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啟航語文初一人教版第10課

啟航語文初一人教版第10課

發布時間:2021-03-05 12:30:46

A. 7年級上冊語文人教版第1-10課中心思想

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要不斷沖破困難,才能取得成功
山:阻礙
海:成功 -------------在山的那邊

本文通過記敘「我」童年時的一次爬山經歷,感悟到:在人生道路上,艱難險阻並不可怕,大困難可以化整為零,化難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走好每一步,定能戰勝一切困難。
---------------走一步,再走一步

蟬:蟬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後揚的手法,由一隻小小的蟬引發了對生命的感悟,即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貝殼:貝殼的作者在海邊拾到一枚小小的貝殼並仔細觀察,同時引發了思考:一個人並不一定要建立叱詫風雲的豐功偉績,因該像小小的貝殼一樣,用仔細、精緻、一絲不苟來塑造執著和美麗的形象,回饋生命,打動人們。

《紫藤蘿瀑布》這篇狀物抒情的散文寫作者偶見一樹盛開的紫藤蘿,情不自禁的停住腳步。紫藤蘿旺盛的生命力,使作者心中的焦慮和悲痛化為寧靜和喜悅,並由此領悟了花和人雖各有各的不幸,但生命的長河無止境這一永恆的哲理,促使作者不由加快了生活的腳步。文章贊美了生命的永恆與美好,鼓勵人們要熱愛、珍愛生命。

《童趣》是一篇饒有興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發我們很多美麗的聯想和想像。「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只有懷有一顆童心,不為什活所累,善於觀察、善於想像,才能因物生趣。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明,也都是在聯想、想像甚至幻想中產生的。我們應當把它充分開發出來,使我們的生活、學習更加多姿多彩。

本課的中心思想是:
從不同的角度比喻理想,贊美了理想對人類的重要意義。我們要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
用了頂真和層層遞進的寫作手法.
全詩總結:號召我們揚鞭催馬,趁著大好春光,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行道樹》的中心思想是:
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第一次真好》是一篇略讀課文。教材通過兩個事例抒寫了人生的一種體驗。作者周素珊感嘆:第一次真好!告訴人們第一次的感覺是生命中難得的寶貴經驗及第一次的意義和價值,並提醒人們思考怎樣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珍重你的第一次就是珍重你的生命!本文雖是略讀課文,卻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對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具有重要意義。
1.《白兔和月亮》的寓意道理
《白兔和月亮》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配擁有而擁有,就會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小白兔先前是心曠神怡地賞月,那是因為她與月亮之間是有著一定距離的;可是,一旦小白兔擁有月亮,她既是月亮的主人,同時,也成了月亮的奴隸,為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所奴役,月亮的陰晴圓缺,時時刻刻牽扯著她的心,"擁有"成為一種"負擔",一種"痛苦"。
2.《落難的王子》的寓意道理
《落難的王子》通過王子的遭遇這樣一個極端的例子,揭示了厄運使脆弱的人能變得堅強起來的人生哲理。王子本來是一個極端脆弱的人,但在遭受了國破家亡,淪為奴隸,又成殘廢,行乞度日的厄運之後,感悟出了"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著,而且受得了"。這就告訴人們,既然厄運落到頭上,那也不必倒下,應該頑強地挑戰命運,坦然地面對厄運。

1.科學研究需要自由。
居里夫人說她的「惟一奢望是在一個自由國家中,以一個自由學者的身份從事研究工作」。自由是從事科學研究的前提。在侵略者的鐵蹄下,在專制主義的干預下,是無法順利進行研究工作的。
2.科學研究需要安靜。
為了安靜,就要避免人事糾紛,所以居里夫人甘願逆來順受,竭力剋制自己,使自己溫和沉靜,受了刺激也不懊惱。為了安靜,她又淡泊名利,與世無爭。
3.科學研究需要時間。
為了贏得時間,居里夫人家庭生活力求簡單,甘願清苦,盡量減少家務。為了贏得時間,她甘於寂寞,即使青春時代,也不圖青春的歡樂,一個人專心致力於求學。
(三)科學研究需要獻身精神。
1.目標要始終如一。
居里夫人50年攻關,鍥而不舍,執著地探索,終於發現了鐳。
2.要有信心。
相信我們對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賦的才能。信心使人不怕暫時的失敗,信心給人失敗了再乾的勇氣。
3.要堅忍不拔。
工作條件再艱苦也不能動搖自己的意志,工作中挫折再多也不能動搖自己的信心。
4.要勤奮努力。
居里夫人致力科學研究近五十年,專心致志,勤奮工作,持之以恆,終於取得偉大成就。

學而篇第一

【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疇。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言,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直譯】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意譯】----全部為吐血之作!!!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歷來的解釋都是:學了以後,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後句子也沒有什麼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里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採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後相互連貫的。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採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採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里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採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見《齊魯學刊》9年第期文)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讀者在理解本章內容時參考。
此外,在對「人不知,而不慍」一句的解釋中,也有人認為,「人不知」的後面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麼呢?當時因為孔子有說話的特定環境,他不需要說出知道什麼,別人就可以理解了,卻給後人留下一個謎。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了。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於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了解。
有若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於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系,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系。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孝悌說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有的作用。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現之一就是孝與悌。這是從正面闡述什麼是仁的問題。這一章,孔子講仁的反面,即為花言巧語,工於辭令。儒家崇尚質朴,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後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力戒空談浮言,心口不一。這種踏實態度和質朴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華內容。
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講的自省,則是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時代,社會變化十分劇烈,反映在意識領域中,即人們的思想信仰開始發生動搖,傳統觀念似乎已經在人們的頭腦中出現危機。於是,曾參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辦法,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論語》書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要求孔門弟子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這種自省的道德修養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因為它特別強調進行修養的自覺性。
在本章中,曾子還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疇。忠的特點是一個「盡」字,辦事盡力,死而後已。如後來儒家所說的那樣,「盡己之謂忠」。「為人謀而不忠乎,是泛指對一切人,並非專指君主。就是指對包括君主在內的所有人,都盡力幫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疇,不止用於君臣關系。至於漢代以後逐漸將「忠」字演化為「忠君」,這既與儒家的忠有關聯,又有重要的區別。「信」的涵義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內容是誠實不欺,用來處理上下等級和朋友之間的關系,信特別與言論有關,表示說真話,說話算數。這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石。
孔子在本章中所說的話,主要是對國家的執政者而言的,是關於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他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即要求統治者嚴肅認真地辦理國家各方面事務,恪守信用;節約用度,愛護官吏;役使百姓應注意不誤農時等。這是治國安邦的基本點。
康有為說,孔子的學說是「愛人」,泛愛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說的「愛人」則非此意。他所說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對象。可見,「愛人」不是愛一切人,而只是愛統治集團中的人。「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會思想。但這與「愛人」與否則無太大幹系。從另一個角度說,孔子這里是為統治者治理國家、統治百姓出謀劃策。
魯迅曾經指出:「孔夫子曾經計劃過出色的治國的方法,但那都是為了治民眾者,即權勢者設想的方法,為民眾本身的,卻一點也沒有。」(《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這是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看待孔子治國方略的。因而頗具尖銳性。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問題,本章再次提及這個問題。孔子要求弟子們首先要致力於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閑暇時間和餘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而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
孔子辦教育,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學習只是第二位的。事實上,歷史上的任何階級,無論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還是資產階級,教育都是為其政治服務的,尤其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現,把「德」排在「識」的前面,這是階級的需要。他們就是要培養適應本階級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上一章有「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說的這段話,實際是對上章的進一步發揮。子夏認為,一個人有沒有學問,他的學問的好壞,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實行「孝」、「忠」、「信」等傳統倫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後面幾點,即使他說自己沒有學習過,但他已經是有道德修養的人了。所以,將這一章與前一章聯系起來閱讀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點。

望採納、

水晶茉莉小女孩 ╰
◇、抄襲可恥!!!

B.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10課讀後感

從本文中我們體會到了木蘭的英雄氣概,要向她學習 !(故事內容說一下) 花木蘭的故事流傳了很多年,這個幾百年前的奇女子到現在還鼎鼎大名為人們所稱頌。我非常欽佩花木蘭,欽佩她遇到困難時毫不退縮勇敢面對的精神。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也會經常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我們要向花木蘭學習,努力憑自己的力量去克服,不氣餒不放棄。長大以後我要向花木蘭一樣孝順父母,做一個有責任心和愛心的人。我還要好好學習,練就很多本領,長大為國效力,做一個對社會和國家有用的人。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絕 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現在更有許多人將它拍成了電影,千古流傳。 戰爭產生英雌,在世無男英雄的情況下,便會有女英雄,北魏與柔然戰爭沒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蘭。 她本是個柔弱的女孩,可他為了年老的父親,就不再柔弱;她本是個織布女子,但她為了父親,就參軍打仗。她從不向男的低頭,大聲告訴了世人:巾幗不讓須眉。花木蘭就要出征了,是多麼的急促緊張,是多麼的昂揚士氣,行軍多急,軍情多緊張,軍令如山倒,作為一個少女離開閨閣,投入戰場,何異投入另一個世界。她與男人同吃共住,吃一樣的苦,受一樣的累,卻干出與男人不同的事跡,創出了與男人不同的輝煌,同時也證明了「女子哪裡不如男?」 花木蘭回來了,這很不容易。她重視生命的可貴,更加懂得家庭的溫暖。她拒絕了天子的賞賜,也不願在朝為官,將榮華富貴輕輕地拋下,她願馳千里足,早日還故鄉。 她回來了,年邁的父母攙扶著出來迎她,姐姐理妝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豬羊,以實際行動迎接姊姊的回來。看到這一切,花木蘭由衷地高興,十二年的沙場出生入死,多難。十二年的喬裝而不露痕跡,多難,然而這一切都過去,花木蘭內心的精神力量,該是何等地偉大。

C.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十課課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jiān),南市買轡(pèi)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tuò),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zǐ)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D. 七年級上冊語文人教版 第十課的10個論語的意思

《論語》十則
原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為嗎?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呢?」

3.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憑借這一點當老師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孔子說:「仲由,教導你對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智慧。」

6.孔子說:「見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見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同樣的毛病。

7.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選擇他們的優點學習,(發現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缺點就要改正。

8.曾子說:「士不能不剛強勇毅,(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嗎?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遙遠嗎?」

9.孔子說:「在嚴寒的冬天,才會知道松柏是最後才凋謝的。」

10.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E. 初一語文上冊第10課全文

最佳答案論語十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回不亦樂乎?人不知而答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F. 求七年級下冊的人教版的語文書第十課

木蘭詩
原文:
唧(jī)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zhù)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tiě),可汗(kè hán)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wèi)市鞍(ān)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jiān),南市買轡(pèi)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jiān jiān)。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jì)鳴啾啾(jiū jiū)。
萬里赴戎(róng)機,關山度若飛。朔(shuò)氣傳金柝(tuò),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qiáng)。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jiāng);阿姊(zǐ)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huò huò)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zhuó)我舊時裳(cháng)。當窗理雲鬢(bìn),對鏡帖(tiē)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注釋
1. 唧唧(jī jī):紡織機的聲音
2. 當戶(dāng hù):對著門。
3. 機杼(zhù)聲: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機:指織布機。杼:織布梭(suō)子。
4. 惟:只。
5. 何:什麼。 憶:思念,惦記
6. 軍帖(tiě):徵兵的文書。
7.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區民族對君主的稱呼
8. 軍書十二卷:徵兵的名冊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確指。下文的「十二轉」、「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9. 爺:和下文的「阿爺」一樣,都指父親。
10. 願為市鞍(ān)馬:為,為此。市,買。鞍馬,泛指馬和馬具。
11. 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
12. 轡(pèi)頭:駕馭牲口用的嚼子、籠頭和韁繩。
13. 辭:離開,辭行。
14. 濺濺(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聲音。
15. 旦:早晨。
16. 但聞:只聽見
17. 胡騎(jì):胡人的戰馬。胡,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18. 啾啾(jiū jiū):馬叫的聲音。
19. 天子:即前面所說的「可汗」。
20. 萬里赴戎機:不遠萬里,奔赴戰場。戎機:指戰爭。
21. 關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度,越過。
22. 朔(shuò)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軍中用的一種鐵鍋,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報更。
23. 寒光照鐵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
24. 明堂:明亮的的廳堂,此處指宮殿
25. 策勛十二轉(zhuǎn):記很大的功。策勛,記功。轉,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為最高的勛級。十二轉:不是確數,形容功勞極高。
26. 賞賜百千強(qiáng):賞賜很多的財物。百千:形容數量多。強,有餘。
27. 問所欲:問(木蘭)想要什麼。
28. 不用:不願意做。
29. 尚書郎:尚書省的官。尚書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國家政事的機關。
30. 願馳千里足:希望騎上千里馬。
31. 郭:外城。
32. 扶:扶持。將:助詞,不譯。
33. 姊(zǐ):姐姐。
34理:梳理。
35. 紅妝(zhuāng):指女子的艷麗裝束。
36. 霍霍(huò huò):模擬磨刀的聲音。
37. 著(zhuó):通假字 通「著」,穿。
38. 雲鬢(bìn):像雲那樣的鬢發,形容好看的頭發。
39. 帖(tiē)花黃:帖」通假字 通「貼」。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
40.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爬搔。迷離,眯著眼。
41.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兩只兔子貼著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42. 「火」:通「伙」。古時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個鍋吃飯,後意譯為同行的人。
43. 行:讀háng。
44. 傍(bàng)地走:貼著地面並排跑。

G. 初一上冊語文第10課全文意思和主要道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學而》孔子說:"學習知識而又經常溫習功課,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趕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並不惱怒,不也是個有德的君子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編輯本段第二則:為人處事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了呢" 【注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編輯本段第三則:學習方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廣泛地熟讀典籍,復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我以為合並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范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也有學者以為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為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為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於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故:舊的知識。知:領悟。可:可以。以:憑。為:做。編輯本段第四則:學習方法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對自己)有害." 編輯本段第五則:學習方法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知識點:「女」通「汝」意思:你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聰明智慧。(其他知不變)誨的意思:教,傳授。乎的意思:語音助詞。由:指孔子的學生仲由 編輯本段第六則:取長補短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編輯本段第七則:取長補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的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編輯本段第八則:怎樣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子罕》)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編輯本段第九則:怎樣做人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BAI第二聲)樹是最後落葉的." 編輯本段第十則:怎樣做人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編輯本段相關知識 編輯本段「樂」之解釋不亦樂乎的「樂」應該讀le去聲,不應該讀yue去聲。因為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論語》第一篇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釋是:說,同悅;樂,音洛。《論語雍也》中還有一句孔子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朱熹注釋也是:好,去聲;樂,音洛。按今天的讀音,「洛」字音luo,去聲。但在古代,作為快樂的「樂」和「洛」都屬於入聲「十一葯」韻部(見《平水韻》),可見「洛」、「樂」的韻母一樣,加上聲母都是L,當然完全是同音字了。這在南方人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因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樂」發音完全一樣,都讀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話讀,「不亦樂乎」中的「樂」也應該和「快樂」中的「樂」字一樣,都讀成le去聲。 「樂」是多音字,除了讀yue去聲(音樂)、le去聲(快樂)外,在《論語雍也》篇中還有一處也有很多人讀錯:「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朱熹的注釋是:知,去聲。樂,上二字並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國傳統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聲母(也叫「聲紐」,「五」字的聲母是「疑」,相當於今天的y),與下一字的韻母(即「教」的韻母iao)拼讀成yao。可見,在「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二句中,「樂」字作為「喜愛、喜歡」的意思時應該讀yao。歸納起來,「樂」在古書中的讀音主要有三種:(1)作名詞用的意思是「音樂、樂器、樂工」等,音yue,去聲。(2)作形容詞用的意思是「喜悅、快樂」,音le,去聲。(3)作動詞用的意思是「喜愛、喜歡」,音yao,去聲。編輯本段成語不亦樂乎死而後已溫故知新任重道遠擇善而從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編輯本段通假字不亦說乎:「說」同「悅」,愉快;誨女知之乎:女同汝,你;是知也:「知」同「智」聰明。編輯本段活用現象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名詞作狀語;溫故而知新:舊知識,形容詞做名詞;傳不習乎:傳授的知識,動詞作名詞。編輯本段古今異義可以為師矣:「可以」:古義:可以(憑借)把,今義:可能、許可是知也:「是」:古義:這,今義:表判斷有朋自遠方來:「朋」古義:志同道合的人,今意:朋友編輯本段作者-孔子孔子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家世】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殷王室的後裔。周武王滅殷後,封殷宗室微子啟於宋。由微子經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於其弟鮒祀。弗父何為卿。孔子先祖遂由諸侯家轉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孫正考父,連續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為上卿,以謙恭著稱於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繼任宋大司馬。按周禮制,大夫不得祖諸侯,「五世親盡,別為公候」,故其後代以孔為氏。後宋太宰華父督作亂,弒宋殤公,殺孔父嘉。其後代避難奔魯(孔氏為魯國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魯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跡無考。父親名紇,字叔,又稱叔梁紇,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稱。叔梁紇先娶施氏,無子,其妾生男,病足,復娶顏徵在,生孔子。【生平】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記》未記,按《穀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生」。換算為當今之公歷應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觀樂於魯,嘆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後贊嘆「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名聞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侯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於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範,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並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佔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並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於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劃受挫。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並己,乃饋女樂於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抱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於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後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於陳蔡之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後,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H. 新的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第10課的注釋

《論語》十二章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 /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孔子說:「學了(知識)又按時復習它,不也是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君子嗎?」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復習了?」

3、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意見,到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又不會逾越規
矩。

4、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

5、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有害。」

6、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依然自得其樂。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7、孔子說:「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

8、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其中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師的人。我選擇他的優點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的缺點就要改正。」

10、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11、孔子說:「軍隊的可以改變主帥,但哪怕一個普通人,也不可以改變志氣。」
12、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並。

評論(38)|1012802

2013-11-15 21:28dhwk88|二級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溫習它,不也是很高興的么?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么?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么?」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有朋友交往是否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知道那些事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各種意見,七十歲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思考卻不讀書,就會有危險了。」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子說:「多麼有賢德啊,顏回!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依然自得其樂。多麼有賢德啊,顏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說:「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8.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曲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當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
    9.孔子說: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學習,他們的短處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對著滔滔江水感慨的說:「時間就想著江水一去不回呀!」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說:「軍隊可以改變主帥,可哪怕是一個最普通的人也不能改變志向。」
    12.子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說:「廣泛的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也就在其中了。"

    求採納

I. 初一的語文課文第10課《論語》十則《優化設計》

論語十則
編輯本段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習知識而又經常溫習功課,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趕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並不惱怒,不也是個有德的君子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編輯本段2.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了呢 "
【注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編輯本段3.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廣泛地熟讀典籍,復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我以為合並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范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也有學者以為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為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為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於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
編輯本段4.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對自己)有害."
編輯本段5.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知識點:「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聰明智慧。(其他知不變)
誨的意思:教,傳授。
乎的意思:語音助詞。
由:指孔子的學生仲由
編輯本段6.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編輯本段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的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編輯本段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罕》)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
編輯本段9.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編輯本段10.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閱讀全文

與啟航語文初一人教版第10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