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生成性教學案例

小學語文生成性教學案例

發布時間:2021-03-15 18:22:33

❶ 如何構建動態生成的小學語文課堂

小學語文動態生成精心預設新課程改革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性。這是對傳統封閉式教學的徹底變革。這對於廣大教師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我們要認真學習新課改,落實新理念,用動態生成的眼光來審視語文教學,讓課堂教學中的突發事件成為教學的一個亮點,成為推動學生探究,促進學生發展的契機。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促成更多的生成,造就精彩呢?
一、精心預設,預約生成
現代教學提出要擺離線械執行教案的教學模式,提倡課堂的動態生成性。但是這與課堂預設並不矛盾。課堂是預設與生成的統一,沒有充分的預設,便可能造就精彩的生成。正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是對整個教學過程的提前預想,是具體教學的一個參照。沒有預設的教學是盲目的,整個教學就會如同一盤散沙。我們提倡生成,是要在充分預設的基礎上靈活處理,避免機械地執行預設。當然在預設時要避免那種靜態、封閉的設計,而是要體現出預設的開放性、靈活性與動態性。那麼要如何預設呢?
(1)對文本的深入解讀。文本是承載知識的主要載體,是學生最為重要的學習資源。新課改提倡教學資源的多重優化與整合,但教材的中心地位不可動搖。教材是教學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載體。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對各知識點進行全面而准確的把握,才能做好課堂預設,使整個教學過程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展開,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才能靈活地處理各種突發事件,使學生的思路與思維以文本為中心進行有深度與廣度的學習活動。
(2)對學生的全面了解。學生是教學的中心,我們的教要讓步於學生的學,以學定教是基本的教學原則。要做好預設,預約生成就必須要對學生的情況全面了解。要通過課下談話、課中調查、與學生與科任教師交談、考試測評等方式來了解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認知規律、學習水平以及興趣、愛好等,這樣才能預設學生的反應,才能使預設以學生為中心展開,激起學生不斷參與的激情與動力,激發學生主體意識,增強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與自主性。
(3)為學生的主動參與預留空間。葉瀾教授提出:新課程強調課的動態生成,但並不主張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信馬由韁式地展開教學,而是要求有教學方案的設計,並在教學方案的設計中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為教學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這段話既強調了預設的必要性,同時又對預設提出了要求,那就是要具有一定的彈性,要為學生的主動參與預留空間。盡管我們對教材、對學生進行全面的鑽研與了解,預想到了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但是教學過程極具變化性,有許多不可預期的因素,會出現許多意料之外的情況,因此在設計時不能將教學擠得滿滿的,而是要為學生主動參與提供時間與空間,向學生有更多展現自我、釋放個性與潛能的機會,讓課堂擁有更多的動態資源。
二、靈活處理,造就生成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調控者,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造就者。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師要有教學機智。學生是鮮明的個性,有著獨特的思考方式與思維方式,在具體的學習過程會表現出明顯的不同,會出現許多的「節外生枝」。作為一名成功的教師,不是機械地執行教案,而是要處理這些「節外生枝」,這就需要教師運用教學機智進行引導與化解,將這些突發情況成為學生思維的新起點,以此來延伸學生的認知活動,將學生的思維推向高潮。
(2)高超的教學技巧。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常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問題教學法、合作學習、多媒體教學、探究性學習等,每一種教學手段都有其獨特的優勢,而不存在好與差之分,關鍵就在於教師的運用。運用得當教學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運用不當就會事倍功半。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巧,能夠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況與學生反映情況來科學合理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素養與能力的全面提高,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3)建立新型師生關系。要造就課堂生成的精彩就要深入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完全忽視學生的參與,無視學生的個性,只是將學生作為被加工的對象。沒有學生的主體參與根本就不可能有課堂生成。因此我們必須要轉換教師色彩,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的主體參與,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實現師生間的平等對話,閃現創新的火花,綻放個性之花,出現更多的生成資源。
三、有意捕捉,促進生成
學生的某些異常的舉動可能是無心的,但是我們要做一個有心人,要擁有一雙銳利的眼睛,善於觀察,勤於捕捉,促成課堂的動態生成。
(1)捕錯誤促生成。有些教師怕出錯,認為糾正學生的錯誤會浪費時間與精力,這些錯誤往往容易被排除在動態資源之外。學生出錯是在所難免的,有時寫錯一個字,讀錯一個字等這些錯誤較為常用,有時學生出錯是因為對這些內容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此時我們要學會引導,使之對教學產生正面引導作用。
(2)抓分歧促生成。學生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在具體的學習中,對於字詞句段的理解,也不盡相同,甚至有時會出現一些相對的觀點與看法,此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辯論,持有相同意見的學生為了支持自己的觀點會積極地收集相關信息與資料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這樣在學生之間就會展開激烈的唇槍舌戰,從而在激烈的討論中達成一致見解。這樣的活動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提高學生收集、分析、整理與加工信息的能力。
(3)捉意外促生成。在教學中總是會出現一些與本節教學內容無關的學生行為,這些意外同樣也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可以成為教學的新起點。如一次作文課上我正在講解作文,讓學生來描寫自己所喜愛的一種小動物,此時外面下起了大雨,天色頓時暗了下來,學生紛紛將視線投向窗外。面對這一意外,我並沒有繼續原定的寫作內容,而是讓學生走到窗前,認真觀察,展開想像,以雨為主題來進行寫作。學生的寫作熱情高漲,靈感得以激發,寫出了不少優秀的文章。
總之,我們要精心預設,為生成奠定基礎,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抓住教學的動態資源,運用教學機智、教學技巧與教學風格來因勢利導,達成預設與生成的統一,不斷演繹課堂生成的精彩。

❷ 如何編寫小學語文的導學案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指出,未來的文盲就是那些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夠激發學生自我學習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 有必要對備課進行改革,由原來的教案變為導學案。
學案是經教師集體研究、個人備課、再集體研討制定的,以新課程標准為指導、以素質教育要求為目標編寫的,用於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它以學生為本,以「三維目標」的達成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自主發展的路線圖。
學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案,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案。它將知識問題化,能力過程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潛移化。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積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科學有效的訓練,達到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學案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按照學生的學習全過程設計,將學習的重心前移,充分體現課前、課中、課後的發展和聯系,主要依據五大環節:課前預習導學—課堂學習研討—課內訓練鞏固—當堂檢測評估—課後拓展延伸。在先學後教的基礎上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
一、總體要求:
導學案是課堂教學的總抓手,導學案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教學的各個環節,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導學案要根據學科特點來設置,基本要求,做到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知識儲備、小組任務、時間安排、課堂檢測等內容要考慮到層次,考慮導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特點,按由易到難的順序編排,鞏固練習要設置選做題、思考題,「扶優扶強」。
二、「導學案」的編寫的原則:
主體性原則: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做中學。
導學性原則:具有指導學生學習的作用.
探究性原則:盡可能設計可供學生在研究中學習的內容,有可供師生豐富完善的「留白處」,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層次性原則:關照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
三、具體要求:
1.努力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新知識放手讓學生主動思考;重點、難點讓學生議論;問題讓學生思考解答;規律讓學生尋找歸納等。
2.導學案問題的來源。(預設性問題與生成性問題)
⑴教材中的重點、難點;
⑵用日常檢測中發現的知識缺陷與漏洞;
⑶學生最容易出錯的地方;
⑷教師自己最想講的知識;
⑸課堂互動中生成的問題。
在預習中用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學與討論解決基本問題。學生通過有效的預習可以解決80%甚至更多的問題。教師要以自己對教材閱讀的方法與感悟、提出的問題與提出問題的思路作為支點,引導學生用教師提出的問題、提出問題的思路、角度與自己提出的問題,與教材、同學、老師進行深層對話,生成學生學習中更有思維價值的問題並讓學生去嘗試探究解決。
3.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
教師要從「多講與多練」擠占學生有限的學習時間,進行過多的機械訓練的誤區中走出來,雖然這種方式曾是應對傳統考試的法寶,但對學生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探究能力的考察是完全背道而馳的,教學效率也是不高低下的。得到的是學生在學習上的死記硬背和運用中的生搬硬套;失去的卻是學生求知的熱情和慾望以及孩子的靈性。我們的課堂應該由學生的靜聽向主動獨立思考、積極發言、展示交流,互相修正、互相點評、互相檢查轉變。這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究創新能力的支點,也是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探究的快樂,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獲得成就感與自信的基石。因此徹底的轉變我們的教學方式;充分的解放學生釋放學生的潛能才是我們當前進行課程改革的關鍵。主要體現在教師主導性:課堂上,當出現學生都不能解決的問題,或者是出現許多想解決的問題時,教師的點撥、歸納、篩選,是發揮教師組織、主導作用的有利時機。1、組織篩選問題。針對各小組存在的共性問題,圍繞重點難點易錯點,教師精選出具有思維價值、創造價值和發散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地進行討論交流。2、啟發引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好組織和引導作用,讓學生通過生生互動,組組互動等形式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探究,達成共識,並以小組為單位展示交流。3、互動點撥。同時教師適時介入學生的互動,對學生無法解決或仍存偏差、歧意的問題進行適當的點撥,保證課堂討論交流的方向性和順暢性。同時教師還要結合課堂上出現的新問題,適時組織即時互動,既要保證新問題的及時解決,又要不幹擾中心問題的處理,從而使整個教學思路順暢。即便是需要講解時,也應盡量通過啟發設問,讓學生思考、探索、分析得出結論,從而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梳理形成知識網路,深化對基本知識的理解。
4.作業必須符合學科的特點,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拓展的必要性,作業的設計要鼓勵學生學以致用,要借課內學到的知識與達成的能力,去解決課堂以外的現實問題;作業必須緊扣教材文本要求,讓學生牢固掌握課堂內學到的知識與能力,並且能夠逐漸內化,靈活運用;作業必須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要以學生發展為本,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維,體現層次性。
5.課前預習
(1).沒有預習的學習是低效的。以前多部分學生沒有養成預習習慣,少部分學生能夠預習但沒有習得方法,不能突出學科的特點。這樣學習起來,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不知道自己該學些什麼,想學什麼,只是被動的接受和等待。導學案的預習能夠給學生明確的指導,使學生能抓住語文學習的關鍵點,自主地進行預習,在投入到課堂教學學習之前已經對學習內容有一定的理解,同時因為有了問題急於想求得夥伴或教師的幫助,急於想解決問題,所以課堂上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
(2).在檢查預習的環節:學生小組交流學案上的預習題目,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進程,掌握學生自學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和不足之處。對於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障礙及疑難之處,教師要在隨後的教學中進行點撥。此環節,教師要做好三點:解決基本問題。所謂的基本問題就是掃清閱讀障礙的字詞,要處理的准確扎實;強調中心問題。預習中有關課文內容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充分重視、明白、理解,為下一環節的合作探究做好鋪墊;強化集中的問題。大家都容易出錯的問題一定要強化解決,哪怕是一個字的讀音,也要做到事無巨細的弄准確,不留預習上的的死角,這也是堂堂清的具體體現。
四 導學案的編寫
(一)、導學案的性質

導學案應是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可以籍此並依託教材可以比較輕松的做到自主學習的具體方案,是教師給學生搭建的可以自主學習的平台。
(二)、導學案編寫的基本原則
1、主體性原則: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做中學。
2、導學性原則:具有指導學生學習的作用,師生可共同參與。
3、問題性原則:知識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問題要精心設計,可以是填空,可以是思考題或其他形式。
4、層次性原則:導學案所涉及的課堂內容,要分層探究,有序引導,體現知識的逐步生成過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狀上升。同時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
5、探究性原則:盡可能設計可供學生在研究中學習的內容,有可供師生豐富完善的「留白」處,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具體要求:
第一、「導學案」應該具備明確的學習目標;
第二、「導學案」應注意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體系;
第三、「導學案」應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
第四、「導學案」應提供檢測學習效果的適當材料;
第五、注意「導學案」與一般教案、講義的區別,不能把「導學案」寫成類似學習輔導用書的模式。更不能直接照搬教輔資料。
第 六、「導學案」的編寫一般按課時進行,與教師上課同步,適合於不同課型的教學需要。
(三)「導學案」的備課模式:
「導學案」備課的基本模式:「提前備課,集體研討、輪流主備、優化學案、師生共用」。
1、集體備課(這我們做不到,都是單槍匹馬。)
備課組長提前兩周召集全體組員就一周內所要講的內容進行說課,著重圍繞如何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流程,分析學生情況等方面內容。
2、輪流主備
在集體研討的基礎上,備課組長將內容進行分工,主備教師提前一周拿出「導學案」初稿,並交給備課組長審查修改;備課組長將一周的「導學案」草稿交分管領導審定,製成正式文本。
3、提前發放
上課前一天將「導學案」發至學生,正式上課前收齊後適度批閱,任課教師對「導學案」再次進行閱讀理解和補充完善。
4、課後反饋
師生共用「導學案」實施課堂教學,課後教師在「導學案」的有關欄目或空白處填寫「課後記」,用於下次集體備課時小組交流。
5、整理成冊
備課組長負責將「導學案」整理成冊,作為本備課組的教案,每學期交教導處一份,以備檢查和存檔。
( 四)、導學案的編寫格式
1、容量要求:八開紙正反兩面、頁邊距、中縫2厘米左右,三案合一。
2、頁眉設置:
××學校 )×什麼科目什麼版 導學案№×× 編寫:××× 審核:×××
3、頁腳設置: 章節名稱(×章×節) 頁碼 激勵話語(名言、警句)。
4、導學案編寫的基本環節
小學語文導學案設計舉例
課 題 第十七課、古詩【絕句】
課 型 新授課 年級 二 主備人 xxx 執教人 xxx
學習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9個字。2、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學習重點難 點 識字、寫字,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預習內容 1.背誦【望廬山瀑布】2.初讀課文,掃除生字障礙。(查字典)
學 習 過 程
環節 學 案 導案
創設情境
提出質疑 1.聽寫詞語。香爐 白銀 流水 1. 復習導入 。
2.背上首古詩。 2. 板書課題。
3.讀古詩,提出不懂的詞、句。 3. 聽話引入,揭示課題。

自學探究
合作交流 1. 理解詩意。2. 組內交流詞義、詩意。 引導學生自讀課文。
交流展示
深化感悟 1. 詩中寫了哪些景物?那些色彩?
2. 這些景物是在什麼地方看到的? 引導學生了解詩景。
總結鞏固
拓展創新 1. 讀古詩,畫出節奏。 1. 指導朗讀。
2. 重點寫 ;吳、含、窗、嶺、鳴、泊、絕、柳字並組詞。 2. 指導書寫生字。
學習收獲及反思

❸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生成性

如何看待課堂教學的生成性
一、何謂生成性教學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實施,目前有一種針對課堂教學的說法很流行,即課堂教學要注重生成性。於是生成性的課堂教學也就成了一種呼聲,盛行於大江南北。這就給人們一種心裡趨勢,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採取生成性的教學方式,那麼這種教師就還是在實施傳統教學,他們根本就沒有落實課改精神,而是在做掛羊頭買狗肉之類的事。這樣一來,這種教師就會受到社會不公正的指責。為了避免指責事件的發生,許多不懂生成性教學內涵的教師就會扭曲「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將課堂教學變成了類似「非常6+1」的電視節目。像這樣的「生成性教學」其實質是做秀,而非學術界的生成性教學。靖國平教授在《生成性課堂何以可能》一文中強調:生成性教學具有過程性、互動性、非預料性和價值性等特點。關於生成性課堂的價值,靖教授總結了四點。其一、課堂教學關注生命成長,關注學生人格成長。其二、關注學生內心想法的表達。其三、關注課堂教學中豐富的差異性。其四、讓學生產生個性化的表達。

因此,可以將生成性教學理解為:生成性教學是相對於傳統預成性教學而言的,它是指在彈性預設的前提下,師生在課堂中根據不同的情景,建夠的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得以培養,靈感性得以發揮,教師對學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激勵作用和引導作用。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於學生生成的問題要給予高度重視,要與學生一起探討、分析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

二、生成性教學與預成性教學的關系

關於課堂教學究竟是採取生成性教學好還是採取預成性教學好,這是在現實教學中很多一線教師遇到的難題。由此課堂教學就開始了生成性教學和預成性教學之爭的局面。有一種觀點認為,預成性教學是預成性思維的展現,它突出的是「律令性教學」。律令性教學注重規律和規則,並受其控制和影響。它將教學過程看作是教案的執行過程,對具體的教學情景不與重視。對學生生成的某些問題看作是擾亂教學秩序、無理取鬧和嘩眾取寵而給予鎮壓、忽視。於是很多人就認為預成性的教學扼殺了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靈感,而生成性教學恰好有助於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靈感的培養。因此生成性教學和預成性教學就成了二元對立的兩種課堂教學方式。

像這樣將二者對立的觀點是非常極端的思維,是教條主義的經典表現。預成性教學是基於結果的預成,其假設前提是好的結果來源於好的預設。但是,好的預設未必會有好的結果。也就是說原因和結果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有一因一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一因多果的關系。因此,要取得好的結果,沒有好的預設是不行的;但只有好的預設也是不行的,預設只是結果的一種原因。也就是說要取得好的結果,除了需要好的預設之外,還需要注重取得好結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可能存在著許多原因,而這些原因對結果的好與壞可能又有很大的關聯。

對過程的關注恰好是生成性教學的一個特性,生成性教學是基於動態過程的調節,其假設前提是過程決定結果。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細節決定成敗」,同樣,在教學過程中很多環節和細節也決定著教學結果。這些環節是可以預設的,但環節下面的很多細節則是不能預設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生成性教學和預設性教學是導致好的教學結果的兩種不同策略,這兩種策略是互補的而非對立的。

三、怎樣看待生成性教學

在上面對什麼是生成性教學的解釋中,我們可以知道,生成性教學特別注重過程、生成的問題和互動交流。那麼在實際教學中應怎樣去把握和操作呢?

1. 注重教學過程,關注學生身心發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也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學生身心能否健康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引導和啟迪。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僅關注於知識的傳遞,而且還要關注學生心智的轉變。心智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漫長的動態過程的。葉瀾教授對過程教學非常關注,她說過這樣的話:「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合作能力與質量、發表的意見、建議、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等,無論是以言語,還是以行為、情緒方式的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因此,要達成學生心智的轉變,必須注重教學過程。一旦離開了過程教學這一平台,師生的交流就會失去實質意義。

2.注重課堂教學中生成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現在的社會已經不同與以前的社會了。在以前教師掌握著豐富的資料,學生只能通過教師來了解社會。而今學生可以通過網路、新聞媒體等多種途徑來獲得信息。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隨著新知識的引入,學生可能在一瞬間獲得靈感而發出有創造性的火花。對於這類突發性的事件,教師應該給予高度重視,要抓住機會,激勵學生思考。對這類非預設性的問題和情景,教師若處理的很好的話,也就真正達到了教學相長的境界。

3.注重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生成性的教學特別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交流互動。這與以前的「師——生」或「生——師」單線交流不同,它採取的是一種集思廣益的方式,搭建了三維立體的交流平台。通過這個平台,教師可以轉移部分解答權給學生,由學生回答學生提出的某些問題。這樣一來,教師可以樹立學生榜樣,以激勵其他學生的求知如。也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覺得問題的解決是自己和教師共同完成了,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成就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種交流互動中,教師應該判斷交流問題的價值和意義。對於有些問題如果沒有交流價值,教師要點到為止而不應為了互動來交流。像這樣的交流只是一種形式交流,對學生和教師本身不但並沒有多大的幫助,而且還浪費了課堂寶貴時間。因此,對於課堂的互動交流,應該是學生和教師圍繞著問題而展開的心靈與心靈的交流。通過這種交流,學生不僅只是獲得了問題的解答,更重要的是獲得了思維的進展和心靈的提升。

❹ 如何科學編寫小學語文導學案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指出,未來的文盲就是那些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夠激發學生自我學習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 有必要對備課進行改革,由原來的教案變為導學案.
學案是經教師集體研究、個人備課、再集體研討制定的,以新課程標准為指導、以素質教育要求為目標編寫的,用於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它以學生為本,以「三維目標」的達成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自主發展的路線圖.
學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案,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案.它將知識問題化,能力過程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潛移化.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積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科學有效的訓練,達到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學案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按照學生的學習全過程設計,將學習的重心前移,充分體現課前、課中、課後的發展和聯系,主要依據五大環節:課前預習導學—課堂學習研討—課內訓練鞏固—當堂檢測評估—課後拓展延伸.在先學後教的基礎上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
一、總體要求:
導學案是課堂教學的總抓手,導學案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教學的各個環節,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導學案要根據學科特點來設置,基本要求,做到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知識儲備、小組任務、時間安排、課堂檢測等內容要考慮到層次,考慮導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特點,按由易到難的順序編排,鞏固練習要設置選做題、思考題,「扶優扶強」.
二、「導學案」的編寫的原則:
主體性原則: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做中學.
導學性原則:具有指導學生學習的作用.
探究性原則:盡可能設計可供學生在研究中學習的內容,有可供師生豐富完善的「留白處」,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層次性原則:關照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
三、具體要求:
1.努力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新知識放手讓學生主動思考;重點、難點讓學生議論;問題讓學生思考解答;規律讓學生尋找歸納等.
2.導學案問題的來源.(預設性問題與生成性問題)
⑴教材中的重點、難點;
⑵用日常檢測中發現的知識缺陷與漏洞;
⑶學生最容易出錯的地方;
⑷教師自己最想講的知識;
⑸課堂互動中生成的問題.
在預習中用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學與討論解決基本問題.學生通過有效的預習可以解決80%甚至更多的問題.教師要以自己對教材閱讀的方法與感悟、提出的問題與提出問題的思路作為支點,引導學生用教師提出的問題、提出問題的思路、角度與自己提出的問題,與教材、同學、老師進行深層對話,生成學生學習中更有思維價值的問題並讓學生去嘗試探究解決.
3.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
教師要從「多講與多練」擠占學生有限的學習時間,進行過多的機械訓練的誤區中走出來,雖然這種方式曾是應對傳統考試的法寶,但對學生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探究能力的考察是完全背道而馳的,教學效率也是不高低下的.得到的是學生在學習上的死記硬背和運用中的生搬硬套;失去的卻是學生求知的熱情和慾望以及孩子的靈性.我們的課堂應該由學生的靜聽向主動獨立思考、積極發言、展示交流,互相修正、互相點評、互相檢查轉變.這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究創新能力的支點,也是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探究的快樂,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獲得成就感與自信的基石.因此徹底的轉變我們的教學方式;充分的解放學生釋放學生的潛能才是我們當前進行課程改革的關鍵.主要體現在教師主導性:課堂上,當出現學生都不能解決的問題,或者是出現許多想解決的問題時,教師的點撥、歸納、篩選,是發揮教師組織、主導作用的有利時機.1、組織篩選問題.針對各小組存在的共性問題,圍繞重點難點易錯點,教師精選出具有思維價值、創造價值和發散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地進行討論交流.2、啟發引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好組織和引導作用,讓學生通過生生互動,組組互動等形式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探究,達成共識,並以小組為單位展示交流.3、互動點撥.同時教師適時介入學生的互動,對學生無法解決或仍存偏差、歧意的問題進行適當的點撥,保證課堂討論交流的方向性和順暢性.同時教師還要結合課堂上出現的新問題,適時組織即時互動,既要保證新問題的及時解決,又要不幹擾中心問題的處理,從而使整個教學思路順暢.即便是需要講解時,也應盡量通過啟發設問,讓學生思考、探索、分析得出結論,從而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梳理形成知識網路,深化對基本知識的理解.
4.作業必須符合學科的特點,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拓展的必要性,作業的設計要鼓勵學生學以致用,要借課內學到的知識與達成的能力,去解決課堂以外的現實問題;作業必須緊扣教材文本要求,讓學生牢固掌握課堂內學到的知識與能力,並且能夠逐漸內化,靈活運用;作業必須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要以學生發展為本,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維,體現層次性.
5.課前預習
(1).沒有預習的學習是低效的.以前多部分學生沒有養成預習習慣,少部分學生能夠預習但沒有習得方法,不能突出學科的特點.這樣學習起來,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不知道自己該學些什麼,想學什麼,只是被動的接受和等待.導學案的預習能夠給學生明確的指導,使學生能抓住語文學習的關鍵點,自主地進行預習,在投入到課堂教學學習之前已經對學習內容有一定的理解,同時因為有了問題急於想求得夥伴或教師的幫助,急於想解決問題,所以課堂上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
(2).在檢查預習的環節:學生小組交流學案上的預習題目,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進程,掌握學生自學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和不足之處.對於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障礙及疑難之處,教師要在隨後的教學中進行點撥.此環節,教師要做好三點:解決基本問題.所謂的基本問題就是掃清閱讀障礙的字詞,要處理的准確扎實;強調中心問題.預習中有關課文內容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充分重視、明白、理解,為下一環節的合作探究做好鋪墊;強化集中的問題.大家都容易出錯的問題一定要強化解決,哪怕是一個字的讀音,也要做到事無巨細的弄准確,不留預習上的的死角,這也是堂堂清的具體體現.
四 導學案的編寫
(一)、導學案的性質
導學案應是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可以籍此並依託教材可以比較輕松的做到自主學習的具體方案,是教師給學生搭建的可以自主學習的平台.
(二)、導學案編寫的基本原則
1、主體性原則: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做中學.
2、導學性原則:具有指導學生學習的作用,師生可共同參與.
3、問題性原則:知識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問題要精心設計,可以是填空,可以是思考題或其他形式.
4、層次性原則:導學案所涉及的課堂內容,要分層探究,有序引導,體現知識的逐步生成過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狀上升.同時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
5、探究性原則:盡可能設計可供學生在研究中學習的內容,有可供師生豐富完善的「留白」處,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具體要求:
第一、「導學案」應該具備明確的學習目標;
第二、「導學案」應注意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體系;
第三、「導學案」應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
第四、「導學案」應提供檢測學習效果的適當材料;
第五、注意「導學案」與一般教案、講義的區別,不能把「導學案」寫成類似學習輔導用書的模式.更不能直接照搬教輔資料.
第 六、「導學案」的編寫一般按課時進行,與教師上課同步,適合於不同課型的教學需要.
(三)「導學案」的備課模式:
「導學案」備課的基本模式:「提前備課,集體研討、輪流主備、優化學案、師生共用」.
1、集體備課(這我們做不到,都是單槍匹馬.)
備課組長提前兩周召集全體組員就一周內所要講的內容進行說課,著重圍繞如何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流程,分析學生情況等方面內容.
2、輪流主備
在集體研討的基礎上,備課組長將內容進行分工,主備教師提前一周拿出「導學案」初稿,並交給備課組長審查修改;備課組長將一周的「導學案」草稿交分管領導審定,製成正式文本.
3、提前發放
上課前一天將「導學案」發至學生,正式上課前收齊後適度批閱,任課教師對「導學案」再次進行閱讀理解和補充完善.
4、課後反饋
師生共用「導學案」實施課堂教學,課後教師在「導學案」的有關欄目或空白處填寫「課後記」,用於下次集體備課時小組交流.
5、整理成冊
備課組長負責將「導學案」整理成冊,作為本備課組的教案,每學期交教導處一份,以備檢查和存檔.
( 四)、導學案的編寫格式
1、容量要求:八開紙正反兩面、頁邊距、中縫2厘米左右,三案合一.
2、頁眉設置:
××學校 )×什麼科目什麼版 導學案№×× 編寫:××× 審核:×××
3、頁腳設置: 章節名稱(×章×節) 頁碼 激勵話語(名言、警句).
4、導學案編寫的基本環節
小學語文導學案設計舉例
課 題 第十七課、古詩【絕句】
課 型 新授課 年級 二 主備人 xxx 執教人 xxx
學習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9個字.2、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學習重點難 點 識字、寫字,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預習內容 1.背誦【望廬山瀑布】2.初讀課文,掃除生字障礙.(查字典)
學 習 過 程
環節 學 案 導案
創設情境
提出質疑 1.聽寫詞語.香爐 白銀 流水 1. 復習導入 .
2.背上首古詩. 2. 板書課題.
3.讀古詩,提出不懂的詞、句. 3. 聽話引入,揭示課題.

自學探究
合作交流 1. 理解詩意.2. 組內交流詞義、詩意. 引導學生自讀課文.
交流展示
深化感悟 1. 詩中寫了哪些景物?那些色彩?
2. 這些景物是在什麼地方看到的? 引導學生了解詩景.
總結鞏固
拓展創新 1. 讀古詩,畫出節奏. 1. 指導朗讀.
2. 重點寫 ;吳、含、窗、嶺、鳴、泊、絕、柳字並組詞. 2. 指導書寫生字.
學習收獲及反思

❺ 小學二年級語文帶教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多年的中年段的教學中,我不斷嘗試以教師的「教授為主」轉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從而更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巨大動力,讓學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地發展。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是人教版義務教育第八冊的課文,本課屬於書信體的文章,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

我們的學生生活在中國這片比較和平的聖土上,很難體會到「戰爭」這個可怕的代名詞意味著什麼!很難想像出作者雷利的痛苦心境。基於此,我特在此次的實驗匯報課上執教了這一課,以更好地幫助孩子們初步了解戰爭,了解它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何等的痛苦,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樹立全球觀,樹立維護世界和平的觀念。

二、案例描述

本課共分兩課時。

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如下:

1、復習檢查,引入新課。

上課開始,先進行「三分鍾小測」(聽寫詞語),檢查學生積累詞語的能力,並在學習小組長的組織下進行小組評改,填寫好小組評價表。再以問題「這個中國孩子發出什麼呼聲?」、「他為什麼要發出這樣的呼聲?」引入新課的教學。

2、個性閱讀,琢磨品味。

教學描寫「世界並不太平」這個部分,我先讓學生個性閱讀,琢磨品味,自已解決不了的問題在小組內提出,討論解決,特別是教學「和平之神並沒有永駐人間」、「世界並不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這兩句,我讓學生拿出自已課前收集的戰爭資料,進行交流討論,認識當今世界和平環境。課堂上,他們從不同渠道得到信息的能力,令我驚嘆!接著,我又在學生反饋的基礎上,播放出伊拉克戰爭畫面,學生目睹著這一幅幅血淋淋的畫面,對戰爭的憎惡之情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於是,我又趁勢讓學生當場把自已此時最想說的話表達出來,他們暢所欲言,充分認識到戰爭的殘酷性。

3、激情朗讀,呼籲和平。

教學「雷利的呼籲」這個段落,我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始終以「你讀懂了什麼?」來貫穿整段的教學,再配以和學生一起激情的呼籲,「要和平,不要戰爭」,學生情緒高昂,彷彿與作者融為一體,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接著,我又特意把黑板的使用權留給了學生,讓他們上台在黑板這個神聖的地方寫出自已的心聲,寫出自已對和平的渴望。他們在《讓世界充滿愛》的樂曲伴隨下,大膽地書寫自已的情懷,達到了整堂課的高潮。

4、拓展延伸,自主綜合實踐。

討論:作為小學生,為了制止戰爭,我們能夠做些什麼呢?

三、分析反思

讀書,不是人在讀,而是心在讀,是心與心的交融,所以,要讓學生進入讀書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鳴的火花。在閱讀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學生用「心」讀書,啟發學生融入角色,激勵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審美的樂趣。教學「雷利的呼籲」部分,我引導學生把自已融入語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進行朗讀實踐。當學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語調來呼籲「要和平,不要戰爭」時,全班同學的情感達到了高潮,實現了與文本的對話。課上,正如我想像的那樣,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對文中感情的體會超出了我的預想,這也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閱讀教學中"讀"
的好處。因此,我們不能為教教材而教教材,應該更靈活的運用教材,為教學所用,適當安排。

馬巴士卡里雅曾說:「只有自由才能學到知識」。讓學生意識到自已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的主人,這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在教學「和平之神並沒有永駐人間……」「世界並不太平……」這兩段話時,我讓學生拿出自已課前收集的資料,談談自已的感想。課堂上,學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他們的回答並沒有達到我預期的效果,我想,當時,我如果能重視學生課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資源,再讓他們自由選擇夥伴,合作討論交流世界部分地區的局勢,暢所欲言彼此的感受,相互碰撞,相互補充,相互融合,效果會更好一些。課堂應該是學生表達與交流的樂園,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多元反應,珍視學生的獨特見解。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的,提倡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求做到這一點。如:我設計了「你們讀懂了什麼?」這個問題,讓學生交流讀後的感受、收獲;小組探討學習,質疑問難,解決問題;把板書的使用權留給學生;等等。這些都改變了傳統的接受性學習「師問生答」的現象,把學生從被動的「學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動「學問」的地位。

語文即生活,生活實際是語文教學取之不盡的源泉。在教學中,我們要創造性地還原課文的本真,創設情境,才易於使學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我們語文的閱讀教學,應該是生活的再現和提高,應該是學生感受生活,學習生活的過程。唯有此,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所以,通過這節課也讓我深切地感受到: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去學習語文,實際上是為學生選擇了一條學習語文有效的捷徑。


❻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對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幾點淺見。 一、做好教學前的分析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礎是課程分析,課程分析主要是確定教什麼,學什麼,具體有:①文本理解。即分析「課標」要求和先前的實踐經驗與反思,提出學生的學習任務,指出教材中的「十個著眼點」。於課程開發。即教材文本的開發資源、學生資源、教師資源、媒體資源(含教具、學具)、生活資源、環境資源,特別要開發與利用課堂生成性資源。③內容處理。根據文本理解和資源開發情況,提出對教學材料重組的設想。

❼ 小學課堂教學中生成性學習策略的研究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調控策略的實踐研究
結 題 報 告
白石小學科學課題組 付日亮執筆
一、課題的提出
科學課較之自然常識課的最大區別就是教學目標變革,引起學習內容、活動組織、課堂形態、教學評價等一系列的革新,最終落實到課堂上,表現為教學的主體性和開放性。這給學生的科學學習提供了自主和選擇的空間,給教師的教學提供了開放和創新的空間。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教學資源進行自主探究,積累科學事實與現象,豐富探究經歷。因此科學課的開放性給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具體主要表現在教師對科學課堂的組織和調控上。
在基礎教育階段,課堂教學實行開放、民主的教學環境,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當前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前提,也是實施素質教育、實現主體性教學的支柱,更是培養創新精神的不可或缺的氛圍。但現實中教師要實現課堂真正的民主開放,做到「亂而不散」,卻並不容易。新《課標》指出,小學科學學習以探究為核心,以活動為載體,要求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學習科學觀察、科學實驗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這也就決定了科學課活動多,材料多,實驗多。而作為科學課程學習主體的小學生,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科學世界時,總會產生無比激情和盎然興趣,他們喜歡各種操作活動,卻缺乏自製力,該制定實驗方案他們卻盲目地急於操作,往往教師良苦用心准備的材料不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為他們隨意玩樂創造了條件,造成課堂紀律的混亂,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而科學合理的課堂調控能高效地傳遞教學信息、整合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達到教學目的,所以課堂調控的成功與否,決定著教學能否順利進行,當然也就更加直接地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效果的取得。小學生在科學課上的探究活動與科學家的探究是有一定區別的,如何成功引導學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鍾內「親歷科學、感悟科學、體驗科學」,主要取決於教師採取怎樣的策略對課堂進行合理調控,充分利用課堂中的各種有效資源,把握和調節學生的學習,使學生的學習處於最佳狀態。
二、課題的界定
課堂調控是教師對課堂上學習情境的創設控制,對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對達成本課時教學目標的策略使用,對課堂氣氛的調節,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應用。
課堂調控策略是指教師為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不斷地生成,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而有目的、有意識地採取的一些教學方法、技巧。教師在課堂上要有一個整體的掌握與調控意識,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環境以及教學對象的不同,有機整合、重組課堂生成的新的有效的資源,靈活運用課堂提問、教師角色轉換、課堂信息重組、課堂評價等策略,使學生成為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行動者,個性化地展開與教師、文本、環境諸因素的對話,從而促進課堂中的動態生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研究的理論依據
1、符合《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
《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中提出了「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基本理念。並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2、皮亞傑和布魯納的建構主義的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前認知,注重體驗式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和思維能力。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灌輸的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這意味著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全新的教學策略、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理念,逐步構建起兒童的外部世界知識,從而使得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並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豐富、提高和發展。
3、學生為主體和教師為主導理論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活動只有在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動手、動腦、動口,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學生在探究的內容、方式、方法和探究的程度等方面都受到了學生的基礎知識,能力發展水平和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學生主體的這種不成熟性決定了他們還不能成為完全獨立的探究主體,探究活動還需要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來進行。而不是放棄教師的主導,放任自流。教師的「導」正是為了使學生逐步成為真正獨立的探究的主體。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一)利用有結構的材料調控科學課堂教學
「有結構的材料」是指根據一堂課的教學目標,精心選擇,精心設計,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所提供的教學材料的有機組合。它是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進行科學學習的基礎和關鍵小學生在科學課上的探究活動與科學家的探究是有一定區別的,如何成功引導學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鍾內「親歷科學、感悟科學、體驗科學」,經歷科學家式的科學探究過程,少走彎路,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獲得更多有價值的收獲?這一切,取決於教師所准備的有結構的材料,取決於教師如何利用這些有結構的材料對科學課堂進行適當的調控和引導。
准備好了有結構的材料,並非就能構建一堂好的科學課。只有合理、有效地對材料進行搭配、使用,才能有效調控科學課堂,實現教學的優化組合。如何使用有結構的材料呢?
1、對材料進行適當處理。
並非所有的材料取來便能使用,要想利用材料構建科學課堂,還需對材料加以適當處理,使之與教學實踐更為緊密結合。材料是死的,怎樣使材料活起來?這就需要加上教師的智慧,對材料進行適當的處理,使之成為「有結構的材料」。
如教學科學五上《陽光下的影子》,通過測量竿子在陽光下影子長度、方向的變化來掌握相關知識。但在實際操作中,如果學生扶著竿子,曬在太陽下,不適合;如果不扶,竿子又無法始終自行直立於地面。對這些材料加以處理,在竿子下加上底座使其能自行直立,或改用細長筷子,插入裝有沙子的杯子中,如此處理後,就便於學生能長時間地進行准確觀察與詳細記錄,從而了解有關影子的科學知識。
又如教學科學三下《流動的空氣》,按教材所示,通過花露水香味的傳播使學生感受到空氣在教室里的流動。而在實際操作中,花露水的香味傳播不是很快很明顯,學生體會不深。對此材料進行處理,改用有較強揮發性,且氣味明顯的汽油,效果大大增加。學生在短時內便能明顯感受到汽油的氣味在室內的傳播。另一活動:通過觀察香點燃後的煙的飄動,了解空氣的流動。因香的煙細而淡,很多學生無法觀察清楚,對此材料進行處理,在點燃的香後掛上一塊黑布,在黑布映襯下,煙的飄動相當明顯,學生能有較形象地感知。
2、注重材料提供的方式。
要使材料有結構,不僅要注意材料的種類、材料的組合,還要考慮根據不同課型,選擇不同的材料提供方式,通過對材料的控制來調控學生的探究活動。
(1)教師指定式。
在科學教學中,有一些基本的實驗操作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都有嚴格的實驗操作規范和要求,不能有任何改動和調整,這時教師只能給學生提供指定的材料進行操作。如,酒精燈的使用、測量水溫的方法等等。
(2)自主選擇式。
課中有多個問題要研究,或者有多種方法研究這個問題,教師只需要將充足的材料集中放在一起,然後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一組材料合理搭配使用,去證明自己的設想。
如教學科學五下《測量擺的快慢》,學生需要探究擺速與角度的關系,擺速與繩長的關系,擺速與擺重的關系,為保障學生有充足的探究時間,因此課堂上重點讓學生選擇一個因素開展研究,而不同的因素,所提供的實驗材料也是不同的。因此,讓學生選擇研究哪一個問題,明確如何探究,需要哪些材料之後,自主選擇所需材料開展活動。而不是將一大堆材料都提供給學生,反而會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造成干擾。
通過提供幾組實驗材料供學生挑選,在無形中對學生的實驗設計有一種指導作用。學生在這些有結構的材料的無形支配下,會有各種較為合理、科學的實驗方案,避免了學生思維的漫無邊際而影響教學活動的實施。從而使學生經歷「選定研究問題――設計研究方案――選擇有結構的材料」這一過程,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使學生的創造力有了充分表現的時機。
(3)依次呈現式。
隨教學進度依次提供給學生,材料的提供時機一定要恰到好處,切忌簡單機械、整齊劃一。有些課需要逐步提出要研究的問題,那麼,每組材料之間就得有極強的先後邏輯順序,就得分階段提供各類材料。這樣,材料可以循序漸進地增加問題的復雜性,並使學生在逐漸復雜的問題中,思維活動步步深入,步步推進,繼而給人以強烈的探究慾望和動力,促使學生去進一步發現。同時,材料的依次呈現,也可在無形中調控課堂紀律,避免學生隨意操作而影響教學活動。
如教學科學五下《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時,教材在編排上就存在著嚴密的邏輯關系,使學生從模模糊糊感覺到物體的沉浮與輕重、體積有關,在後續活動中又感覺到沉浮與輕重、體積無關,最後又感覺到與輕重、體積還是有一定聯系的,這一個從模糊到清晰,從肯定到否定又再次肯定的歷程,都依賴於有結構的材料。這些「有結構的材料」只有隨著學生思維的步步深入而依次提供才能引導學生體會到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樂趣,使探究活動循序漸進。如果一開始就全部呈現,不僅無益於學生的探究活動,反而會因為學生隨意瞎擺弄而影響教學活動的開展。
又如在教科學四下《簡單電路》一課時,給學生1個燈座,1個帶電池的盒,2根導線,問學生你能用這些做什麼?很快學生組成了一個簡單的電路。我再發給學生1個燈座和1根導線,問:你能在這個電路的基礎上再加1個小燈座嗎?學生依照我的提示和材料顯示出的信息,動手組成了一個串聯電路。接下來我再提供1根導線,問:你能在原有的電路基礎上再用上1根導線,改裝成一個新電路嗎?學生會思考這根導線加在什麼地方最合適,從而自己組裝出一個並聯電路。以上的實驗材料,緊扣「你能利用它做什麼」依次提供給學生,「它」就是結構材料,是「它」在調控著學生的思維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這樣的教學設計,意在引導學生思維發展,而非簡單地為教學服務,為教師服務。利用有結構的材料,在原有電路的基礎上改裝,使學生尊重自己的研究成果,把有限的時間放在最重要的問題上,避免那種盲目將已經裝好的電路拆開再重裝,浪費寶貴的時間,從而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獲得更多有價值的成果。整節課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研究的材料上,無暇顧及其他的事,避免課堂上「亂」而「無序」的現象出現,教師既調控了教學,又把握了課堂的「秩序」。
綜上所述,利用「有結構的材料」調控課堂,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是需要廣大科學教師值得關注的一個話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的材料不同,提供的材料方式不同,實際上反映了不同的教學思想。教師只有精心的設計、選擇、提供相應的有利於學生探究的典型材料,利用材料調控學生的思維,使其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才能使他們比較容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新知,從而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信心,也使他們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教與學是一個不可分隔的整體,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是探究型學習的基礎和保證,但提供了有結構的材料並不意味著學生探究學習的完成,教師必須深入領會探究學習的實質,以一個平等研究者、促進者的身份指導學生的探究活動,讓每一個學生經歷探究歷程,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二)利用科學、有結構的語言調控課堂教學
在科學課堂中,引導課堂教學開展的因素,除了有結構的材料外,還有一種重要的載體,那就是教師的語言。科學教師的語言,體現出一位科學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能力,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促使科學探究活動順利、深入開展的根本保證。科學課堂中有結構的語言是指教師的具有引導功能,能體現探究的層次性和科學性,並能夠引導明確指向教學目標的語言。它能夠引導學生體驗科學發現的典型行為和思維過程。教師如何通過對語言的調控,突出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藝術性,以此引起學生的興趣,增強氣氛的渲染力,使學生在輕松愉悅中獲取知識。
1、有結構的語言是科學的語言
科學的語言首先應該是具有科學性、嚴密性、合理性。應有別於其他學科課堂教學的語言,這樣能給學生提供一個「科學」的環境,能讓學生體驗到科學的求學與嚴謹,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在教學中要使用科學專業術語。科學的語言首先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使用專業術語,而不應該使用日常用語。這樣為學生學科學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比如,在昆蟲單元中,教師往往會發生這樣的現象,把昆蟲的口器叫作「嘴」,把蟋蟀的觸角叫作「須」。這些微小的一個字、一個專業詞能給學生帶來點點滴滴的積累,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課堂教學中用詞要准確。科學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該講究用詞的准確性,科學課課堂上不應該是出現「語言味」,有些學生喜歡把語文課內學來的生動字詞運用到科學課上,在這時教師就需要糾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事物概括的准確、簡明,有一定的明確性、描述性。比如,在描述貓的腳掌時,可以說「貓的腳上有一個梅花狀的肉墊,能夠使它行走時發出的聲音很小」,而有些學生會說「貓的腳上有一個梅花狀的肉墊,能夠使它行走時無聲無息」。同時,如果學生使用「小貓很調皮」等擬人化的語言,教師應該加以糾正。
2、有結構的語言是必要的語言
在科學課中教師的語言一定要具備科學性、合理性。敘述要有針對性,要層層推進有根有據。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滿懷樂趣和興趣去參與對智慧的挑戰活動親自體驗這種充滿思想智慧的「生活」。科學課課堂出示給學生的材料必須是少而精的,是最簡單而且又能指向科學概念的。有研究者發現,在一堂課中,不合格的教師講話的時間佔到80%,而成功教師的講話時間只佔20%。因此,科學課堂中教師的語言必須是少而精的,在關鍵的時候要能給學生指點迷津,引導科學探究的深入開展。教師講的越少,學生自己的發現就會越多,探究活動開始以後,要盡量不向全班學生講任何東西,因為那樣做會使學生停止探究和思維,迫使學生注意聽教師的講解,不得不將教師的觀點變成自己的行為,轉移自己的積極思考,取而代之的是被動接收。
(三)巧妙處理課堂上的突發事件,有效調控科學課堂教學
在新課程標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中,我們的課堂變得更為重要。課堂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的「主陣地」,因此課堂的調控能力成為新課程下教師的主要素質之一。盡管是以「學生為中心」,但學生畢竟是學生,所以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往往會遇到來自自身、學生和外界的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這里的突發事件主要是指學生一方而言),打斷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師生們的思路。對於這些突發事件,若處理不當,就會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甚至會導致一堂課教學的失敗。因此,科學教師要運用教學機智,隨機應變地巧妙處理課堂上的突發事件,有效地調控科學課堂教學。
那麼該如何處理這樣的突發事件呢?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同一件事情,有的教師處理地好,教學的整體損失較小;有的教師費了很大的力氣,卻沒能處理好,且給全班同學造成時間的浪費和學習上較大的損失。由此可以看出,處理好課堂上的突發事件是多麼得重要。但是,處理課堂上的突發事件是要講方法和藝術的。該如何做呢?
1、教師在處理方式和方法上一定要靈活機動。對不同的對象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在此,要求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個性品質,家庭背等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對於學生來說,有的學生性格內向、不愛說活,自尊心很強;而有的屬於外向型,活潑開朗;有的學生是「單親家庭」。因此教師的教育方法要因人而異。
2、採取的手段要盡量多樣化,否則學生如果了解到你的「那兩下子」就會進行抵觸式的「抵抗」。所以教師應盡量利用無聲的眼神、表情、動作與有聲的語言配合,方法多樣進行教育,盡量使學生在心理上取得認同,並要防止學生行為上的反復。
3、教師的語言運用要恰當。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判斷要准,要做到「一針見血」,不能然學生抓住你的「不是」,並且使用的語言要恰當准確、嚴愛有加,切不可過多的使用非教學語言,更不能諷刺挖苦。評價也要恰當准確,切合學生的實際。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以免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全體同學的反感。
4、課下處理要即時到位。對於課下要處理的問題一定要做到及時到位,切不可拖延。否則,一是達不到預期教育效果,同樣的問題以後還會出現;二是長此以往,學生會對你產生一種「不嚴謹」、「好忘事」的印象。
因此,教師面對偶然性問題和意外的情況,教師要具備一些特殊的能力,能機動靈活地實施臨場應變。
1、教師要有細致敏銳的觀察能力。教師要運用細致敏銳的觀察力,迅速捕獲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反應和認知反饋,並及時分析,正確判斷,隨時調整教學容量、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以獲得教學的主動權。
2、教師要有及時有效的調控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一定手段對學生聽講狀態和對教學過程進行調節控制。教師的調控能力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調控學生聽課情緒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主動獲取知識;二是調整教師講課速度、方式、步驟和環節,保持傳遞知識信息的渠道暢通無阻。
3、教師要有高超准確的解惑能力。面對學生提出的疑問,甚至是離奇古怪的問題,教師應熱情地予以解答和引導。為了適應學生主動學習和敢於質疑的精神,教師要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信息,以便為課堂教學提供廣闊的知識背景。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去思、去問,不怕學生多問,深問,怪問。特別是對有「獨到見解」或「異想天開」、「別出心裁」的學生更應格外保護。
總之,處理好課堂上的突發事件的確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如果做得好,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如果做得不好,很有可能會影響到教師以後的教育教學行為,可能會覺得學生很不好教。所以提高課堂的調控水平和突發事件的處理水平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
1、准備階段(2008年5月—2008年8月)
①制訂實驗方案。
②成立課題組織。
③確定實驗班級。
④收集資料,完善方案。
⑤進行必要的實驗前測。
2、實施階段(2009年9月—2009年7月)
①依據方案制訂分階段工作計劃。
②制度化地開展和實施教師的學習研討活動。
③進行階段性論證,進一步修訂和完善研究方案。
④撰寫論文,深入組織研討。
3、總結階段(2009年8月—2009年10月)
①收集整理研究的資料和成果。
②撰寫實驗報告和課題研究論文。
六、課題研究的成效
在本課題的研究過程中,除以上歸納的幾個調控科學課堂教學的策略外,還在課堂、教師、學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師生得到共同成長。
1、構建了動態的生成課堂
(1)教學環節彈性控制。①提出彈性問題。「彈性問題」是指問題富有挑戰性、包容性和針對性,能有效地激發和導向學生進行動態生成的思維活動。②留下彈性時空。我們每節課至少要有1/3的時間甚至2/3的時間讓學生主動學習,小組討論,大組交流。教師特別關注學生的發散思維,在大家趨同時,讓思維發散的學生發言,因為他的發言是引發點,能觸發更多的生成性資源。
(2)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我們選擇的教學方法是「開放式」、「民主式」的,包括以下幾種方法:①「合作式」。「合作式」是師生、生生情感交流、培養「合作意識」的一種教學形式。②「質疑式」。「質疑式」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必要形式,我們認為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並最大限度地為學生開辟質疑的時空。③「對話式」。「對話式」是學生最喜歡的一種活動形式。
(3)教學評價多樣結合。評價是與教學過程並行的同等重要的過程,貫穿於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教師在教學中將即興評價和延緩評價有機結合,讓學生有時間、有空間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興趣、靈感參與課堂交流,從而促使課堂教學呈現出了更多的靈活性、生成性和豐富性。
2、教師的素質得到了有效的促進
課題的研究有效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的理論水平、課堂教學能力、課題研究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首先,教師對有效教學的相關理論和新課程的要求有了較深入和明確的認識。在一定程度提升了教師的理論素養。教師在實踐基礎上撰寫的論文和案例分析等質量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次,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經過一年的實踐研究,教師對教材的分析和把握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運用的方法和策略也比較有效,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老師們的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教研室專家的認可。
再次,教師的研究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教師從不懂科研為何物到初步掌握課題研究的一般方法,再到把科研方法運用與日常教學研究中。可見,課題的研究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在課題研究課中,我們從典型的學生身上發現,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能善於傾聽,理解他人發言,並能抓住要點講出自己的看法。他們普遍有問題意識,敢於質疑問難,發表意見,有獨立的思想,善於總結學習經驗,在實驗探究活動中既能表現自我的個性,有創造性,也能與學習夥伴認真合作,相互幫助,優化學習效果。從實驗課中,我們發現學生對所學內容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善於觀察,對探究的問題有獨立的選擇性,在小組活動中善於討論,善於總結歸納小組意見,自主學習能力有了長足發展,學習成績也有了飛躍式的提高。
七、研究反思
1、生成性教學的多變性、復雜性,對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對每天都在進步成長的學生,如果我們仍固守著陳舊的經驗去操縱教學,那麼課堂生成將成為難得一遇的精彩。所以,我們必須加強課後的反思,經常審視和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以先進的教育理念武裝自己,不斷加厚自身的專業底蘊,不斷錘煉和提高課堂駕馭和應變能力。
2、「教」的重點在於為「學」服務,要把精力放在如何促進「學」上。所以,「教案」應該成為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案,學習什麼,怎樣學習,教師在何時點撥等構成導學的主要內容。教師的職責將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成為一名顧問、交流意見的參與者,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並幫助他們能夠適應未來社會。
3、教師在課堂上不能追求熱鬧場面,要以高質量的問題來激活學生高質量的思維。這就有賴於教師對自身行為的研究與調控,有賴於教師對學生學習現狀、學習環境、學習心態的研究與設計。正因如此,教師才具有「主導」地位,這種主導地位將表現為高效的「引導」功能。
4、教學要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但也不能一味地跟著學生的興趣跑,面對學生中涌現出來的千奇百怪的想法和問題,教師必須把握正確的「度」,分清哪些是有價值的,哪些是無意義的,捕捉和發散那些對學生個人成長有利,也符合科學課價值觀的生成,使課堂教學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避免無效生成。

參考文獻:
1、《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解讀》 郝京華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
2、《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年
3、《小學科學教育「探究-研討」教學法》 (美)蘭本達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
4、《以結構性材料實現有效探究與意義建構的統一》 黃曉冬等 網路文章
5、《科學究竟是什麼》P46 張紅霞著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3版
6、《小學科學教學案例專題研究》P215 喻伯軍主編 浙江大學出版2005版
7、《課堂掌控藝術》 蔡楠榮著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6版

❽ 教師在課堂上如何處理生成性教學資源

小學科學學習強調以探究為核心,科學探究離不開師生、生生互動、生本互動,然而,由於價值多元化的存在,在師生和生生互動中自然而然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生成性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教師如果處理不當,就可能會影響教學內容的傳授和預期教學效果的實現,甚至會影響課堂教學進程。因此,教師應重視課堂中出現的生成性問題,運用教育智慧合理地應對這些問題。

一、小學科學課堂生成性問題的特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性地位日益凸顯,課堂的開放程度更高,生成性問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的。課堂教學生成性問題是指在一定的課堂教學情境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互動中,隨機出現的超出教師預設內容之外的影響課堂氛圍、師生思路及教學進程的即時信息。這些生成性問題一般都具有動態生成性、多樣性、情境性和隱蔽性。那麼,在小學科學的課堂上,生成性問題除了擁有這些一般的特點之外,還具有哪些獨有的特點呢?
(一)探究性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提出,科學學習要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科學探究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做出假設、驗證假設、得出結論的科學思維。然而,問題意識的培養並不是能依靠教師的知識傳授得來的,它需要學生主動思考、自主探究,特別是在小學科學的課堂上,不管是科學概念的學習和科學實驗的操作,都需要學生自己動手探究,所以,即使教師的預設很充分,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系列的生成性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的探究、實驗去驗證,所以這些問題都有探究性。
(二)創新性
小學科學課堂生成性問題的產生一般是在學生已有經驗基礎上,從學生自身角度出發提出的、超出教師預設的問題和想法,這說明學生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思考沒有跟上教師的節奏,或者是沒有與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銜接上,或者是不能接受新知識、新觀點;或者是對科學實驗的設計產生了新的、創新性的想法,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中,思維水平的一次飛躍。

❾ 小學語文生成性資源指的是什麼意思

伴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學過程觀的轉型,其價值性逐漸彰顯。生成性教回學資源是指以真實答的課堂情境為依託,在教師、學生、文本、環境等多種因素通過多種形式的相互作用而動態生長的具有教育意義的建構性資源。課堂內生成性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與開發有助於構建富有生命氣息的新課堂,對提升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生命質量,促進教育主體的生命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價值。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生成性教學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