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中年級語文怎樣理解詞句的方法
語文教學中理解詞語是重要的一項教學內容,而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更是語文專教學中的關注點.不同年級段的屬目標要求又是不一樣的.低年級段語文教學中能做到「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中年級段語文教學中能做到「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高年級段語文教學對於詞語教學的要求,是「能藉助詞典閱讀,
『貳』 小學讀懂語文長句子的方法
可以從以下五點方法去理解:
⒈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性詞語。
⒉聯繫上下文來理解。
⒊聯系實際,典型聯想來理解。
⒋從比喻、象徵意義中去理解。
⒌從聯系時代背景來理解。
『叄』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運用抓重點詞句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而閱讀則是達到目的的重要途徑。閱讀有助於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有助於信息輸入強化記憶,有助於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有助於培養學生敏銳的語感和審美情趣。它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語文課程標准總目標中提到,要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見閱讀教學的重要性。而閱讀能力較弱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題之一,尤其是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因此,我們年級組的研修主題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這個大問題下,我確立的個人研修主題是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
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理解透徹,往往對理解整篇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幫助,是一種耗時少、收效大的做法。我是從以下幾方面做的:
一是抓住中心句理解課文內容。閱讀教學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學,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把握課文的脈絡,准確地理解整篇課文的內容。例如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我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個句子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我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甲」是什麼意思?作者用哪些具體的景物來突出這個「甲」字?桂林的山究竟有哪些特點?桂林的水又有哪些特點?通過理解以上幾個問題,學生已初步懂得整篇課文是圍繞著這個「甲」字來寫,用了先總後分的敘述方式,以下的內容都是「甲」字的具體化和形象化。也就是說,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和結構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這對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無疑起了先導作用。
二是抓住含義深刻的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含義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這些句子,就不能全面理解課文的內容。引導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要注意教給他們理解句子的方法,教會他們聯繫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聯系文章的時代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等來理解句子。如《鄉下人家》中「從他們的房前屋後走過,肯定會瞧見一隻母雞,率領一群小雞,在竹林中覓食;或是瞧見聳著尾巴的雄雞,在場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這句話的理解,我就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你見過的城裡的雞是什麼樣子的,你在鄉下見到的雞又是什麼樣子的呢,進而比較來理解鄉下的雞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從而理解「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一篇文章,總要表達某種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往往是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能幫助學生深刻地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我抓住「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一句,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把灕江的水說成「碧波」,把游覽桂林山水說成「在畫中游」,這分明是對桂林山水的贊美,從而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是抓住過渡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過渡句在文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標志。閱讀教學中突出過渡句的教學,也可幫助學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脈絡,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圍繞研修主題,本學期我認真地參與各種研修教育活動,在准備集體備課區內展示時,我積極虛心地參加,聽取其他教師的意見,發表自己的見解,我們組的活動比較成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通過這次研修活動,我自身的素養有所提高,對研修主題有了進一步的探究。我本人在准備中心診斷組的診斷課《鄉下人家》時,結合自己的研修主題,吃透教材,認真備課後,聽取組內教師的集體備課的建議後,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課上得比較成功。課後,在校內教師評課的基礎上,我再次結合自己的研修主題進行反思,在以後的閱讀教學中改進、提高。
經過一學期的努力,我自身在理論和實踐中均有收獲,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提高,尤其是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情感的能力。在以後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還將繼續這一研訓主題,扎實地提高全體學生的閱讀能力。
『肆』 小學語文:如何理解重要句子的含義
抓住關鍵詞理解全句的意思;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抓住修辭理解句子;聯系背景理解句子。
『伍』 小學語文題目:理解下面句子,體會它們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隨風也蕭蕭例題:小學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14課《再見了,親人》課後作業第2題.課文中有不少句子表達了強烈的思想感情,找出來仔細體會體會.如:(1)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啊!(2)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蕭蕭釋疑 說實話,對於這類題目,如果不掌握一定的方法,我們小朋友還真不好做.據我所知,一般情況下,大多數學生大多情況都是泛泛地說說,或者隨意地寫寫,以完成老師的任務為目的.就算答完了,自己也沒一個底.對於這個問題,蕭蕭老師稍微動了一下腦筋,後來發現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容易的問題.以前,蕭蕭老師專門寫過怎樣做閱讀題的博文,告訴大家用「引」「議」「聯」「結」的方法寫好讀後感.然後,把寫讀後感的方法運用於做各類閱讀題.對於怎樣體會句子的思想感情,蕭蕭老師還是運用寫讀後感的方法來解決.蕭蕭老師認為,把「引」和「感」結合起來.「引」,就是引用原文的內容,它是感的基礎.我們常常說,有感而發,我們是因為什麼事情而引發的感慨呢?這樣以來,我們才不是空發感想,我們的感想才能立得住腳.「感」,它是「引」的結果,它是目的.我們要感得實在,感得真切.做到了這兩點,我們回答起這類題目來就得心應手了.實戰演習:體會句子的思想感情.(1)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啊!蕭蕭老師作答:(引)這個句子講的是朝鮮大娘在志願軍戰士餓著肚子與敵人激戰了三天三夜的情況下,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把打糕送到陣地上給戰士們吃.這時送來的打糕,比雪中送來的木炭還要珍貴啊.(感)朝鮮大娘和全村婦女,冒帶著生命危險為志願軍送打糕的感人事跡,表達了朝鮮人民對志願軍戰士的熱愛和支持,以及志願軍戰士對朝鮮人民的無限感激.體會句子的思想感情.(2)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蕭蕭老師作答:(引)這個句子中的「您」指的是文中的大嫂.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指的是大嫂為了給志願軍戰士解決飢餓問題,冒著危險去前沿陣地挖野菜,被敵人的炮彈炸掉了雙腿.(感)這樣的壯舉,充分地體現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濃厚感情.而且作者還使用了一個反問句,使句子的感情更強烈了.一方面,表達了大嫂對志願軍戰士的深情厚意;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志願軍戰士對大嫂的無限感激,以及分別時的依依不捨.話外餘音:這類題目,同屬於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珍視獨特的閱讀感受」一類題目.只要我們認真地讀懂了原文,把自己的真實感受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就行了.當然,我們要掌握做主觀題的方法,按照要求,按照格式來回答這類題.做多了,總結多了,你就很會做這類題目了.熟能生巧嘛!
『陸』 小學語文中年級段理解詞語的幾種方法
廬陽區教體局楊立新 語文教學中理解詞語是重要的一項教學內容,而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更是語文教學中的關注點。不同年級段的目標要求又是不一樣的。低年級段語文教學中能做到「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中年級段語文教學中能做到「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高年級段語文教學對於詞語教學的要求,是「能藉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並能在不同的學段達到不同程度理解詞語和不同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是我們語文教師在研讀教材、確定教學點、選擇教學方法時切實要考慮的方面。小學語文中段教學中理解詞語有哪些方法呢?一、表演、朗讀來理解詞語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小稻秧脫險記》,文中有很多四字詞語,如「團團圍住、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不由分說、一擁而上」,這些詞對於表現文章中的角色非常形象生動,理解了這些詞語便理解了文章中「雜草」的無理、霸道,同時對於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都具有「基礎和前奏」的作用。教師如何讓學生理解這些詞,最高效的方式,就是讓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演一演,當然演一演的時候需要教師的指導或者先是師生合作。從表演時,說話的語氣、面部的表情、動作等方面來表現對於詞語的理解。在表演的同時,學生用上這些詞語,不知不覺中也積累了詞語。更甚的是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孩子在新奇、快樂、體驗中學習了語文。二、圖示、講解來理解詞語對於有些事物,由於時代的原因,學生無法從生活所見中提取,甚至在信息媒體中也不常見。最便捷的便是教師備課前做好准備。比如同樣是《小稻秧脫險記》中的「噴霧器大夫」,對於農村的孩子,噴霧器的感官認知也許有了儲備,而城市的孩子大部分沒有見過,因此教師在學習中就可以將課前准備的圖片直接用多媒體出示並講解噴霧器的作用,就可以讓學生明白,學生回到文中更好地理解文中情節和內容。再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孫中山破陋習》中,對於「纏足」的了解,如何讓學生明白在封建社會這種千年的習俗形成的做法,教師就可以將纏足後的小腳多媒體出示,並講述是用三、四米長的布條反復多層地將五個腳趾頭裹向腳底,痛疼無比,一段時間後腳還會紅腫發炎、潰爛。這樣學生就很快明了纏足是如何的痛苦,纏足後的一雙腳是什麼樣,從而明白纏足是怎樣的一種迫害婦女的「陋習」。不僅明白了「纏足」一詞,更是為理解下文打下了基礎。三、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詞語體驗是最好的學習方式,理解透徹而牢固。因而在語文學習中,很多詞語就可以誘發孩子生活體驗來理解詞語,感受文章的情感和內涵。如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小鷹學飛》一文中,「小鷹只好鼓起勁,跟著老鷹拚命向上飛。飛呀,飛呀,大樹看不見了,大山也變得矮小了。小鷹急促地喘著氣,對老鷹說:『現在……我總算……會飛吧?』」對於什麼是「急促」和「喘著氣」兩個詞語,雖然不是本課重點理解的詞語,但是大概意思理解後是讀懂文章,讀好小鷹說話的關鍵點。於是,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感受,「孩子們,你們一口氣爬山六樓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感覺?如果讓你說話你是怎麼說的?」這時候,對於「急促地喘著氣說」,孩子立刻頓悟,繼而繪聲繪色的朗讀課文。四、查字典、詞典來理解詞語習慣於字典、詞典的運用,來幫助閱讀理解是一個人一輩子受益的事情。而對於小學生來說,更是語文學習中良好的學習習慣中的重要一項。在語文教學中,有的詞語理解,只需要把這個詞中關鍵一個字的意思弄明白,整個詞的意思便迎刃而解了。比如蘇教版二年級上冊《青蛙看海》一文中,青蛙吸了口涼氣說:「我沒有一雙像你一樣有力的翅膀,也沒有四條善跑的長腿,怎麼上得去呢?」,理解「善跑」一詞,教師就提供了兩項選擇給孩子「1、善良,品質好;2、擅長於,能做好」孩子很快就分辨出「善跑」這個詞中的善是「擅長,做得很好的意思」?「善跑」就是跑得很快的意思了。也許看起來二年級這樣的來選擇辨別有點早了,但是教師給予了孩子們善於使用工具書,明白了有的詞語把個別字的意思查清楚,就能理解整個詞的意思了。這不是一種很好的引導和滲透嗎?五、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詞語閱讀中,很多時候都是利用此方法來理解推測詞語的意思。當然這種能力仍然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指導學生理解,蘇教版四年級上冊《九寨溝》一文最後一段詞語「異獸珍禽」,就可以讓學生聯繫上文說說異獸珍禽的意思,金絲猴、羚羊、大熊貓都是我國甚至是世界上奇異而稀少的動物,從而准確理解「異獸珍禽」的意思。如何能聯繫上下文理解推測詞語的意思,需要在不斷地,日復一日,大量的閱讀實踐中形成,更需要在精讀文章時,教師適時的點撥。比如學習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時,對於第一自然段中「飢餐渴飲、曉行夜宿」這兩個詞意思的理解,就可以讓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什麼是「飢餐渴飲、曉行夜宿」,因為第二自然段至後,有的段落就描寫了李時珍和弟子夜晚來臨是何如尋找住宿?是如何喝水、吃乾娘的,這個詞絕對不是字面上的「餓了吃飯,渴了喝水」,而是「飢餓時隨便的、就地取材的、湊合著尋找食物或用自帶的一些干糧充飢的」。教師永遠只是引路的人,當我們在課文學習中提供了一些理解詞語的方法後,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引導孩子自覺地使用這些方法來理解詞語。也只有當孩子們在閱讀時形成了這樣的習慣,內化成自己的閱讀能力,那麼語文老師便是功德無量了。(張雪峰老師供稿)
『柒』 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詞語句子含義題目怎麼做
因為買不起書,在圖書館里偷偷看
竊讀記》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個小回女孩去書店竊讀,從書中得到了答很大樂趣的事,她常常光顧書店,卻從不購買書,所以她想方設法地把自己隱藏起來。藏在人群中或者貼在一個大人身旁。直到飯店飄來一陣陣菜香,書店的日光燈也亮起來的時候,她才依依不捨地離開。有時還會為了看完一本書而跑幾家書店。她這種強烈的求知慾和對讀書的渴望真令人感動。
『捌』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運用抓重點詞句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
抓重點詞句要以具體的課文為例,比如小學語文六年級的《窮人》,我們可以抓住「哦,我們回,我們總答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這句話,讓學生體會,你覺得這句話中的哪個動詞用得特別形象?學生很容易會找到「熬」字,再結合「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變得嚴肅、憂慮。」這句描寫漁夫神態的句子,漁夫的高尚品格也就不言而喻了。
『玖』 如何培養小學中高年級語文理解詞語的能力
提高小學語文中高年級的閱讀能力可從以下幾方面抓起:
一、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閱讀實踐
閱讀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閱讀的過程.教學中,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閱讀實踐都很重要.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必須以實踐為基礎,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有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應讓學生通過讀書來學會閱讀.教師要善於精講,善於點撥,在教學中自然地滲透學法,使學生在學習一篇篇具體的課文中,在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具體感知學法.指導學生學習時,首先要在教師的示範、帶領與指導下,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知到學習方法是什麼,一篇課文的學習是通過運用什麼方法來實現的.其次,要通過這一學習方法的運用,使學生初步獲得成功.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目標明確,通過示範和示例的教學去示法.第三,要在啟發誘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的同時,自然而然地蘊含著理解時所遵循的認知程序和採取的思維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去自己嘗試學習,從而逐步明確究竟如何做才合適.滲透學法的過程是學生參與語言訓練的過程,是學生展示思維的過程,是學生感知的過程.
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把閱讀訓練與寫作訓練結合起來
在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成斷連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從閱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閱讀和寫作有著內在的聯系,讀是寫的基礎,寫能促進讀,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二者的訓練都是按照字、詞、句、段、篇的順序進行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是很有必要的.
1、品味教材魅力,激發寫作興趣
編者為我們精心設計了一篇篇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的課文.教師要充分挖掘文章的美,引導學生品味、感悟其中的魅力,使他們受到熏陶和感染,發現優美的文章竟如此吸引人、打動人,故產生創作的沖動和興趣.如《桂林山水》這課以清新、流暢的語言描繪了桂林秀麗的景色,那如詩如畫,宛若仙境一般的美景深深吸引大家.桂林山水的魅力不正來源於作者筆下的優美文字嗎?我們是否也能寫出如此優美的文章呢?我想,在他們對優美詞句深刻體會和產生美感享受的一剎那,一定有人會怦然心動、躍躍欲試,寫作沖動和熱情會油然而生吧!
2、豐富語言積累,成竹在胸
有人說:閱讀是吸收,習作是釋放;閱讀是根,習作是果實.是啊,課堂閱讀教學是指導學生學會積累語言的主戰場,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多方面指導學生獲得豐富的語言,掌握積累的方法,指導多讀多背,讓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盡可能多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指導摘錄優美的詞、句、段,要求學生配備一本摘錄本,做到筆記、腦記相結合.詞句是文章的磚瓦,長期積累,久而久之,詞彙豐富了,寫文章就下筆有神了.如《鄉村的傍晚》把傍晚的景色寫得非常生動,我讓學生朗讀、背誦、默寫並摘錄相關的語句,學生在讀寫中受到啟發,明白要抓住景色去寫晚霞和小河,還可展開想像,利用打比方等多種修辭手法去描寫.在學會了寫傍晚景色的同時還積累了余輝、湛藍等生動詞語.課後我叫學生以傍晚為題寫了一段話,發現他們自然而然地就用上了文中的一些優美詞句和修辭方法,而且還寫得較為生動,不至於提起筆來沒寫的.
3、抓住契機,多練筆
閱讀教學中會有很多好的練筆機會,我們在教學課文時一定要抓住契機,指導作文,讓學生想寫,會寫.很多文章都根據課文特點安排了小練筆,讓學生模仿其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寫法等進行小練筆,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我們應該緊緊抓住這些機會,還可以適當安排寫一些讀後感,一步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4、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寫作方法
課標明確指出,作文教學和閱讀教學要密切配合.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寫作方法.在作文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把從閱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寫作當中去.所以,我們要抓住課文閱讀這個契機,把寫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導滲透其中.
(1)、仿修辭手法
(2)、仿結構
a、連續結構段指段中的幾層意思是按照先後順序一層接著一層寫的,這也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結構段,在寫作中經常用到.《盧溝橋》、《撈鐵牛》等課文中都有典型的連續結構段,在學生理解課文的情況下,可安排仿寫訓練,如緊扣學生的學習、生活,以《洗手帕》、《大掃除》、為題寫一段話,要求學生先想好這段話要寫的內容,接著安排好順序,明確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哪層要寫具體,寫好還要檢查,每一層次意思前後是否連得上,有毛病的要加以修改.
b、並列結構段是指一段話將事物分成幾個方面來寫.《廬山的雲霧》二、三自然段之間就是這種構段方式,它從個不同方面寫了廬山的美景.使學生懂得同時介紹事物幾個方面的時候,可採用並列結構段.可指導學生練習寫《校園一角》片斷,讓學生在具體的寫作實踐中加深對這種結構段的認識.
(3)、總分結構是由總述和分述兩層構成.《蜜蜂》描寫蜜蜂辨別方向時採用了這種總分結構,先總寫出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的特點,然後從做實驗來具體寫出蜜蜂具有一種無法解釋的本領.指導學生仿寫時,教師可出示總述部分,讓學生圍繞總起句,寫分述部分.例:①我家養了一隻可愛的小花貓.②課間十分鍾真是熱鬧非凡.
3、仿詳略小學高年級有效地開展閱讀活動,對豐富學生業餘生活,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用這些方法既鞏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功,也為以後進一步學好語文,提高讀寫能力,奠定了扎實良好的基礎
三、改革語文課堂的結構
為了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必須建立一種以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學為主的學習方式,以思維訓練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
1.提示、設問.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事先要做一點提示,或明確學習目的,或介紹文章的背景及作者的情況,或提出自學的要求,或教給自學的方法等,幫助學生自學,把學生引上路.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自學,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教學目標要求,緊扣文章的思路,提出一些思考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在課堂上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
2.閱讀、思考.在做了簡短的提示和提出思考題後,就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尋求答案.這樣就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質量.
3.討論、切磋.學生帶著問題讀了文章以後,組織學生開展討論,相互切磋,讓學生把思維的結果用准確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出來.
4.歸納、總結.在自學的基礎上,教師幫助學生對自學所得進行歸納、總結、深化、提高.在教學過程中,邊討論邊歸納,師生共同活動,使學生的認識系統化.
5.練讀、練習.學生讀懂了課文,弄清了問題,設計鞏固、提高的練習,進一步感受作品中塑造的生動形象,深入領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總之,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其方法是多樣的.根據教學目的,教材特點,學生實際,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各種閱讀類型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完成閱讀教學任務,達到培養和提高閱讀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