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淺談小學語文如何生活化
在我的教學工作中,作為一名教師,我總認為要做個有心人,讓數學專真正成為學生願學屬、樂學的學科,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實踐的空間和時間,才能調動大多數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大面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
② 怎樣讓生活化走進小學語文課堂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學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語文綜合素質是指能適應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前景的語文素養。要培養這種以促進人的發展為宗旨的綜合素養,新課程標准提出了聯系學生現實生活,加強語文實踐這一教改的途徑。下面我就從創建生活化的教學環境,建設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走出語文教學生活化的誤區等四個方面來談談我的一些實踐和思考。
一、創建生活化的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一方麵包括物質環境,主要指教室,也就是「學生的家」。另一方麵包括心理環境,主要指師生關系。
1、語文教學生活化物質環境的構建
主要是指各種布置要洋溢著知識的氣息和濃濃的童趣。比如說,隨著季節的變化,可以和學生一起動手把教室分別布置成「春色明媚」、「星光燦爛 」、「金秋豐收」、「冬日浪漫」等等不同的風格,可以給學生的語文學習增添很多樂趣。此外,教室里還可以根據本地的特產和本班學生的興趣、特長開辟養植角、探索角、科技角、圖書角、知心信箱等等,這些都會給學生的語文學習帶來幫助……一個課堂就是一所濃縮的學校,就是一個微型的社會。學生在這個課堂里,開展的不僅僅是語文學習,學到的也不僅僅是語文知識和技能,還有探索精神和人文關懷的滋養。學生也不僅僅是以「學生」的身份出現,他同時還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是充滿個性和靈氣的鮮活的生命。這樣,生活化的語文教學也才會有強有力的生命支柱和不竭的生命活力。
2、生活化的師生關系的建立
要實施語文教學生活化,就必須構建一種建立在生活基礎上的新型師生關系,這是生活化教學實施的前提。
一是教師要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一個具有良好外在形象的人,不管在什麼地方,總能獲得別人的好感,別人總喜歡接近他,願意同他交往。教師做的是育人的工作,所以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在學生面前,教師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語言上,做到談吐文雅,幽默風趣,感情真摯,條理性強;行為上,要舉止端莊,表情豐富,富有感染力。在裝扮上,要大方得體,恰如其分。有良好外在形象的教師容易把學生吸引到自己的身邊。
二是要構建民主的師生關系。要蹲下來看學生,了解他們的內心需求,尊重他們的興趣習慣,並注意保護他們的隱私;要多與學生交流,融入到他們的世界中,縮短和學生的心理距離,使學生能「親其師而信其道」;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做到公正公平,尤其要善待後進生,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使他們能滿懷信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課堂才會成為師生共同生活的家園,共同成長的樂園。
二、建設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來自於生活。教學時,我們應做到讓教學貼近生活,鼓勵學生用生活的標准去判斷,用生活的底蘊去詮釋,用生活的經驗去解讀,實現與文本的對話,讓學生在對生活的理解中實現對課文的理解、體會與升華。
1、抓住「聯系點」。抓住課文內容與生活實踐的聯系,設置情景,使學生、生活與文本零距離地對話,激發學生對文本的興趣,自覺地在生活中理解文本,並超越文本,用文本表現生活。如教學三年級下冊《剪枝的學問》時,正是隆冬時節,樹木都要剪枝。教師可結合校園里花木果樹的修剪來學習課文,從中學到剪枝的學問,獲取種植的技能。再根據自己的實踐寫體會,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地結合。
2、找准「沖突點」。抓住文中人物思想發生碰撞點,設置爭議,讓學生在辯論中明白道理。 如特級教師薛法根在教學三年級下冊《「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時,圍繞「放」與「不放」,師生分別扮演父子倆,結合日常生活,展開心靈對話。通過幾番辯論,「兒子」明白了遵守規定講誠信的重要性,心悅誠服又滿含遺憾地放掉了那條大大的鱸魚。
3、詮釋「困惑點」。對學生感到困惑、模糊不清之處著重討論。六年級下冊《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中寫到「……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晚上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有學生提出:天游峰九百多級台階,像一根銀絲一樣懸在空中,遊客是望而卻步、半途而廢,而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每天爬一千八百多級台階能不累嗎?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讓學生聯系自己平時爬樓梯、爬山的體會來討論這個問題。學生們有的說,每天爬一千八百多級台階肯定很累,但老人因為熱愛這份工作,所以再累再苦也覺得快樂;有的說因為他每天打掃,他已經鍛煉出來了,習慣這樣工作了;還有的說,他早已把自己當作了大山的一分子,能夠與大山生活在一起,再累的工作在他眼中也就不累了……學生走進了文本,把老人的工作、生活與思想融為一體,走進了人物的內心深處。從課堂走向生活的學習過程中,老人那種樂觀、豁達、頑強的精神深深刻在學生的心中,而且學生的語文能力也得到了增強。
4、補充「空白點」。對那些義在言外的想像空間加以擴充。如三年級上冊《小露珠》一課的結尾我設計了「小露珠就要走了,假如你是向日葵、白楊樹或者喇叭花,你想對小露珠說些什麼呢?」有的說:「多麼可愛的小露珠呀,你像鑽石那麼閃亮,像水晶那麼透明,像珍珠那麼圓潤,我怎麼願意讓你離開呢!」;有的說:「小露珠呀,小露珠,你用自己的身體滋潤花草樹木,讓萬物顯得更加生機勃勃,我多麼希望你一直陪伴著我們」;有的說:「小露珠呀,你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都很喜歡你。明天你可一定要再來呀!」……這都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積累迸發出的創造火花,是學生的生活經驗給語文課堂增添了活力。
三、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方式
《學會生存》一書指出:「小學教育的共同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學校不能和生活脫節,兒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為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裡,兒童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裡,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實施生活化教學的起點。教師在設計學習方式時,要盡可能拉近語文教學和學生生活的距離,使教學貼近生活,並能讓學生將所學運用於生活,在充滿童趣與樂趣的學習中健康成長。具體來說,要做好以下幾點:
1、觀察生活,學習課文
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指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增進感悟。
例如二年級上冊《夕陽真美》一文,同學們都見過夕陽,但真正去觀察它、領略它、感受它的卻不多。這一課安排在該冊的最後一課,學習這課時,已是隆冬時節。教師可根據「前移後續」的原則,在深秋最美的時候,就引導學生觀察夕陽,了解夕陽下落的過程和雲彩的色彩變化。到學習這課的時候,結合生活中的觀察體驗來學習,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得心應手了。學習課文以後,再進一步指導學生觀察隆冬時節的夕陽,並與深秋時候的夕陽作比較,讓學生在觀察中擴大視野,增進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像《蘋果里的五角星》《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等課文都可以採取這種「觀察——學習」的方式來學習。
2、再現生活,學習課文
每一篇課文都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但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學時應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學中可以通過現代媒體,直觀地展示課文所描述的情景;也可以以課本劇的形式,讓學生演一演課文內容,從而再現生活,把語言文字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像(五下)《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等科普類課文和《秦兵馬俑》等介紹名勝古跡的課文比較適用於多媒體教學;像《狐假虎威》等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童話、寓言、歷史故事等可以採取課本劇的方式來學習。採用「再現——學習」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但要注意選擇恰當的時機,要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提高語文素養為目標,不能以媒體和表演來取代語文學習。
3、體驗生活,學習課文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學生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引領學生走進生活,幫助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身臨其境地去感受、感悟和體驗。
如教學《只揀兒童多處行》(五下),我們可以帶學生到野外去尋找春天,感受春天;教學《快樂的節日》(二下),可以與學生一起以某個節日為主題,設計、開展慶祝活動,體會節日的快樂;教學《大自然的文字》(六上)可以組織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大自然的文字……這樣的學習,學生所體驗到的不僅僅是文字,所領悟到的也不僅僅是課文內容,而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4、想像生活,學習課文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遠屬於那些敢於想像,善於創造的人們。」在教材中,有許多內容是對生活充滿想像的。由於這類題材的文章大都是基於現實,又高於現實,所以給學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難度。語文教學時應鼓勵學生根據課文的描述大膽地想像,並把想像的內容通過繪畫、敘述等形式記載下來,將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體化。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悟,同時也訓練了學生對生活的憧憬。
例如《海洋——21世紀的希望》(六下)一文介紹了海洋豐富的物產以及與人類的密切關系,學生大都對它沒有過多的認識。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廣泛收集資料,並展開豐富的想像,與文本進行有機的融合,描繪自己心目中未來海洋的樣子,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
綜上所述,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只有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促進學生的語文能力與人文精神的和諧發展,語文課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5、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除了要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來學習語文,我們還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一是引導學生聯系學校生活學習語文。例如,班幹部競選,可以組織同學搞策劃,讓同學寫自薦書或上台演講;班級聯歡會,可以徵集最佳主持人台詞,競選主持人等等,以此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
二是引導學生聯系家庭生活學習語文。如一年級小朋友學習拼音,可以請學生回家教爸爸媽媽學習拼音來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可以充分利用家長的職業等資源組織學生設計廣告,介紹物產等等,都是學習語文和鍛煉語文能力的機會。
三是引導學生聯系社會生活學習語文。如學了《台灣的蝴蝶谷》、《鳥島》等課文後,可以讓學生做小導游,回去向家長、朋友作介紹;針對社會上一些不規范用字的現象,可以讓學生扮演文明小衛士,走入社會去糾正不規范用字的現象;針對當地的特產種植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讓學生們走出課堂,走進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用心來感受社會百態,寫出自己的感悟,用行動來展示自己對社會的關心。
總之,語文知識的學習與生活實踐絲絲相連,交相輝映,相得益障。只有讓生活的靈魂進入學校,深入課堂,不斷完善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的外在內化與內在外化的過程,才能真正貫通阻隔語文學與用之間的壁壘。語文教學只有紮根於生活這片活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
③ 如何構建生活化的小學語文課堂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學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語文綜合素質是指能適應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前景的語文素養。要培養這種以促進人的發展為宗旨的綜合素養,新課程標准提出了聯系學生現實生活,加強語文實踐這一教改的途徑。下面我就從創建生活化的教學環境,建設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走出語文教學生活化的誤區等四個方面來談談我的一些實踐和思考。一、創建生活化的教學環境教學環境,一方麵包括物質環境,主要指教室,也就是「學生的家」。另一方麵包括心理環境,主要指師生關系。 1、語文教學生活化物質環境的構建主要是指各種布置要洋溢著知識的氣息和濃濃的童趣。比如說,隨著季節的變化,可以和學生一起動手把教室分別布置成「春色明媚」、「星光燦爛 」、「金秋豐收」、「冬日浪漫」等等不同的風格,可以給學生的語文學習增添很多樂趣。此外,教室里還可以根據本地的特產和本班學生的興趣、特長開辟養植角、探索角、科技角、圖書角、知心信箱等等,這些都會給學生的語文學習帶來幫助……一個課堂就是一所濃縮的學校,就是一個微型的社會。學生在這個課堂里,開展的不僅僅是語文學習,學到的也不僅僅是語文知識和技能,還有探索精神和人文關懷的滋養。學生也不僅僅是以「學生」的身份出現,他同時還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是充滿個性和靈氣的鮮活的生命。這樣,生活化的語文教學也才會有強有力的生命支柱和不竭的生命活力。 2、生活化的師生關系的建立要實施語文教學生活化,就必須構建一種建立在生活基礎上的新型師生關系,這是生活化教學實施的前提。一是教師要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一個具有良好外在形象的人,不管在什麼地方,總能獲得別人的好感,別人總喜歡接近他,願意同他交往。教師做的是育人的工作,所以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在學生面前,教師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語言上,做到談吐文雅,幽默風趣,感情真摯,條理性強;行為上,要舉止端莊,表情豐富,富有感染力。在裝扮上,要大方得體,恰如其分。有良好外在形象的教師容易把學生吸引到自己的身邊。二是要構建民主的師生關系。要蹲下來看學生,了解他們的內心需求,尊重他們的興趣習慣,並注意保護他們的隱私;要多與學生交流,融入到他們的世界中,縮短和學生的心理距離,使學生能「親其師而信其道」;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做到公正公平,尤其要善待後進生,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使他們能滿懷信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課堂才會成為師生共同生活的家園,共同成長的樂園。二、建設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來自於生活。教學時,我們應做到讓教學貼近生活,鼓勵學生用生活的標准去判斷,用生活的底蘊去詮釋,用生活的經驗去解讀,實現與文本的對話,讓學生在對生活的理解中實現對課文的理解、體會與升華。 1、抓住「聯系點」。抓住課文內容與生活實踐的聯系,設置情景,使學生、生活與文本零距離地對話,激發學生對文本的興趣,自覺地在生活中理解文本,並超越文本,用文本表現生活。如教學三年級下冊《剪枝的學問》時,正是隆冬時節,樹木都要剪枝。教師可結合校園里花木果樹的修剪來學習課文,從中學到剪枝的學問,獲取種植的技能。再根據自己的實踐寫體會,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地結合。 2、找准「沖突點」。抓住文中人物思想發生碰撞點,設置爭議,讓學生在辯論中明白道理。 如特級教師薛法根在教學三年級下冊《「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時,圍繞「放」與「不放」,師生分別扮演父子倆,結合日常生活,展開心靈對話。通過幾番辯論,「兒子」明白了遵守規定講誠信的重要性,心悅誠服又滿含遺憾地放掉了那條大大的鱸魚。 3、詮釋「困惑點」。對學生感到困惑、模糊不清之處著重討論。六年級下冊《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中寫到「……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晚上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有學生提出:天游峰九百多級台階,像一根銀絲一樣懸在空中,遊客是望而卻步、半途而廢,而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每天爬一千八百多級台階能不累嗎?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讓學生聯系自己平時爬樓梯、爬山的體會來討論這個問題。學生們有的說,每天爬一千八百多級台階肯定很累,但老人因為熱愛這份工作,所以再累再苦也覺得快樂;有的說因為他每天打掃,他已經鍛煉出來了,習慣這樣工作了;還有的說,他早已把自己當作了大山的一分子,能夠與大山生活在一起,再累的工作在他眼中也就不累了……學生走進了文本,把老人的工作、生活與思想融為一體,走進了人物的內心深處。從課堂走向生活的學習過程中,老人那種樂觀、豁達、頑強的精神深深刻在學生的心中,而且學生的語文能力也得到了增強。 4、補充「空白點」。對那些義在言外的想像空間加以擴充。如三年級上冊《小露珠》一課的結尾我設計了「小露珠就要走了,假如你是向日葵、白楊樹或者喇叭花,你想對小露珠說些什麼呢?」有的說:「多麼可愛的小露珠呀,你像鑽石那麼閃亮,像水晶那麼透明,像珍珠那麼圓潤,我怎麼願意讓你離開呢!」;有的說:「小露珠呀,小露珠,你用自己的身體滋潤花草樹木,讓萬物顯得更加生機勃勃,我多麼希望你一直陪伴著我們」;有的說:「小露珠呀,你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都很喜歡你。明天你可一定要再來呀!」……這都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積累迸發出的創造火花,是學生的生活經驗給語文課堂增添了活力。三、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學會生存》一書指出:「小學教育的共同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學校不能和生活脫節,兒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為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裡,兒童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裡,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實施生活化教學的起點。教師在設計學習方式時,要盡可能拉近語文教學和學生生活的距離,使教學貼近生活,並能讓學生將所學運用於生活,在充滿童趣與樂趣的學習中健康成長。具體來說,要做好以下幾點: 1、觀察生活,學習課文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指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增進感悟。例如二年級上冊《夕陽真美》一文,同學們都見過夕陽,但真正去觀察它、領略它、感受它的卻不多。這一課安排在該冊的最後一課,學習這課時,已是隆冬時節。教師可根據「前移後續」的原則,在深秋最美的時候,就引導學生觀察夕陽,了解夕陽下落的過程和雲彩的色彩變化。到學習這課的時候,結合生活中的觀察體驗來學習,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得心應手了。學習課文以後,再進一步指導學生觀察隆冬時節的夕陽,並與深秋時候的夕陽作比較,讓學生在觀察中擴大視野,增進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像《蘋果里的五角星》《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等課文都可以採取這種「觀察——學習」的方式來學習。 2、再現生活,學習課文每一篇課文都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但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學時應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學中可以通過現代媒體,直觀地展示課文所描述的情景;也可以以課本劇的形式,讓學生演一演課文內容,從而再現生活,把語言文字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像(五下)《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等科普類課文和《秦兵馬俑》等介紹名勝古跡的課文比較適用於多媒體教學;像《狐假虎威》等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童話、寓言、歷史故事等可以採取課本劇的方式來學習。採用「再現——學習」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但要注意選擇恰當的時機,要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提高語文素養為目標,不能以媒體和表演來取代語文學習。 3、體驗生活,學習課文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學生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引領學生走進生活,幫助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身臨其境地去感受、感悟和體驗。如教學《只揀兒童多處行》(五下),我們可以帶學生到野外去尋找春天,感受春天;教學《快樂的節日》(二下),可以與學生一起以某個節日為主題,設計、開展慶祝活動,體會節日的快樂;教學《大自然的文字》(六上)可以組織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大自然的文字……這樣的學習,學生所體驗到的不僅僅是文字,所領悟到的也不僅僅是課文內容,而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4、想像生活,學習課文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遠屬於那些敢於想像,善於創造的人們。」在教材中,有許多內容是對生活充滿想像的。由於這類題材的文章大都是基於現實,又高於現實,所以給學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難度。語文教學時應鼓勵學生根據課文的描述大膽地想像,並把想像的內容通過繪畫、敘述等形式記載下來,將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體化。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悟,同時也訓練了學生對生活的憧憬。例如《海洋——21世紀的希望》(六下)一文介紹了海洋豐富的物產以及與人類的密切關系,學生大都對它沒有過多的認識。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廣泛收集資料,並展開豐富的想像,與文本進行有機的融合,描繪自己心目中未來海洋的樣子,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綜上所述,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只有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促進學生的語文能力與人文精神的和諧發展,語文課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5、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除了要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來學習語文,我們還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是引導學生聯系學校生活學習語文。例如,班幹部競選,可以組織同學搞策劃,讓同學寫自薦書或上台演講;班級聯歡會,可以徵集最佳主持人台詞,競選主持人等等,以此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二是引導學生聯系家庭生活學習語文。如一年級小朋友學習拼音,可以請學生回家教爸爸媽媽學習拼音來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可以充分利用家長的職業等資源組織學生設計廣告,介紹物產等等,都是學習語文和鍛煉語文能力的機會。三是引導學生聯系社會生活學習語文。如學了《台灣的蝴蝶谷》、《鳥島》等課文後,可以讓學生做小導游,回去向家長、朋友作介紹;針對社會上一些不規范用字的現象,可以讓學生扮演文明小衛士,走入社會去糾正不規范用字的現象;針對當地的特產種植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讓學生們走出課堂,走進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用心來感受社會百態,寫出自己的感悟,用行動來展示自己對社會的關心。總之,語文知識的學習與生活實踐絲絲相連,交相輝映,相得益障。只有讓生活的靈魂進入學校,深入課堂,不斷完善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的外在內化與內在外化的過程,才能真正貫通阻隔語文學與用之間的壁壘。語文教學只有紮根於生活這片活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
④ 如何讓語文課堂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學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語文綜合素質是指能適應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前景的語文素養。要培養這種以促進人的發展為宗旨的綜合素養,新課程標准提出了聯系學生現實生活,加強語文實踐這一教改的途徑。下面我就從創建生活化的教學環境,建設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走出語文教學生活化的誤區等四個方面來談談我的一些實踐和思考。
一、創建生活化的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一方麵包括物質環境,主要指教室,也就是「學生的家」。另一方麵包括心理環境,主要指師生關系。
1、語文教學生活化物質環境的構建
主要是指各種布置要洋溢著知識的氣息和濃濃的童趣。比如說,隨著季節的變化,可以和學生一起動手把教室分別布置成「春色明媚」、「星光燦爛 」、「金秋豐收」、「冬日浪漫」等等不同的風格,可以給學生的語文學習增添很多樂趣。此外,教室里還可以根據本地的特產和本班學生的興趣、特長開辟養植角、探索角、科技角、圖書角、知心信箱等等,這些都會給學生的語文學習帶來幫助……一個課堂就是一所濃縮的學校,就是一個微型的社會。學生在這個課堂里,開展的不僅僅是語文學習,學到的也不僅僅是語文知識和技能,還有探索精神和人文關懷的滋養。學生也不僅僅是以「學生」的身份出現,他同時還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是充滿個性和靈氣的鮮活的生命。這樣,生活化的語文教學也才會有強有力的生命支柱和不竭的生命活力。
2、生活化的師生關系的建立
要實施語文教學生活化,就必須構建一種建立在生活基礎上的新型師生關系,這是生活化教學實施的前提。
一是教師要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一個具有良好外在形象的人,不管在什麼地方,總能獲得別人的好感,別人總喜歡接近他,願意同他交往。教師做的是育人的工作,所以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在學生面前,教師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語言上,做到談吐文雅,幽默風趣,感情真摯,條理性強;行為上,要舉止端莊,表情豐富,富有感染力。在裝扮上,要大方得體,恰如其分。有良好外在形象的教師容易把學生吸引到自己的身邊。
二是要構建民主的師生關系。要蹲下來看學生,了解他們的內心需求,尊重他們的興趣習慣,並注意保護他們的隱私;要多與學生交流,融入到他們的世界中,縮短和學生的心理距離,使學生能「親其師而信其道」;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做到公正公平,尤其要善待後進生,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使他們能滿懷信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課堂才會成為師生共同生活的家園,共同成長的樂園。
二、建設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來自於生活。教學時,我們應做到讓教學貼近生活,鼓勵學生用生活的標准去判斷,用生活的底蘊去詮釋,用生活的經驗去解讀,實現與文本的對話,讓學生在對生活的理解中實現對課文的理解、體會與升華。
1、抓住「聯系點」。抓住課文內容與生活實踐的聯系,設置情景,使學生、生活與文本零距離地對話,激發學生對文本的興趣,自覺地在生活中理解文本,並超越文本,用文本表現生活。如教學三年級下冊《剪枝的學問》時,正是隆冬時節,樹木都要剪枝。教師可結合校園里花木果樹的修剪來學習課文,從中學到剪枝的學問,獲取種植的技能。再根據自己的實踐寫體會,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地結合。
2、找准「沖突點」。抓住文中人物思想發生碰撞點,設置爭議,讓學生在辯論中明白道理。 如特級教師薛法根在教學三年級下冊《「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時,圍繞「放」與「不放」,師生分別扮演父子倆,結合日常生活,展開心靈對話。通過幾番辯論,「兒子」明白了遵守規定講誠信的重要性,心悅誠服又滿含遺憾地放掉了那條大大的鱸魚。
3、詮釋「困惑點」。對學生感到困惑、模糊不清之處著重討論。六年級下冊《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中寫到「……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晚上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有學生提出:天游峰九百多級台階,像一根銀絲一樣懸在空中,遊客是望而卻步、半途而廢,而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每天爬一千八百多級台階能不累嗎?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讓學生聯系自己平時爬樓梯、爬山的體會來討論這個問題。學生們有的說,每天爬一千八百多級台階肯定很累,但老人因為熱愛這份工作,所以再累再苦也覺得快樂;有的說因為他每天打掃,他已經鍛煉出來了,習慣這樣工作了;還有的說,他早已把自己當作了大山的一分子,能夠與大山生活在一起,再累的工作在他眼中也就不累了……學生走進了文本,把老人的工作、生活與思想融為一體,走進了人物的內心深處。從課堂走向生活的學習過程中,老人那種樂觀、豁達、頑強的精神深深刻在學生的心中,而且學生的語文能力也得到了增強。
4、補充「空白點」。對那些義在言外的想像空間加以擴充。如三年級上冊《小露珠》一課的結尾我設計了「小露珠就要走了,假如你是向日葵、白楊樹或者喇叭花,你想對小露珠說些什麼呢?」有的說:「多麼可愛的小露珠呀,你像鑽石那麼閃亮,像水晶那麼透明,像珍珠那麼圓潤,我怎麼願意讓你離開呢!」;有的說:「小露珠呀,小露珠,你用自己的身體滋潤花草樹木,讓萬物顯得更加生機勃勃,我多麼希望你一直陪伴著我們」;有的說:「小露珠呀,你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都很喜歡你。明天你可一定要再來呀!」……這都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積累迸發出的創造火花,是學生的生活經驗給語文課堂增添了活力。
三、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方式
《學會生存》一書指出:「小學教育的共同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學校不能和生活脫節,兒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為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裡,兒童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裡,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實施生活化教學的起點。教師在設計學習方式時,要盡可能拉近語文教學和學生生活的距離,使教學貼近生活,並能讓學生將所學運用於生活,在充滿童趣與樂趣的學習中健康成長。具體來說,要做好以下幾點:
1、觀察生活,學習課文
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指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增進感悟。
例如二年級上冊《夕陽真美》一文,同學們都見過夕陽,但真正去觀察它、領略它、感受它的卻不多。這一課安排在該冊的最後一課,學習這課時,已是隆冬時節。教師可根據「前移後續」的原則,在深秋最美的時候,就引導學生觀察夕陽,了解夕陽下落的過程和雲彩的色彩變化。到學習這課的時候,結合生活中的觀察體驗來學習,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得心應手了。學習課文以後,再進一步指導學生觀察隆冬時節的夕陽,並與深秋時候的夕陽作比較,讓學生在觀察中擴大視野,增進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像《蘋果里的五角星》《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等課文都可以採取這種「觀察——學習」的方式來學習。
2、再現生活,學習課文
每一篇課文都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但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學時應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學中可以通過現代媒體,直觀地展示課文所描述的情景;也可以以課本劇的形式,讓學生演一演課文內容,從而再現生活,把語言文字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像(五下)《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等科普類課文和《秦兵馬俑》等介紹名勝古跡的課文比較適用於多媒體教學;像《狐假虎威》等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童話、寓言、歷史故事等可以採取課本劇的方式來學習。採用「再現——學習」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但要注意選擇恰當的時機,要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提高語文素養為目標,不能以媒體和表演來取代語文學習。
3、體驗生活,學習課文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學生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引領學生走進生活,幫助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身臨其境地去感受、感悟和體驗。
如教學《只揀兒童多處行》(五下),我們可以帶學生到野外去尋找春天,感受春天;教學《快樂的節日》(二下),可以與學生一起以某個節日為主題,設計、開展慶祝活動,體會節日的快樂;教學《大自然的文字》(六上)可以組織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大自然的文字……這樣的學習,學生所體驗到的不僅僅是文字,所領悟到的也不僅僅是課文內容,而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4、想像生活,學習課文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遠屬於那些敢於想像,善於創造的人們。」在教材中,有許多內容是對生活充滿想像的。由於這類題材的文章大都是基於現實,又高於現實,所以給學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難度。語文教學時應鼓勵學生根據課文的描述大膽地想像,並把想像的內容通過繪畫、敘述等形式記載下來,將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體化。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悟,同時也訓練了學生對生活的憧憬。
例如《海洋——21世紀的希望》(六下)一文介紹了海洋豐富的物產以及與人類的密切關系,學生大都對它沒有過多的認識。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廣泛收集資料,並展開豐富的想像,與文本進行有機的融合,描繪自己心目中未來海洋的樣子,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
綜上所述,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只有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促進學生的語文能力與人文精神的和諧發展,語文課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5、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除了要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來學習語文,我們還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一是引導學生聯系學校生活學習語文。例如,班幹部競選,可以組織同學搞策劃,讓同學寫自薦書或上台演講;班級聯歡會,可以徵集最佳主持人台詞,競選主持人等等,以此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
二是引導學生聯系家庭生活學習語文。如一年級小朋友學習拼音,可以請學生回家教爸爸媽媽學習拼音來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可以充分利用家長的職業等資源組織學生設計廣告,介紹物產等等,都是學習語文和鍛煉語文能力的機會。
三是引導學生聯系社會生活學習語文。如學了《台灣的蝴蝶谷》、《鳥島》等課文後,可以讓學生做小導游,回去向家長、朋友作介紹;針對社會上一些不規范用字的現象,可以讓學生扮演文明小衛士,走入社會去糾正不規范用字的現象;針對當地的特產種植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讓學生們走出課堂,走進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用心來感受社會百態,寫出自己的感悟,用行動來展示自己對社會的關心。
總之,語文知識的學習與生活實踐絲絲相連,交相輝映,相得益障。只有讓生活的靈魂進入學校,深入課堂,不斷完善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的外在內化與內在外化的過程,才能真正貫通阻隔語文學與用之間的壁壘。語文教學只有紮根於生活這片活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
四、走出語文教學生活化的誤區
「生活化」已成為語文教學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然而我們也要防止走進語文教學「生活化」的誤區。
1、要基於生活而不囿於生活
[案例]有位教師在教學一年級語文上冊《家》時,為了達到「逼真」的效果,在教室里擺放了很多家用物品,還讓學生帶了很多玩具和食品,教室里變得琳琅滿目,儼然成了一個「家」。還有位教師在教學五年級上冊《裝滿昆蟲的口袋》時,布置學生每人帶一種昆蟲,教師還在教室里掛了很多裝飾精美的昆蟲標本。教室成了一個「昆蟲園」。
[反思] 語文教學「生活化」是不是一定要讓學生置身於現實生活情境中呢?當然不是。上述案例中的教師片面理解「生活化」的含義,為了追求「生活化」的教學而不惜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把語文課堂布置得和現實生活十分相似。《中國教育報》就有一位專家針對上述現象提出要計算教學成本的觀點。我們認為,原汁原味的真實生活不能等同於語文,把「生活」搬入課堂應該進行「語文化」的處理,一個故事、一段影像資料、一些教具或者是一些圖片等都可以成為我們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的素材。當然,如果條件允許、操作比較簡易的話,我們不妨將學生帶到現實中去認識語文、學習語文、應用語文,去體驗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要兒童化的生活而不是成人化的生活
[案例]有位教師在《陶校長的演講》(五上)中教學「第一問是什麼?為什麼把健康的身體放在第一位?如何讓我們的身體更健康」 時,教師首先補充了一種流行的觀點,即「身體是1,學習、工作、財富等都是0。有了身體健康這個『1』, 學習、工作、財富等才有意義;如果沒有身體健康這個『1』, 學習、工作、財富等就都沒有意義。」然後舉了許多名人和長壽老人鍛煉身體的體會。其實,在教師闡述了觀點以後,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說說怎樣做才可以更健康,學生的體會會更深刻。還有一節一年級教學「出」和「入」的識字課,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了城市生活中的各種出入口,簡直就像走迷宮,弄得座位上的農村小孩子不知如何「出」「入」,本來可以上得很清楚的一堂課,結果反而讓學生雲里霧里。
[反思] 語文教學應當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或生活現實出發。上述案例中,教學內容、教學情境和語文練習確實與現實生活聯系比較密切,但更多的是從教師這個成人的視角設計的。這種從成人的視角設計的「生活化」,往往脫離小學生的現實生活。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適合學生實際的「生活化」,而不能自以為是,自作多情地把成人的「生活化」理解為學生的「生活化」。
3、要引領生活而不是迎合生活
[案例]這是在校級公開課《雲房子》(二上)的一個小片斷。在學習第二節時,教師請學生說一說最喜歡哪一座雲房子,並說說理由。學生各抒己見,有說喜歡大樓房、大禮堂一樣的雲房子的,有說喜歡大冬瓜那樣的雲房子的,還有說喜歡像花兒樣的雲房子的。這時,有一位學生說喜歡一點點小的雲房子,因為沒有人來和他搶,也沒有人來和他擠,很舒服。教師很高興地重復了一遍學生的答案,進入了下一個環節的教學。
[反思]在以上的案例中,學生們的思維應該說非常活躍,學得也比較主動,都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但是,教師在學生的認識發生偏差時,卻沒能做好引領。我們猜想,那位喜歡一點點小的雲房子的學生,可能是平時比較膽小,不大喜歡和同學交往,經常擔心有同學會「欺負」他;也可能是他具有獨生子女通常有的自私心理,不大願意和大家分享快樂。學生的見解大多源於對生活的認識,作為教師,要樹立「教學即教育」的大教育觀,善於從學生的回答中捕捉和生成教育資源,適時地進行引領,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這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具體體現。可惜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是教師迎合學生,重復學生的答案,而不作引領和提升。像以上的案例中,教師可以提示學生:一個人住在雲房子里多寂寞呀,雲房子盡管小,但找個好朋友一塊兒在裡面玩還是可以的,那該多有意思呀;或者引導學生從一點點小的雲房子的可愛處著手,談談自己對雲房子的喜愛之情。
4、要真實的生活而不是空洞的生活
[案例]學了《真情的回報》(六下),教師讓學生結合生活談體會。學生談了王順友、李春燕熱情為大家服務,得到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稱號;談到了護士護理病人付出了真情,得到了「白衣天使」的稱號;還有老師辛勤哺育下一代,付出了真情,得到了「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稱號。這些都是「真情的回報」。應該說,學生對「真情的回報」是有了認識了,但學生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榮譽稱號上,而對身邊實實在在付出真情和需要幫助的人卻沒有一人提及。
[反思]「聯系生活談體會」是我們語文教學,特別是學習思想性比較強的課文常做的一項練習。正因為「常做」,所以學生們也漸漸地摸到了一些「門道」,懂得了一些答題的「套路」。但這些「門道」和「套路」往往會使學生步入「假、大、空」的境地,而起不到真正的「聯系生活談體會」的「悟情」、「導行」作用。其實,生活中最能感動人心的往往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細節。一個充滿真情的眼神,往往要比一句響亮的口號更能觸動人們的心靈。所以,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細微處感悟真情,從而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5、要生活化的語文而不是生活化的生活
[案例]在某次評優課上,一位選手執教蘇教版二年級上冊《雲房子》。為了幫助學生體會小鳥們的快樂心情,教師讓學生當小鳥,在假想的雲房子里自由地作客、玩耍。這下,學生們可開心啦!一個個離開座位,滿教室亂跑。幾百名聽課的教師看著幾十名學生在「表演區」瘋跑,整整跑了近十分鍾還不肯停下來,一個個目瞪口呆。
[反思]課堂教學,是靜悄悄的革命。它既需要溫度,更需要深度,只有建立在深度之上的溫度,才有價值;沒有深度的熱熱鬧鬧的課堂,往往寓示著膚淺與淺薄。在教學活動過程中,一些教師為了體現「生活化」,過分突出生活情境的創設,將語文知識的學習置於從屬地位,濃郁的生活氣息在很大程度上沖淡了語文的本味。語文教學「生活化」的主體應當是「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的目的不僅僅是要把學生帶入到一個他們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變得豐富生動、扎實有效。
語文教學「生活化」永遠是語文教學實踐和研究活動的主題之一。美國教育家華特說的「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極其簡單而又非常深刻地揭示了語文與生活的關系,可以說,它是我們進行語文教學必須遵循的一條規則。我們只有基於這條「地平線」,組織語文教學活動,方能托起語文教學這輪「紅太陽」,迎來語文教學的「艷陽天」。
⑤ 如何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生活化」
一、 課題的提出
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觀念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便是老師和學生的終極目標。在這個目標的影響下,學生很少涉獵課本以外的東西,盡管經過許多年語文課堂上的學習,但依然積累淺薄,閱讀面狹窄;寫文章時言之無物,沒有生活;學得很苦卻收獲很少,對語文課感興趣的同學越來越少,厭學情緒較濃。
我們不難發現在教學中常有這樣的課堂:學生有思維,但無智慧;有行動,但無熱情。因為老師沒有把生活中鮮活的事實引入課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實不是沒有出現在教材、課堂或作業中,遺憾的是,這種生活事實僅僅是以例證的角色出現的。當教師為了說明某個觀點、證明某種結論、鞏固某一記憶時,事實才臨時被拉進了課堂,而此時此刻的生活事實,已經不是那種能給人熱情、沖動、直覺、遐想的事實,它是被人製作、化妝過的一個道具或角色。老師講得很辛苦,學生卻絲毫沒有感觸,因為這不是他有體會、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實,他是被動的、勉強的理解事實,而要讓他再寫出這種生活來就更是難上加難了。這種僵死的課本,僵死的課堂教學,最終僵死了他們的思想。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用來反映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的。要使學生真正扎扎實實地掌握並得心應手地運用語文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須打破語文與生活之間的「厚障壁」,讓語文教學與學生心靈相溝通,讓語文課堂與社會天地相接壤,使語文教學突破「應試語文」的束縛而成為「生活化語文」、「語文生活化」。正如於漪老師所言:「變語文自我封閉性為開放性,開發語文教育空間,面向生活,面向社會,面向活潑的學生。」語文這一門學科是最富內蘊和思想的,是最富有靈氣與詩性的,這些特點決定了真正的語文教育決不能只局限於教材,只局限於課堂,而應該使語文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達到「語文生活化」和「生活語文化」的理想境界。
蘇軾有詩雲:「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活水」指的就是豐富的社會生活。我們的課題「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研究」就是針對當前語文教學為了教而教,遠離生活遠離學生興趣的現狀提出來的。
二、概念界定
「生活化」即將學生從抽象、虛擬的課本堆中解脫出來,給學生感受自然、社會、事實、事件、人物、過程的機會,使學生在與實在世界的撞擊、交流中產生對世界、對生活的愛,從而自發地、主動地去獲取知識。
「語文生活化教學」是指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學生生活相結合,使課堂教學方式變成學生積極參與、樂於參與的生活過程。它包括三層意義:(一)教學目標的生活化,即教學目標不僅是知識技能,更重要地培養學生學習的願望能力,和適應未來生活的基本素質。(二)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內容與社會生活、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三)教學活動方式生活化。即教學活動是學生樂於參與、主動參與的生活過程。教學生活化的學生主體,關注學生需要和豐富的社會生活,使學生既學到知識,而且語文素養得到主動發展。 三、研究目標: (一)教師方面
讓教師努力研究改進傳統的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陳舊的課堂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並要在解放教師教學思想,改變教學理念,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把語文學習和生活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廣泛的生活實踐與閱讀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積累,提高語文的實踐能力、審美情趣和創造思維。
(二)學生方面
小學各年級課件教案習題匯總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
通過課題的研究和實施使學生將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習語文的綜合能力,讓語文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功效。
(三)構建以語文活動和語文環境為雙翼的新的語文教學體系。 四、研究內容:
(一)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全面實施語文課堂生活化教學研究
研究改進課堂教學,壓縮語文課文的教學時數,提高教學效率;在短時、高效的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語文素養:突出自學能力的培養;突出閱讀能力和習慣的培養;突出寫作表達能力的訓練和培養;突出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和培養;突出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突出情感的熏陶與感染。
(二)構建以語文活動和語文環境為雙翼的新的語文教學體系,實施「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應該強化語文課外閱讀和其他課外活動,溝通語文教學同其他各科教學,語文教育和學校其他各項教育活動的聯系,創設良好的語文環境,構建一個開放性的語文教學新體系。
1、學生生活積累研究。研究如何指導學生加大課外閱讀量和寫作量,提高學生語文整體素質。學會在廣泛的閱讀中吸取他人對生活的體驗,並將生活的「活水」引入語文教學。同時要讓學生走出狹窄的課堂天地,融入廣闊的社會大課堂中去吸收養料,培養學生自己吸收文化並能靈活運用的能力。
2、學生生活實踐研究。研究如何通過建立課外活動基地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積極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使他們懂得「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的道理。最終走出狹窄的課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走向世界。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礎上,學會創造生活。這個創造性一方面要在學生的寫作方面反映出來,所有的習作是內心體驗的反映,言之有物,言為心聲,有思想,有想像,有創新;另一方面也要在學生創造性的開展語文活動中體現,自辦刊物、報紙,自辦電視台、廣播站,成立劇社等。
五、研究的初步成效
經過一年的研究探索,學生在搜集處理信息、閱讀感受、理解等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1、激發了閱讀興趣,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閱讀教學生活化,從傳統教育的「知識本位」向「人的發展本位」回歸,回到人的感性的、具體的、現實的、流動的生活中,方法多樣得當,課堂效率高,大大減少了教學中的無效勞動,學生普遍具有想學習,會學習,能學習,能學會的素質,學習活動在自覺、主動、愉悅的狀態下進行。因此學生課業負擔明顯減輕。
2、學生個性特長得到較好發展。教學生活化十分重視在生活中實踐,注重情感體驗,學生具有豐富的積累,語感較好。生活化教學重視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多種愛好,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了較好發展。
3、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課外閱讀是學生生活的內容,也是提高學生生活質量、豐富生活內容的重要途徑,是學生豐富語言表達和生活認識能力的重要渠道。課外閱讀對於學生認識能力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開展教學生活化的研究,除了抓課堂四十分,更應激勵學生在生活中閱讀。一年來,實驗班的學生每人都有一本閱讀記錄本,每天出聲朗讀課外文章半小時,記錄閱讀篇目,請家長督促。至今學生已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每天沒閱讀半小時睡不著覺,閱讀已成為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4、合作精神明顯加強。在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只有在群體的交流與合作中,學生個體的語文學習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很注重學生的合作精神的培養。 六、課題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1、本課題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要求課教師能在平時的實踐中,將某些現象、想法、感受及時總結、提煉,並能上升至理論層面,而在這方面,我覺得自己還遠遠沒有達到。
2、學生層次不整齊,加上現有的條件有限(如學生家庭條件的限制)使得課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
3、本課題研究成果主要通過課題總結報告、教學研究論文等形式呈現。但是,如何使這些成果能夠深刻體現設想中「生活化」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實到日常具體教學過程中,還也是一個研究難點。
「讓講台成為舞台、讓教室成為社會、讓學生成為演員、讓教師成為導演」,將語文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將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過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學生感受到語文源於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慾望,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這就是我今後研究的主要方向。
⑥ 如何讓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生活化
口語交際能力是一種生活交往能力,學生學習口語交際為的就是更好地生活,而生活又為學生的口語交際訓練創造了無盡的源泉,生活與口語交際密不可分。口語交際,這過去甚至現在仍經常被忽視的教學部分,為什麼老師會疏於對它的重視,我想並不是老師們不重視,不知道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對於學生來講的重要意義,同行們在教學中也教學這部分,只苦於對口語交際課如何上,或如何讓學生真正學到交際的本領而困惑,所以實施口語交際的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學到交際的本領,如何讓學生真正實現交際,變得尤為重要,我覺得我們應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學會交際,在生活中實踐交際的能力,實現練於課堂,得益於課外,讓學生掌握交際的技能,養成與人交往、待人處事的交往能力。口語交際教學只有從生活出發,以生活為平台,讓口語交際的教學過程成為生活化的學習過程,我們的口語交際教學才有雙向的和諧與互動、心靈與心靈的碰撞,學生才會說起來,語言才會活起來,口語交際訓練才能真正動起來。
一、口語交際 「生活化」利於消除學生習作「恐懼症」
小學生為什麼要學寫作文?因為「寫作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是交流和表達的重要方式」。人在什麼時候需要表達和交流?當然是在日常生活中。所以,小學生寫作文,不是「寫作」,而是「習作」,是為了能在生活中輕松自如地表達內心、與他人交流,是為了掌握一項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重要本領,它是生活的一部分。這一理念從作文的本質出發,避免了教師用「寫作」的標准來衡量學生習作,避免了用太多的清規戒律去約束學生習作;讓他們能在習作中自然傾吐,自由表達。因此,有利於消除學生習作「恐懼症」。
二、是使用教材,科學設計。
口語交際的材料安排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的還配了相應的圖畫,並精心設計了提示或問題;不論是話題的安排還是版面的設計都努力貼近學生興趣,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有話可說也愛說。這些來自於生活的話題,喚起了學生生活的記憶、親身的體驗,使學生的生活與交際課堂實現了真正的零距離。只要教師對這些話題的口語交際教學過程進行科學的設計,就一定會讓學生感覺生活豐富多彩、交際得心應手。
三、是深入生活,延伸空間,豐富交際話題。
教材中有一些學生樂說、愛說的交際題材,但是由於學生平日的觀察等方面的能力不強,因此有些交際題材學生交際起來難以展開,還需教師課前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加深體驗。如「小小新聞發布會」,可讓學生走向社會、村莊、廠礦企業,了解搜集有價值的新聞,在這一觀察調查過程中,讓學生從多方面了解我們身邊的新鮮事,使學生對一些大家熟視無睹的生活現象這一話題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話愛說。
四、在家庭生活中,實踐交際本領
學生生活的時間最長的還是在家庭中,因此,讓學生實踐交際能力的機會,延伸到家裡是非常有必要的,於是,我做了這樣的嘗試;我讓學生把自己一天的所見所聞講給父母親聽,內容不限,可以是班上發生的,校車上發生的,路上看到的、聽到的。也可以是和兄弟姐妹之間發生的事,可以是趣事,可以是為某一事,倆人之間進行的或爭執、或交流,把這些過程錄音下來,每周評出「交際能手」,並在班級「展播」,這對於內向的孩子也是一種有效的交際途徑。做了這樣的嘗試之後,我深刻地發現,交際的時間跨度大了,不再局限於學校;願意交際的面廣了,不再局限於個別人;交際的內容多了,不再言之無物;交際的話題多了,不再言不由衷。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口語交際的內容,口語交際是生活的工具,豐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學生交際的舞台,就是學生交際的源泉,教師在課堂中創設情境,教給學生交際的方法,還應利用課外時間,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交際的本領
⑦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現生活化教學
怎樣讓小學語文課堂生活化
前言 教學活動的生活化,就是以生活現實為背景,將教學活動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將生活元素引進課堂。實現生活化的小學語文教學,讓小學生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上解放出來,更真切地去體會生活,感受語文知識的重要性,能夠讓教學目標的實現更全面。將當代小學語文教學目標轉變為以生活為主題的目標,讓生活與學科學習得以有效結合,有利於學生多項能力的培養。但小學語文課堂生活化改革還存在一定問題,促進生活化教學的深入發展,還需要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一、小學語文課堂生活化意義 首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審美情境。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會利用灌輸式的方法進行教學,對課本上的內容進行機械化地講解。而小學生只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被動地接受教師傳遞出來的信息,學生對於課本內容的理解,往往建立在主觀印象上。但生活化的課堂,可以促進學生與課本內容的互動與接觸,讓學生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與學習內容結合在一體,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其次,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每一位小學生都在不同方面具有過人之處,小學生的能力與潛能是不可估計的。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組織方法較為單一,一刀切的教學方法並不適用於每一位學生。學生個人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發揮,潛能也不能完全發掘出來。生活化的課堂,往往會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更多地考慮小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讓小學生的特長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有所發揮。 二、小學語文課堂生活化方法 促進生活化小學語文課堂的打造,需要小學語文教師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內容,開發出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方法。具體方法如下: 1.加強語文教學形式的生活化 在教學過程中,要打造生活化的語文課堂,教師需要促進教學形式的豐富化。 首先,教師要加強生活化環境的創設。小學生,只有在身臨其境的情境下,才能夠真正了解學習內容中的情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也要利用情境,促進學生體驗學習內容,從而發現文章中所蘊含的情感,了解語文學科的魅力。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小學生創設情境,促進小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體。 其次,教師要引導小學生盡情地表現。在語文教學中,許多文學作品都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對於小學生來說,語文學習的難點不在於理解文學作品的內容,而是獲得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教師要多用靈活的教學形式,組織學生將課本內容編排成課本劇,讓小學生變成小演員去演繹,在表演的過程中去感受作者傳達出的情感。比如在講解《小蝌蚪找媽媽》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先對文章進行瀏覽,從中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讓小學生自由結組進行課本劇的編排,從而促進課堂氛圍的活躍。在這樣的活動中,課堂情境也可以得到有效地創設,有利於小學生情感的表達與情感的理解。 另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化的辯論。生活中的辯論主題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針對語文教學內容,選擇一些與其相關的生活主題,讓小學生去辯論,去表達。小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對於不同的事物會有不同的想法,對於同一個課文,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形式。所以,在課堂中組織小學生開展生活化的辯論活動,讓小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有利於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講解《植物媽媽有辦法》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說一說自己媽媽能夠採用的生活小妙招,並選擇其中的一個小妙招的積極作用進行辯論,促進小學語文課堂質量的提高。 2.加強語文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構建生活化的課堂,需要教師抓住生活化的主題,將課堂內容進行生活化改革,利用生活中的內容,擴展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視界,讓學生在生活知識的圍繞下去理解文章。 首先,教師要利用生活化的內容去吸引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將課本內容與生活內容進行聯系,從小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促進學生與課本互動,往往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解《風娃娃》的時候,教師可以從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尋問小學生感受到的最大的風,對風的感受,促進學生接觸到與課文學習內容相關的生活內容。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去展示幾張有關於風的圖片,讓小學生對其進行描述,闡述風對自己生活的影響。 其次,教師要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力量。教師可以對小學語文作業形式進行創新,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去完成語文知識的鞏固,從而促進小學生成為語文知識的探究者。比如在講解《農業的變化真大》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植物園或者開展一次郊遊,讓小學生通過生活化的實踐活動去感受農業發展的變化。作業形式的轉變,有利於小學生建立創新型的作業觀,也有利於小學語文課堂的生活化。 3.提高語文教師專業素質 要構建生活化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師需要對自己的專業素質水平進行提高。學校要加強小學語文老師隊伍的建設,針對語文專業知識以及創新型教學方法,對小學語文教師進行定期培訓,從而讓教師認可生活化教
⑧ 淺談如何凸現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的生活化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我認為: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上最主要的是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一、課堂語言趣味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識字、寫字是低年級教學重點。為了達到《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的目標,我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恰當運用趣味性的語言,不僅活躍課堂氣氛,融洽了師生關系,還促進了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讓每位學生都喜歡學習漢字。 筆順規則是低年級識字、寫字教學中的一大難點。教學中,我抓住低年級學生直觀形象的思維特徵,恰當發揮趣味語言這一潤滑劑的作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回」字時,許多同學老是喜歡先封口後寫裡面的部分。課上,我按照同學們錯誤的筆順把這些字寫在黑板上,並風趣地說:「你們也太不禮貌了。明明見爸爸回來了,還先把門關上,叫爸爸怎麼不生氣?」學生聽了,個個心領神會。 二、課堂情境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低年級的課文短小精悍,在閱讀教學中,我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感,學生在朗讀的同時也在接受美的熏陶,讓說話訓練與朗讀訓練緊密相連。 如,我在教《小小的船》時,作了如下設計: (配樂,師描述並貼「夜空圖」;生閉上眼睛根據描述做動作,想像)讓我們一起飛向藍天,坐到月亮上。看,藍藍的天上有許許多多星星一閃一閃,在向我們眨眼。彎彎的月亮多像一隻小船,讓我們飛吧,飛吧!飛上藍天,坐到月亮上。(貼上小女孩)師問:小姑娘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你坐在月亮上還看到了什麼?說話訓練:我坐在月亮上,看見( )。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後,反復指導朗讀課文第二句。在這樣富有童趣的情境中讀讀練練;誦讀感受語言美,學生讀得美美的,並很快悟出其中之意;說話時想像意境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展開說話:東方明珠、長城、流星、外星人等一一閃現在他們眼前。扎實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學生學習興趣盎然。 三、課堂作業趣味性,喚起學生學習慾望。 作業的設計可寫、可讀、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讓每項活動增加目的性,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聽、說、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符合他們好奇、愛動、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把語文技能的培養與活動相貫穿,讓學生對作業充滿興趣。 因此,我設計作業盡量使作業靈活新穎,富有情趣,吸引學生。如,很多學生喜歡繪畫,學習古詩《鵝》,我讓學生根據詩文畫一隻「美麗的大白鵝」,把鵝在水中游的動作、神態用畫展示出來;學習問句,我讓學生做打電話游戲題,讓學生扮演打電話人、聽電話人互相問候,理解問句的語氣;很多學生喜歡寫模仿文,學了《四季》,我讓學生也當詩人寫一首《四季之歌》。這樣的作業喚起了學生的學習慾望,更樂意學習語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不用老師多講,學生也會主動積極地學習語文,這樣對學生一生發展受益無窮。
⑨ 如何有效實現小學低段生字教學生活化
如何有效實現小學低段生字教學生活化
在新課標中,強調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能力也包括其中。在低段語文教學中,培養終身受益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能力,是低段語文教師的一個重要目標。而識字教學是低段教學的重點,怎樣使它不再孤立地為識字而識字,怎樣讓他貼近孩子的生活,讓識字教學也豐滿、鮮活起來,讓我們一起來透過案例看事情本身
片斷一:
在組織學生進行集中識字時,教者在處理「數不清」這個詞時是這樣做的:
師:想一想,課文中說什麼數不清?
生:課文中說雨點兒數不清。
師:板畫雨點,孩子看這是數不清的雨點兒嗎?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添畫。
評析:孩子們在這個板畫過程中,人人得到了參與,而且興趣盎然。從開始的一個個擺著手、搖著腦袋告訴老師:「不夠!不夠!還不夠!」隨著老師密密麻麻地添畫,他們笑了,笑著那樣天真、燦爛,紛紛點著頭「夠了,夠了!」
將簡筆畫請進語文課堂,幫助孩子理解詞語的意思,直觀、形象、孩子們也一目瞭然,勿需老師多言。將只可意會的東西,通過這種方式得到有效地「言傳」
。
之後師相機引讀——數不清的什麼?什麼數不清?
生:數不清的雨點兒
師:那你知道生活中還有數不清的什麼嗎?
此問題拋出後,教室里靜悄悄的。我猜想:難道是這個問題太難?要不要自己說幾個例子呢?正在自己糾結之餘,我終於看見了一雙小手舉了起來,可那眼神分明寫著「不確定」。於是我指了指窗外,摸了摸了頭發,在我的指示下,孩子們一下子頓悟,豁然間就有好幾雙小手,一生說:「數不清的頭發」我順勢摸摸孩子的頭說道:「果然數不清!」孩子們哈哈大笑起來,之前緊張的氛圍一掃而空,又一生站起來:「數不清的葉子」,看著他那得意的模樣我追問道:「哪裡有數不清的葉子?」
生:樹上有數不清的葉子。
師:你不僅會說短語還會說句子,真是能幹!(他笑得更燦爛了,此刻孩子們像打開了話匣子,紛紛舉手)
生:數不清的螞蟻
師:數不清的螞蟻在幹嘛?
生:數不清的螞蟻在搬家呢!
師:真是勤勞的螞蟻!恭喜你,你也會說句子。
生:天上有數不清的氣球!(教師欣喜地豎起大拇指)
生:教室里有數不清的老師。(教師微笑地用手勢打「√」)
評析:教者看似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引發了孩子們的思考。課堂上叢由開始的零星發言變成了小手林立,接著在教者簡短的點撥中,孩子們不僅會說詞,還會說句子。這是一種生活的積累;這是一次言語的實踐;這更是一種跳躍——啟發孩子思維的跳躍;引導孩子將生活中的事物進行積累、內化的跳躍;引導孩子會表達的語言跳躍。我們教師有這樣聯系生活教語文的意識,才能迸發出孩子的靈性,使他們放飛思維、妙語連珠。
片斷二:
在教授完所有生字後,教者淡淡一笑:「『飄』字捨不得離開了,因為它找到了朋友『落』,組成了一個新的詞語叫——?」孩子們異口同聲道:「飄落」。接緊著,教者拿出一張白紙,舉過頭頂,讓白紙至上而落,隨著紙片的悠然落地,教者問道:「誰能用剛認識的一個詞描繪老師的表演?」一生字正腔圓地答道:飄落。教者點點頭,接著說:「孩子們再看看,是怎樣落下來的?」教者再一次舉起白紙,等一張張好奇的小眼睛都盯著手中紙片時,再一次松開了手。這一次紙片在空中悠悠然地飄著,彷彿知道自己成為了矚目的焦點,甚至調皮地在空中打著旋兒後才不緊不慢地落了地。孩子們的腦袋隨著紙片在空中劃出的弧線,也跟著在頸脖間晃動。紙片悄然落地,孩子的笑容也悄然綻放。他們紛紛舉起手想匯報自己看到的結果。一生站起來說:「紙片是慢慢地,輕輕地落下來。」教者見其他孩子露出了贊同的目光,便追問著:「那我們讀的時候也要輕輕地讀,跟老師讀一讀——飄落,飄落」
師:在生活中,你看見過什麼東西飄落下來呢?
生:雪花從空中飄落下來
師:漫天飛舞,多美!可你剛剛把雪花摔痛了,輕輕地讀一讀。
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將「飄落」讀得很輕柔。
師: 「還見過什麼飄落下來?」
生: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將飄落一詞說得既慢又輕)
師:像什麼一樣?
生:像黃蝶。
師:連起來說一次
生: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像黃蝶一般翩翩起舞。
師:真美!
評析:這兩個片斷,不管是第一個片斷用簡筆畫理解「數不清」還是第二個片斷中用觀察法理解「飄落」的意思,它們都採用了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直觀、形象的方式進行。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聯系生活積累、運用詞語。我們不難看出教者在教授生字時,不是就識字而識字,而是遵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進行,遵循低段教學的特點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當然並不是每一個生字都要這樣訓練,我們也要選擇好契機、選擇好訓練點。在教者的點撥下一個個答案即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這些畫面是由文字引發的,是在腦海中描畫的,這既是想像的表達,也是生活的表達,這一切都是源於生活的積累。因為語文不能脫離生活。通過這樣的訓練將生活與語文有機地整合,讓語文生活化,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⑩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幾點思考
怎樣讓小學語文課堂生活化前言 教學活動的生活化,就是以生活現實為背景,將教學活動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將生活元素引進課堂。實現生活化的小學語文教學,讓小學生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上解放出來,更真切地去體會生活,感受語文知識的重要性,能夠讓教學目標的實現更全面。將當代小學語文教學目標轉變為以生活為主題的目標,讓生活與學科學習得以有效結合,有利於學生多項能力的培養。但小學語文課堂生活化改革還存在一定問題,促進生活化教學的深入發展,還需要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一、小學語文課堂生活化意義 首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審美情境。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會利用灌輸式的方法進行教學,對課本上的內容進行機械化地講解。而小學生只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被動地接受教師傳遞出來的信息,學生對於課本內容的理解,往往建立在主觀印象上。但生活化的課堂,可以促進學生與課本內容的互動與接觸,讓學生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與學習內容結合在一體,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其次,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每一位小學生都在不同方面具有過人之處,小學生的能力與潛能是不可估計的。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組織方法較為單一,一刀切的教學方法並不適用於每一位學生。學生個人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發揮,潛能也不能完全發掘出來。生活化的課堂,往往會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更多地考慮小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讓小學生的特長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有所發揮。 二、小學語文課堂生活化方法 促進生活化小學語文課堂的打造,需要小學語文教師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內容,開發出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方法。具體方法如下: 1.加強語文教學形式的生活化 在教學過程中,要打造生活化的語文課堂,教師需要促進教學形式的豐富化。 首先,教師要加強生活化環境的創設。小學生,只有在身臨其境的情境下,才能夠真正了解學習內容中的情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也要利用情境,促進學生體驗學習內容,從而發現文章中所蘊含的情感,了解語文學科的魅力。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小學生創設情境,促進小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體。 其次,教師要引導小學生盡情地表現。在語文教學中,許多文學作品都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對於小學生來說,語文學習的難點不在於理解文學作品的內容,而是獲得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教師要多用靈活的教學形式,組織學生將課本內容編排成課本劇,讓小學生變成小演員去演繹,在表演的過程中去感受作者傳達出的情感。比如在講解《小蝌蚪找媽媽》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先對文章進行瀏覽,從中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讓小學生自由結組進行課本劇的編排,從而促進課堂氛圍的活躍。在這樣的活動中,課堂情境也可以得到有效地創設,有利於小學生情感的表達與情感的理解。 另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化的辯論。生活中的辯論主題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針對語文教學內容,選擇一些與其相關的生活主題,讓小學生去辯論,去表達。小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對於不同的事物會有不同的想法,對於同一個課文,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形式。所以,在課堂中組織小學生開展生活化的辯論活動,讓小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有利於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講解《植物媽媽有辦法》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說一說自己媽媽能夠採用的生活小妙招,並選擇其中的一個小妙招的積極作用進行辯論,促進小學語文課堂質量的提高。 2.加強語文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構建生活化的課堂,需要教師抓住生活化的主題,將課堂內容進行生活化改革,利用生活中的內容,擴展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視界,讓學生在生活知識的圍繞下去理解文章。 首先,教師要利用生活化的內容去吸引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將課本內容與生活內容進行聯系,從小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促進學生與課本互動,往往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解《風娃娃》的時候,教師可以從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尋問小學生感受到的最大的風,對風的感受,促進學生接觸到與課文學習內容相關的生活內容。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去展示幾張有關於風的圖片,讓小學生對其進行描述,闡述風對自己生活的影響。 其次,教師要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力量。教師可以對小學語文作業形式進行創新,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去完成語文知識的鞏固,從而促進小學生成為語文知識的探究者。比如在講解《農業的變化真大》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植物園或者開展一次郊遊,讓小學生通過生活化的實踐活動去感受農業發展的變化。作業形式的轉變,有利於小學生建立創新型的作業觀,也有利於小學語文課堂的生活化。 3.提高語文教師專業素質 要構建生活化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師需要對自己的專業素質水平進行提高。學校要加強小學語文老師隊伍的建設,針對語文專業知識以及創新型教學方法,對小學語文教師進行定期培訓,從而讓教師認可生活化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