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語文一年級的課文有哪些
一年級下冊
第一單元 識字1 1 柳樹醒了 2 春雨的色彩 3 鄧小平爺爺植樹 4 古詩兩首 語文園地一內
第二單元 識字容2 5 看電視 6 胖乎乎的小手 7 棉鞋裡的陽光 8 亮的心願 語文園地二
第三單元 識字3 9 兩只鳥蛋 10 松鼠和松果 11 美麗的小路 12 失物招領 語文園地三
第四單元 識字4 13 古詩兩首 14 荷葉圓圓 15 夏夜多美 16 要下雨了 17 小壁虎借尾巴 語文園地四
第五單元 識字5 18 四個太陽 19 烏鴉喝水 20 司馬光 21 稱象 語文園地五
第六單元 識字6 22 吃水不忘挖井人 23 王二小 24 畫家鄉 25 快樂的節日 語文園地六
第七單元 識字7 26 小白兔和小灰兔 27 兩只小獅子 28 小夥伴 29 手捧花盆的孩子 語文園地七
第八單元 識字8 30 棉花姑娘 31 地球爺爺的手 32 蘭蘭過橋 33 火車的故事 34 小蝌蚪找媽媽 語文園地八
選讀課文 1 春風吹 2 好孩子 3 象鼻子 4 咕咚 5 小猴子下山 生字表 生字表(一) 生字表(二)
⑵ 如何評課小學語文課《荷葉圓圓》
不要認為高高在上,自認完美的人是最好的.那是安於現狀,無知的滿足.最好的你,永遠在努力與奮斗的征程上.只有不斷地求知,不斷的拼搏,才能日趨完美.在歷練與追求的過程中,提升對事物的認知與感知,激發自身最好的創造力與思想潛力,從而發現並挖掘出最好的你.它體現的不僅是外在的浮華,而更能表現出一個人內心的充實.
最好的你應具備超人的魄力,但這並不是代表著魯莽.魄力,是在一定觀察與了解的基礎上,方能顯現的.有了它,你可以盡情的施展抱負,用最好的你闖出一片心儀的天空.在鍾情已久的舞台上,揮灑你的熱情,展現你的青春,昭顯你的魅力.
⑶ 如何實現「朗朗書聲在小學語文課堂」之我見
這一學年聽課,發現許多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共同的現象:分析得多,理解的少,討論得多,讀書的少;教師講得累,學生聽得困,教學效率低。王尚文教授說過:「書面語的閱讀只有還文字以聲音,才能在傾聽中找回生命的氣息,找到心靈的感覺。」語文課讀書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只有讀通了,讀懂了,才能體會文章的精妙。「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教師要採取各種方式調動學生的激情,讓語文課堂充滿朗朗的讀書聲。
有感情地誦讀,體會角色的特點和情感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但凡語文,字里行間總是滲透著隱隱的情愫。這種情感的體會,單靠老師的講解是不夠的,往往老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昏昏欲睡,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莫名其妙。而讓學生聲情並茂地自由朗讀、互相學習,教師指導,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荷葉圓圓》時,從指導預習到第一課時的教學,學生已經較好地掌握了生字,對課文也讀得熟練了,初步體會到荷葉的美麗。在第二課時的教學時,我在做示範引領的時候,故意把「小」字讀掉了,引得學生急得爭相指出:「何老師,你把『小』字讀掉啦!」
「這有什麼關系嗎?」我故作驚訝。
「小水珠多可愛呀!去掉『小』就不可愛啦!」
「那『鬼』可愛嗎?」
「不可愛!」學生異口同聲。
「那『小鬼』呢?」』
「可愛!」
「『傢伙』可愛嗎?」
「不可愛!」
「那『小傢伙』呢?」
「可愛!」
看到學生對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的可愛漸漸有了明確的體會,於是,我讓學生在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四個角色中選一個自己最喜歡的練習朗讀並准備比賽朗讀。小傢伙們一個個攢足了勁,聲情並茂地朗讀起來。通過分角色讀、比賽讀,他們完全融入了角色。讀完後,我不失時機地點撥:「這顆小水珠,你為什麼讀得這么好呀?」
「我覺得荷葉好溫柔,像媽媽一樣抱著我!」
「荷葉好大呀,它是我們蜻蜓的停機坪!」
「荷葉真好玩,我們可以在它下面捉迷藏呢!」
「荷葉又美麗又好玩,我們小朋友都喜歡她!」
……
看到同學們對課文的理解差不多了,我趁機布置任務:盡情地大聲讀課文,讀出荷葉的美麗,讀出你們對荷葉的喜歡,讀出你們的可愛!於是,學生端起書:「荷葉圓圓的,綠綠的……」教室里響起朗朗的「娃」聲一片……
有目的的誦讀,體會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朱作仁教授說過:「不少語文教學上的弊病,如脫離語言文字,進行架空分析,或離開課文的整體而布置大量零碎的練習,結果事倍功半,學生所得甚微。」文章不是無情物,要讓學生深入領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和意境,朗讀才是最佳途徑。
在教學《彩色的非洲》一課時,學生初讀課文後,了解到非洲的自然景觀(植物和動物)是彩色的,人文景觀(服飾、器物)是彩色的。但由於生活地域和文章中的非洲相隔遙遠,的不同,他們還不能體會到非洲的美,還不能切身感受到非洲的迷人。當時我適時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視頻、聲音等資料把非洲的美麗和異域風情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自然而然如身臨其境,不禁陶醉於非洲的五彩斑斕,驚嘆非洲如此美麗,朗讀得更帶勁了。
「耳醉於音,心同其情」,有的文章特別是詩歌和散文只有通過大聲朗讀,才能深入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華少年》這首詩時,學生通過初讀課文、欣賞圖片初步領會到祖國山河的廣袤美麗、歷史的崢嶸變遷、經濟科學文化體育等迅速發展。我讓學生反復潛心誦讀,及時組織全班進行配樂集體朗誦。精美的圖片,催人奮進的音樂,學生高昂飽滿的情緒一下子調動起來。他們抑揚頓挫的語調,舒緩急促的速度變化,輕重得當的語音,無所畏懼的氣勢,把對祖國的熱愛展現得淋漓盡致。活脫脫就是一群有責任、有擔當、有激情、勇於奮進的中華少年啊!我們都被感染了。美妙的課堂,情感的洗禮,精神的奮發,在師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老舍先生說過:「我們不能叫文字老趴在紙上,也須叫文字的聲響傳到空中。」 我們語文老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想辦法採取多種形式讓學生大聲的讀出來,在朗朗的讀書聲中重現文字的音韻美,去體會文章蘊含的情感,去觸摸角色的內心世界。
⑷ 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引導學生動手實踐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所以語文教學應該回歸生活,運用各種方式去還原、去豐富其描述的生活本身,讓學生在有限的時空中,透過語言文字去領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對社會生活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完善學生的語文素養。一、緊扣教材,開展有針對性的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教科書是語文課堂教學資源之一。因此,我們以教材為依據,充分利用好課堂這塊陣地,把生活中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料與教材相結合,建立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學,開展有針對性的語文實踐活動。 1、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資源,探究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語文教材上的許多文章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當學生在閱讀中提出問題時,怎麼辦?以往,一般都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或請學生幫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導學生自己從生活中,從大自然中去觀察、體驗,尋求問題的答案。這樣做,扼殺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慾望,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所以我盡量引導學生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比如:在上《火車的故事》《蘭蘭過橋》這類課文時,學生對文中的科學現象既好奇又不解,於是我鼓勵他們回家動手試試,然後在課堂上陳述實驗過程,這樣一來,學生學習情緒高漲。事實證明,將語文課堂教學與自然生活緊密結合,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語文實踐機會,拓寬了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渠道,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2、利用圖書館、網路等渠道獲取信息,培養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會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們了解的信息有時比老師的還要多。在語文課上,有時我在介紹文章時代背景等有關資料時,有的學生莫不關心,或者根本就不聽,因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而當我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一些靠課文不能解決的疑問時,他們就變得很有興趣,一定要想辦法解決,匯報交流時還非常積極主動。如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小動物過冬》《稱象》等課文時,我鼓勵學生通過網路等渠道搜集資料,處理資料,通過自己的努力認識課文中的人物,結果學生們了解到的資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聽了他們的匯報交流,我自己也增長了見識。 3、開展小組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課堂上分小組進行學習,是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有效形式。如教學《荷葉圓圓》一課,我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開展小組討論,選擇喜歡的段落,選擇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我負責巡視,指導學生的學習。匯報交流時,小組長先介紹學習情況,然後組織大家匯報。這樣的學習活動,改變了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學生讀的形式,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中。 我認為,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前提條件。我們應該「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既注重夯實基礎,又注重在夯實基礎的前提下,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二、走出教材,開展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素養是學習所有科學知識、從事各種社會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礎素養。光靠教材的幾篇文章,學生要學會表達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帶學生走進教材,還要帶著學生走出教材,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能力。 課堂是小天地,天地是大課堂。教師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如,風景名勝、博物館、紀念館,引導學生在自然、社會的大課堂中觀察、調查、獲取信息,學習語文;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方式,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技能恰如其分地運用於實踐,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成長。例如,我們學校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我們身邊的垃圾》,就是讓學生利用各種渠道,調查了解當地的環境、以及生態情況,並在此基礎上寫出調查報告和環保建議,編輯「環保小衛士報」……。通過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也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和熱愛自己的愛鄉,積極為家鄉的環保出謀劃策,並自覺做綠色家園小衛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要合理地利用校園、教室等條件,創設多彩的校園文化,促進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發展。如,在教室里張貼學生自己的書法、繪畫作品,發動學生精心布置班級的「圖書角」,「我會讀」「我真行」評比欄,「看誰寫得棒」習字欄,在校園的草坪寫上「小草正在睡覺,請不要打擾她」等充滿愛心和詩意的話語,讓學生在多彩的校園環境中,通過讀讀、寫寫、畫畫、看看、比比、做做等各種形式,感受語文、學習語文,提高語文實踐能力。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結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真能力。實踐證明,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就必須改變日復一日口耳相授、單調枯燥的教學方式,採取能夠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與實踐的教學形式,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時空領域,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在體驗、研究、交際、習作、評價等活動中促進發展,形成扎實的語文能力。三、聯系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同樣應該千姿百態。如果老師講、學生聽,老師站、學生坐,作為語文教學最主要的外部形態特徵。學生在單一的課堂形態中,所形成的技能,就難以適應生活對語文的全方位需求。語文教學應更開放,運用多樣化的語文學習活動,去鍛煉學習的認知能力、組織能力、競爭能力和挫折能力等,讓生活中必備的基本素質,能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得到操練。
教學中可採用以下幾種形式:1、多演。讓學生扮演角色,再現課文中的故事情節,進一步擴大對教材內容理解的廣度與深度,更重要的是體驗角色的語言、動作、表情、心理活動,從而體驗到每一個角色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如《狐狸和烏鴉》,在演中能體驗到狐狸與烏鴉豐富細膩的內心情感。2、多做。現實生活說少做多,俗話說:眼過百遍不如手過一遍,智慧出於手指尖。語文實踐也一樣,從文到物,需要一個轉換過程,心靈與手巧是相互促進的。語文學習中的多做主要有這幾種類型:(1)積累性。如摘抄、剪貼、收集等。(2)驗證性。如《畫風》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弄清"想的角度不同,樣子也不一樣。"(3)探索性。如《動手做做看》,依據文字說明製作一個風向袋,探索文字敘述與實際操作是如何轉換的。(4)創造性。如自創小報,據文字(如詩句等)結合自己的感想創作圖畫等。3、多賽。有競賽就有輸贏,讓學生不斷領會自然界賦於我們的生活准則――優勝劣汰,學會勝不驕,敗不餒,跌倒了爬起來,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和挫折能力。競賽給語文活動注入了無窮的動力。主要有兩種競賽:一種是選拔性的,如朗誦比賽、演講比賽、語文知識競賽等等;一種是鞏固性的,如成語接龍、比講故事、比誰讀得好等等。四、回歸生活,布置靈活多樣的語文實踐性作業 這里的作業主要指讓學生在課外時間完成的作業,因大都帶有強制性,對學生的語文實踐具有指向性。這種留有時間,目標明確的作業,加強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可布置三種作業:觀察性作業。觀察性作業主要有:a、熟悉了解。如學習第二冊的《識字八》,要學生仔細觀察一下初一到十五的月亮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自己了解月亮變化的規律。b、擴展知識。如教學《地球爺爺的手》,請學生觀察生活中還有那些例子說明地球爺爺是有手的。體驗性作業。如,教學《春天的發現》,請學生在學校、池塘或公園觀察春天,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教《愛吃的水果》,讓學生嘗嘗各種各樣的水果,體驗一下吃各種水果的感受和滋味。操作性作業。如教《我們的小製作》,讓學生製作各種各樣的小製作。 語文教學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只有在多渠道的反復實踐當中,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不斷完善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的外在內化與內在外化的過程,才能讓學生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⑸ 小學一年級語文《荷葉圓圓》小青蛙說:荷葉是我的歌台。再仿寫一句小動物說的話
荷葉圓圓的,綠綠的。
1、小水珠說:「荷葉是我的搖藍。」小水珠躺在荷葉上,眨內著亮晶晶的眼睛。容
2、小蜻蜓說:「荷葉是我的停機坪。」小蜻蜓立在荷葉上,展開透明的翅膀。
3、小青蛙說:「荷葉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葉上,呱呱地放聲歌唱。
4、小魚兒說:「荷葉是我的涼傘。」小魚兒在荷葉下笑嘻嘻地游來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5、荷葉是小蝴蝶的畫布,荷葉是小鳥的跳板。
6、小蝴蝶說:荷葉是我的停機坪。
7、青蛙說:荷葉是我的保護傘。
8、蜻蜓說:荷葉是我的港灣。
9、小雨點說:荷葉是我的樂器。
10、小螞蟻說:荷葉是我的陽台。
11、媽媽說:荷葉是我的雨傘。
12、小朋友說:荷葉是我的涼帽。
13、小魚說:荷葉是我的涼蓬。
14、小螞蟻說:荷葉是我的搖籃。
15、小青蛙說:荷葉是我的歌台。
16、小魚兒說:荷葉是我的涼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