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有文言文嗎

小學語文有文言文嗎

發布時間:2021-03-10 17:44:06

小學語文4-6年級都有哪些古詩文和文言文

古詩詞
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4首
1、第5課《題西林壁》【宋】蘇軾
2、第5課《游山西村》【宋】陸游
3、第20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4、第20課《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6首
1、第1課《獨坐敬亭山》【唐】李白
2、第1課《望洞庭》【唐】劉禹錫
3、望洞庭《憶江南》【唐】白居易
4、第23課《鄉村四月》【宋】翁卷
5、第23課《四時田園雜興》【宋】范成大
6、第23課《漁歌子》【唐】張志和
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3首
1、第5課《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2、第5課《秋思》【唐】張籍
3、第5課《長相思》【清】納蘭性德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3首
1、第5課《牧童》【唐】呂岩
2、第5課《舟過安仁》【南宋】楊萬里
3、第5課《清平樂·村居》【宋】辛棄疾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4首
1、第六組綜合性學習《詩經·採薇(節選)》
2、第六組綜合性學習《春夜喜雨》【唐】杜甫
3、第六組綜合性學習《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辛棄疾
4、第六組綜合性學習《天凈沙·秋》【元】白樸
六年級下冊:10首
1、古詩詞背誦:《七步詩》【三國·魏】曹植
2、古詩詞背誦:《鳥鳴澗》【唐】王維
3、古詩詞背誦:《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
4、古詩詞背誦:《江畔獨步尋花》【唐】杜甫
5、古詩詞背誦:《石灰吟》【明】於謙
6、古詩詞背誦:《竹石》【清】鄭燮
7、古詩詞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8、古詩詞背誦:《己亥雜詩》【清】龔自珍
9、古詩詞背誦:《浣溪沙》【宋】蘇軾
10、古詩詞背誦:《卜運算元。送鮑浩然之浙東》【宋】王觀
文言文
一五年級下冊第十課《楊氏之子》
二六年級上冊25課《伯牙絕弦》
三六年級下冊第一課《學弈》
四《兩小兒辯日》

Ⅱ 人教版小學語文所有文言文

楊氏之子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版,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權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伯牙絕弦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Ⅲ 小學生需要學文言文嗎

新課改後的小學語文課本有了很多變化,突出的一個變化就是從四年級開始出現了文言文,自新課本出現以來人們就一直議論紛紛,? 首先我們來明確一下文言文的概念。廣義的文言文是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先秦口語為基礎形成的書面語,包括散文、駢體文、詩詞歌賦、戲劇等。狹義的文言文僅指用文言寫的散文和駢體文。本文提到的文言文指得是狹義的文言文。 提倡從小學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有三種觀點,一是認為現在的語文教學正在走下坡路,人們的語文水平越來越差,應該學文言文,提高文化底蘊;二是認為學文言文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接受中華傳統文化,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及獨立人格,這對提升國民整體素質有重要意義;三是認為文言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書面語言,可以用少量字元傳遞大量信息,遠勝於白話。在信息時代掌握一種高效率的信息載體也是很有意義的。 我對以上看法都不贊同。其一,我認為現在的語文教學應該是成功的。誠然,與古人相比,現在人的文化底蘊確實不高。但是,在現階段學語文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白話文的能力,語文是一種交往的工具,是學習的工具。與古人比文言文我們當然不行,如果與古人比白話文,他們定會甘拜下風,如果讓李白跟小學生比講普通話,李白定會落荒而逃。 其二,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的寶藏,不能丟。值得商榷的是文化是一個涵蓋廣大的語詞,不是形式上學不學文言的問題。另外學習傳統文化有很多途徑,不一定非走學習文言文這條獨木橋。口語是一種語態,文言又是一種語態,要小學生學文言,他們一定糊塗。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對什麼都感興趣。同時正因為年齡小,小學生對某一事物的興趣很容易消逝、轉移。艱澀難懂的文言文可能會嚇倒小學生,強行讓小學生學習會引起小學生的反感,得不償失。 其三,文言文可以用少量字元傳遞大量信息,高效但不實用。信息時代需要高效率的信息載體,問題是文言文能用嗎?好用嗎?打開電腦你就會找到答案。當然也有用的,除非個人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才會去關注,一般人一看就嚇跑了。 是不是小學生就不需要學文言文了?我的觀點是可以學,但應該注意學習方式。想學得給提供機會,不想學的決不強求。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做法,把文言文作為選學內容。教師不做統一要求,學校不做統一考查。老師推薦給學生一些經典篇章,如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之類幼學入門書,或者一些學生熟悉的成語故事,讓家長幫助選擇學習內容。學校要成立國學興趣小組,教師要定時定點輔導。想學的同學興趣昂然,不想學的同學消除負擔,何樂而不為?

Ⅳ 小學語文文言文

墨子 兼愛 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
則不能治。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
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
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

當察亂何自起(2)?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
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
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
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
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

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其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
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
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
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

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
惡施不孝(3)?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有(4)。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
賊亡有。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
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
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
則天下治。

故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
惡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注釋——————————

(1)兼愛是墨家學派最有代表性的理論之一。所謂兼愛,其本質是要求人們愛人如己,彼此之間不要存在血緣與等級差別的觀念。墨子認為,不相愛是當時社會混亂最大的原因,只有通過「兼相愛,交相利」才能達到社會安定的狀態。這種理論具有反抗貴族等級觀念的進步意義,但同時也帶有強烈的理想色彩。(2)當:讀為「嘗」。(3)惡(wū):何。(4)亡:通「無」。

墨子 兼愛 中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
此為事者也。」然則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國
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
孝,兄弟不和調,此則天下之害也。」

然則崇此害亦何用生哉(1)?以不相愛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愛生。」
今諸侯獨知愛其國,不愛人之國,是以不憚舉其國,以攻人之國。今家主獨
知愛其家,而不愛人之家,是以不憚舉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獨知愛其身,
不愛人之身,是以不憚舉其身,以賊人之身。是故諸侯不相愛,則必野戰;
家主不相愛,則必相篡;人與人不相愛,則必相賊;君臣不相愛,則不惠忠;
父子不相愛,則不慈孝;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
執弱,富必侮貧,貴必敖賤(2),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
以不相愛生也。是以行者非之(3)。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則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哉?子墨子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
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
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
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
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
以仁者譽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則善矣;雖然,天下之難物於故
也(4)。」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其故也。今若夫攻
城野戰,殺身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若君說之(5),則士眾能為之。
況於兼相愛、交相利,則與此異!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
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此何難之有?
特上弗以為政、士不以為行故也。」昔者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故文公之臣,
皆牂羊之裘(6),韋以帶劍(7),練帛之冠,入以見於君,出以踐於朝。是其
故何也?君說之,故臣為之也。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8),故靈王之臣,皆以
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
君說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踐好士之勇,教馴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
試其士曰:「越國之寶盡在此!」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士聞鼓音,破碎
亂行(9),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餘,越王擊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
「乃若夫少食、惡衣、殺人而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若苟君說之,
則眾能為之;況兼相愛、交相利,與此異矣!夫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利
人者,人亦從而利之;惡人者,人亦從而惡之;害人者,人亦從而害之。此
何難之有焉?特士不以為政而士不以為行故也(10)。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則善矣;雖然,不可行之物也。
譬若挈太山越河、濟也。」子墨子言:「是非其譬也。夫挈太山而越河、濟,
可謂畢劫有力矣。自古及今,未有能行之者也;況乎兼相愛、交相利,則與
此異,古者聖王行之。」何以知其然?古者禹治天下,西為西河漁竇,以泄
渠、孫、皇之水。北為防、原、派,注後之邸(11)、嘑池之竇,灑為底柱(12),
鑿為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東方漏之陸(13),防孟諸之澤,灑為
九澮,以楗東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為江、漢、淮、汝,東流之注五湖
之處,以利荊楚、干、越與南夷之民。此言禹之事,吾今行兼矣。昔者文王
之治西土,若日若月,乍光於四方,於西土。不為大國侮小國,不為眾庶侮
鰥寡,不為暴勢奪穡人黍稷狗彘。天屑臨文王慈,是以老而無子者,有所得
終其壽;連獨無兄弟者(14),有所雜於生人之間;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
而長。此文王之事,則吾今行兼矣。昔者武王將事泰山,隧傳曰(15):「泰
山,有道曾孫周王有事。大事既獲,仁人尚作,以祗商(16)、夏、蠻夷丑貉。
雖有周親,不若仁人。萬方有罪,維予一人。」此言武王之事,吾今行兼矣。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
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此聖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
不務為也。」

注釋——————————

(1)「崇」為「察」字之誤。(2)「敖」通「傲」。(3)「行」為「仁」字之誤。(4)「於」為「迂」 之假借字。(5)「說」通「悅」。(6)牂羊:母羊。(7)韋:熟牛皮。(8)細要:細腰。(9)「碎」疑為「陣」字之誤。(10)「士」為「上」之誤。(11)「後」為「召」之誤。(12)「底」為「厎」之誤。(13)「之」為「大」之誤。(14)「連」為「矜」之假借字。(15)「隧」疑為「遂」字之誤。(16)祗:拯救。

墨子 兼愛 下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當
今之時,天下之害,孰為大?曰:若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
之劫弱,眾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敖賤,此天下之害也。又與為人君者之
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
又與今人之賤人,執其兵刃毒葯水火,以交相虧賊,此又天下之害也。

姑嘗本原若眾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愛人、利人生與?即必曰:
「非然也。」必曰:「從惡人、賊人生。」分名乎天下,惡人而賊人者,兼
與?別與?即必曰:「別也。」然即之交別者,果生天下之大害者與?是故
別非也。子墨子曰:「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非人而無以易之,譬之猶以水
救火也(1),其說將必無可矣。」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別。」然即兼之可
以易別之故何也?曰:藉為人之國,若為其國,夫雖獨舉其國以攻人之國者
哉(2)?為彼者,由為己也。為人之都,若為其都,夫誰獨舉其都以伐人之都
者哉?為彼猶為己也。為人之家,若為其家,夫誰獨舉其家以亂人之家者哉?
為彼猶為己也。然即國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亂賊,此天下之害與?天下之
利與?即必曰天下之利也。

姑嘗本原若眾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惡人賊人生與?即必曰:「非
然也。」必曰:「從愛人利人生。」分名乎天下,愛人而利人者,別與?兼
與?即必曰:「兼也。」然即之交兼者,果生天下之大利者與?是故子墨子
曰:「兼是也。」且鄉吾本言曰(3):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
下之害。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吾本原別之所生,天下之大
害者也。是故子墨子曰別非而兼是者,出乎若方也。

今吾將正求與天下之利而取之(4),以兼為正。是以聰耳明目相與視聽乎
(5)!是以股肱畢強相為動宰乎(6)!而有道肆相教誨(7),是以老而無妻子者,
有所侍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今唯毋以兼
為正,即若其利也。不識天下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者,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猶未止也,曰:「即善矣,雖然,豈可用哉?」

子墨子曰:「用而不可,雖我亦將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姑嘗
兩而進之(8)。誰以為二士(9),使其一士者執別,使其一士者執兼。是故別
士之言曰:「吾豈能為吾友之身,若為吾身?為吾友之親,若為吾親?」是
故退睹其友,飢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養,死喪不葬埋。別士之言若
此,行若此。兼士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聞為高士於天下者,必為
其友之身,若為其身;為其友之親,若為其親。然後可以為高士於天下。」
是故退睹其友,飢則食之,寒則衣之,疾病侍養之,死喪葬埋之。兼士之言
若此,行若此。若之二士者,言相非而行相反與?當使若二士者(10),言必
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猶合符節也,無言而不行也。然即敢問:今有平
原廣野於此,被甲嬰胄,將往戰,死生之權,未可識也;又有君大夫之遠使
於巴、越、齊、荊,往來及否,未可識也。然即敢問:不識將惡也家室,奉
承親戚、提挈妻子而寄託之,不識於兼之有是乎?於別之有是乎?我以為當
其於此也,天下無愚夫愚婦,雖非兼之人,必寄託之於兼之有是也。此言而
非兼,擇即取兼,即此言行費也(11)。不識天下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
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猶未止也,曰:「意可以擇士,而不可以
擇君乎?」姑嘗兩而進之。誰以為二君(12),使其一君者執兼,使其一君者
執別。是故別君之言曰:「吾惡能為吾萬民之身,若為吾身?此泰非天下之
情也(13)。人之生乎地上之無幾何也,譬之猶駟馳而過隙也。」是故退睹其
萬民,飢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養,死喪不葬埋。別君之言若此,行
若此。兼君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聞為明君於天下者,必先萬民之
身,後為其身,然後可以為明君於天下。」是故退睹其萬民,飢即食之,寒
即衣之,疾病侍養之,死喪葬埋之。兼君之言若此,行若此。然即交若之二
君者,言相非而行相反與?常使若二君者,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
猶合符節也,無言而不行也。然即敢問:今歲有癘疫(14),萬民多有勤苦凍
餒,轉死溝壑中者,既已眾矣。不識將擇之二君者,將何從也?我以為當其
於此也,天下無愚夫愚婦,雖非兼者,必從兼君是也。言而非兼,擇即取兼,
此言行拂也。不識天下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也,猶未止也,曰:「兼即仁矣,義矣;雖
然,豈可為哉?吾譬兼之不可為也,猶挈泰山以超江、河也。故兼者,直願
之也,夫豈可為之物哉?」子墨子曰:「夫挈泰山以超江、河,自古之及今,
生民而來,未嘗有也。今若夫兼相愛、交相利,此自先聖六王者親行之。」
何知先聖六王之親行之也?子墨子曰:「吾非與之並世同時,親聞其聲、見
其色也;以其所書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盤盂,傳遺後世子孫者知之。」
《泰誓》曰:「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於四方,於西土。」即此言文王之兼
愛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無有私也。即此文王兼也;雖子墨
子之所謂兼者,於文王取法焉!

且不唯《泰誓》為然,雖《禹誓》即亦猶是也。禹曰:「濟濟有眾,咸
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若予既率爾群對諸群
(15),以征有苗。」禹之徵有苗也,非以求以重富貴,干福祿,樂耳目也;
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即此禹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於禹求
焉。

且不唯《禹誓》為然,雖湯說即亦猶是也。湯曰:「惟予小子履,敢用
玄牡,告於上天後曰:『今天大旱,即當朕身履,未知得罪於上下,有善不
敢蔽,有罪不敢赦,簡在帝心,萬方有罪,即當朕身;朕身有罪,無及萬方。』」
即此言湯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然且不憚以身為犧牲,以詞說於上帝鬼神。
即此湯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於湯取法焉。

且不惟誓命與湯說為然,《周詩》即亦猶是也。《周詩》曰:「王道盪
盪,不偏不黨;王道平平,不黨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厎(16)。君子之所
履,小人之所視。」若吾言非語道之謂也,古者文、武為正均分,貴賢罰暴,
勿有親戚弟兄之所阿(17)。即此文、武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於文、
武取法焉。不識天下之人,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非兼者之言,猶未止。曰:「意不忠親之利,而害為孝乎?」
子墨子曰:「姑嘗本原之孝子之為親度者。吾不識孝子之為親度者,亦欲人
愛、利其親與?意欲人之所惡、賊其親與?以說觀之,即欲人之愛、利其親
也。然即吾惡先從事即得此?若我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愛利吾
親乎?意我先從事乎惡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乎?即必吾先從事乎
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然即之交孝子者,果不得已乎?毋
先從事愛利人之親者與?意以天下之孝子為遇,而不足以為正乎?姑嘗本原
之。先王之所書,《大雅》之所道,曰:「無言而不讎,無德而不報。投我
以桃,報之以李。」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不識天下
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意以為難而不可為邪?嘗有難此而可為者,昔荊靈王好小要,當靈王之
身,荊國之士飯不逾乎一,固據而後興,扶垣而後行。故約食為其難為也,
然後為,而靈王說之,未逾於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鄉其上也(18)。昔者
越王句踐好勇,教其士臣三年,以其知為未足以知之也,焚舟失火,鼓而進
之。其士偃前列,伏水火而死有不可勝數也(19)。當此之時,不鼓而退也,
越國之士,可謂顫矣(20)。故焚身為其難為也,然後為之,越王說之,未逾
於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鄉上也。昔者晉文公好苴服。當文公之時,晉國
之士,大布之衣,牂羊之裘,練帛之冠,且苴之屨,入見文公,出以踐之朝。
故苴服為其難為也,然後為,而文公說之,未逾於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
鄉其上也。是故約食、焚舟、苴服,此天下之至難也,然後為而上說之,未
逾於世而民可移也,何故也?即求以鄉其上也。今若夫兼相愛、交相利,此
其有利,且易為也,不可勝計也,我以為則無有上說之者而已矣。苟有上說
之者,勸之以賞譽,威之以刑罰,我以為人之於就兼相愛、交相利也,譬之
猶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於天下。

故兼者,聖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萬民衣食之所以足也,故
君子莫若審兼而務行之。為人君必惠,為人臣必忠;為人父必慈,為人子必
孝;為人兄必友,為人弟必悌。故君子莫若欲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
友兄、悌弟,當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聖王之道,而萬民之大利也。

Ⅳ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有沒有文言文

我上小學時沒有

Ⅵ 這個是部編版的小學語文文言文嗎

圖片呢?部編版的小學語文是今年下學期才開始使用的。教材上面有部編版三個字,所以你看到的文言文,如果是在部編版教材上的,封面就有部編版的是字樣。

Ⅶ 小學語文的文言文篇目

楊氏之抄子

【南朝】劉義慶《世說襲新語》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伯牙絕弦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鍾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學弈

《孟子·告子上》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兩小兒辯日

《列子·湯問》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Ⅷ 小學語文書里的「文言文」是什麼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專春秋、戰國時期,屬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第一個「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兩字,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一個「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Ⅸ 小學語文的文言文有哪些

  1. 《曹沖稱象》

    曹沖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悅,即施行焉。

  2. 《田忌賽馬》

    忌數與齊諸公子馳逐重射。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馬有上、中、下輩。於是孫子謂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勝。」田忌信然之,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及臨質,孫子曰:「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既馳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於是忌進孫子於威王。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

  3.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4. 《當機立斷》

    澠池道中,有車載瓦瓮,塞於路。屬天寒,冰雪峻滑,進退不得。日向暮,官私客旅群隊,鈴鐸數千,羅擁在後,無可奈何。有客劉頗者,揚鞭而至,問曰:「車中瓮值幾錢?」答曰:「七八千。」頗遂開囊取縑,立償之。命僮僕登車,斷其結絡,悉推瓮於崖下。須臾,車輕得進,群噪而前。

  5. 《包拯斷牛》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也。始舉埋鄢作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以父母皆老,辭不就。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後數年,親繼亡,拯廬墓終喪,猶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數來勸勉。久之,赴調,知天長縣。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拯曰:「第歸,殺而鬻之。「尋復有來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為割牛知而又告之。」盜驚服。

  6.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7.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鷸蚌相爭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

  8.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9. 《畫蛇添足》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10. 《蝴蝶與大鵬》

    莊子,名周,是戰國時代宋國人,曾做過漆園這個地方的小官——漆園吏。莊子是中國古代最會講故事的人,他的語言如大海,汪洋無際;似江河,浩浩湯湯。莊子的想像力更是驚人,一會兒夢到自己變成了蝴蝶,翩翩飛舞;一會兒幻化為大鵬,背負青天,直上九萬里,做逍遙游! 他寫的文章結成了一本書,書名就叫《莊子》,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千百年來,許多文學家、詩人,都受到了莊子的影響。尤其是李白,最喜歡莊子筆下的大鵬,說自己是「大鵬飛兮振八裔」!

  11. 《莊周夢蝶》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12. 《濠上之辯》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13. 《望洋興嘆》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人教版語文中有哪些古文

人教版的古文有:楊氏之子,伯牙絕弦,兩小兒辯日,學羿。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有文言文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