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理解小學語文教師的交往角色
摘要:由於我國的語文教材沿襲的是古代讀經式的文選閱讀課程形態,注重讀者的涵泳內和感悟,所以教師容對於文本的解讀能力就顯得極為重要。教師對文本解讀的角度和深度,直接決定著一節語文課的質量,小學語文教師對文本的解讀能力直接決定著教師的教學水平。而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並非天然生就,是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和途徑進行提升的。大體上,筆者認為語文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可以沿著解讀前的背景知識准備、解讀時的方法技巧、解讀後(課堂教學中)的實踐反饋三個環節來進行。
㈡ 小學語文教師應具備哪些素養
1、語文教師應具備較強的聽說讀寫能力
這應該是作為一個老師的必要條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文教師要善於傾聽,敏銳地捕捉學生在表達中存在優勢與不足而加以鼓勵與引導。
普通話是教師的職業語言,口語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工具,因此能說一口標准、規范、流利的普通話,掌握一定的口語表達技巧,是一個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的一項基本技能。我們很多語文教師的話語沒有語文味,刻板,粗糙,不打動人心,無法讓學生感到語文的可愛。如果教師的語言不打動人心,無法讓人有傾聽的慾望,怎麼能要求學生好好地感受語文,學習語文呢?老輩人形容教師,是「兩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難磨一張嘴」,這不無道理。當代一些優秀的教師如斯霞、李吉林、霍懋征、於永正、王崧舟等都非常重視口語表達技巧,他們在教學中不斷總結探索語言運用的規律,努力追求語言的藝術,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語言風格。可以說,他們教學上的成功,在極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對語言的運用。所以,一個成功的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口語表達技巧。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是不可缺少的環節,也是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方法。比如,朗讀是否能做到聲情並茂,有效傳遞出文章的情感,為靜止的文字賦予生命的活力。講解是否能做到清楚地表情達意,在准確地用語言完成教學內容的流程中,同時使學生身心得以的灌溉與滋養。其實,講解也好,朗讀也罷,身為語文老師,應當把每一節課當作自己語言素養修煉的課堂,將課堂上的每一處的講解語、小結語、提示語都做精心地准備,將每一篇課文都當作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反復品讀其中的滋味,熟讀甚至成誦。於是,面對手中的語文教材,也許不要學生長篇大論地發言,或沒完沒了地質疑,慢慢的,也許你會以朗讀的方式和學生對話、以交談的方式訓練學生的語言,慢慢地,你和學生的語感就這樣涵養起來了——這也許是我們最簡單可行的語文方式。所以,語文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做到「低吟而體其味,誦讀而達其情」,真切動情地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文本表達的特色,讀出文本的價值。
語文教師必須能寫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筆字、鋼筆字。字要寫得端莊大方,筆順要正確,你要求學生有一個眉清目秀的作文本面,可自己的板書龍飛鳳舞,雜亂無章,你哪裡還有說服力呢?
語文教師會寫、擅寫應該是分內事。不僅要寫教學論文、教育故事、教學隨筆、教育案例,積極探索教育規律,研究科學、高效、有序的教學方法。還要寫雜感、詩歌、小說等,尤其是下水作文。語文教師寫文章不是為自己增添一層油彩,而是從心底深處去感應、領悟和闡釋教學生活和人生;語文教師能寫,不僅在於指導學生作文,還可以產生「青出於藍」的「桃李效應」,語文教師寫文章,還有更深層次的作用,那就是能影響自己對教材的分析把握,或是影響自己講課時的層次安排、語言表述和課堂結構設計等。叔本華說「讀書是走別人的思想路線,而寫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線,只有經過自己的思想路線,把讀書得來的知識消融掉,才會變為自己的東西。」能寫的人往往對教材的分析比一般人要深刻得多,對作品的本質特徵獲得高於一般人的敏銳感悟力和評判力。
2、語文教師要具備較強的解讀文本的能力
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一個好的教師,要想高質量地傳道、授業、解惑,必須要具備較強的鑽研教材的能力。鑽研好教材是教學的重要行為之一,是教師上好課的關鍵,可以說教師鑽研教材的情況,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只有鑽研教材深了、透了、廣了,才能很好地解決教學過程中的預設和生成之間的關系。
我們備課時的資料往往就是課本、教參、網路上下載來的教案,教師沒有深入解讀文本,缺乏個性體驗,沒有見解力和創造性閱讀。這樣的話,教師就不能文本知識進行有效的擴展和深化,教學自然就沒有深度和厚度。備課時,首先要深入文本與主人公對話,讀出個性體驗來,理解主人公的內心情感;而後透過文本與作者對話,作者的寫作背景是什麼?寫作意圖是什麼?最後,我們要思考編者的意圖是什麼?把它編入小學課本的目的是什麼?搞清楚這些,我們再去備教案,效果會好的多。
3、語文教師要具備較強的教學設計能力
教學設計能力是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的核心專業能力之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可以說教學設計能力是最能彰顯教師智慧和素養積淀的。
所以教師要有以下教學設計能力:
1.設定具體教學目標的能力
具體教學目標的設定應有利於學生今後的發展,有針對性、有效性,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客觀存在的差異性,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促使學生自覺地達成目標。能從認知、情感和心理驅動這三個領域,制定出更好的教學目標,幫助學生達到高級的認知水平,從而成為更有深度的思考者和更成功的問題解決者。
2.確定教學結構的能力
教學結構是一個縱橫交錯的結構。橫向結構指教學目標、教學原則、教學流程、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內容的相互聯系。縱向結構是教學環節的相互聯系,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教學流程。一個完整的教學結構,自然應包括學生的預習、導入、講解或討論、作業布置、小結等各個環節,也就是主題的呈現、主題的展開、主題的完成。在研究教學結構對課堂教學的作用時,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節奏緊湊。該花力氣的地方要捨得花力氣,在不必糾纏的地方作簡潔處理。
3.選擇教學策略的能力
㈢ 闡述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材解讀時如何扮演好三大角色
小珊迪(課文) 佚名 故事發生在愛丁堡。 有一天,天氣很冷,我和一位同事站在旅館門前談話。 一個小男孩走過來,他身上只穿著一件又薄又破的單衣瘦瘦的小臉凍得發青,一雙赤著的腳凍得通紅。他對我們說:「先生,請買盒火柴吧!」 「不,我們不需要。」我的同事說。 「一盒火柴只要一個便士呀!」可憐的孩子請求著。 「可是,我們不需要火柴。」我對他說。 小男孩想了一會兒,說:「我可以一便士賣給你們兩盒。」 為了使他不再糾纏,我答應買一盒。可是在掏錢的時候,我發現身上沒帶零錢,於是對他說:「我明天再買吧。」 「請您現在就買吧!先生,我餓極了!」男孩了乞求道,「我給您去換零錢。」 我給了他一先令,他轉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見他回來,我想可能上當了,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斷定他不是那種人。 晚上,旅館的侍者說,有個小男孩要見我。小男孩被帶進來了。我發現他不是賣火柴的那一個,但可以看出是那個男孩的弟弟。小男孩在破衣服里找了一會兒,然後才問:「先生,您是向珊迪買火柴的那位先生嗎?」 「是的。」 「這是您那個先令找回來的4個便士。」小男孩說,「珊迪受傷了,不能來了。一輛馬車把他撞倒了,從他身上軋了過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丟了。還有7個便士也不知哪兒去了。說不定他會死的……」 我讓小男孩吃了些東西,跟著他一快兒去看珊迪。這時我才知道,他們倆是孤兒,父母早死了。可憐的珊迪躺在一張破床上,一看見我就難過地對我說:「我換好零錢往回跑,被馬車撞倒了,軋斷了兩條腿。我就要死了。可憐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麼辦呢?誰來照顧你呢?」 我握住珊迪的手,對他說:「我會永遠照顧小利比的。」 珊迪聽了,目不轉睛地看著我,好像表示感激。突然,他眼睛裡的光消失了。他死了。 直到今天,誰讀了這個故事不受感動呢?飽受飢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質,將永遠打動人們的心。
㈣ 結合實際,談談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角色有哪些變化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角色主要是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
尊重學生的創新風格,關注個體差異,營造良好的學習課堂氛圍。
㈤ 小學語文今天的教師角色怎樣定位
教育的對象是發展的人,是帶有個人興趣愛好、思想情感的社會人。這就要求我們內的語文老師必須尊重容學生的人格、人性,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新課程標准確認語文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新知、平等對話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應以「對話人」的身份尊重同樣作為「對話人」的學生個體,自覺放棄傳統意義上把老師作為知識權威的做法。
㈥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轉變教師的角色
我個人認為,語文教師不應該只做一個教書匠,而應該作為一個雜家。什專么都要知道一些,什麼屬都要懂一些,什麼都要關注一些。
只有這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隨時給學生補充各種知識、隨時引導學生對事件的看法、隨時指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㈦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轉變教師的角色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提倡學生主動參與研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引導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為了進一步讓學生學習好語文知識,教師應充當好以下五種角色:
1.教師充當參與的引領者
教育家皮亞傑說過"學生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做先決條件。"語文教師應當在語文活動課中充當參與的引領者,學會創設良好的教育情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學生"自主參與"提供充分的條件。
2.合格的引導者
"教育的目的在於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之按自己的目標得到盡可能的發展,教學足以促進學習的方式影響學習者的一系列行為,但應更多地視為是一項人際互動的過程。"因此在語文活動課程之中.教師應堅持"在活動過程中關注的不僅是學生已學知識的鞏固,更應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學習能力的提高程度。"在語文活動課程之中,教師應成為組織學生自主分組合作學習的引導者,讓學生通過合作促使語文知識和學習能力的同步提高。在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之中,教師一定要改變把學生禁錮在課堂里、重復口耳相授、單調枯燥的教學方式,應當採取多種多樣的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如讀課外書、詢問、討論,在課前、課後搜集資料,故事會,朗誦會,討論會,辦手抄報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在講述、討論、交流、品評、操作等活動中促進發展,形成扎實的語文能力,並且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3.創新的點撥者
《語文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的能力。"小學語文活動課程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像和創造性思維的課程。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應在語文活動課上重視激發學生展開想像、聯想和幻想,當好創新教育的點撥者,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比如,為了鼓勵學生觀察周圍的事物,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可以引導學生多看、多聽、多想、發現問題,並把其記錄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定期上交老師批閱。這樣既能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又能增長才幹,學生的創新意識也一定會被激活,創造性思維一定會得到發展。
4.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者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其次,"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實施課改之後,自然和社會成了學生學習的樂園,為多樣化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根據語文活動課程開放性的特點,教師應樹立大教育觀。把學生的成長看作是一種社會責任,充當學生活動空間的拓展者,引領學生從教室走到室外、從校內走到校外,根據本校實際、班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充分利用各種場所、努力開發各種教育資源,為豐富學生的語文活動服務。讓學生從生活中參與語文活動課程,然後將自己所學到的語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在生活中成長。
5.評價的組織者
《語文課程改革綱要》中也指出:綜合活動課程要求新的評價理念與評價方式。它主張採用"自我參照"標准,引導學生對自己在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同時小學語文活動課程的性質也是綜合性的。因此,在語文活動課程之中對兒童的評價必然是多樣化、綜合化、鼓勵化的,教師應主動地組織學生進行自我以及學生彼此之間的評定、鑒賞,將學生在語文活動中的情感表現、取得的體驗和經驗成果以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動精神和實踐能力等作為評價的依據,制定不同的評價目標、採用不同的評價手段,促進每一位學生在語文活動課程中知識得到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發展、創新精神得到培養。
6.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
美國著名的人際關系學大師戴爾?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15%靠專業知識,85%靠人際關系和處世技巧。"這句話一語道破了成功的關鍵。現在的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終日處在家長的精心呵護下,不願意與人合作交流,也可以說是不懂的怎樣去與他人合作交流。所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在當今社會顯得尤為重要。而語文綜合性學習恰恰有利於對學生合作意識、合作能力的培養。因為小組合作學習是語文綜合性學習常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活動形式之一。
7.重點關注差生
教師最主要的就是對學生充滿愛心,尤其是對成績較差的學生更需要呵護,很多學習活動中,往往是優生踴躍積極,差生一旁做觀眾。究其原因不外是:差生有自卑心理,再加上某些方面確實不懂。自卑就不敢去想,不願去想,不相信自己,以為自己想的答案都不可能對;老師可以想辦法把這些"聽眾"改變過來,變成"演員",利用一切機會,對差生進行輔導,教他們思考的方法和思考的膽量,幫助他們提高成績。
總之、新課程期待著老師們重新審視對職業角色的定位,把自己從"神壇"中請下來。能與生為善;把自己從"經驗"中請出來,敢自以為非。期待著老師們正確地發掘其內涵,變通地實踐其要求,給學生烹調出豐盛的素養套餐。期待著老師們米關注孩子們的學習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規,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課堂上少一些"話語霸權",多一些百家爭鳴。
㈧ 小學語文教師必看的書有哪些謝謝了
小學語文教師必看的書有:
一、教育名著
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2.《新教育之夢》(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蘇霍姆林斯基選集》[蘇]蘇霍姆林斯基 著 譯者:蔡汀 王義高祖晶 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
4.《終身教育引論》[法]保羅·郎格朗《終身教育引論》,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版[教育管理專業必讀書目]
5.《明日之學校》(杜威著,趙祥麟、王承緒編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
6.《民主主義與教育》(寫於1916),[美]杜威,王承緒 譯,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1版
7.《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楊漢麟譯,作者:(英)伯特蘭·羅素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1年6月
6.《愛彌爾》[法]盧梭,李平漚譯,商務印書館, 1978年版
9.《教育過程》(美國,布魯納)邵瑞珍譯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
10.《教育過程最優化》[蘇]巴班斯基 吳文侃等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01
11.《課堂中的皮格馬利翁——教師期望與學生智力的發展》[美國]羅森塔爾、雅各布森著,唐曉傑、崔允潡譯,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3.
12.《學習,別聽學校的》(德國,菲拉·費·畢爾肯比爾著,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註:此書為德國中小學教師必讀書)
13.《和老師的談話》(贊科夫)[蘇]JI.B.贊科夫著 杜殿坤 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14.《多元智能》 [美國]加德納 著,沈致隆譯,新華出版社出版
15.《教育詩》[蘇]柯著磊然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三七作家,專門在 2003-02-13的《南方周末》上推薦此書)
16.《大教育論》1957年,[捷克]誇美紐斯,人民教育出版社加以修改,用《大教學論》的書名重新出版。影響歷史進程的一百本(社會科學類)
17.《普通教育學》[德]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8.《教育論》(英)斯賓塞《教育論》HerbertSpencer1820--1903),19世紀下半期英國功利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教育家。胡毅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19.《教育漫話》(漢譯世界教育名著叢書) [英] 約翰·洛克 著/ 徐誠 、揚漢麟 譯/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年:1999
20. 《人的教育》,福祿倍爾(福祿倍爾:幼兒教育之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1.《審美教育書簡》,席勒著,范大燦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
二、理論視野
22.《葉聖陶教育文集》葉聖陶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獲得國家圖書獎
23.《陳鶴琴教育論著選》,呂靜等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4.《愛心與教育》1999年,李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一書出版,這本書同時獲得中共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大獎、冰心圖書大獎和中國教育學會「東方杯」科研成果一等獎。李鎮西著,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
25.《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1972,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26.《別國的學校和我們的學校》;(英)埃德蒙·金著,王承緒等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7.《中國教育思想史》郭齊家,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6[專著《中國教育思想史》曾先後在大陸和台灣出版,獲全國第一屆優秀教育圖書一等獎及全國首屆優秀教育理論著作優秀獎,以後又被外文出版社譯成英文。
28.《教育基礎》(江蘇教育出版社)
29.《教育心理學》
30.《兒童發展》(江蘇教育出版社)[美]勞拉·E·貝克著,2002年12月
三、教改實踐
31.《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32.《當前中小學教育改革中的六大焦點問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33.《教育中國——50名流素質教育訪談》夏欣著,光明日報出版社,2002年7月
34.《素質教育學習提要》(教育部編寫)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2001年
35.《當代教育學》(修訂版)袁振國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36.《教育理想與信念》(肖川)嶽麓書社出版2002年6月
《我的教學生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斯霞著(1910-?))江蘇教育出版社,1985年
37.《我的教學生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斯霞著(1910-?))江蘇教育
38.《李吉林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情境教育》(李吉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39.《向孩子學習》主編:孫雲曉;副主編:康麗穎。晨光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本書榮獲共青團中央第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作品(圖書)獎。
40.《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葉瀾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41.《創造性思維與教學》《創造性思維與教學》陳龍安(台灣)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年版
42.《討論式教學法:實現民主課堂的方法與技巧》2002年1月(美國)布魯克菲爾德 普瑞斯基爾 著 羅靜 褚保堂 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
43.《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加]馬克斯·范梅南著,李樹英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44.《走出教育改革的誤區》藤田英典[日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5.《中外教育小說選》(已經編寫好)
46.《中外教育散文選》
四、教育人物
47.《孔子評傳》匡亞明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12出版,此書獲得中國圖書獎
48.《中國教育家評傳》沈灌群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1989年全國優秀教育理論著作獎;1995年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教育類碩士必讀教材)
49.《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思想錄》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獲1997年國家優秀圖書獎
50.《中國著名校長辦學思想錄》江蘇教育出版社朱永新博士(市長)主編
51.《中國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錄》朱永新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
52.《教育的奇跡》(主編朱永新)
53.《窗邊的小豆豆》南海出版公司,黑柳徹子[日本]2003年8月
54.《仁愛一生: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特里薩修女傳》屈雅君、劉鐵英編譯,珠海出版社,2002年7月
增補:
1.《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皮亞傑著,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傅統先譯。
2.《為了21世紀的教育——問題與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3.的教育科學圖書
4.《國際教育新理念》 2001年10月。由顧明遠和孟繁華主編的一書,海南出版社出版了。
5.《我的教育思想》(於光遠)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6.《21世紀中國教育向何處去》蔡克勇著 1999年10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7.《當代世界教育改革》徐輝、徐仲林撰寫 1997年1月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8.《教室的革命——語文主題活動新探索》(浙江教育出版社褚樹榮老師主編)2002年9月
9.《現代課程論》(鍾啟泉)、《現代課程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初版/1998年第五次印刷,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1991年繁體字版)
10.《德育新論》(江蘇教育出版社)(魯潔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
㈨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教師角色的轉換
我認為小學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以下幾種角色。
一、課堂教學的組織者
傳統教學中教師更多時候扮演的是管理者與控制者,師生之間是管理與被管理、控制與被控制者的關系,尤其是小學生,貪玩好動,自製力差,這的確需要教師來調控,但是教師卻將此簡單地理解成管理,認為服從管理的就是好學生,不服從管理的就是壞學生。小學生的個性被壓抑,其思維被局限在課堂這個狹小的空間里,學生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已習慣於教師講學生記,教師問學生答的應試教學模式,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唱著獨角戲,而學生只是課堂的聽眾與看客,在課堂教學中處於被動從屬地位。新課程改革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提出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人,這對教師的角色提出了切實的要求,即要由以往的管理者與控制者轉變成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要把課堂這個大舞台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主角,而不再是教師唱獨角戲,教師是這台舞台劇的主持者與設計者。這樣的課堂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學習有了更多的學習自主權,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正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們所不斷追求的。
二、知識的主動構建者
提問是教師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對提問的質量與評價標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提問只局限於表面層次,通過閱讀文本便可解決,教師對問題答案以對與錯來判定,學生處於被動消極地位,所學到的知識雖然說也是通過學生的閱讀來解決的,但是這些問題只是膚淺、表面的,教師沒有將問題引向深處,其自主學習與個性發展很難實現。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我們要將學生引向深層次思考,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主動構建過程,這對教師指明了方向,需要教師實現兩個轉變:第一,創設愉悅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新形勢下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構建過程,而不是書本知識的復制過程,我們要將知識的單向傳遞轉變為多向交流,要注重課堂生成的處理,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把學生的課堂反應引向更高的層次,讓學生學會主動地發現問題,學會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第二,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新課程標准提倡以人為本,倡導發展性評價,以使學生增強信心、體會成功。因此我們要摒棄以往教學中的終結性評價,落實發展性評價。發展性評價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注重過程評價,關注學生間的個性差異,目的在於激勵學生發展。
三、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是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組成的。我們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為學生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但是這並不等於說放任自流,教師不管不問,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不是強制學生學習,而是以學習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來,與學生一起探討問題。小學生知識基礎薄弱、認知能力較差,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此時教師要為學生理清思路,給學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促其改正錯誤,清除障礙,勇往直前,使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成為師生良性互動的過程,從而促進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進步。這樣既實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又讓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
四、教學活動的研究者
以往的教學中我們注重的是「傳道、授業、解惑」,年復一年地將書本上不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新課程改革倡導動態生成的課堂,提倡學生的個性發展,我們要擺脫教書匠的角色,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開發整合各種教學資源,積累總結經驗。新課程改革提出教師不僅要成為課程的實施者,還要成為課程的開發者,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我們的學生與課程,學習新理念,運用新手段,開發新資源,成為科研型、創新型的教師。在現代教育理念下,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提高自身創造性運用教材的能力,由課程的執行者成為課程的開發者、研究者。新課程改革更加關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師只有具有創新意識與思維能力,才能深入挖掘教材,整合教學資源,將創新教育融於教學的各個環節,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