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給小學英語送教下鄉體會寫個標題
導語:這次送教下鄉活動對於我們的鄉鎮學校是一次絕佳的學習機會,真正起到了「城鄉交流、資源互享」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送教下鄉聽課心得體會,歡迎閱讀!
幼兒園送教下鄉聽課心得體會(一)
正值火紅的杜鵑花怒放,鮮綠的茶葉飄香之際,我有幸再次來到了湯口中心學校,在這兒又看到了那一張張可愛的笑臉。聆聽了三位幼兒老師的課,從中學習到了先進的教育理念,讓我們看到了學前教育的蓬勃生機和美好未來。可以說三堂課都精彩生動,讓人受益無窮。
(一)巧設計,善引導。程雪女老師的「認識時鍾」設計的活動環節動靜交替,認知和活動交叉進行,課件製作精細。幼兒專注學習,絲毫也不覺得累。
在參觀完「鍾表展覽館」後,師先問孩子們:「你記住了鍾表有哪些形狀?」從而培養了孩子細致的觀察力。隨後緊接著問「除了外形之外,你還看到哪些?」孩子們回答有:「聲音不一樣。」「有數字,12個數。」「有分針、秒針、時針。」這樣就是發散幼兒思維,給了幼兒一個自由想像和回憶的空間,並通過讓孩子描述,培養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進行整時認識時,特別注重讓幼兒觀察「6時」和「12時」的特殊性,分別是呈「一條直線」和「在一起」(有個孩子還說時針躲到後面去了。)程老師就是這樣因勢利導,循循善誘,方可讓孩子輕松學到本領。
(二)「從孩子們的眸子、興趣和需求中找到孩子們渴求的知識。,這正是一名教育者所需要的眼光。」劉虹老師就具備了這樣的眼光,她設計的科學活動「泡泡都是圓的嗎?」讓大人都就得新奇有趣,更何況是孩子呢?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幼兒的興趣是那樣高漲,能更深入地開展主題嗎?我有些擔心,可是經驗豐富的劉老師卻能讓孩子們「活而不亂」,使幼兒有目的,有問題,並帶著問題去探討,不是停留在表面,只顧著吹泡泡,忘了正事。很快幼兒通過自己動手驗證,解決了問題,發現了「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這一切都是在玩中學到的,多麼快樂!劉老師的這次活動真正體現了《綱要》」以幼兒發展為本,提倡終身教育」的這一理念。讓孩子從小就想去探索生活中的秘密,為孩子一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幼兒教師不僅要為幼兒創設豐富的,健康的生活和活動環境,以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需要,還要給幼兒關愛、溫暖、尊重,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和發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年輕的楊蕾老師上的課給人以美感:聲音甜美,舞姿優美,故事蘊含的情感目標體會「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情「的美好更是永駐心間。
這次送教下鄉活動對於我們的鄉鎮學校是一次絕佳的學習機會,真正起到了「城鄉交流、資源互享」的作用。衷心希望這樣的活動多開展,像那杜鵑花一樣,越開越旺,開遍大山裡的每一個角落!
幼兒園送教下鄉聽課心得體會(二)
在本次活動中,我們真的是大開眼界,讓我見識了兩位老師的業務能力、組織教學能力、駕馭課堂能力,更多的是看到了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些新的理念,包括他們的選材,教法及最後的評價都值得我們學習:每節活動課結束後,再由機關幼兒園的業務園長陳老師點評,介紹本節活動課的設計意圖、活動目標、重點難點和教學方法等。老師們獨特的教學方式,充分的活動准備,孩子們積極活躍的表現,都讓我感到那是一種享受。不僅如此,通過這次優質課觀摩學習,還讓我感受頗多。
在課的設計上,講課老師活動的每個環節,設計合理,構思巧妙,層層遞進,由易到難,緊緊圍繞活動目標,運用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和新穎的教具吸引著每一個孩子,也深深的感染了在聽課的每一位老師。面對這么多的老師和評委,她們教態自然大方,語言流暢,非常的輕松自如,用她們自身的獨特魅力來吸引每一個孩子和在場的每一位老師還有評委。這兩節活動課中,其中一節課是張娜老師的散文《聽雨》。活動開始以提問的方式進入課題,之後讓學生傾聽教師朗誦。朗讀的過程中,配著輕柔的音樂把在場的每位孩子和老師都帶到了語境中,享受著雨給大家帶來的一種舒心感覺。整堂課最為亮點就是教師尋找與課文相關的雨聲的教具。可想而知,這位老師對這堂課付出多麼辛苦。活動設計上教師利用圖片來幫助幼兒記憶教學內容,在短短的30分鍾里,學生學會了整堂課散文的內容。整節課從教師的選材,活動的設計到教具的准備,獨特的教學方法,都是那麼得合情合理。特別是授課的聲音特別的優美動聽,非常適合這節課的散文朗誦。可見老師在選材上是下了很大功夫的獨特的操作材料,新穎的操作方式,都給孩子們帶來了驚喜,感染了孩子們,也感染了在場的每一位老師。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盤小娟老師上得音樂活動《迷路的小花鴨》。活動開始她以一首好聽的兒歌帶領孩子們享受音樂帶來的一種愉悅心情,導入活動,一步步進入主題。整節課從教師的選材,活動的設計到教具的准備,獨特的教學方法,都是那麼得合情合理。特別是授課的聲音特別的優美動聽,非常適合
㈡ 送課下鄉如何提高實效性
送教下鄉是幫扶薄弱學校的重要環節,其關鍵在於真實有效。只有做到前期任務具體、方向明確,才能避免送教下鄉活動變成一場獨角戲,也才能夠讓薄弱學校教師有持續學習改進的熱情和專業提升的空間。
■李聲智 鄭燈玉
前期准備:充分調研、合理規劃、明確要求,讓薄弱學校教師明白提高方向
為了提高送課下鄉的實效性,切實幫助薄弱學校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活動組織者不要僅滿足活動搞了、事情做了,要不怕麻煩、不圖省事,要做好一切前期准備工作,具體包括:
合理規劃。活動組織者要制定送課下鄉活動規劃,即每學期開展幾次活動,每次是哪一個學科,每次活動要解決什麼問題,每次活動怎麼開展,每次活動的預期目標,等等。活動組織者要有系統思維的能力,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要讓受幫扶的教師覺得可望不可及,從而把送課下鄉活動變成促進自己提高教學水平、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自覺行動。
明確要求。應該說,每次活動都要花費一定的人力、物力。如何讓這些人力、物力發揮最大效益,對每次活動都要有明確的基本要求,包括對組織者、送課教師以及聽課教師的要求。其中,對於組織者的基本要求應該包括,根據規劃提前告知給參與教師的研討主題和目標,將教案或設計提前發放給聽課教師,精心設計有關主題的觀課議課表,每次活動要確保時間充足等;對送課教師的基本要求包括,提前通知送課內容和研討主題,根據規劃精心備課並提前將教學設計寫出來,教案中對關鍵的教學步驟要寫清楚設計意圖,上課時要利用薄弱學校現有的教學輔助設備,要有有關研討主題的教學論文,要耐心解答聽課教師的疑惑等:對聽課教師的基本要求包括,要熟悉聽課內容並設想自己如何上課,要依據研討主題在相應的表格上詳細記錄教師表現、學生表現以及自己的思考,要能圍繞主題做一次簡短發言,圍繞主題提出一個問題供大家交流等。有了具體的要求和任務,才能避免讓送課下鄉活動變成送課教師唱獨角戲。
現場操作:觀課議課、專題講座、解答疑問,讓薄弱學校教師有後續學習改進的熱情
傳統的送課下鄉活動的操作程序是送課教師上示範課——上課者說課——上課、聽課教師進行評課——組織者進行總結。在其中的相互評課階段,由於農村教師大都比較拘謹,往往都是同去的優秀教師、送課下鄉學校領導評課,沒有能夠真正互動起來,不利於激發薄弱學校教師後續學習改進的熱情。為此,不妨把送課下鄉活動的操作程序改為觀課——議課——專題講座——解答疑問。
觀課。送課者上主題課時,預先設計好有關授課內容和授課願景的觀課量表,也就是將研究的問題化為觀察點,讓聽課教師按照表格記錄與主題有關的信息。同時,要求教師將「思」貫穿於「觀」的全過程,尤其是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熱烈、意外冷場、效果不明顯的地方進行思索,透過這些現象去分析原因,探究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正是由於及時記錄了課堂上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東西,加之深入的思考,才可能會使議課時的互動成為可能。
議課。在議課階段,要集中話題、關注焦點,依據事實,從現象出發討論問題。這樣的議課不是對已經發生的課堂進行判斷或者作出結論,而是思考和研究如何上出更加理想的課,以追求和實現更加理想的課堂教學方式。實際操作中,由於有大量的的事實記錄和分析,在議課階段,「一言堂」的現象基本杜絕,也增強了上課者與聽課者的互動,為所有參與者鋪就專業成長和經驗共享的道路,真正實現共同成長的校本教研目的。
專題講座。送課者一般都是區域內學校教師當中的佼佼者,對教育教學領域某個問題往往有比較深入的研究。利用送課下鄉的機會,讓他們面向薄弱學校教師舉辦相關專題講座,一方面可以擴大聽課教師的視野,另一方面,也有利於聽課教師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
解答疑問。送課者的實踐經驗比較豐富,對教師提出的疑問,往往能結合鮮活的事例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有助於聽課教師提高實踐操作水平,對開展教學研究也不再有可望不可及的感覺,從而有效激發他們學習改進的後續熱情。
後續行為:資源共享、網路討論、師徒結對,讓薄弱學校教師獲得持續學習的有效幫助
資源共享。城區學校要及時將學校的優質資源(包括課件資源、優秀錄像課、優秀設計、優秀論文等)上傳到網路上或將文本送給幫扶學校,讓這些學校的教師及時了解相關動態、學科研究前沿等,為他們的後續學習提供資源保障。
網路討論。建立城區優質學校與農村薄弱學校網上學科工作群,讓兩所學校的教師能夠通過網路經常相互討論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相互分享教學成功的喜悅,做到交流經常化、幫助經常化。
師徒結對。建立城區優質學校優秀教師與農村薄弱學校青年教師師徒結對機制,讓他們的學習、交流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作者李聲智系湖北省潛江市後湖小學副校長,鄭燈玉系湖北省潛江市後湖學區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