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人教版語文七下第三單元復習

人教版語文七下第三單元復習

發布時間:2021-03-06 08:22:45

㈠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第三單元基礎知識歸納復習卷

你打這些不如翻字典呢

㈡ 七年級上人教版語文課堂作業本第三單元的單元復習

第三單元自測題
1, C 2.B 3. C 4,①飄落②撫摸③嫻靜④棲息5,略①輕柔的紗巾拂過面頰②樹梢版上剛綻放的新葉略8.下點小雪權使矮松越發青黑,給藍天鑲上銀邊,給山們穿上花衣。9.從上到下聲山上山坡山腰 lo.擬人,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陽光照在薄雪上映射出的顏色。11.突出了作者對濟南優美的雪景的贊美。12.灌溉天地萬物;盪滌塵埃灰土。13,"塵埃和灰土"指:保守落後的思想意識;"新的春雨"指:新的先進的思想。 14.結構上:前後呼應,使結構完整;內容上:形象地反映春雨在人的內心激起了共鳴,讓人贊嘆、思考。15.人們既需要滋潤莊稼的春雨,也需要滌盪心靈灰塵的春雨.16.①保留②親身19.①做學間要從小就狠下工夫.②學習要親自實踐,才能有所成就。

㈢ 請告訴我人教版語文課堂作業本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單元復習答案。(p48頁)

1.根據拼音寫出漢字
衰微 仰慕 當之無愧 兀兀窮年
躊躇 赫然 鮮為人知 一反既往
2.D
3.(1)馬上相逢無紙專筆屬
(2)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4.作者:吳承恩
作品:《西遊記》
人物:孫悟空
與人物相關的故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5.答:「絆腳石」一詞指的是前進的路途中遇到的困難險阻。
6.答:他還是那麼安靜,那麼懇切,那麼熱心,那麼慈祥。
7.「不管窗外天空多麼漆黑……也不可能」表現出目光的敏銳,有洞察力
8.自己寫把
9.(1)過:過錯 (2)許:答應
(3)諫:勸說 (4)屬:囑托
10.(1)他代廚下兒
(2)它代這件事
(3)他代甘寧
11.呂蒙大怒,敲響戰鼓,聚集士兵,想要上船攻打甘寧。
12.呂蒙是一個聲明大義、顧全大局、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孝順母親的人。
13.自己去寫吧!
選我吧!!!

㈣ 七年級上人教版語文課堂作業本第三單元的單元復習題目

第二單元單元復習:
1.源,瑰,雅,摹
2.(1)(2)(3)書上有的你可以抄的
(4)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5)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3.A,B
4.B
5.文中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共同的情感是什麼?
答:祁瑞宣、祁瑞宣的學生和三位他的老友。共同的情感是都有一種亡國之痛。
6.為什麼祁瑞宣在開學的日子會「靠著牆根,他低著頭疾走......」?聯系相關背景,說說你的理解。
答:因為他當時的內心和茫然,害怕遇見熟人,特別是學生,由此可見,他身為亡國奴內心的痛苦。
7.和《最後一課》描寫課前氣氛一樣,文中第二段也有環境描寫。請摘出一處作簡要分析。
答:①潮氣像霧似的凝結在空中,使人不敢呼吸。
②今天,屋裡像墳墓那樣潮濕,靜寂。(自選一句)
寫出了人們壓抑、沉悶的心情,烘託人們內心的沉痛。
8.學生們上課前的表現發生了什麼變化?為什麼有這樣的變化?
答:以前吵吵鬧鬧、蹦蹦跳跳,現在院里沒有任何聲音。表現了學生們的愛國情感和亡國後的悲憤心情。
9.選段中有一組同義詞,請找出來並作解釋。
答:惟和但;解釋:只
10.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答:問姑娘在回憶什麼,問姑娘在思念什麼。
11.木蘭為何從軍?這體現了她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結合原文回答。
答:因「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她是一個孝順、熱愛國家的人。
12.從畫線句中,你讀到了什麼?(提示:可從環境、人物等角度思考)
答:從「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看出戰爭非常緊張;從兩個「不聞爺娘喚女聲」可以看出木蘭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從「旦、暮」可以看出木蘭行軍速度快,戰事非常緊迫。
13.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什麼時候才能夠 (2)跑
14.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這首詩通過寫馬的自述表現了詩人想建功立業的豪情和壯志難酬的苦悶。

第三單元單元復習:

1.根據拼音寫出漢字
衰微 仰慕 當之無愧兀兀窮年
躊躇 赫然 鮮為人知一反既往
2.D
3.(1)馬上相逢無紙筆
(2)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4.作者:吳承恩
作品:《西遊記》
人物:孫悟空
與人物相關的故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5.答:「絆腳石」一詞指的是前進的路途中遇到的困難險阻。
6.答:他還是那麼安靜,那麼懇切,那麼熱心,那麼慈祥。
7.「不管窗外天空多麼漆黑……也不可能」表現出目光的敏銳,有洞察力
8.自己寫把
9.(1)過:過錯 (2)許:答應
(3)諫:勸說 (4)屬:囑托
10.(1)他代廚下兒
(2)它代這件事
(3)他代甘寧
11.呂蒙大怒,敲響戰鼓,聚集士兵,想要上船攻打甘寧。
12.呂蒙是一個聲明大義、顧全大局、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孝順母親的人。
13.自己寫吧

第七課《最後一課》:

1. C
2. 〈1〉細心 耐心 〈2〉 分心 專心
3. 〈1〉學習中:語言是通往成功彼岸的橋梁 〈2〉生活中:語言是一把打開彼此心靈的鑰匙。
4. 從文中看出:「我」是個調皮、貪玩、不愛學習、幼稚但有自製力的孩子。
5. 不能。因為那時總是戰亂,總發生事情,沒了「又」字,就覺得是第一次的戰爭,與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不符。
6. 天氣是那麼令人煩躁不安,陽光不那麼強烈,像失去了熱情。畫眉在樹林里不安地鳴叫著;可惡的普魯士兵正在為奪取他人東西而操練著。
7. 柏林的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從明天起只許教德語,所有法語教師一率換成德語教師。
8. 突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及柏林人們的凄慘。作用是渲染氣氛。為下面情節的發展作鋪墊。
9. 一種對祖國的熱愛,對敵人的仇恨,一種不屈服與敵人的堅強心理,給了上校生命力。
10. 第一句畫線句:看出上校的愛國心十分強烈,為祖國的勝利感到自豪。畫線句第三句:可看出上校是那麼的絕望、失望與悲痛。
11. 法軍終於勝利了,柏林勝利了,巴黎人民再也不需要鞠躬於普魯士兵的腳下,不用生活在被普魯士兵圍困攻陷的苦難之中了,終於可以逃離水生火熱的生活,能夠安居樂業了。相信祖國會越來越昌盛的。

㈤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總結

成都只有八十多公里的一個小村裡,我那裡屬於丘陵地帶,從小到大,在我的印象里我們那裡的端午節一定要喝雄黃酒(在頭一年將中葯雄黃浸泡在酒瓶里,到了第二年端午節就可以用喝),小孩還要在額頭擦一點雄黃酒.同時在當天中午自家要煮吃鴨蛋,記得小時候每年我們都要吃2個,因為我家條件不好,平時是很少有機會吃到蛋的,那時的我挺喜歡過這節,因為不光可以吃鴨蛋,還要吃粽子,雖然從小到大我都沒有看到過我媽包粽子,但是我們姐弟倆卻從來沒有少吃一次,每年都是吃外婆送來的.
記得我家剛建完房子的那一年,由於家裡的儲蓄全用完了,還欠了不少債,父母只好從節約上出發,那一年,我婆也到小姨家去過節了,我想肯定吃不了,結果鄰居家的大媽專給我們姐弟倆送來幾個,從那以後我對粽子和鴨蛋總是百吃不大厭,甚至到了現在,我都愛吃這兩樣食品,條件好了,我也工作了,有能力購買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了.也就是在去年,我蘇州一個朋友結婚,去她家才真正第一次看到包粽.因為她們那裡有一種習慣,結婚時要吃粽子.
還有一次,那是在我過生日的時候,我一個人在外地讀書,那天我特想吃粽子,就去超市裡買了幾個粽子和鴨蛋,同時請我同學吃,她們還笑我說,那有這樣過生日的人呀,太對不起自己了,同時也說我小氣,不請她們吃大餐.而今天也是我的生日,我卻不能吃到粽子,雖然有太多好吃的東西,以及禮物,但是,從內心來說我還是想吃個粽子.可是沒有會請我吃,所以我昨晚專門去買了粽子,做為自己送給自己的生日早餐.

學生作文:兒時的端午節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周,因為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麼也吃不到的。說起粽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體現著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跑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粽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後放在大鍋里足足煮上3、4個鍾頭,之後母親把粽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前夕,家家把在山上採的艾蒿插在門上,說是為了避邪,我們小孩只是效仿著做,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早晨,起床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直帶著,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裡,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裡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裡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端午節紀念屈原作文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後來,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葯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它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盡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後為蚊龍所困,世人
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 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四,惡日說。據《史記》記載,孟嘗君田文生於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遺棄田文,理由是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東漢《風俗通義》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桔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說。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名著《歲華紀而》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夏。」也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看來,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諸說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偉大,詩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端午節介紹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閱讀全文

與人教版語文七下第三單元復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