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藝術

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藝術

發布時間:2021-03-09 19:55:20

㈠ 如何讓多媒體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

一、引入多媒體,學習更有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課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決定了這節課是枯燥無味,還是生機盎然,無論對於哪個學齡段的孩子都是如此。如果學生被動地參與課堂,即處於被灌輸的狀態,教師這一節課所講的知識點學生到底接受了多少,又懂了多少,能運用多少,就可想而知了。如果你的課堂上適當地運用了多媒體教學,通過色彩繽紛的畫面,生動有趣的動畫這些直觀形象的方式讓原本枯燥或者難理解的知識點變得吸引人,變得簡單易懂,那麼學生學得輕松,老師也教得輕鬆了。比如:我在執教《人類的老師》這一課時,文中涉及許多仿生學方面的知識,這些對於小學生來說並非是老師講一講,課文讀一讀就能弄明白的,所以我課前上網搜索了許多相關資料和圖片視頻,再進行編輯後完成了一個簡短的仿生學的紀錄片,在課前組織學生觀看後再進行課文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將課文中列舉的仿生學事例通過多媒體製成一個簡單直觀的對比圖,將難懂的原理通過直觀的圖片來表達讓學生學得輕鬆了,懂得也多了,而非淺嘗輒止。
二、引入多媒體,教學更有效
小學生有著很強烈的好奇心,喜歡探索,但注意力也最容易分散,不持久,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在教學中我發現一個問題,只要教到識字部分學生就提不起精神,上課效率非常低,有時候一節課只能教學兩個生字,讓識字教學變得難上加難。靜心思考,請教前輩,突然意識到原本識字教學就是枯燥無味,如果你的教學過程再是那樣的一成不變就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厭煩情緒,從而影響學習效果。那如何讓一年級的孩子喜歡上識字,從而打好識字基礎呢?我思考,能否通過學生喜歡的方式,「玩」中識字呢?於是我進行了一些嘗試!在識字的方式上進行了創新,運用媒體,有針對性地把游戲和生字聯系起來,既有趣又讓學生有選擇,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氛圍,這樣的學習方式學生樂於接受,樂在其中。比如設計這樣的課件:(1)撈金魚,畫面上一個漁翁在撈金魚,小池中有許多的金魚,每條身上都有我們即將是學習的生字,漁翁每撈上來一條,我就指名學生讀生字。讀對了,小金魚就被撈上來,放入小水桶,反之就會滑入小池,溜走了。(2)連泡泡,課件一角不間斷的會有一個個的泡泡冒出,每個泡泡上都有一個字,可與其他泡泡組成詞,讓學生找相應的泡泡合成詞語,就自動消除,如果不及時泡泡積滿屏幕就失敗了。(3)找朋友,課件的左邊在帶有文字的各種實物圖片,小動物,家禽……右邊是它們的食物。要求學生分別讀各種動物及食物的名稱,然後找出小動物們喜歡的食物,對應連起來。在這類游戲過程中,學生通過讀一讀、找一找、連一連等活動方式來學習生字,運用生字,且了解了更多知識。比你讓孩子將生字詞語抄寫千遍萬遍來的效果都強!這樣的識字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了識字的效率。
三、引入多媒體,體會更深刻
如果要比朗讀水平,孩子可能比不上大人,但我卻覺得孩子雖然理解能力有限,可他們的感情卻很豐富,很真實。在以前的教學中,我們經常嫌麻煩或者覺得朗讀的好壞無所謂也就忽略了孩子對課文朗讀體會,正所謂:讀中悟,悟中讀,如果讀不到位又如何談悟呢?難道就靠老師機械的講解學生就能悟出真諦嗎?就算悟出了也是一些沒有個性的想法。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文字中的情感,如何讓孩子的身心真正地走進文中與作者共鳴呢?合理的運用多媒體,這樣的問題迎刃而解,它可以帶著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甚至把文中的情景再現,化生硬的文字為有色的聲音畫面,從而更深層次地理解表現情感的語言文字。如《九寨溝》一課,製作精美的課件向學生展現九寨溝那詩情畫意的美景,讓學生感受雪峰的雄偉,五彩池的美輪美奐,原始森林的神秘,珍稀動物的悠然自得。此時,配上音樂讓學生通過朗讀來表達內心的情感會讓學生的朗讀更加有韻味,比老師一遍遍地指導范讀效果好。又如在教學《台灣的蝴蝶谷》一課時,在帶領學生對文中描寫蝴蝶谷的景象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去說說感受,低年級的學生感知膚淺,缺乏生動的描繪。當利用多媒體把五彩斑斕,形態各異的蝴蝶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學生眼前,這時所出現的情形就大不相同,學生瞪大眼睛,不斷發出「哇、哇……」的贊嘆聲,感動神奇而有趣,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慾,說話效果就較好。總之,多媒體教學如今在課堂中的運用越來越普遍,給我們的課堂增添了生氣和活力。但多媒體是把雙刃劍,也不是越多越好,用在哪裡,如何用得適宜,用得有效還有待我們大家共同去探討。我相信,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恰當運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一定會讓我們的課堂越來越精彩。

㈡ 如何利用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

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
,激發學生興趣
運用多媒體,化難為易
運用多媒體加以引導,突破回重點答
巧妙利用網路,培養學生能力
總之,由於多媒體的靈活多樣性,用它作為教學手段有非常大的優越性。它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更能提高教師的綜合教學水平。因此,我們要在語言教學的實踐中,恰當地運用電教媒體,提高教學質量,讓它在我們的語言教學中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㈢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取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直是廣大語文教師凝神思考、孜孜追求的目標。而其中的關鍵是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促使課堂教學內容、方法的最優化。實踐證明運用多媒體手段,充分發揮其教學功能,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有效方法之一。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引進多媒體技術,把聲、像、圖、文、情境與聽、說、讀、寫有機結合起來,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能使課堂教學變得更為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經過這幾年的實踐探索,我認為,小學語文課採用多媒體教學應遵循五項原則。
一、有度講究趣味性原則
採用多媒體上語文課,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趣味性強是它的明顯特徵,豐富的畫面、美妙的音樂可以將傳統教學中無法展示的東西栩栩如生地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盡情地欣賞千姿百態的四時風光,如臨其境地聆聽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響,從而增添無窮的趣味,刺激學生的各種器官,寓教於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採用了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
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多媒體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觀性、生動性,通過圖文、動畫、音響及色彩等形式,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傳遞,加強學生對知識感知的鮮明度,從而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自覺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
比如《草船借箭》(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試用課本語文第十二冊)是一篇歷史人物傳記,主要寫了諸葛亮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向曹操巧借十萬支箭的故事。如果教師僅利用幻燈或掛圖,單靠課文的描述來讓學生體會當時借箭的場面,理解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就有一些難度,並且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必然會下降。在教學中,如恰當地運用了CAI課件,集圖、文、聲一體,此時,學生很快進入了學習情景,經過仔細的觀察和分析理解,從視覺與聽覺上突破了諸葛亮如何神機妙算的難點。
再如《冀中的地道戰》(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試用課本語文第十冊),這篇課文寫了在抗日戰爭時期勞動人民及游擊隊是如何利用地道這一有利地勢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的。很多學生雖然看過地道戰的故事,但對地道打擊敵人及保護自己的各種關口並不理解。如文中所說的「孓口」,有一位老師就成功的利用CAI課件的展示,使學生從視覺上理解了「孓口」。再如在CAI課件中還展示了人民是如何利用地道對敵人進行打擊,又是如何對付敵人的水攻及放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興趣從聽覺、視覺上理解了這一「地道戰是個奇跡」的難點。
因此,CAI課件的運用能增強視覺動感,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使學生個個思維活躍,情緒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從而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可見,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手段,把真切的畫面展現在學生眼前,可以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展開豐富的想像或聯想,激發起濃厚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學習才有成功的信心,才有對知識的渴望,從而產生主動學習的行為和優秀的學習效果。必須明確,運用多媒體手段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易於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語文的學習方法。講趣味務必注意好「度」。曾有位教師教學時,一會兒放錄像、聽錄音,一會兒用計算機控制顯示畫面,一會兒又使用投影,將各種手段都盡可能地使用,雖然熱鬧「有趣」,卻因教學手段的演示過程喧賓奪主地替代了對教學內容的分析講解,學生注意力分散,興趣由教學內容轉向了教學手段。這樣的課只是讓學生過了一把新鮮癮,教學目的並不理想,這也許是有些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手段時所始料未及的。
二、有機運用直觀性原則。
直觀,是多媒體的優勢。將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動畫和視頻等多種媒體集成在一起,使純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使抽象的、靜態的審美對象活躍成為具體的、動態的畫面,從而使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學生的直觀感覺。有些平時不易看到或接觸到的東西,用多媒體展示,更方便學生了解。製作多媒體課件時,我們可以把簡單的文字說明變成一幅幅生動的圖片展現於學生面前。像《爬山虎的腳》一課教學,可以讓學生配樂朗讀課文,分析課文時,再出示爬山虎長長藤蔓、細絲樣根須、不同時段葉片顏色的特寫投影圖片,由學生仔細觀察後講出爬山虎的特點,引導學生從小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再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首先精心布置了教室:講台上端放著兩盆碧綠的萬年青;黑板上方正中,懸掛著周總理的遺像,遺像上披著黑紗;學生的課桌上放著每人精心製作的小白花。教室里充滿了庄嚴、肅穆的氣氛。
考慮到課文所產生的歷史背景與學生所處時代有一定的差距,單憑教師講述很難喚起他們的感情共鳴,引起他們的思想認同。於是我在課堂教學中,選擇了首都人民在長安街上送總理的實況錄像,將課文內容用字幕顯示在錄像下面,再配上哀樂,先讓學生邊看邊聽教師范讀,使他們沉浸在對周恩來總理的沉痛緬懷追憶中。整個音樂、文字、聲音、畫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場,真正營造了一個可感、可知的情境,讓人如臨其境,心靈受到難以言狀的震顫,從而被悲痛欲絕的送別場面所深深吸引與感動。然後我再讓學生們在用畫面、文字、背景音樂集合而形成的情境氛圍中,一邊看錄像、一邊自己讀課文。由於之前的鋪墊,氣氛的渲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無需老師多加講解,竟能把對周總理的無限哀思與敬佩之情讀得淋漓盡致。當讀到「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約而同地站直了身體,摘下帽子,眼睜睜地望著靈車,哭泣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然而今天,他靜靜地躺在靈車里,越去越遠,和我們永別了!」等句子時,許多同學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這堂課,充分利用了多媒體技術,把聲音、圖像、文字有機地結合起來,圖文並茂,聲情兼備,對於學生來說不管是語言的發展,思維的訓練,還是熱愛、懷念周總理的情感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然而,多媒體並非適用於所有教學課程的萬能「鑰匙」,粉筆與黑板也不能完全拋棄。有時大量展示性的課件實際上會剝奪學生寶貴的自主閱讀時間。閱讀教學就必須以學生直接接觸文本、感悟文本為主,不能以視覺形象代替文本的閱讀與感悟。教學中要實事求是地分析情況,因文而異,因課而異,別千篇一律,否則,會事倍功半。
三、有力把握啟發性原則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過程應該給學生以道德、審美、思維等方面的啟迪,使學生既能比較順利地接受新知識,又能始終保持求知的慾望,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也應該體現這一原則。教學時,教師要創設特定情境,啟發引導學生放膽提問、答疑,形成師生課堂情感交流、互動的雙向配合,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完成著一個又一個並不簡單的學習與訓練任務,而不感到他們的學習有什麼負擔,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古詩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是一朵綺麗的奇葩,有的寓意深邃,有的富於哲理,有的寄情山水……指導學生學習這些詩篇,可以幫助他們拓寬視野、豐富語言、陶冶情操,從而發展他們的思維,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但由於古詩語言的高度凝煉性,詩的形象美就往往是渾然天成的總體概念,刻畫不細,為讀者留下很多的「藝術空白」,這就需要教師匠心獨具,啟發引導學生去作豐富的想像,進行藝術的再造,感受詩的底蘊,從中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升華。
多媒體利用視、聽、說向學生提供聲、像、圖、文等綜合信息,通過有聲的畫面,再現生動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擴大直觀視野,充實直觀內容,強化直觀效果,豐富感知材料,很輕易地把學生引入古詩所描繪的意境,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供了一個理想環境。
在教《望廬山瀑布》一詩時,為了使學生能夠更直觀、更深刻地感受到廬山的美、瀑布的美,我先是熟練地運用色彩鮮艷的簡筆畫配詩,讓學生感知詩中所描繪的情境,緊接著引導學生「緊扣字詞賞意境」,如提出:「詩中哪個字用得好?你從這個字想像到一幅怎樣的畫畫?」,使學生從中領悟想像意境的途徑,從而進入這首詩所表現的青山陡峭、煙霧繚繞、急流飛瀉、氣勢磅礴的意境。
之後我播放了一段廬山瀑布的錄像,那凌空而下、半灑雲天的奇特壯美景觀赫然呈現在同學們面前,巨大的瀑布從陡峭的峰頂噴瀉而下,水流湍急,如滾滾長河般奔騰不息,猶如一條巨大、耀眼的白練懸掛於蒼翠青山之間,它以千軍萬馬之勢飛瀉而下,咆哮著,怒吼著,發出震耳欲聾的轟然巨響。這樣,美的配樂,美的解說,美的畫面充分調動了學生用多種感官去進行體驗,使學生入情入境,一種愛美、贊美的情感油然而生,進而讓學生暢談此時此刻的感受,領悟詩人那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像。
最後讓學生在這壯美的奇景前吟誦詩文,體會詩的音韻美,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雄偉壯麗,從而更加深入地領會到了古詩意境之美。學生在情緒飽滿、心境愉悅的環境中學習,不但發揮了想像力,陶冶了情操,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教學時,教師創設特定情境,啟發引導學生放膽提問、答疑,形成師生課堂情感交流、互動的雙向配合,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完成著一個又一個並不簡單的學習與訓練任務,而不感到他們的學習有什麼負擔,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但教師進行多媒體語文教學,有力的啟發學生的思維,而不是一步步牽著學生走。那種簡單按照準備好的流程機械地操作滑鼠,完成教學步驟,費盡心機引導學生朝著課件指示思路走下去的做法,很容易讓學生滋生並養成惰性,教學中要防止出現這種狀況。
四、有意張揚拓展性原則
。運用多媒體上語文課,比傳統的語文課節省時間,它打破了課堂四十分鍾的時空限制,縱貫古今,橫跨中外。課堂上減少了教師的工作量,滑鼠代替了板書,輕輕一點滑鼠即可完成,問題無需重復,已經在大屏幕上顯示出來;而且藉助於直觀的形象,有些內容無需長篇大論,學生已瞭然在胸了。因此,有的課程用多媒體方式上效果特別好,有利於拓展學生的思維,必須大力張揚。例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學生深入感悟文本,真切體會情感後,教者沒有結束課堂教學,而是播放了一段《火柴天堂》的flash音樂錄像,學生聽著悲涼的音樂,看著感人的畫面,個個眼含淚水,情感得到了升華。隨後抓住這一課堂契機,順勢而導:「同學們,相信你們此刻的感受一定更深了吧?如果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你又會對她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呢?請拿起筆記下你一時的感動吧!請把你對小女孩的濃濃的愛繼續下去吧!」。此時,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一句句精妙的語言在同學們的筆尖流淌……讓學生扎實掌握文本知識的同時,又開拓學生的視野,發散學生的思維,將課文內容延伸到文本之外,延伸到生活之中,真正做到讓教材「活」起來。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靈活而巧妙地運用多媒體,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輔助功能,引領學生融入大語文的殿堂,才能培育出學生積極動口動腦動手、自主探索學習的智慧之花,從而在語文課堂上生成更多的精彩。相信在多媒體之花開得更爛漫之際,也是小學語文課堂更精彩之時。
五、有心突出創新性原則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將靜態的教學材料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語言文字不是單純的符號系統,而是一個民族認識世界、闡釋世界的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它與深厚的民族文化聯系在一起,所以語文課件的製作不宜與數學、藝術等課相比,講究動畫、插圖的數量與美觀,而要注重聽、說、讀、寫的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認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個性、靈氣等。採用多媒體,就要讓它豐富的表現力引發學生無限的遐想,激發學生無窮的聯想,思維高度活躍而引發創新的火花,激發主動探究的慾望。
如有一位教師在教《秋天到了》時,針對低年段學生的訓練重點,我在處理教材時把注意力放在了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上,但如何才能使學生想說、樂說、能說、會說呢?首先就要使他們有內容可說,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有全面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官,才能激發想像力,使他們在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下自主、積極地學習。
教學時,教者快速幫助學生弄懂了短文的內容,然後提出一個問題:「你知道秋天裡還會有哪些景象嗎?」孩子們似乎有些茫然,這時候我出示課前准備好的多媒體動畫軟體:「高高的藍天上飄浮著幾朵淡淡的雲朵,一群大雁排列著整齊的隊形向南方飛去,幾只色彩艷麗的風箏在秋風中歡快地舞蹈。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梧桐樹、洋槐樹擺動著枝條,一片片黃葉從高處盤旋著落下,像翩翩落地的彩蝶。池塘里還殘留著幾片凋零的荷葉,岸邊毛茸茸的小草們也紛紛換上了嫩黃的衣裳……」優美的畫面再配以悅耳的音樂,孩子們的積極性立刻被調動起來了,你一言,我一語,爭先恐後地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象,抒發自己的感受。在如此詩情畫意的情境里,學生們豐富的想像力也被激發起來了,他們談秋風、談秋雨、豐收的果實、收獲的喜悅,思維被激活了,思維深度也大大增加,有些孩子還能對比其它季節來講述秋天的特色。
這堂課,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性作用,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是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的作用,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恰當地提出開放性的問題,設計美妙的情境,提供豐富的信息素材,激發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增強學生的學習內在動力,從而鍛煉了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培養了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由上可觀,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確有它獨具的優勢,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也將愈來愈廣泛地被應用於語文課堂教學中,它為教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極為廣闊的前景,也對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體教學是一個全新的課題,需要我們努力去探索,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改進與積累,並隨時用先進的教育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培養新世紀人才。
綜上所述,只有正確地認識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應用到語文教學中,才能實現以媒傳知、以媒生情,才能為學生認識過程的重點、難點服務,並為其感官提供愉悅的刺激,才能發揮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的教育教學。
感悟: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正確的運用農遠工程教學,會使你的課堂呈現出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為了嘗試這一觀點,我結合了多年的教學和一些優質課的案例來分析和歸納了農遠工程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應用的原則。希望農遠工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越走越遠、越走越寬。

㈣ 論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與策略,可以從哪幾方面來論述這是一篇論文,求大神幫助

可以幫你寫的。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主張的常用文體。它不同於記敘文以形象生動的記敘來間接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於說明文側重介紹或解釋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能等。總之,論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記敘文和說明文則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
議論是作者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評論、說服,以表明自己的見解、主張、態度的表達方式,通常由論點 、論據、論證三部分構成。論文題目分為論題,論點,寓意型。論題型為作者觀點但以簡潔為主,所以中心論點一般不能直接抄論題,論點型,論點型一般沒有觀點傾向性,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寓意型一般與論題論點並存且不能直接作為中心論點要還原本意。

㈤ 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的幾點思考

一、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在課堂教學的時間安排上要合理。

一位青年教師執教《灰椋鳥》(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0冊)這一課的第二教時時,教學伊始,教者為了導入新課,播放了一段有關鳥兒棲息場所的錄像,用了約8分鍾;在教學灰椋鳥歸林時和歸林後的場面時,教者播放了Flash、鳥叫的音效等用了近15分鍾;在深化主題,總結課文時,教者播放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又用了近5分鍾的時間。縱觀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學生在看錄象、Flash、聽鳥叫的音效、聽歌曲上用了近半小時的時間。試問:學生的閱讀、思考、討論、交流還有多少時間?

語文,本應以語言文字為媒介,通過閱讀思考和討論交流來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水平。而本節課中,教者太注重了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使語文課成了多媒體課件的欣賞課,忽略了語文教學的本位問題,即通過語言文字去理解、去感悟、去品味課文,從而獲得語文的知識和技能。

二、要根據教學內容有選擇的使用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比起傳統的(黑板+粉筆)教學手段,有著無法替代的優勢。它有著極強的真實感和表現力,能刺激學生的每個感覺器官,滿足學生的感官需求。那麼,是否語文里的每一篇課文、每一節課都要使用多媒體課件來完成教學呢?

一些優秀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盡管只用了講述、討論等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精彩講述、學生的激烈討論,也能夠激起學生的強烈求知慾,讓學生融入課堂,走進課本,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教學《白鷺》(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2冊)一文,這是郭沫若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文章主要描寫了白鷺的外形的精巧和活動充滿了韻味。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去細細地品味其用詞的准確生動和文章豐富的內涵。特別是增一點兒則嫌長,減一點兒則嫌短,素一點兒則嫌白,深一點兒則嫌黑。讓學生通過文字去品味、去想像白鷺的美,想白鷺怎麼美它就怎麼美。如果我們將白鷺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看的話,也許學生會說:白鷺也就這樣。那就破壞了白鷺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美麗形象,束縛了學生的想像力。

由此看來,教師不要盲目的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並非所有 (內容)的教學都有必要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其使用應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在教學中,應有選擇的使用。

㈥ 如何把多媒體滲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

三亞市月川小學 趙作玲 在信息技術發展的今天,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具體、生動、有趣,使學生更多、更好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的語文教學。將多媒體教學滲入到每個語文教學實踐中,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觀呈現,拓展延伸,豐富學習內容;活躍思維,激發學生想像能力。運用多媒體可以將教與學連成一個整體,使課堂生動活潑,教學藝術化、多樣化,,才能使語文教學帶來新生的魅力。促進教學方面起著巨大作用,多媒體技術以更加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勢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使學生在直觀、具體、生動、有趣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有著積極的作用。下面就談談我從近幾年的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中的點滴體會。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能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產生強烈的探求慾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學生積極性就會明顯提高,他們就願意揭開知識的大門,這樣,學生們才能樂於接受。在語文課中,運用多媒體教學能使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形聲並茂,生動活潑的美景,不僅為學生提供認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的疑難之處,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概括,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進入了新的活力,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使他們主動地學習並發展個性,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蠶姑娘》一課時,課文中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蠶孵化出來後生長、結繭、由蛹變成蛾的過程。學生對這些過程很難理解的,學起來有些困難。因此,課前我搜集了有關蠶四次脫皮及顏色和形狀的變化的圖片。教學新課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地演示了蠶生長過程及形狀變化的過程,直觀的圖片讓學生很喜歡,特感興趣。學生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激發了他們對蠶生長的過程產生了好奇心,我就趁熱打鐵地問:你們想知道蠶的生長過程嗎?課文究竟寫了蠶的哪些生長過程呢?學生頓時很積極地認真分析課文,邊讀邊思考問題。因此,我抓住了學生這個心理,把問題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探究課文。 二、直觀呈現,豐富學習內容。 小學生由於受認識能力的局限,在學習中常常會在某一點上卡殼,甚至會形成錯誤的概念。我在教學時便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靜止的關系動態化,幫助學生克服認知障礙,從而達到其他教學手段難以達到的效果。 如在教學《月亮灣》一課時,我把月亮灣的村莊的景色為背景製造成課件,以動態的小魚兒、小橋流水在課件插入,給學生展示一幅充滿生機的如詩如畫般的村莊美景。我一邊展示一邊問學生:月亮灣這個小村莊出現在我們的面前了,請你仔細觀察一下圖上有哪些景色?你認為月亮灣美嗎?究竟美在哪裡?引導學生結合出示的課件自由說說,學生頓時都全神貫注地觀看課件的畫面。課件的景色成了學生欣賞亮點的風景線,學生把課件所看到的,所聽到的都滲入到課文中去。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它為廣大語文教師增添了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更好地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直觀導向地突破教學難點;趣化教學氛圍;優化信息,省時高效。給學生創造了一種豐富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自主、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通過教學實踐研究,我認識到,只要我們語文教師懷有一顆創新的心,共同去研究、去探索、去發現,就能很好的利用語文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有機結合,科學整合,將語文教學帶入更廣闊的天地。

㈦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取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直是廣大語文教師凝神思考、孜孜追求的目標。而其中的關鍵是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促使課堂教學內容、方法的最優化。實踐證明運用多媒體手段,充分發揮其教學功能,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有效方法之一。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引進多媒體技術,把聲、像、圖、文、情境與聽、說、讀、寫有機結合起來,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能使課堂教學變得更為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經過這幾年的實踐探索,我認為,小學語文課採用多媒體教學應遵循五項原則。
一、有度講究趣味性原則
採用多媒體上語文課,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趣味性強是它的明顯特徵,豐富的畫面、美妙的音樂可以將傳統教學中無法展示的東西栩栩如生地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盡情地欣賞千姿百態的四時風光,如臨其境地聆聽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響,從而增添無窮的趣味,刺激學生的各種器官,寓教於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採用了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
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多媒體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觀性、生動性,通過圖文、動畫、音響及色彩等形式,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傳遞,加強學生對知識感知的鮮明度,從而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自覺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
比如《草船借箭》(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試用課本語文第十二冊)是一篇歷史人物傳記,主要寫了諸葛亮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向曹操巧借十萬支箭的故事。如果教師僅利用幻燈或掛圖,單靠課文的描述來讓學生體會當時借箭的場面,理解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就有一些難度,並且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必然會下降。在教學中,如恰當地運用了CAI課件,集圖、文、聲一體,此時,學生很快進入了學習情景,經過仔細的觀察和分析理解,從視覺與聽覺上突破了諸葛亮如何神機妙算的難點。
再如《冀中的地道戰》(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試用課本語文第十冊),這篇課文寫了在抗日戰爭時期勞動人民及游擊隊是如何利用地道這一有利地勢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的。很多學生雖然看過地道戰的故事,但對地道打擊敵人及保護自己的各種關口並不理解。如文中所說的「孓口」,有一位老師就成功的利用CAI課件的展示,使學生從視覺上理解了「孓口」。再如在CAI課件中還展示了人民是如何利用地道對敵人進行打擊,又是如何對付敵人的水攻及放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興趣從聽覺、視覺上理解了這一「地道戰是個奇跡」的難點。
因此,CAI課件的運用能增強視覺動感,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使學生個個思維活躍,情緒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從而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可見,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手段,把真切的畫面展現在學生眼前,可以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展開豐富的想像或聯想,激發起濃厚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學習才有成功的信心,才有對知識的渴望,從而產生主動學習的行為和優秀的學習效果。必須明確,運用多媒體手段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易於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語文的學習方法。講趣味務必注意好「度」。曾有位教師教學時,一會兒放錄像、聽錄音,一會兒用計算機控制顯示畫面,一會兒又使用投影,將各種手段都盡可能地使用,雖然熱鬧「有趣」,卻因教學手段的演示過程喧賓奪主地替代了對教學內容的分析講解,學生注意力分散,興趣由教學內容轉向了教學手段。這樣的課只是讓學生過了一把新鮮癮,教學目的並不理想,這也許是有些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手段時所始料未及的。
二、有機運用直觀性原則。
直觀,是多媒體的優勢。將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動畫和視頻等多種媒體集成在一起,使純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使抽象的、靜態的審美對象活躍成為具體的、動態的畫面,從而使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學生的直觀感覺。有些平時不易看到或接觸到的東西,用多媒體展示,更方便學生了解。製作多媒體課件時,我們可以把簡單的文字說明變成一幅幅生動的圖片展現於學生面前。像《爬山虎的腳》一課教學,可以讓學生配樂朗讀課文,分析課文時,再出示爬山虎長長藤蔓、細絲樣根須、不同時段葉片顏色的特寫投影圖片,由學生仔細觀察後講出爬山虎的特點,引導學生從小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再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首先精心布置了教室:講台上端放著兩盆碧綠的萬年青;黑板上方正中,懸掛著周總理的遺像,遺像上披著黑紗;學生的課桌上放著每人精心製作的小白花。教室里充滿了庄嚴、肅穆的氣氛。
考慮到課文所產生的歷史背景與學生所處時代有一定的差距,單憑教師講述很難喚起他們的感情共鳴,引起他們的思想認同。於是我在課堂教學中,選擇了首都人民在長安街上送總理的實況錄

閱讀全文

與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