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茨威格簡介七下語文書的文章是什麼
偉大的悲劇
② 茨威格作品
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象棋的故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長篇小說《心靈的焦灼》,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傳記《三大師》和《一個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茨威格出身富裕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日後周遊世界,結交羅曼·羅蘭和弗洛伊德等人並深受影響。創作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以傳記和小說成就最為著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事反戰工作,1934年遭納粹驅逐,流亡英國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殺。
(2)人教版語文茨威格擴展閱讀:
作品主題
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說創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慾、女性」為主題,通過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而展現出的各種復雜豐富的感情活動和心理狀態,恰與中國讀者的審美期待視界相融通。
這些小說文本或者重視對少男少女青春萌動的心理剖析,或者記錄為情慾所驅使而犯下激情之罪的成年男女的痛苦心靈自白,或者描寫暮年男女激烈情感歷程的悲苦回憶。讀者在茨威格的作品裡「發現了一個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並為此與它們產生了「共鳴」。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歐洲並不是個和平世界,貌似安全的表象下隱藏著動盪不安,戰爭陰雲的籠罩使到處呈現出血腥和混亂。生活在這一時代的歐洲人難免或多或少地承受著環境變異歷帶來的負面結果:物質的貧乏、環境的壓抑與精神的負擔。
③ 茨威格被選入初中語文的作品
偉大的悲劇 :
《偉大的悲劇》是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創造的一篇傳記。該傳記節選自1927年出版的歷史特寫集《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中一篇名為《奪取南極的斗爭》的文章 。《偉大的悲劇》為了紀念人類歷史上最早到達南極點的兩名科學探險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國人斯科特而作。阿蒙森隊和斯科特隊都准備征服南極點, 經過一番激烈的競爭, 結果阿蒙森隊捷足先登, 於1911年12月14日到達南極南緯90度的科學實驗站;斯科特隊於1912年1月18日才到達科考目的地,比阿蒙森隊晚了將近五個星期, 歸途中不幸遇難。 《偉大的悲劇》是一篇抒情性強、文學味濃的傳記,它體現了茨威格卓爾不凡的手筆和凝重的傳記風格。其文學性與歷史性的完美結合:真摯的情感與精美的語言,讓讀者心靈為之激盪。尤其是文本用細節來展示人物的美好品質,體現了巨大的精神震撼與獨特的審美感受。
2.列夫·托爾斯泰 :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托爾斯泰出生於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1847 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籲人們按照「永恆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 1873~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巨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80年代創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說《舞會之後》(1903),特別是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於一個小站,享年82歲。
3.從羅丹得到的啟示:
斯蒂芬·茨威格是奧地利著名作家、小說家、傳記作家。擅長寫小說、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散文特寫和翻譯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內心沖動,比如驕傲、虛榮、妒忌、仇恨等樸素情感著稱,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說多寫人的下意識活動和人在激情驅使下的命運遭際。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畫見長,他比較喜歡某種戲劇性的情節。但他不是企圖以情節的曲折、離奇的去吸引讀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連忘返的人和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作家,出身富裕的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後去世界各地游歷,結識羅曼·羅蘭和羅丹等人,並受到他們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從事反戰工作,成為著名的和平主義者。二十年代赴蘇聯,認識了高爾基。1934年遭納粹驅逐,先後流亡英國、巴西。1942年在孤寂與感覺理想破滅中與妻子雙雙自殺。
斯蒂芬·茨威格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以德語創作贏得了不讓於英、法語作品的廣泛聲譽」。他善於運用各種體裁,寫過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還從事過文學翻譯。他在詩、短論、小說、戲劇和人物傳記寫作方面均有過人的造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說和人物傳記最為著稱。茨威格對心理學與弗洛伊德學說感興趣,作品擅長細致的性格刻畫,以及對奇特命運下個人遭遇和心靈的熱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圍都有著經久不衰的魅力,國內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內出版過幾乎所有他的傳記著作和小說文集。
④ 哪些茨威格的作品被選入了高中語文教材
蘇教版 短篇小說 《看不見的珍藏》高中3年級選修課程
滬教版 第三冊第二單元《世間最美的墳墓》
廣東版 第一冊第二單元《羅曼羅蘭》(節選)
PS:《列夫.托爾斯泰最後的日子》入選人教版8年紀語文下冊,初中的,不是高中的。
眼都都找花了。 。求分分
⑤ 哪些茨威格的作品被選入了高中語文教材
1、蘇教版 短篇小說 《看不見的珍藏》高中3年級選修課程
2、滬教版 第三冊第二單元《世間最美的墳墓》
3、廣東版 第一冊第二單元《羅曼羅蘭》(節選)
⑥ 八年級下學期語文茨威格的《列夫·托爾斯泰》
准確,列夫·托爾斯泰俄國作家、思想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也創作了大量的童話,是大多數人所崇拜的對象。他的作品描寫了俄國革命時的人民的頑強抗爭,因此被稱為「俄國十月革命的鏡子」列寧曾稱贊他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顆鑽石》《跳水》《窮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學語文書。
他的主要氣質並不是在外表,而是托爾斯泰的靈魂,他的精神,所以是一位偉大的作家。
而且,列夫·托爾斯泰本來就不是詩人,幻想者和創造者,所以作者的評論是真確的
樓上正解、、、、再加上我這個正剛好
⑦ 茨威格有哪些代表作
斯蒂芬·茨威格是奧地利著名作家、小說家、傳記作家,擅長寫小說、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散文特寫和翻譯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內心沖動,比如驕傲、虛榮、妒忌等樸素情感著稱。
《人類群星閃耀時》: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好的傳記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傳記名作之一。一個真正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刻--一個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刻出現以前,必然會有漫長的歲月無謂地流逝而去,在這種關鍵的時刻,那些平時慢慢悠悠順序發生和並列發生的事,都壓縮在這樣一個決定一切的短暫時刻表現出來。這一時刻對世世代代作出不可改變的決定,它決定著一個人的生死、一個民族的存亡甚至整個人類的命運。
⑧ 初中語文課本【人教版】有哪些茨威格的文章
只有一篇,是七年級下冊的《偉大的悲劇》。
⑨ 茨威格的簡介
1、人物簡介
斯蒂芬·茨威格是奧地利著名作家、小說家、傳記作家,擅長寫小說、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散文特寫和翻譯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內心沖動,比如驕傲、虛榮、妒忌、仇恨等樸素情感著稱,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說多寫人的下意識活動和人在激情驅使下的命運遭際。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畫見長,他比較喜歡某種戲劇性的情節。但他不是企圖以情節的曲折、離奇去吸引讀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連忘返的人和事。北京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語文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中選入了課文(第十三課)《我從羅丹得到的啟示》,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選入(第四課)《列夫·托爾斯泰》,七年級下冊第21課《偉大的悲劇》。
2、人物生平
1881年,茨威格出生於奧匈帝國的首都維也納,猶太人,家境富有。
1898年,17歲的茨威格在雜志上發表第一首詩。
1901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銀弦集》,收錄50首詩歌。
1902年,轉入柏林大學攻讀哲學;維也納《新自由報》刊出了第一篇小說《出遊》,取材於《聖經》。
1902年,出版了《波德萊爾詩文集》;編選了《凡爾哈倫詩歌集》。
1903年,獲得博士學位。
1912年,獨幕劇《變換不定的喜劇演員》問世,同年上演。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發表《致外國友人的信》。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於次年移居英國,同年被納粹驅逐出故居,開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紹一位流亡的猶太少女夏洛特·阿爾特曼做秘書;創作出《看不見的收藏》《日內瓦湖畔的插曲》《舊書商門德爾》《巧識新藝》等作品。
1939年,二戰爆發,奧地利被侵佔;失去國籍;與阿爾特曼結婚;
1938年,奧地利並入德國後,他便加入英國籍,不久又離英赴美,
1940年經紐約去巴西,時值法西斯勢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鄉歐洲」的沉淪而感到絕望;
1942年,完成自傳《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麗莎白·綠蒂(33歲)在里約熱內盧近郊的佩特羅波利斯小鎮的寓所內雙雙服毒自殺。
3、人物影響
茨威格去世後,巴西總統下令為這位大師舉行國葬。成千上萬的民眾,不久前曾踴躍參加這位作家的朗誦會,這時懷著悲痛的心情跟在靈車後面為他送葬。
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創作如日中天,在德國作家中擁有讀者之眾,很少有人能超過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賞,銷售量直線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於晦澀,文字平易而不流於膚淺,情節動人而無斧鑿的痕跡。
1933年以前,反映遲鈍的文學評論家還來不及對他的作品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1933年茨威格的作品被焚遭禁,從此這位猶太作家幾乎從德國學者的視野中完全消失。
1945年以後,茨威格的作品首先在美國和日本,接著在蘇聯引起強烈反響,惟獨在德語國家似乎為人所遺忘。
茨威格在德語文學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是因為他在世界上廣受歡迎,是翻譯語種最多的現代德語作家,更因為他的作品中洋溢著對人性的關懷、迴旋著深入骨髓的心靈旋律。
⑩ 為什麼語文書上茨威格的注釋那兒寫的是《三位大師》(人民教育出版社七下)
不同譯本譯名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