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鳳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而不是一種外在的附加任務。」因此,德育應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有意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塑造他們健康的人格,促進各方面和諧發展。那麼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現簡單談談我在語文教學中的點滴體會。 一、深鑽教材,找准教材中的德育「觸」發點。 語文是表情達意、思維交際的工具,它可以傳承文化,傳達社會價值觀,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深鑽教材,找准教材中的情感「觸」發點,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從而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養等德育教育,促進學生德智全面發展。 1、識字、寫字教學中結合漢字本身的結構特點滲透。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很大一部分老師往往把識字教學看著是老師在前面一遍一遍地教字,學生在下面一次又一次地讀字、記字,把寫字教學看著是學生對著課本一次又一次的抄字,老師只把學生看著是識字寫字的「機器」,全然不顧學生自身的需求,不顧學生學習興趣及能力的培養,只是一味地把這些字「灌」進學生的腦海中,違背了一般的教育教學規律,忽視了學生思想品德和審美情趣的培養。我們知道,中國的漢字本身就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它不僅形體優美,而且結構講究對稱又富於變化,同時追求嚴整又不失靈活,體現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因此,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漢字本身的筆畫、結構和形體等特點滲透德育,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去觀察、發現所學漢字的特點,再讓其在討論交流中分析這些漢字與做人處事之間的關系,將識字、寫字教學同育人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筆畫、結構等,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團結友愛、謙讓互助、集體主義等方面教育。 比如:在教學「婆」這個生字時,我故意將「婆」字下半部的「女」那一橫寫得很短,讓人一看上去下面的「女」像被什麼壓得喘不氣來一樣。再讓學生跟寫得規范的「婆」相比較,看兩種寫法有什麼不同,哪種寫法好看。通過一番比較學生知道了:,要寫好「婆」這個字,寫好下面的「女」是關鍵,一橫要長,要將上面的「波」托住,這樣這個不「婆」字才站得穩,立得正。由此,我進一步點拔:漢字也和我們人一樣,他們由兩個字或三個字組成一個新字,就像我們的家庭一樣,要相互團結、合作,互相謙讓,互相幫助,這樣的家庭才會和諧而美好。再如在教學「人」字時,我讓學生明白,這個字雖然是一撇一捺兩筆組成,但要寫好這個字卻不易,因為它的結構是相互支撐的,互相依靠的,只有這兩筆相互合作,共同支撐,才能讓這個「人」字穩穩當當地站立。 2、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滲透。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文質兼美,有明確的主題思想,都是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小學語文教材的德育意圖卻深深地潛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間,都不採取直接表達方式。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找准語言文字的訓練點,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實踐,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從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下面以《太陽是大家的》一課為例談:在本課的第二小節的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太陽把它的金光往鮮花上灑,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我巧妙地引導學生「浮想聯翩」,隨著學生的想像之門的開啟,一句句充滿愛心的話語,一聲聲代表真誠的感謝從學生們的小嘴中流出,此時的學生彷彿已是陽光、鮮花、小樹,伴隨著這種真切的情感體驗和形象的思維、想像活動,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太陽對鮮花、小樹的愛護,也讓學生懂得了鮮花、小樹對陽光的感謝,此時學生的心中也埋下「愛心」「感恩」的種子。在後面的第四小節的教學中,我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太陽它為什麼要到別的國家去呢?它在別的國家都會幹些什麼呢?讓學生明白太陽不僅是屬於我們的,也是屬於別的國家的,她也要把她的愛給別的國家,所以說太陽是大家的。從而也讓學生懂得愛是要分享的。最後在讓學生交流「那作為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共同分享太陽的溫暖的全世界的孩子,應該怎麼做呢?」使其體會只有全世界人民和睦共處,加強信任和理解,人類才有更美好的明天。 3、在習作教學中觸發學生的情感火花。 作文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創造性勞動,是學生接觸生活、體驗生活,創造性地提煉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於一體的自主創造的思維過程,是學生自我個性和內在感受的真實再現。因而在習作教學中,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在限的空間里,觀察、交流,放飛學生的思維,激發情感的火花,使其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觀所悟,結合自己的感受自由表達,並在表達中受到情感洗禮,從而達到育人目的。 二、課外延伸,德育延續。 1、加強課外閱讀,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徵,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成績,而且還能培養刻苦學習、戰勝困難的奮斗精神,所以應該鼓勵學生訂閱書刊雜志,使學生擴大視野,提高思想覺悟。 2、落實綜合實踐活動,推動學生德育行動。 學生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要在實踐中不不斷地探索、研究和積累。讓德育教育與語文教育融為一體,真正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
B.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夠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言語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三、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1.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之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這四個學段,分別提出「階段目標」,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2.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年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3.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小學1~2年級為「寫話」,3~6年級為「習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4.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部分,對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學、評價等,提出了實施的原則、方法和策略,也為具體實施留有創造的空間。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階段目標
第一學段(1~2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
2.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
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4.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5.學會漢語拼音。能讀准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准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6.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學習獨立識字。
(二)閱讀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4.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5.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6.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
7.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8.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9.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10.喜愛圖書,愛護圖書。
(三)寫話
1.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2.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3.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四)口語交際
1.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3.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
4.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
5.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6.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的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1.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外閱讀,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結合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
第二學段(3~4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其中2000個左右會寫。
3.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4.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二)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7.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9.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10.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三)習作
1.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3.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4.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
5.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6.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
7.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
8.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四)口語交際
1.能用普通話與人交談。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領會要點,並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對方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人商討。
2.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並能簡要轉述。
3.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體主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
(五)綜合性學習
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
第三學段(5~6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
2.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美感。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
3.能藉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4.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
5.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6.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7.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10.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11.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三)習作
1.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2.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3.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
5.能根據表達需要,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6.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
7.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40分鍾能完成不少於400字的習作。
(四)口語實際
1.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
2.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3.聽他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並能簡要轉述。
4.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
5.能根據交流的對象和場合,稍作準備,做簡單的發言。
6.在交際中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
(五)綜合性學習
1.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
4.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
C. 新課程標准對小學語文二年級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第一學段(1~2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
2.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1000個會寫.
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4.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二)閱讀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4.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5.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6.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
7.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三)寫話
1.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2.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四)口語交際
1.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3.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
4、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的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1.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外閱讀,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新課程標准目的:
1、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2、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語文課程標准-網路
D. 小學語文德育滲透有哪些方面
語文復是一門兼具工具性和人制文性的學科意味著語文不但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智力,而且肩負著提升他們德育的重任。《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應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可見,德育已被提升到了相當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討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途徑和意義,主要從語文教材、教學實踐出發,結合當前小學德育目標及實施方法進行了探討。文章主要分為四個部分,第一節主要介紹了目前小學德育的內容與小學語文課程目標並簡要討論它們之間的關系;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點部分,從教學實踐中尋找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最佳途徑;第三部分討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重要意義。最後一部分本文在討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與意義的同時,通過對這些現象的學習也發現了這種現象存在的問題。
E.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是什麼
一、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階段目標
第一學段(1~2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
2.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
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4.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5.學會漢語拼音。能讀准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准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6.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學習獨立識字。
(二)閱讀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4.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5.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6.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
7.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8.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9.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10.喜愛圖書,愛護圖書。
(三)寫話
1.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2.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3.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四)口語交際
1.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3.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
4.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
5.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6.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的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1.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外閱讀,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結合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
第二學段(3~4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其中2000個左右會寫。
3.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4.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二)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7.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9.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10.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三)習作
1.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3.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4.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
5.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6.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
7.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
8.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四)口語交際
1.能用普通話與人交談。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領會要點,並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對方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人商討。
2.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並能簡要轉述。
3.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體主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
(五)綜合性學習
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
第三學段(5~6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
2.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美感。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
3.能藉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4.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
5.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6.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7.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10.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11.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三)習作
1.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2.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3.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
5.能根據表達需要,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6.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
7.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40分鍾能完成不少於400字的習作。
(四)口語實際
1.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
2.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3.聽他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並能簡要轉述。
4.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
5.能根據交流的對象和場合,稍作準備,做簡單的發言。
6.在交際中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
(五)綜合性學習
1.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2.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對所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學寫活動計劃和活動總結。
3.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
4.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學段(7~9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
2.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基礎上,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的速度。
3.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鍾不少於500字。
3.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擴展自己的視野。
4.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5.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6.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
7.能夠區分寫實作品和虛構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
8.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9.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
10.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並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
11.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12.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語言上的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
14.能利用圖書館、網路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
15.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
(三)寫作
1.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
2.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3.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4.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後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和想像,豐富表達的內容。
5.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日常應用文。
6.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文章的內在聯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進行擴寫、續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
7.有獨立完成寫作的意識,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
8.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藉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
9.能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10.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於140萬字,其他練筆不少於1萬字。45分鍾能完成不少於500字的習作。
(四)口語交際
1.能注意對象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地進行交流。
2.耐心專注地傾聽,能根據對方的話語、表情、手勢等,理解對方的說話觀點和意圖。
3.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
4.注意表情和語氣,使說話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5.在交流過程中,能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表達內容和方式,不斷提高應對能力。
6.講述見聞,內容具體,語言生動。復述轉述,完整准確、突出要點。
7.能就適當的話題作即席講話和有準備的主題演講,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說服力。
8.課堂內外討論問題,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條理、有根據。能聽出討論的焦點,並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
( 4.掌握查找資料、引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資料與間接資料的主要差別;學會註明所援引資料的出處。
實施建議(略)
F.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滲透是一個統一的過程,兩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教師應以教材為主線,在課內外閱讀中、寫作中、在作業批改中滲透積極健康的德育思想。同時,在課外,鞏固正確的德育思想;以日常生活為範例,以豐富的活動為動力,推動德育教育。在語文學科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語文教師將德育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才不會使德育成為空泛的口頭說教,從而更好地促進語文知識的學習,使語文學科教學和思想品德教育實現的水乳交融,齊頭並進。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重要使命,德育是育人的靈魂,在學校教育中應處於極其重要的地位。事實上,學校里的每位教師都應是德育教育的工作者,都要參與德育教育的全程管理,要關注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問題。經濟轉型期的今天,社會發展很大變化,學校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和抓住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加強和提倡學校的即時性教育與社會後果性教育應統一起來,讓每個孩子都能深刻體會到正確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對其人生的影響,並幫助學生積極健康面對學習、生活。這是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德育的方法與途徑研究,不要牽強附會,更不要脫離語文課的特點,要講究自然的滲透,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滲透是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的最有效途徑,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國著名教育家於永正也說過:當老師教育學生時,如果學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敗了。因此,我想德育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當是不露痕跡地滲透,達到水到渠成而又潤物細無聲的無痕效果。
二、教材閱讀:德育教育的基本手段
如何達到水到渠成而又潤物細無聲的無痕效果?首先,教師必須要有德育滲透意識。教材閱讀是進行的與教育的很好的方法,教師幫助學生閱讀,並引導學生逐字逐句分析課文。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堅持文道統一原則,不要只注重了語文的工具性,在課堂上花大量的時間去教學生字、詞、句、段、篇、語法等等基礎知識,為了考試而教,為了教書而教,而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試想我們教出來一個頂級的科學家,但他沒有愛國的情感,他又怎麼會願意為祖國作貢獻呢?一定會跑到條件好的國家去為別人作貢獻。反之,如果我們只注重了語文的人文性,在課堂上耗費大量時間去進行思想教育,而忽視了基礎知識的教學,也是不可取的。試想一個人連最起碼的字、詞都沒有學會,連課文都讀不通順,又怎能進行思想教育?
教師在教學生閱讀文章時不能太直、太白、用法規式的命令教育,教育能否內化,能否使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內化並約束自己的行為。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到潛移默化,和風細雨,無為而治,求本逐末,循循善誘,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思想品德教育不能搞得轟轟烈烈,要求穩。才能使孩子保持公正的心進入社會,這種教育不是一句話就能有效的,這需要多年的基礎,也不是一個老師能做到,而是一個循環,它是一個工程。
各科教學是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經常的途徑。語文教學要貫徹文道統一的原則,將語言文字的訓練。句段篇章的學習與思想品德教育統一於教學過程之中,充分利用課文內容中豐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使學生經常地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基於這種理念,需要我們認真挖掘教材中德育滲透點,不失時機地、潛移默化地、自然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對於任課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如何把思想品德教育滲透進去?首先確定向學生教育的內容,並明確教材中德育滲透的要點,同時尋找適合的方法和途徑來進行。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孩子感受什麼?這是每位教師要研究的。其實我們的日常生活,社會實踐中都有德育,我們的教材也蘊涵著大量的德育內容。教師要注意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內容,將生活中的德育與教材中的德育進行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每位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讓我們的教育賦予生命力和感染力。教師對教材深入理解,並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教材,在閱讀活動中體會深邃的德育內容。
三、課堂互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
小學的孩子們可塑性都很強,老師的一言一行在他們心目中的分量都很重。所以教師在與他們打交道、授課過程中,自身就要注意做好表率和榜樣。首先在課堂上應當力求營造一種輕松、平等、融洽的互動氛圍,盡可能地讓孩子們成為主體,與學生平等交流,尊重、引導他們。無論是成績好的還是不好的,都要一視同仁,並能准確記住他們每一位的名字,遇到問題時,不表現出急躁和訓斥,選擇更有利於孩子們接受的方式去溝通解決。在課堂上倡導多用一些鼓勵的教學用語,如請大膽說出來、幫我指出來等等,做到不以權威者的姿態自居。在課堂外則要主動給予學生們關心和鼓勵,經常與學生有知識的交流和情感的溝通。
輕松、平等、融洽的課堂氛圍,有助於德育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教師與學生間保持互動關系。在課文講解、習題輔導等課堂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與教師溝通的快樂,對教師傳遞的德育信息才能充分接受。同時也應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也能發表意見,並找出理由分析具體的實際問題。
普斯朗格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於它是一個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在當今新形勢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也應當更加清楚自己工作的價值取向,把思想道德教育貫穿和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真正培養出國家社會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綜合素質優秀的有用人才。
四、課程研究: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
對課程本身要進行研究。課題要進行立項,要給予指導,要組織團隊,進行團隊式的研究,必須是協作,合起伙來的干。依靠集體的智慧。對課題進行分解。德育內容的挖掘,德育方法的選擇。探索小學語文課中怎樣進行德育品德方法的探索。對提升自身專業水平有一定的幫助。分解後的子課題組,在備課時,就有思想准備,列出一個表(欄目:章節、單元、課題、挖掘的德育點、方法的選擇、課堂教學的片段、教學實錄、教學效果、師生評價、教師反思等)全書中所有的德育內容點,方法選擇,全都要列出來,進行有效研究和探索。
德育工作者要將學科滲透德育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用充分的時間要進行相關課題的研究與探索,怎樣研究、如何探索、是否有效,這需要學科所有教師的共同努力。通過語文課堂教學的展示和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互動研討,教師總結的不同方法和途徑互相間進行提示和借鑒。《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所以我們頭腦中要樹立德育滲透意識。其次,教師必須要有意識地做好德育滲透預設,教學預設是上好課的必要條件,如果我們的教師在進行教學預設的時候,也能做到德育滲透預設,那麼,教師在課堂中就能做到敘事與明理相協調,知識傳授與德育滲透相統一,能力培養與道德品質相一致。因此,教師在做課程研究時應做到以下幾點:鑽研教材,尋找德育滲透點;課堂互動,生成德育滲透點;明理提升,落實德育滲透點。
G. 德育目標與小學語文課堂實效怎樣結合
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蔡汀、王義高、祖晶,2001)曾說過:「訓練年輕一代投入生活,應當不只是讓其掌握實際技能和技巧,而首先在於形成未來的人所必需的道德品質。」。教育學家赫爾巴特認為:「教學最高、最後的目的包含在這一概念之中——德行。」教學永遠具有強烈的教育性。重視和加強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已經成為新課改的熱點。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同時,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
做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認為在課堂進行德育教育是當今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在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用積極和樂觀的態度去接受美的事物,陶冶他們情操,同時也可以促進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從「要我學」到「我要學」。
小學語文學科內含有豐富的德育素材,我們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內容,根據不同階段學生成長的心理特徵,創設不同的語言情境進行有機地德育滲透,使小學生健康成長,成為真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本人就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進行初步探討。
二、語文課堂德育教育的方法
2.1 言傳身教 激發情感
德育在小學語文課堂的實施,語文教師責無旁貸。教師要以自身高尚的道德影響學生,以愛激發學生的情感世界。教師要樹立良好的形象,注重自己的言談舉止,並在學生中樹立教師的角色規范與威信。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有時甚至超過大人的想像,教師的人生觀、價值觀、情感及教態,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2.1.1言教
教學語言是重要的傳播教學信息的媒體,它設立了一種語文學習和使用的環境,使學生真實地感受到語言的交際性,意義性及趣味性。它也是影響學生學習、身心成長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教學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語文教師的語言藝術水平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
語文教師不應總板著臉上課,這樣學生就如芒刺在背。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課堂里常有笑的細流在潛動,師生感情融洽,課堂氣氛活躍,教師要善於用風趣的語言開導學生,講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結合起來。教育家斯維洛夫講過:「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教《游園不值》這首詩時,忽然一位遲到的學生「砰」的一聲,推門而入,徑直人座,這位教師就詩取材,問道:「『小扣柴門久不開』,詩人去拜訪朋友,為什麼是『小扣』而不是『猛扣』呢?」學生議論了一番,有的學生說,因為詩人知書達有教養,講禮貌。然後教師走到那位遲到的學生身邊,彎腰輕聲問他:「你說大家說得對嗎?你贊成『小扣』還是『猛扣』?」這位同學臉紅了,同學們也笑了起來,在笑聲中大家都受到了教育和感化。
2.1.2身行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教師應「以身作則」 「以教人者教已」,因此教師的榜樣作用尤其重要,教師的衣著、態度、教態將影響著學生的一言一行。教師要衣著美觀得體,態度、熱情活潑,教態親切自然、大方,可讓學生感受到美的愉悅。教態是無聲的語言,它能對有聲語言起到恰到好處的補充、配合、修飾作用,可以使教師通過表情讓語言表達更豐富,更容易為學生所理解。所以,教師親切的目光、期待的眼神可以使學生產生安全感,消除恐懼感,教師與學生的感情距離縮短了。教師的微笑、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學生獲得最最真切的感受;優美的身姿手勢,無時不在感染著學生。
另外教師在教學或是生活中多說「謝謝、對不起、沒關系」等。在教師的感染下學生形成運用禮貌用語的習慣,將習語脫口而出。同時,教師要在學習和生活上關心愛護學生特別注意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他們更多的愛護與鼓勵,用師愛去包圍他們,使他們能在愛的沐浴中逐步發展。親其師而信其道,愛屋及烏。
2.2 掘德育素材 滲透德育
教材是寓德的載體,依據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課堂寓德的前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中指出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如:詩歌、人物記事、寓言故事等,這些題材都滲透了德育因素,教師應努力挖掘這些德育因素,以知識為載體,適時適度地在教學中滲透人際關系、思想品質、愛國主義等方面的教育。
2.2.1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過程中,從德育著眼,密切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既達到教學的目的,也進行了德育滲透。列寧說過:「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事情。」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學生高談闊論愛祖國,代替教育學生愛祖國,這是不可思議的事。」熱愛祖國、熱愛集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師有責任培養學生愛國、愛集體的美德,從小就有為祖國爭光的志向。例如:
抓住課文題目的閃光點,領會愛國情。《富饒的西沙群島》,引導學生分析出該課題的中心詞(西沙群島)和關鍵詞(富饒)。「富饒」表明西沙群島是物產豐富的,使學生在新授剛開始即對西沙群島有了好感。
品味詞句,體會愛國情。《小英雄雨來》一文中:鬼子毒打雨來打得累了,雨來還是咬著牙,說:「沒看見!」啟發品味該句:鬼子為什麼毒打雨來?雨來為什麼說沒看見?(為了掩護抗日幹部。)雨來咬著牙表現出了什麼樣的品質?(切齒恨敵,寧死不屈。)從而使學生體會雨來對祖國的赤膽忠心之情。
結合語文課外活動,強化愛國主義情感。幾年來我們組織的活動有:微型報設計:「我愛家鄉的特產」;作文比賽:「愛祖國,知國情」;知識競賽:「給台灣小朋友介紹我的家鄉」;等。通過各種有效的語文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愛社會主義的教育,使愛國主義情感在學生心靈中深深紮下根。使思想教育真正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收效甚好。
2.2.2文明、禮貌常記心
對學生進行禮儀方面的養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頭戲。走進語文教材,彷彿進入了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宛如一幅幅美麗的畫卷,講述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在教學謝謝、對不起、沒關系等禮貌用語時,通過認真研究教材,我將這方面的德育教育單獨劃出來進行重點突破,收集了很多關於禮儀方面的資料,像進門前要先敲門,主動向長輩問好。並提出問候的重要意義讓學生在課後養成自覺使用問候語的良好習慣,這樣,不僅復習了舊知識,又讓學生學會了基本的禮節讓學生了解我國是禮儀之邦,講文明、講禮貌是我們的光榮傳統,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禮貌禮儀和言談舉止也是我們語文教師的一大任務。
三、語文課堂德育教育的要求
3.1注重情感教育 促進身心發展
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指出:「教學法必須觸及學生的情感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才能發揮高度有效的功能。」學生學習的過程,是身心整體發展的過程。小學階段正是情感性學習形成的時期。教師在教學中如果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效應,充分利用情感的積極作用,必將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如何通過教學活動將愛滲入學生心田,觸動學生的道德情感呢?
3.1.1潤情感
孔子在《論語》中早已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教育應盡量激勵兒童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帶著快樂的情緒去學習知識,變求知為一種快樂事,從而獲得情感的滿足。
如在教學〈〈錢塘江大潮〉〉時,為了讓學生對錢塘江大潮有一個直觀、全面、形象的認識,在開始上課時,我播放了錢塘江大潮的一段視頻為導入。當錢塘江大潮的壯麗景象出現在學生們面前時,教室里鴉雀無聲,大家都被這大潮神奇壯觀的自然景觀所震撼,擁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由此調動了學生的情感,讓他們沿著這條情感軌道走近課文,走近錢塘江,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1.2磨意志
小學中的語文課讓學生有興趣就是成功的,但是有了興趣並不等於就能學好。我們要求學生不僅在玩中學,而且能學以至用。所以意志在語文學習中是非常關鍵的,我們必須把學生性格和意志的培養滲透在教學中。學習本身是一種艱苦的勞動。對初學者來說,尤其是在學習識字階段,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樹立不斷克服困難信心,還要盡可能設置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掌握方法。把艱苦的勞動變為輕松又愉快的體驗,消除了學生厭學的情緒。
我們在上完一個單元的內容之後,往往通過測驗來檢測學生學的情況,這不僅對學生施加了一定的壓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3.2組織課外活動 加深德育滲透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而課外的時間是無限的。如果說課堂教學是德育滲透的主渠道,那麼富於思想性、娛樂性和創造性的課外活動無疑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教師在某些方面設計、組織活動時要注意:
3.2.1結合教材內容
結合教材內容,要讓學生感覺得在復習舊知識,而不是另有目的。在教學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三「說說我自己」時,分小組評一評,選出說的最像本人的同學。通過小組匯報、與他人對比的形式,提高學生自我認識,尊重他人的能力。
又如:在教學三年上冊語文園地一「我們的課餘生活」時,在班上開展以「我豐富的課餘生活」為主題的班會,學生各抒己見,接接著再發給每位學生發一張能力調查表,大家激烈地討論著,生怕落後了一樣,個個都把表格填得滿滿的。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們的內心渴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渴望自己的勞動得到別人的認同,也渴望成功。用這種小組合作的方式不僅可以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熱愛勞動的觀念。
3.2.2德與智緊密結合
德與智緊密結合,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德育行為。低年級開展欄目「我的發現」,成立6人一組的語文學習合作小組。每位成員輪流收集課外信息,一周進行一次匯報。收集得多的一組,給予適當的獎勵。使學生自己發現語文學習的規律、方法,隨著年級的增高而擴展。「 寬頻網」是二年級下冊安排的,不是讓學生上網,而是借網路中的這個名字,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到了高年級,「回顧與拓展」引導學生回顧總結這一組的學習收獲,總結學習的收獲、交流和收獲,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
在語文教學中,適時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課外教學活動,不僅延伸了課堂教學的內涵,也豐富了學生的課外活動,同時還創造了口語交際的氛圍,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四、結束語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寓德育於語文教學之中,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教師的目的必須是明確而又統一的,也就是教師言傳身教;善於挖掘德育素材;潤情感磨意志,促進學生身心發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德育走進現實生活。教師還要提供信息,加強指導,積極創設情境,使小學生通過語言知識、技能的學習與訓練,其思想情感,道德品質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及其辨別能力,幫助學生成為思想素質高,思維能力強的語文新生代。願德育之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全面開花。
H.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各學段對閱讀有哪些具體要求
1-2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3-4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5-6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第一學段(1~2年級)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第二學段(3~4年級)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第三學段(5~6年級)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8)小學語文課程標准對德育的要求擴展閱讀: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要求規定:
1、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
2、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
3、教材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語文知識、課文注釋和練習等應少而精,具有啟發性,有利於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