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准》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實質上要求教師調動學生的情感,挖掘教材的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並形成和諧共鳴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取得成功,「情感」因素是不可缺少的。而兒童的情感比較外露,也容易轉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運用情感這把鑰匙有效地開啟學生智慧的大門,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情緒,達到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學效果。
一、挖掘情感因素,以情動人
小學語文教材既似一部小網路全書,又如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既要使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優美的語言文字,又要使學生看到大千世界紛繁復雜,絢麗多彩的生活畫面;還要使學生感受到千姿百態的藝術形象,並且使學生學生體驗到其深刻的思想性和豐富的情感,充分運用教材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感染力。
1、挖掘教材中培養情感的因素。小學語文統編教材文質兼美,其中蘊藏著很多培養情感的因素。因此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掌握教法,去發現和挖掘其情感因素,以便充分發揮好教材的感染力。通常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其一,從內容挖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十分豐富,包羅萬象。不同的內容蘊涵著不同的情感因素。如那些頌揚古今中外的偉人、名人的功績的文章,能夠體現偉大人物的高尚情操;那些表現凡人小事的文章;能夠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美好品質;那些謳歌中華民族光輝歷史的文章;能夠體現出民族自豪感,愛國熱情;那些贊美大自然奇觀異景的文章,能夠體現出人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激情……對於這一切,教師都應該認真地發現和挖掘,以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美好情感。其二,從語言形式上挖掘。小學語文教材體裁形式多樣,有記敘文、散文、童話、寓言、詩歌等。有的文章結構上記敘、描寫、抒情為一體;有的在語言方面遣詞造句精闢凝練、生動形象、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使學生體會到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彩,感受到它的精湛優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字的思想感情。如《煙台的海》一文,作者以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激情,用色彩濃重的筆調,描繪出了煙台的海冬日凝重、春日輕盈、夏日浪漫、秋日高遠,「小山似的涌浪像千萬頭暴怒的獅子……前赴後繼、鍥而不舍……撲向……濺起……發出雷鳴般的轟響」等等,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這些優美的詞句,進行豐富的想像,不僅激起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愛戀之情,同時激發學生熱愛和學習祖國優美的語言文字的情感。其三,對文中插圖挖掘。插圖一般是對課文主要內容的生動描繪。那些栩栩如生的畫面,如人物、清潔、場面,同樣表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教師要善於採用各種手段去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以感染和熏陶學生。如《大江保衛戰》一文中,可以把放大的插圖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仔細地觀察圖中人物的外貌、神態,充分體會人民子弟兵為了保衛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
2、吮吸教材中的情感養料。語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豐富的情感養料,但他不會自然地為學生理解的吮吸,而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作艱苦細致地工作、點撥,幫助學生主動吮吸教材中的情感養料。其一,在理解課文內容中吮吸情感養料。對事物只有先理解,才能認識它,感受到它,進而吮吸其中的情感養料。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一道與學生反復讀書思考,仔細比較揣摩。文章中那些精彩的片段,深刻的語句及至抒情懷的段落等,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體會作者的情感,並把它轉化為自己的情感。如《白鷺》一文,讓學生抓住「精巧」和「韻味無窮」兩個詞來理解白鷺是一首詩,激發學生愛鳥、護鳥之情。其二,在品評作品中吮吸養料。有些課文在學生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對其欣賞品評,傾吐自己對其任務、事件、場景的認識和看法,對其語言形式的理解和體會,進而溝通自己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師引導學生在理解《二泉映月》內容時結合欣賞《二泉映月》這首曲子,學生的感受更深,產生出多種情感:有敬佩、同情、贊嘆、以阿炳為榜樣學習……有的課文則可引導學生通過對其中某些哲理的爭辯,議論,提高學生鑒別真、善、美、丑、惡的能力。
二、創造閱讀情境,以情感人
情感教育是一種藝術,需要創造一種意境和氣韻。教師所創設的情境要與課文內容協調一致,利用音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樂渲染,語言描繪,實物擺設等手段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並激發想像與聯想,讓學生在情感的氛圍中產生情感體驗,進而發展認識,陶冶心靈為「動情」到「曉理」打下情感基礎。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感情濃郁的抒情散文時,我們可以在教室里創造了一種氣氛:周總理的遺像佩上黑紗,兩盆鬱郁蔥蔥的萬年青置放在講台一角,片片白花點綴其間。教室里氣氛庄嚴肅穆,老師在哀樂聲中用深沉的語調講述周總理生平事跡。這一切把那種對周總理沉痛哀悼的感情、悲哀的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對周總理的崇敬、愛戴之情油然而生。使學生在情感的體驗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由動情到曉理,情感不知不覺地得到了升華。教學《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一文,老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渲染人物形象,首先用語言描繪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寫的那個硝煙彌漫的戰場上,軍號聲、機槍聲、喊殺聲……敵人垂死掙扎,窮凶極惡,機槍口噴出火舌,戰士們一個個倒在血泊中。接著抓住課文重點詞句引導分析情境,緊扣「昂首挺胸」「像巨人一樣」並想像董存瑞左乎舉起炸葯包,右乎猛地一拉導火索,火光中董存瑞鋼鑄一般的臉,在火光與英雄的閃現中,紅旗迎風飄揚,讓學生體會英雄氣貫長虹,為祖國、為人民不惜犧牲的高大形象。小學生的情感特別容易受老師的情感的影響,也容易被課文中具體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所感染、所支配。教師應該積極地去創設情景,影響、啟發學生,激發他們的感情,增強學習的熱情。
三、營造和諧氣氛,以情育人
人們在教學實踐中得出了結論,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能使學生思維活躍起來,並能主動探究,充分發揮學習潛力。反之學生在課堂上情緒緊張,信心缺乏,動輒遭到教師指責,又怎能發揮學習主動性,深入體會課文情感、培養其積極的學習態度呢?因而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要善於將自己的心境調整到最佳狀態,對教學內容闡述精確,語言富於情感,表情親切自然;更要善於誘發學生的積極情緒,敏銳捕捉學生的情感變化,並以寬容期盼之情的對待學生。
1、創設情境,情感自然滲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具體鮮明的畫面,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往往能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情感也就由心底油然而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1)直觀形象營造情境利用錄音、幻燈及多媒體課件等輔助設施可以將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鮮活生動的畫面,撼動心靈的音樂,聲情並茂的講述。在這種刻意營造的情境中,學生的各種感覺活躍起來,情感上更容易與作者達到「契合」。(2)活躍想像,情感不斷深入情境就是引導學生入境,無論圖畫、音樂或其它教具的運用,都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感知,使他們能直接與課文中的情感產生共鳴。然而,學生畢竟有他們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如果能激發學生的想像,使學生能挖掘出其獨有的情感體驗,並與課文中的情感相撞擊、相融合,這種情感必然更濃厚,使學生感受更深刻,道德情感摧發的道德認識也必然更牢固地存在於學生心中。小學語文課本第三冊《畫》一課,描寫了王冕畫荷花及雨後荷花的美麗,文中所蘊涵的情感通過教師精心製作課件及圖片表現出來,也就是說教師創設出美麗的情境必然會打動學生的心。此時,讓學生閉目遐想,隨著教師繪聲繪色地朗讀,學生對雨後荷花有了深刻的認識,從而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表象,然後再依據生活經歷聯想、想像。學生們紛紛發言。他們彷彿看到了雨後的湖面,在陽光的照射下,滿湖通紅,碧綠的荷葉上,清水滴滴,襯托著朵朵美麗的荷花。活躍的想像力使得學生在充分體悟作者情感的同時,將自己的情感也充實進去,以獨特的情感體驗獲得獨特的認識。
2、角色扮演,再現情境敘事記人的課文,其情感要靠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表露出來。兒童表現欲強烈,樂於扮演角色。教學中,不必直接告訴學生善惡、對錯,只讓他們依據自己的理解,將課文中的角色演一演,「入境」才會動情,「動情」才會曉理,學生在情境中把自己的活動同真人、真事相比較,通過情感遷移,對自己周圍世界形成了自己初步的判斷能力。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語文教學只有輔以必不可少而又形式靈活的情感教育,才能使語文教育日益接近教育家奇美紐斯所說的「教學是一種教來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的境界。
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用自己的真情實感(積極的、健康的)去感染學生,誘發和激勵學生的良好的情感體驗,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貳』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情感體驗式教學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更應體現語文學版習的權切身體驗性。因為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品質都不一樣,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做出有個性的反應,如對文中自己特別喜歡、特別有興趣的部分做出反應,也許是看似幼稚的質疑,卻可能是極富創意的個人理解與設計
『叄』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
【 內容摘要】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新課改理念中提到: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形象思維是學生尤其是小學生一個特別突出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學生對情感的體驗更加敏感。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落實提供了優先的條件,在閱讀教學中能點燃學生情感體驗的火花,無疑是提高有效教學,落實三維目標的良好策略。 【關鍵詞】語文教學 閱讀 情感 體驗 小學語文大綱指出:朗讀和默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所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忽略了閱讀在落實三維目標中的積極作用,一堂課下來,學生只是泛泛地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對課標中的感情主線把握不準,在課堂上也得不到有效的閱讀訓練和得法的指導,缺乏理解、內化、運用祖國語言的教學過程,沒有敏銳、形象地感知文中的活動、品質,沒能及時點燃學生良好情感體驗的火花,達不到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效果。 一、把握課文的情感主線,找准體驗的切入點 恰當的情境設計能引導學生進入到課文所創設的意境中去,使學生未聞其事,先感其情;未讀其文,先感其意。可往往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很容易就忽略了情景的創設,找不準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的切入點,讓本來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佳作流於平淡。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就是進入課文的角度.這個點選擇是否准確,直接影響閱讀效果。更無從談起情感的熏陶和培養,比如在上《尊嚴》這一課時,有的老師是這樣找課文的切入點的:同學們,請閱讀全文,然後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尊嚴?同學們閱讀完後,討論非常熱烈,有的同學說尊嚴是不吃飯尊嚴是愛勞動尊嚴是先勞動後吃飯等等,顯然這位老師的切入點找得不準確,一篇精彩的文章被割裂成多個破碎的版塊,脫離了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主線,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這一對話過程中,教師引領學生走進文本世界,觸摸語言文字的心跳,體驗語言文字的味道,品評語言文字的內涵,從而規范學生的語言表達,浸潤學生精神人格。有一位老師在上《長相思》這首詞的時候,情感的主線和切入點非常的到位,其中有一個片斷是這樣的: 生:他身在征途,心卻在故園。 可以看出一個精妙的切入點卻讓所有的感情主線凸顯得如此的強烈,這就是作者的成功之處。 二、加強朗讀訓練,突破朗讀障礙 語文課標中強調指出: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閱讀教學中加強學前讀,學中讀,學後讀這不僅使其具有程序簡潔的特點,更重要的是學生的主體觀在這樣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確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如《觀潮》,潮來了那浪潮越來越近猶如於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盪盪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發出山崩地裂的響聲,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抖起來。教師用繪形繪色的朗讀,讓學生感到這的確是天下奇觀啊!文中作者把對自然景物的贊美之情傾注在字里行間。教師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讀中,感染學生,使學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喚起美的共鳴,使學生領略到自然美,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從應試教學轉變過來,把教學立足點轉移到以讀為主的教學實踐上來。將朗讀訓練貫穿於閱讀教學始終,落實到每個環節,做到學前讀,學中讀,學後讀。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在朗讀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著偏重寫的訓練,忽視了朗讀的訓練。要知道,語文課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朗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教學必須重視朗讀的訓練,加強對朗讀的指導與訓練。老師在課堂中要指導學生反復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又如我在上《鳥的天堂》這一課時,就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這一句時,我讓學生用感情反復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我一邊糾正學生一邊范讀,直到學生讀出對這美麗的南國的樹的贊美之情,當學生用飽含深情的聲音讀出這句話時,我體會到了這棵美麗的樹不僅僅是長在南國,而且已經深深地紮根在每個學生的心中。所以說我們要強調口誦心惟。誦決不僅僅是口的發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不僅僅是讓學生認識語言,更是品味語言的過程。 三、優化課堂閱讀環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讓學生在富有激情的閱讀環境中,迸發出閱讀興趣的光芒,那是一位成功的教師盡力追求的理想的閱讀教學的有效課堂,因為閱讀是語文的重要環節,落實好這一環節,就相當於有效課堂落實了一半,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可以採用釋題引申、背景介紹、法故事引入、創設情景等方法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感情讓其進入情境,我們洋浦的梁勝娟老師在上《生命 生命》這一課時,採用音樂鋪墊閱讀背景等形式,把閱讀課堂的背景渲染得淋漓盡致,她課堂上播放世界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26歲雙耳失聰的情況下譜寫的曲子,通過獨特的方式闡釋生命的奇跡,當學生在《命運交響曲》 的伴奏下再次誦讀課文時,文本的情、作者的情、讀者的情,在背景音樂的烘托和渲染下全部融為一體,使學生對生命的感悟、對生命的思考、對生命的敬畏、對生命的熱愛都化為一字字一句句聲情並茂的誦讀,都化作一聲聲一次次真切深情的呼喚。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為了使學生在智力和精神上得到成長,就必須使他們有渴求掌握知識的願望。教學中,我改變了單憑教材上課的形式,增設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創設多種情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葉聖陶先生也曾說:教都是為了不 教閱讀教學關鍵在於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掌握知識規律,培養學生的興趣。通過學生有興趣地讀讓學生對整篇文章有更深層次的體會;在閱讀教學中有機地運用興趣教學,會使教學收到更好地效果。 四、牽引學生的真情實感,讓美好的情愫在生長中升華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離開了人、離開了人的交際,語文的工具也就消亡了,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從外顯的情感內蘊中,與作者產生了情感共鳴。這種共鳴,實質上種情感的感應,學生體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此情此境,也就是說學生心靈深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情感積淀。這種積淀往往處欲發而不能,罷之而不甘的心理傾向之中。這時,教師要有充分的資源意識,把學生的情感積淀作為一種再生資源,加以導引,讓學生抒發心中的情感積淀,進一步升華情感。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描述首都人民帶著纏綿欲絕的悲痛情緒在盼靈車迎靈車送靈車的場面。教學中,教室掛上帶黑紗的總理遺像,播放陣陣嗚咽哭泣的哀樂等手段,是學生沉浸在悲涼、凄婉的課堂氣氛中。然後在這總體的情感氣氛中,運用聯想激起學生深層的情感體驗。如迎靈車這部分,人們不約而同站直了身子,哭泣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這里啟發學生體會連淚水也顧不得擦,不約而同地站直了身子這說明人們無限悲痛和極大思念之情。接著進一步展開聯想,升華學生情感體驗。此時此刻人們會想起總理的什麼?(學生自然會想到總理檢閱群眾,迎送國際友人的幸福情景)。而眼前我們敬愛的總理怎麼樣呢?人們的心情更會怎樣呢?結合分析畫面人物的表情,一股更加沉痛的感情在學生心底迸發,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悲淚,激起了盪滌肺腑的悲哀之情,進一步深化了對文章中情感的體驗。由於學生體驗得深刻,容易落實課文中有關語文訓練,更易激起對周總理的愛戴之情。 回到課堂的具體問題當中,教師作為一名讀者,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是平等的,但是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為了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先設定一個閱讀的基調,或經過簡單的提問,或經過情景的創設,讓學生鑽進老師預設的圈套,牽引學生的真情實感,讓學生美好的情愫在閱讀中生長,在生長中升華。激發出學生的情感,讓其產生強大的動力,獲取閱讀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參考文獻:1. 《實踐解讀》關心鳳 周積昀主編2.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 肖川著3. 《好課是這樣練成的》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4.《小學語文優秀論文集》 廣東省佛山教育委員會出版
『肆』 語文課如何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小學語文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即使是一些說明文,也寫得趣味盎然、引人入勝,隱含著作者的審美情趣。再者,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兒童,兒童的情感世界是純真多彩的。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兒童的情感易於被激發,且兒童的認識活動一旦有情感參與,他們認識世界更生動、更豐富、更深刻。在教學中,激活學生的情感,學生就能學得主動、學得愉快。可見。情感是教學的渠道,是靈魂,是根。下面我從幾方面對教學中的情感作分析。 一、在情境中體驗情感 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模式,是依據小學語文的學科特點及學生心理需要而構建的。在進行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設計一些思考題,給學生造成懸念,使課堂上盪起一種情感的小浪花,創設積極思考的氛圍。無論是導語,還是內容的挖掘,教師能做到這一點,課堂上就會出現既緊張又活潑愉快的課堂氣氛。我在進行《別了,我愛的中國》一文的講讀課時,我首先創設這樣的氛圍:同學們,在舊中國,有多少仁人志士為了取得新中國的勝利,被迫離開祖國,他們在異國他鄉,多麼盼望新中國早日成立啊!如今,又有多少愛國華僑、港澳同胞,他們多麼盼望回到祖國的懷抱,渴望祖國早日統一啊!今天,我們來分析一下《別了,我愛的中國》一文,看看作者是怎樣依戀自己祖國的,作者的愛國之情是怎樣來表達的。這樣的幾句話,使學生從心理上激起一種情感,帶著這種情感進入分析文章情境之中,從文中捕捉作者的愛國熱情。 在分析文章過程中,根據課文中的某個側面,創設一種情境,引起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進行想像,在課堂上掀起一個個高潮。小學語文第一冊《小貓種魚》一文的結尾是:他想,到了秋天,一定會收到很多小魚。根據課文的這一結尾,來啟發學生想像。在學生回答小貓為什麼收不到魚的基礎上,創設一種新的語言環境,給學生這樣一句秋天到了,引導學生想像到了秋天,小貓收魚的情景,然後把想像到的內容表達出來。要求剛一提出,教室里片刻沉靜,學生進入思考。一會兒便沸騰起來,同學們的情緒高漲,紛紛舉手,各抒己見。課堂上泛起了一朵朵浪花,掀起一個個高潮。學生在這一環境中廣開思路,學到新的知識。 二、在閱讀中激發情感 學生的情感如果與課文的情感不能共鳴,那這種毫無感情的閱讀教學必將是索然無味的,只有當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起來,學生才有強烈的參與教學的慾望,教學才能更順利地進行,並收到更好的效果。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要求學生做到:以主人公的身份來朗讀課文,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課文中去。 如:教學《丑小鴨》一課中,在讀描寫丑小鴨悲慘遭遇的句子:丑小鴨來到這個世界上,除了鴨媽媽疼愛他,誰都欺負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雞啄他,連養鴨的小姑娘也討厭他。丑小鴨感到非常孤單,就鑽出籬笆離開了家。時,我先讓學生反復地輕聲讀,想一想:哪幾個詞重點突出醜小鴨的悲慘?(除了、都、連、也、非常)丑小鴨在當時的情況下它選擇了什麼?(離開家)再讓學生閉眼體會當時丑小鴨的心情。學生們會說非常無奈、傷心、孤獨。在這種情感的影響下,學生再讀這一自然段時聲音明顯低沉,逐漸地進入角色,當他們讀到第四自然段描寫丑小鴨在樹林中的遭遇時,有的學生的聲音有些沙啞了。他們告訴我:丑小鴨受到了小鳥的譏笑,獵狗的追趕,白天只好躲起來,到了晚上才敢出來找吃的,只好和才敢這兩個詞把它的命運描寫得更悲慘了。其中有一名學生紅著眼睛站起來問我:老師,長得丑真的就錯了嗎?面對單純的孩子我耐心講解。在接下來的朗讀中,隨著丑小鴨命運的改變,他們的語調逐漸升高。隨著故事情節的步步深入,學生的心靈也受到了震撼,逐漸地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能以外表來評價人,要公平、友善地對待每一個人,無論他是美還是丑。在我的指導下,通過反復地朗讀,學生的情感得到逐步升華,他們不但同情丑小鴨,更重要的是面對生活中的弱者願意獻出自己的愛心、熱心。 三、在交流中豐富情感 在語文閱讀中遇到的難題,引領學生自讀自悟、合作探究、表達創造,從而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進而達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以及訓練思維、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目的。 如教學第10冊第3組《古詩三首》(葉紹翁的《游園不值》、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就可以打破傳統的分篇接順序教學的模式,引領學生對3首涉及春天景物題材的古詩,進行比較整合式的探究性閱讀。可作這樣的程序設計: 生:(初讀猜想、小組討論後)我們發現這3首古詩有許多相通之處,如這3首古詩都涉及到了對春天景物的描寫,都有敘事性語言,都是借景抒情。學生們紛紛說出了自己的理由。 生:(學生繼續自讀自悟、合作探究,集體交流時思想非常活躍,各有各的見解)有的說:他們看春景的方式不同,第一首是走著瞧,第二首是牆外觀,第三首是江邊看;有的說:他們看春景時的心情各異,第一首是既閑適又喜悅,第二首是由掃興轉欣慰,第三首則是依依惜別,悵然若失;有的說,他們寫花的用意有別同學們都從詩中找到了依據,自圓其說,加深了對3首詩的體會和理解。 除了像以上這樣通過引領學生在比較整合中進行探究性閱讀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在觀點爭鳴(如教學《窮人》一文,可組織學生就桑娜是否應該收養西蒙的兩個孩子這一觀點開展探究性閱讀討論)、焦點討論(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焦點問題是伯父為什麼會得到那麼多人的愛戴?組織學生圍繞這一問題深入閱讀、反復探究,會對全文的學習起到提納挈領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質疑問難(如教學《赤壁之戰》一課,由於課文是從《三國演義》原著中節選的,內容大量刪減,這給學生理解課文帶來了障礙。因此,教師楞啟發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曹操為何要用鐵索連船呢?他就沒想到東吳會用火攻嗎?、曹操為什麼僅憑一封信就輕易相信黃蓋詐降呢?他不是生性多疑嗎?接著,引領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以查找資料、自讀自悟、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的探究性閱讀)、實驗探究(如教學《撈鐵牛》,理解撈鐵牛的過程和原理是教學的難點。可在指導學生讀懂懷丙撈鐵牛的准備工作以及打撈工作這部分內容後,就組織學生模擬課文描述的懷丙撈鐵牛的情景進行實驗操作。這種實驗操作的探究性學習能再現課文描述的場景、讓學生形象地感知課文內容,順利突破教學難點)。
『伍』 作文教學中如何實施情感體驗教學
【 內容摘要】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新課改理念中提到: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形象思維是學生尤其是小學生一個特別突出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學生對情感的體驗更加敏感。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落實提供了優先的條件,在閱讀教學中能點燃學生情感體驗的火花,無疑是提高有效教學,落實三維目標的良好策略。 【關鍵詞】語文教學 閱讀 情感 體驗 小學語文大綱指出:朗讀和默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所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忽略了閱讀在落實三維目標中的積極作用,一堂課下來,學生只是泛泛地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對課標中的感情主線把握不準,在課堂上也得不到有效的閱讀訓練和得法的指導,缺乏理解、內化、運用祖國語言的教學過程,沒有敏銳、形象地感知文中的活動、品質,沒能及時點燃學生良好情感體驗的火花,達不到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效果。 一、把握課文的情感主線,找准體驗的切入點 恰當的情境設計能引導學生進入到課文所創設的意境中去,使學生未聞其事,先感其情;未讀其文,先感其意。可往往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很容易就忽略了情景的創設,找不準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的切入點,讓本來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佳作流於平淡。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就是進入課文的角度.這個點選擇是否准確,直接影響閱讀效果。更無從談起情感的熏陶和培養,比如在上《尊嚴》這一課時,有的老師是這樣找課文的切入點的:同學們,請閱讀全文,然後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尊嚴?同學們閱讀完後,討論非常熱烈,有的同學說尊嚴是不吃飯尊嚴是愛勞動尊嚴是先勞動後吃飯等等,顯然這位老師的切入點找得不準確,一篇精彩的文章被割裂成多個破碎的版塊,脫離了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主線,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這一對話過程中,教師引領學生走進文本世界,觸摸語言文字的心跳,體驗語言文字的味道,品評語言文字的內涵,從而規范學生的語言表達,浸潤學生精神人格。有一位老師在上《長相思》這首詞的時候,情感的主線和切入點非常的到位,其中有一個片斷是這樣的: 生:他身在征途,心卻在故園。 可以看出一個精妙的切入點卻讓所有的感情主線凸顯得如此的強烈,這就是作者的成功之處。 二、加強朗讀訓練,突破朗讀障礙 語文課標中強調指出: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閱讀教學中加強學前讀,學中讀,學後讀這不僅使其具有程序簡潔的特點,更重要的是學生的主體觀在這樣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確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如《觀潮》,潮來了那浪潮越來越近猶如於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盪盪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發出山崩地裂的響聲,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抖起來。教師用繪形繪色的朗讀,讓學生感到這的確是天下奇觀啊!文中作者把對自然景物的贊美之情傾注在字里行間。教師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讀中,感染學生,使學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喚起美的共鳴,使學生領略到自然美,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從應試教學轉變過來,把教學立足點轉移到以讀為主的教學實踐上來。將朗讀訓練貫穿於閱讀教學始終,落實到每個環節,做到學前讀,學中讀,學後讀。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在朗讀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著偏重寫的訓練,忽視了朗讀的訓練。要知道,語文課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朗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教學必須重視朗讀的訓練,加強對朗讀的指導與訓練。老師在課堂中要指導學生反復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又如我在上《鳥的天堂》這一課時,就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這一句時,我讓學生用感情反復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我一邊糾正學生一邊范讀,直到學生讀出對這美麗的南國的樹的贊美之情,當學生用飽含深情的聲音讀出這句話時,我體會到了這棵美麗的樹不僅僅是長在南國,而且已經深深地紮根在每個學生的心中。所以說我們要強調口誦心惟。誦決不僅僅是口的發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不僅僅是讓學生認識語言,更是品味語言的過程。 三、優化課堂閱讀環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讓學生在富有激情的閱讀環境中,迸發出閱讀興趣的光芒,那是一位
『陸』 如何把握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實質上要求教師調動學生的情感,挖掘教材的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並形成和諧共鳴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取得成功,「情感」因素是不可缺少的。而兒童的情感比較外露,也容易轉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運用情感這把鑰匙有效地開啟學生智慧的大門,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情緒,達到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學效果。
一、 挖掘情感因素,以情動人
小學語文教材既似一部小網路全書,又如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既要使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優美的語言文字,又要使學生看到大千世界紛繁復雜,絢麗多彩的生活畫面;還要使學生感受到千姿百態的藝術形象,並且使學生學生體驗到其深刻的思想性和豐富的情感,充分運用教材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感染力。
1、挖掘教材中培養情感的因素。小學語文統編教材文質兼美,其中蘊藏著很多培養情感的因素。因此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掌握教法,去發現和挖掘其情感因素,以便充分發揮好教材的感染力。通常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其一,從內容挖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十分豐富,包羅萬象。不同的內容蘊涵著不同的情感因素。如那些頌揚古今中外的偉人、名人的功績的文章,能夠體現偉大人物的高尚情操;那些表現凡人小事的文章;能夠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美好品質;那些謳歌中華民族光輝歷史的文章;能夠體現出民族自豪感,愛國熱情;那些贊美大自然奇觀異景的文章,能夠體現出人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激情……對於這一切,教師都應該認真地發現和挖掘,以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美好情感。其二,從語言形式上挖掘。小學語文教材體裁形式多樣,有記敘文、散文、童話、寓言、詩歌等。有的文章結構上記敘、描寫、抒情為一體;有的在語言方面遣詞造句精闢凝練、生動形象、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使學生體會到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彩,感受到它的精湛優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字的思想感情。如《煙台的海》一文,作者以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激情,用色彩濃重的筆調,描繪出了煙台的海冬日凝重、春日輕盈、夏日浪漫、秋日高遠,「小山似的涌浪像千萬頭暴怒的獅子……前赴後繼、鍥而不舍……撲向……濺起……發出雷鳴般的轟響」等等,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這些優美的詞句,進行豐富的想像,不僅激起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愛戀之情,同時激發學生熱愛和學習祖國優美的語言文字的情感。其三,對文中插圖挖掘。插圖一般是對課文主要內容的生動描繪。那些栩栩如生的畫面,如人物、清潔、場面,同樣表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教師要善於採用各種手段去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以感染和熏陶學生。如《大江保衛戰》一文中,可以把放大的插圖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仔細地觀察圖中人物的外貌、神態,充分體會人民子弟兵為了保衛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
2、吮吸教材中的情感養料。語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豐富的情感養料,但他不會自然地為學生理解的吮吸,而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作艱苦細致地工作、點撥,幫助學生主動吮吸教材中的情感養料。其一,在理解課文內容中吮吸情感養料。對事物只有先理解,才能認識它,感受到它,進而吮吸其中的情感養料。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一道與學生反復讀書思考,仔細比較揣摩。文章中那些精彩的片段,深刻的語句及至抒情懷的段落等,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體會作者的情感,並把它轉化為自己的情感。如《白鷺》一文,讓學生抓住「精巧」和「韻味無窮」兩個詞來理解白鷺是一首詩,激發學生愛鳥、護鳥之情。其二,在品評作品中吮吸養料。有些課文在學生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對其欣賞品評,傾吐自己對其任務、事件、場景的認識和看法,對其語言形式的理解和體會,進而溝通自己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師引導學生在理解《二泉映月》內容時結合欣賞《二泉映月》這首曲子,學生的感受更深,產生出多種情感:有敬佩、同情、贊嘆、以阿炳為榜樣學習…… 有的課文則可引導學生通過對其中某些哲理的爭辯,議論,提高學生鑒別真、善、美、丑、惡的能力。
二、創造閱讀情境,以情感人
情感教育是一種藝術,需要創造一種意境和氣韻。教師所創設的情境要與課文內容協調一致,利用音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樂渲染,語言描繪,實物擺設等手段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並激發想像與聯想,讓學生在情感的氛圍中產生情感體驗,進而發展認識,陶冶心靈為「動情」到「曉理」打下情感基礎。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感情濃郁的抒情散文時,我們可以在教室里創造了一種氣氛:周總理的遺像佩上黑紗,兩盆鬱郁蔥蔥的萬年青置放在講台一角,片片白花點綴其間。教室里氣氛庄嚴肅穆,老師在哀樂聲中用深沉的語調講述周總理生平事跡。這一切把那種對周總理沉痛哀悼的感情、悲哀的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對周總理的崇敬、愛戴之情油然而生。使學生在情感的體驗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由動情到曉理,情感不知不覺地得到了升華。
教學《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一文,老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渲染人物形象,首先用語言描繪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寫的那個硝煙彌漫的戰場上,軍號聲、機槍聲、喊殺聲……敵人垂死掙扎,窮凶極惡,機槍口噴出火舌,戰士們一個個倒在血泊中。接著抓住課文重點詞句引導分析情境,緊扣「昂首挺胸」「像巨人一樣」並想像董存瑞左乎舉起炸葯包,右乎猛地一拉導火索,火光中董存瑞鋼鑄一般的臉,在火光與英雄的閃現中,紅旗迎風飄揚,讓學生體會英雄氣貫長虹,為祖國、為人民不惜犧牲的高大形象。
小學生的情感特別容易受老師的情感的影響,也容易被課文中具體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所感染、所支配。教師應該積極地去創設情景,影響、啟發學生,激發他們的感情,增強學習的熱情。
三、營造和諧氣氛,以情育人
人們在教學實踐中得出了結論,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能使學生思維活躍起來,並能主動探究,充分發揮學習潛力。反之學生在課堂上情緒緊張,信心缺乏,動輒遭到教師指責,又怎能發揮學習主動性,深入體會課文情感、培養其積極的學習態度呢?因而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要善於將自己的心境調整到最佳狀態,對教學內容闡述精確,語言富於情感,表情親切自然;更要善於誘發學生的積極情緒,敏銳捕捉學生的情感變化,並以寬容期盼之情的對待學生。
1、創設情境,情感自然滲透
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具體鮮明的畫面,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往往能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情感也就由心底油然而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1)直觀形象營造情境
利用錄音、幻燈及多媒體課件等輔助設施可以將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鮮活生動的畫面,撼動心靈的音樂,聲情並茂的講述。在這種刻意營造的情境中,學生的各種感覺活躍起來,情感上更容易與作者達到「契合」。
(2)活躍想像,情感不斷深入
情境就是引導學生入境,無論圖畫、音樂或其它教具的運用,都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感知,使他們能直接與課文中的情感產生共鳴。然而,學生畢竟有他們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如果能激發學生的想像,使學生能挖掘出其獨有的情感體驗,並與課文中的情感相撞擊、相融合,這種情感必然更濃厚,使學生感受更深刻,道德 情感摧發的道德認識也必然更牢固地存在於學生心中。
小學語文課本第三冊《畫》一課,描寫了王冕畫荷花及雨後荷花的美麗,文中所蘊涵的情感通過教師精心製作課件及圖片表現出來,也就是說教師創設出美麗的情境必然會打動學生的心。此時,讓學生閉目遐想,隨著教師繪聲繪色地朗讀,學生對雨後荷花有了深刻的認識,從而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表象,然後再依據生活經歷展開聯想、想像。學生們紛紛發言。他們彷彿看到了雨後的湖面,在陽光的照射下,滿湖通紅,碧綠的荷葉上,清水滴滴,襯托著朵朵美麗的荷花。活躍的想像力使得學生在充分體悟作者情感的同時,將自己的情感也充實進去,以獨特的情感體驗獲得獨特的認識。
2、角色扮演,再現情境
敘事記人的課文,其情感要靠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表露出來。兒童表現欲強烈,樂於扮演角色。教學中,不必直接告訴學生善惡、對錯,只讓他們依據自己的理解,將課文中的角色演一演,「入境」才會動情,「動情」才會曉理,學生在情境中把自己的活動同真人、真事相比較,通過情感遷移,對自己周圍世界形成了自己初步的判斷能力。
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語文教學只有輔以必不可少而又形式靈活的情感教育,才能使語文教育日益接近教育家奇美紐斯所說的「教學是一種教來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的境界。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用自己的真情實感(積極的、健康的)去感染學生,誘發和激勵學生的良好的情感體驗,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柒』 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滲透情感教育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
什麼樣的人容易獲得幸福?情商高的人;什麼樣的人容易獲得成功?情商高的人。對學生進行情商教育的途徑有很多,小學階段品生品社課唱主角,但是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情商教育,也是一個主要的渠道。這是因為語文課程具有鮮明的人文性,「文以載道」,小學閱讀文本的內容要麼寫景狀物,要麼敘事抒情,要麼議論,無論什麼內容,都體現作者的情感,情感可以產生共鳴。課標中「語文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的規定,也可以得出對學生進行情商教育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之一的結論。另外,語文教學有一條重要原則就是情感性原則,情是語文教學教育的根,教育過程是情感體驗和情感交流的過程。因此,對學生進行情商熏陶既是任務也是教學中的必須。那麼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情商教育的滲透呢?
一、在濃濃的情境中喚醒情商教育的興奮點。
在特定的情境中引導學生感受情感,在情景中獲得體驗,在體驗中喚起真情,激活思維,效果最好,在情境中情商教育才富有感染力,教師要拋開機械的說教,引領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在體驗中自省,並內化為自己的「情商」。而要營造情境,教師自己先要有充分的准備,對文本蘊藏的情商教育內容有很深的感悟,感動別人先要感動自己,並通過自己富有情感的談話、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播放多媒體畫面、視頻等手段,營造特定的情境,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中父子相見的那一激動人心一幕時,先出示了父子相見的畫面並通過談話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在背景音樂中朗讀:同學們,此時此刻,父親已經站在這里了,展開了雙臂:「孩子,爸爸在這里等著你啊,快出來吧,讓我為你拂出滿臉的灰塵„„」學生齊讀:「出來吧,阿曼達„„」那阿曼達又是怎樣說的呢?齊讀「不,爸爸,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這樣,連接了學生的感官和情感,通過朗讀使學生與主人公心心相通,共同感受,共同體驗,通過朗讀使他們的心靈受到熏陶,感受文本的強烈震撼,引起共鳴,體驗到父子深情,體驗了先人後己的高深品德,使學生的情感在朗讀中升華。
二、在閱讀文本中尋找情商教育的落腳點。
記得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培根曾說過:「讀書足以怡情,足以長才„„讀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讀書的目的不在於它本身,而在於一種超乎書本之外的,只有通過細心觀察才能獲得的處事智慧。」在語文課程的教學中,對學生情商進行培育可以從閱讀課文中入手,在文本中尋找對學生進行情商教育的落腳點: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豐富的「情商」教育相關內容,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地影響,促進學生情商的發展。語文教育其實就是對學生人文素養和人格的培養,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範文很適合對學生進行情商教育,如:《地震中的父與子》,內容講的是1989年美國洛杉機發生大地震,一所小學不幸倒塌了,匆匆趕來的家長悲痛欲絕,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無奈地垂淚。而其中一位父親卻堅信自己的兒子還活著,堅信兒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為他對兒子曾經承諾:無論發生什麼,我永遠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顧眾人的勸解與阻攔,日以繼夜挖了38小時,直至救出他的兒子和其他14位小朋友。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選取相關的段落,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感受如山般的父愛,感受相互之間信任,明白什麼才是愛的真諦。這些情感基線,教師要充分加以關注,在教學設計中要圍繞這個情感基線來安排教學,才能促進學生的情感的升華。《李時珍》一課說的是李時珍為了寫出醫學巨著《本草綱目》,幾十年如一日,認真行醫治病積累經驗,虛心請教別人,遍訪出產葯材的名山,有時還親口品嘗葯材,判斷葯性和葯效,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醫學家和葯物學家。教師在備課時可以選取相關段落,設計引領學生感悟李時珍的求實謙遜,刻苦勤奮的學習態度,並聯系實際對照自己談感受,要想成功就要有求實的態度,刻苦勤奮的精神風貌。再如三年級課文《爬天都峰》教師在備課時就可以滲透堅持及挫折教育的內容„„
『捌』 小學語文如何實施情感教學
河北省大名縣龍王廟鎮中心校 劉江麗 【摘要】 語文課是一門極具思想與情感內涵的工具。課文是語文教學中情感信息的主要來源。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培育,是由語文課的本質所決定的。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能夠充分發揮情感教學風格,促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感動、凈化,從而達到提高文學修養,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功效。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感教學 所謂情感教育,即在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以情優教,用積極、高尚的情感去開發、激活受教育者的內在潛能;以積極、高尚的情感為主線,影響、改變、整合受教育者的態度、興趣、動機、心理、意志力和智力等,以滿足受教育者的身心和諧發展的需要;從而使受教育者成為既有豐富情感,又有高深智慧的情商並茂的現代人才。情感教育既以情感為出發點,又以情感為歸宿;既以情感為施教的手段和途徑,又以情感為施教內容和目標。情感教育是以素質教育為前提的,尊重人的發展規律和教育發展規律,是對「應試教育」的挑戰和否定。 情感是語文學習中理解和表達的心理基礎。學生有了較豐富的情感體驗後,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寫出有感情的文章。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是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的重要課程。任何一堂語文課,無不自始至終貫穿、滲透著「情」的教育,語文的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課堂必須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更多地思考:如何把情感滲透到語文教學中,把單一的文字化為優美的意境,把死板的記憶化為主動的想像,把頻頻的說教變成吸引人、鼓舞人和令人心悅誠服的形象,使學生把學習語文當作一種美的享受,當作充實自己的需要。因此,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對教學內容進行情感性處理,探究能激發學生情感的有效手段,誘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內驅力,使學生情感處於流動狀態,實現教學目標。 「情感」本質上是一種態度的體驗,即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其功能主要是動力作用,體現在對意向的調節、維持和定向上,它與認識一起,從不同角度對教學過程施加重大影響。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的肌體中歡騰跳躍的時候,知識才會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語文教學融美育、德育、智育於一體,其中有激情的迸發、靈光的閃動,智慧的碰撞,而這一切都以情感因素為基礎。尤其是對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挖掘教材豐富的情感資源,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感氛圍中得到美育的熏陶、德育的升華、智育的鞏固,構建一套適合情感教學的模式,讓語文課充滿激情,實為最佳選擇。從教以來,一直在學習與摸索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通過觀摩名師課堂、閱讀教學書籍,加上自己的親身實踐,我覺得自己比較適合情感式教學。因此,我結合本班學生實際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研究》特色研修項目,努力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動,營造情感交流的氛圍,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得雙方互相走進對方精神、情感和整個心靈世界,並以此建樹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礎上,使教學能聽之順耳,理之達心,知之入腦,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境地,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高效、愉快、有序的課堂情境中快樂學習、高效學習。 人的全部活動都離不開情感的伴隨.情感猶如強大的驅動力,是人類從事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內部力量,是一個人主觀世界的具體表現形式.人是多種感情的融合體,缺少感情營養的滋養,人就不能健康地成長.情感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特點,是語文教育的生命之源.因此,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情感教育.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更強調情感教育.因此在課堂中,教師除了傳授知識外,更應善於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動人,融情於事,寓情於理,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則性以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偽君子。只有在情感活動中,學生的道德認識才能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精神世界裡,成為他自己的觀點,並在他自己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現出來,從而形成堅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為。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過於強調人的智商,卻忽視非智力因素,即情意方面的因素,最終導致學生的思想、品德、技能、情感、心理和身體等全面素質的降低。這就迫切需要著情感教育的雨露去滋潤學生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性情,完善他們的道德品行。小學語文課文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教育內容,當一次次面對學生空洞的說自己的父母如何如何偉大,卻沒有真情的流露時,我感到相當的蒼白和困惑。 語文學科中的情感教育一直都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們重視的重要內容。在小學語文日常教學中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情感和情操,幫助學生在日常的情感體驗中培養自我精神和人格,使情感教育能夠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地、合理地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幫助小學生們學好語文,也能夠更好地為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服務。 「感人心者,莫乎於情」,課堂上打動學生的是情,感染學生的是情,震憾學生的依然是情。可以這么說,沒有情感的教學是不吸引人的教學。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出發,把情感、態度、價值觀列為課程目標之一,更可見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 一、小學語文情感教育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有以下幾點:第一,尊重性原則。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樹立起師生平等的觀念,做到尊重小學生的內心感受和他們的自我表達,從而使情感教育能夠順利開展;第二,情境體驗性原則。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學會創設情境並充分掌握,以便於在課堂上創設出與具體教學內容相符合的情境,讓小學生們能夠身臨其境,從內心與之產生共鳴,從而使情感得以升華,以達到提高語文情感教育的水平;第三,互啟性原則。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不僅要用飽滿的情感和高度的熱情來培養小學生們的語文素養,而且還應重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啟性作用。 二、找准情感點,引起共鳴 教材不僅是客觀事物的寫照,也是情感的載體。只有挖掘教材,把情感點化出來,展示在課堂上,才能讓學生體會到課文中美麗的景色、生動的人物、深邃的思想、精闢的見解、高操的情操。《七顆鑽石》這個短短的童話故事,從教學的角度分析,這篇文章中有三個值得注意的「入戲」點:其一,乾旱帶來危機,女孩出門尋水暈倒,體現出找水極其不易,凸顯水彌足珍貴;其二,女孩拿著水罐回家,母親寧願犧牲自己也要讓水給女兒,母愛感動天地,水壺變為黃金;其三,口渴難耐的女兒接過水,但又讓給了素不相識的討水路人,文章立意提升到「博愛」、「大愛」的高度,於是天地動容,水如泉涌,7顆鑽石從水中躍然而出並變為天空的星星。要想讓學生體會到「愛」從小到大的過程和「讓水」這一看似簡單動作背後的深意,就必須引導學生體會故事中的背景——「旱」與「渴」。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我是這樣設計學習過程的:先問學生體會什麼是口渴、極其的口渴(口渴)從哪些詞體會到的(學生很快抓住了「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詞)?接著引導學生從「再也忍不住」體會到隱藏於文字深處的情感:那小姑娘忍了多久呀!學生結合上文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找水時忍著,有了一罐水後為了給媽媽喝忍著,給小狗喝水時忍著,到家後遞給媽媽水時還是忍著……這忍需要多大的忍耐力,而這忍耐力是靠她那心中的「愛」支撐著。學生還從「咽了一口唾沫」感受到小姑娘已「渴到了極點」「渴得受不了」「再不喝水就要死了」,而在這種情況下她還要把水給過路人喝。體會到這里,我和孩子們都被那無私、博大的愛震撼了。最後孩子們噙著眼淚讀完了這段話的。由此我感悟到在教學中,只要我們找准了能激發學生情感的「點」,帶著他們走進文本里去,當他們內心受到觸動,心靈受到撞擊,情便由感而發。 當然,迅速找出適合這個年齡段孩子能夠理解、容易接受的課文情感的切入點對教師也是一個考驗,在此我拋磚引玉提出一個自己領悟的辦法,即備課時首先弄明白文章的中心(主題)是什麼?然後找出最能表現中心的語句,接著研讀一些關鍵的詞語。教學時抓住這些內容去讀、去思、去品味,例如課文《一面五星紅旗》,我抓住「五星紅旗」這一關鍵詞,讓學生找出文中有關這個詞語的7個句子並細細品讀,這幾個句子把所有的情感都蘊涵其中,且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學生讀完以後被深深的愛國之情強烈地震撼著。我用這種方法還教學了課文《賣木雕的少年》、《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收效都較好。 三、探究情感教學法運用的有效途徑、策略、方法等。 1.「導語激情」策略。教材中的每篇課文不僅是客觀事物的寫照,也是情感的載體。語文學科的特性決定了教師情感的豐富性和外顯性,教師的情感是一種「催化劑」。教師通過動情的導語和過渡語,對學生進行情感渲染,把情感點化出來,展示在課堂之中,從而打動學生的心弦,從而激發學生情感,達到師生共鳴。 2.「以境染情」教學法。「情感的情境觸發規律」告訴我們,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境中的各種因素對情感的產生起綜合作用。現代教育設施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現代教育手段,多媒體的教學手段以其聲像並茂的特點為課堂教學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發掘課文特點,恰當有效地運用多種手段,適度渲染課堂氣氛,創造濃郁的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如多媒體、投影儀等),展示優美畫面,讓學生在這種特定的氛圍中,能見其形,聞其聲,感知到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以達到引起共鳴並激發學習熱情的效果。假如配以相應的樂曲來推波助瀾,再加之教師以優美的語言渲染點睛,定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從中大受感染。 3.「品讀激情」策略。語文教學離不開讀。朗讀是一種語言藝術的再創作活動,是一種語言環境中的美感體驗。教授課文時,教師要遵循朗讀過程中情感伴隨規律,認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細心品味情感內蘊,然後再通過抑揚頓挫的聲調,輕重緩急的語氣,快慢強弱的節奏,把情感充分表達出來。讀出神韻,以聲傳情,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產生共鳴,從而激起學生內心的情感波瀾。 4.「生活化教學」策略。生活是語文的本源,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通過採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業,開展生活化的課外活動等途徑,促使語文教學的返樸歸真,使教學內容與學生心靈相通。在生活中尋找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與語文教材接壤,在生活中生成語文教學,通過聯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語文教學的內容、形式與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體驗實踐的機會,增強情感體驗。 5、由表及裡,體會深意。 葉聖陶先生說:「文字是一道橋梁。橋的這邊宛如站著讀者,橋的那邊宛如站著作者。通過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老師應努力引導學生通過文章積極思維、反復品味,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的動情點上合理想像,恰如其分的把激情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掀起他們的情感波瀾。例如教學古詩《嫦娥奔月》(整首詩為: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在初步體會整首詩的基礎上,我追了一句:「詩中難道只有嫦娥感到孤獨寂寞嗎?」學生馬上答道:「還有詩人!」「從『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可體會到的。」我又問:「哪些詞最能體會到詩人那寂寞孤獨的心? 「深」;「我從『深』字體會到詩人孤零零地坐到了深夜。」;「我從『深』體會到那時那景非常凄涼。」;「我還從『深』體會到一種深深的寒意。」 ……多深入的體會,多豐富的想像。學生們很快就體會到詩人藏在字里行間的深意。我不禁感嘆道:「原來詩人有著與嫦娥同樣的心情,聰明的詩人是在借嫦娥抒發自己寂寞的心情。」接著學生朗讀了全詩,情自然而然產生了。 知其然應深究其所以然,這對於培養孩子的發散性思維是非常有好處的。詩人為何會有這般感嘆?適當引入詩詞產生的背景和作者的身世、履歷,可以讓學生對於詩詞有更深層次的了解,知識面也大大拓寬。如帶領孩子們學習古詩《游山西村》,我先抓住題目《游山西村》中的「游」讓學生說說通過讀詩,體會「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字面的意思。接著進一步介紹陸游寫這首詩的背景:當時陸游正罷官閑居在家。一年前,陸游因在隆興二年(1164)積極支持抗金將帥張浚北伐,符離戰敗後,同樣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擠打擊,以「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從隆興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罷官歸里。再接著讓學生想像此時的陸游是怎樣的心境。最後引導學生體會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表現出的詩人對人生的探索,報國無門時表現出的樂觀但並不輕松的心情。從而感受到這位著名陸游偉大的愛國情懷。 6、活用課件,拓展視野 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集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信息於一體,豐富附加資料為學生帶來的聽覺、視覺沖擊,會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讓學生心底里沉澱的情感發酵釋放。如教學《頤和園》一課時,我製作了相關的課件展示了頤和園長廊形式多樣的彩畫。有人物故事、山水樹鳥、花卉翎毛、建築風景四大類。其中最引人入勝的是二百多幅包袱彩畫,它包括古典文學古著、歷史人物傳奇、民間傳說、神化故事、戲曲片段等。學生看後驚嘆畫的精美與種類繁多,體會到「畫著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的深意,同時也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的無窮超凡的智慧。 總之, 語文最具情感,語文充滿靈性,因此語文課堂應洋溢生機,真情流淌,成為師生的「情場」。課堂上,教師懷揣一顆關愛學生的火熱之心,演繹文本的悲歡離合,傳遞人間的喜怒哀樂,學生在教師愛的陽光照耀下,溶於文本作者和教師的情感之中,感受世間的真情,激活智慧的種子,點燃情感的火把,在師生情感的互動中,讓語文課堂成為情感流動的磁場。 [2]靳艷琴。淺談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學周刊,2011(23)。
『玖』 如何提升小學生閱讀中情感體驗的研究
當學生用飽含深情的聲音讀出這句話時;那聲音如同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作者的情,更喚起美的共鳴,我體會到了這棵美麗的樹不僅僅是長在南國。在新課改理念中提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結合分析畫面人物的表情。參考文獻,就相當於有效課堂落實了一半,進一步深化了對文章中情感的體驗,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沒能及時點燃學生良好情感體驗的火花【 內容摘要】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培養學生的興趣,潮來了那浪潮越來越近猶如於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對生命的思考。接著進一步展開聯想。教學中,能使學生讀得正確。這種積淀往往處欲發而不能,迸發出閱讀興趣的光芒,突破朗讀障礙 語文課標中強調指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一位老師在上《長相思》這首詞的時候,增強語感:他身在征途,讓學生感到這的確是天下奇觀啊,各所級都要重視朗讀,忽視了朗讀的訓練。 回到課堂的具體問題當中,在生長中升華,在朗讀的訓練中;未讀其文、凄婉的課堂氣氛中。要知道,落實到每個環節,通過獨特的方式闡釋生命的奇跡,先感其意,讓學生鑽進老師預設的圈套,教室掛上帶黑紗的總理遺像,使學生領略到自然美,有的同學說尊嚴是不吃飯尊嚴是愛勞動尊嚴是先勞動後吃飯等等,更是品味語言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智力、加強朗讀訓練。教學中,達不到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效果,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什麼是尊嚴,讓學生美好的情愫在閱讀中生長,顯然這位老師的切入點找得不準確,使學生對生命的感悟。 四,落實三維目標的良好策略,教師要有充分的資源意識,教師引領學生走進文本世界、法故事引入,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運用聯想激起學生深層的情感體驗。通過學生有興趣地讀讓學生對整篇文章有更深層次的體會,牽引學生的真情實感,對課標中的感情主線把握不準,缺乏理解。因而教學必須重視朗讀的訓練、創設情景等方法創設情景。 【關鍵詞】語文教學 閱讀 情感 體驗 小學語文大綱指出。 三,罷之而不甘的心理傾向之中:朗讀和默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比如在上《尊嚴》這一課時.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 肖川著3,從應試教學轉變過來,就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這一句時,一堂課下來。所以說我們要強調口誦心惟,使學生入境入情。 可以看出一個精妙的切入點卻讓所有的感情主線凸顯得如此的強烈:同學們。這種共鳴,或經過簡單的提問、背誦,請閱讀全文,找不準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的切入點,我改變了單憑教材上課的形式: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觸摸語言文字的心跳,但是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語文課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如迎靈車這部分,獲取閱讀教學效益的最大化.這個點選擇是否准確,哭泣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而朗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運用語言的能力,播放陣陣嗚咽哭泣的哀樂等手段、內化: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教師。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教都是為了不 教閱讀教學關鍵在於教給學生閱讀方法。 一,描述首都人民帶著纏綿欲絕的悲痛情緒在盼靈車迎靈車送靈車的場面,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然後在這總體的情感氣氛中,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陶冶情感的作用,無疑是提高有效教學,使學生未聞其事,在讀的過程中,一篇精彩的文章被割裂成多個破碎的版塊,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忽略了閱讀在落實三維目標中的積極作用,體驗語言文字的味道,如何讓學生在富有激情的閱讀環境中?(學生自然會想到總理檢閱群眾,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加強對朗讀的指導與訓練、品質,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學中讀,脫離了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主線,其中有一個片斷是這樣的、把握課文的情感主線,也就是說學生心靈深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情感積淀。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落實提供了優先的條件?同學們閱讀完後,有的老師是這樣找課文的切入點的。此時此刻人們會想起總理的什麼,教師可以先設定一個閱讀的基調,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是平等的,我一邊糾正學生一邊范讀,然後思考一個問題、對生命的敬畏,直到學生讀出對這美麗的南國的樹的贊美之情、離開了人的交際。這里啟發學生體會連淚水也顧不得擦,不約而同地站直了身子這說明人們無限悲痛和極大思念之情,當學生在《命運交響曲》 的伴奏下再次誦讀課文時、牽引學生的真情實感,文本的情。教師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讀中,從而規范學生的語言表達。又如我在上《鳥的天堂》這一課時,教師作為一名讀者,學生體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此情此境。將朗讀訓練貫穿於閱讀教學始終。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就是進入課文的角度,感染學生。但是在我們的教學中,在背景音樂的烘托和渲染下全部融為一體、背景介紹,我們洋浦的梁勝娟老師在上《生命 生命》這一課時,討論非常熱烈,學生只是泛泛地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更重要的是學生的主體觀在這樣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確立,激發學生感情讓其進入情境,把教學立足點轉移到以讀為主的教學實踐上來。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讀者的情,在課堂上也得不到有效的閱讀訓練和得法的指導,或經過情景的創設,離開了人,讓學生抒發心中的情感積淀,與作者產生了情感共鳴,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在這一對話過程中. 《實踐解讀》關心鳳 周積昀主編2,採用音樂鋪墊閱讀背景等形式,語文課程標准指出:用普通話正確,升華學生情感體驗,浸潤學生精神人格,人們不約而同站直了身子,情感的主線和切入點非常的到位。由於學生體驗得深刻,激起了盪滌肺腑的悲哀之情,品評語言文字的內涵。通過熟讀,是學生沉浸在悲涼。如《觀潮》,讓本來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佳作流於平淡,先感其情,可以採用釋題引申,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要讓學生從外顯的情感內蘊中,就必須使他們有渴求掌握知識的願望、運用祖國語言的教學過程。形象思維是學生尤其是小學生一個特別突出的心理特點。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往往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很容易就忽略了情景的創設. 《好課是這樣練成的》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4,實質上種情感的感應,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容易落實課文中有關語文訓練,作為一名語文老師:為了使學生在智力和精神上得到成長,直接影響閱讀效果,我讓學生用感情反復誦讀、優化課堂閱讀環境。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加以導引。更無從談起情感的熏陶和培養,會使教學收到更好地效果:閱讀教學是學生,學後讀這不僅使其具有程序簡潔的特點:1,落實好這一環節,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抖起來,一股更加沉痛的感情在學生心底迸發,沒有敏銳,迎送國際友人的幸福情景),學後讀,還存在著偏重寫的訓練,心卻在故園,她課堂上播放世界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26歲雙耳失聰的情況下譜寫的曲子。葉聖陶先生也曾說,掌握知識規律,不僅僅是讓學生認識語言,決定了學生對情感的體驗更加敏感、流利,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教師用繪形繪色的朗讀,進一步升華情感,做到學前讀。老師在課堂中要指導學生反復的朗讀。誦決不僅僅是口的發音活動,把學生的情感積淀作為一種再生資源,那是一位成功的教師盡力追求的理想的閱讀教學的有效課堂,更易激起對周總理的愛戴之情,讓其產生強大的動力!文中作者把對自然景物的贊美之情傾注在字里行間,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悲淚;在閱讀教學中有機地運用興趣教學,找准體驗的切入點 恰當的情境設計能引導學生進入到課文所創設的意境中去,讀得流暢。 二,學中讀?人們的心情更會怎樣呢: 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出山崩地裂的響聲,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成功的一半,在閱讀教學中能點燃學生情感體驗的火花,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增設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把閱讀課堂的背景渲染得淋漓盡致,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都化作一聲聲一次次真切深情的呼喚。這時,因為閱讀是語文的重要環節,發展語言、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為了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而且已經深深地紮根在每個學生的心中,浩浩盪盪地飛奔而來。而眼前我們敬愛的總理怎麼樣呢,創設多種情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不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形象地感知文中的活動,語文的工具也就消亡了,讓美好的情愫在生長中升華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就是作者的成功之處、對生命的熱愛都化為一字字一句句聲情並茂的誦讀。閱讀教學中加強學前讀。激發出學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