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多媒體手段引路
培養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具有問題意識,是探究性學習的前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而情景又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動力和源泉。運用多媒體技術導入新課,能通過情景畫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動機。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尤為重要。多媒體手段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積極情緒。如:在《回聲》一課的教學中,上課伊始我先播放《山谷靜悄悄》,歌中唱到:「……山谷里靜悄悄,誰在把鼓敲?地質隊叔叔的小鐵錘,敲得山谷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在歌聲中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後設疑:「同學們知道山谷為什麼會產生叮咚--叮咚,叮咚--叮咚的現象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回聲方面的知識。」這樣,教師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奏好了這堂課的「序曲」。這對於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整節課的順利進行敲響了動人心弦的第一錘。利用多媒體網路的豐富資源和綜合效應,創設集聲像、音效於一體的適宜情境易如反掌,學生如身臨其境,探究的興趣很快被激起,激活。如我在教《月光曲》這一課時,採用了音樂引入、激發興趣的方法。先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隨著音樂旋律的跳動,屏幕上出現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放完音樂,我趕緊問學生:「這首曲子好聽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好聽!」「是誰創作的呢?」「貝多芬。」曲子的旋律與剛才畫面上的內容有什麼聯系呢?作者貝多芬先生又是怎樣把它創作出來的呢?同學們想知道嗎?」這樣的情景和設問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產生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的,進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學的內容上來,並且學生掌握了課文的重難點,對理解課文有不小的幫助。
在整個小學階段,學生思維活動的直觀性都是很突出的,因此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創設課文情境.幫助學生掌握感性知識,是提高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形象性強,感染力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促使學生勤奮學習,進而發展其智力。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營造色彩繽紛、圖文並茂、動靜相融的教學情景,可使學生積極參與情感體驗,能促使學生運用各種感官主動參與學習的認知活動。主動探索知識,大大激發其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其主體積極性。多媒體技術綜合運用,形聲色光,聲畫並茂,能有效地渲染氣氛,製造氣氛,激發學生情感,喚起學生的思想共鳴。
二、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讓學生更好地感受課文中所描寫的形象。教學中,讓學生在視、聽、思中豐富感性知識,產生再造想像,入境動情,形象地感知,理智地思索,動情地描繪,使學生的審美情感得到升華。如教學《秦始皇兵馬俑》描寫兵馬俑神態的一段,我先引導學生通過反復品味,領悟作者把兵馬俑寫「活」的精妙之處,再讓學生有目的地欣賞各種兵馬俑的錄像,讓學生不由自主地發出贊嘆,並提醒學生注意那各種各樣的神態姿勢,看誰記得多。然後讓學生回憶畫面,發揮想像,用「有的……也許(可能、似乎)……」句式說說還有哪些神態(或姿態)的兵馬俑,這樣,學生通過感知、思索、描繪、再現,就會由衷地贊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聯系課文最後一段,使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得到升華。求異暢想,促進升華。情感對人的認識和行動起著刺激的作用。多媒體技術無疑為創設情景,陶冶學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視聽效果。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學生的感情變化,不失時機地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激發和陶冶學生的情感,使之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如在兒童詩《春姑娘》的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童真的心,讓他們領悟春姑娘美麗.勤勞的品格以及勞動創造美這一深刻內涵,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導語」設計中,選用生機盎然的畫面為背景,配以卡通形象的春姑娘,並以《春天在哪裡》這首兒童歌曲為主旋律,從而將學生迅速帶入一個富有動感的童話世界中,為進一步了解這首兒童詩的意蘊美打下基礎。所以藉助於多媒體,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形象化和直觀的感性材料,這是傳統語文教學不能比擬的,這里既有和諧的圖案美,又有高雅的音樂美,動靜結合,加強了語文教學對學生美感的熏陶。
三、利用多媒體手段拓展探究空間
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行學法的遷移,通過發散學生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學生大大增加聽和看的機會;用文字、圖像、聲音的巧妙結合,可以大大增加課堂信息量,實現課內外的溝通,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在課堂中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為使課堂教學收到更好的效果,讓學生的認識得到延伸、升華,課外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讓學生發揮創新思維,把語文課堂上沒有盡興的「節目」延伸到課外完成。一些來不及實施的實踐活動也可以放到課外,實施綜合性學習。在《大熊貓的故鄉》一課,作者是想通過文本來喚起大家對國寶和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我設計了這樣的課外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1.繼續利用網路查找大熊貓的信息,舉行「大熊貓知多少」的知識宣傳活動。2.寫一封保護大熊貓的倡議書。3.畫一幅展現大熊貓風採的圖畫。4.創作或填防寫大熊貓的歌曲。選擇其中的一項作業完成。結果,學生盡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這樣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間,放飛了學生的思想,展示了學生的個性,也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貳』 如何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提高小學英語教學效率
如何利用多媒體改變小學英語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答:一、運用多媒體,提高英語課堂教版學效率權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2、運用多媒體教學突破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3、改變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學能力,4、利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能力,5、豐富課件動畫,培養交際能力, 二、利用網路資源,優化英語教學。1、利用網路,豐富教學資源。2、利用網路,開發學生思維。 三、評價學習成果 提高學習水平 。 總而言之,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英語教學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多媒體技術可以幫助我們把課堂教學變成一個信息傳遞、反饋、控制的完整體系。
『叄』 如何利用多媒體實現小學語文互動式教學
一、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生本互動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名篇佳作,展現了作者對社會的認識和對人生的體驗,學生學習這些文章,有助於豐富其精神世界。互動式教學模式能夠促使學生感悟文本內涵和體驗學習的樂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和體驗學習的空間,讓他們獲得更多的知識,達到用情感悟文本的境界。小學生正處於思維活躍發展階段,他們對於網路世界充滿著好奇,教師在語文課堂利用多媒體實現語文互動式教學,可藉助投影儀播放音樂或是網路圖片等直觀、形象地向學生展示文本內容,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教學情境下的生本有效互動。例如,在學習蘇教版語文第二冊《草原的早晨》這一節課時,一些學生只在電視上看見過草原,對草原有著模糊的印象,教師要在課堂上讓他們通過課文學習感受草原的魅力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情。對此,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視頻或圖片資料,配置一段優美的音樂,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感受大草原之美,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動機。教師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還要對學生的疑問逐一解答,讓學生在輕松自然的教學環境中實現有效學習。 二、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實現生生互動
小學生年齡較小,對外界事物充滿了好奇,對知識的渴望程度相對較高,他們碰到新鮮事物都喜歡問個為什麼。多媒體互動教學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形成一種互動式的討論和學習模式,促進教學模式向著新型化的方向轉變。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由於小學生處於對新事物的認識階段,他們對課文中的一些抽象事物理解不夠全面,即使能夠理解一些簡單的文字,但是對於文字涉及的相關畫面難以想像。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事物,形成相互交流思考的氛圍,增強了對文章的學習和記憶。例如在學習蘇教版語文第四冊課文《誰的本領大》時,教師首先找出太陽能的視頻資料播放給學生看,然後播放台風等造成的自然災害視頻,讓學生感受太陽能和風能的威力,並向學生提問:「在這些自然資源中誰的本領更大?」學生學習課文,圍繞問題相互激烈地交流、探討,結合視頻資料及課文內容,爭相運用有說服力的語言發表自己的觀點,課堂形成了生生互動學習的場面。最後,教師對課程教學進行總結,讓學生知道太陽能和風能各自存在的優勢,學生通過各個環節的互動交流,實現了理解文章主旨的教學目的。 三、善用多媒體進行有效溝通,實現師生互動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並不是毫無熱情的將知識由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的心靈互動。」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是教師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教師一味地講解教學內容,學生處於被動狀態,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也無法提高整體教學效率。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多媒體互動式教學模式,有助於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將學生被動的傾聽轉化為主動接受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參與意識,讓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有效溝通,形成課堂師生互動的教學效應。例如在學習蘇教版語文第四冊《木蘭從軍》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通過動畫展示的形式
播放木蘭從軍的場面,重點引導學生觀看木蘭扛著長槍、穿著盔甲的畫面,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深思:「木蘭為什麼要從軍?從軍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學生帶著疑問進入課文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效釋疑,消除了學生的學習畏難情緒。學生還能夠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提問,教師作為學生的主要交流對象,通過發揮導向作用對學生學習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實現了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互動交流。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實現生境互動
課堂互動教學是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教學模式和手段。在語文課堂上,除了師生間的教學互動,還需要教師創設課堂情境,在具體課堂語境中進行交流與溝通。所謂「生境互動」就是要求教師在課堂空間和有限的時間內,通過某個群體的具體生境進行的討論和交談。例如在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長江之歌》這篇課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結合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山隨平野闊,江入大荒流」「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利用多媒體提供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想像長江的奔流之勢,讓學生結合自己親身所見、所感和所思,將自己的感受與作者描繪的情景進行對比,體會詩句描述長江的磅礴氣勢和波濤洶涌的激流。教師接著創設游覽長江的情境,讓學生扮演遊客,談一談觀賞長江的感受。通過交流,學生體驗到了課文描繪的長江奔流的氣勢,感受到了作者對長江的熱愛和依戀之情。生境互動要求教師從學生平時的所見、所感和所思,與課堂上的情境相結合,通過具體的意象,引導學生進入課本內容的學習。又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三亞日落》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多幅日落的場景圖片,然後讓學生閉上眼睛感受日落的美麗。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想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不同場景中的日落情景,例如陰天、晴天等不同天氣下的日落奇觀,讓學生從中感受到真切的場景,從而實現學生與課堂教學情境的互動,使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得到升華。
總之,在網路環境下,小學語文教學採用互動式的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參與積極性。網路教學使得師生之間的角色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學生不再是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被動接受者,教師由傳統教學中的灌輸者變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促進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教學中對於網路資源的合理使用能夠直觀形象地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感受課文的主旨,自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師生共同解決問題,從而活躍了語文課堂氛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肆』 如何利用多媒體創設課堂教學新情境
隨著現代高新技術迅猛發展,先進的多媒體計算機具有多種特性的網路通訊技術已被引入到課堂。多媒體計算機集圖像、圖形、動畫、音響等功能於一體,使傳統的教學媒體與現代教學媒體有機地結合,相輔相成。它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方法更加新穎,手段更加多樣,能夠逐步實現課堂教學的整體優化。
巴浦洛夫曾經說過,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有多種器官參加,就可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多媒體技術能夠兼顧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等各種因素依靠課堂教學的即時反饋調節給學生的大腦皮層以多層次、多部位的刺激。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多種刺激作用,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達到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教學質量之目的。所以廣大教師應順應時代的需要,積極進行現代技術信息與課程整合的實踐與探索。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開發智慧的鑰匙,也是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好奇、好動是中小學學生突出的心理特徵。他們常常是玩中學,在動中求知,在喜悅中索取,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情境,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使之產生情感共鳴,有效地參與學習活動。
教師要更新觀念,轉變教師的角色,要從知識的壟斷者、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參與者,只有放下老師的架子與學生融為一體,才能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才能恰當地應用新型教學模式,依託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提供大量、豐富的學習資源,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設計、自主探究、自主評價,最終達到自主發展的目的。
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造出好的學習情境,提供生動活潑、形象直觀,內容詳實豐富、信息量大的具有交互功能的學習資源。因為課標中明確告訴我們: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同時,也能使學生產生極強的求知慾望,使教育信息處於最佳的傳輸狀態,學生的學習動機是自覺、積極的,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和我樂學,實現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兩個積極性的最佳結合,為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創造有利的條件。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教學內容,獲得思想啟迪。
二、利用網路教室進行課堂互動,激發動機
整個中小學階段,學生思維活潑,直觀性強都是很突出的,因此,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掌握感性知識是提高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
近年來,大部分學校已建立了網路教室,它既能有學生相互學習,相互討論的空間,又有互相監督、及時反饋的功能,在這種教室里上課本身就是一種課堂教學情境。教室內的布置、設備和特有的功能都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會給學生營造色彩繽紛、圖文並茂、動情相融的教學情境,可使學生積極參與情感體驗,能促使學生運用各種感官主動參與學習的認識活動,主動探索知識,大大激發其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其主體的作用。教學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可以及時溝通,反饋學習效果。同時,教師在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中,注意引導一些意志薄弱的學生,鼓勵其努力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使之主動解決,排除困擾,保持自我調控,大膽嘗試,操作積極主動。
多媒體技術形象性強,感染力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促使學生勤奮學習,努力向上,進而發展其智力。採用小組間交流,表現方式為屏幕顯示、電子搶答等,教師把自己做好的課件播放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都通過顯示器觀看到課件的內容,達到師生交流,起到概括補充的作用,這樣解決問題的效果更好。學生答題時,教師通過屏幕監視器發現哪個同學做得好,可指名為同學們作示範,做的不好的同學,老師可以對他進行指導,為使教學內容進一步深化,再把重點內容精彩的部分經教師剪輯後回放一遍,達到最佳效果。
三、創設情境,激發想像
心理學家認為:想像是人們對頭腦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學生在閱讀課文時需要想像,在頭腦中再現課文里所描繪的情景,才能理解意境。形象力的培養,直接關繫到學生能力的形成。愛因斯特說: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可見激發想像是多麼重要。
首先,教師要恰當地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充分、細致觀察的機會。因為觀察是人類的認識自然的基本條件,是學生吸收知識的首要渠道,是學生智力賴以全面和諧發展的基礎。觀察與想像是密不可分,教師恰當地利用多媒體抓住機會激發其展開想像。這樣,學生不僅體會了所學知識的思想感情,而且再造了作者的內心的情感,為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想像提供了足夠的形聲信息,使之領悟情感,達到預期的效果。
其次,利用多媒體技術,再現意境,古人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課文描寫的情境,通過多媒體使其畫面形、色放大後,再展現出來。新奇的景象,鮮艷的色彩就變得具體可見,幫助學生感受形象,進入情境,這樣,課本內容就變得形象化了,學生的情感因素調動起來,學生也就進入了自由想像的空間,樂在其中。
『伍』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創設有效的導入情境
創設情境可謂時下課堂教學的一大熱點,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有效的情景要能夠讓學生「觸景生思」,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起他們更多的聯想。
1、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作為教師可指導小朋友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由於小朋友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這樣,有助於學生很快地理解文本。
對於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學習課文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讀多練、讀中感悟。所以在教學《小鳥和牽牛花》時,我並沒有做過多講解,而是讓學生帶著強烈地感情分角色朗讀課文。這樣學生就能在表演中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徵,從而錘煉語言,描繪情境。
2、積極營造游戲情境,熱情鼓勵與表揚,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四》的時候,我創設了游戲的情境導入: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一起去語文園地玩幾個語文游戲大家喜歡嗎?那就讓我們坐上汽車出發吧。(播放課件:小朋友坐上汽車出發,汽車開到了寫有「語文園地」的公園大門口。)語文園地到了,我們一起快活地游戲吧。學生一聽說這節課要做游戲,興致就來了。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呈現材料的興趣,選取他們身邊的活動、游戲、事例,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藉助圖畫再現情境
藉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具體化、形象化。畫的顏色和內容易於被學生接受和理解。低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每篇課文都有插圖相隨。比如:《菜園里》是一篇生活識字課,配有一幅小學生在菜園里勞動的情景圖,不僅使學生對菜園有一個整體的感受,同時幫助學生認識一些蔬菜及其名稱,還可以讓學生形象地了解這些蔬菜的特點。所以在觀察圖畫,認識這些蔬菜的名字的時候,我就引導學生看課文情景圖,用手指一指,看一看有哪些蔬菜。用情境教學的方式和動態的畫面,吸引了學生的學習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4.利用多媒體課件再現情境
當學生對語文課堂感興趣時,他們在課堂上就會認真聽講了,也會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各種問題。應用多媒體進行語文課堂教學,可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我在教學《小小竹排畫中游》的時候,是這樣導入課題的: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好多禮物,讓我們先一起來看一看、聽一聽吧。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欣賞樂曲,興致非常濃。此時教師讓學生談談感受,學生就能有感而發。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將學生帶入情境當中,增強了主題感受,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參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是能夠大大提高教學效率的愉快教學。要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需要教師深入地專研教材,走進學生的生活,從學生的角度,選擇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熟悉的、有利於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素材。
『陸』 如何用多媒體創設語文教學情景
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計算機網路技術以其特有的科學性、形象性、快捷性顯出獨特的內在魅力,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讓語文課堂告別了「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蒼白與無奈。多媒體教學是以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為目標的,以它豐富的多媒體形式——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使大量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優化組合,使課文中的人或事物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的枯燥乏味。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合理、有效運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語文課堂插上金翅膀呢?筆者試著從六個方面加以闡述。
【關鍵詞】 多媒體 有效 課堂教學 效率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計算機網路技術以其特有的科學性、形象性、快捷性顯出獨特的內在魅力,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別是多媒體課件以其巨大的容量、豐富的表現形式、直接的感觀沖擊,迅速得到教師們的青睞。它有效地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讓語文課堂告別了「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蒼白與無奈。多媒體教學是以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為目標的,以它豐富的多媒體形式——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使大量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優化組合,使課文中的人或事物栩栩如生,以聲感、形感、色感、動感直接綜合作用於學生的感官,使其在學生的大腦中形成鮮明的形象,從而有利於調動學生的情感,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充分展示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的枯燥乏味。
實踐證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不但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也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合理、有效運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語文課堂插上金翅膀呢?為此,我就自身教學實踐中的摸索談一些粗淺的體會:
一、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 朱熹曾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可見興趣在語文教學中所起的作用。學習是一項艱苦的勞動,時間長了,很容易使人感到疲憊、煩躁,激不起學習的興趣,更不要說發揮學習的主動性了。傳統的教學手段和設施由於其局限性,往往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影響了教學的效果。
而多媒體聲像兼備,特別是圖像、動畫、影像、聲音使教材變得更為生動形象;使凝固在教材中的靜態美升華為動態美,將教材中蘊含的意境美、音樂美、藝術美、充分表現出來,同時刺激學生的生理感官,激發學生的各種積極心理因素,調動審美主體的心理功能活動,從而產生強烈的美感效應,運用多媒體技術創造賞心悅目的情境,達到「課伊始,趣辦生,課進行,趣漸濃,課結束,趣猶存」的境界,真正使學生愛學、樂學。 如在學習《元日》這首詩時,我先播放一段新年喜慶的音樂,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想到過新年的情景,而且對爆竹的傳統功能——增加節日熱鬧的氣氛自然也就理解了。學生在多媒體課件的引導下,都急切地想知道有關於這首詩的內容,那麼也就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課。
二、運用媒體創情境,增強情感見效率。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的本質,而在激勵、喚醒和鼓舞。」這就意味著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方法能激起學生的情感,使他們在愉悅的情境中接受學習,讓教學活動成為師生雙方樂於參與的一種充滿情趣的活動。學生進入課文所創設的情境是正確理解一篇課文的關鍵,但小學生的認知水平低,知識面窄,空間概念差,再加上缺乏生活經驗,一旦碰到陌生的情境,很難理解教學內容。而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就比較容易將抽象的知識通過聲音、圖畫的方式展現出來,並超越時間以及空間的局限,創設出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化無聲為有聲,化枯燥為生動,引起學生注意,提高學習興趣,使學生進入一種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學習狀態。如在學習《西湖》一課時,學生對西湖各景點的地理位置,如文中提到的孤山、小瀛洲等在哪都搞不清楚,又如何能理解課文中所描述的西湖美景呢?在教學本文時,我製作了多媒體課件,首先出示了一張概略圖,在圖上標明西湖各個景點的位置,這樣學生看起來一目瞭然,並將遠眺西湖、近賞西湖以及月光下的西湖美景一一展現在學生的眼前。同學們看到這么迷人的景色,眼中都閃爍出興奮的光芒,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加強了教學的生動性,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真正從內心深處感受到西湖的清奇秀麗以及「人間仙境」的含義,自然課堂效率就提高了!
可見,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手段,把真切的畫面展現在學生眼前,可以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展開豐富的想像或聯想,激發起濃厚的學習興趣,獲得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從而培養學生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力及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三、運用多媒體,突破教學重難點。
每堂課都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會為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解決一些很抽象的問題,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然而學生感觸不深,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果。語文教學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多媒體能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教學難點,縮短了客觀實物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之為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1、變難為易,突破重點。
多媒體有效地彌補傳統教學的一些不足,讓學生通過視聽等直觀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學內容,突出重點。比如學習古詩《楓橋夜泊》時,從詩的題目入手,分析詩的語言,講解詩句含義,再現詩中形象,並感受詩人的感情,這些光從語言上講,對於小學生而言,在理解上多多少少會存在一些困難。藉助多媒體技術,先配樂朗誦,然後展示一組有關圖片,創造一些相關的情景,古詩所描繪出的情景,已用不著我再怎樣解釋,學生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最後入境悟情,達到熟讀成誦,體會到詩人抒發的思想感情。可以說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適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會產生錦上添花的效果,能彌補教師言傳的不足,突出常規教學中的重點。
2、變文為圖,巧解難點。
眾所周知,小學生以具體象化的思維為主,然而有些課文涉及的知識是比較專業、復雜,以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理解是較為困難的,即使反復讀也難以領會、感悟其中的知識意境。而這些難點往往是關鍵性的知識,也往往是學生學習的障礙。如果難點不突破,學習不僅不能達到理解、掌握知識的目標,而且還會降低學習熱情。而多媒體教學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便於學生掌握。在教學《詹天佑》一文時,學生對「設計人字形鐵路」極其陌生,所以對「這樣一來,火車上山就容易多了」這一難點百思不得其解。教學中,我沒有對課文內容進行繁瑣地分析,而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將火車怎樣通過「人」字形線路爬上陡坡的過程演示給學生看,讓學生真正理解火車是怎樣通過「人」字形線路爬上山的。讓學生親眼看到北上的列車到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在前面拉,一個在後面推。學生隨著演示過程經歷了形象性思維,形成了鮮明的表象,難點不攻而破。這時再來朗讀,學生就會豁然領悟,從讀中感悟到人字形鐵路的巧妙之處。由此可見,多媒體技術把遠的拉近了,把虛的變實了,把難的變易了,從而突破了語言訓練的難點,實現了讀中感悟。
總之,運用多媒體手段能使教學重點突出,難點順利突破,幫助學生輕松掃除學習障礙,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把學習的主動權始終緊緊握在手中,利於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減少了教師單調乏味的講解,節省了時間,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優化了課堂教學效果。
四、運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多媒體教材以圖文聲像並茂的方式為學生提供知識、提供示範、練習、討論以及邊演示邊講解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具有高趣味性與啟發性,改變了以往呆板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使得教學變得更加形象、生動、直觀,使得學生更願意接受,也利於接受。同時還可以補充實踐教學環節之不足。使教師可以利用現成的程序組織教學,也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動態地組織與修改,因人而異地調解教學進度,促進學生更加踴躍參與訓練,促進了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機結合,充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以及想像力,也培養了他們的思維創造力。
有位教育家說過,「凡是孩子原先不會的而現在會了,就是一種創造;凡是別人沒有想到而孩子想到了就是一種奇跡;凡是孩子在原先或別人的基礎上做得更好,就是創造。創造就是標新立異,因為用發展的眼光看,這樣的學生將來可能會成為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小學語文教學是整個基礎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渠道。
1、激發學生大膽想像。英國詩人雪萊說:「想像是創造力。」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運用多媒體創設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展開想像,發展創新思維。 在教學實踐中應藉助多媒體的播放功能,讓學生以直觀為線索進行啟發想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美。例如教學古詩《望廬山瀑布》時,在學生理解第一行詩句後,我播放配有優美音樂的錄像,學生邊聽、邊看、邊想。我問學生:「如果你置身在這般景象中會有怎樣的感覺?」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香爐峰上的團團霧氣,在陽光中變成了紫色的雲霞,啊,多美的景象,我彷彿漫步在煙霧繚繞的仙境中。」在讓學生邊看壯觀的瀑布邊展開豐富想像的同時,我提問學生:「你們覺得眼前的瀑布像什麼?」學生有的說:「瀑布從高高的山上奔騰而下,彷彿一條白色巨龍從天而降。」有的說:「這長長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上揮舞的銀紗,美極了。」運用多媒體的播放功能在教學中展示美的對象,能使學生從中體驗美、發現美,大膽想像,表達出一幅幅美的畫面。
2、鼓勵學生積極求異。兒童總想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求異思維要求學生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思考問題,主動探求知識,多方面、多角度、創新性地解決問題。
黃沙如海,找不到絕對相似的兩顆沙粒;綠葉如雲,尋不見完全雷同的一雙葉片。新課程標准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並有針對性地實施不同的教育方式,激發學生創新的渴望,收獲自我發現的體驗。傳統的課堂教學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是有限的,而利用多媒體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是生動的、積極的。如教學《狼和小羊》一課的最後一部分時,我藉助多媒體,將一幅狼向小羊撲去的畫面展示於學生面前,然後啟發學生進行多向思維,尋求不同的故事結尾。學生的思維之門被打開,有的說就在狼撲向小羊時卻倒下了,原來是一位獵人朝狼開了槍;有的說小羊機靈地一閃,躲到了一邊,狼卻撲了個空,掉到了河裡;有的說小羊被狼吃了,它的爸爸決定復仇,就設計打死了狼……故事的結尾各不相同。看得出,想像的翅膀已經插到了他們的身上,創新的火花迸發出耀眼奪目的光輝。這樣引導學生積極開動腦筋,發展求異思維,大腦越用越靈活。
五、運用多媒體,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我國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作文要說真話,說實在話,說自己話……」。作文教學的著力點在於幫助學生解決寫什麼和怎樣寫的問題。運用多媒體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誘發學生的情感活動,引起學生的興趣,有助於指導學生寫好作文。如我在指導學生寫《秋天的田野》這篇作文時,我首先運用多媒體把這次作文要求出示在屏幕上,和大家一起審題,分析討論作文的內容及具體要求。讓學生明確,這篇作文一是寫景,二要抓住景物特點寫具體,三要寫出景物動態美和靜態美,四是恰當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在學生知道寫什麼和寫的具體要求後,我又幫助解決怎樣寫的問題。我先讓學生回憶自己觀察所見,然後播放了一段秋天田野的錄像,讓學生按順序觀察畫面上的景物,此時,那絢麗的色彩、活動的畫面、動人的音響刺激著學生的感官,激發了寫作興趣。當學生有序地把畫面上的景物說完整後,我重點抓住稻田和莊稼地讓學生細致觀察,抓住稻子和莊稼(大豆、高粱)的動態、靜態特點,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解決如何寫具體的問題。錄像反復播放,教師適時指導,多數學生看完錄像後,都能繪聲繪色地進行描述,他們不再覺得無話可說、無話可寫。運用多媒體教學,學生視聽結合,注意力集中,能夠獲得更多的感性材料,豐富寫作素材,提高寫作技巧。
施拉姆說:「只有最恰當的媒體,而沒有最好的媒體。」因此,我們只要把握好不同媒體的特點,恰到好處地運用媒體,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使課堂教學效果更好,從而真正達到深化改革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
總之,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語文教學,有效地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尋求現代教育技術與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的最佳結合點,讓多媒體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發揮最佳的作用,讓語文教學插上金翅膀,使語文課堂呈現出魅力四射的流光溢彩,讓學生愛上語文,愛上學習!
『柒』 小學語文如何創設問題情境的教學案例
師:想到維也納去看一看嗎?來到維也納街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生:自讀,交流
生:來到維也納街頭,我印象最深的是音樂家的大理石石像。
生:王宮的草坪上的巨大的音樂符號裝飾。
生:我還看見了有許多街道、公園、禮堂都用音樂家的名字命名。
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維也納高大的樓房和建築。
生: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藍色的多瑙河。
師:走進維也納大街,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金色的雕塑。你們知道是誰嗎?
生:約翰·施特勞斯、莫扎特
師:你能不能給大家描述一下,你來到莫扎特的雕像前,他是什麼姿態?什麼神態?周圍有些什麼?你又想到了什麼?
生:莫扎特似乎還在為我們人類譜寫優美的歌曲。
生:他可能還在練習沒有完成的樂曲。
生:他仰望著藍天,似乎在聆聽著優美的旋律。
生:他彷彿看著周圍優美的景色,迸發出靈感,又寫出了一些優美的樂曲。
生:這時候他一定在心中默默地回想著這首曲子的旋律。
師:來到維也納,就要走進人們的生活。走進他們的生活,我們發現,維也納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
生:自讀第四自然段
師:走進維也納人的生活,你最想到哪兒去了解他們?這樣,請大家伴隨著音樂,走進人們的生活,邊聽,邊想:你彷彿來到了哪裡?看到了什麼?
出示:我來到了——,——;我來到了——,——;我又來到了——,——……
生:我走到街頭,一聽那些街頭藝人彈奏古典音樂。聽到了悠揚的音樂聲。
生:我補充,那些藝人如痴如醉的彈奏著,彷彿他們已經融入這音樂殿堂。
生:我來到了他們的家庭,看到了他們在歡樂的時候,總要演奏一首古典音樂,我也加入了他們。
生:我來到了街心公園,看到了成群結隊的人,聽到了舒緩起伏的音樂。我深深感到了那濃濃的音樂氛圍。
簡評:在教學《音樂之都維也納》這篇課文的時候,我抓住課文的插圖和典型句子作有目的的訓練。在上面的案例中,就可以清晰地發現,我抓住了文中的莫扎特的雕像圖,作觀察與想像的訓練。學生在通過細致地觀察,展開了豐富的想像,再現了莫扎特的音樂創作畫面:莫扎特似乎還在為我們人類譜寫優美的歌曲;他可能還在練習沒有完成的樂曲;他仰望著藍天,似乎在聆聽著優美的旋律;他彷彿看著周圍優美的景色,迸發出靈感,又寫出了一些優美的樂曲;這時候他一定在心中默默地回想著這首曲子的旋律。這樣的想像有助於學生更好地對課文進行理解與感受,有利於拓寬學生的只是層面,培養學生的想像說話能力。這樣的訓練,在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學習過程中也體現得十分明顯。
『捌』 如何把多媒體和小學語文課堂巧妙結合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 多媒體已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小學語文教學中, 多媒體的恰當運用, 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有聲有色, 感知過程活靈活現, 從而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 多媒體 小學 語文教學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 多媒體已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小學語文教學中, 多媒體的恰當運用, 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有聲有色, 感知過程活靈活現, 從而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我就任何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談幾點感受。 一、 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 , 激發學生興趣 1、 激發學習興趣 在識字教學中, 教師可藉助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的童話情境, 把新授生字變成一個個生動的生字娃娃, 告訴學生, 這些生字娃娃找不到家了 , 如果你能根據房間的門牌號碼(即生字的讀音) 幫他找到家, 你就能與這個生字娃娃成為好朋友, 生字娃娃就會對你笑一笑。 生動的情景, 優美的音樂, 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慾望, 為快樂識字打下良好的基礎。 2、 突破重點、 難點 在拼音教學中, 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的動畫效果, 突出教學的重點。 例如, 在比較韻母 an 和 ang 的發音時, 我們設計了讓「ang」 的 g 閃動或者變色, 並提醒學生拼讀時注意舌頭的變化, 給學生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又如 j q x 和 ü 相拼的規則, 除了藉助兒歌幫助記憶外,還設計成功畫 ü 戴了一頂帽子, 帽子有兩點, 看到 j q x 走過來, 他就脫帽敬禮, 學生看了 覺得十分有趣, 在笑聲中, 他們就牢牢地記住了這一規則。 3、 加強讀寫訓練 在課文教學時, 可以讓學生模仿錄音朗讀, 強化朗讀能力; 在指導背誦時, 第一遍, 可播放課文錄像, 配以輕聲的錄音; 第二遍, 錄音沒有了 , 在畫面旁有重點詞的提示, 學生隨著畫面的變換輕聲復核課文; 第三遍, 學生依據畫面展示的內容輕聲背誦。 採用這樣的方法,學生記得牢, 背得快又准。 在寫字訓練時, 由演示多媒體課件代替老師的講寫, 學生的學習效果要好得多。 在藍天白雲的底幕上, 田字格顯得格外顯眼, 一支漂亮的筆為同學們范寫著生字, 甜美的解說伴著輕柔的音樂, 讓學生一下子就愛上了 寫字, 寫出來的作業比平時漂亮了許多。 4、 培養語言能力 作文無話可說, 無從說起, 是學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在教學《我家的貓》 之後, 要學生仿全文寫一種自己喜愛的小動物。 首先讓學生看課文的動畫片; 然後讓學生說說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貓的; 接著運用課件: 笨拙可愛的小鴨, 美麗輕盈的小鳥, 蹦來跳去的小松鼠, 鮮活的畫面, 悅耳的音樂, 學生的思維之門一下子就被打開了 , 他們紛紛選擇其中的一種動物作為自己的描寫對象, 用在全文中 學到的方法將這篇作文寫得十分成功。 在口語交際訓練中藉助課件,創造特定的情境, 為學生營造一種接近生活實際環境, 能促使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言之有理、 言之有情。 如以「我們身邊的垃圾」 為題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時, 可以通過課件將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垃圾及其來源, 去向等展現出來, 讓學生交流各自的發現、 想法。 還可將各自的想法進行設計, 在電腦里畫出來, 或製成模型, 有價值的設想甚至向有關部門建議, 使學生真正體會到自己成功的快樂。 二、 運用多媒體, 化難為易 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可謂是古今中外、 天文地理無所不有。 課文中有許多事物對小學生來說都是陌生的, 難以理解的。 教師可以運用現代化手段使教學內容不收時空限制, 形象地傳輸、 保存和再現知識原型, 把間接的知識轉化為直接的知識, 從而加快理解和記憶的速度。還可以憑借現代技術向學生提供了 動畫、 圖像、 解說、 文字、 音樂等多種信息, 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主動性, 能使他們更好更快吏准確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 難點。 這就大大縮短了 教學進程, 提高了教學效率。 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小, 以形象思維為主, 對詞句的理解有限,對理解也有一定的難度。 如果運用多媒體, 就能克服時空限制, 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 形象、 具體的視聽信息, 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 抽象的知識具體化, 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詞句、 課文。 如在《小蝌蚪找媽媽》 的教學中, 學生對「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迎上去; 看見烏龜媽媽追上去; 看見青蛙游過去」 中的「迎上去、 追上去、 游過去」 這三個詞語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 學生既不知詞語何意, 又不知為什麼要這樣用。 我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 從資料中截取有關的三個片斷, 並設計製作成慢放過程的畫面, 讓學生觀察理解, 「迎上去」 就是面對面游過去; 「追上去」 就是從後面攆上去; 「游過去」 就是從周圍游到青蛙媽媽身邊。 免費論文參考網。 他們理解了 在這三個句子中為什麼要這樣運用, 從而在腦中留下了 深刻印象, 也為他們在以後的口語交際、 寫話中准確地用詞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圓明園的毀滅》 是四年級的講讀課文, 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可圓明園中的宏偉建築、 價值連城的奇珍異寶、古玩字畫, 對小學生來說是十分陌生的, 學生很難體會到圓明園昔日的輝煌與龐大。 故此我利用多媒體出示了 圓明園的圖片以及許多被英法掠走的珍寶, 還讓學生觀看了 電影《火燒圓明園》 片段。 這樣學生在贊嘆圓明園美的同時, 既欽佩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才能, 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又體會到強盜們的貪婪、 瘋狂, 激發學生對英法聯軍的憤怒之情, 把學生帶入當年的特定時代, 突破了 時空, 化遠為近, 使學生情、 文本情、 作者情產生共鳴, 為學習課文作好了 情感鋪墊。 三、 運用多媒體加以引導, 突破重點 多媒體教學以圖形和動畫為主要手段, 同時可將圖形由靜變動,由小變大或由大變小, 由慢變快或由快變慢。 學生通過觀察, 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 不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學信息, 而且能獲得清晰明快的感受。 畫面生動, 圖、 聲、 文配合, 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興趣, 使 注意力更集中, 因而提高課堂效率。 如在教《稱象》 這篇課文時, 其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懂得曹沖稱象的辦法以及他和官員稱貸象的辦法之間的聯系。 在教學時, 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 設置還原了 曹沖稱象的動畫效果, 讓學生反復觀察。 由於觀察了 直觀、 動畫的圖片, 學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用船代替秤, 解決了 提不動的難題, 用石頭代替大象, 化整為零, 找到了 稱大象的巧辦法這一道理, 教學的重難點頓時迎刃而解, 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 巧妙利用網路, 培養學生能力 1、 查閱信息收集資料的能力 我經常設計一些開放的, 需要學生主動去探究、 收集、 整理、 獲取信息, 並綜合運用這些信息進行創新的「研究性學習」 的課余作業。例如: 要學生製作手抄小報, 在出版的過程中, 學生要尋找大量資料,要進行篩選、 排版、 打字等, 整個過程培養了 學生收集信息、 選擇信息、 審美、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等能力。 2、 發散思維能力 在教學《黃山奇石》 中, 學生僅僅通過語言文字了 解了 黃山的奇美是不夠的。 我們可以將黃山的視頻資料製作成課堂教學網頁。 課上,學生通過視頻看到了 黃山的怪石嶙峋、 危峰突兀, 形象地理解了 文中的抽象詞句。 3、 創新能力 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 時, 教師在屏幕上展示了 幾個問題: 地球遭到破壞的原因是什麼? 影響有哪些? 我們該如何保護地球? 顯 然, 這是知識與思維並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問題。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從校園網中下載查找到熟讀炙, 然後根據自己的理解, 做一些修正或補充。 教師做出適時點撥、 評價, 有效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 由於多媒體的靈活多樣性, 用它作為教學手段有非常大的優越性。 它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更能提高教師的綜合教學水平。 因此, 我們要在語言教學的實踐中, 恰當地運用電教媒體,提高教學質量, 讓它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