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創設情境」,但當前小學教學情境創設中存在一些問題,如創設的教學情境與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疏離,與生活實際脫離,或者設計的情境沒有內涵,只是課堂的裝飾或擺設。作為設計者,教師要提高素質,增強情境創設藝術,轉變教學理念,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設計多樣化的情境,改變單一的學習方式。
一、當前小學語文情境創設中存在的問題。在新課程小學語文教學中,華麗的包裝加上精彩的語言, 再藉助媒體的輔助,「情境」成了扮美課堂的亮點。情境創設未能突出或強化語文學習主題,常常在看似熱鬧的場面背後,淡化了語文教學的目標。創設的教學情境與教學目標相疏離創設的教學情境一旦與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疏離,情境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不僅不能發揮其應有的服務教學的作用,甚至會成為課堂教學的干擾因素。 有些教師試圖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聯系起 來,期望為學習創設一個真實可感的情境。設計情境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在對情境的運作過程中,由於傳統教學思維和方法的束縛,教學仍在傳統的路徑上運行,抹殺了情境對教學的輔助和促進作用。這樣既浪費了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知識 的時間,也花費了教師過多的精力。情境與教學成了油與水的關系,而沒有達到水乳交融的理想狀態。
二、小學語文有效情境設計策略。以新課程三維目標為導向,轉變教學理念以新課程三維目標為導向,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提出了課程總目標: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 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在發展語言能 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 重情感體驗, 有較豐富的積累, 形成良好的語感。 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
因此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應該以三維目標為導向,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傳統的教學活動遵從死記硬背,是教師喂養式的教學方式。但有效的語文學 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有效的教學情境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轉變傳統的以灌輸為主的教育理念,由重教轉變為重學,注重有效性和實踐性, 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改變了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把新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並能舉 一反三, 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因此,有效情境的創設要求教師發揮聰明才智, 各個學校可以針對本校實際情況,開展語文教研活動,探討各類課型的課堂教學情境設計,發揮集體優勢、智慧,從而優化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校整體教學水平。要全方面提升自 身素質,潛心研究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語文教學中總結經驗,使講解深入淺出,提問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並且要根據創設的情境發揮現場表現力,使情境富有感染力,讓每一個學生都真正融入到教學情境中。同時,教師還要提高隨機應變能力,發揮自身思維力和想像力。在一個寬松、自由的課堂情境中,學生 的思維是擴散的,教師除了具備廣博的知識外,還需要較好的應變調控能力,以駕馭課堂。此外,學校要有效地利用社會資源,加強與校際之間,與有關教育研究者、專家、校外教育之間的聯系,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其次,校本 研究本質上是人與人的交往,是對話。教師合作、對話交流、團隊融合可以發揮 集體智慧,應該成為教師專業建設的目標和方向。在這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環境下,教師們相互學習、相互啟迪、相互分享、相互促進,取長補短,進而造就優 秀的教師團隊,優化語文情境創設藝術,推進教育的變革。教學後集中進行反思,交流各自的見解,在思想的碰撞中激發新的思考,對情境創設形成新的認識,獲得教法和教學理念上的更新。創設調動積極性的游戲情境。玩是孩子的天性。創設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條非常適合中低年級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畫面所反映的問題情境編成簡短的小故事,使學生 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創設開發創新能力的開放式情境 開放式情境是指突破教材、教案,充分考慮學生學習活動過程的多樣性和多 變性, 通過教學時空的拓展變換,教學評價方法的多元化, 師生之間的多向交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不斷激起學生的探索、發現、想像和表現的願望,讓學生的思維、心態處於開放狀態的情境。
新課改下的有效情境創設應該根據語文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讓情境生成學習 材料、問題。語文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同時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這些情境應該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材料,並且蘊涵語文知識。作為教師還應找准情境與知識的切入點,及時生成問題材料。還應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尋找知識與經驗的聯系創設情境。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也就是一種基於舊知識,經驗的認知建構。建構主義強調知識建構的 「最近發展區」 ,認為新知的建構應基於這個區域,才能獲得促進學生智能發展的最理想的效果。因此,立足知識的最近發展區,尋找知識與經驗的聯系創設情境尤為重要。當前進行的新課程改革,是我們國家在新的國際競爭的形勢下對教育宗旨和 教學內容、方法、過程與空間的一次新的調整。新課程需要我們吸納教育教學實踐中一切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發展的新方法、新成就。小學語文課堂利用有效情境創設進行的教育是吸引學生主動學習的教育,是學生能夠學會學習的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育。有效的語文情境教學,也為我們當前語文的教學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也有可能將使我們漸漸接近、甚至最終達到語文教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時也將引導我們朝著遠離應試教育,而向著素質教育的方向邁出堅實的一步。
⑵ 小學語文教育論文
相關資料,僅供參考
淺談語文教學中情境創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如何進行語文情境的創設就是一個焦點問題。最初,很多語文教師將語文教學中的情境創設局限在課堂導入的范圍之內,於是語文課出現了熱熱鬧鬧開場,匆匆忙忙結束的怪現象。幸好,現在這種錯誤傾向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扭轉,人們對於語文教學情境創設問題的理解和研究也有了可喜的進展。如,人們這樣給語文情境創設下定義: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製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他們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地發展,提高教學效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文情境的創設可以包括以下2個方面:1. 利用導入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課程學習;2.引導學生有效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那麼到底怎樣才能達到我們的預期目的呢,我主要談以下幾個方面的認識:
語文情境教學的幾點認識
摘要 情境教學具有情感性互動性等特點,能較好地帶動學生投入課堂氣氛中來。本論文主要從情境教學的特點、方法出發,結合平時教學實踐及點滴感悟,融入自己的分析總結,切實地提出有關情境教學的認識。
淺談「情境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情境教學」是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應運而生的一種現代教學方法。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認為,「情境教學」就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和學生無意識的心理特徵,通過圖片、音樂、文學語言等多種教學手段的運用,再現教材情景、背景或環境,從而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反應,給學生以強烈的真實感,以更好地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要求,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即情景、背景或環境)。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以現代教學手段為媒介,積極開展「情境教學」使學生自融其中,融情入境。「情境教學」具有以下的主要作用:
情境化教學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
一、語言描繪,帶入情境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導語設計的好與不好,將直接影響整節課的課堂效果。可以說,好的導語是開啟學生興趣之門的鑰匙。教師如果能通過巧妙的導語設計,把學生的感情引入到課文情境中來,那將會為這堂課的成功奠定基礎。
語文情境教學初探
一、「情境教學法」的內涵
情境教學簡單地說就是創設一定的情境,激起學生的情,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的需要,創設一定的場景或氛圍或提供具體的活動場景,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能夠主動學習,迅速而准確地理解教材內容,促使他們的心理機能和諧、全面地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
關於語文情境教學的幾點經驗
一、導入情境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課伊始,教師如果能通過巧妙的導入設計,調動學生,創造出學習、競賽、思考、優美等等各種於課堂教學目標相對應的情境,那就為一堂好課奠定堅實的基調。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常有這樣的體會,當一節課的開始學生們積極發言,那被調動不僅是學生,甚至還包括我們自己。可以說,好的導入,是打開學生興趣之門的鑰匙。可是萬事開頭難,以下是我參考眾多名師結合個人教學實踐後的一點感想。
語文教學中的情境設計
一、情境教學的界定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書先生灌輸式的教授方式在中國延續了千年之久,這種現象的出現不可否認同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思想有很大的聯系。如今中國千百年來的封建制度的影響雖然已經減弱,但在教育領域內起的消極作用仍然不可忽視,現在的教育中還存在著「教師教是為了應考,學生學也是為了應考」的觀念。
⑶ 如何創設教學情境方法 小學語文論文
語文綜合性學習,要求我們充分利用現實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的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激發學習興趣,抓好自學讀書環節,使學生愛學、樂學,增強學習興趣,採用多種教學措施指導方法,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握課堂教學中心,落實校園文化核心,廣泛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發展學生能力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投入了很大的熱情, 工作中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實踐,在實踐中獲得成功。
【關鍵詞】 學習、興趣、識字、主體、激發
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和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四項等重的一個項目,第一次被寫入課程標准之中,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基本目標,即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養。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信息傳播的基本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因此,學好語文對獲取新的知識,實現教育目標,全面促進學生素質發展,乃至於提高中華民族素質,都有著重要的意義。語文綜合性學習要求我們充分利用現實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的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使他們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拓寬視野,豐富知識。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性學習的興趣呢?我認為小學階段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只要從學科本身、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以及從生活中同學們感興趣的問題中產生探究。下面我將結合小學語文教學,談談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興趣教學。
一、在文字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兒童入門的先導,同時又是促使兒童努力學習、創造思維的內動力。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
(一)、識字能力的培養
識字能力是語文的基本能力之一。培養識字能力,能促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由「被動的學」變為「主動的學」,激發學生的主體精神,提高學習效率。因此,首先要注意養成良好的識字習慣,並在識寫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和「主動識字的習慣」,使學生能做到愛學、樂學、輕松學,堅決破除以死記硬背、多抄多寫為主要方法的不良識字習慣。其次,要重視教給學生「活」的識記方法,掌握一定的識字方法、技能,使學生具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為今後的自學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小學低年級的教學過程中,由於學生的社會經驗、思維、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我們不可能通過講授專業、高深的心理知識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因此,小學識字教學要善於發現挖掘兒童身邊「熟識」的語言物質材料,充分結合兒童身心規律培養的識字習慣,採用多種教學措施指導識字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下面結合教學體會介紹幾種識字教學方法:
1、插圖識字法
在學習漢字的初級階段,配有大量的插圖。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來幫助學生學習漢字。插圖色彩鮮艷、生動有趣,加上教師的引導,自然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它的作用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利用它來搭建學生記憶漢字的橋梁,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把漢字放到有生命的環境中,使抽象的漢字形象化,促進學生記憶。接著讓學生看清自形,拼對字音,再「回」到圖上,這一過程能檢驗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漢字。
2、游戲識字法
根據字形特點,編成謎語或兒歌,在新字教學中,以猜謎的方法教學生字。方法是先出現幾個新字編上號碼,老師念謎語或兒歌,學生以手勢表示猜得的結果,比比誰猜得字又准又快。如,一橫一豎是什麼?(十);「上」字邊上長尾巴。(土);手腳並用是什麼?(捉)。雙木不成林----「相」,人在雲上走----「會」,三個豬兒一個槽,一個豬兒吃,兩個豬兒瞄----「心」。
3、歌訣識字法
兒歌琅琅上口,生動有趣,一旦記住便永久難忘。平日教學中注意抓住字的特點編一些通俗易懂的兒歌,如:「一撇一捺要分家,兩筆寫成八八八。」又如教學「碧」字,編成「王老頭,白老頭,同坐一塊大石頭;如教「壞」字,編成「地里不長草,壞了」;再如教「法、丟」時,我先復習「去」字,再以舊字帶新字,編成一句兒歌:「去」字頭上戴斜帽,丟、丟、丟;「去」字旁邊冒水泡,法、法、法。如此一編,易學易記,妙趣橫生。
在教學過程中,我對生字的教學有一定的認識。我認為難度是成遞減式的,隨著學生閱讀量的增加,二類字的不斷集累,學生要掌握的一類字,就是十分容易了,年級越高認識生字越多,難度就越小。當然,生字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作為教師,要以人為本,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通過反思、總結、提升,去尋找更好、更適合學生的方法,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真正讓學生由「學全」到會「會學」,更好地為他們掌握祖國語言文字,打下扎實的語言文字基礎。
(二)、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樂學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便會引起大腦皮層的興奮,促進各種智力因素的發揮,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1、激情引趣,形成持久動力
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力是什麼?那就是習慣與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到朱熹的「中心喜悅,其進自不能已矣」,無不闡釋著「樂學」與「好學」的真諦。在教學中挖掘各個學科的情趣資源,尋找學習各種知識的最佳切入點,採用多種學習方式交互使用的開放式教學方法,引發兒童對鮮明形象的感知和探究未知的激情,激發學生的投入感和參與感,產生求知的慾望,享受表達的喜悅。從做有興趣的、有趣味的事開始,逐步到有興趣地去做一切必須做的事,並完成從「樂趣」到「興趣」,再到「理趣」,直至「志趣」的發展過程。
例如:在「遨遊漢字王國」的學習過程中,我們依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與學生的興趣需要,從內容上劃分,幫助學生分為了:追溯字源、字林拾趣、咬文嚼字、漢字文化、以及魅力漢字五個研究小組。豐富的研究內容,細致的研究分工,使學生在研究之初就找到了適合於自己興趣需要的、能夠力所能力的研究內容,而且這些研究內容的確定給學生創設了較大的研究空間,有利於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在「咬文嚼字」研究小組的研究過程中,學生由最初的走上街頭尋找錯別字並倡導其改正,到理性的開展「字林啄木鳥」活動,學生們就經歷了一個實踐──分析──再實踐的過程。他們從逐門逐戶的尋找,感受到源頭之毒可治全程污染的重要性,進行了「錯別字產生的原因」的調查分析,在此基礎上他們再次走上街頭,這次他們是為獲取有說服力的數據進行實踐。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我們不僅看到學生們在運用他們自己已有的漢字知識去為純潔祖國語言文字做貢獻,而且研究過程中他們看到的那意料之外的「現象」真正觸動了他們的心靈,他們真的觸目驚心了,他們心痛了,羞愧了,有的甚至憤怒了,於是,熱愛漢字,呵護漢字,為純潔漢字做出自己的貢獻的情感真正被激發了。
2、 激發興趣——樂意學
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選擇適合兒童年齡特徵的話題,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使之樂意學。
低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合群,愛交朋友。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可以將生字形象地稱為「娃娃」或「小客人」,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識字的過程也隨之變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過程。親切自然的稱呼自然喚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習的興趣也隨之調動。而且他們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順應兒童的心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創設各種有趣的情境,能使學生饒有興趣地主動投入到漢字的學習中去。
二、提高學生主體地位,增強學習興趣
教育是一種培育人的活動,教育中的主體性是指學生在主體意識指導下,主動參與教育活動的能動性。學生主體主要是作為認知主體而存在,在教學實踐中,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主體性主要表現為自主性、創造性和協作性。
(一)、抓好自學讀書環節,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給學生自己閱讀教材的時間,給學生提供了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確定學習時間和學習方式的可能性。這樣,就可能改變過去被動接受學習時對知識的不甚了了、囫圇吞棗的現象,在對新知識的理解方面,無論在准確性上還是深刻性上都有所提高;同時,學生由於獲得了較多的思考機會,就可能培養和提高自己提取信息、進行分析、做出結論、進行評價的信息加工能力,從而發展其主體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協作能力。
1、競爭。由兩個或多個學習小組(或個人)針對同一學習內容或學習情景,進行競爭性學習,看誰能夠掌握的最透徹。競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2、合作。多個協作者共同完成某個學習任務,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發揮各自的認知特點,相互爭論、互相幫助、互相提示或進行分工合作,通過和同伴緊密溝通與合作的過程達到對學習內容的深刻理解,有利於學生多方交流、共同提高,培養協作意識。
3、角色扮演。就是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並進行角色互換。角色扮演可以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責任感,通過換位思考,學生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問題,在思考過程中實現有效學習。
4、論壇。讓學生走上講台,對問題發表看法,教師進行講評,學生通過這個相互學習、表現自己獨特見解的平台,個人實踐的直接經驗和他人的間接經驗得以碰撞啟發,台上台下得以溝通互動,寬松和諧的環境,易激發學員靈感和思想火花。
主體參與是建構學生主體的基本途徑,主體參與不是「學生中心」,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從認知、情感與行為各方面都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的全部過程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增強獨立性和自信,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
興趣是一種學習的動力,學習語文的興趣越濃,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學習的效果就越好。課堂教學是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行為的重要場所之一。語文學習的興趣產生之後,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會逐步改善,繼而產生強烈的參與願望。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揮出的主體作用反過來又促進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教與學真正進入良性循環。
在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引導進行創作,如兒童詩寫作並舉行詩歌朗誦會。盡可能地調動多種感官協同作用,盡可能地將語文學習綜合化。在識字、閱讀、體驗等過程中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對語文學習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教師在教學中給與足夠的重視,並不斷地進行培養和訓練,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定會得到發展。
三、加強語文綜合性學習
語文學科是綜合性學習,在語文能力上,可以說是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在學習內容上,是語、修、邏、文的綜合,在知識結構上,是文、史、哲等社會科學知識的綜合。語文教育強調綜合性和整體性的發展趨勢正是綜合性學習產生的內在動力。綜合性學習,能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教育形式,創造更好的學習情境。在這樣的互動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從而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去探索、去發現、去研究。學生在這樣的互動式學習環境中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師安排好,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點,採取不同的、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地去學習,可以指導學生利用網上豐富的資源進行相關問題的討論,可以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一些線索(比如搜索哪一類資料,從何處獲取有關的信息資料),讓學生圍繞主題自己去查詢、獲取、處理資源。。還可以通過網上聊天室留言本等方式與他人交流溝通,向他人尋求幫助,探討學習和生活上的一些問題。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他們不僅能學會教師教給的基礎知識,而且懂得怎樣去獲取知識,具有在信息時代獲取知識、探求知識的能力。
(一)、把握課堂教學中心
離開課堂教學來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不過是紙上談兵。語文不僅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還是其它學科的奠基者。因此,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眾所周知,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一直處於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學生只用一本教材學語文,老師只靠一本教參教語文,好像語文學習只是課堂上的事情,與時代脫節,與生活無關。在當今社會的推動下,我們雖然早已經意識到了這種狀態的弊病,但是卻始終沒有想出根治的辦法。現在,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這種課程定位恰恰為語文學習方式的變革提供了可能,而綜合性學習正是形成新的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建設一個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語文課程。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師學會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具備課程開發的能力。我在指導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深深地體會到:開發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不妨從課本入手,合理選擇,科學設計,巧妙引導,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落實校園文化核心
校園文化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陣地,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和契機來進行語文學習。可以把圖書室作為語文學習的知識庫,每天定時開放圖書室、閱覽室,每周有課文閱讀的內容,每天要堅持寫讀書筆記,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盡情的遨遊,如飢似渴的吸取知識的營養。課外活動時間,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長和愛好,開展書法、寫作、閱讀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認真把握語文學習的每一寸天地,讓生活的空間充滿語文學習的氣息。課堂上,學生是主角,讓他們激情飛揚,演繹著課文中的每一個角色;生活中,他們更是學習的主人,積極參與到學校的每一項活動,抓住語文學習的每一個瞬間,盡情釋放語文學習的熱情與活力。
綜合性學習以語文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訪問」、「實驗」、「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動中體驗和感受生活,形成與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生通過上網、去書店、圖書館查閱環保資料,了解到目前地球的環境現狀,積極提出環保金點子,不斷呼籲更多的人從身邊做起,從你我做起,為保護地球—我們共同家園不懈努力。這也是綜合性學習所追求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綜合。
四、廣泛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發展學生能力
對於語文學習而言,要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我們就得從寬度和深度入手,尋找更具體、更可行的途徑。我們十分注重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各方面提高,聽要能聽懂說話人的意圖,說要說清事情的過程,誦讀情調在感悟中滲透感情,寫作則注意培養學生樂於表達,勤於動筆的能力。綜合性學習正好將語文的這四個重要環節環環相連,整體發展。
大千世界,多彩人生,每個學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觀察,思考,他們的好奇心、探究的興趣、懷疑的精神與生俱來;教師如果能利用好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引導學生仔細地觀察、思考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問題,使學生從生活的誘發中產生對綜合性學習的探究。打破以語文學科為中心的局面,充分考慮學生語言和身心發展不同階段特點,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語文學習與兒童生活、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師鼓勵學生走出學校的小課堂,走向社會的大課堂,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豐富的生活中尋找綜合性學習的興趣;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將語文課上學到的知識用於實地調查、訪問,從而發現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主動進行深入研究,動手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鍛煉。語文綜合性學習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並隨著學生生活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活動的展開,新的興趣不斷生成,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並發。
如:我校地處美麗的盤龍公園旁,每到十月,盤龍公園的幾株桂花開了,飄來了陣陣濃郁的香氣,我帶領我班學生開展題目為「桂花飄香的時節」的綜合性學習。在全班學生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他們十分踴躍,提出了「桂花為什麼這么香?」
「桂花除了觀賞,還有什麼用途?」等諸多問題。接下來的學習,學生根據興趣、特長自由組合,有的用照相機拍下盛開的桂花;有的求老師的同意,剪下桂花枝,請自然老師指導製作桂花的標本;有的收集描寫桂花的詩詞曲等等。學生們各顯神通:有照片;有標本、畫;有詩文;有學生自己寫的日記在學生的建議下,製作關於桂花的手抄報。學生分頭行動,進行新一輪的語文綜合性學習。但是,我們在實施過程中,一定要牢記「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本。
語文教師必須深入理解「綜合性學習」的要義,准確把握其內涵,找出恰切的教學方法,去尋求一條切實可行的教學途徑,小心走入誤區!
「百聞不如一見」,對於具有較強的直觀形象思維的小學生來說,採用具體形象或現代教學手段教學,效果會更好。因此,各種活動製作課的教學都應該採用直觀演示的方法,讓每一個學生對製作過程都有一個直觀的、具體的認識。而略微抽象的知識應該充分利用電教手段來增強其直觀性,並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其產生動活動的興趣和慾望。總之,興趣是開啟兒童智慧的金鑰匙,只有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的教學工作才能得心應手,取得更大的。
綜上所述,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是全新的課程理念的體現,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個廣闊的研究領域,因為他深受學生的歡迎,因為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更好的提高我們教育教學質量,所以我們的老師們在教學實踐中也投入了更大的熱情,
工作中著力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實踐,在實踐中獲得成功。
⑷ 如何創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境
情境教學理論抄與實踐[M].北京,襲概括出主要內容。
3。並能在朗讀結束後,提煉出文章中的「時間?」「老人的行為是什麼意思?」等問題、結果」這六要素,2012(05).
[4]李吉林,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海鷗們為什麼出現這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行為?」「哪些詞彙能讓人感受到老人的愛,公輸子之巧。在教學開始後又創設問題情境。根據現代教學理論和語文教學實踐總結指出,帶著目標進行情境創設,通過談話導入課題,帶入《老人與海鷗》的世界之中,了解老人與海鷗的關系,只要通過這些途徑創設出的教育情境能使課堂教學內容接近現實生活,在課堂上有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
⑸ 如何有效使用情境教學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結構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創設情境」,但當前小學教學情境創設中存在一些問題,如創設的教學情境與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疏離,與生活實際脫離,或者設計的情境沒有內涵,只是課堂的裝飾或擺設。作為設計者,教師要提高素質,增強情境創設藝術,轉變教學理念,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設計多樣化的情境,改變單一的學習方式。
一、當前小學語文情境創設中存在的問題。在新課程小學語文教學中,華麗的包裝加上精彩的語言, 再藉助媒體的輔助,「情境」成了扮美課堂的亮點。情境創設未能突出或強化語文學習主題,常常在看似熱鬧的場面背後,淡化了語文教學的目標。創設的教學情境與教學目標相疏離創設的教學情境一旦與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疏離,情境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不僅不能發揮其應有的服務教學的作用,甚至會成為課堂教學的干擾因素。 有些教師試圖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聯系起 來,期望為學習創設一個真實可感的情境。設計情境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在對情境的運作過程中,由於傳統教學思維和方法的束縛,教學仍在傳統的路徑上運行,抹殺了情境對教學的輔助和促進作用。這樣既浪費了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知識 的時間,也花費了教師過多的精力。情境與教學成了油與水的關系,而沒有達到水乳交融的理想狀態。
二、小學語文有效情境設計策略。以新課程三維目標為導向,轉變教學理念以新課程三維目標為導向,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提出了課程總目標: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 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在發展語言能 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 重情感體驗, 有較豐富的積累, 形成良好的語感。 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
因此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應該以三維目標為導向,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傳統的教學活動遵從死記硬背,是教師喂養式的教學方式。但有效的語文學 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有效的教學情境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轉變傳統的以灌輸為主的教育理念,由重教轉變為重學,注重有效性和實踐性, 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改變了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把新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並能舉 一反三, 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因此,有效情境的創設要求教師發揮聰明才智, 各個學校可以針對本校實際情況,開展語文教研活動,探討各類課型的課堂教學情境設計,發揮集體優勢、智慧,從而優化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校整體教學水平。要全方面提升自 身素質,潛心研究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語文教學中總結經驗,使講解深入淺出,提問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並且要根據創設的情境發揮現場表現力,使情境富有感染力,讓每一個學生都真正融入到教學情境中。同時,教師還要提高隨機應變能力,發揮自身思維力和想像力。在一個寬松、自由的課堂情境中,學生 的思維是擴散的,教師除了具備廣博的知識外,還需要較好的應變調控能力,以駕馭課堂。此外,學校要有效地利用社會資源,加強與校際之間,與有關教育研究者、專家、校外教育之間的聯系,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其次,校本 研究本質上是人與人的交往,是對話。教師合作、對話交流、團隊融合可以發揮 集體智慧,應該成為教師專業建設的目標和方向。在這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環境下,教師們相互學習、相互啟迪、相互分享、相互促進,取長補短,進而造就優 秀的教師團隊,優化語文情境創設藝術,推進教育的變革。教學後集中進行反思,交流各自的見解,在思想的碰撞中激發新的思考,對情境創設形成新的認識,獲得教法和教學理念上的更新。創設調動積極性的游戲情境。玩是孩子的天性。創設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條非常適合中低年級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畫面所反映的問題情境編成簡短的小故事,使學生 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創設開發創新能力的開放式情境 開放式情境是指突破教材、教案,充分考慮學生學習活動過程的多樣性和多 變性, 通過教學時空的拓展變換,教學評價方法的多元化, 師生之間的多向交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不斷激起學生的探索、發現、想像和表現的願望,讓學生的思維、心態處於開放狀態的情境。
⑹ 怎樣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情境教學論文
情境教學的話用AR/VR呈現小學課本內容如何?最近在嘗試引進這門技術,孩子挺喜歡的,可以嘗試下,軟體名為AR奇妙學堂
⑺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創設情境
師生通過運復用語言、音樂和制圖畫等教具進行渲染氣氛,再現課文情景,發揮想像,領悟人物情感而進行的一種情景交融的學習方法。它能讓學生有身臨其景的感覺,而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如《小音樂家揚科》,在小揚科把世界上一切聲音都當作音樂時,配上一段輕快的樂曲進行朗讀,讓學生透過音樂就能感覺出小揚科是個「音樂天才」,為後面揚科的背悲慘命運做好了鋪墊;而到小揚科偷偷走進廚房時,配上低沉、壓抑的音樂,讓學生們的心理上更容易產生共鳴,為小揚科擔心、害怕,更為他的命運鳴不平,更痛恨那個黑暗的人吃人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