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研論文交流 小學語文怎麼進行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為有效課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從理論上說,深度學習是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一種學習方式,是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主體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知識、新理論,學習的感受、感知與感悟有機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進而提升學習層次,強化學習能力,去適應新情境、探究新問題、生成新能力的綜合學習。[1]它是有效學習、高效學習的必然要求。
為了幫助學生在美好的語文世界裡倘佯、想像、創造、發展,不斷吸引學生投入深度學習,我們要讓語文課堂成為一個磁力充足的強「磁場」。筆者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探索,發現了促進深度學習的幾個有效策略:
一、多角度建設:讓深度學習「磁場」更豐厚
語文教學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2]。我們應從不同角度去建設文本教材,既要利用豐富的生活資源,也要融入學生的主觀創造,促使學生變被動的文本「接受者」,成為文本「創造者」、「享受者」。
1.刪「繁」就「簡」,話題提煉突出「精」字。要想讓學生進入深度學習,進行個性化的感悟,教師需從課文眾多的信息中提煉出最本質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與學價值的「精華」),它可以是一個字詞、一個句段、一個技能點、一個情感點等等。教師可通過一個精當的、觀點鮮明的話題,來切入文本建設。
2.由「薄」變「厚」,資源整合突出「巧」字。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博覽群書,開闊眼界,擴展視野。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文本的規定性,又要補充教材,拓展內容,重組資料,要充分利用、合理開發、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實現對教材、課堂、教師自身的不斷超越。
3.由「靜」變「動」,實踐方式突出「活」字。為了進一步強化和內化文本內容,可開展一些語文實踐活動,如當小導游、演課本劇等,通過師生共同研讀文本、挖掘語言實踐點,讓活動過程本身也成為一份豐厚的課程資源。這些活動過程促使學生應用語言、內化語言,使學生真正將學習的感受、感知與感悟有機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進而提升學習層次,強化學習能力,適應新情境、探究新問題、生成新能力。
二、多方面激活:讓深度學習「磁性」更強烈
層次性需要是發展性教學主體參與內在機制的動力性環節。無論是利用超出學生預期的「新異刺激」去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還是挖掘文本空白,精心營造拓展空間……教師通過把目光「鎖定」在學生的學習內在需要上,呵護童心,滿足他們與生俱來的「四心」——好奇心、好動心、好勝心、創造心,通過多方面激活,讓深度學習的「磁性」更強烈,促使學生更好地享受語文課堂學習。
例如,一位教師教《清平樂·村居》(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時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讀著「醉里吳音相媚好」,你彷彿看到翁媼在干什麼,彷佛聽到他們在說些什麼呢?
(同桌同學邊想像邊進行分角色模擬表演,師指生上台表演。)
生1(媼)拍拍生2(翁)的肩膀:老頭子,你一生都是我們家的頂樑柱,現在好了,三個兒子多能幹啊!
生2(翁)拉著生1(媼)的手:老婆子,你才能幹呢,給我生了三個好兒子啊!
師:就這樣,老兩口聊啊聊,這讓我想起了一首歌: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走到以後,坐著搖椅慢慢聊……此情此景可以凝聚成一個字,那就是——
生:媚。
師:不僅她媚,他也媚,這就叫——
生:相媚好。
師:這是怎樣一個「醉」呀,因媚而醉!
多麼精彩的一個教學片斷!教者引導學生在充分想像的基礎上,入情入境,品析演繹,語文味十足。
兒童的內心是最無拘無束的,語文教學就要為課堂的有限時空注入無限的張力,增強課堂活力。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把語文課上得生動些、活潑些,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我們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激活了學生的學習需要,何愁學生不自然而然地走進深度學習呢? 三、多層次推動:讓深度學習「磁力」更充足
實踐證明,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四方面來不斷增強學習「磁力」。
1.把握一個前提——深度參與,激活新知
要讓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首先需要激勵學生深度參與,只有深度參與,所學的知識才能被激活。我們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專題探究、主題拓展、觀點爭鳴、小組討論等。如:《秦兵馬俑》(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一課,可以設計表格式導讀學案,從「課文介紹了哪幾種兵馬俑?各有什麼特點?分別是如何抓住特點進行具體介紹的?」這幾方面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課堂展示時,通過學生活動的參與面、探究的縱深點、思維的批判性、建構的生成度這四方面對學生參與的深度作出評價。
2.突出一個重點——深度思考,獲取新知
學生在探究閱讀中能否深入思考,取決於教師設計的問題是否精當。我們要層層深入、由表及裡地引領學生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轉化,
『貳』 小學語文教育研究課題的主要來源有哪些
1、核心素養視閾下的「三核」閱讀教學
如何以「語言建構與運用」為專邏輯主線開展閱讀教學屬,讓核心素養的培育落地課堂,江華在《福建教育》撰文總結了「三核」閱讀教學的實踐經驗,即基於「核心素養」設計「核心問題」,圍繞「核心問題」搭建「核心結構」,有效組織課堂學習。
2、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的三個維度
深度閱讀教學應以文章學、閱讀學和思維科學為依據,深入到文章本體的內部,同時還要培養學生高層次的閱讀能力,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
3、文本解讀「三境界」
文本解讀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最能彰顯語文教師的「功力」,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劉建功在《語文教學與研究》撰文提出,文本解讀有一定的主觀色彩。
『叄』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的現狀
新課程改革六年來,語文閱讀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方法、教學形回式上發生了重答大變化,但由於閱讀教學的應試負擔過重,功利目的過強,缺乏有效指導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中小學生讀書量普遍不夠,讀書時間少;課堂閱讀教學仍以知識體系為主,過多注重詞句、段落、寫作方法等的分析和指導,講問過多,忽視對閱讀整體性的把握;對學生的閱讀缺乏有人文意義的主題引領和深度指導,使閱讀雜亂無章和淺嘗輒止;忽略學生閱讀時的獨特思想感受和情感體驗,形成共性突出、個性缺乏的閱讀結果;忽視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使閱讀成為暫時性功利的短期行為,最終使語文閱讀形成重功利、輕發展;重共性、輕個性;重繼承、輕創新;重認知、輕情感的反文化特徵,造就有知識、沒文化的閱讀者。
由此可見:當前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閱讀目的、閱讀內容、閱讀方法、閱讀數量、閱讀時間等方面都存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將會在不同程度上會導致學生閱讀能力的弱化,人文精神的缺失乃至民族文化的退化。
具體到各地區的現實,各地區中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學生閱讀能力、閱讀習慣、人文素養的不均衡發展的現狀,
『肆』 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
太多了。
1.作文教學,比較大眾化的課題。
2.閱讀,同上。
3.學生寫字研究。內如坐姿,握筆姿容勢,筆種,紙張等對
寫字的影響。
4.學生閱讀速度與記憶。
5.小學生思維,心理對閱讀寫作的影響的研究。
6.學生背書方法的研究。
7.課堂提問問題設計研究。
9 課堂評價研究。
等等諸如此類,任何與語文有關的皆可。
『伍』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實現深度學習
小學語文怎麼進行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為有效課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從理論上說,深度學習是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一種學習方式,是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主體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知識、新理論,學習的感受、感知與感悟有機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進而提升學習層次,強化學習能力,去適應新情境、探究新問題、生成新能力的綜合學習。[1]它是有效學習、高效學習的必然要求。 為了幫助學生在美好的語文世界裡倘佯、想像、創造、發展,不斷吸引學生投入深度學習,我們要讓語文課堂成為一個磁力充足的強"磁場"。筆者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探索,發現了促進深度學習的幾個有效策略:
多角度建設:讓深度學習"磁場"更豐厚
語文教學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2]。我們應從不同角度去建設文本教材,既要利用豐富的生活資源,也要融入學生的主觀創造,促使學生變被動的文本"接受者",成為文本"創造者"、"享受者"。
刪"繁"就"簡",話題提煉突出"精"字。要想讓學生進入深度學習,進行個性化的感悟,教師需從課文眾多的信息中提煉出最本質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與學價值的"精華"),它可以是一個字詞、一個句段、一個技能點、一個情感點等等。教師可通過一個精當的、觀點鮮明的話題,來切入文本建設。
由"薄"變"厚",資源整合突出"巧"字。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博覽群書,開闊眼界,擴展視野。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文本的規定性,又要補充教材,拓展內容,重組資料,要充分利用、合理開發、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實現對教材、課堂、教師自身的不斷超越。
由"靜"變"動",實踐方式突出"活"字。為了進一步強化和內化文本內容,可開展一些語文實踐活動,如當小導游、演課本劇等,通過師生共同研讀文本、挖掘語言實踐點,讓活動過程本身也成為一份豐厚的課程資源。這些活動過程促使學生應用語言、內化語言,使學生真正將學習的感受、感知與感悟有機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進而提升學習層次,強化學習能力,適應新情境、探究新問題、生成新能力
『陸』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教學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要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即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它是一種學習的理論、策略、方法,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個性化、特性化的發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國傳統的教學觀念就是重知識、重傳授、重結果,而研究性學習則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它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而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綜合性和工具性特點,它涉及到學生的書本內外、學校內外、家庭內外的多方面內容,涉及到學生的道德水準、思想認識、審美教養、語言文字表達等不一而足,所以研究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尤為重要。
那麼,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呢?筆者在高二時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取得了較好成效,多個學習小組的研究成果製作成電腦作品,獲縣一等獎。筆者認為在嘗試研究性學習時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
把課堂研究作為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主旋律。
所謂課堂研究,就是內容在課本,研究在課堂。既可以是教師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研究,也可以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准課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它不是簡單的問答,也不是一般的討論,而是有課題、有研究、有總結、有報告的研究學習的過程。
課文研究。 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將課文中的重難點問題或課後練習轉換成研究課題。這樣,學生對課文比較熟悉,便於開展討論研究,又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莫泊桑《項鏈》一文中,可以讓學生研究主人公瑪蒂爾德的性格特徵,瑪蒂爾德的丈夫路瓦栽的性格特點,以及如果瑪蒂爾德的項鏈沒有丟失又會怎麼樣等。學生通過討論,認為過去一直簡單地把瑪蒂爾德當作愛慕虛榮的小資產階級婦女形象來批判、否定是不太公正客觀的。認為她具有誠實、善良、質朴、堅韌、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1)她做衣服時能通情達理,善解從意;(2)盡管想入非非,但無非分之想,沒有自甘墮落;(3)能按時歸還項鏈,頗守信用;(4)沒有為了佔有項鏈而耍賴的不良想法,恪守道義等。這樣,學生就能打破權威,給瑪蒂爾德以全新的評價,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實屬難能可貴。158班李斌同學負責的學習小組研究分析《失街亭》中的諸葛亮形象,通過上圖書館、上網等方式查閱了大量資料,寫出的總結報告觀點新穎獨到,分析深刻透徹。他們認為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其品德高尚、智謀過人,是中國歷史上傑出人物的代表,但也有自負和臨機不決的一面。甚至大權獨攬,獨斷專行,自恃清高,聽不進逆耳忠言,錯殺魏延等。160班姜政偉同學負責的學習小組研究魯迅生平,更是成績突出,製作成20多頁的幻燈片,還列印了30多頁文稿,分別從「魯迅生平簡介」「魯迅雜文評價」「魯迅 小說評價」「空白與繁瑣——魯迅語言藝術評析二題」「結語」等方面加以陳述,很有深度,博得了同學的稱贊。這些研究性學習,既源於課堂,又不拘泥於課堂,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極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這是一般的語文課堂教學難以做到的。
文學評論。 指導學生寫文學評論,是基礎研究的最佳方法。因為它給讀和寫找到了一個最佳的結合點,同樣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再認識、再創造的機會。例如,執教《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一課安排五課時:學生閱讀課文1課時,確定課題;課外查閱資料2課時;交流評價2課時。在五個課時中寫出文學評論在課堂上交流,既加深了課文的理解,又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比較賞析是進行文學評論的重要手段。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它可以幫助學生打通思路,開闊視野。同是愛情詩,裴多菲的《我願意是急流》與舒婷的《致橡樹》就不同。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查閱資料,充分醞釀,寫出文章。
課外內容研究是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最佳體現。
筆者認為:課外研究是高於課本、高於課堂的研究,是「課堂研究」的延伸。過去,老師和學生在課本上特別是試卷上糾纏太多。學生視野不闊,思路不寬,知識不活,「高分低能」。因此,筆者認為語文教師應該樹立大語文觀(指語文的內容不僅涉及到各門學科的方方面面,而且還涉及到各種社會現象,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走出課本,走出課堂,學生才能真正學好學活語文。而每周一個課時的語文研究性學習為實現這個目標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老師可以自由揮灑才華,縱情享受教學的樂趣;學生可以在知識的海洋自由遨遊。
讓學生研究課外知識,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對大語文的學習興趣,教師對此進行適當的引導,並適時加以鼓勵。158班樊琳、李競超、鍾精明等三個學習小組分別組織了《研究UFO現象》、《研究曾國蕃》、《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專題,160班郭幸敏、郭雪姝等學習小組則分別組織了《研究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建安詩人曹植》專題,都花了不少精力,效果也很不錯。幾個學習小組的研究成果還獲得縣一等獎。
此外,學生還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去采訪地方領導、環保調查、到農村體驗生活,寫出內容詳實的調查報告。
總之,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它更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果在技術層面上注意策略,那麼必將提高學生的語文研究能力,開創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柒』 小學語文怎麼進行深度學習+博客
當視覺因太多淺表化、碎片化的語文教學而疲憊時,我們很渴望能看到有深度學習的語文課堂。不久前,在南通舉行的第五屆「中語杯」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初中組)觀摩研討會中,筆者看到了優秀同行為促成語文深度學習而做出的種種努力,很有感觸,形成與深度學習路徑的相關思考如下:
一方面,執教者在把語文課堂引向深度學習方面做出了有益嘗試:
1.及時抓住關鍵,激發深度學習的興趣
如果說一堂語文課就是一桌盛宴,那麼桌上必定有令人嚮往的主打菜餚,好的廚師應該推算到食客的期待,在此盡顯「烹飪」的功夫。本次活動中來自四川的鄧湘娟老師在《定風波》課堂上有這樣的環節:
師:有覺得難說或說不明白的句子嗎?
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師:到底有沒有風雨?(學生沉默)穿林打葉了啊,一蓑煙雨啊!怎麼就無了呢?
生:自然界的風雨是有的,人生中卻無風雨,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樂觀和豁達。
師:那麼什麼是「也無晴」呢?榮耀的時候,顯達的時候,風雨是外界的風雨,晴明是外界的晴明,我還是我。這是一種超脫,一種寵辱不驚!
鄧老師抓住了「風雨」這個關鍵詞語,啟發學生思考「一蓑煙雨」與「也無風雨也無晴」之間是否矛盾。其實這個問題對初中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因為他們既無蘇軾那樣的復雜經歷,也缺乏一定的知識積累和理性思維,所以一開始學生是沉默的。而此時的沉默正標示著學生對這個問題是感興趣的,他們的沉默正是深度學習的開始。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孫榮穎在《錢塘湖春行》的教學中也有這樣一個片段:
生:第二聯前一句主要寫燕子,後一句「幾處早鶯爭暖樹」中的「爭」寫出了鳥很多。
師:他說鳥很多。
生:「爭」寫忙碌,顯露了春的生機。
師:這里的「幾處」能換成「到處」,「誰家」能換成「家家」嗎?
生:不可以。這里寫出了早春鳥的活潑和作者的驚喜。
孫老師首先抓住了「爭」.這個關鍵字,注意對學生思維的深度挖掘。當學生領會了「爭」的含義後,『教師則用詞語置換的方法,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幾處」和「誰家」的表達作用,可謂引導得力,且都落在關鍵處。
如果我們在課堂上能抓住幾個關鍵點,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關注和思考這些點,那麼我們的課堂就容易走向深度學習。
2.適時穿插知識,提供深度學習的支撐
美國深度學習的研究者Eric Jensen和LeAnn Nickelsen認為追求深度學習時,教師要想法幫助學生預備與激活先期知識,以實現新知識與學生現有背景知識的聯結。本次教學觀摩會中,執教者能適時穿插知識點,為學生提供知識基礎和思維支撐:
內蒙古許彥老師教學《天上的街市》,在三讀詩歌後,介紹寫作背景和郭沫若相關作品,這有助於學生深入探尋詩人的內心世界;福建曾艷娟老師教學《梵天寺木塔》,是在體會了該文科學性與文學性結合的魅力之後,再介紹作者沈括和《夢溪筆談》的,這不僅顯得順理成章,而且會把學生由一篇文章導向一本書的認知;山西李躍魁老師在教學《春》的開始,先從甲骨文和金文中關於「春」的字形分析來探究其涵義,不僅增添了課堂的文化氣息,還興味盎然地把課堂引向了關於春的特點的描述,為學生深入思考作品的內涵提供了鋪墊。
3.結合語言訓練,明確深度學習的方向
語言與思維如同一個硬幣的正反面,它們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實際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訓練往往能為深度學習規定方向。廣西龍起珠老師執教的《老王》課堂上有這樣一幕:
師:請用兩個詞擴充題目為「____而
一的老王」,想想老王是個怎樣的人?
生:慷慨、熱心而朴實的老王。
師:「而」在這里前後有轉折關系,意思落在後面一個詞語上。
生:不幸而善良的老王
師:不幸表現在哪裡?哪裡又能看出善良?
這里教師藉助於講解「而」的用法,啟發學生從前後為轉折關系的詞語上探尋人物形象的不同側面,避免了學生思維的天馬行空,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陝西邱俊老師在教學《鳥》一文時,有一個環節,很受好評:
師:由「愛鳥」到「不忍看」似乎有矛盾。我們來看看,作者為什麼「愛鳥」而又「不忍看」呢?請看屏幕,完成填空:
我愛聽____,那____,讓我感到____。
我愛看____,那____,讓我感到____。
我不忍看____,那____,讓我感到____。
我不忍看____,那____,讓我感到____。
這個環節,思維的方向明晰,而且把思維訓練和表達訓練熔為一爐,對學生思維品質和表達能力的提升無疑起到了積極作用,有利於促使學生進入深度學習。
4.提供成熟範例,提升深度學習的層次
初中學生的思維和表達大多還停留在比較淺表的層面上,思考不到位或者表達不完善是課堂的常態,這就需要語文老師給予引導示範,幫孩子們打開思路,讓他們有章可循,觸類旁通,在模仿和舉一反三中激活思維,促使學習由淺層走向深度。本次活動中不少老師做到了這點。
廣東吳慧玲老師在執教《賣油翁》時,有一個「趣析故事」的環節,要學生說說賣油翁中的「兩」。這樣一個引自一篇已發表論文的創意,如果沒有一定的示範和引領,學生必然會莫名其妙,不知所措。教師提供了兩個相關的示例後,孩子們馬上興奮起來,他們圍繞文本,開始了自己的發現與探究之旅,一氣呵成地找出了四個與「兩」相關的例子。
湖北胡家俊老師在教學《古詩二首》時,課堂結構極為精巧。《望岳》由教師引導學生詳解,花了課堂近2/3的時間;而《春望》則依託教師的賞析思路,以學生自讀為主,只用了課堂1/3的時間,學生也基本上讀懂了詩歌內容和作者情懷。由教師的示範引路到學生的自主學習,標志著課堂學習走向了深入。
另一方面教者在探尋語文課堂深度學習路徑時也存在不足:
1.課堂機智不足,錯失深度學習契機
《記承天寺夜遊》課堂上一學生提出「蓋竹柏影也」一句流露出作者的失望,被教師以「這是陶醉啊,哪有失望呢」輕輕帶過。其實仔細品味,作者在陶醉於美景之餘,猛然發現「積水空明,藻荇縱橫」的美景只不過是鏡花水月的幻境,於是禁不住有些失望,進而產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的幽微感慨,這是極其合理的品悟,帶著孩子可貴的發現的眼光。此時教師只要耐心一些,讓孩子說說理由,或者交由大家討論,便是把課堂引向語文深度學習的良好契機!這種由於文本解讀不足和課堂機智的不夠,導致課堂上深度學習的機會被忽略的情形在本次活動中不在少數。
2.教者用力過度,沖淡深度學習意味
相對於導向深度學習不足的情況而言,觀摩中也發現一些「過分」追求語文深度學習的例子,尤其是讀寫結合的濫觴,有可能會沖淡閱讀教學本身的味道,使得閱讀在文本表面兜幾個圈子,就匆忙走向所謂的寫作深化訓練,這樣的課堂過猶不及,也不是我們所期待的語文深度學習。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治大國如烹小鮮」,意思是治國如同製作新鮮菜餚一樣,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怠慢,一切都要恰到好處,其實語文的深度學習也是如此。讓我們隨著這些優秀同行,積極投身語文課堂,去尋找和實踐更多的通向語文深度學習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