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開發小學語文課外學習資源
說起課程資源,其概念是非常豐富的。它是指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與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可以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兩大類。前者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後者包括直接決定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以及對於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等。」從廣義來看,只要有助於課程目標達成和學生發展之物,無論校內還是校外,也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均為課程資源;從狹義來看,指可以直接為課程實施服務之物。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因此,如何發揮地區優勢、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豐富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空間,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隨著新課改不斷深入,如何合理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就成為了我們教師所思考的問題。
下面就有效地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促進小學語文有效學習談點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要正確認識和理解課程資源
在解決問題之前,首先應該對課程資源有個科學的認識。那麼什麼是課程資源呢?從廣義的角度來說,課程資源指的是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來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
教科書並不是教學唯一的課程資源。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著這樣的描述:「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課程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了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再美好的課程改革設想也只是空談,很難轉化為實際的教育成果,所以大力開發並且利用適宜的課程資源是課程實踐的前提,而課程實施者對課程資源的認識程度又決定了課程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強度,也就決定了課程目標的實現范圍和實現水平。
二、要高度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語文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教學的基礎,更負載著傳承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務,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而這種內涵與精神的傳承,僅依靠教材和課堂是不夠的,因此如何發揮地區優勢、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就顯得特別重要了。即使我們是貧困地區和薄弱的農村學校,其課程資源也是豐富多彩的,例如農村自然風光,鄉土人情,悠久歷史,生產生活,農村的傳統文化等等,但缺乏的是對於課程資源的識別、開發和運用的意識與能力。
《語文課程標准》也明確指出:「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要語文學習富有活力就需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的支持。
三、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操作措施
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資源無處不在,要仔細觀察,處處留心,就會有無窮無盡的資源等著我們去發掘。按照課程資源特點,我將在本學期把課程資源進行如下教學安排:
(一)特色引領,開發校本資源。在學校生活中,可開發利用的資源是相當多的,真可謂「學校處處皆教材」。學生的視角之處皆為本土化的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之處。
1、 校內課程資源:
① 教室
一個好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我將要在全年開展「好書伴我行,智慧滿人生」的閱讀活動,選擇一定數量的古詩詞,作為學生必須熟讀背誦的篇目,同時定期向學生推薦一定數目的課外閱讀書籍。要充分利用教室這個教學環境使學生沐浴在書香的良好氛圍中。把教室建成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最豐富的課程資源中心。如建立班級圖書角,要盡可能組織學生天天閱讀,使學生在閱讀中提取信息,並將自己對語言的感悟、體驗內化為富有個性色彩的語言過程;教室里的隊角、特色角、抬頭標語,教室里的展示角和黑板報等一起構成了室內動態知識源。
② 圖書館、閱覽室、宣傳欄等
圖書館、閱覽室內藏有一定數量的圖書,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小型校內資源庫。而宣傳長廊也為教育教學提供了便利,也要充分利用這一資源。
③ 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的布置也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包括顯現的校園景點、設備設施,又包括隱性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因此要充分發揮學校豐富多採的文體活動等作為語文課程資源來開發、利用。如通過參與校園文體活動,獲得寫作素材。而學生對形象直觀、活潑生動的學習方式特別感興趣,我們可以發揮校內室場的作用,比如學習植物、春天、四季等自然知識時,就可以把課室安排在學校的操場,讓學生實際接觸大自然,把學習語文變成一件樂事,也必將極大的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結合校園生活這個教學資源開展應用性習作活動,例如:通知、留言條、尋物啟示、請假條、書信、借條。
④ 校內人力資源—教師
人力資源是人們容易忽略的重要資源。事實上,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個性,他們的生活閱歷、實踐智慧、特長技能、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方式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就是說他們本身就是一本知識豐富的「書」。所以我將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互相借經驗、借智慧,通過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協作互動,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思維、智慧的碰撞、生成,使單一的觀點得到合成和加工,有利於達成教學的目標。
2、校外課程資源
①社會、生活資源
社會資源包括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等顯性資源,也包括社會生活經驗、社會文體活動、生活過程等隱性的資源。
學生的學習內容源於生活,超越生活。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觸動往往比單純的聽、說、讀、寫更深刻。語文,不是枯燥的讀背,而應該是在實踐中學得知識。語文課程標准也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應該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同時要把課內學習延伸到生活中去,拓展教材,充分利用語文教育資源,增加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機會。讓學生到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學習貼近生活。如交通安全警示句、春聯、日歷本上的小知識、廣告、歌詞等。只要自己經常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收集,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在生活中學知識、長學問,那麼,學生的語文能力必將逐步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我還要鼓勵學生參加村裡舉辦的各種文體活動,從而使其各種語文能力得到鍛煉。
我們也要讓學生學會鏈接生活,提高寫作能力。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它們都是寫作的好素材。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讓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事,說一說,寫一寫,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②自然、鄉土資源
自然風景、人文名勝等資源使得語文課堂更加廣闊。應該重視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並將其融入到學習資源的范疇中,增強課程資源的開放性。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而新課程標准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城鄉之間也各有特點:城市學生熟悉的是競爭、下崗、經商、工業園、喧囂的城市……而農村學生熟悉的是雞鴨、禾苗、立體農業、蔬菜基地、寧靜的鄉村……因此只有開發利用好具有濃郁地方特點的課程資源,才能被學生所熟悉,才具有親切感和感召力。此外,我們還必須把握不同地區的人文性,讓開發的語文課程資源閃耀人文校本之光。
③網路、時代資源
多媒體課件由於其直觀性、能動性、交互性能給在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認知主體的發揮。在教學難點的化解上、難以觀察的過程的展示上、課堂容量的擴展上恰倒好處地使用多媒體課件,能夠為語文教學錦上添花。在教學《生命 生命》一課時,由於這篇課文的作者對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在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上有一定的難度,於是,我根據課文的講解適時的補充了一些內容:如杏林子的生平事跡,讓學生在了解作者的身世基礎上理解課文,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我又在講完課文後適時向課外延伸,在播放積極向上的音樂的同時出示了一組生動的畫面:蓬勃向上的小草、爭奇斗艷的花朵、頑強拼搏的運動員、自由飛翔的鳥兒、向命運挑戰的殘疾人。此時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就有了深層次的認識,再進行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學生就是在理解了句子的含義基礎上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 同時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就有了深層次的認識,我及時追問:生命到底是什麼呢?「生命是一首詩」,「生命是一杯茶」,「生命是沙漠中的一滴水」,「生命是廢墟上的一朵花」......學生的理解五彩繽紛,學得也輕松。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直觀、形象、生動,啟發了學生思索,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這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也讓聽課老師們為當時的教學效果而感到震驚,評課時,教師們一致認為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是畫龍點睛之舉,與語文課堂教學相得益彰。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徵,而我們對現在置身的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有著真切地體驗和感受。它擁有許多適合我們開發利用的語文課程資源。網路資源的開發利用更能突破傳統課程的狹隘性,在相當程度上突破時空的局限。只有充分利用網路資源,我們獲得知識才會更加貼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聯系日常生活,開發親情資源; 引導學生融入學校大家庭中,與真誠交往,體會親情,為說真話、訴真情、寫真文提供有利條件。教師節,把甜甜的笑臉、整齊的隊禮、高聲的祝福、美麗的鮮花、尊師的歌聲一一獻給和自己朝夕相處的任課老師,向老師問候節日,給老師道聲辛苦;在暑假和寒假生活要求中,把親情作業納入其中,用一份份獨特的親情作業來孝敬長輩……表達自己對老師、對親人的愛心。了解自己的家庭生活;了解父母為了家庭生活而付出的辛勤勞動;知道父母對自己的關愛;了解老師為了教育自己的學生,不顧自己身體,懂得長輩對自己的殷切期望……這樣的親情,本身是一種直接進入學生心靈層面的隱性資源。
④社會人力資源
社會是人的集合體。在我們身邊往往會有各種各樣的人才,所以應該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為課程教學服務。比如很多家長能夠指導或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很多朋友、親戚都是各行各業的專家或擁有從事某項活動的豐富經驗。學生在與他們的交流與交往中必然會累積大量的感性的知識。同時,這也給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參與討論,進行實踐活動提供了機會。
(二)開發並利用好語文教材
1.作為重要的素材性課程資源,其開發和利用的重點是創造性地使用和處理教材。教材不僅僅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文本,還承擔著豐富學生生活經驗,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諸多任務。要力圖通過對教材的學習領悟到教材以外的東西,從而獲得學習方法,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習慣,綜合提高語文素養。
2.創設生動活潑自主學習的方式,滿足學生學習語文需要。
我們要徹底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方式,採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如上網,讀課外書,詢問,討論,在課前、課後搜集資料,組織新聞發布會,故事會,朗誦會,討論會,演課本劇,辦手抄報,編習作集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在講述、討論、交流、品評、操作等活動中促進發展,形成扎實的語文能力,並且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
3.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
課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為大課堂。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引導學生在自然、社會的大課堂中觀察、調查、獲取信息,學習語文。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方式,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技能恰如其分地運用於實踐,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成長。比如,我們學校結合當前的感恩教育所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學會感恩」,就要求學生用心觀察、發現應該感恩的事物,並用實際行動表達感恩、體驗感恩,還要寫好一篇感恩的文章,參加學校「感恩的心」徵文比賽,將思想教育寓於語文的學習和運用之中。一篇篇情感真摯的美文應運而生,《謝謝地球媽媽》、《感恩小草》、《我給奶奶洗腳》……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創設多彩的有利於母語學習的校園環境。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合理地利用校園、教室等場地,創設多彩的校園文化,將這樣的環境作為語文課程資源之一,以熏陶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我們學校在教室里張貼學生自己的書法、繪畫作品;發動學生精心布置班級的「圖書角」和「學習園地」;為班級取名:「誠信團隊」、「勤奮樂園」、「智慧小屋」……一個個充滿詩意的名字體現了孩子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校園內的「古詩長廊」、主道兩邊的文化牆、草坪上充滿愛心和詩意的話語……讓學生在多彩的校園環境中通過各種渠道感受語文,學習語文,在充滿真、善、美的環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長。
5.開發並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
在課程教材改革中,不少學校在分析學校的辦學優勢和資源配置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開發構建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根據學校特點開設的校本課程往往形式活潑,新穎有趣,能激起孩子語文學習的興趣。比如我們學校開設的「每周一詩」課程,讓孩子在誦讀古詩的同時為詩配畫,既讓他們從小認識優秀的中華文化,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正確認識和理解課程資源,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多種途徑積極開發利用新的課程資源,努力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相信只要我們充滿信心,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取得驕人的成績,為我國培育出優秀的未來接班人!
6、活用教材資源 深化課堂
語文課是技能課,也是實踐課。語言的作用是為了交際,語文教學的目的除了讓學生了解祖國燦爛文化和悠久歷史外,更重要的是為了教會學生使用語言。所以語文教學擔負著言語技能訓練、思維訓練和情感熏陶等多重任務,但言語技能訓練是有效課堂教學的立足點。因此,要構建有效的課堂語文教學,語文教師要落實知識點,抓准精練點,促成調動學生聽說讀寫思能動性、形成技能、技巧,達到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化。傳授新知識是一堂課的重點,有的老師總喜歡把新授課安排的過分緊張,反復講解,讓學生不停的記筆記,可是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假如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穿插一些和文本有關的圖片,讓學生在看圖後,再進行說話訓練,或者根據教材適當的補充一些資料,如時代背景、作者簡介等,教學就會顯得精彩而又靈活,更見成效。如我在教學《生命 生命》一課時,當學生對「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難以理解之時,我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及時補充了作者杏林子的資料,在學生對杏林子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我再讓他們談談作者杏林子是怎樣「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然後,再讓學生說說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是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的?學生馬上就列舉了雷鋒、張海迪、霍金等一些人的事跡來說明這個問題,這樣就很快的理解了這句話,輕松的理解了課文的深層意思,絲毫不見枯燥、乏味。學生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培養了說的能力.。《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堂的基本特點。」我們學習語文的根本目的在於能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會聽說讀寫,這應該是語文課的「重中之重」。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緊緊抓住了「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這樣一句話來體會意思,訓練說話,培養思維,這樣就有效地訓練了言語應用技能。
在《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著這樣的描述:「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總之,教科書並不是教學唯一的課程資源,只要我們合理利用,都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打下扎實的基石。
2. 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具體包括哪些方面
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向課外知識延伸。由課文的內容向相關語文課外知識延伸,擴大學生知識面。包括1、中點輻射型。以課文內容為中點,向四面八方輻射。如學習了《江姐》我們可以以「走進英雄」為主題,讓學生排一排英雄譜;講一講英雄的故事;學一學英雄不朽的詩篇;寫一寫想對英雄說的話。2、起點延續型。以課文的內容為起點,確定主題縱向延伸。如學習了《赤壁之戰》後,可以以「我對課文人物的了解」為主題,指導學生讀《三國演義》相關的章節,組織學生對人物進行討論,認識一個個豐滿的人物。
(二)向生活實踐延伸。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課文內容,通過學習將課文的內容拓展延伸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去。包括:1、聯系學生生活。找准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的相似版塊,激發學生回憶生活、記錄生活、描繪生活。如:學習了《我愛家鄉的秋白梨》,可以以「家鄉的特產」為主題,讓學生讀一讀描寫家鄉特產的文章;介紹家鄉的特產;為家鄉的特產設計廣告語等。2、開展實踐活動。根據課文的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如學習了《我盼春天的薺菜》後,可以以「我眼中的薺菜」為主題,帶學生去野外認薺菜、挖薺菜;嘗一嘗薺菜的味道;寫寫自己的體會;與小作者比一比童年等。
(三)以地方特點為素材,全面開發鄉土資源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開發校本課程的優勢,讓學生走進家鄉,充分地了解家鄉,感受家鄉的一切。選擇的內容要富有鄉土氣息,根植於學生生活,存在於學生周圍,是學生平時能夠接觸和感受到的。通過梳理將這些內容確立為一個個主題,然後圍繞主題進行課程編排和實施。下面就是部分主題的課程內容確定。
主題一:家鄉的山水。學一學描寫家鄉山水風景的美文;游一游家鄉的名山秀水;當個小導游,介紹介紹家鄉的景點;用筆描繪家鄉的美景;憧憬家鄉未來的藍圖等等。
主題二:家鄉的名人。讀一讀家鄉名人小傳;調查家鄉名人的工作情況;給家鄉的名人寫一封信;采訪家鄉的名人或者名人的親人;追尋名人童年的足跡;為家鄉的名人寫傳記。
主題三:家鄉的各種農具。查一查從遠古走來的農具;設計標簽,給家鄉的農具貼上標簽;給家鄉的農具配上使用說明書;展示家鄉的農具;用一用家鄉的有關農具;談一談農具的變化;說一說你想要發明的農具;家鄉農具上的文字的考證。
主題四:家鄉的傳說故事。讀一讀家鄉傳說、故事;聽長輩講家鄉的傳說、故事;記錄家鄉的傳說、故事;把聽來的故事講給同學聽;考證故事的原發生地。
還有「家鄉的工廠」、「家鄉的交通」、「家鄉的特產」等等主題,這些主題鄉土氣息很濃,當通過學生自身積極主動有效作實踐,浸潤其中時,不但提高了實踐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且成了他們情感陶冶、品行養成、知識獲得、個性發展所不可缺少的中介。
(四)以校園環境為依託,充分利用每個角落。
校園是學生最為熟悉的地方了,在校園里只要我們留意,時時處處都有學習語文的機會。花壇里寫著如詩的公益廣告語;文化牆上刊有內容豐富的牆報;廣播室傳來琅琅的播音;公開欄里貼著種類繁多的應用文;學習園地里盛著同學們一份份語言文字的自主餐。這些都可以成為語文校本課程的內容。低年級可以帶學生認字,學拼音;組織學生按時收聽校園廣播,學習普通話。高年級可以帶學生給校園里的花木貼上生物學標簽;為學校的花壇、食堂、閱覽室設計廣告語;參與應用文的寫作等。
(五)以時事信息為焦點,動態補充語文課程。
校本課程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的發展不斷變化,不斷充實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我們的周圍天天都發生著一些學生認為新奇的、重大的、有意義的事情,這些事情的發生給我們的校本語文課程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使學生既學到了語文知識,同時智力得到訓練,感情得到了陶冶,人格得到了塑造。這樣的事小到一場雪、一次運動會;大到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 「神州成功6號上天」……都可以成為校本語文課程的內容。抓住報紙、電視等有效的載體,進行讀、查、做、想、練的活動,從而使校本語文課程豐滿而富有活力。
語文校本課程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只要從學生、學校、教師的實際出發,有效地利用好各種課程資源,那麼無論從哪個角度去選擇語文校本課程的內容,都將會創出一方新的天地。
3. 試闡述小學校本課程開發應遵循哪些觀念
1、打破校本課程的神秘感
不少教師把校本課程看得很神秘,其實,許多學校已開設的選修課、活動課就具有校本課程的性質,只是學校和教師對校本課程開發還處於無意識狀態罷了。也就是說,許多學校往往有校本課程之「實」,而無校本課程之「名」。校本課程是開放的、多種多樣的。如研究型課程、自願報名開設的體育課選修(乒乓球、籃球等)。可以說,學校里的課程都有校本課程的成分。因此我們說,校本課程就在我們身邊,它並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2、消除開發校本課程影響升學率的擔心
近年來,中考試題命題正在向能力化、素質化、個性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各學科考試更體現了這一點,而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和方向正是發揮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開發校本課程不僅不會影響中考升學率,反而會促進中考升學率的提高。我們應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對待升學率,我們的策略是「不為中考,贏得中考」,滿意的升學率應是素質教育的結果,而不是片面追求的目標。
3、教師會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得到培養、鍛煉和提高
教師參與課程的目的是使學校課程更加適合學生的需要,促進學
生最大程度的發展,但就教師本身而言是確立教師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課程開發的實踐過程中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所以教師參與課程開發不僅是編制出一系列的課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參與課程開發過程本身。
從校本課程開發角度而言,為了有效地推進新一輪的基礎教學課程改革,教師必須具備課程意識,形成相應的課程觀念。教師和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開設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這樣就為學校特色的形成,學生不同興趣、個性和特長的發揮留下了空間。將與課程有關的決策重點從原先的「上意下達」的方式轉變為教師之間的「討論」方式;教師既是教學的實踐者同時又是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因而大大增強了行動研究的意識和能力。
4、課程觀念要更新
由於絕大多數教師原來所學的教育學是沒有課程論的教育學,加上「校本課程」這一概念在我國正式使用的時間並不長,因此,教師對校本課程的認識難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學校、教師和學生過分依賴和迷信統編的教科書。這種傳統的思想上的習慣勢力與校本課程的現實需求之間存在的強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將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帶來觀念、制度層面上的阻力。如何盡快改變這種狀況,將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5、教師要進一步加強自身知識和技能的提高
校本課程開發中系統的規劃、理論指導和實踐性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如何不斷強化學校和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學校教師、領導的課程開發技術,使之有課程改革的正確意識,有課程改革的願望和動力,有開發校本課程所必要的知識、技術和能力,這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條件。
6、缺乏課程專家的指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課程開發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這是課程開發走向科學、規范、完善、發展的瓶頸
7、需要強有力的校內、校外的大力支持。即良好的校內溝通,給教師足夠的自由時間和空間,良好的計劃組織,可用的教育資源方面的信息,外部參照系 ,課程理論與技術指導等方面。為教師盡快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做好條件上的支持和准備
4. 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如何設計
2006教學工作計劃 認真貫徹國家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契機,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繼續以"關注課堂"為工作主線,並注意整合教學,更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大面積地提高教育質量。 具體工作: 一、認真學習理論,明確課改方向。 要把理論學習作為伴隨課改全程的活動。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信息時代,知識不斷更新,新的理念不斷涌現,學習成為現代社會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師從事著教書育人的工作,更需要學習。只有那些重視學習,善於學習的人,看問題才會更准,思路才會更清,行動才會更快。教導處將統籌安排,將學習安排到全校業務學習活動中,滲透到教研組教研活動中。在學習中,既要學介紹具體經驗文章,也要學難懂的理論性較強的文章,防止東施效顰;既要學正面宣傳的文章,也要學提出爭議的評論,防止人雲亦雲。採用理論聯系實際、集體與自學相結合的辦法,要求每位教師做好學習筆記。並經常組織交流,使先進的教育思想牢牢紮根於每位教師心中,從而更有的放矢地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本期與上期一樣,每周一篇學習筆記,一月一篇案例設計一篇教育故事。 二、嚴格執行常規,提高教育質量。 1、嚴格執行課程計劃。課程計劃是法規,任何人無權變更,教導處將不定期抽查教師上課情況,嚴格督促教師自覺按課表上課,嚴禁私自調課或侵佔技能課等現象發生,如有特殊情況確實需要調課的必須報請教導處批准。 2、本學期將繼續組織教師學習常州市教研室修訂的《中小學各科教學常規》,修訂我校教學常規要求,使全體教師明確要求,自我對照,切實落實常規,有效地改進教學,全面提高教學水平與質量。教導處將提倡「推門聽課,翻本檢查」工作制度,繼續實行學月常規檢查制度。 3、加強教研組建設。教研組是教師教學研究的主陣地,教師成長成材的搖籃。各教研組根據學校教學工作計劃,結合本教研組的實際情況,擬定切實可行的教研組工作計劃。教研活動做到定時間、定內容(學習課改理論、寫讀書筆記、鑽研課標教材、集體備課、聽評課,進行教法和學法的探討等)、定好主題和中心發言人。教研活動要在「實」與「新」上做文章,激發教師參與教研的主體意識和創造熱情,鼓勵教師合作、交流、共享教研成果。提倡各個教研組要創自己的特色,及時、認真總結得失,在期末進行交流,開展先進教研組的評選。 4、抓好集體備課。備課組活動集中與分散相結合。集中活動做到有組織、有計劃、有安排,定時間、定內容、定主講,突出重點,解決難點。著力提高集體備課質量,各班要針對班級實際進行修改,並在教學過程加以調整,倡導課後撰寫教學後記和教學案例。 5、加強對教學質量的調研。教學質量是學校教學的靈魂和生命線。每位教師必須樹立「有效教學」觀念,增強質量意識,憂患意識,爭先意識,努力提升所任學科的質量。本學期教導處將加大學科的階段性調研力度,分析存在問題,落實解決措施,力爭不使一門學科、一個班級、一個學生掉隊。抓好幾個調研與比賽,即一年級看拼音寫漢字比賽,二年級朗讀比賽,三—六年級「六一」作文比賽,低年級口算調研,中高年級計算、概念、應用題調研,英語階段性調研。 6、抓緊畢業班復習迎考工作。認真總結上學期期末考試情況,分析我校六年級教學工作的現狀,引導全體教師進一步明確各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採取針對性的應對舉措;及時召開畢業班家長會,加強家校聯系溝通,做好宣傳發動工作,爭取家長配合支持,為學生復習迎考,打勝小學畢業最後一仗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有力支撐。抓兩頭,促中間,分類輔導,採取學月考試,獎勵前五名和進步大的等形式,努力提高畢業考試的優秀率和及格率。 三、深化課改實驗,提升實施水平。 1、加強課改實驗的師資培訓。本學期繼續組織教師學習新課標,把握其精神實質,加強對三年級等使用新教材教師的培訓與管理。 2、加大課程研究的力度。加強教研和科研的結合,以教研為載體,以科研為先導,促進全體教師實施新課程,改革課堂教學的水平。繼續與教研室多聯系,爭取專家的支持、指導,健全教研製度,改革教研形式。各教研組制定計劃時要立足本校,結合自身教學需要,精心設計好每次活動的內容,開展小型、多樣、高效的教研活動,創造性地開展活動,讓教研和科研活動真正為提高教師課程實施能力服務。學校將有針對性地組織有關學科的校級教研活動,對品德與生活(社會)等術科教研活動也將有所安排。以此全面提高教師駕御新課堂的能力。 3、繼續加強課程管理開發的研究,根據教育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南」的有關要求,加強管理,使之不至流於形式,加強課程開發的研究,繼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本期綜合實踐活動由教師自願報名參加,綜合實踐活動組組長鄭志強指導,集中力量進一步開發、完善我校校本課程——《我的家鄉---梓潼》,使校本課程真正成為拓展學生學習領域、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培育學校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徑。 四、調動教師熱情,加強隊伍建設。 1、上期,我校開展青年教師賽課,一部分教師在活動中脫穎而出,一部分教師迅速成長。本期,我校將進行中老教師示範課,讓教師們在這樣的活動中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不同的教學風格 2、鼓勵、支持教師參加學歷進修,組織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切實提高教師的教育實踐水平。加強計算機及其網路技術的培訓,重點培養教師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本期,要求每一位教師利用遠程教育資源上倆節課,由張玉全作好記載。 3、積極鼓勵教師參加各種評優課活動、學術研討和參加教壇新秀、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的評選活動,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著力造就優秀教師。 4、繼續組織校課改積極分子、青年骨幹教師、優秀教研組等評優活動,促使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教學是學校的主要、重點工作,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是每一位教師每一節課所必須遵循的原則,教導處本學期將一如既往地深入課堂、深入各班,檢查教學的各環節的落實,使我校的教學再創佳績。 五、科研工作: 教不研則淺,研不教則枯,為及時把握時代脈搏,跟上教學改革的步伐,我校確立的科研課題為: 1、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促進小學生誠信品質的形成(國家級)2語文課題將申報「愉快識字法」(市級) 3、校本教材開發,綜合實踐活動(校)4、數學課題組 路漫漫其修遠兮,親愛的教師們,辛勤的付出,必會換來金秋的收獲。 教學工作大事表 2006年2月 主要活動: 二月份: 1、制定教學工作計劃。 2、召開教研組長會議,制定教研組工作計劃。 3、各科教師制定學科教學計劃。 4、召開綜合實踐指導老師會議,制定綜合實踐活動實施計劃。 三月份: 1、第二次教學常規檢查。 2、召開英語教師研討會,討論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有關措施。 3、修訂學校教學常規細則。 4、校新課程教材培訓。(一、二年級數學) 5、中老年教師示範課 8、召開教研組長、備課組長會議。 9、課題組制定課題實施計劃。 四月份: 1、學科期中調研測試。 2、徵集、評選綜合實踐活動案例。 3、畢業班復習教學研討活動。 6、第三次常規調研。 五月份: 2、三—六年級慶「六一」作文競賽。 3、一、二年級口算比賽。 4、二年級朗讀比賽。 六月份: 1、檢查各教研組落實教研活動情況。 2、六年級模擬考試。 4、一年級看拼音寫漢字比賽。 5、評選課改積極分子、優秀教研組。 6、撰寫教學論文與案例。 7、舉行期末考試,做好試後分析。 8、第四次常規調研。
很不錯哦,你可以試下
x《uⅥzw浚ㄝ{mpo侉c┢茛c┢茛c┢茛30212544162011-9-16 4:32:33
5. 如何開發學校語文資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校園文化資源做為語文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因此,注重校園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開發校園文化資源, 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有以下的策略:
一、發揮圖書館資源庫的作用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語)。學校圖書館收藏著大量的圖書,其內容涉及天文地理、醫療衛生、環境科學、少兒網路,是語文課程教學極為重要的資源庫。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定期到學校圖書館借閱圖書,教授閱讀的方法,通過各種途徑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
圖書室還可以建設電子閱覽區,讓學生在廣闊的電子書海中遨遊。學校圖書室為學生全面開放,學生到圖書室借閱圖書,讓學生在語文閱讀中學習語文,提高語文能力。為了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圖書室可開展「每周新書推介」向全體師生推薦介紹新到的圖書,培養了學生對圖書的閱讀興趣。
同時,每個班開設圖書閱讀課,通過圖書閱讀課來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另外,每個班都建立了「圖書角」「學習園地」「讀書會」等,有效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
二、創設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環境
校園環境也是語文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顯性和隱性兩部分。顯現的校園景點中那碧綠的草坪、盛開的鮮花、逼真的假山、高大雕塑以及其他設備設施,可以成為學生文娛生活、養育熏陶的好地方和學生進行文學創作的好素材。這些校園文化資源都能成為學生進行語文課程學習的重要資源。
例如,我們可以按照語文教學的需要,有步驟、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對學校環境進行觀察,觀察花草樹木在一年四季的變化、標志性建築的結構、學校雕像所蘊含的意義,然後布置學生進行寫作,讓這些校園文化資源成為學生寫作的對象,在寫作中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也培養學生對學校的深厚的感情,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校園文化資源的獨特魅力。隱性的是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如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都可以視為語文教學資源來開采、挖掘、利用。例如:學校定期組織各種閱讀知識競賽,如講故事會、朗誦會、演課本劇、辦手抄報、編習作集、語文知識競賽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在講述、討論、交流、品評、操作、語文競賽等活動中促進發展,形成扎實的語文能力,並且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3-6年級的語文課程標準是要求學生每個單元都要進行必要的習作,習作的內容豐富多彩,有寫人的,有記事的,有寫景的,也有狀物的,這些習作都和學生的家庭生活、學習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在班級把學生的優秀習作進行展示,達到共同學習,不斷提高全體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時間在校園進行美文誦讀、講故事、硬筆書法、作文等語文競賽。通過競賽,可以讓學生在美文誦讀中感受到美文誦讀的節奏、品味美文誦讀的韻律,在講故事比賽中理解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容和理解故事中的真、善、美,在硬筆書法比賽中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感悟中華民族文字所蘊含的巨大的人文內涵,在作文比賽中鍛煉學生的遣詞造句、修辭、結構等習作技巧,進而提高學生高超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使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班班通互聯網為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教師引導學生瀏覽《中國兒童文學網》、《中國兒童網》、《小學語文網》、《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小學語文動漫課堂》等網站,品味既充滿童趣,又富文學性的語文課程資源,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積極開發學生資源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學生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資源。因此在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上應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將學生的生活經歷、經驗、特長以及隨機生成的一些信息納入教育教學過程。
( 一)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開發與利用
語文教師在課堂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教學效果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執教者了解到很多學生通過網路等渠道,收集了大量圓明園中奇珍異寶的圖片及文字資料,這些對於學生而言,已不再是需要教師重復講解的重點,那麼執教者就把重點放在作者布局謀篇的特點上。課堂上,引導學生收集整理有關圓明園原貌(照片、歷史)及珍貴物品的資料(如曾展出的銅猴首、銅羊首、銅虎首的價值),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題目為《圓明園的毀滅》,為什麼用大量篇幅寫昔日的輝煌?」由此,將學生的思考引向了深入。
(二)對學生優勢特長的開發與利用
學生總在自已感興趣的事物,學生總會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長。發揮學生的特長,讓學生的優勢特長成為語文課程學習的資源,也是校園文化資源的組成部分。我們根據學生不同的優勢特長,在學校成立了「朗誦興趣小組」、「國學興趣小組」、「播音興趣小組」、「小作家興趣小組」等文學小團體,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學習詩歌朗讀的技巧和方法,接觸和學習國學經典內容,學習播音,如何練習文章寫作,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團體文學活動中,理解中國文字的內涵,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四、編撰校本教材
(一)在學生進行寫作的過程中,涌現出許多優秀的作文,這些作文可以成為語文課程學習的重要資源。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編輯《小學生優秀習作選登》、《小學生優秀觀察日記選》、《小學生自編童話故事集錦》,我們可以把這些集子裝訂成冊,置於教室,供所有同學閱讀,交流彼此寫作經驗,共享語文教學課程資源。 (二)編寫《國學經典誦讀本》。兒童誦讀國學經典,「具有相當現代的合理因素,第一,充分尊重兒童生理階段的特殊性。國學經典的句子,大多數短小、韻律,適應了兒童心理特點,通過誦讀的反復刺激,有助於早期語言能力的開發,同時也打下文言語法與詞彙的心理底子。」[1]第二,哲學史家和教育心理學家對科學史的研究已經證明,人類的學習能力,很大的一部分,是潛移默化的學習。看起來他好像學了並不懂的內容,看起來他真正記得的也並不多,其實這些將轉變成一種「內隱記憶」,在心理背景中漸漸會產生作用。[2]基於以上的兩點認識,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從《三字經》、《諸子百家》、《百家姓》、《千字文》等古典文獻中節選適合小學生誦讀及理解的內容作為校本教材,組織學生進行誦讀,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和接受力,增強文化心靈的動力。
(三)組織學生製作校報。小學生愛畫畫,
也愛寫字。他們的世界通過畫畫和寫字體現出來。做為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愛畫畫、愛寫字的特點,組織學生定期、分班製作校報,愛畫畫的學生在校報上畫圖,讓愛寫字的學生在校報上寫字,讓愛寫作的學生撰寫文章,共同完成校報。通過展示,發揮校報這種校園文化資源的作用,磨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發掘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
(一)「畫與寫」的課程。無論是古代詩詞,還是現代文學作品,有很多都是可以通過繪畫把它描述出來的。古代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說法。如王維的詩《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自古「詩畫不分家」。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愛畫畫的天性,培養他們的語文能力。如上完《詠鵝》這首古詩,可以讓學生根據「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波清波。」畫出鵝的樣子;如講到鯨的特點時,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中對鯨的描寫,畫出鯨的特點。「畫與寫」的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繪畫的興趣,又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二)「每周一詩」活動。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對於小學生而言,這樣要求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就是通過背誦,積累詩文中的詞彙、句法、詩法,獲得語言材料,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感受,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每周一詩」活動就是把所有要求背誦的詩詞彙編成冊,分發給學生人手一冊,讓學生提前背誦,每周背誦一首,積少成多,周復一周,久而久之,學生可背下所要求背誦的古詩,語文素養可得到大幅的提高。
總之,只要我們充分重視校園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發揮圖書館資源庫的作用,創設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環境,積極開發學生資源,創造性地編撰校本教材,發掘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就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提高全體學生的語文能力,全面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
6. 小學校本課程計劃
2006教學工作計劃
認真貫徹國家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契機,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繼續以"關注課堂"為工作主線,並注意整合教學,更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大面積地提高教育質量。
具體工作:
一、認真學習理論,明確課改方向。
要把理論學習作為伴隨課改全程的活動。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信息時代,知識不斷更新,新的理念不斷涌現,學習成為現代社會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師從事著教書育人的工作,更需要學習。只有那些重視學習,善於學習的人,看問題才會更准,思路才會更清,行動才會更快。教導處將統籌安排,將學習安排到全校業務學習活動中,滲透到教研組教研活動中。在學習中,既要學介紹具體經驗文章,也要學難懂的理論性較強的文章,防止東施效顰;既要學正面宣傳的文章,也要學提出爭議的評論,防止人雲亦雲。採用理論聯系實際、集體與自學相結合的辦法,要求每位教師做好學習筆記。並經常組織交流,使先進的教育思想牢牢紮根於每位教師心中,從而更有的放矢地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本期與上期一樣,每周一篇學習筆記,一月一篇案例設計一篇教育故事。
二、嚴格執行常規,提高教育質量。
1、嚴格執行課程計劃。課程計劃是法規,任何人無權變更,教導處將不定期抽查教師上課情況,嚴格督促教師自覺按課表上課,嚴禁私自調課或侵佔技能課等現象發生,如有特殊情況確實需要調課的必須報請教導處批准。
2、本學期將繼續組織教師學習常州市教研室修訂的《中小學各科教學常規》,修訂我校教學常規要求,使全體教師明確要求,自我對照,切實落實常規,有效地改進教學,全面提高教學水平與質量。教導處將提倡「推門聽課,翻本檢查」工作制度,繼續實行學月常規檢查制度。
3、加強教研組建設。教研組是教師教學研究的主陣地,教師成長成材的搖籃。各教研組根據學校教學工作計劃,結合本教研組的實際情況,擬定切實可行的教研組工作計劃。教研活動做到定時間、定內容(學習課改理論、寫讀書筆記、鑽研課標教材、集體備課、聽評課,進行教法和學法的探討等)、定好主題和中心發言人。教研活動要在「實」與「新」上做文章,激發教師參與教研的主體意識和創造熱情,鼓勵教師合作、交流、共享教研成果。提倡各個教研組要創自己的特色,及時、認真總結得失,在期末進行交流,開展先進教研組的評選。
4、抓好集體備課。備課組活動集中與分散相結合。集中活動做到有組織、有計劃、有安排,定時間、定內容、定主講,突出重點,解決難點。著力提高集體備課質量,各班要針對班級實際進行修改,並在教學過程加以調整,倡導課後撰寫教學後記和教學案例。
5、加強對教學質量的調研。教學質量是學校教學的靈魂和生命線。每位教師必須樹立「有效教學」觀念,增強質量意識,憂患意識,爭先意識,努力提升所任學科的質量。本學期教導處將加大學科的階段性調研力度,分析存在問題,落實解決措施,力爭不使一門學科、一個班級、一個學生掉隊。抓好幾個調研與比賽,即一年級看拼音寫漢字比賽,二年級朗讀比賽,三—六年級「六一」作文比賽,低年級口算調研,中高年級計算、概念、應用題調研,英語階段性調研。
6、抓緊畢業班復習迎考工作。認真總結上學期期末考試情況,分析我校六年級教學工作的現狀,引導全體教師進一步明確各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採取針對性的應對舉措;及時召開畢業班家長會,加強家校聯系溝通,做好宣傳發動工作,爭取家長配合支持,為學生復習迎考,打勝小學畢業最後一仗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有力支撐。抓兩頭,促中間,分類輔導,採取學月考試,獎勵前五名和進步大的等形式,努力提高畢業考試的優秀率和及格率。
三、深化課改實驗,提升實施水平。
1、加強課改實驗的師資培訓。本學期繼續組織教師學習新課標,把握其精神實質,加強對三年級等使用新教材教師的培訓與管理。
2、加大課程研究的力度。加強教研和科研的結合,以教研為載體,以科研為先導,促進全體教師實施新課程,改革課堂教學的水平。繼續與教研室多聯系,爭取專家的支持、指導,健全教研製度,改革教研形式。各教研組制定計劃時要立足本校,結合自身教學需要,精心設計好每次活動的內容,開展小型、多樣、高效的教研活動,創造性地開展活動,讓教研和科研活動真正為提高教師課程實施能力服務。學校將有針對性地組織有關學科的校級教研活動,對品德與生活(社會)等術科教研活動也將有所安排。以此全面提高教師駕御新課堂的能力。
3、繼續加強課程管理開發的研究,根據教育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南」的有關要求,加強管理,使之不至流於形式,加強課程開發的研究,繼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本期綜合實踐活動由教師自願報名參加,綜合實踐活動組組長鄭志強指導,集中力量進一步開發、完善我校校本課程——《我的家鄉---梓潼》,使校本課程真正成為拓展學生學習領域、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培育學校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徑。
四、調動教師熱情,加強隊伍建設。
1、上期,我校開展青年教師賽課,一部分教師在活動中脫穎而出,一部分教師迅速成長。本期,我校將進行中老教師示範課,讓教師們在這樣的活動中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不同的教學風格
2、鼓勵、支持教師參加學歷進修,組織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切實提高教師的教育實踐水平。加強計算機及其網路技術的培訓,重點培養教師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本期,要求每一位教師利用遠程教育資源上倆節課,由張玉全作好記載。
3、積極鼓勵教師參加各種評優課活動、學術研討和參加教壇新秀、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的評選活動,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著力造就優秀教師。
4、繼續組織校課改積極分子、青年骨幹教師、優秀教研組等評優活動,促使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教學是學校的主要、重點工作,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是每一位教師每一節課所必須遵循的原則,教導處本學期將一如既往地深入課堂、深入各班,檢查教學的各環節的落實,使我校的教學再創佳績。
五、科研工作:
教不研則淺,研不教則枯,為及時把握時代脈搏,跟上教學改革的步伐,我校確立的科研課題為:
1、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促進小學生誠信品質的形成(國家級)2語文課題將申報「愉快識字法」(市級)
3、校本教材開發,綜合實踐活動(校)4、數學課題組
路漫漫其修遠兮,親愛的教師們,辛勤的付出,必會換來金秋的收獲。
教學工作大事表
2006年2月
主要活動:
二月份:
1、制定教學工作計劃。
2、召開教研組長會議,制定教研組工作計劃。
3、各科教師制定學科教學計劃。
4、召開綜合實踐指導老師會議,制定綜合實踐活動實施計劃。
三月份:
1、第二次教學常規檢查。
2、召開英語教師研討會,討論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有關措施。
3、修訂學校教學常規細則。
4、校新課程教材培訓。(一、二年級數學)
5、中老年教師示範課
8、召開教研組長、備課組長會議。
9、課題組制定課題實施計劃。
四月份:
1、學科期中調研測試。
2、徵集、評選綜合實踐活動案例。
3、畢業班復習教學研討活動。
6、第三次常規調研。
五月份:
2、三—六年級慶「六一」作文競賽。
3、一、二年級口算比賽。
4、二年級朗讀比賽。
六月份:
1、檢查各教研組落實教研活動情況。
2、六年級模擬考試。
4、一年級看拼音寫漢字比賽。
5、評選課改積極分子、優秀教研組。
6、撰寫教學論文與案例。
7、舉行期末考試,做好試後分析。
8、第四次常規調研。
7. 如何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促進小學語文有效學習
摘要】《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課程資源;有效學習
說起課程資源,其概念是非常豐富的。它是指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與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可以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兩大類。前者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後者包括直接決定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以及對於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等。」從廣義來看,只要有助於課程目標達成和學生發展之物,無論校內還是校外,也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均為課程資源;從狹義來看,指可以直接為課程實施服務之物。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因此,如何發揮地區優勢、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豐富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空間,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隨著新課改不斷深入,如何合理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就成為了我們教師所思考的問題。
下面就有效地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促進小學語文有效學習談點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要正確認識和理解課程資源
在解決問題之前,首先應該對課程資源有個科學的認識。那麼什麼是課程資源呢?從廣義的角度來說,課程資源指的是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來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
教科書並不是教學唯一的課程資源。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著這樣的描述:「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課程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了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再美好的課程改革設想也只是空談,很難轉化為實際的教育成果,所以大力開發並且利用適宜的課程資源是課程實踐的前提,而課程實施者對課程資源的認識程度又決定了課程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強度,也就決定了課程目標的實現范圍和實現水平。
二、要高度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語文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教學的基礎,更負載著傳承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務,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而這種內涵與精神的傳承,僅依靠教材和課堂是不夠的,因此如何發揮地區優勢、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就顯得特別重要了。即使我們是貧困地區和薄弱的農村學校,其課程資源也是豐富多彩的,例如農村自然風光,鄉土人情,悠久歷史,生產生活,農村的傳統文化等等,但缺乏的是對於課程資源的識別、開發和運用的意識與能力。
《語文課程標准》也明確指出:「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要語文學習富有活力就需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的支持。
三、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操作措施
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資源無處不在,要仔細觀察,處處留心,就會有無窮無盡的資源等著我們去發掘。按照課程資源特點,我將在本學期把課程資源進行如下教學安排:
(一)特色引領,開發校本資源。在學校生活中,可開發利用的資源是相當多的,真可謂「學校處處皆教材」。學生的視角之處皆為本土化的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之處。
1、 校內課程資源:
① 教室
一個好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我將要在全年開展「好書伴我行,智慧滿人生」的閱讀活動,選擇一定數量的古詩詞,作為學生必須熟讀背誦的篇目,同時定期向學生推薦一定數目的課外閱讀書籍。要充分利用教室這個教學環境使學生沐浴在書香的良好氛圍中。把教室建成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最豐富的課程資源中心。如建立班級圖書角,要盡可能組織學生天天閱讀,使學生在閱讀中提取信息,並將自己對語言的感悟、體驗內化為富有個性色彩的語言過程;教室里的隊角、特色角、抬頭標語,教室里的展示角和黑板報等一起構成了室內動態知識源。
② 圖書館、閱覽室、宣傳欄等
圖書館、閱覽室內藏有一定數量的圖書,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小型校內資源庫。而宣傳長廊也為教育教學提供了便利,也要充分利用這一資源。
③ 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的布置也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包括顯現的校園景點、設備設施,又包括隱性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因此要充分發揮學校豐富多採的文體活動等作為語文課程資源來開發、利用。如通過參與校園文體活動,獲得寫作素材。而學生對形象直觀、活潑生動的學習方式特別感興趣,我們可以發揮校內室場的作用,比如學習植物、春天、四季等自然知識時,就可以把課室安排在學校的操場,讓學生實際接觸大自然,把學習語文變成一件樂事,也必將極大的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結合校園生活這個教學資源開展應用性習作活動,例如:通知、留言條、尋物啟示、請假條、書信、借條。
④ 校內人力資源—教師
人力資源是人們容易忽略的重要資源。事實上,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個性,他們的生活閱歷、實踐智慧、特長技能、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方式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就是說他們本身就是一本知識豐富的「書」。所以我將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互相借經驗、借智慧,通過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協作互動,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思維、智慧的碰撞、生成,使單一的觀點得到合成和加工,有利於達成教學的目標。
2、校外課程資源
①社會、生活資源
社會資源包括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等顯性資源,也包括社會生活經驗、社會文體活動、生活過程等隱性的資源。
學生的學習內容源於生活,超越生活。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觸動往往比單純的聽、說、讀、寫更深刻。語文,不是枯燥的讀背,而應該是在實踐中學得知識。語文課程標准也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應該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同時要把課內學習延伸到生活中去,拓展教材,充分利用語文教育資源,增加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機會。讓學生到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學習貼近生活。如交通安全警示句、春聯、日歷本上的小知識、廣告、歌詞等。只要自己經常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收集,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在生活中學知識、長學問,那麼,學生的語文能力必將逐步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我還要鼓勵學生參加村裡舉辦的各種文體活動,從而使其各種語文能力得到鍛煉。
我們也要讓學生學會鏈接生活,提高寫作能力。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它們都是寫作的好素材。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讓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事,說一說,寫一寫,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②自然、鄉土資源
自然風景、人文名勝等資源使得語文課堂更加廣闊。應該重視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並將其融入到學習資源的范疇中,增強課程資源的開放性。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而新課程標准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城鄉之間也各有特點:城市學生熟悉的是競爭、下崗、經商、工業園、喧囂的城市……而農村學生熟悉的是雞鴨、禾苗、立體農業、蔬菜基地、寧靜的鄉村……因此只有開發利用好具有濃郁地方特點的課程資源,才能被學生所熟悉,才具有親切感和感召力。此外,我們還必須把握不同地區的人文性,讓開發的語文課程資源閃耀人文校本之光。
③網路、時代資源
多媒體課件由於其直觀性、能動性、交互性能給在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認知主體的發揮。在教學難點的化解上、難以觀察的過程的展示上、課堂容量的擴展上恰倒好處地使用多媒體課件,能夠為語文教學錦上添花。在教學《生命 生命》一課時,由於這篇課文的作者對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在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上有一定的難度,於是,我根據課文的講解適時的補充了一些內容:如杏林子的生平事跡,讓學生在了解作者的身世基礎上理解課文,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我又在講完課文後適時向課外延伸,在播放積極向上的音樂的同時出示了一組生動的畫面:蓬勃向上的小草、爭奇斗艷的花朵、頑強拼搏的運動員、自由飛翔的鳥兒、向命運挑戰的殘疾人。此時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就有了深層次的認識,再進行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學生就是在理解了句子的含義基礎上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 同時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就有了深層次的認識,我及時追問:生命到底是什麼呢?「生命是一首詩」,「生命是一杯茶」,「生命是沙漠中的一滴水」,「生命是廢墟上的一朵花」......學生的理解五彩繽紛,學得也輕松。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直觀、形象、生動,啟發了學生思索,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這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也讓聽課老師們為當時的教學效果而感到震驚,評課時,教師們一致認為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是畫龍點睛之舉,與語文課堂教學相得益彰。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徵,而我們對現在置身的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有著真切地體驗和感受。它擁有許多適合我們開發利用的語文課程資源。網路資源的開發利用更能突破傳統課程的狹隘性,在相當程度上突破時空的局限。只有充分利用網路資源,我們獲得知識才會更加貼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聯系日常生活,開發親情資源; 引導學生融入學校大家庭中,與真誠交往,體會親情,為說真話、訴真情、寫真文提供有利條件。教師節,把甜甜的笑臉、整齊的隊禮、高聲的祝福、美麗的鮮花、尊師的歌聲一一獻給和自己朝夕相處的任課老師,向老師問候節日,給老師道聲辛苦;在暑假和寒假生活要求中,把親情作業納入其中,用一份份獨特的親情作業來孝敬長輩……表達自己對老師、對親人的愛心。了解自己的家庭生活;了解父母為了家庭生活而付出的辛勤勞動;知道父母對自己的關愛;了解老師為了教育自己的學生,不顧自己身體,懂得長輩對自己的殷切期望……這樣的親情,本身是一種直接進入學生心靈層面的隱性資源。
④社會人力資源
社會是人的集合體。在我們身邊往往會有各種各樣的人才,所以應該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為課程教學服務。比如很多家長能夠指導或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很多朋友、親戚都是各行各業的專家或擁有從事某項活動的豐富經驗。學生在與他們的交流與交往中必然會累積大量的感性的知識。同時,這也給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參與討論,進行實踐活動提供了機會。
(二)開發並利用好語文教材
1.作為重要的素材性課程資源,其開發和利用的重點是創造性地使用和處理教材。教材不僅僅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文本,還承擔著豐富學生生活經驗,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諸多任務。要力圖通過對教材的學習領悟到教材以外的東西,從而獲得學習方法,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習慣,綜合提高語文素養。
2.創設生動活潑自主學習的方式,滿足學生學習語文需要。
我們要徹底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方式,採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如上網,讀課外書,詢問,討論,在課前、課後搜集資料,組織新聞發布會,故事會,朗誦會,討論會,演課本劇,辦手抄報,編習作集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在講述、討論、交流、品評、操作等活動中促進發展,形成扎實的語文能力,並且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
3.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
課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為大課堂。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引導學生在自然、社會的大課堂中觀察、調查、獲取信息,學習語文。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方式,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技能恰如其分地運用於實踐,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成長。比如,我們學校結合當前的感恩教育所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學會感恩」,就要求學生用心觀察、發現應該感恩的事物,並用實際行動表達感恩、體驗感恩,還要寫好一篇感恩的文章,參加學校「感恩的心」徵文比賽,將思想教育寓於語文的學習和運用之中。一篇篇情感真摯的美文應運而生,《謝謝地球媽媽》、《感恩小草》、《我給奶奶洗腳》……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創設多彩的有利於母語學習的校園環境。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合理地利用校園、教室等場地,創設多彩的校園文化,將這樣的環境作為語文課程資源之一,以熏陶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我們學校在教室里張貼學生自己的書法、繪畫作品;發動學生精心布置班級的「圖書角」和「學習園地」;為班級取名:「誠信團隊」、「勤奮樂園」、「智慧小屋」……一個個充滿詩意的名字體現了孩子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校園內的「古詩長廊」、主道兩邊的文化牆、草坪上充滿愛心和詩意的話語……讓學生在多彩的校園環境中通過各種渠道感受語文,學習語文,在充滿真、善、美的環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長。
5.開發並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
在課程教材改革中,不少學校在分析學校的辦學優勢和資源配置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開發構建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根據學校特點開設的校本課程往往形式活潑,新穎有趣,能激起孩子語文學習的興趣。比如我們學校開設的「每周一詩」課程,讓孩子在誦讀古詩的同時為詩配畫,既讓他們從小認識優秀的中華文化,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正確認識和理解課程資源,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多種途徑積極開發利用新的課程資源,努力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相信只要我們充滿信心,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取得驕人的成績,為我國培育出優秀的未來接班人!
6、活用教材資源 深化課堂
語文課是技能課,也是實踐課。語言的作用是為了交際,語文教學的目的除了讓學生了解祖國燦爛文化和悠久歷史外,更重要的是為了教會學生使用語言。所以語文教學擔負著言語技能訓練、思維訓練和情感熏陶等多重任務,但言語技能訓練是有效課堂教學的立足點。因此,要構建有效的課堂語文教學,語文教師要落實知識點,抓准精練點,促成調動學生聽說讀寫思能動性、形成技能、技巧,達到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化。傳授新知識是一堂課的重點,有的老師總喜歡把新授課安排的過分緊張,反復講解,讓學生不停的記筆記,可是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假如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穿插一些和文本有關的圖片,讓學生在看圖後,再進行說話訓練,或者根據教材適當的補充一些資料,如時代背景、作者簡介等,教學就會顯得精彩而又靈活,更見成效。如我在教學《生命 生命》一課時,當學生對「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難以理解之時,我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及時補充了作者杏林子的資料,在學生對杏林子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我再讓他們談談作者杏林子是怎樣「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然後,再讓學生說說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是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的?學生馬上就列舉了雷鋒、張海迪、霍金等一些人的事跡來說明這個問題,這樣就很快的理解了這句話,輕松的理解了課文的深層意思,絲毫不見枯燥、乏味。學生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培養了說的能力.。《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堂的基本特點。」我們學習語文的根本目的在於能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會聽說讀寫,這應該是語文課的「重中之重」。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緊緊抓住了「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這樣一句話來體會意思,訓練說話,培養思維,這樣就有效地訓練了言語應用技能。
在《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著這樣的描述:「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總之,教科書並不是教學唯一的課程資源,只要我們合理利用,都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打下扎實的基石。
參考文獻:
[1]張香竹.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 009.
[2]李貞詳.「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實踐環節[J],2 007,(7).
8. 哪位朋友教教我《義務教育校本課程開發》怎麼寫
額.....這個有點難...好吧,你聯系我我偷偷告訴你
我先給你弄個樣板,我這個也是網路出來的哦
一、課題研究的前期工作
十屆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作品二等獎。2005年5月,作為活動總結性論文《「走進鄉土——南村人文考察」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與思考》,獲廣州市中學歷史教學2005年論文年會論文評比二等獎。
2、(2005、7—2007)學科課題研究與校本課程開發實驗階段
2005年7月開始,我校英語、歷史、地理分別申報課題——《南村地區人文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研究》」、「《<番禺歷史與社會>(暫名)鄉土讀本的開發》」、《Finding the lost history in nancun Town》、《快速城市化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初探——以番禺區南村鎮為例》四課題成功獲廣州市番禺區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區域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第二批和第三批立項。課題成果取得二等獎兩項,三等獎兩項的良好成果,標志著我校校本課程研究由學科實踐活動進入學科課題研究與校本課程開發實驗階段,為開展全校性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如英語科課題組以《南村人文讀本》為藍本翻譯開發了《Finding the lost history in nancun Town》學科校本教材,課題組把南村本土文化與英語科課堂教學相結合,將統編教材提及的傳統文化例子用本土文化作替換,盡量在英語課堂的相關主題中進行滲透,利用本土資源運用到真實的交際情景,讓學生進行模擬交際。此外,他們嘗試在課堂教學和平時的測試中作為閱讀材料,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也提高了整體的英語教學效果;地理科組王小慧、高健儀老師主持申報的《快速城市化地區失地農民生活狀況調查——以番禺區南村鎮為例》課題,緊扣社會實際,以學生周邊的事作為研究對象,設計了《快速城市化地區失地農民生活狀況調查》開展問卷調查,收集了關於失地農民生活狀況的第一手資料。一方面,在該課題進行過程中,學生全程參與了整個調查研究活動,參與問卷調查設計、調查、統計,而且讓其根據調查時自己的感受,撰寫小論文培養了學生調查研究能力,深刻認識到失地農民問題,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另一方面,課題研究所建立的資源庫與課題組繼續開展的「南村鎮城市發展歷程研究」共同構成我校「城市化研究」校本課程和鄉土地理教材的一部分,該課題的學生成果還獲得番禺區開放性作品一等獎;
歷史科組課題《南村地區人文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研究》的主要成果——《南村人文讀本》全面梳理了南村地區的人文資源並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滲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成果,由南村鎮人民政府出資、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廣州地區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鄉鎮地方歷史教材,免費發放到南村鎮轄區內中學以及部分小學作為鄉土歷史文化讀本,對承傳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義。2007年1月, 《南村人文讀本》獲「區域性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優秀著作二等獎。作為課題成果主要之一的論文《新課程改革視野下的鄉鎮地方課程資源開發——《南村人文讀本》開發背景與編寫體例探析》先後獲廣州市「教育創強與校本科研學術研討會」及教育教學論文評獎活動一等獎、番禺教育學會第19屆年會論文一等獎、「廣東省教育學會2007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徵集和評選二等獎,2007年9月發表於《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歷史科組的另一課題《<番禺歷史與社會>(暫名)鄉土讀本的開發》的結題報告獲「區域性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優秀研究報告二等獎。作為課題成果主要之一的論文《區縣地方課程資源開發的新嘗試——《番禺歷史與社會》(初稿)鄉土歷史讀本的編寫體例與成果特色》獲2007年度廣州市中學歷史論文年會評比一等獎。
2005年11月14日, 我校歷史學科曾代表番禺區歷史科參加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小學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與實驗」高級研討會(沙灣紅基小學現場會)並作了題為《新課程背景下的鄉土歷史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思考——番禺區南村鎮鄉土歷史讀本(教材)的開發歷程與探討》的發言,得到了與會的全國教育專家和名校長、教師的廣泛好評及區、市教育主管領導的肯定;2007年3月, 我校歷史學科參加番禺區教育局教育科學研究所舉辦的「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區域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結題鑒定匯報會,作《<番禺歷史與社會>鄉土歷史讀本開發與利用》的研究成果匯報發言。
3、(2007——今)校本課程的整合與全面鋪開、特色發展階段
到2007學年第二學期,番禺區區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區域發展已經步入第三個階段,而剛剛完成結題鑒定的番禺區十五規劃課題「區域性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也將進入課題深化與成果推廣階段,再者,像生物、地理、歷史等學科已開展多年的開放式考試(查)也將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007年9月28日,我校申報的番禺區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南村僑聯中學義務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正是在這樣的科研大背景下被批准立項的,與此同時,我校已成為全國「十一五」規劃課題《綜合實踐活動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可成化研究》實驗學校。
所以,我們很幸運有了以上的教研背景,我們將整合轉化、完善、提升我校在學科實踐活動階段所形成的,現有的學科活動和校本研究成果,依靠本校的教師,充分發揮他們的專業優勢和特長,同時依靠校外教育專家的智力支持,以綜合實踐活動為突破口,建立起一套包括校園文化在內、能夠提升學生鄉土人文素養,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喜愛並願意為之去實踐探索的校本課程、摸索出一套適合學生實踐、體驗、感悟的校本課程實施的策略。從而逐漸積淀起學校人文精神,最終實現南村僑聯中學特色品牌的發展。
二、為什麼要開展本課題研究
1、是實施新課程的需要
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建立由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組成的三級課程管理體系。校本課程指學校自行規劃、設計、實施的課程,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中一項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國家新課程改革要求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針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開發校本課程。要著眼於發展學生的興趣需要和特長,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體現師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使其具有鮮明的學校特色。其基本定位是非學術性或者說是興趣性的,強調以學校為主體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滿足學校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專家,開發的目標指向是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根據學校的辦學思想實現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特別是使學生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中難以滿足的那部分發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滿足,從而使學校能夠更好地體現辦學特色,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和諧有個性地發展。
2、是學校特色發展和提高教育教學的內在需要
校本課程的關鍵要把握好「校本」和「發展」兩個方面,即應從學校的實際出發,發揮師生的主體作用,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的發展,形成和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促進學校的發展。南村僑聯中學是一所由鎮政府牽頭,港澳同胞聯合捐資興建的公辦農村初級中學,近年來,隨著南村地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鎮政府加大對我校基礎設施的投入,我校在學生素質,教師專業技術能力,教育教學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學校期末考試和中考多年超過區平均分。但學校教學中偏重知識灌輸,偏重於學科知識的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運用層面上,忽視思維發展、能力培養的現象還較多有存在,開展校本課題研究,幫助教師改變學科教學上,重知識傳授和考試分數,輕思維能力、思維方式,尤其輕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傳統教育模式,從而為推動學校的素質教育,創建特色學校,開發有主題的、綜合性的、探索性的、以專題活動為載體的校本課程進行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3、是促進教師發展的需要
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價值還在於促進教師的發展。新課程對教師開發課程資源提出了明確要求,教師以往的專業發展主要集中於教學、教育手段和方式等。課程資源的開發的專業素養和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本身構成了課程實施中最有價值的課程資源。
我校教師通過參與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過程,促使教師深入思考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引導教師從成功的經驗中尋找生長點,從面臨的問題中尋找突破點,在教育發展趨勢中尋找結合點,在自我完善中尋找跨越點。促進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行為,從「知道做什麼」和「知道怎樣做」向「知道怎樣才能做得更好」的方向提升,為教師專業化成長提供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舞台。
4、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新時期一項重要戰略決策。而素質教育實質是和諧的,人本的教育。構建和諧社會有賴於構建和諧教育,使得社會通過人的素質提高變得更加和衷共濟、和睦相處、和諧有序。構建和諧教育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標。美國教育家愛默生說過:「教育的秘訣是尊重學生。」尊重學生,首先要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情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的教育部門在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方面時,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片面性,其突出表現就是重視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而忽視學生德智體等方面的全面發展;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視學生思想品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素質教育的提出,就是試圖將學生從原有的應試體制中解放出來,搭建使人的基礎素質和個性特長都得到發展的平台。
所以,以具有校本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為突破口,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實踐能力並建立長效機制,形成校本教育系列課程,將使學生獲得張揚個性的機會,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從而達成和諧教育的目標。
與此同時,運用新課程所倡導的全面發展的教育質量觀、整體優化的大教育觀、和諧有序的教育過程觀、能動發展的學生觀、民主融洽的師生觀等理念,在課堂教學這個特定的時空范疇內依據教學的主客觀條件,通過創設和諧的環境,設計教學活動程序,選擇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等有效策略,促使學生身心素質全面和諧發展,個性愛好主動發展,實現社會需要與自身發展需要的和諧統一。
5、是建設特色校園文化的需要
我校所在番禺區南村鎮,社會經濟發達,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資源薈萃,2007年底被評為「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但作為教書育人的校園,南村僑聯中學人文環境尚顯單調貧乏,配合新一輪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結合鎮政府對學校的第三期建設,學校運用南村鎮天獨厚的區域人文資源,建設校園文化,創建學校特色和品牌已經是順理成章,營造教書育人的人文氛圍正當其時。我們在建立起一套包括校園文化在內、能夠提升學生鄉土人文素養,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喜愛並願意為之去實踐探索的校本課程教材、摸索出一套適合學生實踐、體驗、感悟的校本課程實施的策略的基礎上,逐漸積淀起學校人文精神,最終實現南村僑聯中學特色品牌的發展。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1、研究目標
通過分析南村鎮僑聯中學的義務教育教育教學水平、人力資源和校園文化現狀,調研和評估校內外課程資源特色與優勢,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以發揮師生的主體作用,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的發展,以學校校舍全面改建為契機,運用校內的教師專業優勢和學生特長,校外周邊得天獨厚的區域人文資源優勢,開發校本課程,建設校園文化,營造教書育人的人文氛圍。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一套提升學生鄉土人文素養,貼近於學生生活的校本課程,摸索出一套適合學生實踐、體驗、感悟的校本課程實施的策略,運用到從學科教學、學校德育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學校辦學宗旨與方向、學校品牌創建、教師發展等方方面面,最終積淀起校園人文精神,形成和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促進學校特色品牌的發展。
2、研究內容
(1)調研學校內和周邊地區可資校本課程研究利用的人文資源與價值評價。
我校所在的南村地區是廣州南拓番禺的首要地區、「華南板塊」的核心地區,歷史上人傑地靈,物寶天華,是番禺乃至廣州地區歷史文化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為適應急劇都市化的趨勢,發展具有區域文化特色的、前瞻性的社區文化已是大勢所趨。我們將在原來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利用我校教師的專業優勢,進一步挖掘南村可資校本課程研究利用人文資源並進行價值評價。基於對南村地區人文資源的初步調查和對地方課程開發的普遍價值取向的分析,我們認為,南村地區人文課程資源開發的價值取向應該是:第一;培養學生了解南村、熱愛南村、服務南村的情感與價值取向,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第二,保護和傳承南村地區雅俗共生的文化形態和優秀文化傳統;第三,促使南村地區包括天然和尚、黎遂球、高劍父、鄔慶時、崔蔚林等文化名人的優秀文化和學術傳統,海雲詩書派、植地庄、七星崗抗日事件所體現的優秀地域品格精神,即堅貞不屈的民族精神,員崗飄色、南村刺綉、龍船頭製作等所體現的優秀民俗工藝文化,從余蔭山房、鄔氏光大堂、黎永思堂和大量古民居等所體現的嶺南廣府民系優秀建築藝術等一系列優勢文化與教育部門提倡的主導文化的融合。
(2)建構和開展具有校本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突破口
2006學年開始的番禺區區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區域發展已經步入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模式推動階段,第二階段是課程規范階段,第三階段是特色發展階段。我校將以建構和開展具有校本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突破口。首先是建構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整合的設計模式。課程包括四個基本要素:目標、內容、實施評價。課程設計就是對課程的四個要素進行規劃,並遵循一定的開發流程(模式的基本結構);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整合的設計模式就是將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按照一定的流程進行設計,本研究主要採用系列專題模式、即活動領域——活動主題——研究課題——探究問題。
其次、是探究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整合的課程化體系。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整合的課程化體系,第一層是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第二層是課程化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第三層是課程設計的模式,具體如下:
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開發
整合
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
———————————————————————————————————————
活動領域,例如:人與社會 課程目標
活動主題,例如:走進傳統文化 課程內容
研究課題,例如:走近南村歷史名人 課程實施
探究問題,例如:南村歷史名人對我的成長產生了什麼影響? 課程評價
第三、形成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整合實施的操作體系,按照理論學習——專家指導——課程開發——課程實施——反思提升——形成成果的流程去操作。
(3)校本課程開發
開發校本課程,使之成為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載體。如通的設計與製作,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展示班級風采,提高學生對班級的認同度,從而建設各具特色、積極向上的良好班風。通過對教室、辦公室和走廊內科學、文化氛圍的營造,創設良好愉悅,人文氣氛濃郁的工作環境,提高師生的文化藝術品位,豐富其精神世界,建設具有生命活力的校園文化烘托出一種濃厚的育人氛圍,為學生發展營造一個和諧的環境,為學生打好人生底色做好准備,塑造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品位高雅的校園文化。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學校一項具有持續性的專業活動。它需要有一種理性、民主、科學決策的過程或步驟:
第一步: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學校教育哲學、調查學生需求、分析學校資源、把握社區發展需要等等。第二步:根據情景分析,建構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模式。包括確定校本課程開發總體目標,制訂開發實施計劃,設計校園文化建設方案等。
第三步:組織和實施,包括選擇安排知識或活動序列、班級規模、時間安排、資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問題等事項。開展校本課程開發與試驗。
第四步:評價與改善,包括涉及教師、學生與課程方案三方面的評價內容與方式、結果處理、改進建議等的小組和全校交流評價。
校本教材開發包括各學科校本教材課系列(包括語文、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美術等人文學科),德育活動系列,綜合實踐系列,學校德育教育校本教材開發,學校品牌創建校本課程開發等。
(4)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環境包括物質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開發校園環境課程是體現素質教育和學校特色的新型課程。校園環境課程無所不在,它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從校園文化課程中會學到有益的知識,價值觀念,規范或態度。
其中,物質環境包括學校的校園建設和設施;社會環境包括教師同事關系,師生關系,同學團體,獎懲制度等;文化環境包括學校或班級文化,如校史,校風,儀式或活動,如升旗,班會,學校大型活動等。這是實現環境育人的的重要途徑。
我校將要開發的校園文化成果包括:
物質文化成果:提取南村乃至番禺地區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古跡和歷史人物,如員崗村東漢古墓出土文物、禺南開拓第一人——東晉陳玄德將軍、明末清初天然和尚、海雲寺與「海雲詩書派」、抗清民族英雄、牡丹詩狀元——黎遂球、清末洪兵起義與賁南書院(沙茭團練總局)、嶺南畫壇三傑——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廣游二支隊與植地庄、七星崗抗日等設計成人物群雕或浮雕的形式,形成南村歷史文化名人廣場雕塑(場文化)和南村地區重大歷史事件群雕牆(牆文化),嶺南畫派,海雲詩歌,海雲書法經典作品長廊(廊文化),還有教師辦公室文化;
非物質文化成果:包括學校辦學理念與特色,校訓,校徽、校歌,校徽,教風,學風,形成一系列作為新生入學校史教育素材;班級的班徽、班旗等。
2、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查閱和收集大量與本研究工作相關的資料,借鑒他人成功的經驗,幫助研究工作順利展開。
2、調查研究法。調查學生的需求和建議,調查分析教師、社會和學校教育資源狀況,獲取校本課程的設計與編制方面的信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社區調查等。
3、行東研究法。立足於解決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實際問題,要求學校行政引領,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有關人士共同參與,積極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途徑。
4、經驗總結法。對實踐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科學化,最終上升為經驗,以指導後階段研究工作。
3、研究組織
課題主管部門:番禺區教育局教育科學研究所
領導專家顧問組:
盧炎安(番禺區南村鎮人民政府鎮長)
陳乃權(番禺區南村鎮人民政府副鎮長)
吳岳冬(番禺區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姜 濤(番禺區教科所,副教授)
馮永廣(南村鎮教育指導中心主任)
陳志禧(番禺區南村鎮教育指導中心副主任)
張志海(番禺區南村鎮教育指導中心副主任)
課題組組長:馮少豪
課題組主要成員:肖東平 卞廣清 朱光文 張鳳雲 高健儀
羅偉豐 姜華 黃嘉斌 曾慶文
4、研究分工
馮少豪:負責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全面策劃、體統,課題研究經費的籌措等;
肖東平:負責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管理、協調各學科與子課題之間的關系等;
卞廣清:負責組織課題理論學習、課題申報與開題報告撰寫、修改,組織課題開展等;
德育美術組:
張鳳雲:負責「兼愛思想德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模式研究」子課題和「嶺南畫派鄉土美術校本課程開發與學生活動」子課題研究;
組員:
歷史組:
朱光文:負責撰寫、修改開題報告、「地方歷史課程資源開發與校本化研究」子課題研究;
組員:譚春媚
英語組:
黃嘉斌:負責「南村鎮鄉土特色英語教育與學生活動」子課題研究;
組員:唐容珍、何燕瓊、劉善靜、崔燕梅
地理組:
高健儀:負責「南村鎮鄉土地理校本課程開發與學生活動」子課題研究;
組員:王小慧
政治組:
曾慶文:負責「南村鎮鄉土人文政治與學生活動」子課題研究;
組員:劉偉民
信息技術組:
羅偉豐:負責「校本課程開發與信息技術資源庫建立」子課題研究;
組員:
語文組:
姜 華:負責「海雲寺詩派語文鄉土詩歌校本課程開發與學生活動」、「中學語文古典詩歌選編」兩子課題研究;
組員:吳道政
5、研究進度
第一階段(2007.9——2008.2):准備醞釀階段。
(1)轉化、完善、提升我校現有的學科活動和校本研究成果;
(2)組織專家講座、課題理論學習、校外學習等;
(3)課題論證與申報;
(4)各子課題組開展校本課程開發的資料搜集、整理
(5)學科根據學校的校本課程實施方案,制定本學科的課程計劃。各子課題和科組進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規劃和申報,包括各課題行動研究方案和綜合實踐活動方案。
(6)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2008.3——2009.2):全面實施階段。
(1)全面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2)匯編教師教學論文(或教學案例)集,校本課程系列成果,學生綜合實踐活動作品集等;
(3)結合學校第三期工程建設開發校園文化:包括場文化、廊文化、牆文化、辦公室文化等物質文化,學校辦學理念與特色,校訓,校徽、校歌,教風,學風等非物質文化。
第三階段(2009.3——2009. 9):總結、鑒定、交流階段。
結題報告、專家鑒定階段性交流總結(結題報告、音像資料、成果展示)
6、經費分配
(1)經費的來源:廣州市番禺區教育局資助0.5萬元,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政府資助5萬元,學校自籌0.5萬元,總計6萬元。
(2)經費的分配:
專家顧問費:1萬元
科研業務費:2萬元
圖書資料費:1萬元
印刷出版費:2萬元
7、預期成果
(1)課題結題報告;
(2)編成「南村僑聯中學義務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成果系列叢書:
a教師論文(或教學案例)集;
b校本課程分為「四個系列」——學科活動系列、德育活動系列、綜合實踐系列、校園文化課程系列等,四種類型,讀本類、學材類,教材類,專題資源庫類等;
c學生綜合實踐活動作品集;
(3)校園文化開發成果(方案),包括結合學校第三期工程建設開發的校園文化成果,包括物質文化成果:南村歷史文化名人廣場雕塑(場文化)和南村地區重大歷史事件群雕牆(牆文化),嶺南畫派,海雲詩歌,海雲書法經典作品長廊(廊文化),還有教師辦公室文化等;非物質文化成果:包括學校辦學理念與特色,校訓,校徽、校歌,教風,學風,形成一系列作為新生入學校史教育素材;班級的班徽、班旗等。
(4)課題成果資源庫或網頁。
9. 小學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研究的主體是
主體是學校教研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