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千年老樹為衣架」的下一句是什麼
相傳解縉九歲時,其父偶攜至江邊洗浴,以其衣掛於老樹上,出對雲:「千年老樹為衣架。」縉對雲:「萬里長江作浴盤。」
望採納
『貳』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全練老樹笑了哪句是反問句
老樹笑了
一個荒涼的山坡上,有一棵老樹,老樹的旁邊有一株小野花內。
「唉」它嘆息驚動了容那朵野花,小野花問:「老爺爺,你為什麼嘆氣啊?」「你看看,幾十米之內,連一棵和我說話的樹也沒有。」小野花:「唉!」老樹說:「想當年,這一帶是歡天喜地的森林,後來人們為了賺錢就亂砍伐樹木,把我的同伴全部給砍掉。」說到這兒老樹禁不住的流下了淚水。
突然,不遠處傳來了人們的說話聲,老樹說:「看來我逃不過今天了。」正說完,走來了幾個小女孩。
她們走到了老樹旁邊出乎了老樹的意料,她低下了頭種下了許許多多的樹,她們每天都給樹澆水,到了下年春天,老樹竟然長出了碧綠的葉子,他又有了許許多多的同伴。
老樹笑哈哈地說你們一定有好報的。
『叄』 對聯『千年老樹為衣架』下一句是什麼
對聯『千年老樹為衣架』下一句是「萬里長江作浴盆」。
這是有關解縉敏對的一個小故事,具體如下:
解縉幼時去河裡洗澡,把脫下的衣服掛在河邊的老樹上,這時縣令來了,對解縉說,我出個對子,若對得出來衣服便給你,對不出來我可就拿走了。然後指著老樹說:「千年老樹為衣架。」解縉昂首,脫口而出:「萬里長江作浴盆!」縣令大異,遂還衣於縉。
(3)小學語文十年老樹後一句擴展閱讀:
其他有關解縉敏對的故事:
有一次解縉到一大商賈家收稅款。事前,商賈家調皮的女兒在宅前貼上對聯,心想,看你解稅官怎麼進屋。對聯雲:閑人免進,盜者休來。
解縉看罷一笑,叫人拿來筆往門聯左右各添三字便挺胸而入。商賈女兒出門一看,不得不佩服這位年輕稅官文思敏捷,巧補天成。原來解給將對聯補寫為:閑人免進賢人進,盜者休來道者來。
解縉(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學家。解縉自幼穎悟絕人,他寫的文章雅勁奇古,詩豪宕豐贍,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尤其擅長狂草,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
『肆』 夕陽西下,下一句是什麼
斷腸人在天涯。
原文: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庄戶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出處:《天凈沙·秋思》
作者簡介:
馬致遠(1250年-1321年),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創作背景: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凈沙·秋思》。
賞析: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並且准確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贊為秋思之祖這首成功的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徵。
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覺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經不能自己。至於成篇可讓人泣不成聲也。最絕處在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寫人之瘦而偏不寫人,由寫馬之瘦而襯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貧。路途跋涉之艱辛。求功名之困苦。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伍』 百年老樹難遇,十年舊愛難得是什麼意思
上百年的老樹不容易遇見,而能維持十年不變的愛情更難得
『陸』 多年老樹接好果,下聯是什麼
多年老樹接好果,
少壯新枝出俊花。
『柒』 名言警句-千年老樹當衣架後面一句是什麼 名言警句-千年老樹當衣後面一句是什麼
千年老樹為衣架
萬里長江作浴盆
『捌』 千年老樹當衣架,下面一句是什麼
萬里長江作浴盆.
『玖』 千年老樹為衣架的後面一句是什麼啊
千年老樹為衣架
萬里長江作浴盆
(一定對,老師教過)
『拾』 終極一班2第一集,當大東去到十年後斷腸人的攤子那個路宿者念的詩為什麼會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平沙)
「小橋流水人家」:出自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多指代江南水鄉的景色。「小橋流水人家」 是對人生美好時光的懷念,是一幅美麗安逸的生活畫面與前面的枯藤老樹昏鴉形成對比。
而王國維《人間詞話》中又被說成「小橋流水平沙」 (出自元人馬東籬《天凈沙》小令。)「馬東籬」為馬致遠晚號 。王國維一個大家為什麼把「人家」考成「平沙」,不考成「人家」?我也不知他老人家心裡什麼想法,蓋兩者皆有善本可考的緣故吧,我也不能說王國維的「平沙」就是錯的。在諸元刊本《樂府新聲》卷中、元刊本周德清《中原音韻定格》、明刊本蔣仲舒《堯山堂外紀》卷六十八、明刊本張祿《詞林摘艷》及《知不足齋叢書》本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等書者,"平沙"均作"人家",即觀堂《宋元戲曲史》所引亦同。惟《歷代詩余》則作"平沙" 。為什麼爭議這么大,我也難以述盡個中原因,本人並非古代文學專業,過去並未考究過這類問題。便是要問也需問宋元文學研究的專家、學者。
「人家」、「平沙」 各家版本說法不同,記住出處便可。中國大陸大學中學小學課本皆用「人家」,從不用「平沙」。兩者相比之下後者缺少生活氣息,與前面是一類的景象,就是堆砌了,無法形成對比,使詩歌畫面缺少變。用「平沙」,只寫出了景,卻沒了「人家」中的「人情味」的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