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質疑導入

小學語文質疑導入

發布時間:2020-12-16 17:44:45

A. 如何培養小學生對語文的質疑的能力

如何培養小學生對語文的質疑的能力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們不遺餘力地通過字、詞、句、篇章的教學,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教師們既抓雙基,又著重發展學生智力、思維、思想認識水平。老師們在這些方面已有許多卓有成效的實踐。在此我僅從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思維,學會自學的角度談談我在實際操作中嘗試著運用的一些方法:
1、調整質疑心態,鼓勵質疑。
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首先要掃除學生在質疑方面的心理障礙,調整他們的心態。有的學生習慣於聽老師講,滿足於一知半解,不願深入思考,不主動尋疑。對於這種學生,應使他們了解質疑的重要性,鼓勵他們要學也要問,要多問幾個為什麼,必要時教師要多對他們問難,使他們明白自己學習上的欠缺,引起他們的適度焦慮,從而養成他們不但求知其然,更求知其所以然的學習習慣,學習質 疑。有的學生有疑,但怕提出的疑問不得要領,受老師責怪、被同學恥笑。對於他們,我熱情地鼓勵,肯定他們質疑的勇氣。還有的學生,把握不住學習要點,對所學內容不知所雲,提不出問題。老師就要多指點,引導他們去找疑問,從字、詞等難度較小的方面入手,學會質疑。只要學生開始問了,便會越問越多,越問越難,進而越學越深。
2、教給方法,使學生尋疑有方。
培養學生質疑能力要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學會質疑的方法。質疑的方法很多,我嘗試的是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三處、三點進行三個層次質疑。這三處為:⑴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質疑;⑵似懂非懂的問題要質疑;⑶容易混淆、容易忽略的細節要質疑。這三點為:⑴對題目要質疑;⑵對篇章結構要質疑;⑶對寫法要質疑。這三個層次為:設問性質疑、推敲性質疑和疑難性質疑。其中設問性質疑也就是自問自答式質疑,這類疑問實質上是學生自己選定自學的方向,通過自學解決。例如,初讀課文時,對字詞、課文內容的疏通性質疑。推敲性質疑就是學生對上文所提到的三處、三點的 自學研究,此時學生往往會在所讀文章中做出記號,並試圖解疑,形成自己的觀點,其中有一部分疑問將會因自己無法解答而成為疑難性質疑。需要指出的是,這三次質疑中的前兩次提出的疑問並不一定是學生不懂的,而是要求學生自我設疑、存疑,學習在似乎無疑之處產生疑問。經過這一番尋疑之後提出的疑,大多是有價值的、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找到了這些解不開的疑,心理上就產生了適度的焦慮,上課時就能更好地聽老師講解,這尋疑的過程事實上也就是學生自能讀書的實踐活動,尋疑有方,無疑是語文學習能力提高的標志。比如:我教《跳水》一課時,安排學生在課堂中進行預習性嘗試閱讀,學生先後提出下列問題:為什麼船長用槍逼著兒子跳水、他是船長的兒子一句,為什麼要用括弧、文章最後一段四十秒鍾後面為什麼要用破折號、課文寫孩子氣急了,為什麼一處用急一處用文章為什麼以《跳水》為題從這些問題中,我們可以看出學 生的學習水平。其中第一問對於有些語文能力強的同學來說,屬於設問性問題,已在自學中能解決了;第四問可歸於推敲性疑問,只要稍加點撥學生也能解答;其餘幾句,則在精讀課文時,老師要注意講解。只要堅持訓練學生進行三處、三點、三次質疑,學生定會在實踐中學會尋疑的方法,掌握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
3、巧妙設問,導疑有法。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巧妙地設疑問難,引導學生去思考、去尋疑,對發展學生的質疑能力也很重要。教師教每篇課文,總要提出很多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讀懂文章,教師的提問,實際是教師給學生設疑,讓學生按照這些疑去學習、思考,看課文作者是怎樣把每個問題寫具體的。教師的提問要准確、恰當、有規律可循,因為學生不但通過老師的設疑解決了知識,也從老師設疑的示範作用中學到了怎樣去設疑。我在教學中發現,課題猜謎可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設問性質疑。例如:《做風車的故事》的課題猜謎中,學生就提出了是誰做風車、為什麼要做風車、怎樣做風車、做風車的故事說明了什麼等一些引導學生認真讀課文的疑。詞語辨析引出了推敲性的疑;文中探寶更引出了有助於推敲詞句、理解精彩段落、欣賞文章神妙之筆與精巧布局的疑,使學生在找寶、析寶的過程中不斷生疑、思疑、釋疑,提高理解分析能力。例如《白楊》一文,語言含蓄、言簡意賅、立意深遠,是構思縝密、充滿詩情畫意的優美散文,表面寫白楊,實際上寫人。作者用比喻和象徵的手法勾畫了一幅抗風暴雨雪、斗乾旱灌水的白楊挺秀圖;以朴實無華的語言抒寫了一首借物寓意、托物言志的清麗小詩;以豪邁飽滿的深情譜寫了一曲建設者紮根邊疆的頌歌。真是看的是一幅 美麗的畫,聽到的是一首贊美的詩,心底唱的是一曲動聽的歌。學生在探寶過程中紛紛找出佳詞、佳句進行質疑探究;有的則找明線尋暗線,抓住文章中父親的?神情變化的詞大作文章。這

B. 如何落實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質疑環節

海南省東方市新龍中心學校 湯洪輝 一、敢於質疑 (一)、創設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成功的教育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於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氣氛。而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也曾說過在壓抑的思想環境下,禁錮的課堂氛圍不可能產生問題,更不可能撞擊出創造性的思維火花。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只有在民主、愉悅、輕松開放的課堂氛圍下,學生的學習才會熱情高漲,思維活躍,敢於提問。因此可見,創設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敢於質疑的前提。學生只有在民主、寬松、和諧的環境中,才能充分解放自己的個性,開放自己的思維。學生的個性得到解放、思維開放了,才敢於質疑。要創設這樣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首先,要求我們教師在人格上尊重學生,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其次,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敢於打破思維定勢、質疑權威,營造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說,多說。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質疑,爭辯,允許學生質疑時出錯、改正、保留意見,如此激勵學生研討交流,說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和奇思妙想。達到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和勇氣。 (二)、善於評價、激勵質疑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而《語文課程標准》評價建議中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十多年的教學經驗也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及時鼓勵、表揚等積極的的評價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小學生由於學識和見聞有一定的局限性,剛開始所提的問題也許很簡單,可能是一些層面上的問題,沒有什麼精彩可言。這時,作為教師不能因為問題的簡單或沒有價值而去否定學生的想法,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通過鼓勵性的評價語言如你很會動腦筋、你的想法很獨特、你真善於思考;當學生的質疑比較有價值時,我會及時給予評價:你真是火眼金睛啊!、這么隱秘的問題都被你發現了,真了不起!讓學生認識到質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點燃學生思維的智慧火花,激發學生質疑的慾望,讓學生在課堂上敢於質疑、愛質疑。 因此,只有創設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及時給予激勵性的評價,才能讓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想問,敢問,善問。 二、學會質疑 新的課程標准把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明確的寫入了基本理念之中。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萬,起點在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由此可見,問題是創造的基礎,一切發明創造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因而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中不但要鼓勵學生敢於質疑,樂於質疑,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善於質疑。教師怎樣才能讓學生在敢疑的基礎上,掌握質疑的方法,善於質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一)、緊扣課題,引發質疑 一篇文章的標題,又稱為課題、題目、文題等。而《現代漢語辭典》解釋標題的意思為標明文章、作品等內容的簡短語句。人們常說題為文眼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現行小學語文閱讀教材中有許多課文的題目都能蘊含著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果能引導學生從文章的題目入手進行質疑,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樣就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達到以疑促讀、以疑促悟的目的。 又如人教版六下《跨越百年的美麗》這篇課文,學生一看《跨越百年的美麗》這一課題,馬上可以提出:究竟什麼是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麗?這種美麗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很快就能走入文本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有感情地品讀有關語段,最後體會居里夫人的美麗所在,深入理解了美麗的內涵標題中的美麗不僅指居里夫人美麗的容貌,更指居里夫人美麗的心靈和人格,她為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從文章的重點處,引發質疑 文章的重點處是指文章的重點內容或揭示中心的重點句、段等,這些重點處對幫助學生理解全文有極大的作用。這些重點處概括性強,蘊含豐富的思想內涵,與全文內容有密切的聯系,在文中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在這些重點處質疑,能起到觸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一段統領全篇課文,抓住這一句讓學生質疑,可引發這樣的思考:西沙群島的風景優美和物產豐富各表現在哪裡?作者是怎樣進行描寫的?學生通過自讀課文,議議畫畫來釋疑解難,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如水到渠成一般。如教學《草船借箭》一課的時,學生在學習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這一句話時,一學生由此提出:①諸葛亮敢於用草船借箭,他算對了什麼?②從神機妙算中看出諸葛亮是怎樣的一個人?這兩個的問題,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想像力,我趁熱打鐵,讓讓學生聯系全文進行討論交流。使學生在討論交流撞出智慧的火花。 記得有一位教師在教學《驚弓之鳥》中更贏說的一段話:它飛得慢,叫的聲音很悲慘。飛得慢,因為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癒合,還在作痛,叫得悲慘,因為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它一聽到弦響,心裡很害怕,就拚命往高處飛。它一使勁,傷口又裂開了,就掉了下來。因為這段話是課文教學的難點和重點。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質疑: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哪些是更羸聽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他是怎樣想的?學生帶著這些問題,細讀、討論、練說、理解,再進行前後對比閱讀。學生讀懂了課文,也同時認識了更羸善於觀察,善於分析的特點。(三)、在課文內容矛盾處,引發質疑 在我們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的閱讀課文都是採用對立統一這一辯證法來表達思想、突出人物及事物特點。在這些課文中有些內容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其實這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如果我們能在課堂教學中發現與把握這些文本中的矛盾處,引導學生在這些矛盾處質疑,對幫助學生摸清文本中事情的前因後果作用極大。能激發學生閱讀探究慾望,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把課文理解得更深、更透,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例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有這么一個句子: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文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對表示矛盾的反義詞,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見到周總理靈車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靈車的決心。怎樣才能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呢?我讓學生細讀了這一段文字,並據此引導學生質疑:焦急是著急,耐心是不著急,老奶奶為什麼焦急?為什麼又能耐心地等待?焦急而又耐心不是自相矛盾嗎?這兩個詞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句子中各說明了什麼?在我的引導和啟發下,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終於明白了作者的寫作目的。 又如《金色的魚鉤》一課的結尾句在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在現實中,魚鉤上長滿了紅銹是不能閃爍出燦爛的金色的光芒的。這是個矛盾的語句。在此矛盾處引發質疑,引導學生聯系老班長用這魚鉤救活了三個戰士,自己卻因飢餓、疲勞而光榮犧牲的事跡領會其內涵,從而使故事主人公老班長的高大形象光彩照人,熠熠生輝。(四)、利用課文留白處,引發質疑 無畫處皆成妙境。重視空白是眾多文本的共同特徵。何謂空白?按商德遠編著的《小學語文個性課堂教學藝術》中中指出所謂‘空白’是指在教材中,對某些內容故意不寫而留有‘空白’,或寫得簡略以製造‘空白’。小學教材中的課文留有空白,一般有以下幾種:a、在人物的心理活動處留下空白,b、在故事的結尾處設下懸念,c、在人物對話中安排省略,d、在事件情節之間出現跳躍。這些空白、懸念、省略、跳躍就是等待著讀者用想像去填補。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發現這些空白處進行質疑,召喚學生想像的未定的意蘊空間。使學生對文本的意義達到個性化的理解。 例如蘇教版語文第二冊課文《烏鴉喝水》中的這個句子:烏鴉看見旁邊有許多小石子,終於想出辦法來了。教師出用這個句子和烏鴉看見旁邊有許多小石子,想出辦法來了這一句進行比較朗讀,並適時引導、啟發學生質疑。在教師的引導下,一位小朋友舉起小手問:為什麼說烏鴉終於想出辦法來了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小朋友們馬上各抒己見,烏鴉不是馬上就想出辦法來的,而是想了好長好長時間。烏鴉想了很多很多辦法,想到一種,覺得不行,又想另一種辦法,一直在動腦筋,很認真地想。老師馬上推波助瀾:是呀,多不容易啊!小朋友,假如你就是那隻口渴的烏鴉,看著旁邊的小石子,會想到哪些辦法呢?這一質疑充分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同時,使學生對文本的意義達到個性化的理解。 我們可以在課堂中通過布置練習的方式留白,激發學生閱讀期待心理,引導他們查找相關資料,培養他們主動獲取知識的習慣和能力。而在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時,我巧妙地利用課堂中通過布置練習的方式留白進行了留白:洪教頭走後會回來報復嗎?林沖為何會被逼上樑山?你還想知道哪些梁山108好漢的其他故事呢?通過留白來激起學生的強烈求知慾,同時拓展了學生的閱讀空間推薦學生閱讀《水滸傳》。這樣的課後留白,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主學習、發揮想像力的台。 三、樂於質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如果教師能在學生的每次質疑中適時的給予激勵、表揚,讓學生從質疑中感受到的成功,並從質疑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就可以樹立起學生質疑的信心。讓每位學生都能經常質疑,同時能把質疑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課外延伸到生活實踐中,並逐步養成樂於質疑的好習慣。養成樂疑的習慣。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及時給予激勵性的評價,鼓勵學生敢於質疑、善於質疑、樂於質疑。讓質疑之花在學生心中綻放。

C. 家長質疑小學語文教材 為啥這么多字不標聲調

不知道這是對還是錯?」 昨天上午11時許,在這所小學門口我們見到了來接孩子的姚先生。他從孩子書包里掏出一本語文教材說:「這本書里好多字拼音上面都沒有標注聲調。」 姚先生說,他發現有100多處的漢字都沒有標聲調。 我們看到,這本一年級語文(上冊)教材是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出版的蘇教版。 「你看,這些字都沒有標注聲調。」姚先生拿著教材翻開,在89頁第七課《秋姑娘的信》中,他指出,「上、下、去、娘、友」等字都沒有標注聲調。在111頁《口語交際》一文中,「過、候、晨、們、不、得、一、歡」等字未標注聲調。 姚先生說:「這都是學校發給學生的正規教材,小孩正在學習拼音,聲調也很重要啊。」他說,他給孩子輔導時發現了這個問題,還專門查過字典,但自己也不能確定這是對還是錯。 就此問題,一網路編輯咨詢了河南省教育廳小學語文教研室的時光鄭先生。他說,這些省去的聲調都屬於輕聲,如「樹上」、「裹上」、「上面」、「下面」等這些詞的後一個字都可以用輕聲,如「兒子」、「桌子」等詞中的「子」也可以用輕聲。但如果是動詞、形容詞,是不能用輕聲的。他認為,如果同樣版本的教材輕聲標注全都一樣,就不能算錯,「每個出版社編輯教材時著重點不太一樣」。 隨後,江蘇教育出版社小學教育部,一位姓周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這些教材是經過層層把關才出版發行的,不會錯。「課改後的語文教材,好多字都沒有標注聲調,目的是為了方便孩子更好地學習,讓說話更加口語化。家長不必為此擔心。」

D. 淺述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一、營造民主課堂氛圍——質疑的土壤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之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
「教學相長」,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相互促進的,特別在信息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教師在各個方面都沒有絕對的優勢了。教師在課堂中並不是絕對的權威,在地位上大家是平等的,只是角色不同,分工不同,師生之間應該互相尊重。我們應該努力營造出一個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才能打開學生的思路,讓學生敢問,敢學,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
但做教師的還是會有一種慣性,認為自己永遠比學生看問題更准確,常會對於課堂中的不「和諧」音打斷或批評,這樣做容易使師生關系對立起來,影響了課堂氛圍。
在我的課堂里,人人可以發表看法,不用怕說錯;人人可以提出問題,這個問題哪怕與課堂離得再遠;人人可以對別人的發言進行質疑和補充。「老師,我想提問……」「老師,我不同意某某某的看法……」「老師,我有補充……」這樣的聲音比比皆是,我的課堂是民主的課堂,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孩子們愛問的天性被激發了出來,學生真正愛提問,也會提問了。
二、教給方法,使學生尋疑有方
培養學生質疑能力要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學會"質疑"的方法。"質疑"的方法很多,筆者嘗試的是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三處、三點"進行三個層次質疑。這"三處"為:(1)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質疑;(2)似懂非懂的問題要質疑;(3)容易混淆、容易忽略的細節要質疑。這三點為:(1)對題目要質疑;(2)對篇章結構要質疑;(3)對寫法要質疑。這三個層次為:設問性質疑、推敲性質疑和疑難性質疑。其中設問性質疑也就是自問自答式質疑,這類疑問實質上是學生自己選定自學的方向,通過自學解決。例如,初讀課文時,對字詞、課文內容的疏通性質疑。推敲性質疑就是學生對上文所提到的"三處"、"三點"的自學研究,此時學生往往會在所讀文章中做出記號,並試圖解疑,形成自己的觀點,其中有一部分"疑問"將會因自己無法解答而成為疑難性質疑。需要指出的是,這三次質疑中的前兩次提出的疑問並不一定是學生不懂的,而是要求學生自我設疑、存疑,學習在似乎無疑之處產生疑問。經過這一番尋疑之後提出的"疑",大多是有價值的、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找到了這些解不開的疑,心理上就產生了適度的焦慮,上課時就能更好地聽老師講解,這尋疑的過程事實上也就是學生"自能讀書"的實踐活動,尋疑有方,無疑是語文學習能力提高的標志。
1、巧妙設問,導疑有法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巧妙地設疑問難,引導學生去思考、去尋疑,對發展學生的質疑能力也很重要。教師教每篇課文,總要提出很多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讀懂文章,老師的提問,實際是老師給學生"設疑",讓學生按照這些"疑"去學習、思考,看課文作者是怎樣把每個問題寫具體的。老師的提問要准確、恰當、有規律可循,因為學生不但通過老師的"設疑"解決了知識,也從老師"設疑"的示範作用中學到了怎樣去設疑。教師的提問切忌多而碎,教師課堂提問的藝術在此不再贅言。筆者在教學中發現,"課題猜謎"可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設問性質疑。
三、結合學生生活實踐——質疑的源泉
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實踐,語文的學習永遠為生活服務。生活的真實性和廣泛性會催生學生更多的學習興趣,更多的問題和探究。新課標提出:「學生要在活動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
在課堂中,我常常會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探討,提出疑問,發表看法,解決問題。對於一些鮮活的生活實踐得來的事例更是及時地進行創造性利用。

E.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摘要】語文教學中巧妙設疑,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不僅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求知慾,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根本所在。【關鍵詞】語文教學;培養;質疑能力Talking about languag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on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questioned the abilityChen Jie 【Abstract】Cleverly located the suspect in language teaching to develop students critical faculties, not only help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hance intellectual curiosity, but also helps to develop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spirit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of quality ecation , but als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 lies.【Key words】language teaching; culture; questioned the ability學源於思,思源於疑。

F. 樊海燕: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批判性思維

批判思維指那種能抓住要領,善於質疑辨析,基於嚴格推斷,富於機智靈氣,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維。養成批判性思維能力和精神氣質,對於學生應付復雜多變的世界,提升現代社會生活的人文精神,都是必要的。那麼要在在語文教學中體現批判性思維,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為學生早已經習慣了信任老師和課本,很少有批判的意識。針對這種情況,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努力嘗試,大膽實踐,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後,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反思。終於在課題組老師的點撥下,我經過苦苦思索有了一點靈感,那就是突破以往的教學習慣,在六步三查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大膽嘗試以質疑為主的新教學思路,因為提出疑惑是培養批判思維的第一步,只有積極思考、敢於提出問題的學生才敢於質疑,敢於批判。以下是我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思維的幾點做法。
一、在自主學習中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是培養質疑能力和批判思維的前提,一個不會獨立思考的孩子,沒有思想主見的孩子,根本就談不上質疑、分析和批判了。所以在平時教學中,我很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課堂上給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己默讀課文,獨立思考,去探究自己沒學懂的問題。比如《用冰取火》這課中,有這樣一道問題:「當大家一籌莫展,陷於絕望時,為什麼只有這名年輕隊員想出了用冰取火的方法?」學生會馬上邊閱讀課文邊獨立思考,不會時他會反復閱讀課文尋找答案,最後經過獨立思索探究,提煉出自己認為最佳的答案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這名年輕隊員具有善於思考、永不放棄的精神。可見,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通過靜心讀文、深入思考,既提高了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又養成了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二、在深入挖掘中敢於質疑
古人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就是一種批判精神。因而在第二課時的語文教學中,我一般會讓學生深入讀課文,去挖掘自己學不懂的問題,上大膽質疑,每人提出一個最有價值的問題。然後我就給予鼓勵和表揚,並記錄在黑板上。對於簡單的問題當場解答,解決不了的問題就留下一起探究學習。比如在學習《遲到》一課時,孩子們仔細讀文,深入思考,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文中為什麼要把被打後的我比喻成狼狽的小狗?爸爸既然那麼愛她為什麼要狠狠打她呢?爸爸後來又去送夾襖是不是後悔打女兒了?爸爸送夾襖和銅板後我的感受是什麼?學《成吉思汗和鷹》一課時,孩子提出:文中為什麼要細致刻畫鷹慘叫一聲、死在主人腳下?為什麼鷹四次打飯水杯用的詞語不一樣?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我發現孩子提的問題越來越能緊扣課文中心,越來越能突出本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越來越提的有價值,有探究意義。看得出孩子們已經做到了深入思考,會提問、善提問、樂提問了。同時他們對課文的學習會更加深入、更加透徹!質疑能力有了很大的飛躍,為培養批判性思維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三、在大膽展示中能言善辯
能言善辯是批判思維的又一個展現,發現了問題,就要去質疑、去分析、去辯論、去完善,那麼這一切就要靠表達能力、靠能言善辯。因此在平時的展示環節中,我就很注意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從一年級開始,我就要求孩子回答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聲音洪亮,吐字清晰,落落大方,爭取讓每個人都能聽見,這樣的發言才有效。再加上六步三查教學模式的討論交流、合作學習、大膽展示,都是由孩子自己組織進行、自己上課,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井然有序的組織和大膽展示中,孩子們有清楚流利的講解;有積極深入的探究;有各執一詞的辯論;有獨到精彩的見解;有恰當誠懇的建議;有正確全面的補充;有具體明確的評價,語言表達力在課堂中得到了充分的磨練和展現。例如,在學習《馬拉松》一節課時,有同學說馬拉松之戰是一場侵略的戰爭,有人說是一場正義之戰,有人說是一場以弱勝強的戰爭,也有人說馬拉松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爭等等,各組爭執不下,於是我讓各小組討論,然後全班進行辯論。該問題引發了學生們的興趣,學生們各抒己見,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在充分的交流中,在智慧火花的碰撞中,在激烈的辯論中,學生探究出了最佳答案,體會到了自主學習的快樂和成功,同時訓練了孩子出色的表達能力。在學習、交流、展示、糾錯、補充中,孩子們就會敢於表達,樂於表達,善於表達,表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語言組織能力越來越強,表達力也越來越流暢、准確,逐步具有了能言善辯的能力,也為進一步培養批判性思維做好了鋪墊。
四、在合作交流中勇於探究
質疑之後,學生就要圍繞提出的難點問題進行學習探究,在讀文、思考、討論、反駁、辯論、完善中獲得最佳答案,正確透徹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小合作的方式,進行充分的合作學習,解決疑難問題。合作中,差生虛心請教優生,優生耐心指導和幫助差生,優生和優生之間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學習效率非常高,學生的探究精神得到了最大的發揮。例如:在討論《成吉思汗和鷹》一課中,「為什麼鷹四次打飯水杯用的詞語不一樣?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個問題時,小組成員之間各抒己見,有反駁的、有贊成的、有查資料的,在分析、推理、糾錯、補充中探索出了最准確的理解。此時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很高,熱烈的情緒感染了整個課堂,全體學生都在這種合作交流的情境下不知不覺的進入角色,真真切切的經歷了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活動過程。使學生真正充當了課堂的主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情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了質疑批判能力。
五、在超越課本中自我創新
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教師還應該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學完學懂每篇課文後,我會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進行讀寫訓練,比如:學完馬的課文後自己寫一篇有關馬的藝術品的作文,孩子們有的寫馬的雕塑,有的寫馬的畫,有的寫馬的刺綉,可以說是精彩紛呈,這就是對課文的超越;學了《一個蘋果》後,我讓孩子寫「此刻,放炮動里戰士們會怎麼樣想?」孩子們結合課文充分發揮想像力,寫出了詳細的心理活動和真切的感受,體現的不僅僅是戰士間的關愛,更是對戰爭必勝的決心和信心這就是對課文的創新;在學《成吉思汗和鷹》後,我啟發孩子:沉痛的教訓對你有什麼告誡?寫一寫。孩子寫出了比書中教訓更全面、更深刻、更耐人尋味的對待錯誤的觀點。這樣,學生在透徹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高出了課本內容,超越了課文的思想,寫出了自己獨特的觀點和看法,在課本的基礎上有了自我創新!這時,學生的知識才會學的更加靈活自如!學生的個性才會充分張揚,學生的人格才會更加完善!學生也才會更有創造力!我認為這才是批判思維最高的目標吧!
自主獨立思考是質疑前提,質疑問難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金鑰匙,勇於探究是解決問題的途徑,能言善辯是批判思維的最好展現,超越創新是批判思維的最高境界。要把小學語文課堂變成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主陣地,培養學生出色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大膽創新。

G.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教學中,主動問語文老師問題的學生寥寥無幾。這並非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沒有疑問,主要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會「質疑」。教師該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排除心理障礙,培養質疑意識
學生讀書,一定會產生許多問題,學生上語文課為什麼提不出問題呢?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障礙。
1.迷信書本,沒有質疑的意識。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質疑的意識,使其認識到書上講的不一定就完全正確,只有樹立了不迷信書本,敢於批判,敢於否定的意識,才有可能進行質疑。
2.沒有主動質疑的習慣。學生大都習慣於去思考和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而不習慣於自己主動質疑。這實際上反映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因此,要使學生養成主動質疑的習慣,就要破除學生對教師的迷信,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包辦代替,讓學生從教師「教」的束縛中擺脫出來,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3.缺乏足夠的相關知識。由於缺乏相關的知識,因此,即使問題擺在面前他們也會視而不見,根本不知道那就是問題,不知道怎樣質疑。因此,教師平時就要培養學生積累知識的習慣,培養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提出新問題的能力。
4.面子思想嚴重。一些學生怕自己答錯題丟了面子,因此,出現小學生提問比初中生踴躍,初中生比高中生踴躍,年齡越大問題越少的怪現象。這其中除了學生隨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成熟、穩重的因素外,面子觀念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強了。因此,一方面要教育學生丟掉面子思想,不要怕犯錯誤,懷疑錯了、問錯了並不是壞事;另一方面教師要保護學生的質疑提問的積極性,只要言之有理,都應予以鼓勵。
二、創造質疑環境,培養質疑精神
1.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傳統教學,主要是以傳授知識為目標,強調的是教師的「教」,這就使學生產生一種以師為準的思維定勢。課堂上的師生關系呈現出一種「服從」狀態,學生沒了疑問,也不需提問,長此下去,質疑從何而來呢?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語氣語調,盡量用商量的口吻提問,如「你有什麼疑問嗎」,「你有什麼不同的意見嗎」;也可以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質疑,如「你的問題提得好」,「你的看法很獨特」。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敢向教師、向經典挑戰,認真傾聽學生的不同見解和獨特的想法,引導學生敢想、敢說、敢問的精神,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為學生提供一片溫馨的土壤。
2.堅持學生主體地位不動搖。課堂上學生應當是教學的中心,處於主體地位,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心中首先要想到學生,估計他們會怎樣思考,怎樣回答;對回答問題的同學,「不以成敗論英雄」,回答對了,當然很好;即使答錯了,我們也應當給予鼓勵。即使學生的回答是完全錯誤的,教師也應傾聽並給予評解,說不定他的這種思路在全班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作為教師應及時予以講評糾錯。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們才能始終活躍,沒有思想負擔。
3.創設良好的質疑情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想方設法創設質疑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產生問題,從而產生解決問題的慾望。教師善於設疑,就是要講究語文教學的藝術性。一個疑問設置的恰當與否,設置的疑問太簡單或太難,都會影響到學生思維能力的拓展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因此,需要教師摸清學生的水準,對教材進行精心的研究,選好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深入淺出,或直題曲問,或小題大做。
三、指導質疑方法,培養質疑能力
1.把握質疑時機。打鐵要看火候,教學要抓住契機。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可見,只有當學生具備了「憤、悱」狀態,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時,才是對學生進行「開其心」和「達其辭」的最佳時機。
學生在預習或初讀課文的時候,會遇到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有涉及內容中心思想的,也有涉及寫作方法的,學生理解能力不同,問題的難易程度也就不同。這時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希望自己所提出的問題能得到大家的重視,同時也希望提出的問題能得到解決。因此這一教學環節要激發學生的質疑意識,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當學生帶著問題去自讀課文時,他們會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提出一些針對性較強的問題。在理解過程中質疑,能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重點內容進行主動的探究,教師不可包辦代替,要克服「教師問,學生答」的陳舊的教學模式,把提問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人人都可以提問,人人都可以當老師,互問互答,形成良好的質疑、釋疑的氛圍。
2.幫助學生克服語言障礙。課堂上經常出現以下情況:學生積極舉手,但當他站起來後,卻張口結舌,說不明白。這類學生不是沒有問題,而是口頭表達能力差,影響了思維的表達。針對這一情況,可以向學生介紹幾種提問的形式。直問,簡單問「有什麼」等。反問,針對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或是某一問題的糊塗認識和錯誤症結發問,步步為營,使學生幡然醒悟,達到化錯為正的目的。追問,是對某一問題發問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後,針對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發問,其表現形式為「為什麼」「請說明理由」等,這樣便於易中求深。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質疑精神、質疑能力,是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但願「質疑教學」能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並在教學中切實有效地開展起來。

H.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質疑

萬二中心南坡小學 朱小文 一、課前預習,帶問學文 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有些課文題目以精練的詞語揭示了文章的線索、中心事件或主題,教這些課文時,這就宜引導學生預習要從題目入手,抓題目質疑,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我布置學生預習《將相和》一文,要求從題目中說說你想知道什麼,有什麼有疑問。在我新授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匯報預習時的質疑:有的問題目中的‘將’指的是誰,‘相’指的是誰?,有的問題目中的‘和’是什麼意思?,有的問他們為什麼不和,最後為什麼又和了等。學生提出問題後,我不用忙著幫他們解答,而是讓學生帶著問題,細讀課文,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找答案。學生通過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增強了學習的興趣。 二、緊扣重點,質疑解惑 引導學生緊扣重難點設疑問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思考分析問題,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和讀書方法。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一段統領全篇課文,抓住這一句讓學生質疑,可引發這樣的思考:西沙群島的風景優美和物產豐富各表現在哪裡?作者是怎樣進行描寫的?學生通過自讀課文,議議畫畫來釋疑解難,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如水到渠成一般。又如教《草船借箭》一文,學生學習借箭這一重點部分時,有學生提出曹操為什麼不用火箭呢?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想像力,我趁熱打鐵,讓學生改寫如果曹操用火箭後的故事發展。使學生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讀中質疑,以讀促解 我認為小學語文教學,學生質疑問難更應該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學生自由讀課文,在讀中提出問題,最後再讀課文,以求解決問題。如教學《將相和》一文時,讓學生在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再讀課文。當讀到藺相如見了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麼要怕他呢?這一句話,有學生問:藺相連秦王都不怕,為什麼如此害怕廉頗?我並不急於回答,而是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藺相如對手下說的一段話展開討論: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是什麼功?有廉頗的功勞嗎?從哪裡看出?引導學生讀前文,從而理解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友藺相如。再讓學生討論將相不和會給趙國帶來怎樣的影響?最後反問:藺相如真的怕廉頗嗎?學生迎刃而解了。 四、抓空白處,引疑發散 課文有時在人物的心理活動處留下空白,有時在故事的結尾處設下懸念。有時在人物對話中安排省略,有時在事件情節之間出現跳躍。這些空白、懸念、省略、跳躍本身是有內容的,可啟發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去填補空白。如教學《凡卡》一文,這篇課文以夢結尾,為了點燃學生發散思維的火花,我引導學生質疑:凡卡能收到信嗎?凡卡的最後命運會怎麼樣呢?留給學生去推測、去判斷,培養思維的獨創性,鼓勵學生續寫凡卡的命運。 常言道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貴知疑,學固然重要,但先要學會提問題,那是探求知識的起點,也是思考問題的動力。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地、長期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將會促進學生積極思維、自主學習,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I. 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質疑能力培養的心得

疑是思維的發動機。黃宗羲言:「讀書始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回節有疑,過了這一答番後,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這種無疑、多疑、解疑的過程就是主動地、積極地學習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疑」是個關鍵的環節。然而,要使學生「有疑」,首先必須令其願疑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為學生創設質疑問難的寬松環境,學生沒有想好的問題允許再想,不明白的問題允許發問,答得不完整允許補充,答錯了允許重答,不同的意見允許爭論,教師錯了允許提出意見。在這樣寬松的教學環境中,學生求知慾旺盛,思想活躍,精神飽滿,心情舒暢,敢想、敢說、敢問,樂於發表意見,有爭論、有收獲的課堂上,勇於大膽創新,在這樣一個有疑問、優等生得到提高,後進生得到帶動。在和諧的師生關系、寬松的心理環境中,學生的思維才會異常活躍。教師應放下架子創設一種推心置腹交談交流的氣氛,平時向學生強化這樣的觀念:能提問的孩子是聰明的孩子,是愛動腦的孩子。

J.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質疑問難

《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學生要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開拓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下面結合本人教學實踐,談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培養策略。

1.激發興趣,鼓勵學生敢質疑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入門的向導,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少年兒童好奇好問的特徵,尊重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建立民主、親切、和諧的師生關系,盡可能地滿足學生提問的要求,同時還應巧妙地創設激發學生質疑問難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為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質疑能力開好道,作好鋪墊。

2.授之以漁,引導學生會質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不僅教會知識,還要讓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方法,獲得能力。因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鼓勵學生敢於質疑,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學會質疑。

2.1 激發預習,提出質疑:教師在教學每篇課文前,要向學生提供預習要求,激發學生預習。學生通過多次地讀看課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問題,有疑問的地方記寫下來、勾劃下來,以備跟其他同學探討或在講讀中提出。這樣便促使學生有目的的去進入講讀課,從而學會求知。

2.2 緊扣課題,自主質疑:課題是課文的眼睛,引導學生通過讀題提出問題,有利於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2.3 抓住重點,引發質疑:教師在閱讀中要指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內容或提示中心詞句、段落等內容進行質疑,這些重點處對學生理解全文有極大的作用。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時,我首先問學生這篇課文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並想一想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學生通過讀書找到「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我將這句話出示出來,要求學生反復朗讀,讀後質疑。學生引發的思考有: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和類型眾多分別表現在哪裡?都有哪些類型的兵馬俑,他們分別有著怎樣的個性?秦兵馬俑在歷史上有著怎樣的地位或成就等等,這樣一來,我只是通過抓住中心句教學,引導學生提出疑問,通過自讀課文來釋疑解難,對文本內容的領悟水到渠成,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2.4 斟酌矛盾,善於質疑:有些課文中內容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卻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正是作者匠心獨具之所在。這時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看似矛盾處質疑,更能激發學生閱讀探究的慾望。《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文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對表示矛盾的反義詞,「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見到周總理靈車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靈車的決心。怎樣才能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我讓學生細讀了這一段文字,並據此引導學生質疑:老奶奶為什麼焦急而又耐心?這兩個詞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句中各說明了什麼?在我的引導和啟發下,學生通過討論終於明白了作者遣詞的精妙,感受到人們對總理的無限愛戴之情。

2.5 注意留白,巧妙質疑:教師關注留白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提高文學鑒賞水平,還可以增強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的培養。

2.6 教後反思,點撥質疑:在一篇課文講讀結束後,教師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反思,啟發學生從課文的結構條理、內容的前後聯系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寫作技巧等方面再去質疑,以深化鞏固所學內容。當然,這類質疑有相當難度,教學中不宜強求,教師可適當點拔,強化優生。

3. 持之以恆,培養學生釋疑能力

質疑問難是手段,學會求知是目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同時,還要不失契機,培養學生釋疑的能力。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全盤端出,而應「疏」、「引」、「撥」,用不同的方法啟發和激勵學生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總之,教無定法?教亦多術。我們一定要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點,把思考、質疑的權力交給學生,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發現問題、討論問題、思考問題的空間,伺機誘導,授之以法,使學生自解其難,變「有疑」為「無疑」,從而更加主動熱情地去學習,讓「質疑之花」在學生心中綻放。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質疑導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