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語文跟據上下文理解詞意技巧
先了解文章意思,結合詞語的原意,做理解
B. 小學語文怎麼辨析詞義小常識
1、要搞來清詞語的感情源色彩。例:「團結」和「勾結」,都有一個「為了一個目的聯合和結合」的意思。「團結」用於好的方面,而「勾結」用於壞的方面,指「進行不正當的活動而暗中結合」。
2、注意運用的對象小學語文怎麼辨析詞義小常識小學語文怎麼辨析詞義小常識。如:「愛戴」和「愛撫」,前者用於黨、領袖、英雄,後者用於老一輩對後代。
3、注意范圍的大小小學語文怎麼辨析詞義小常識文章小學語文怎麼辨析詞義小常識出自,轉。如:「遼闊」和「廣闊」,都是指面積廣大,但遼闊比廣闊所指的范圍更大。
4、注意程度的輕重。如:「喜愛」和「酷愛」,都有愛好某事某物之意,但「酷愛」比「喜愛」的程度重。
5、考慮詞語搭配的習慣小學語文怎麼辨析詞義小常識小學輔導。如「提高水平」,「改進方法」,「改善生活」等。
C. 如何指導低年級學生理解字義,詞義
小學語文課本是集語言訓練、思維提高、情感培養,思想教育於一體的集大成教材系列,特別是低年級教材,更是生動、形象、新鮮、有趣,讀來琅琅上門,為學生所愛。但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學生初次接觸課文興趣較濃,隨著學習的深入,反而逐漸對語文的學習失去興趣。要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教師深入鑽研,針對教材設計教案是關鍵,理解字義、詞義在整個小學語文教學中占何等重要的地位,低年級學生年紀小、抽象思維能力差,社會接觸面不廣,如何才能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字義、詞義呢?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盡可能地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注意聯系客觀實際
九年義務制人教版的教材是從兒童的年齡,心理特點出發設計而成的,低年級所要求掌握的字、詞。比較淺顯易懂,並根據學習的需要配上了許多生動、形象的圖畫,教師在教學中可結合生活實際或用直觀教學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物或圖形去了解一些客觀事物的含義。在第2冊《春天》一課中,「冰雪」這一自然現象對於南方孩子來說比較陌生,教師可以讓孩子從課件或錄像中直接感知。此外,一些表示動作的詞,也可讓學生聯系實際的動作理解。在第4冊《小蝌蚪找媽媽》一課中,有些學生不理解什麼叫「迎」,教師可指兩名學生分別飾演鯽魚和小蝌蚪,表演「迎」的動作、學生就可通過具體的動作理解「迎」的意思了。
二、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
每個字、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意思,而且有些詞語的含義較抽象,僅僅憑借一些直觀的圖形、簡單的動作,或是對學生進行抽象的分析,以詞解詞,是行不通的。教師在教學中盡量要求學生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篇),這樣才能提高理解的效率。
1、 通過組詞、造句理解字義、詞義。
組詞、造句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還能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在第一冊《我多想去看看》一文中,「愛」的含義較抽象,教師可讓學生組詞:愛國、愛老師、熱愛等,再讓學生用「我愛……」的句式說一句通順的話。這樣「愛」的含義在學生頭腦中就較清晰明了。或老師把單字卡片分給學生,一個學生拿了「雞」字的卡片說:「雞、雞、雞,公雞的雞,我的朋友在哪裡?」另一個拿了「公」字卡片的學生馬上走上講台說:「公、公、公,你的朋友在這里。」學生齊讀:「公雞」。
2、通過聯繫上下文理解字義、詞義。
每篇文章的詞句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只要學生聯繫上下文,就能較確切地理解詞語的含義,體會其感情的色彩。在第4冊《蜜蜂引路》一課中,學生一旦領會文章的意思,就能理解「向導」的意思。老師就是這樣啟發學生理解「向導」這個詞的:
師:列寧笑者說:「我有向導,是您的蜜蜂把我領到這里來的。」小朋友,「向導」是什麼意思?
生:向導是帶路的人。
師:對了,帶路的人叫向導。這里的向導指的是誰?
生:這里的向導是指蜜蜂。
師:蜜蜂真能當向導嗎?
生:蜜蜂不是真正能引路,這是列寧通過仔細觀察,利用它來引路的。
師:那麼誰來說說列寧仔細觀察到了蜜蜂怎麼樣?
生:列寧看見蜜蜂采了蜜飛進附近的一個花園里。
師:這時列寧會想些什麼呢?誰來告訴老師?
生:列寧想:為什麼蜜蜂都朝那邊飛去呢?哦,可能養蜂人就住在那裡吧!
師:列寧是怎麼做的?結果怎樣?
生:列寧就跟著蜜蜂走啊,走啊,終於看到了一所小房子,結果找到了養蜂的人。這樣蜜蜂就成了列寧的引路人。
通過這樣的啟發,不僅能使學生了解「向導」的本義和在本課的意思,還能起到了深入理解課文的作用。
三、聯系字、詞的特點
漢字雖然很深奧,但並非無跡可循,他們之間存在著某些聯系,只要教給學生方法抓住規律,舉一反三,理解字義、詞義就輕而易舉了。那麼,學生應抓住字、詞什麼規律去理解它的意思呢?
1、根據造字的方法理解字義。
小學生主要接觸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掌握了這四種造字方法的特點,學生就可較好地理解它們的字義了。
象形字一般是依照事物的形體,描繪出它的輪廓和特徵。如「目」字,教師可先用簡畫筆描繪出「眼睛」的圖形,再與字進行對照,學生就能一目瞭然地掌握「目」的字義。
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加寫一、二筆作為符號,以次指明所要說明的事物,對於這類字,教師應先引導學生明白作為標志符號的構字意圖,再讓學生由形明義。如「中」字,只要明白「口」像四方,一「|」通中央,「中」字意思就清楚了。
會意字是把意義上可能發生關聯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件組合在一起,從而表示出一個新字的意義。會意字的部件一般都較簡單,老師應該讓學生把字的各部件拆開來理解,再想想它們之間有什麼相互關聯,基本上就可引出該字的意思了。如「小土」為「塵」、「小大」為「尖」、「不正」為「歪」等。
形聲字由表義的形旁和標音的聲旁組成,它占所有漢字的80%左右,是生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第4冊的教材中就明確地要求學生掌握形聲字的特點。在教學中,如果能讓學生緊緊抓住「形旁表義」這個規律,理解字義就由困難變容易了。如「青」加「日」表示「晴」。有「水」是「清」,加「目」是眼「睛」,加「蟲」是「蜻」蜓。加「言」是「請」對不起。又如:在分析生字「球」時,老師怕一些學生把一點忘記了,就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用形象的說法幫助學生去理解和記憶。這一點,就好像你們踢小足球時,足球從空中落下來,掉在這里了,這樣一講,學生寫「球」字時,就會想到踢足球,想到「球」右上角的一點,不會漏寫這一點了。
這樣根據字的造形結構理解字義,生動形象,學生易於接受,記憶牢固。
2、通過比較理解字義、詞義。
字和詞中,存在著許多意思互為相反、相近的詞語,只要學生能對其進行恰當的比較,就能理解好每一組近義詞、反義詞的意思,在第3冊《歸類識字1》中有一對反義詞:寒冷對溫暖,學生在理解寒冷意思的基礎上,明白它與溫暖是一對反義詞,那麼,溫暖的含義就自然理解了。
此外,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採用「演示法」、「游戲法」「猜字謎」、「順口溜」、等方法進行理解字義、詞義。
演示法。根據漢字的結構規律和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指導學生看幻燈,這樣激發學生的想像,把枯燥無味的記憶變為形象記憶,收到記憶的快記得牢的效果。如「日」字,出示圖片讓學生說出是什麼。再解釋古代的人寫「日」字和現在的人寫法有所不同,是象形字。學生在觀察圖片中學到字義。有的字可作實物演示,如「把」字時,出示實物:掃把,讓學生說出實物的名字後,引導學生通過實物與字形比較來理解字義,掃把的「把」字右邊是尾巴的巴,牛的尾巴是用來趕蠅子、蚊子,掃去不幹凈的東西,但掃地要用人拿著掃才能發揮其作用,所以要用提手旁,這樣,不但對「把」字含義理解了,而且對字形有深刻的形象。
游戲法。讓學生貼圖案來認識事物的方位。在教學「上、中、下」時,要讓學生明確知道上中下的位置,用貼圖案的教學方法幫助教學。先准備三張圖案的膠片,貼於黑板上,讓學生說出圖案的所在的位置,然後再將圖案的次序重新排一次,再讓學生說出圖案的位置,讓學生從中感到並了解到事物的位置是相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學《影子》一課時。教學生字「前後、左右」等方位的詞同樣可用這一方法。學生們普遍來說都喜歡畫畫,在教「大小」兩個字時,老師把班裡的學生分成四個小組,一組畫大山,一組畫樹,一組畫小山,另一組畫小樹。學生們一聽完老師所布置的繪畫任務後,個個飛快地揮動小手的小畫筆。不一會,一幅幅經過動腦筋想動手畫的畫出來了。嘿!畫得可真不錯呢!我從每組中挑選出一張作比較。學生們立刻能分辨出大山和小山,大樹和小樹。從而認識到事物的大小。老師還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舉例說明大小。有的說課室有塊大黑板,也有塊小黑板。有的說老師是大人,我們是小孩。
從快樂的游戲中、歡笑的氣氛中、進行對字義、詞義的理解,使學生掌握生字的效率有明顯的提高,這就是樂中求知的重要意思所在。
D. 談談你用什麼方法理解課文詞語的
閱讀能力提出三個層次的六種能力,即認讀、理解的能力,分析、綜合的能力,鑒賞、評價的能力。其中認讀、理解的能力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能讀懂文章的內容,能結合語言環境理解詞句的意義」。詞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章。」在學生讀准字音,認清字形的基礎上,教學時牢牢抓住理解詞語這一中心環節不放,就能讓學生讀懂文章內容。
每篇課文都會出現一些沒學過的詞語,只有正確的理解詞義,才能夠正確的去應用。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我們通常採用兩種方法:一、查字典理解詞意;二、聯繫上下文理解詞意。而字典中查出的解釋,到了句子中有時不一定適合,甚至還會弄巧成拙。所以結合上下文理解詞意是最經常、最重要的理解詞意的方法,是培養自身學習能力的重要內容,對日後的再學習也是不無裨益的。
那麼,如何引導學生切實依據上下文理解課文中的詞語呢?筆者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的:
一、連接字義
這種理解詞語的方法就是通過解釋組成一個詞語的每個字的意思來理解整個詞語的意思。 例如:「什麼是合作呢?顧名思義,合作就是互相配合,共同把事情做好。」這段話中的「顧名思義」這個詞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顧」就是看的意思,「名」指名字、名稱,「思」的意思是思考、想,「義」可解釋為意義、意思。連起來想一想,「顧名思義」的意思就很清楚了:看到名稱就能想到它的意思。
從這個例子,不難發現,理解這些詞語就是,先把構成詞語的關鍵字或詞拆開,分別註解,然後再綜合起來確定整個詞語的意思。
又如:聶榮臻將軍說:「我八路軍本著國際主義之精神,至仁至義,有始有終,必當為中華民族之生存與人類之永久和平而奮斗到底……」
理解這段話中的詞語 「至仁至義」,也是先解釋每個字的意思,「至」是「最」,「仁」是「仁愛」,「義」是「正義」,所以詞語的意思就是「最仁愛,最講正義」。再把重點字的意思連起來。
二、尋找近義詞。
根據詞語所處的語言環境,把不理解的詞語換成自己理解的詞語,帶到句子中去,讀一讀,如能講得通,符合語言環境的特定意思,即找出與所要解釋的詞語相應又比較常見的近義詞來代替,這也是一種理解詞語的方法。
如:不見劉老師已經近30 年了。倘若他還健在,這時候,也許又會糊風箏,教給自己的孫子,把那精緻的手工藝品送上天。依舊仰仗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躍、旋轉,永遠表現他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熱愛。「倘若」的近義詞是「如果,假如。」「依仗」的近義詞是「依*、依賴」。
又如,《海洋——21世紀的希望》中有這樣一句話:「潮汐發電站、海水溫差發電站的建立,將會給人類帶來無窮無盡而又價格低廉的電力。」其中的「低廉」怎樣理解呢?我們就可以找它的近義詞「便宜」來解釋。有人要問:近義詞怎麼找?第一,要讀詞語所在的句子;第二,可以用你頭腦中的近義詞替代那個詞語試著讀讀那句話,如果句子意思不變,你就可以確定那個近義詞可以解釋這個詞語。當然有的詞語的近義詞不止一個,可以讓學生選擇最合適的一個。
三、 抓住關鍵字。
有時,因為詞語中的某個字我們不理解,因此就沒法准確理解整個詞語的意思,這時,我們就要想辦法理解關鍵字的意思。
如: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為了勸說吳王,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理解「侍奉」, 我們可以運用找近義詞的方法來理解就是「侍候、服侍」。理解「毫不介意」時,這個詞只要弄懂了「毫」的意思,整個詞語的意思就明白了。如「狐假虎威」這個詞語,如果不準確理解「假」的意思,整個詞語就不能准確解釋。那麼,「假」這個關鍵字我們該怎樣來理解呢?我們最好能請教一下字典這個老師。字典中關於「假」的意思有好多個:不真實的,不是本來的,跟「真」相反;借用,利用;據理推斷,有待驗證的……那麼我們該選擇哪一個義項呢?想想那個寓言故事,我們就會覺得應該理解為「借用、利用」。「假」字理解了,再用連接字義的方法,「狐假虎威」的意思就理解了。
四、緊扣關鍵語句。
一些新詞在出現時,前面或後面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詞意,觸手可及,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詞語時,就應放手讓學生讀,邊讀邊思考。因為課文中的詞語,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可以藉助前後聯系的方法,給予解釋。「書讀百篇,其意自見。」用文中句子解釋詞語。
如:《螳螂捕蟬》這課中的「螳螂捕蟬」的意思就可以用文中的語句來解釋。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它的身後。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呢!再如:《孔子游春》孔子凝望著泗水的綠波,意味深長地說:「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沒有一定的形狀,或方或長,流必向下,和順溫柔,它好像有情義。水穿山岩,鑿石壁,從無懼色,它好像有志向。萬物入水,必能盪滌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來,水是真君子啊!」 「真君子」的意思就是「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的人。還有:《半截蠟燭》中的「絕妙的主意」指把裝著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內,然後把它插在一個燭台上。 「厄運」就是指「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秘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
五、利用文本插圖
我們小學生的讀物,無論是教材還是課外書,總有一些插圖。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有時細心看看插圖,這個詞語的意思或許就想出來了。比如課文《負荊請罪》,課題「負荊請罪」的意思就可以聯系課文插圖解釋。插圖上表現的是這樣的情景:廉頗光著上身背著荊條跪倒在藺相如面前,表情十分愧疚。你看,這插圖不就是「負荊請罪」的意思嗎?
六、聯系前後語句
我們經常和學生說起理解文章的一個注意點: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其實,這里就告訴了我們解釋詞語的一個方法,那就是理解詞語可以聯系前後語句。有時,我們對於比較陌生的詞語,或者只能意會那個詞語的意思卻說不出來,我們不妨到前後語句間,去找找這個詞語的意思。比如,《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中有這樣一個詞語:飛來橫禍,這個詞語該怎樣理解呢?在上下文中找一找,我們發現這段話有助於我們理解這個詞:「原來,司馬遷因為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這就是降臨到司馬遷頭上的「飛來橫禍」。
當然,理解詞語的方法遠不只是以上羅列的這幾種。總之,無論運用何種方法,必須堅持一個原則:不在乎能否完整解釋出詞意,而在於知道在什麼情況下運用,適合怎樣的語境,為培養學生語感打基礎。理解詞語時,既要遵循一定的規則,但又不能墨守成規,要靈活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引導學生從大量的閱讀實踐中悟出道理,真正掌握理解課文中詞語的鑰匙,時間長了,學生會慢慢積累經驗,形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對詞語的意義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釋
E. 小學語文中年級段理解詞語的幾種方法
廬陽區教體局楊立新 語文教學中理解詞語是重要的一項教學內容,而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更是語文教學中的關注點。不同年級段的目標要求又是不一樣的。低年級段語文教學中能做到「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中年級段語文教學中能做到「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高年級段語文教學對於詞語教學的要求,是「能藉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並能在不同的學段達到不同程度理解詞語和不同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是我們語文教師在研讀教材、確定教學點、選擇教學方法時切實要考慮的方面。小學語文中段教學中理解詞語有哪些方法呢?一、表演、朗讀來理解詞語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小稻秧脫險記》,文中有很多四字詞語,如「團團圍住、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不由分說、一擁而上」,這些詞對於表現文章中的角色非常形象生動,理解了這些詞語便理解了文章中「雜草」的無理、霸道,同時對於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都具有「基礎和前奏」的作用。教師如何讓學生理解這些詞,最高效的方式,就是讓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演一演,當然演一演的時候需要教師的指導或者先是師生合作。從表演時,說話的語氣、面部的表情、動作等方面來表現對於詞語的理解。在表演的同時,學生用上這些詞語,不知不覺中也積累了詞語。更甚的是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孩子在新奇、快樂、體驗中學習了語文。二、圖示、講解來理解詞語對於有些事物,由於時代的原因,學生無法從生活所見中提取,甚至在信息媒體中也不常見。最便捷的便是教師備課前做好准備。比如同樣是《小稻秧脫險記》中的「噴霧器大夫」,對於農村的孩子,噴霧器的感官認知也許有了儲備,而城市的孩子大部分沒有見過,因此教師在學習中就可以將課前准備的圖片直接用多媒體出示並講解噴霧器的作用,就可以讓學生明白,學生回到文中更好地理解文中情節和內容。再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孫中山破陋習》中,對於「纏足」的了解,如何讓學生明白在封建社會這種千年的習俗形成的做法,教師就可以將纏足後的小腳多媒體出示,並講述是用三、四米長的布條反復多層地將五個腳趾頭裹向腳底,痛疼無比,一段時間後腳還會紅腫發炎、潰爛。這樣學生就很快明了纏足是如何的痛苦,纏足後的一雙腳是什麼樣,從而明白纏足是怎樣的一種迫害婦女的「陋習」。不僅明白了「纏足」一詞,更是為理解下文打下了基礎。三、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詞語體驗是最好的學習方式,理解透徹而牢固。因而在語文學習中,很多詞語就可以誘發孩子生活體驗來理解詞語,感受文章的情感和內涵。如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小鷹學飛》一文中,「小鷹只好鼓起勁,跟著老鷹拚命向上飛。飛呀,飛呀,大樹看不見了,大山也變得矮小了。小鷹急促地喘著氣,對老鷹說:『現在……我總算……會飛吧?』」對於什麼是「急促」和「喘著氣」兩個詞語,雖然不是本課重點理解的詞語,但是大概意思理解後是讀懂文章,讀好小鷹說話的關鍵點。於是,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感受,「孩子們,你們一口氣爬山六樓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感覺?如果讓你說話你是怎麼說的?」這時候,對於「急促地喘著氣說」,孩子立刻頓悟,繼而繪聲繪色的朗讀課文。四、查字典、詞典來理解詞語習慣於字典、詞典的運用,來幫助閱讀理解是一個人一輩子受益的事情。而對於小學生來說,更是語文學習中良好的學習習慣中的重要一項。在語文教學中,有的詞語理解,只需要把這個詞中關鍵一個字的意思弄明白,整個詞的意思便迎刃而解了。比如蘇教版二年級上冊《青蛙看海》一文中,青蛙吸了口涼氣說:「我沒有一雙像你一樣有力的翅膀,也沒有四條善跑的長腿,怎麼上得去呢?」,理解「善跑」一詞,教師就提供了兩項選擇給孩子「1、善良,品質好;2、擅長於,能做好」孩子很快就分辨出「善跑」這個詞中的善是「擅長,做得很好的意思」?「善跑」就是跑得很快的意思了。也許看起來二年級這樣的來選擇辨別有點早了,但是教師給予了孩子們善於使用工具書,明白了有的詞語把個別字的意思查清楚,就能理解整個詞的意思了。這不是一種很好的引導和滲透嗎?五、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詞語閱讀中,很多時候都是利用此方法來理解推測詞語的意思。當然這種能力仍然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指導學生理解,蘇教版四年級上冊《九寨溝》一文最後一段詞語「異獸珍禽」,就可以讓學生聯繫上文說說異獸珍禽的意思,金絲猴、羚羊、大熊貓都是我國甚至是世界上奇異而稀少的動物,從而准確理解「異獸珍禽」的意思。如何能聯繫上下文理解推測詞語的意思,需要在不斷地,日復一日,大量的閱讀實踐中形成,更需要在精讀文章時,教師適時的點撥。比如學習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時,對於第一自然段中「飢餐渴飲、曉行夜宿」這兩個詞意思的理解,就可以讓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什麼是「飢餐渴飲、曉行夜宿」,因為第二自然段至後,有的段落就描寫了李時珍和弟子夜晚來臨是何如尋找住宿?是如何喝水、吃乾娘的,這個詞絕對不是字面上的「餓了吃飯,渴了喝水」,而是「飢餓時隨便的、就地取材的、湊合著尋找食物或用自帶的一些干糧充飢的」。教師永遠只是引路的人,當我們在課文學習中提供了一些理解詞語的方法後,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引導孩子自覺地使用這些方法來理解詞語。也只有當孩子們在閱讀時形成了這樣的習慣,內化成自己的閱讀能力,那麼語文老師便是功德無量了。(張雪峰老師供稿)
F. 理解詞語的方法有哪些
理解詞語的方來法主要有:自
1、聯繫上下文。如果是一個句子中的詞語,應該遵循「詞zhuan不離句」的原則來理解shu,聯繫上下文字找出其正確解釋。
2、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有些詞語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因藉助生活經驗理解詞語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3、找近義詞、說反義詞、換詞語等方法理解詞語。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一些詞語的理解,即通過具體可感的詞語進行換詞,可以讓大體明白詞語的含義。
4、拆分法。詞語一般是由幾個字組合而成的,我們可以先把詞先拆開理解,再把意思合起來就可以組合出詞語的含義。
G. 語文的理解方法有幾種
詞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維果斯基曾經說過「詞語只有在獲得了感性的個人涵義而不是單純作為概念存在的時候,它才能成為個體生命中一個生氣勃勃的細胞」。語文教學中理解詞語是重要的一項教學內容,而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更是語文教學中的關注點。中年級階段,詞語尚未與學生的精神領域建立廣泛而緊密的聯系,這些詞語在學生的心中是了無生命的。老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和學生一起「在漢語中出生入死」,運用多種方法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從而真正理解詞語的深刻內涵。
小學語文中段教學中理解詞語有哪些方法呢?常用的理解詞語的方法很多,如想像法;利用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等置換、比較法;聯繫上下文、結合詞語所處的具體語言環境、聯系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或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等解讀法;讀中感悟法等。
1、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新課標明確指出「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漢語語法的基本特點是「意合」,這就決定了要正確理解詞語、文句和篇章的內涵,必須聯繫上下文從整體上把握文章,領悟詞句在具體語境中的意思。而我們大家都知道,每個詞都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出現,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詞語,關鍵是要仔細閱讀全文,上上下下地看,前前後後地讀,找出文中與詞語意思有聯系的內容,就能比較准確地意會出詞語的意思。
2、用替換詞語的方法理解詞語。
用替換詞語的方法理解詞意,根據詞語所處的語言環境,把不理解的詞語換成自己理解的詞語。如仍能講得通,符合語言環境的特定意思,那麼這個替換的詞語就可以作為不理解的詞語的解釋。
3、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語。
這是在理解詞語中較常用的方法,它讓理解詞語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在聯想中調動起自己的生活體驗,喚起相似的記憶,從而更感性地理解這個詞語
4、利用表演的方法巧妙理解詞語。
在教學中,教師運用表演的方法創設一定的情境,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抽象的詞語,化抽象為形象,讓學生樂於接受。
5、運用分合法理解詞語。
一個詞語,往往是由幾個字或幾個詞構成的,只要先分開理解字義、詞義,再結合起來就好理解了
6、通過想像理解詞語。
引導學生用想像的方法理解詞語,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朗讀這個詞語時,我提醒學生,當你讀到這個詞語時,你想到了什麼?學生在我的引導下,展開想像的翅膀,生動地描述了由這些詞語所聯想到的情景。
H. 三年級閱讀教學中理解詞語的幾種方法
詞語教學是中段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學生深感困難的地方。中段課標中提出「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上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為此,我們努力探索詞語教學的好方法,引導學生學會理解詞語。 (一)讓學生熟練使用工具書,藉助字典和詞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是二年級已經掌握的內容。但是學生往往不願意使用,將其束之高閣,等著老師現成的答案。 (二)據詞定義,即教會學生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准確擇義。 有了字典,查到一個字,這個詞應該選擇哪個意思呢?這就需要擇義。教學時,我首先教會學生讀字典,學會看字典里的解釋和舉例。所查詞語如果例子中有相同的,那麼這個詞的意思肯定是它。如果不一樣,那就把這幾種意思放入具體的句子里,看誰最恰當。擇義學生是感到最困難的。 有些詞有好幾種意思,同一個詞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統統也不同,我們可以通過查字典,比較用哪個意思最合適就選哪一條解釋。所以,勤查字典是理解詞義的最好方法。 (三)在古詩教學中,讓學生藉助注釋來理解詩句的意思。 (四)教給學生常用的理解詞語的方法 1、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這是理解詞語的重要手段) 或許我們的語文老師經常跟我們說起理解文章的一個注意點: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其實,這里就告訴了我們解釋詞語的一個方法,那就是理解詞語可以聯繫上下文。有時,我們對於比較陌生的詞語,或者只能意會那個詞語的意思卻說不出來,我們不妨到上下文去找找這個詞語的意思。 2、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語語言是從生活中來的,我們在閱讀中遇到的詞語當然就可以回歸到生活中去理解。理解「水泄不通」,我們不妨想想節日里商業街上的情景;理解「體貼入微」,我們不妨想想關心我們的長輩們是如何對待我們的;理解「同心協力」,我們不妨想想班級中的每個同學是怎樣為班級榮譽出力的…… 3、通過想像理解詞語 4、查找工具書理解詞語(工具書包括字典和書下注釋) 5、運用動作理解詞語(此方法適用於低年級) 6、採用詞語說話理解詞語 7、通過感情朗讀來理解詞語(如果學生讀出了相應的語氣,也就理解了詞語的意思) 8、還有找近義詞、說反義詞、換詞語等方法理解詞語。 9、分解組合法。先逐個分析詞語中每個詞素的字義,然後再合起來理解。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優美」,合起來就是「健康而優美」。 10、以舊帶新法。有些新詞是以幾個舊字組合而成的,那麼我們可以通過對舊字的理解帶出新詞的含義。如「無價之寶」,「無價」,沒有價錢,「之」是「的」,「寶」是「寶貝」,合起來的意思是「用多少錢也買不到的寶貝」,指極為稀有的珍貴東西。 11聯系插圖我們小學生的讀物,無論是教材還是課外書,總有一些插圖。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有時細心看看插圖,這個詞語的意思或許就想出來了。 理解詞語的方法很多很多。教師指導學生理解詞語,需充分藉助文本,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來理解是學生理解詞語的基本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更是語文測試中運用最多的方法。 理解詞語的能力是學生語文能力好壞的重要標志。學生僅僅掌握方法是不夠的。要想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還必須引導學生多讀書,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點評:一篇課文的教學有很多方法,就是一個詞語在理解時所用方法也是多樣的。這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的特點去精心設計情境,並靈活運用。「授之以魚,不如教之以漁」,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通過這些方法的運用理解詞語及課文,更重要的是使他們掌握這些方法並逐步運用於今後的閱讀學習中,這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