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十里長街送總理:課文
天灰濛蒙的,又陰又冷。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上擠滿了男女老少。路那樣長,人那樣多,向東望不見頭,向西望不見尾。人們臂上都纏著黑紗,胸前都佩著白花,眼睛都望著周總理的靈車將要開來的方向。
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一對青年夫婦,丈夫抱著小女兒,妻子領著六七歲的兒子,他們擠下了人行道,探著身子張望。一群淚痕滿面的紅領巾,相互扶著肩,踮著腳望著,望著……
夜幕開始降下來。幾輛前導車過去以後,總理的靈車緩緩地開來了。靈車四周掛著黑色和黃色的挽幛,上面裝飾著白花,庄嚴,肅穆。人們心情沉痛,目光隨著靈車移動。好像有誰在無聲地指揮。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約而同地站直了身體,摘下帽子,靜靜地望著靈車,哭泣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
就在這十里長街上,我們的周總理迎送過多少位來自五洲四海的國際友人,陪著毛主席檢閱過多少次人民群眾。人們常常幸福地看到周總理,看到他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然而今天,他靜靜地躺在靈車里,漸漸遠去,和我們永別了!
靈車緩緩地前進,牽動著千萬人的心。許多人在人行道上追著靈車跑。人們多麼希望車子能停下來,希望時間能停下來!可是靈車漸漸地遠去了,最後消失在蒼茫的夜色中了。人們還是面向靈車開去的方向,靜靜地站著,站著,好像在等待周總理回來。
送別的過程
1月10日和11日兩天,在北京醫院太平間進行遺體告別儀式。在東單大華路、台基廠頭條、東交民巷及北京醫院西門等地,人們將北京醫院里三層外三層地圍得個水泄不通。
那時,「四人幫」還在台上猖撅,限制群眾參加悼念周總理活動的人數。但他們低估了群眾對周總理的感情,人們白天黑夜連續進行著追悼活動。
1月11日,北京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人們的心情比天氣更加寒冷。下午五點多,周總理的遺體開始從醫院起靈移送到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靈車從王府井南口往西緩緩而行,東西長安街一直到八寶山沿途擠滿了人群,男女老少長時間站在凜冽的西北風中流淚迎候著。
如果從王府井南口開始,沿途到八寶山,如果只按照現在的地鐵直線距離算,是16.6公里,也就是說是33.2里。而我們腦子裡面一直徘徊的「十里長街」長安街,是從建國門至復興門的距離,直線6.5公里。
所以不應該只是「十里長街送總理」,應該是「三十里長街送總理」才對,而寒風凜冽,三十多里的距離,祖國各地的人群擠滿了長安街一直到八寶山沿途的兩側,如果一個人肩寬50cm,那麼街道兩旁前後三排的人群就超過20萬人。寒風凜冽,男女老少長流著淚。
車隊到了八寶山公墓大門口,那裡早已圍著許多群眾要求再看一眼總理。也有人提出保留周總理遺體不要火化,於是哭聲、喊聲又起,經一再做工作後,人群才慢慢地平靜下來,一直到半夜12點多鍾。
❷ 課文《最後一分鍾》的資料或香港回歸的資料
香港回歸,俗稱九七回歸,或稱為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內地常稱香港回歸祖國(中國),指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英國租借香港新界99年的期限屆滿之時),英國將治權交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歷史事件。同時香港的華人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並恢復其中國人的身份。
英國對香港的管治源於第一次鴉片戰爭,當時清朝戰敗後於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1860年,清朝再於第二次鴉片戰爭被英法聯軍打敗,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割讓交由英國管治。1898年,清朝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99年,至1997年6月30日期滿。這三條不平等條約決定了今日香港的范圍。
1982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英國政府開始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雖然《南京條約》與《北京條約》皆明文寫道香港島與界限街以南的九龍永久割予英國,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拒絕承認所有不平等條約,只承認香港受英國管理,而非英國屬地,並要求英國將香港島和九龍連同新界一並交還。鑒於香港島、九龍少有平地,水、食物等物資多由新界或中國大陸供應,難以自給自足,而香港整體也沒有因三條條約而特別分開發展,加上殖民地的軍費支出龐大,英國政府決定將香港的主權交還中國,但同時極力爭取維持在香港的利益。
中英雙方最終在1984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對香港島、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新界等土地行使主權。
大部份香港市民在中英開始詳細談判前,鮮有考慮香港主權的前途問題。自1970年代初起,政府在籌劃香港地鐵、香港國際機場等大型基建項目時,因為投資回報期長達30年跨越1997年,當時在向國際籌集資金時已受香港政治前途不明的影響。
❸ 為了陪孩子寫作業,你自學了哪些課程
孩子的學習是關繫到他以後人生的路咋走,哪條路怎麼走?她的關系是太重大的,所以好多的家長為了陪孩子,自己也在努力的學習,這本身是一個很好的行為習慣,所以現在還有那麼多的培訓班,是因為家長他們沒有時間或者能力去給孩子輔導,所以外面的培訓班輔導班就特別的多,重視孩子的教育是關繫到孩子一生的大事,這個是很重要的
❹ 魯迅寫的文章有哪些
魯迅寫的文章有《藤野先生》、《孔乙己》、《阿Q正傳》、《拿來主義》、《社戲》等。
作品介紹
1、《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憶散文,選自魯迅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講述了魯迅從東京到仙台學醫的幾個生活片斷,其中有東京「清國留學生」的生活情況,有東京到仙台的旅途回憶,有在仙台的食住情況,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狹隘民族觀念的學生的排斥,還有一次看電影受到的刺激。
重點是記敘藤野先生的可貴品質,同時交織著對自己的責備和對老師感激心情,巧妙地突出了作者為祖國而刻苦學習的精神。
5、《社戲》
《社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寫於1922年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同年12月《小說月刊》第13卷12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這篇小說以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鄉村看社戲。
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朋友誠摯情誼的眷念。
❺ 人民廣場怎樣坐車到徐匯區中山南二路260號(大木橋路路口)的新華書店教材書店有追加!
公交線路:地鐵8號線→地鐵4號線,全程約6.9公里
1、從人民廣場乘坐地鐵8號線,經過4站,到達西藏南路站
2、乘坐地鐵4號線,經過2站,到達大木橋路站
3、步行約460米,到達新華書店教材書店上...
公交線路:933路,全程約6.5公里
1、從人民廣場步行約800米,到達成都北路北京西路站
2、乘坐933路,經過8站,到達中山南二路大木橋路站
3、步行約90米,到達新華書店教材書店上...
❻ 小學語文新教材五年級上,《橋》選至談歌的哪本書
談歌,男,原名譚同占,祖籍河北完縣,1954年生於河北龍煙鐵礦。河北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1970年參加工作,歷任河北宣化鋼鐵公司服務公司工人、宣傳幹事、車間主任,保定冶金部地球物理勘查院宣傳幹事、秘書、副科長及下屬企業副經理、經理,《冶金報》記者,《冶金地質報》記者等,現為河北文學院專業作家,河北大學等7所高校客座教授,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劇本中心常務理事,與著名作家關仁山、何申被文壇稱做河北「三駕馬車」。1978年開始文學創作並發表作品,先後發表過小說、劇本、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等五百餘萬字。現已出版長篇小說《認識你真好》、《城市》等9部;中篇小說集《大廠》、《天下荒年》等7部;短篇小說集《人間筆記》、《絕唱》等4部;散文集《一吐為快》;詩集《桔紅色的哨音》、《劃破天空》等3部,報告文學《走出沙漠》等3部。《大廠》等多部小說分別獲《人民文學》、《十月》、《當代》、《小說選刊》、《小說月刊》等多種獎項,並曾兩次獲得河北省文藝振興獎。有作品被翻譯為英、法、日等文字在海外發表、出版。
談歌是新現實主義小說作家中最有血性、最有膽識的作家之一。談歌面對作家們的淡漠和躲閉現實生活的現象,大聲呼喚「小說必須與大眾接軌!」他說:「我們處在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難道我們能夠閉上眼睛,看不到嗎?如果說作家能夠少一點精英意識,少一點上帝的感受,少一點游戲的姿態,少一點偉大的作派,多一點公民的意識,多一點老百姓的感覺,事情就好辦多了。」正是這種「公民意識」才使得他在其作品中大力張揚「中國傳統的誠實、勇敢、英勇獻身等等這些精神」,而「見利忘義、一切向錢看」等「有悖於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行為也在他的作品中遭到了強烈的批判。談歌用他的方式大膽地揭露現實生活的醜陋和丑惡,同情人們的疾苦和哀傷,以引起社會的注意和警醒。
本作品集收錄了談歌的長篇小說《家園筆記》、《認識你真好》、《征服》,中篇小說集《大廠》、《城市熱風》,短篇小說集《絕唱》及其它中短篇小說精選。
❼ 怎麼寫一首好童謠
童謠又稱兒歌,是一種以兒童為主要對象的歌謠,曲色多半較為簡單,歌詞亦以淺白和富教育意義,使兒童容易明白。在兒童中間廣泛傳唱的、深受兒童喜愛類似兒歌的一種文學樣式。
例如,聖野的童謠《布娃娃》:「布娃娃,不聽話,喂她吃東西,不肯張嘴巴。」於天真稚氣中表達了幼兒對周圍生活的模仿和思考。同時,孩子們在誦唱這首童謠時馬上就會聯想到自己吃飯的情景,懂得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常見童謠,一般只有短短的四句、六句、八句,當然也有較長的。就每句所組成的字數看,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雜言。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是基本句式。短小、單純,自然就易學易唱。如全舒的《小青蛙》:「小青蛙,叫呱呱,捉害蟲,保莊稼,我們大家都愛它」只19個字,既描繪出青蛙鳴叫的田野圖畫,又告訴兒童一個常識,簡短、單純,易誦易記。
一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二是有趣、好玩,孩子們感興趣。
例如:
會說「沒關系」
小朋友, 做游戲,
你追我跳真有趣。
一不小心碰倒你,
趕忙說聲「對不起」。
沒事沒事「沒關系」,
禮貌用語別忘記。
❽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15課(音樂之都維也納)的批註
音樂之都維也納
目的:
1、 讀課文,理解將維也納稱為「音樂之都」的原因。重在語言的積累和朗讀。
2、 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維也納這座音樂都市的人們酷愛音樂的語句感受維也納濃厚的音樂氣氛,培養學生喜愛音樂的情趣 。
過程
一、引入: 教師談話:昨天我們匆匆瀏覽了(學生讀題),通過昨天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今天我們將再次走進維也納,一起來感受維也納獨特的風景。
二、學習課文
(一) 學習第一段。
(1)維也納是一座怎樣的城市呢?讓我們來欣賞一些圖片。(教師出示帶背景音樂的圖片)
(2)看了圖片,再讀一讀第一小節。
請你談一談維也納這座城市給你留下的初步印象。(「山清水秀」、「風景如畫」、「波光粼粼」)
(3)維也納真是一座美麗的城市。「音樂之都」就座落在如此優美的環境之中,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指導朗讀。(配樂)
(二) 學習第二段。
過渡:那麼為什麼把維也納叫「音樂之都」呢?
1、通過上一課的學習,大家知道了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具體敘述維也納是「音樂之都」的呢?請你說說你找到的中心句。交流:(1)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2)維也納是一座用音樂裝飾的城市。(3)維也納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4)在維也納,歌劇院、音樂廳星羅棋布,其中以創建於1869年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最為著名,被稱為「世界歌劇中心」。
2、看了這四個方面,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大致為以下問題:(1)為什麼說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2)為什麼說維也納是一座用音樂裝飾的城市?(3)為什麼說維也納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4)為什麼國家歌劇院被稱為「世界歌劇中心」?
3、 想知道答案嗎?讓我們來研讀課文。請你選擇你最感興趣,最想研究的一個問題,認真仔細地讀課文,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尋找答案,並將自己讀後的感受與學習夥伴交流。
4、 學生自由選擇瀏覽,朗讀,交流感受。
5、 全班交流。
(一)第一方面。出示第二自然段。(1)指名說說為什麼說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
「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
A、 這是一句比喻句,把誰比作搖籃?
B、 搖籃是什麼意思?(我們最初生長的地方。)
C、 為什麼把維也納比作搖籃?。(展示音樂家圖片)
(2)教師總結:維也納曾是那些著名音樂家生活、學習,進行音樂創作的地方,對他們一生的成就產生極大的影響,造就了歐洲的古典音樂。這真是——引讀這一節。
配樂指名讀,再齊讀
(二)第二個問題(課文第三自然段):
(1) 學生交流自己讀懂的內容
(2)交流「到處可以看到」、「多用音樂家的名字命名」、「就連……也用……」(根據學生回答展示圖片文字等資料。)
(2)再讀課文,抓住「到處、就連……也……」等詞語讀出濃濃的音樂氛圍。
(3)多麼富有情趣的城市,誰願意朗讀這一節?學生朗讀。
(三) 第三方面。出示第4段。讀著這一自然段,你彷彿看到什麼?聞到什麼?聽到什麼?你感覺到什麼?請你抓住重點詞語讀出你的感受。
悠揚的樂聲攙和著花草的芬芳,在晚風中飄溢、回盪,真讓人心情舒暢。指導朗讀。(配樂)
通過學習,我們欣賞到了維也納這座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的獨特風光。
第四個問題(課文第五六自然段):(1)學習了這部分內容,你感受到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怎麼樣?(宏偉壯觀,在全世界影響巨大。)
(2)交流歌劇院的宏偉壯觀。 A、交流:「1642個座位」、「567座位」、「110人的樂隊」、「金碧輝煌」「16尊大理石像」、「金光閃閃」……(出示相應圖片欣賞)歌劇院大——抓住數字讀好相關的幾句話。B、歌劇院如此宏偉壯觀,讓我們來讀一讀。引讀第5小節。
歌劇院金碧輝煌——作者連用四個「金色」體現金碧輝煌——練讀。
(3)交流在全世界的巨大影響。(根據學生交流,出示相關圖片)
教師引讀:「每年除夕,………。一年一度的文化節期間,………。」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歌劇院中濃濃的音樂氛圍:
師點撥:再讀描寫歌劇院金碧輝煌的幾句話,你會有新的發現。(多媒體顯示這段文字,並閃動其中的音樂女神像、音樂大師胸像、音樂女神彩像」等詞)
學生發表意見。
練習朗讀。
(4)小結:國家歌劇院是「音樂之都」維也納璀璨的明珠,讓音樂之都更美。
四、總結朗讀課文題目,贊一贊音樂之都維也納。
「沒有音樂就沒有維也納」,是的,音樂就代表著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這座「音樂之都」的風光景物、行雲流水,孕育了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斯特勞斯父子、伯拉姆斯等音樂巨人,給世人留下無數不朽的樂章。歌劇院、音樂廳幾乎遍及全城,以音樂家命名的街道、會議廳、劇院、公園比比皆是;在公園、廣場或大街小巷,到處可見音樂大師們的雕塑、故居或墓地。維也納每天都沉浸在悠揚的樂曲之中。自然、歷史和人文的勝景為你提供了豐盛的大餐,在華麗樂章里體驗激動和寧靜的震撼!學完課文,你一定對美麗的音樂之都維也納由衷地贊嘆吧!請你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讀課題。
五、課外延伸:課外搜集有關介紹世界名都的資料,同學之間相互交流。
六、課外作業
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背一背。下一節課,請同學們來給圖片資料配音樂旁白。
世界名城——奧地利首都維也納(Vienna)位於奧地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維也納盆地之中,三面環山,多瑙河穿城而過,四周環繞著著名的維也納森林。面積414.5平方公里。人口156.3萬人(2000年)),佔全國人口五分之一以上。是奧地利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下奧地利州首府。西歐至巴爾干半島的鐵路樞紐,多瑙河港。
只要提起維也納,人們自然會聯想到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頓、約翰·施特勞斯等這些音樂大師的名字,因為這里是著名圓舞曲華爾茲的故鄉,也是歐洲許多著名古典音樂作品的誕生地,一直享有世界音樂名城的盛譽。18世紀這里是歐洲古典音樂「維也納樂派」的中心,19世紀是舞蹈音樂的主要發祥地,世界各地許多著名音樂家曾來這里居住,從事創作和演出活動。漫步維也納市區,幾乎到處可以看見一座座造型逼真的音樂家雕像,城市許多街道、公園、劇院、會議廳等都是用世界著名音樂家的名字命名的。
維也納內環城路是音樂大師們的雕塑像最集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