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語文教材的特點
越來越好,越來越時代化
文章很新穎很有代表性(相較以前)
彩圖很好看(似乎有回些幼稚).
各地教材選答編文章存在很大的爭議,例如;在課本里加入[牛郎織女],就有人說會引導學生早戀;加入金庸先生的文章,又有人說太"血腥'',會引導孩子[打架]...
『貳』 簡述當代國外中小學教育改革的特點
近年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作為積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務,擺在了廣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會的面前。在努力探索如何扎實有效地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過程中,課程改革被鮮明地提到了促進素質教育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位置上。這是因為,課程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課程是實施培養目標的施工藍圖;課程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由此,課程改革便成為了整個基礎教育的核心內容。目前,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隨著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頒布和實施,已經進入了試點實驗階段。通過學習《綱要》,筆者更增加了對這次課程改革的認識和思考。
一、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特點:
(一)延續性和繼承性
當前的課程改革是我國建國以後的第八次課程改革,是對前面所進行的課程改革的延續和繼承。我國曾先後進行了七次課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顯成就。最後一次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後,20世紀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初期,經過幾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現行的體系。這次課改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比如增加了「選修課」和「活動課」;引入了地方課程;在教學實踐中,涌現出一批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和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好的教改典型。這些成績為當前的課程改革打下了基礎,積累了經驗。但是,課程是必須不斷改革,不斷建設,不斷創新的,這是因為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原有的基礎教育課程越來越不能適應新的發展和需要。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是在吸收了前幾次課程改革所取得的經驗和成果的基礎上,針對現行基礎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及弊端而進行和開展的,因此,相對於前幾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來說,本次課程改革是歷次課程改革的一種延續,是課程完善過程的一個階段,具有延續性和繼承性。
(二)時代性和發展性
1、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是新時代的要求。
21世紀是以知識的創新和應用為重要特徵的知識經濟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於國民的綜合素質。社會的信息化,經濟的全球化使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成為影響整個民族生存狀況的基本因素。因此,21世紀將是教育和學習起核心作用的時代。
時代呼喚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科技的日新月異,一方面要求教學內容能迅速作出反應,增加一些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的新內容;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不僅能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教給學生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使學生走上社會後能更好地面對新的挑戰。確立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發展的新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極大地提高全民族素質,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面對時代和未來的挑戰,根據「全教會」的精神,審視現行基礎教育的課程,我們發現,確實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育觀念滯後,人才培養目標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不強;部分課程內容過於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脫離生活;課程實施過程基本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只重成績,忽視學生全面發展;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缺乏靈活性等等。
因此,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新的時代呼喚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內容。
2、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體現了時代特徵。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確定了這樣一些策略: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課程結構;體現課程內容的現代化;倡導建構主義的學習;形成正確的評價觀念;促進課程的民主化與適應性。這些理念和策略的提出,無不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反映了時代的要求。
(三)綜合性和開放性
我國以前的課程計劃在課程的分科性、統一性和持續性方面考慮得比較充分,而對綜合性,選擇性與均衡性方面關注得不夠,因此,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依據國際課程發展趨勢,課程現代化的要求以及我國的國情和教育傳統,重建新的課程結構,需要特別關注基礎教育課程的綜合性,選擇性和均衡性。
1.綜合性。傳統的課程主要是按照學科來確定的,各門學科有其獨立的,嚴密的學科範圍和體系。現代科學的發展逐漸打破了學科壁壘森嚴,相互割裂的狀態,科學知識綜合化和一體化的趨勢明顯加強。科學的這種發展趨勢一方面要求現代人具有一種綜合的科學素質和全面認識能力,另一方面要求課程內容實現綜合化。為此,本次課程改革中,注意矯正傳統的不合理的學科分類,重視課程內容的綜合化,按照科學綜合發展的本來面貌提供一個合理的知識結構,以利於學生的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課程結構的「綜合性」主要通過開發和設置綜合課程的方式體現出來。
當然,課程內容的綜合化的發展並不一概地否定分科,而是反對那種認為完整的事物可以通過孤立地研究其中的每一部分而得以把握的陳舊觀念。因此,在課程設置上,應做到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相結合,尤其在小學階段,綜合學科和綜合活動所佔比重應超出分科學科。.
2、開放性。在科技迅速發展的當今時代,課程內容既要繼承人類歷史積累的正確的、合理的知識,又要剔除舊的、已過時的、不合理的知識,同時,還必須及時吸納科學發展的新成果和新知識。國外就有一些將教材或教師用書以活頁形式呈現的做法,以便隨時增添,修改,調整教學內容,這充分體現了當今課程設置的開放性。
另一方面,學校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積極改變僅依靠教科書開展教學的做法,充分開發、利用各種教育資源落實課程計劃的要求。要積極創造開發信息化課程資源,拓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空間。
(四)自主性和互動性
1自主性。《綱要》指出,中國課程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是發揮每一所學校的主體性。只有當每一所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真正成為課程改革的主體,而不是課程改革的被動執行者、實施者時,課程改革才有希望。因此,在課程標准和課程結構的規定上也有了較大的彈性。學校和教師可根據不同學生的發展水平,以及本校的條件,自主決定課程的廣度和深度,通過選擇並設置有關課程來創造和形成本校的校園文化特色。
傳統的課程主要是按每門學科自身發展規律形成的,邏輯性強的學科如數學是按邏輯要求來排列的,時序性強的學科如歷史則是按時序來排列的。這些做法都是以具體學科本身的特點為出發點,沒有充分考慮學習者的條件、需要和興趣。現代學校課程除了以學科為本的結構形式外,還可提供個別化,處方化的課程形式,構成多種可能的組合,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如能力,需求,興趣以及已有的知識基礎)來自主選擇不同的課程組合。對於教師來說,這也有利於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和自主性,有利於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
2、互動性。《綱要》中提出了體現時代要求的新課程的目標,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使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等等,這就要求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局面。中國的學生遵守紀律,課堂秩序良好是很多國家難以比擬的,而在新的課程目標的要求下,我國的課堂教學必須講求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和主體性。
二、教師培訓中心面臨的新任務:
師資培訓工作是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成敗的關鍵。搞好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師資培訓工作,是進行基礎教育新課程實驗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所以,作為教師培訓中心,在當前的課程改革過程中,也面臨著新的任務,那就是加強教師培訓,加速教師角色的轉換----由傳統型教師走向現代型教師,為實施新課程作好師資准備。
(一)認識到位,重抓落實
首先,要充分認識到新課程師資培訓的重要性,切實做好新課程實驗和逐步推廣的師資培訓的規劃工作,確保新課程師資培訓工作與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同步進行並適當超前。要堅持「先培訓,後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原則,將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有關內容納入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核心內容。首先培訓中心的教師要確立正確的新的觀念,並將這些觀念傳遞給廣大的中小學教師,從而為新課程的大范圍實驗和推廣奠定基礎,要將新課程培訓作為正在實施的「繼續教育工程」中各級各類骨幹教師培訓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觀念更新,形式多樣。
課程改革是一個漸進的,創新的過程,課程思想的創新,課程內容的更新,課程結構的調整,最終都得靠人來實施。培訓中心的教師首先應深入領會課程改革新思想,切實轉變教育觀念,例如: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認識到課程的功能要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體現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樹立正確的課程功能觀等等,按實施新課程的要求,對中小學教師進行培訓。在培訓方式上,要採取多種形式,倡導培訓者和教師的平等交流、對話,了解他們的疑惑和困難,引導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深入地討論,使他們能全身心的參與到培訓中來,使培訓工作收到實效。
(三)結合實際,加強實踐。
課程改革的實驗工作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程中是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一個階段。在准備階段研製的新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及有關的管理,評價的方案、政策,都需要在實踐中加以驗證、修訂和完善。實驗階段工作能否順利進行,關繫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成敗。因此,培訓中心在進行教師培訓的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參訓教師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在實踐中多加思考。要根據「邊培訓,邊實驗,邊研究,邊開發」的原則,加強培訓資源建設。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也具有其獨有的特點,我們必須加強學習,更新觀念,認真做好在職教師的培訓工作,力爭為當前的課程改革建立一種強有力的支持系統。
『叄』 小學語文教材有那些主要特點
生動有趣的故事,在與啟發學生懂得一些簡單的道理,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肆』 國外小學語文教材具有哪些特點
課改故事 教學必須關注學情 課堂教學至少要有兩個「關注」:一是關注教材,要鑽研教材,吃透教材,不僅弄清教材的內容和表達形式,而且要弄清所教教材前後之間的聯系;二是關注學生,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了解學生的知識、經驗背景。在此基礎上,我們認真思考,教學的哪些內容和方法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哪些知識是學生已經知道的,哪些知識是學生經過自主學習可以明白的,哪些知識需要教師引導點撥才能弄明白的,哪些問題是學生目前無法解決的。這些在備課時要盡可能考慮得周全些,在上課時乃至課後也要通過各種方式吸收反饋信息,即時作出准確的判斷。不論課前、課中還是課後,在研究教材、學生,並作出判斷之後,都要採取相應的對策。我在教學《我是什麼》的第二課「理解課文」時,有過一些經驗和教訓。在教學課問第一部分時,最初我准備讓學生用 「有時候------有時候------」練習造句,後來經過試探發現這對學生來說太容易了,不能真正起到激發學生思維和運用語言的作用,我果斷地捨去了這一環節。如果不改,必然會浪費時間,使其他部分的教學更為緊張;更重要的是,由於研究的是不成問題的問題,必然會讓學生感到厭煩而失去學習的興趣,挫傷他們的積極性。「水在池子里睡覺,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裡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開大會」,學生也容易理解,於是我從另外的角度提出問題:「睡覺」,「散步」,「奔跑」,「唱歌、跳舞開大會」在課文中能不能交換?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生既要想像水在不同環境中的各種狀態,又要辨析幾個動詞或動詞性詞語的意義,這就迫使學生開動腦筋,從而促進思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這樣作,能讓學生感悟到一條使用語言的基本原則,這就是詞語要准確地表達事物的特徵。當然,學生在討論中也可能提出,水在江河裡也會唱歌、跳舞,在海洋里也會睡覺,這也沒有什麼可為難的。水在江河裡跳舞、唱歌,那是在發大水的時候,水在海洋里睡覺,那是風如平浪靜的時候,也就是說是在某些特殊的時候,在一般情況下並非如此,正因為這樣,所以,課文在這一段話的開頭用了一個詞「平常」,這進一步說明,作者寫作時思考的嚴密和用語的精當。學生在議論水對人做好事的時候,教室里小手林立,幾乎所有學生都想發言。十幾位學生發表意見後,舉手要求發言的仍有很多,但由於時間有限,我只好強行結束討論,轉入新的話題,結果致使一部分學生因沒有展示自我的機會而情緒低落下來。要是一開始就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那每個人就都能發表意見了;在此基礎上開展全班交流,起質量就會明顯提高。當問到水為什麼會發脾氣,干壞事時,沒人發言,小組討論後,學生仍說不到點子上。無奈之下,我只好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這樣雖然簡便、省時,但索然無味,難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是我早料到這一著,在學生思維受阻時講一講「小村莊的被毀滅的故事」和哈爾濱缺水事件,學生就很容易明白,水之所以為患,那是由於人們破壞植被,污染環境的緣故。這樣,在接下來議論怎樣讓水只做好事不幹壞事的時候,學生的思路就會更加明析了,發言就會更加中肯了,接受的人文教育就會更加深刻了。課堂教學,最根本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關注學情是促進學生發展的基礎,只有關注學情,才能科學地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的方式方法,最大程度地讓學生獲取知識,增強能力,活躍思維,弘揚創新精神,那種無視學情,一味跟著經驗走,跟著教參走,跟著感覺走的教學,只能是高耗低效的教學。
『伍』 美國小學教材好嗎
個人覺得「美國小學」瑞思的教育模式應該是中國兒童英語培養的一個趨勢。咱版們的公立課堂上,教孩子的權更多是怎麼通過考試,怎麼能聽說讀寫好。而真正英語的掌握和應用,還是得像瑞思那樣,給孩子提供一個純粹的,沒有本土化的美式英語的學習環境。瑞思把「美國小學」搬到了中國。讓孩子從小就用英語學數學、語文、科學等科目。把它們當漢語學。而且很開放,給孩子自由探索以及應用的機會。我覺得這樣才能然孩子學好英語。
『陸』 美國加州小學語文Treasures教材的介紹
Treasuses就是美國小學生的語文教材。美國小學也是六年制,所以教材一共分為六冊,每個年級一冊,改教科書,圖文並茂,跟課本同時發行的還有音頻資料,可以作為國內小學學英文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