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體現語文課堂中的「語文味」
內容摘要:關注高效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必須審視定位,從自身出發,關注本真的語文課堂。要使語文課堂具有濃厚的「語文味」。要使「以讀為本」和「以人為本」的思想在語文課教學中要得以充分體現,要使學生有說出體會的慾望,有體會的語言可說,有膽量敢說。要關注文本細讀、追求智慧課堂。關鍵詞:以讀為本、以人為本、「問題」意識、文本細讀
簡單的說「高效課堂」就是要讓最短的時間的課堂實現最大的實效。課堂教學時間是一個常量,學生的學習精力也有一定的限量。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必須審視定位,從自身出發,關注本真的語文課堂。這就要教師「堅守語文的本真,追求智慧的課堂。」 「不要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田。」簡單的說就是要守住語文本體的「一畝三分地」, 具有濃厚的「語文味」。要在課堂上不折不扣地體現 「讀味」, 「言味」 「析味」的三「味」書屋。
(一)「讀味」——堅守語文本真、感受書聲琅琅。
特級教師於永正說:「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是誦讀。」 「多誦讀,熟讀成頌,筆未著紙,可用的多種表達方式早已蜂擁而至,你自然可以隨手拈來,不費思索而順理成章。」
「以讀為本」和「以人為本」的思想在語文課教學中要得以充分體現,教師要給學生讀的機會,把讀的權利完全歸還給學生,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要讓孩子多種形式朗讀:范讀,表情朗讀,分角色讀,表演讀;默讀,誦讀,男女對讀。讀的同時要加強指導,讀的形式多了,讀的層次也就有所不同,方法也就更加靈活了,學生的精力也就旺盛了,讀書求知的興趣就更高了,這對「積累語言」和「促進人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我在教學《魚游到了紙上》時就是先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導入時,讓學生先對「課題」質疑,提高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讀書的慾望。首先我在課件上出示圖片給了學生一個視覺和感覺上的刺激,讓學生的學習慾望達到的最高點。指導朗讀的時候,要學生結合課文中的插圖,邊讀邊想,在頭腦中想像當時圍觀人群的表情、技藝高超的畫家、小女孩的問話一一在頭腦中浮現出來,把文字和情境結合起來,學生讀起來也入情入境,興趣高漲。整節課,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真正做到「讀中悟情,讀中悟理」, 「以讀為本」和「以人為本」的思想。
竇桂梅執教《宋定伯賣鬼》第一課時採用多種形式朗讀,先是師讀出譯文的意思,同學們讀出相應的文言文,接著讀第二自然段,同桌之間互對,最後讀第三自然段時,請一個同學讀譯文,其餘孩子讀文言文。就這樣使學生一直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讀書求知的興趣。書要讓學生自己先去認真讀。縱觀小學語文教材,大部分課後思考練習題的第一題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再者古人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就說明了讀書必須要讀,而且要認真讀、反復讀,讀得滾瓜爛熟,這樣不理解的內容、意思就會自然明白。怎樣才能讓孩子喜歡讀書,會讀書呢?我想應從以下三方面解決:
1、採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要想使學生能夠表現出超常的勇氣、毅力和智慧,就要讓學生有閱讀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法很多:創設情境、巧設問題、圖文結合、開展競賽、多媒體的使用等。
小學生的自製力一般說來都較差,這就需要教師能夠適時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興趣:一是當學生初讀課文對課文內容理解有了大致的了解,沒有什麼新奇的時候,就可以適時追加一個加深理解的問題,這樣孩子的興趣就再一次被調動起來;二是如果學生在思考問題時遇到困難了,教師就可以提出能使學生豁然開朗,有點撥作用的問題,減輕孩子閱讀難度;三是當學生以上問題都解決了不願思考問題時,教師就拋出可探討的問題,以激發他們探討的興趣,充分發揮小組的優勢;只有這樣不鬆懈,步步加深,通過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閱讀目的教育,才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
2、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要想閱讀形成能力、提高效率,達到目的,好的閱讀習慣對其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好的閱讀習慣如果養成,便會終生受用,是學生擁有的寶貴財富。在小學階段,不僅要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和邊讀邊想的習慣,還要讓孩子學會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等等。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養成了,就能自己樂於去讀書並大有所獲。
3、培養質疑釋疑的能力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多引導學生質疑,讓學生釋疑,這樣教師就可以清楚地知道重難點在哪裡,學生有什麼地方還不明白,教師就可以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提高學習效率。對學生來講,能更好的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激活學生思維及養成求知興趣的作用等等。語文學習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尋疑、質疑、解疑。讓「尋疑、質疑、解疑,」成為激發學生閱讀的動力。發動學生互相幫助解疑,著力提高學生解疑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要讓孩子運用多種形式朗讀,豐富孩子的詞彙量、積累語言,為習作奠定必要的基礎。
(二)「言味」——審視教師定位、做好語言訓練。
不管你是什麼級別的廚師,還是家庭主婦做一盤好菜都不能缺少鹽味。語文課堂也是這樣,不能缺少言味。這就要我們關注文本的細讀,激發說話的興趣。
首先要讓孩子成為課堂的主人,活動為課堂的中心。教師在整過活動中只起「導演」的作用。在課堂上,教師指導學生分組朗讀比賽,課本劇表演;學生是整過活動的「主角」,教師是整過活動的「配角」,活躍課堂氣氛,擴大了學生的認知結構,切實落實以學生為本的精神。這樣,學生在各種活動中,有了再創造的基礎,使學生有說出體會的慾望,有體會的語言可說,有膽量敢說。這樣的課堂還缺少言味嗎?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要關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孩子的評價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要有創造就要有提出問題的挑戰。面對挑戰的第一步就是提問,一個好的問題往往比一個恰當的回答更有價值。在課堂上,作為教師應做到問題的精簡,而不能太乏,應時刻鼓勵學生多問,孩子在熟練讀好書之後也的確能思考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教師注意用激勵的方法,進行評價和學生相互評價以及學生的自我評價,評語要恰當而自然,盡可能地讓學生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和情感體驗,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我在教學《她是我的朋友》時,有幾個環節,我都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第一處,讀了描寫阮恆神態心裡的句子後,你是怎麼想的?學生的回答很積極,「他雖然害怕但他真勇敢,他真厲害,」不必要考慮他們說了多少,至少他們有強烈的說的慾望,長此以往,他們也就有話可說了。第二處,聽了阮恆的話,你有什麼話想對他說嗎?學生的發言也非常踴躍,「你當時疼不疼」「你沒有想過放棄嗎?…. 第三處,我問「學了這篇課文,你覺得阮恆是個怎樣的孩子?你向阮恆學習什麼?你自己怎麼做?在我的啟發下,有的孩子要好好練習寫字,有的小孩子要好好練習跑步,有的孩子說要好好練習舞蹈,……我聽了之後覺得非常高興,我覺得孩子的說話慾望被我調動起來了,我也有了成功的喜悅。審視教師定位、做好語言訓練,除了以上所將還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課堂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課堂中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尤為關鍵。教師可以在充分了解學生心理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產生語言表達的自覺性,增強語言表達的自信心,要多鼓勵,讓他們擁有更多的機會訓練,充分調動他們語言表達的積極性。讓學生敢發言。不能嚴厲批語答錯的同學,對回答不完全正確的學生及時引導,幫他們能夠說對。 使孩子樂於發言。教師可以經常和學生一起聊天、共同參與活動,讓孩子敢和老師說話,樂意和老師說話,以致想和老師說話。久而久之同學們就會自然、大方,有話可說了。
2.採取讀,看,做,寫等促說途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進行說話訓練,大大地激發了孩子說話的興趣,調動了孩子說話的積極性,促進了孩子語言的規范化,能夠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是學生語言表達的基礎,讀得數量多了,記憶的內容也就多了,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也就更規范,更具有色彩。
科學家有過這樣的論證:人腦中所獲得的信息70%-80%是眼睛的功勞,所以要訓練學生多觀察事物,指導學生觀察事物,教給他們觀察事物的方法,為說話訓練創造必要的素材。在觀察活動中,指導學生區分特徵來觀察,如觀察景緻,要讓學生從它們的不同角度去觀察,能夠看清主要特點並能夠說出來。在說的過程中要流露出喜愛和贊美的情感。這樣看和說相互結合,不僅教會孩子觀察事物的方法也增長了孩子的知識,同時也提高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樣以看促說,看說結合,讓孩子有話可說,有話想說。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發現但凡學生自己經歷的或者親手做的事,總能繪聲繪色,感情真摯地說出來。由此可以想到如果在教學中,注意讓學生自己動手,讓孩子的手、腦、口並用,邊做邊說。
綜上所述,我們感到尤其是在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訓練中,需要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多種角度地訓練,這樣才能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上寫作之路,為進入作文之門奠定基礎。
(三)「析味」——關注文本細讀、追求智慧課堂。
要關注文本細讀、追求智慧課堂。就要先備好課、上好課,而文本細讀就是它們的基礎。堅守語文的本真,也就是不要離開文本,要以本為本,關注文本的解讀,文本的細讀。課程標准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所謂的語文素養是指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
教師解讀文本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教學效果的好壞。只有教師自己有所感悟,學生才能有所感悟;只有教師自己有所體驗,學生才能有所體驗;只有教師自己受到感動,學生才能受到感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抓住文本細讀,學會品詞析句,要想使學生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教師必須對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為此教師就要採用多種方式、多角度地進行文本細讀。
課文中的語言很豐富、精湛,引人入勝、耐人尋味的。豐富、精湛、耐人尋味的語言怎樣才能讓學生得到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呢?一個字「析」 教師真正地析出味來,學生才能品出味來,才會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王崧舟老師在教學「楓橋夜泊」時緊緊抓住了「愁眠」這一核心詩眼,由此從 「月落」、「烏啼」、「霜天」、「江楓」、「漁火」,從所見、所聞、所感,幾個方面分類品讀詩歌內涵,解讀詩歌意境,引領著學生也包括在場的老師們走進了那個孤寂清冷的夜晚,走進了詩人張繼的內心,走進了《楓橋夜泊》。隨著品析詞句的層層深入,王崧舟老師依次完成了完整一首詩的板書。當解讀「霜滿天」時,王老師用李白的詩句「疑是地上霜」進行比較品析。一下子讓孩子感受到詩人在茫茫夜空中感受那彌漫滿天的霜花。正如王崧舟談「文本細讀」時說到什麼是文本細讀?他引用了朱光潛在《美學》里的話說就是:慢慢走,欣賞啊。把這個「走」換成「讀」:慢慢讀,欣賞啊。
「關注文本細讀」是個新的理念,細讀的前提是多讀。教材必須反復讀,只讀一遍兩遍是不會有什麼感覺的。朱熹說:「大凡讀書,須是熟讀。熟讀了自精熟,精熟後理自見得。」這是讀書人的切身體會。不僅要熟讀還要學會思考。《管子�6�1內業》雲:「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助之;非鬼神之力也,精誠之極也。」教材要細讀,只要細讀到一定程度,終會有結果的。
於老師說:「文本細讀也要學會與別人交流。與別人交流是借「智慧」,會非常便捷地走入文本。」我覺得對於文本細讀不能一個人閉門,而要經常和同辦公室的老師交流,同學科的教師交流,這樣才能有所促進,掌握才能更好。
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說:「不看別人的戲,就演不好自己的戲。」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參與教研活動,多去聽別人的課,從中發行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的長處,也可以發現別人們發現的東西,是自己能夠更准確地解讀文本,這也是文本細讀不可缺少的因素。文本細讀雖然只是一門技術,但是,它最終關乎的卻是教師作為專業人士的職業素養,「打鐵還得自身硬。」要想當個好老師,就要是自己的文化積淀深厚了,是自己的生活豐富了。更要從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的角度出發進行「文本細讀」,使「文本細讀」的效果發揮的更好,「文本細讀」之路也才能越走越順暢,越走越遠。
演繹高效,追求實效,我心中的伊甸園,也許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過程。或許我始終不能到達理想的境界,只能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徘徊,但我會引領著一群孩子,慢慢地向你靠近!我一定永遠懷著追尋理想的沖動,且行且思,且行且品。讓語文課堂這「一畝三分地」,不折不扣地體現 「讀味」, 「言味」 「析味」,使課堂落到實效,爭取高效!
zz轉載
2. 如何激發一年級小學生的學習興趣_語文教學論文_教師隨筆
對一個小孩子,我 們無法從理想前程這些大道理上讓孩子得到多少實實在在內的教育,我們必須從激發容孩子的好奇心,充分調動和鼓勵孩子,讓孩子在鼓勵中產生一種對學習的願望和一種堅持的精神.平時我們家長特別是老師,要善於安排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教育形式要多樣,教育方法要靈活,要把握孩子的特點,把抽象問題具體化,通過想一想,動一動,試一試,拆一拆等課外活動,培養孩子的求知慾,同時一定要給孩子創造成功的機會,讓孩子品嘗成功的喜悅,這樣就能使孩子對學習感興趣.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於如何激發一年級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語文教師隨筆,希望對你有幫助!
3. 小學語文教育隨筆
教育隨筆-----孩子作業潦草怎麼辦?
開學初,拿到新作業本,孩子都會一筆一劃認真地寫作業,可是一段時間過後,有的孩子的作業就非常潦草,如何克服這種不良習慣呢?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以下建議:
一、預防法:在孩子做作業之前,家長或老師一定要提出適當的要求,使孩子重視自己的作業。
因為孩子正上一年級,一定要從每個細節處著手,比如拿筆的姿勢,坐姿,都要嚴格要求,因為開錯頭,糾正起來很費工夫。
二、榜樣法:給孩子展示優秀作業,激起孩子的進取心——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另外,當孩子作業有一定進步時,要及時表揚,鼓勵。
三、 多練字帖:孩子作業潦草,有的可能是寫不好字,有的可能是性子急,馬虎。字帖練習可以彌補這兩方面的不足,再者,家長也可以讓孩子學習圍棋、練練毛筆字,這些對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都有很大幫助。
幫助孩子克服作業潦草的方法很多,具體運用時要因人而異,靈活應變。
隨筆----胡某,是個可愛的男孩,我認為他是個可塑之才。沒想到他說得和做的是另外一套。做作業時動作很慢,思想很不集中,回家作業經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書寫相當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師就是學生向我告狀。於是,我找他談話,希望他能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以學習為重,按時完成作業,知錯就改,爭取進步,爭取做一個他人喜歡、父母喜歡、老師喜歡的好孩子。他開始是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後來口頭上答應了。 可他又一如既往,毫無長進,真是「承認錯誤,堅決不改」。此時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許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覺得身為班主任,不能因一點困難 就退縮,不能因一個後進生無法轉化而影響整個班集體,必須面對現實!我內心一橫:不轉化你,誓不罷休。為了提高他的學習成績,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個責任心強、學習成績好、樂於助人、耐心細致的女同學跟他坐,目的是發揮同桌的力量。事前,我先對這個女同學進行了一番談話:為了班集體,不要歧視他,要盡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幫助他,使其進步。這位同學滿口答應,並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或 課堂時間幫助他,教育他。有時,這位同學也會產生一些厭煩情緒,說他不太聽話,不太樂學……此時,我就跟她說:要有耐心,慢慢來。後來,他取得進步時,除了表揚他,我還鼓勵他們說,這也離不開同學們的幫助,特別是這位同學的幫助。在同學們的幫助下,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進步。他學習上更努力了,紀律上更遵守了,甚至自己當起了值日生,勞動也更積極了,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為此,我會心地笑了。後來,有一次我找他談話時,他說:「老師,某某同學這樣關心我,愛護我,幫助我,如果我再不努力,對得起她嗎?」我笑著說:「你長大了,懂事了,進步了。我真替你高興。」
4. 小學語文繼續教育教學隨筆
面對新一輪課程改革,使小學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同時,也應當看到,由於大家對新課程尚處於探索階段,到底怎樣去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眾說紛紜,使人有種無所適從的感覺。許多觀點雖然很獨到,很新穎,但操作起來,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過聽一些課,隱隱覺得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開始走向新的極端:一味的課堂對話,一味的強調讀和感悟。像這樣教學,能否達到課程標准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我認為,像這樣去教語文,如果用辨證法來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竊以為,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千萬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千萬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如果離開了實事求是,離開了全面地看問題,離開了變化發展地看問題,把什麼都來個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們所揭示的教育教學規律。
因此,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努力從多方面去積極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尤其要指出的是,培養習慣,正面引導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習慣養成教育,有時還必須帶有強制性。必要時,還需要有教師意志的左右。因為,小學生對教師的某些習慣的培養還不能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對他們的成長是十分有益的。
對於小學生來說,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首當其沖:一、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二、細心認真、一絲不苟的習慣。三、勤於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四、大膽、大方、大聲說話,說普通話習慣; 五、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六、好問的習慣;七、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的習慣;八、規范、整潔寫字的習慣。
培養習慣,要悉心引導,嚴格要求,點點滴滴到位。舉例來說,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要讓學生寫一筆好字,就必須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須規范、整潔地寫字。還是以寫字習慣培養為例來說,良好的寫字習慣就具有極強的遷移性。學生把規范整潔地、有一定速度地寫字的良好習慣養成了,其他習慣:如愛惜書本文具,學習細心認真,一絲不苟,學習講效率,講質量、求速度等等也跟著上來了。
5. 隨筆小學語文校本研修課題有那些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杜甫有詩雲:「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專顏.」這是杜甫認屬為的幸福.「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自由自在的幸福是李白的人生寫照.司馬遷用「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詮釋著自己對幸福的理解,而登上岳陽樓的范仲淹面對滾滾的江水,吟誦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此為幸福.
感嘆古人對幸福的深刻理解,我也漸漸得出自己要的幸福究竟是什麼樣的.它不是千金的財富,不是受人注目的地位,而是為人,為別人著想的奉獻,是付出,這就是我要的幸福.
一份有自己聲音的幸福
作家朵拉有一句至理名言:第一個孩子都是一滴有自己聲音的水.因而引發了我,我覺得每一份幸福也正如那一滴有自己聲音的水,你可以選擇其滴落的方式,但它的聲音你別無選擇.
人打一落地,便是一個生命個體,有自己必須經歷的人生,有自己的理想抱負,更有著對幸福不同的詮釋.假如,真的只有當幸福失去後才知道幸福的可貴,那麼還有誰有勇氣去追尋幸福呢?
6. 怎樣寫小學語文教學隨筆
小學語文的教學隨筆這個的話一般是根據你的課堂內容來算的。
隨筆的話就是寫自己的感想,沒有什麼難的。
7. 如何提高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有效性教育隨筆
一、閱讀教學要注重感悟閱讀,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古人版雲:「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權。這是古人在長期閱讀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在感悟的基礎上要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尊重學生的個性,整個感悟過程需要他們自已完成,而不是老師包辦代替,給學生心靈以自由。當然,老師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要適時加以指導。老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指導:一是為學生指導思考的方向;二是幫助學生拓寬思路,引導他們多角度地想問題;三是把學生思維引向深入;四是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在學生已充分感悟的基礎上通過聯想展開對話,並引導學生對不同看法加以辯論,讓學生在互相交流中,取長補短,發展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