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科學的使用多媒體論文
我可以給你的
⑵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多媒體手段
現階段多媒體輔助教學已廣泛運用到小學教育中,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和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結合,對提高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效率與質量有著重要作用。小學階段教育由於容易受到學生心理、生理不成熟的影響,使學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同時學生對新鮮事物的認識與了解是依靠形象思維,但同時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新鮮事物有著濃厚的探知興趣,而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運用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本文就多媒體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進行分析,探討小學語文教學應該如何正確使用多媒體教學方法。
⑶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電教媒體進行導入講授與總結
宋霞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導入、講授與總結是教學的三個環節。在教學中,著重抓好這三個環節,恰當地運用電教媒體,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導入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確實,好的開頭是課堂成功的一半。教師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運用電教媒體,創設出好的課堂開頭,上課一開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點燃起學生求知慾望的火花,使他們能情緒飽滿地主動地去接受新知識。 導入教學有很多方式方法,現擇要介紹如下: 1.音樂激趣導入 《月光曲》一文記敘的是100多年前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全過程。課文以兩條線索貫穿全文,明線是事情的發展順序,暗線是貝多芬的情感起伏的變化,而這一變化又是由盲姑娘情感變化交織而成的。要想講清這兩條線索,體會課文內容的含義,重要的是講好開頭,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去學習,去理解,去體會。我的做法是這樣的,學生齊讀課文後,即放《月光曲》樂曲,這時優美的曲調,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學生,引起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此時,教師伴隨樂曲的進行,運用富於感染的語氣道來:「現在我們聽到的是鋼琴曲──《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樣譜寫成的它的內容是什麼表達了貝多芬怎樣的思想感情這些問題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教師的巧妙點撥引發了學生欣賞音樂時探究的心理,又交代了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學生對《月光曲》的欣賞,也激起了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 2.創設情境導入 小學課文中,許多文章文筆清新、意境優美,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是敘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學這類課文,教師可藉助電教手段,創設出課文情境,激起學生樂學的情趣,使他們帶著愉悅的情感步入課文的意境。如《鄉村的傍晚》一文,作者描繪的是鄉村傍晚的美景,情景交融,恰似一幅生動的多彩的畫面。我根據鄉村傍晚時間的推移,設計了三張投影片。講課開始,先出示投影片,加之配樂朗讀,這時在學生面前分別看到的是:夕陽染紅了半邊天,夕陽還探著半個臉,最後一縷晚霞已隱去等三個不同時間的景物。學生在耳邊聽到的是洗衣姑娘爽朗的笑聲,孩子們放風箏時的嬉戲聲,大人們的呼喚聲,牧童的柳笛聲,以及牛兒的哞哞聲……聲像同步,情景交融,展現給學生的是具有鄉土氣息的美的感受,使他們賞心悅目。此時,教師激勵學生:「讀書吧,它會使你得到新的知識。」學生滿懷情趣,投入到鄉村新天地的學習體驗中。 二、講授1.設疑啟思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常常抓住重點詞語和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讀、劃、思、議。這些詞句在課文中起到點明主題、提示中心的作用。教學中如果抓住這些詞句,重點設疑,啟發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學習,可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如《草船借箭》中的「神機妙算」一詞是課文最後通過周瑜的話出現的,這是周瑜自嘆不如的感慨之言,也是對諸葛亮這一人物的高度概括,光理解「神機妙算」一詞,學生很難體會人物的性格,悟出人物之間的關系,必須放在借箭過程中去理解。故此應圍繞「神機妙算」啟發思考:在借箭過程中,哪些地方體現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重點學習借箭的經過,同時配合使用復合投影片。講「去借箭時」,推上底片。投影出現一支船隊連接向北岸開去。「受箭時」,放下復合片,呈現的是船隊頭西尾東一面受箭的情景。諸葛亮下令調轉船頭時,把投影片翻過來映出,出現的是船隊頭東尾西另一面受箭的情景。 投影的演示,使學生看清了借箭的全過程,再加上教師繪聲繪色的引讀,學生各抒己見的議論,課堂教學異彩紛呈,井然有序。學生認識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就在於他知天文,曉地理,識人心,巧謀劃,進而體會到,諸葛亮能克敵制勝的關鍵在於他運籌帷幄文治武功的經天緯地之才,及其胸懷天下、審時度勢、高瞻遠矚的氣魄。藉助電教手段,既省時又省力,突出了重點內容。 2.直接突破難點 《黃河象》、《奇異的琥珀》等課文,屬於科普作品,其間包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和推理過程。讓學生參與科學家的推理過程,讓學生經過自己的智力活動,支配、運用已有知識,從中探求真理,發現真知是培養思維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於是我把閱讀的思維突破點、結合點安排在假設—推測—成因—結論上。如講《黃河象》一文,即採用變序式教法,先講難點第四段(推測依據),再講第二段(故事過程)。設計製作投影片(剛發掘時象骨架圖),讓學生認真地觀察投影,動腦思考:(1)發掘時為什麼先發現象牙(2)骨架為什麼斜斜地插入沙土裡為什麼腳踩礫石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大膽地假設推想,再讓小組推薦代表發言。各組代表各抒己見,互相補充修正,不斷完善。最後教師指導學生歸納成因及小結:先發現象牙是由於黃河象落水時曾抬頭呼救過;從「沙土」和「礫石」可以推測在很早很早以前,這里曾是一條河;從「腳踩礫石」可以想像黃河象失足落水那一瞬間的情景。在推測中,學生的頭腦進行了一番緊張的比較、分析、判斷的邏輯思維活動,直接突破了難點,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長文短講 講《開國大典》時,我採用長文短講的方法,抓住入場—大典—閱兵—遊行這一發展順序,突出重點段的學習,發揮電教的優勢。在講「大典」過程中(第二段),用三張投影片和一段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原始資料片精講這一部分內容。這樣的講解,烘托出大典的熱烈氣氛,使學生置身於開國大典的興奮之中。 三、總結課堂結尾正是總結規律、理清順序、提示中心的重要環節,具有畫龍點睛之功效。課堂教學總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朗讀欣賞 如《桂林山水》一文, 總結時適時適度地播放桂林山水的錄像片,讓學生欣賞品味「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詩句,再通過配樂朗讀又把學生帶入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仙境之中,使學生對桂林山水的美的形象、美的清調、美的旋律發出由衷的稱贊。 2.鞏固升華 如學習《挑山工》一課,講讀後,投映投影片:在高高的山上,一條通向極頂的小徑,一個穿紅背心的挑山工,肩負重擔,正弓著腰向上攀登。學生仔細觀察後,結合課文內容認真思考,紛紛發表見解。通過熱烈討論認識到: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在心中樹立起一個目標,朝著目標像挑山工那樣,堅持不懈,腳踏實地,不停地攀登,就一定能夠達到勝利的頂峰。這樣就在學生的頭腦中深深地印上一個穿紅背心的挑山工永遠攀登的形象,這種印象對於學生以後踏上人生之路,將起到多大的作用,是我們現在難以估量到的。
⑷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取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直是廣大語文教師凝神思考、孜孜追求的目標。而其中的關鍵是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促使課堂教學內容、方法的最優化。實踐證明運用多媒體手段,充分發揮其教學功能,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有效方法之一。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引進多媒體技術,把聲、像、圖、文、情境與聽、說、讀、寫有機結合起來,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能使課堂教學變得更為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經過這幾年的實踐探索,我認為,小學語文課採用多媒體教學應遵循五項原則。
一、有度講究趣味性原則
採用多媒體上語文課,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趣味性強是它的明顯特徵,豐富的畫面、美妙的音樂可以將傳統教學中無法展示的東西栩栩如生地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盡情地欣賞千姿百態的四時風光,如臨其境地聆聽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響,從而增添無窮的趣味,刺激學生的各種器官,寓教於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採用了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
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多媒體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觀性、生動性,通過圖文、動畫、音響及色彩等形式,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傳遞,加強學生對知識感知的鮮明度,從而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自覺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
比如《草船借箭》(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試用課本語文第十二冊)是一篇歷史人物傳記,主要寫了諸葛亮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向曹操巧借十萬支箭的故事。如果教師僅利用幻燈或掛圖,單靠課文的描述來讓學生體會當時借箭的場面,理解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就有一些難度,並且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必然會下降。在教學中,如恰當地運用了CAI課件,集圖、文、聲一體,此時,學生很快進入了學習情景,經過仔細的觀察和分析理解,從視覺與聽覺上突破了諸葛亮如何神機妙算的難點。
再如《冀中的地道戰》(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試用課本語文第十冊),這篇課文寫了在抗日戰爭時期勞動人民及游擊隊是如何利用地道這一有利地勢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的。很多學生雖然看過地道戰的故事,但對地道打擊敵人及保護自己的各種關口並不理解。如文中所說的「孓口」,有一位老師就成功的利用CAI課件的展示,使學生從視覺上理解了「孓口」。再如在CAI課件中還展示了人民是如何利用地道對敵人進行打擊,又是如何對付敵人的水攻及放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興趣從聽覺、視覺上理解了這一「地道戰是個奇跡」的難點。
因此,CAI課件的運用能增強視覺動感,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使學生個個思維活躍,情緒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從而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可見,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手段,把真切的畫面展現在學生眼前,可以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展開豐富的想像或聯想,激發起濃厚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學習才有成功的信心,才有對知識的渴望,從而產生主動學習的行為和優秀的學習效果。必須明確,運用多媒體手段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易於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語文的學習方法。講趣味務必注意好「度」。曾有位教師教學時,一會兒放錄像、聽錄音,一會兒用計算機控制顯示畫面,一會兒又使用投影,將各種手段都盡可能地使用,雖然熱鬧「有趣」,卻因教學手段的演示過程喧賓奪主地替代了對教學內容的分析講解,學生注意力分散,興趣由教學內容轉向了教學手段。這樣的課只是讓學生過了一把新鮮癮,教學目的並不理想,這也許是有些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手段時所始料未及的。
二、有機運用直觀性原則。
直觀,是多媒體的優勢。將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動畫和視頻等多種媒體集成在一起,使純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使抽象的、靜態的審美對象活躍成為具體的、動態的畫面,從而使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學生的直觀感覺。有些平時不易看到或接觸到的東西,用多媒體展示,更方便學生了解。製作多媒體課件時,我們可以把簡單的文字說明變成一幅幅生動的圖片展現於學生面前。像《爬山虎的腳》一課教學,可以讓學生配樂朗讀課文,分析課文時,再出示爬山虎長長藤蔓、細絲樣根須、不同時段葉片顏色的特寫投影圖片,由學生仔細觀察後講出爬山虎的特點,引導學生從小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再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首先精心布置了教室:講台上端放著兩盆碧綠的萬年青;黑板上方正中,懸掛著周總理的遺像,遺像上披著黑紗;學生的課桌上放著每人精心製作的小白花。教室里充滿了庄嚴、肅穆的氣氛。
考慮到課文所產生的歷史背景與學生所處時代有一定的差距,單憑教師講述很難喚起他們的感情共鳴,引起他們的思想認同。於是我在課堂教學中,選擇了首都人民在長安街上送總理的實況錄
⑸ 就自己嘗試過或觀摩過一次小學語文教學分析其利用教學資源及教學媒體的適宜性
就自己嘗試或觀摩過小學語文老師分析其利弊教學資源那挺好老師們可以是模擬市場
⑹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合理使用多媒體,使課堂教學更有效
多媒體技術,顧名思義,即將聲音、文字、圖畫、動畫、視頻等形式合理組合的技術,以此來創造生動有趣、對多種感官形成刺激的環境,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的教學方式稱為多媒體輔助教學。
語文課程是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除了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適應未來信息社會所必備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中,有意識地將信息技術有效地引進語文教學的課堂,使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下面我以課為例,就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談一談自己的認識。
一、多媒體技術輔助漢語拼音教學
拼音字母是一種抽象的符號,這就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我們傳統的拼音教學,教師既教得累,學生也學得很苦。我們可以將多媒體技術與拼音教學結合起來,力求課堂教學生動、活潑。
設計動畫情境,營造愉悅氛圍
人教版教材在拼音教學內容的編排上集科學性、人文性、趣味性於一體。每一課都有一個配合字母教學的情境圖,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圖,指導學生觀察、說話、激情,引出學習的內容。但是由於畫面是靜止的,刺激的強度還不能足以讓學生進入情境,不能足夠地點燃學生求知的火花。我在教學中,把情境圖製作成為動畫。如 i u ü 一課的情境動畫是這樣設計的:隨著優美動聽的背景音樂,展現一幅夏日小河的畫面,清清的河水,綠綠的水草,一隻小螞蟻在岸邊要過河,可是它不會游泳,非常著急,該怎麼辦呢?一隻烏龜遊了過來,把小螞蟻背過河去。一條魚兒看見了,連連誇獎。如此,那麼生動的畫面、那麼動聽的音樂、那麼可愛的形象,那充滿人文的內容,學生一看,學習的興趣立刻被激發出來,此時學生已經不需要教師過多地去組織教學,只需稍稍點撥,一首有趣的兒歌便脫口而出。學生喜歡哪個形象就用滑鼠點擊一下,這樣與螞蟻的「蟻」、烏龜的「烏」、魚兒的「魚」諧音形似的「i」、「u」、「ü」便從畫面上跳了出來,畫外音:「你想學會我嗎?」、「你想和我做朋友嗎?」等鼓勵的語言,此時此刻,學生歡呼雀躍,情緒高漲。從動畫設計的創意來看,畫面要鮮艷美觀,動作要精心設計,注意對象與背景形成反差,聲音與音樂形成對比。這樣,通過動畫情境,給學生營造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學生的無意注意就很容易地被喚醒,覺得學習拼音有趣、有情、有意,於是每天都期待著語文課的到來。
運用動畫演示,揭示拼讀規律
拼音教學中,准確拼讀是教學的重點。在教學中,我們既要重視傳統教學方法的運用,將字母讀音與表音的圖片結合起來,通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遷移,如「p」的發音與「猴子爬坡」的「坡」聯系起來,我們還要開發更有效的手段來突破拼讀教學的難點。
口腔動畫,輔助發音
在拼音教學中,由於受方言的影響,聲母中的鼻音與邊音、平舌音與翹舌音,韻母中的前鼻音與後鼻音,一直是教學的難點。根據它們的發音規律,研究發音的生理特徵,製作口腔的縱剖面的發音動畫(這些在網上都有)。學生在觀察、模仿的基礎上,通過動畫的演示,找准發音的位置與感覺,通過練習、矯正,學生很容易地掌握發音的要領,從而突破教學的難點。
動畫演示,教學拼讀
學生在學習拼讀時要掌握聲母與韻母相拼、三拼音的拼讀方法與技巧。在教學聲母與韻母拼讀時,設計了「小猴推字母」的動畫,設計中注意了推聲母的速度要快,推韻母的速度要慢,然後揭示「前音輕短後音重,兩音相連猛一碰」的拼讀規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將動畫的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通過練習、內化形成熟練的技能。
二、多媒體技術輔助識字教學
小學階段有較重的識字任務,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之一。尤其是低年級,許多課時都是圍繞識字展開。所以,優化識字教學,打下扎實基礎,對中、高年級語文教學,甚至學生的終身教育都是大有益處的。
低年級兒童的學習並沒有明確的目的性,他們的注意具有隨意性和不穩定性。這就使得苦口婆心地勸說、枯燥乏味地訓練效果不佳。多媒體技術為我們提供了一把打開成功之門的金鑰匙。
識字是閱讀和作文的基礎,它直接影響兒童的認識能力,關繫到兒童早期智力開發和一生的成長。就漢字本身來說,由於其演變歷史的久遠和造字方法的多樣性,決定了漢字是一種較為復雜的文字,尤其對於以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為主的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多音字、形近字的頻繁出現,為他們的識字學習帶來了很大困難。當前小學實施的新課標語文中,每篇課文都有10到12個的識字任務,而現在的教學普遍存在著重機械記憶、重重復訓練、學生學習枯燥無味、興趣不高的現狀,運用多媒體,把聲、像、動畫等信息引入課堂,則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小學生的感官,還可以為他們展示漢字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和規律,從而解放孩子們的學習,讓洋溢著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的無意識識記代替痛苦不堪的反復訓練、機械識記,提高兒童識字效率。因此,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化識字教學,是提高兒童識字效率的新方法、新途徑。
1、看視頻,賞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學之不如知之者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就開了一個好頭。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正是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之一。多媒體教學有色彩鮮明、生動有趣的動畫形象。它可以把象形字的演變過程簡單明了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如:在教學第一個漢字「日」時,屏幕上首先出現一個火紅的圓圓的太陽,隨著滑鼠的控制,那圓圓的紅太陽就演變成了一個色彩鮮艷的「日」字。學生看到這奇妙的變化,不禁興奮地拍起手來,異口同聲地說:「再來一次!再來一次!」學生的識字興趣被激發了,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變化,使原本抽象的漢字變得具體可感。
2、看動畫,教筆畫,正確識字書寫。
小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佔主導,利用動畫教學筆畫,分析結構,運筆示範,把比較抽象的起筆、行筆、收筆等過程直接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趣,易於理解筆畫、結構等特點,便於記憶摹仿。一般生字學生都能自己分析字形理解字意,遇到難寫、不易理解的字,則可以充分發揮電教優勢,化難為易,使學生正確識字書寫。如新課程小學語文第二冊中「弓」字的筆順和第三筆(ㄅ)不易掌握,就製作一個寫「弓」字的動畫,一筆筆寫出來,配之筆劃聲的音樂,讓學生認識筆順,「ㄅ」這個筆劃學生難寫到位,顯示這一筆時,動畫速度較慢,學生看了動畫,留在記憶里的痕跡就深。又如「都」、「教」、「甜」等字多筆畫的難寫字,可讓學生跟著動畫,完成書寫一個個部首,再整合在一起。又如一些易寫錯字「綠」中的「氺」;「冷」中最後一點不要忘記;「聲」中的「士」是上橫長,下橫短,閃動筆畫或偏旁,加強刺激。在教「禾」字時,運用多媒體課件,先慢速播放由穀子的根、莖、穗整體形象變成「禾」字的動畫,讓學生觀察後提問:「谷穗」變成了禾字的哪一筆?學生很容易地指出谷穗變成了「禾」字的第一筆,這樣一來,「禾」的字形被牢牢記住了,不會與形近字「木」相混淆。
在多媒體課件中運用不同的顏色進行對比顯示。如:好、媽、請、爸等合體字,部首是紅色的、偏旁是藍色的,鮮明的色彩,強烈地刺激著學生的感觀,突出了漢字部件及其部位,較早較好地讓學生感知了偏旁部首的概念。學生很快學會了利用部件識記合體字,而不是一筆一筆的零星記憶,這就簡化了兒童識字的心理過程。在范寫時,屏幕上可以出現一個較大的田字格,教師可根據需要調控「描紅」的速度。學生跟著屏幕逐筆「描紅」。書空完畢,田字格中出現的是筆畫形狀准確、布局合理的範字,右邊是同步顯示的該字的筆順。這種比傳統書本、小黑板字樣更清晰、對比更強烈的範例,使學生一開始學寫字就有規可循。經過這樣有序的訓練,學生的字一般都寫得較整齊規范。
3、多形式,巧練習,鞏固識字內容。
一個漢字在學生的腦中紮下根,還必須通過反復練習,及時反饋,來強化記憶。多媒體技術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交互性。設計了程序,計算機可以成為能反饋練習的老師。這一點在學生自學時優勢很大,我談談課堂教學中運用的幾個例子。
(1)出示聲旁,繁衍新字。
針對低年級學生識字記憶較快、回生也快的特點,教師可採用舉一反三的練習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如出示「令」、「青」等字,分別讓學生以這些字為母體,繁衍出另一字。屏幕顯示兩個文字框,上面是母體字,下面是新產生的字。設計動畫,等學生說出新的字,移去形旁,電腦給予鼓勵:「太棒了,還有嗎?」學生熱情高漲,思緒活躍。「令」繁衍出「領、鈴、零、嶺」等字,「青」繁衍出「請、清、睛、晴」等字。這樣的鞏固練習,擴大了識字量,又促進了自學能力的形成。
(2)相近字比較。
漢字中許多相近字,小學生用字不分語言環境,不管字義,隨便就用,所以必須通過練習,強化記憶,形成正確的用字習慣。如「漂浮」和「飄浮」兩個詞語中的「飄」和「漂」,極易混淆。教學中可這樣設計,先隨圖出示「漂浮」這個詞語,讓學生明白這個詞語跟水有關,閃動偏旁「氵」,加深刺激,再讓學生自己來舉一些例子。接著隨圖出示「飄浮」這個詞語,讓學生明白它與風有關,是「風」旁,閃動「風」,也讓學生舉一些例子。最後出示幾句話,讓學生結合語言環境,說說要用「漂浮」還是「飄浮」。這種由圖到字(詞),再應用的學習過程,符合小學生的認識規律,並能培養學生的正確的學習習慣。
(3)尋找錯別字。
我早在一年級下的時候就訓練學生寫話。從寫一句話到寫兩句話,到現在寫三句以上的話或段。當然在寫話中,學生寫錯別字的數量多得驚人。尤其是學習了一段時間的字。小學生寫錯字,有一些字是因為還不會寫,另外就是受其它字的影響,如草寫成 「?」(受木影響),桌寫成卓(受早影響),挖寫成 「?」(受九影響),念寫成「?」 (受令影響)。小學生寫錯別字,多用音近字或聲旁相同的字來代替。針對小學生犯錯的原因,設計改錯題,讓學生做尋找錯別字的「啄木鳥」的過程中,正確書寫、合理用字,如出示幾句話或引導學生,找出後放大錯字或將別字移至別處,閃動錯的筆劃或用錯的形旁。換之正確的字,返回原處。
(4)讀字謎猜字。
這種形式是學生最受歡迎的。如:「大雨推倒一座山」———雪,「人在門中站」———閃,「一邊綠,一邊紅,一邊喜雨,一邊喜風」———秋,這些字謎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引發了豐富的聯想,他們在猜字謎的過程中,產生了創造的慾望,要自己給新學的漢字編順口溜。學「天」時,有的同學說:「大字上面加一橫」,有的說「一人頂個二」,學「入」時,有同學說出:「人字照鏡子」,還有的如:「國」———口裡含塊玉,「會」———人在雲上站,「雷」———雨在田地上等等。這些充滿稚趣的兒歌都閃爍著智慧的火花。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相關知識的練習。學「月」時,就有「什麼時候的月亮最圓」———八月十五;「彎彎的月牙象什麼?」———相繼出現小船、香蕉、眉毛等圖象。這樣就擴大了知識面,增長了見識。配合所學漢字,教師有選擇地讓學生做些練習,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增強觀察力,從而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
(5)游戲鞏固識字。
愛做游戲是小學生的共性。教師利用這一點將游戲融於識字教學中。如:我在教學新課程小學語文第四冊《找春天》一課中,學習到初讀課文、認寫生字在這個環節時,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讀准字音,把覺得難讀的字做個記號,在語言環境中識字,通過大屏幕出現生字,(點擊出現生字畫面),讓學生邊認讀邊交流識字方法,可以運用已掌握的方法識字,如加偏旁、去偏旁、換偏旁、熟字變形、找規律、分解字形等,也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如:猜謎語、編兒歌、比動作、引用同學或家人的姓名等方法進行識記。運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充分引起學生的注意,隨著孩子們大聲的朗讀,一個個生字完整的出現,孩子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自主的尋找出各種不同的識字方法。
三、多媒體技術輔助閱讀教學
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有效運用,為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創造了條件,注入了活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利用多媒體,精心設計課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我們的多媒體課件大多由影視圖像或圖片剪輯而成,它可使學生置身於一種五彩斑斕、聲像同步、動靜結合的教學環境中,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2、運用多媒體,豐富學生學習內容。
教材只是教學的憑借,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體會它所包含的思想內涵,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學習知識的本領,引導他們去閱讀各類課外書籍,同時深化課內知識。這就要藉助多媒體課件存儲量大、功能強、操作簡便等特點,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知識。
3、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陶冶情操
情感對人的認識和行動起著刺激的作用。多媒體無疑為創設情景、陶冶學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視聽效果。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感情變化,不失時機地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激發和陶冶學生的情感,使之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來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4、運用多媒體,促使學生自主探究。
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若能緊扣課文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教師讓學生把他們想出的好辦法輸入電腦演示出來,定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學生享受成功中,增添自主探究的勁頭。
5、運用多媒體,啟發學生的想像力。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知識是無限的,而想像力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利用多媒體課件組織教學,以特定的音響、畫面全方位地刺激學生的感觀,能有效地誘發學生的想像力因子,開拓思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四、多媒體網路使作文教學如虎添翼
小學生作文感到困難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不知道寫什麼,既不懂得觀察生活,欠缺題材;二是不懂得怎樣寫,缺少寫作方法。所以,作文教學的著力點在於幫助學生解決「寫什麼」和「怎樣寫」的問題,這也是作文教學中的兩個難點。而把多媒體網路運用於作文教學,有助於難點的解決,因為多麼為提網路具有很強的表現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它通過形、聲、色的傳遞,有效的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誘發學生的情感活動,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是學生身臨其境,迸發出其強烈的寫作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情景中去,從而輕松愉快主動地完成寫作任務。
1、 運用多媒體網路,創設激趣氛圍,誘發學生的有意注意
學生的注意帶有濃厚的情感色彩。課伊始,或播放引人入境的音樂,或演示絢麗多彩的畫面,能激發興趣,引起學生對表達對象的有意注意。例如:我在指導學生寫「記一次比賽活動」這篇作文時,首先通過多媒體技術,放映了拔河比賽的錄象軟盤,學生們隨著鏡頭彷彿又回到了比賽之中,個個興致盎然。接著又把這次訓練要求配以有趣的動畫演示在屏幕上,和大家一起審題、分析、討論,讓學生知道這是一篇寫活動的記敘文,既要寫清楚活動全過程,又要點面結合,寫好重點部分,突出活動特色。這樣,不僅創造了情境,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使學生記憶猶新,為後面的寫作做了良好的鋪墊。
2、發揮多媒體網路功能,指導細致觀察,突破重點、難點
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與教學目標有關的例文,總結出寫作後,應藉助多媒體網路功能逐步演播學生喜愛的直觀形象,從而讓學生有序、細致地觀察,引起積極、活躍的思維,帶動具體、生動的表達。例如:我在指導學生寫《拔河比賽》時,第一次放映錄象軟盤,意在顯示拔河比賽的全過程,給學生一個整體印象。當學生有序地把比賽經過敘述完整之後,再運用多媒體網路功能展示賽前准備、比賽經過、賽後場面的情景及某些特寫任務的寫作、表情,並且對需要重點觀察的畫面進行任意定鏡、放大、重播等處理,為學生提供可控觀察。從而讓學生知道看什麼、怎樣看、怎樣想,通過分析、鑒別,用「點面結合」的方法,描述出比賽過程中印象最深的場面和讓人最激動、最開心、最有趣的一些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這樣迅速清理比賽的全過程,選擇「體現意義,突出中心」的材料,知道「記一次活動」要按活動順序觀察、描寫,也要抓重點細致觀察、寫具體。當學生通過觀察知道產生「會寫」的情感時,抓住契機,要求學生進行片段練習,即練習寫作文的重點部分。可見,多媒體網路提供物象使觀察作用大、效果好,學生寫作有序,有物有情,實現了重點的突破。
3、依靠多媒體網路,提高師生評改作文的效果與質量
作文指導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而作文批改更是一項需要掌握方法的工作。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多媒體網路:實物投影、電影顯示、放映軟盤、錄象收聽等,把學生寫的好的或出現的問題及時反饋出來,通過學生互評互改,集體評改,總結優點,給予表揚,尋找毛病,及時糾正,不但提高了修改效率,進一步激發了學生作文的興趣,提高了欣賞水平,而且使教師從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脫出來,學生直接大面積地參與教學活動,通過斟詞酌句,實現了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宗旨。
五、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利與弊
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在語文教學中帶來了用其他方法無法比擬的好處,它讓學生更加清晰的認識了語文這一門學科,讓學生能夠更為簡單快速的了解自己所不懂的問題,給學生枯燥無味的語文課程帶來了巨大的樂趣,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去了解語文,學習語文,成了語文教學的一個很好的助手。
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雖然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好處,但是它也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如果學生過度的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那麼它很容易使的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喪失主動性,會使的學生過分的去依賴於電腦,而不會自己去思考、理解問題;還使的學生在寫字方面出現很不好的現象,學生首先要把字寫好,如果經常運用信息技術而字寫不好那也是很不好的。所以信息技術我們在運用時一定要合理,千萬不要運用過度。
⑺ 學習簡易多媒體環境下小學語文教學及課例分析的收獲有哪些 74
論,認為求利來活動源應受義的制約。
義利思想 即關於人們求利活動與道德規范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論,荀況在儒學的基礎上吸收各家的富國思想。商鞅和以後的韓非。此外,發展農業生產是國家富強的唯一途徑,主張經濟活動應順從自然法則運行。他們的經濟思想,起著深遠的影響,君孰與不足」,主要如下,又是戰士之源。孔丘提出要「足食足兵」。「利」主要指物質利益,儒家在新經濟時代具有新的經濟管理與企業文化意義,主張清靜無為和「小國寡民」。盡管當時(如法家)和以後也有重利輕義或義利結合的主張,李覯著有《富國策》十篇,提出了較為完整的富國理論、社會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處而外,但對「末」有不同理解,受到漢以後歷代思想家的重視,認為「民必得其所欲,成為中國封建社會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僵化教條,使生產者把除了生活和再生產所需之外的生產品,重點是在分工;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