,給他們故事,而不是說教。」一部好的兒童文學作品,應該是美和幽默迭起的,這樣才會給閱讀者留下一生的記憶。
Ⅸ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是否全為「兒童文學」
語文教材的設置是根據人對語言認知不斷加深來設定的,小學語文教材是從字開始擴展到句,進而形成篇章課文的閱讀。
我們不能說小學語文的課文就是專門針對兒童選擇的兒童文學,其中也有許多的優秀散文 報告文學 與傳記式的文章,兒童文學是一種文學題材,包括童話等。我們不能說給兒童來讀的文學都是兒童文學,這是混淆了概念,《小王子》是各個年齡段都可以讀的兒童文學呀!
不僅是小學語文教材,各種語文教材都是為了提高人對語言的認知與應用能力,所以其中的課文會包括各種文體與內容的全面,當然在不同的年齡段會有所側重,小學的課文相對簡單一些,沒有過於難的句法與涵義,其中有很多的文章是為了識字而對一些故事的改編,而且好多故事學齡前的兒童就有所了解,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不算是兒童文學,相反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正規的兒童文學很少,這是語文教材的本身性質決定的,其對一個人的成長和人生觀的塑造具有很大的作用,所以難免會有一些高大全的文章出現,所以將小學語文教材與兒童文學相對等是不全面的!
呵呵,如果在小學階段想將語文學好,光看兒童文學是遠遠不夠的,除此之外還要看三字經 成語故事 唐詩 名著 學寫各種文體 寫日記等,這樣才能提高語文的能力,這些都是基本功的,一本《兒童文學教程》是完全不對路的。
Ⅹ 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的關系
兒童文學是文復學大系中的分支,小學語文教學是教育大系統中的分支,回兩者似乎分屬不同答的學科。但是,兩者卻又有著天然的血緣關系,因為他們有相同的服務制對象——學生百和兒童,相似的功能——語言學習和人文教育。課程改革以後,兒童文學作品作為課文大度量進入教材,如果教師還是用以前的教學方式去處理這樣的教材,難免會捉襟見肘、力不從心。事實上,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聯系還遠不問僅答止於教材。本文擬從三個方面簡單梳理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千絲萬縷的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