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人教版語文必修4名著導讀《談美》薦文
胡經之薦書:《談美》
作為名人,肯定有他一生鍾情的一本書。那本書可以是他學術的延伸,也可以是他的助手。那本書,已經不是他作為學養的需求了,因為他讀的書已經太多,歲月都在書中浸泡著。一半是生活,一半是書籍。書的靈魂會圍著他的生活打轉。深圳的名人亦不例外。
胡經之:
朱老的《談美》讓我受益終生
胡經之先生是國內美學界的著名學者,八十年代初深大籌建之時即來到深圳,對深圳的高等教育作出了莫大的貢獻。生於江南的書香家庭、19歲即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的胡經之先生,在大半個世紀以來讀的書可謂汗牛充棟,而對他影響至深的書是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的《談美》。
「朱先生的書告訴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人看待事物至少有三種態度:第一是實用的,第二是科學的,第三是美感的。美學研究的就是第三種態度。」胡經之從小在太湖邊上讀書,蘇州園林和自然風光的美景早已深入骨髓,朱先生的理論好比一把火炬,讓他獲得了重觀世界的一道路徑。中學畢業後,胡經之懷著對朱先生的仰慕之情考入了北京大學,並在進入學校第一年的春節上門去拜訪了朱先生,從此開始了三十多年的深厚友誼。
朱老這本書除了是胡經之先生的美學啟蒙以外,更是胡經之先生的學術起點。「朱老書中很多觀點我都同意,除了一點,他認為大自然本身沒有美醜可談,美與不美在於個人主觀意願。但我認為,世界上本來就有美醜,能否感受到美取決於個人的美學修養和眼光。大學時我以這個問題作為研究的主要方向。當時我的觀點是和宗白華先生一致的,我們三人經常就美醜的問題進行爭辯。」但除此之外,對朱先生思想的汲取讓胡經之先生的學術如虎添翼,後來胡經之的著作《文藝美學》便是在朱先生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現在我還常常翻閱這本書,我的學術研究是成長在朱先生的肥沃土壤之上的,但我使用的只是一部分,後人將在這座富礦中繼續挖掘到無窮無盡的寶藏。」
讀《談美》
看完朱光潛的《談美》,感覺好像聽到了蘇格拉底的談話,翻看了塞涅卡的書信,閱讀了蒙田的隨筆,一些眾人皆知的道理和微不足道的小事,被他用來闡明自己的理論。深入淺出,微言大義。一滴水雖小,卻能從中看見七彩的陽光;一片枯葉的飄落雖不起眼,卻能預示著秋的來臨;眼睛在整個身體中占的比例很小,但你仔細觀察它,卻能洞悉人心;脈搏的跳動經常讓人意識不到,但醫生認真感受它,則可以了解你的身體狀況。理論希望為我們揭示事物的本質,它是抽象的,但它卻來源於無數的具體現象。在生活中,我們看到的現象太多了,心中的誤解也太多了,而這本書,正是一位能夠幫助我們撥開迷霧,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朋友。
我們生活的世界像一本有歧義的書,書里有著各種各樣的解釋。「真」的領域有邏輯學來研究,「善」的領域有倫理學來研究,「感性」的領域則有美學來研究。美從哪裡來?美是什麼?美是怎樣的?一連串的問題等待著美學去回答。開卷有益,作善至祥。讀完《談美》,確實對美學有了一點體味。
⊙美,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感受
記得好像是2000年,國際大專辯論會上有這樣一個辯題:美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感受。當時場上雙方唇槍舌劍,說得天花亂墜,把我弄得一頭霧水。說它是客觀存在,有些大家看起來很難看人的,在藝術家那裡也許就是美人,這顯然是人主觀意願的作用;說它是主觀感受,倒也不完全是,畢竟美是有一定標準的,不是純主觀的。
世界,遠遠不止於地球這顆行星,遠遠不止於我們整個物理性的宇宙。世界物理性地和邏輯性地從人身體的現在條件出發向外伸展。它從我們的位置、時間和方式出發向外伸展——在所有的空間、時間和邏輯方向上。世界太大了,無限的大,我們則太渺小。還是禪者說的好: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讀完最後一節,心裡覺得很震撼。「人生的藝術化」,可以說是朱光潛美學研究的理想目標,這是一個十分詩意的令人神往的境界。「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是不藝術的,正猶如同是一種頑石,有人能把它雕刻成一座偉大的雕像,而另一個人卻不能使它『成器』,分別全在性分與修養。」任何理論和學說,都來源於對於世界和生活的思考,但卻又經常給人感覺遠離生活之感。想起孔子曾和曾點、季路、冉有、公西赤坐在一起,聽他們的政治理想。四人說完後,孔子最終贊賞曾點的意思。曾點希望自己能夠陶醉在禮樂教化所帶來的社會和諧、人民安樂的景象之中,使禮樂教化真正滲透到人們的生活里。朱光潛似乎也有同樣的意思,美是藝術的,它就在生活中。我們藝術的生活,讓美滲透在生活中,使生活即是藝術,即是美。這是何等美麗的境界啊。
看完這一節,又想起叔本華的一段話:「事實上當我們正在進行某項偉大事業或創造某件不朽作品時,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的本身。我們每日辛勤勞作,考慮的只是達到眼前的目標,完成當下的計劃。然而,只有當我們把人生看作一個聯系著的整體時,我們的品質和能力才能展現其真實面貌。我們也才能明白,在形形色色的情境中,彷彿是某種幸福的靈感引導著我們在千百條趨向毀滅的道路中,選擇那唯一真實的途徑。」日子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它可以是普通的,也可以是特殊的,關鍵在於你怎樣去看它。人生也是如此,你覺得它是一本日歷,每天撕掉一頁就少一頁,那你的人生就是麻木的、情趣乾枯的。你覺得它是一本日記,每天記錄一些故事就會使你的生命豐富一些,那你的人生就是積極的、情趣豐富的。在這個世界上,青史留名、活得轟轟烈烈的人畢竟是少數,我們不過都是些平凡人,但我們要相信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獨一無二。我們是平凡人,但我們要做有情趣的平凡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中國的民樂其實很美,寧靜、淳樸且毫無功利性,但是我們的心太浮躁了,聽不下去這些「土氣」的東西。但是,在傷心的時候偶然聽到《二泉映月》,在高興的時候湊巧聽到《金蛇狂午》,也會怦然心動,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夜來香其實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有人聞得到,因為白天的人心太浮躁。如果一個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靜,就會發現夜來香、桂花、七里香,連酷熱的中午也是香的。城市裡的綠地越來越多了,每天從旁邊經過的時候,總是匆匆忙忙。其實只要稍作停留,會發現草地里的野花和蒲公英很美,在其間蹦蹦跳跳的喜鵲和麻雀也很可愛。世界上並不缺少美,少的只是發現美、感受美的心靈。還是那句話:「慢慢走,欣賞啊!」
《談美》導讀
作者:鞦韆夢 出自:夢的天空 瀏覽/評論:154/2 日期:2008年5月17日 20:30
品讀美學之味,領會藝術之神
一、【作者檔案】
朱光潛,美學家、文藝理論家與翻譯家。1897年9月19日,他生於安徽桐城的一個經濟上破落的書香之家。他從6歲到15歲,一直接受父親的私塾教育。私塾教育是他承受深厚傳統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
1916年,他考入武昌高等師范學校中文系,次年進香港大學,主攻教育學。
1922年畢業後,他在上海中國公學和浙江上虞春暉中學執教,並與匡互生、朱自清、夏丐尊、葉聖陶、豐子愷等人在上海成立了立達學園,籌辦開明書店和《一般》雜志(後改名《中學生》。
1923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教育系後,他到吳淞中國公學校教英文,兼任校刊《旬刊》主編。
1925年夏,他受公費到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修英國文學及藝術史,兼修哲學、心理學。1929年畢業,便轉入倫敦大學,同時在法國巴黎大學注冊,後又入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以論文《悲劇心理學》獲文學博士學位;1929年畢業後轉入倫敦大學文學院,次年進入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文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
1933年秋回國,他先後在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任教,並曾任四川大學文學院院長、武漢大學教務長、北京大學文學院代理院長。,
1936年初,他邀集北平的一些詩人學者梁宗岱、朱自清、馮至、俞平伯、卞之琳、何其芳、沈從文、李健吾、曹葆華等,組成「讀詩會」;同年5月,又與胡適、顧頡剛、羅常培、吳世昌、沈從文等發起成立「中國風謠學會」。
1937年5月,他任《文學雜志》創刊的主編。他在發刊詞中提出了「自由生發,自由討論」的口號。這個刊物成為「京派」作家的主要陣地,在當時文藝界有過較大影響。在這個階段也是他文藝創作的一個成長期。
1942年起他任武漢大學外文系主任兼教務長;抗戰勝利後,重返北京大學任西語系教授,並曾代理文學院院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一直是北京大學教授,歷任二、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三、四屆中央委員,中國美學學會會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香港大學名譽教授等職。但他主要從事美學研究工作,試圖以馬克思主義指導自己的學術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學理論問題上,提出了獨到的見解,成為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是我國現代比較美學和比較文學的拓荒者之一。此外他還致力於翻譯西方美學名著,他的數量眾多的譯著和譯文為我國的美學研究和文藝理論研究鋪平了前進的道路。
1986年3月6日,他在北京病逝。
二、【內容提要】
《談美》一書的主體部分共有十五個章節,對其進行分析,大致的觀點有:美感產生的條件,美感與相似心理的辨別,對美本身的分析,藝術與游戲以及藝術創造的條件。
(一)前三章說到的是『態度、距離和移情』即美感產生的三個必要條件。
(1)我們的態度是美感產生的首要條件。
作者以對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說明我們看待事物時,總會帶有自己獨特的態度。這由於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而那實用層次的態度是我們的本能對物質慾望的反映,因而它帶有很強的功利性;但對於美或美感而言,它是物質活動之外的有意義,是精神的,也是無功利的,就如文中說的「在審美的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專於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動偏於直覺,活動空間也更廣闊無疆」。美是從我們的態度中得來的,那麼美代表了一種精神;而作為精神與心靈的主體的我們,我們會從藝術作品中獲得自己心靈的滿足,也體味出了在實用與科學中無存的性質,此時我們便是獲得了美感。因為審美的態度正是審美及美的存在的意義,所以藝術作品才能獲得不朽,於人才更親切。
(2)距離是美感產生的另一個因素。作者引用典故「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說明:我們在審美的過程中是不能以一種實用的態度,因為美的差別是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這個距離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只有「均衡」、「適當」才能引起美感。
(3)移情是美感產生的又一個條件。
作者在第三章說到,「推己及物」即「移情」會讓我們對於自身以外的客觀事物,產生了審美的情素,移情和美感經驗是有密切關系的。但移情不一定就是美感經驗的產生,不過美感經驗中卻常含有移情作用。經過一系列的「推己及物」和「以物及我」,即是移情的美感經驗---物與我情趣之間的往復迴流後,心裡有美的意象,美的情素,則是美感產生的功效。
(二)作者是從下面三對名詞的區別來說明美感與相似心理的辨別的。
首先是美感與快感。
作者以「血色艷麗的英國姑娘比希臘女神鵰像美」鮮明生動的例子證明,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而快感則起於實際要求的滿足。美感是起於形象的直覺,是一種極自由的活動,甚至要達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同時美感的態度是不帶意志的,是帶有快感享受的,但快感並不一定就是美感;美感經驗是直覺的而不是反省的。
二是美感與聯想的區別。
「聯想」是知覺、記憶和想像發生的基礎,而藝術審美離不開知覺的想像,因此,藝術中美感的發生是聯想的必然之果。美感起於直覺,不帶思考,但聯想卻帶有思考性質;美感是帶有聯想的,但聯想並不一定就是美感。這些聯想縱然有時能提高觀者對於某件藝術品的審美好感,但作品本身的美卻未必因此而增加,反因精神的渙散而減少。這是所謂的「美感經驗實際上都是堅持實際人生的態度,在藝術本身以外求它的價值」。
三是考證批評和審美之別。考證批評不是欣賞,它也沒有固定的評價標准,我們對藝術形象本身分析時,要慎重,並不能帶有主觀功利性的目的。作者認為欣賞之前的考證批評是必要的。批評的態度是冷靜的,不雜情感的;欣賞的態度則注重我們情感與物的姿態的交流。遇到文藝作品,我們不能始終持批評的態度,那麼會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經驗。
終上所述,審美的過程中是帶有快感、聯想和考證批評的,但快感、聯想和考證批評並不就是美感。
(三)對美本身的分析。
1、首先作者是從人的角度與物的角度(「美之人情」與「美之物理」)來分析美的本身的。物需先有存在的可能性,然後能使人覺得它美,人不能完全憑心靈創造出美來。即美之中既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也就是說「美的形象是心靈從混亂的自然中所創造成的整體,美的物件首先是自然的」。
2、另外作者從對相關的兩種審美態度(批判寫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錯誤)進行比較分析,深入地分析美的本身。
3、對於美本身的分析,還體現在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具體關系中。自然美可以化為藝術丑,自然丑也可以化為藝術美;但藝術美醜和自然美醜是兩件事;藝術美不是靠模仿自然美而得來的。
(四)本書在藝術與游戲。同游戲一樣,藝術創造把欣賞所得的對象主觀化,使它成為一個具體的情景,然後通過某種媒介,造出一種具體的作品來。但藝術終究高於游戲,因為藝術帶有社會責任性。當藝術創造出一個意象之後,作者還要進一步把這種意象轉化成具體的形象,而游戲只需自我滿足,自我盡興而已。
(五)文章的後部分是藝術創造的條件。
藝術創作是藝術的生命力,其條件是想像。各種想像發揮各自的功能,更好地進行情境表達,完成藝術創作。而情感是藝術創作的原動力。情感的發生由一種意象而得來的,才有發生的可能;換一種情感就意味著換了一種意象,而情感飽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種格律裡面的,具有程式化特點的。但是形式化的格律有束縛藝術的弊端,所以在格律中我們既要承襲共同的東西,也要在恪守群性的前提下做到個性的隨心所欲,要讓情感從束縛中掙得自由,在整齊中醞釀出變化。另外,模仿是表現意象的本領,但不能一味地模仿。作者叮囑我們要記住:凡是藝術家必須要是一半是匠人,要模仿;一半是詩人,在模仿中要有自己的妙悟。
三、【個性導讀】
《談美》是朱光潛先生懷著一種崇高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來完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話的語言把高深的美學問題講得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從而起到了凈化讀者心靈、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
(一)美是什麼?美感又是什麼?
對於我們青少年朋友來說,這些問題似乎深奧得雲山霧罩。但是作者卻從一個具體的事例入手,從三種不同人對於一棵古松的不同態度來談。他舉例說:同一棵古松,木材商看到的是它值多少錢,植物學家看到的是它的生長結構,而畫家則看到它的氣質、風韻,也就是「美感」。這就是我們對待客觀對象「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三種不同的態度。通過木材商、植物學家和畫家對一棵古松的不同態度,作者指出「人所以異於其他動物的就是於飲食男女之外還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由此結出:美是無功利性的,是無用之用。而人之所以是高級動物,在於追求「無用」上。古往今來,多少聖人粗茶淡飯還能夠「不改其樂」,這就是他們用審美的態度看待人生了。
然而,是不是因為木材商和植物學家他們不具備審美細胞而沒有看到美的嗎?於是作者用「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來解釋了這一現象。他指出當人們在欣賞事物時,普遍具有一種「圍城」心態,當我們太關心利益和知識的時候,美就離我們遠了。
「總而言之,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距離太遠和太近,我們都不能看清楚美的。所以我們必須拋開實際生活中的物慾,才能真正進入並沉浸在藝術的美感之中。
(二)那麼美是怎麼產生的,是事物本身就具備的嗎?
作者用莊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比喻講了美學上的「移情作用」,即「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上去,彷彿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情感。」他告訴我們這種移情的現象被稱為「宇宙的人情化」。我們知道,宇宙本來是無所謂情的,而人們經常說「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只不過是人賦予了天地萬物以情,所以花兒會笑,大海也會哭,所以這個世界因而豐富多彩了。讀到這里,或許你會發現美學中的一個難題---美究竟是客觀還是主觀的問題?作者在文中說:「依我們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後所產生的嬰兒。」美的欣賞就是「把自然加以藝術化,所謂藝術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這所謂的「情人眼底出西施」。
我們平時誇某人某物很漂亮,這屬於「美」嗎?於是作者通過「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的比喻,告訴我們兩種極易混淆的感覺—美感與快感。他說 「美感經驗是直覺的而不是反省的」。這讓我們明白:當我們感覺到高興而聯想到自身的慾望時,這只是快感而不是美感。因為美感不是普通的感官刺激,它會使人暫時忘記自我而專注於欣賞的對象當中,是不包含功利目的的。
美是怎麼產生的呢,是由聯想所產生的嗎?作者借用牛希濟的兩句詞「記得綠羅裙,處處戀芳草」,指出「許多通常被認為美感的經驗其實並非美感」,而是「實際人的態度,在藝術本身以外求它的價值」。由萋萋芳草,聯想到綠羅裙;可是由一種古董,聯想到金錢,那不是美,不是所有的聯想都是美。美,是一種「專注」,沒有了專注,也就沒有了美了。
當我們懂得了美的內涵後,我們會急切地想知道怎樣去欣賞美吧?對於這個問題,有許多學者便對考證和批評進行爭辯,他們是否屬於美學欣賞呢?作者在文中便指出「考證所得的是歷史的知識。歷史的知識可以幫助欣賞卻不是欣賞本身。」「總而言之,考據不是欣賞,批評也不是欣賞,但是欣賞卻不可無考證與批評。」所以說,會做考證和欣賞的,並且有藝術細胞的人,才是真正的藝術大師。
跟美頗有聯系的一個詞兒叫做「丑」,那麼丑是美的反面還是美的一種呢?是不是畫一個少女就要比畫一位老太太要更美呢?朱光潛指出:藝術的美醜和自然的美醜是兩件事,藝術的美不是從模仿自然美得來的。而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都是主張藝術模仿自然,所以它們是錯誤的。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說:「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書」,所以,「依樣畫葫蘆」是不可能產生藝術美的。我們必須把從自然這部字典上得來的文字,用自己的心去創造出好的文章,而這好的文章,是字典上本來沒有的。
作者跟我們講解了以上基本的美學觀念後,又進一步跟我們談了藝術與游戲、藝術與想像、創造、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三)你會把藝術與小孩子的游戲聯系在一起嗎?它們有相通之處嗎?
作者堅定地告訴我們:「藝術的雛形就是游戲」。想想看,大多數大藝術家都有一顆童心,這說明越是會游戲的人就越擅長藝術。但是藝術是帶有社會性的,「不能不顧到媒介的選擇和技巧的鍛煉,它逐漸發達到現在,已經在游戲前面走得很遠,令游戲望塵莫及了。」不過,游戲裡面有美感因素,這么說,美感與藝術是來源於游戲精神的。
那麼對於創造,它又是從哪裡來的?作者便以王昌齡的七絕《長信怨》為例,分析指出藝術創造的定義「就是平常的舊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綜合。」但在其中想像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烏鴉身上的日影,這是一個多麼平常的景象,但是詩人通過想像,把它和帝王的恩寵聯系在一起,於是,一種言不盡意的藝術感覺便有了。
當然光靠想像,不能進行藝術創造,還需要情感。作者便借司空圖《詩品》中的一句話「超以想像外,得其環中」指出:「詩人於想像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綜合的要素,許多本來不相關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調協,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機體。」「意象」是朱光潛先生美學理論的重要概念,它對於突出情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總之情感是想像的統帥,意象是情感的翅膀,「意」與「象」合了,那麼藝術創造便成功了。
(四)或許我們會疑慮,既然想像與情感都是主觀的東西,那麼藝術創造就可以完全不顧「客觀事實」。可是真正的自由會存在嗎?作者在文中強調「在藝術方面,受情感飽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種格律裡面的。」「格律不能束縛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藝術家的地位。」「古今大藝術家大半後來都做到脫化格律的境界。他們都從束縛中掙扎得自由,從整齊中醞釀出變化。」最後能夠達到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時,那就是聖人了。可見,藝術創造是既要尊重規律,又要超越規律的。這又涉及到了模仿的問題。我們學習走路,都是從模仿開始的。為什麼我們的學習要從模仿開始?作者指出「各種藝術都各有它的特殊的筋肉的技巧」,學習技巧首先要「模仿」,凡是藝術家都應該一半是詩人,一半是匠人。「妙悟來自性靈,手腕則可得於模仿。」模仿到後來,應該達到一種似與不似之間的地位,完全不似則喪失了藝術的普遍性,完全相似又喪失了藝術的主體性。這就叫「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這就是藝術美對模範的境界!
讀至此,你能夠弄懂「似」,又能夠「不似」嗎?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對啊,世上是沒有真正的「生而知之」者的。作者也說:「只有死工功夫固然不盡能發明或創造,但是能發明創造者卻大半是下過死工夫來的。」「凡是藝術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圍之內用工夫,須處處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養。」對,如果我們的知識面不廣,眼界不夠開闊,在任何領域是成不了大師的。
從藝術欣賞,到藝術創造,朱光潛先給我們進行了全面的講解後,在全書的末尾,還表達了他最根本的人生觀:人生的藝術化。人生本來就是一種比較廣義的藝術。「過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應有的美點。」「文章忌俗濫,生活也忌俗濫。」
朋友們,讀完了這本書,你們可要記得朱光潛先生贈送給我們的一句標語:「慢慢走,欣賞啊!」
四、【名家點評】
(1) 孟實先生引讀者由藝術走入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這種『宏觀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值得學者深思。文藝理論當有以觀其會通,局於一方一隅,是不會有真知灼見的。
---------- 朱自清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大家
(2)學習美學也好,學習藝術也好,關鍵不在能否掌握一、兩種技能,而是要看我們能否達到一種化境。人生的境界有很多種,能夠達到朱光潛先生所崇尚的『藝術化的人生』,則可以說『今生無愧矣』。
----------- 張法,現為中國人民大學美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四屆霍英東基金獎獲得者;《思之未思》。
(3)讀朱先生的書,是從這本書到那本書的跋涉,那光景有時也確乎可以讓人忘記這其實不過是端坐書齋在想像中游目騁懷。光潛先生追求的是對書中之理的抽繹,編織,條貫,一生在書中過活。他讀了那麼多書,又那麼有耐心一向我們介紹這些書中密如蛛網而且常常晦莫如深的思想線索,叫人不得不佩服。
------- 郜元寶 現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生導師,中國當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上海市中、長篇小說獎評委;《遠遠望去的印象》
(4)「作為美學家,朱光潛不滿足於關在書齋中研究理論,他花了很多精力把審美眼光推廣到大眾之中。他的《談美》對於把中國人從泛政治化的畸形視界中解放出來嘉惠實多,而尤以《談美》末章中的此篇具有代表性,以至於阿爾卑斯山谷中的這句旅遊廣告語『慢慢走,欣賞啊』,成了喚醒中國人古老藝術心靈的一時名言。」
----- 周實 《齊人論物》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❷ 求人教版語文必修四讀本目錄,謝謝
子課本網 > 人教版 > 語文 > 高二語文必修4電子課本目錄
★閱讀鑒賞★
第一單元
1竇娥冤回
2雷雨答
3* 哈姆萊特
第二單元
4柳永詞兩首
望海潮(東南形勝)
雨霖鈴(寒蟬凄切)
5蘇軾詞兩首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6辛棄疾詞兩首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7* 李清照詞兩首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聲聲慢(尋尋覓覓)
第三單元
8拿來主義
9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10* 短文三篇
熱愛生命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信條
第四單元
11廉頗藺相如列傳
12蘇武傳
13張衡傳
★表達交流★
解讀時間學習橫向展開議論
發展幸福學習縱向展開議論
確立自信學習反駁
善於思辨學習辯證分析
辯論
★梳理探究★
邏輯和語文學習
走近文學大師
影視文化
★名著導讀★
莎士比亞戲劇
《談美》
附錄
中華文化精神
滿意請給採納
❸ 高一語文必修4目錄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單元
1竇娥冤
2雷雨
3哈姆雷特
第二單元
4劉永詞兩首(望海潮 雨霖鈴)
5蘇軾詩兩首(念奴嬌赤壁懷古 定風波)
6辛棄疾詩兩首(水龍吟 永遇樂)
7李清照詩兩首(醉花陰 聲慢慢)
第三單元
8拿來主義
9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10短文三篇(熱愛生命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信條)
11廉頗藺相如列傳
12蘇武傳
13張衡傳
其他的就不重要了
希望可以幫得到忙
❹ 人教版語文必修4課本書後70到84頁的表達與交流復制上來~!
【寫復作實踐】
從下列三題中任選一制題作文,也可根據話題內容和寫作提示,自擬題目寫作。
1.從本專題中挑選一首詩詞,展開想像,把它擴寫成一篇雋永優美的散文。
2.你背誦過不少古詩文,隨著閱歷的增長和鑒賞能力的提高,重新涵泳品味,你一定會有不少獨到的感悟和創新性的理解。選一個體會最深的例子,把自己的發現寫出來。
3.閱讀下面兩首詩歌,任選一個角度,運用比較方法,寫一篇700字左右的文學短評。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本來拍了兩張照的,可是插入圖片後不顯示。P76還有【寫作指導】(關於文學短評的寫作)的,篇目有限,恕不奉上。
❺ 求: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四的目錄!
第一單元:
1、竇娥冤-關漢卿。
2、雷雨-曹禹。
3、哈姆萊特-莎士比亞。
第二單元:
4、柳永詞兩首。
望海潮(東南形勝)雨霖鈴(寒蟬凄切)。
5、蘇軾詞兩首。
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6、辛棄疾詞兩首。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7、李清照詞兩首。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聲聲慢(尋尋覓覓)
第三單元:
8、拿來主義-魯迅。
9、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弗羅姆。
(5)人教版語文必修4訂閱擴展閱讀:
高中語文第一冊考試內容: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出生於江蘇東海。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另有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等。他的散文以「語言洗練」「文筆秀麗」著稱。毛澤東稱贊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2.《采蓮賦》:南朝皇帝蕭統著。
3.《西洲曲》:南朝樂府中的詩。
4.周瘦鵑:現代作家,翻譯家,民國時期「鴛鴦蝴蝶派」(文學流派)代表作家。
5.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的主將,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❻ 人教版語文必修4
1《竇娥冤》—關漢卿
(1)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元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
(2)你道是暑氣暄,不是那下雪天;豈不聞飛霜六月因鄒衍?若果有一腔怨氣噴如火,定要感的六齣冰花滾似綿,免著我屍骸現;要什麼素車白馬,斷送出古陌荒阡?
(3)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憐,不知皇天也肯從人願。做什麼三年不見甘霖降?也只為東海曾經孝婦冤。如今輪到你山陽縣。這都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
2《望海潮》—柳永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3《雨霖鈴》—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賬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4《念奴嬌 赤壁懷古》—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5《定風波》—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6《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7《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8《醉花陰》—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9《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10《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
於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❼ 人教版語文必修四文學常識
1、 中國古代作家及作品
《詩經》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中期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故亦稱「詩三百」。這些詩歌編為「風」「雅」和「頌」三個部分。「風」有十五國風,大都為各地民歌。「雅」分「大雅」和「小雅」;「大雅」多系西周五室貴族之作,大都是記述周歷史,歌頌祖先功德,「小雅」除一部分宴會樂歌外,其餘多系政治諷喻,作者多屬貴族文人。「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是貴族統治者祭祀用的樂歌舞曲。
《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賦,就是直接陳述鋪敘;比,就是譬喻、打比方;興,即托物起興,借用別的事物來引發要歌詠的內容。
《詩經》中「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和它的藝術創作方面的成就,給予後世文學以極其深遠的影響,成為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詩經》被儒家列為經典之一,它與《書》《禮》《易》《春秋》合稱為「五經」。選入教材的有《亡民》《無衣》《靜女》
《論語》先秦儒家典籍。是一部記錄孔子廣告的語錄體作品,為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所編集。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的怷是「仁」的學說;在教育上他提倡「有教無類」,注重「因材施教」;在政治上採取保守主義,主張恢復西周禮樂制度。選入教材的有《季氏將伐顓臾》
《老子》先秦道家典籍。老子所著,以其「言道德之意」,故又稱《道德經》。此書具有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文字簡潔,善用譬喻。
老子,生卒年代不詳,李姓,名耳,字伯陽,楚國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絕聖棄智,清靜無為,幻想倒退到「小國寡民」的遠古社會去了。
《左傳》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止於魯哀公二十年(前469),前後贏余了春秋時期二百五十多年的史事。此書相傳為春秋時左丘明著。《左傳》亦稱《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傳》,相傳為孔子《春秋》作傳(解說)的。它與為《春秋》作傳的別兩部著作《公羊傳》、《穀梁傳》及《春秋》本書一起被收入《四庫全書》中的「經」部。中學課本中的《曹劌論戰》、《燭之武退秦師》均出自於《左傳》
《國語》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全書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分國編次,記載了從周穆王到周貞定王前後五百年的史事。關於此書作者,歷來說法不一,至今仍無定論。《左傳》長於記事,《國語》則以記言見勝。如「召公諫厲王弭謗」一節,說理就十分形象,含意也很深刻,選入教材的有《勾踐滅吳》
《墨子》先秦墨家著作。其中有墨子自作的,也有其弟子所民的墨子語錄。此書文字質朴無華,邏輯性強,注重說明理論。
墨子(約前468__約前376),名翟,魯國人,一說宋國人,墨家創始人。他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用」,反映了小生產者反對兼並戰爭,要求改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願望。墨子的學說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為「顯學」,其觀點有很多是與儒家相對立的。故遭孟子的激烈反對。
《孟子》先秦儒家派著作。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著,一說是孟子弟子、再傳弟子的記錄。此書文辭雄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並且長於比喻,有些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長」、「齊人有一妻一妾」等,歷來為讀者所傳誦。
孟子(約前372__約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人。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的門人。他極力主張「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性善論」,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背向,但卻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理論,他過分強調人的主觀精神作用,在儒家哲學中形成一個唯心主義的理論體系,對後來的儒家,特別是宋儒有很大影響。中學課本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列於安樂》、《庄暴風孟子》均選自《孟子》一書。高中第五冊教材專門作了孟子單元《寡人之於國》
《莊子》先秦道家學派著作,莊子及其門人所著。此書中許多文章是由寓言故事組成,如「鯤鵬展翅」、「庖丁解牛」「陷井之蛙」,「匠石運斤」「東施效顰」等寓言都涵義深刻,膾炙人口。
莊子(約前369__約前286),名周,戰國時期道家代表化合物。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但他卻抹殺萬事萬物的差別,否認是非、大小、有無、貴賤等等客觀標准。是一種虛無主義和宿命論的觀點。先入的有《秋水》《逍遙游》
《列子》相傳戰國時鄭人列禦寇所作。此書內容駁雜,保存了一些先秦的優秀寓言和神話傳說。先入中學課本的有《兩小兒辨日》和《愚公移山》。
屈原(約前340_約前278)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國人。他學識淵博,明於治國道理,擅長外交辭令。在楚為官時力主對內任用賢人,革新政治,對外聯齊抗秦。受到佞臣排擠、打擊,兩次被流放,但矢志不改初衷。秦將白起攻破楚國郢都後自沉汨羅江而死。他在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種不同於以四言為主的新詩體_楚辭,開創了我國詩歌主義傳統。屈原的代表作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其中《離騷》是我國最早的一首長篇抒情詩。後來西漢劉向搜集了屈原以及宋玉還有漢代集資屈原辭賦的作家等的作品,編輯成《楚辭》一書,此書是繼《詩經》之後又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世文學影響也極其深遠。我國詩歌史上常以「風騷」並稱,「風」即指《詩經》(《詩經》中的「國風」),「騷」則指《楚辭》(《楚辭》中的「離騷」)。先入教材的有《離騷》
《荀子》先秦儒家的重要著作,作者荀況。文章論題鮮明,說理深透,語言豐富,善用比例,多排偶句,對後世說理文有一定的影響。
荀子(約前313_前238),名況,戰國時思想家、教育家。時人尊而號為「卿」,漢人避宣帝(名劉詢)諱,稱為「孫卿」。他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在繼承儒家學說的基礎上,吸收各家學說的長處予以綜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他反對天命、鬼神迷信之說,提出「人定用天」的思想,倡導「性惡論」,強調學習的重要和教育的作用。中學課本中的《勸學》一文就是節選自《荀子》一書。
《韓非子》先秦法家代表著作。由接班人搜集韓非遺著,加入他人論述韓非學說的文章編成,大部分屬於論辯文,重在演繹、歸納、分析、綜合,觀點鮮明,語言犀利,辯駁有力。書中有少寓言故事,如「鄭人買履」、「守株待兔」、「濫竽充數」「買櫝還珠」等都有深刻的教育意義,為人喜愛、傳誦。
韓非(約前280_前233),戰國末期哲學家,先秦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他主張君主集權,提出重罰、重賞、重農、重戰的政策,反對「法先王」和「復古「傾向。中學課本中的《扁鵲見蔡桓公》、《南郭處士》《智子疑鄰》均選自《韓非子》一書。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先秦雜家的代表作。由戰國末期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寫而成。內容以儒、道家思想為主,兼及墨、法、刑名、陰陽、兵、農各家學說。文章往往以議論發端,然後擺事實,設喻為例證,最後回復到原來的立論。首尾一貫,語言簡煉,富於形象,有較強的說服力。其中「刻舟求劍」、「引嬰投江」、「荊人夜涉」等寓言故事一直流傳到今。
《戰國策》國別體史書,原作者不詳,西漢末年劉向根據一些縱橫家及其門徒的著述,重新加以綜合整理、編輯修訂,定名為《戰國策》,從此相沿流傳。本書內容主要是記載戰國時代謀臣策士游說諸侯或互相辯論時所發表的政治見解和提出的斗爭策略,以及他們錯綜復雜的政治活動。文章長於論事,有較高的文學價值。無論是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寫得活潑恣,有聲有色,也善於刻劃化化合物。書中還有大量的寓言故事,如「畫蛇添足」、「狐假虎威」、「狡兔三窟」「亡羊補牢」等成語典故都廣為流傳。中學課本中《唐睢不辱使命》《角史龍說趙太後》、《鄒忌諷齊王納諫》等均選自《戰國策》。
賈誼(前200_前168)西漢時期傑出的政府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