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人教版初中語文文言文解析

人教版初中語文文言文解析

發布時間:2021-03-04 21:31:23

Ⅰ 人教版初中語文文言文中考必考篇目的全文和注釋!!!!!要全!!!!必須是教科書上的 !!!!

因為實在是太多了所以給個網址給你吧。【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復制粘貼,與其你去猜中考考什麼還不如自己背好書= =

初一上冊
童趣
http://ke..com/view/481841.htm
論語十則
http://ke..com/view/968060.htm
山市
http://ke..com/view/159490.htm
智子疑鄰
http://ke..com/view/529620.htm
塞翁失馬(通常是考這句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http://ke..com/view/28856.htm
下冊
傷仲永

http://ke..com/view/160101.htm
木蘭詩

http://ke..com/view/72261.htm
孫權勸學
http://ke..com/view/68775.htm
口技

http://ke..com/view/35795.htm
誇父逐日

http://ke..com/view/20774.htm
共工怒觸不周之山
http://ke..com/view/188827.htm

http://ke..com/view/98564.htm

Ⅱ 初中人教版語文所有文言文(包括字詞解釋那些)麻煩了

有字數限制,所以沒傳完
七年級上冊:1、童趣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答案
1、項為之強 項:頸,脖頸。強:通「僵」,僵硬。
2、徐噴以煙 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鶴唳雲端 果:果真,果然。唳:鳥鳴
4、以從草為林 林:樹林
5、興正濃 興:興趣
6、方出神 方:正
7、鞭數十,驅之別院 鞭:用鞭子打,抽打。 驅:趕
8、必細察其紋理 細:仔細。察,觀察
9、昂首觀之 昂:抬。 首:頭。之:它,代蚊子
10、為之怡然稱快 怡然:愉快的樣子
二、譯句
1、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於空中 1、夏天的蚊群飛鳴聲像雷聲一樣,我把它們比作鶴群在空中飛舞。
2、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2、仰起頭來觀察這種景象,脖頸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嚇蟆,鞭數下,驅之別院 3、心神安定下來,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幾十下,把它趕到別的院子里去了。
三、閱讀全文,回答下列問題。
1、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寫了哪幾件事? 1、寫了觀蚊如鶴、神遊山林、鞭打蝦蟆三件事
2、「余時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麼? 2、見藐小之物必察其紋理。
3、本文有哪些詞語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漢語中? 3、明察秋毫、怡然稱快、怡然自得、龐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開篇用「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麼作用? 4、總領全文或引起下文。
5、「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這里指癩蛤蟆是否恰當,為什麼? 5、恰當。這時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聯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實物已經被放大千倍萬倍,與蚊蟲相比,癩蛤蟆自然成了「龐然大物」。它的突如其來,即被形容為「拔山倒樹而來」就很好理解了。

七年級上冊:《論語》十則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答 案
1、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1、同「悅」,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2、多次進行自我檢查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罔:迷惑。殆:危害
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4、齊:相同
5、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女:通「汝」,你。是,這。知,通「智」,聰明。
6、溫故而知新 6、故,舊的知識
7、士不可以不弘毅 7、弘毅:寬廣,剛毅
8、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8、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寫出這課至今還用的成語。 溫故而知新、任重道遠、死而後已、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三.填空。
1、子曰:「學而時習之,。」 孔子說:學習知識,進而按時溫習它,不也是高興的事嗎?
2、子曰:「學而不思則罔。」 孔子說:光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光思考而不去讀書學習,就什麼都學不到。
3、子曰:「見賢思齊焉,。」 孔子說:看見賢人就要想著向他學習,看見不賢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沒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 , 。」 孔子說:三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選擇他們的優點供自己學習,發現自己也存在著他們有的缺點時,就應該注意改正。
5、子曰:「 , 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可以做老師了。
6、子曰:「歲寒, 。」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7、子曰:「其恕乎,
,。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討厭的事,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8、子曰:「由,誨女知乎!
是知也。」 孔子說:仲由,教導你的話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知。

七年級上冊:3、山市
一、解釋加點詞語義。 答案
1、數年恆不一見 數,幾。恆,經常。
2、層層指數 數,數數
3、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 樓,像樓一樣,堂,像堂一樣,坊,像坊一樣。歷歷在目:清晰地出現在眼前。
4、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山市,山中蜃景
5、而樓上人往來屑屑 屑屑,忙碌的樣子
6、或憑或立,不一狀 不一狀
7、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 相顧,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 倏忽,突然。
二、翻譯句子。
1、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 公子孫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樓上喝酒。
2、或憑或立,不一狀 有的靠著,有的立著,形狀不一。
3、然數年恆不一見 但是這幾年總不出現一次。
三、閱讀全文,回答問題。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觀察描寫山市的? 1、借孫禹年和他朋友的觀察來描寫山市的。
2、由本文的內容及「危樓」一詞,你能聯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詩歌? 2、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3、為什麼蒲松齡時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書」? 3、當時的人們不能對「山市」這種自然現象作出正確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學的說法來解釋
4、出自本文的成語有哪些? 4、子虛烏有、歷歷在目、直沖霄漢、風定天清
5、找出文中描繪山市的關鍵詞語,體會山市形成的過程 5、孤塔—宮殿—城市—危樓
6、請你用一兩個詞語概括山市的特點 奇異、奇妙、神秘、瑰麗、變化多端、

七年級上冊:4、《世說新語》兩則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答案
1、俄而雪驟,公欣然曰 1、俄而:片刻。 驟:急速。欣然:高興的樣子
2、撒鹽空中差可擬 2、擬:比,比擬
3、未若柳絮因風起 3、未若:比不上
4、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4去:離開。 乃:才
5、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5、期:約定 。 委:舍棄
6、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6、引:拉 。 顧:回頭看
7、尊君在不? 7、「不」通「否」
8、謝太傅寒雪日內集 8、集:集會
二、寫出《陳太丘與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闡述的是為人處事一定要忠信,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三、閱讀《世說新語》回答問題 答案
1、《詠雪》一文營造了一種怎麼樣的家庭氣氛?你對此有何感受? 營造了一種溫暖、和諧、愉快的家庭氣氛。和諧、平等、寬松的家庭氣氛對於開發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處。
2、為什麼樣「公大笑樂」?你從中受到什麼啟發? 「公大笑樂」是因為孩子們的比喻生動、形象。我們應該注意培養自己的想像力。
3、你認為陳紀這個孩子怎麼樣?他有哪些特點?你受到什麼啟發? 陳元方是一個聰穎機智,有禮有節的兒童。待人接物要誠實、守信、尊重他人。

七年級上冊:5、智子疑鄰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答案
1、天雨牆壞 雨:下雨 壞:毀壞
2、智子疑鄰 智:以……為聰明
3、不築 築:修補
4、其鄰人之父亦雲 亦雲:也這樣說
5、暮而果大亡其財 暮:晚上 果:果然 亡:丟失
6、其家甚 智其子 其家:那富人家
二、《智子疑鄰》的寓意是? 凡事要尊重事實,不能憑主觀感情去判斷是非,聽意見只應聽正確的,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麼人提出,對人不能持偏見。
1、 塞翁失馬
一、解釋加點的詞的含義 答案
1、馬無故亡而入胡 亡:逃跑
2、人皆吊之 吊:慰問
3、此何遽不為福乎 何遽:為什麼就,怎麼就。為:是。
4、居數月 居:過,經過
5、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將:帶領
6、死者十九 十九:十分之九
7、胡人大入塞 大:大規模
二、中心思想 這則寓言以「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的故事,說明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教育人們要順應自然,不可過分計較得失。
三、這則寓言的寓意是: 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也可以變成壞事。人們看問題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答案
1、世隸耕 屬於
2、未嘗識書具 曾經
3、父異焉 對……感到詫異
4、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自是:從此。 就:完成
5、邑人奇之 對……感到奇怪
6、稍稍賓客其父 把……當作賓客
7、父利其然也 認為……有利可圖
8、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日:每天。 扳:通「攀」,牽、引 。謁:拜訪
9、不使學 使:讓
10、不能稱前時之聞 相當
11、泯然眾人矣 完全
12、賢於材人遠矣 比
13、則其受於者不至也 被
14、傷仲永 哀傷、傷感
15、養父母 贍養
16、或以錢幣乞之 有人
17、從先人還家 跟從
18、卒之為眾人 卒:最終
19、如此之賢也 (有)才能
20、固眾人 本來
21、即書詩四句 寫
七年級下冊:傷仲永

二、翻譯下列句子 答案
1、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或以錢幣乞之。 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
於邑人,不使學。 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3、 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
4、泯然眾人矣。 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5、余聞之也久。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以前的名聲相稱。
三、回答下列問題 答案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幼年天資聰慧「即書詩四句」。
「指物作詩立就」。第二階段:才能漸退,「不能稱前時之聞」。第三階段:「泯然眾人矣」。
2、「受於天」指什麼?「受於人」又指什麼? 「受於天」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於人」又指什麼?指人後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麼?作者怎樣看待?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學」,把仲永當作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於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後天學習和教育,並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後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4、請你從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煉出一個觀點(不與作者觀點雷同) 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活到老,學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七年級下冊:3、孫權勸學
一、解釋加點的詞 答案
1、卿今當塗掌事 當:掌管。 當塗:當權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治:研究
3、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但:只。 當:應當。 見:了解
4、孰若孤 孰:誰
5、蒙乃始就學 乃:於是
6、即更刮目相待 更:重新
7、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見事:認清事物
二、翻譯下列各句 答案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1、我難道想要你研究經書當博士嗎?
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2、只是應當瀏覽群書,了解歷史罷了。
3、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士別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4、長兄怎麼知道這件事這么晚啊!
5、蒙辭以軍中多務 5、呂蒙總是以軍中事多來推辭。
三、寫出自本課的成語 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
開卷有益
四、回答下列問題: 答案
1、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麼啟示? 要想讓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於學習,並學有所成。
2、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勸學。
孫權用什麼方法勸呂蒙學習的? 用自己的讀書的體會現身說法。
找出魯肅贊揚呂蒙的語句,並指出這里是什麼描寫?其作用是什麼?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這是側面描寫。作用是:突出表現呂蒙修業,學有所成。

七年級下冊:2、口技
一、解釋加點的詞 答案
1、京口有善口技者 擅長
2、會賓客大宴 會:適逢。 宴:舉行宴會
3、施八尺屏障 設置:安放
4、少頃 少頃:一會兒
5、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但:只 聞:聽見
6、其夫囈語 囈語:說夢話
7、滿坐寂然 「坐」同「座」
8、婦撫兒乳 撫:撫摸 。乳:餵奶
9、眾妙畢備 畢:全
10、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意:心情 。少:稍微。 舒:鬆弛。稍稍:漸漸
11、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間:夾雜
12、雖人有百手 雖:即使
13、不能名其一處也 名:說出
14、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股:大腿 。 走:跑
15、群響畢絕 畢:全 。 絕:盡、消失
二、翻譯下列各句 答案
1、 雖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不能名其一處出。 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張嘴,每張嘴裡有上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來啊。
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兩條大腿哆嗦打抖,幾乎想要搶先跑掉。
三、回答以下問題 答案
1、歸納文章的主旨 通過描寫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贊揚了口技藝術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藝。

2、 文多處描述聽眾的反應,
這些描述有什麼效果? 課文三次描述聽眾的反應: 一是「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伸頸」「側目」說明賓客聽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遺漏;「微笑」,表示賓客對表演心領神會,感到滿意;「默嘆」寫出賓客為表演者的技藝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態。 二是「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與「伸頸」「側目」對照。「稍稍」是「逐漸」「漸漸」的意思,細致地表現了賓客情緒由緊張到鬆弛的漸變過程。 三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寫賓客驚慌欲逃的神態、動作,說明口技表演達到以假亂真的絕妙境界。這三處側面描寫,層層深入,生動細膩地刻畫出聽眾的心理變化過程,表現了這場精彩的演出對聽眾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從而烘託了口技表演者技藝的高超。

七年級下冊:4、誇父逐日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答案
1、誇父逐日 賽跑
2、河、渭不足 黃河
3、棄其杖 自己的、他的。
4、化為鄧林 成為
二、中心思想 本文曲折地反映了遠古時人們同大自然競勝的精神。
三、本文為我們編織造就了一個怎樣的既悲壯又輝煌的結局? 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四、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誇父逐日》這則神話故事的內容要點。談談你對誇父這一神話人物的認識。 誇父逐日渴死杖化鄧林。
誇父是個有英雄氣概的神話人物。

七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答案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遠 以:認為。去:距離。
2、及日中則如盤盂 及:到。
3、及其日中如探湯 湯:熱水。
4、孔子不能決也。 決:判斷。
5、孰為汝多知乎。 孰:誰。為:認為。汝:你。知:通「智」,聰明。
二、譯句
1、孔子不能決也。 1、孔子不能判斷誰對誰錯。
2、孰為汝多知乎。 2、誰說你知識淵博呢?
三、兩小兒「辯斗」的是什麼事?他們為什麼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爭辯太陽什麼時候離人近,什麼時候離人遠這件事。因為他們判斷太陽遠近的標准不同,一個從視覺出發,一個從肌膚感覺出發,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結論。
四、這則故事給你什麼啟示?用自己的話回答。 2、 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學無止境。
3、 反映出古人為認識自然,探索真理而大膽質疑、獨立思考的精神。
4、 反映出古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可貴精神。
5、 人類認識事物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有時標准、方法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會不同。
七年級下冊:5、狼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答案
1、止有剩骨 止:通「只」
2、顧野有麥場。 顧:回頭看。
3、苫蔽成丘 苫蔽:遮蓋。
4、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 犬坐:像犬一樣坐著
5、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
6、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意:企圖、打算。隧:鑽洞。
7乃悟前狼假寐 假寐:假裝睡覺。
8、意暇甚 意:神情。
9、恐前後受其敵 敵:攻擊。
10、止增笑耳 止:通「只」。耳:罷了。
二、譯句
1、投以骨。 1、把骨頭投向(狼)。
2、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 2、一隻狼徑直走開,其中一隻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 3、場主人把柴草堆在那裡覆蓋成小山似的。
4、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只增笑耳。 4、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砍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過給人們增添點笑料罷了。
三、閱讀全文,回答下列問題。
1、闡述本文主旨。 1、本文敘述了屠戶與狼斗爭的故事,揭露了狼貪婪、兇狠和狡詐要本性,贊揚了屠戶的機智、勇敢。
2、文中是怎樣寫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現狼狡猾的語句有:「綴行甚遠」、「一狼得骨止,……而兩之並驅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等。
3、結尾一段是什麼表現手法?結尾一句話是對狼及像狼一樣的惡勢力的諷刺嘲笑,但換個角度,它又告訴「人」什麼呢? 是議論。它告訴人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幻想妥協,必須敢於斗爭,善於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八年級上冊:14、《桃花源記》
一、 詞語解釋
緣溪行 沿著 落英繽紛 落花
甚異之 詫異 豁然開朗 開闊的樣子
儼然 整齊的樣子 阡陌交通 交錯相通
黃發垂髫 老人小孩 怡然 喜悅的樣子
具答之 詳盡 咸來問訊 都
率妻子邑人 妻子兒女 絕境 與世隔絕的地方
不復出焉 再 無論魏晉 更不必說
延至其家 邀請 處處志之 作標記
欣然前往 高興的樣子 無問津者 渡口
二、 翻譯
1、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芳香的野草鮮艷美麗,落花到處都是。
2、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老人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
4、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5、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這個人詳細的介紹了自已所聽到的事。
6、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了。」 這里的人告訴他說:「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7、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尋找以前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不到路。
8、後遂無問津者。 此後就再也沒有探訪的人了。
9、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狗叫的聲音。
10、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完全與桃花源外的人一樣。
1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他們)問起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
三、課文分析
本文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世外桃源,藉助這個美好的境界,寄託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桃花源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爭,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寫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會,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四、 回答下列問題: 答案
1、寫出描寫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語句(用原文) 1、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寫出描寫挑花源中人們和平勞動、幸福生活的語句(用原文) 2、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並怡然自樂。
3、寫出本文中出現的三個成語 3、豁然開朗、世外挑源、怡然自樂、(無人問津)
4、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 4、甚異之
5、文中描寫挑花源人精神狀態的句子是(用原文) 5、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6、描寫桃花源生活環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7、表現 「村人」熱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現「村人」都來關心漁人的句子是?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9、「村人」來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10、「村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原因?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八年級上冊:6、陋室銘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答案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名:出名 靈:成為靈異的水
2、斯是陋室 斯:這
3、惟吾德馨 德馨:美好的品德
4、無絲竹之亂耳 絲竹:這里指奏樂的聲音。亂:使……亂。
5、無案牘之勞形 案牘:官府的文書。勞形:使身體勞累。
6、何陋之有? 何:什麼。
二、譯句
1、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1、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這(雖)是間簡陋的房子,主人卻有美好的德行。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3、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往來沒有知識淺薄的人。
4、孔子雲:「何陋之有?」 4、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問題
1、統領全文的一句是什麼?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點睛之筆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趣(情懷)? 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志趣。
4、表現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語句的是什麼?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5、表現主人生活環境清幽的句子是什麼?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八年級上冊:7、愛蓮說
一、指出加點詞的意義 答案
1、可愛者甚蕃 蕃:多。
2、濯清漣而不妖。 濯:洗。妖:美麗而不端莊。
3、不蔓不枝。 蔓:長枝蔓。枝:長枝節。
4、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褻:親近而不莊重。
5、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鮮:少。
6、宜乎眾矣。 宜:應當。
二、譯句
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我唯獨喜愛蓮從污泥中長出卻沒有受到沾染,在清水裡洗滌過,而不顯得妖媚。
2、蓮,花之君子者也。 2、蓮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3、對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
4、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4、像我一樣喜歡蓮花的還有什麼人呢?
5、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5、喜愛牡丹的人當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問題
1、文中最概括蓮花高貴品質的語句是什麼? 蓮,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採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寫法。作者對蓮的描述和贊美寄予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願與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潔風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對「蓮」的美好形象和高潔品質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世態的鄙棄和厭惡以及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八年級上冊:9、大道之行也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答案
1、選賢與能 與:通「舉」舉薦,選拔
2、古人不獨親其親 親:以……為親。 親:親人、父母
3、不獨子其子 子:以……為子。 子:子女
4、男有分,女有歸 分:職分、職業
5、貨惡其棄於地也 惡:憎惡
6、盜竊亂賊而不作 亂:造反。 賊:害人。 作:興起
7、是謂大同 是:這。 大同:理想社會
8、女有歸 歸:女子出嫁
二、譯句 答案
1、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1、 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拔出來,
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2、所以人們不單純只是奉養自己的父母,也不單純只是撫育自己的子女。
3、男有分,女有歸 3、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適時婚嫁。
4、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4、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共有的。

Ⅲ 人教版初中三年的全部語文文言文古詩原文加翻譯

《童趣》
沈復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⒃,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山市》
蒲松齡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恆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未幾,高垣睥睨,連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樓五架,窗扉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層層指數,樓愈高,則明漸少。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雲。

《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智子疑鄰》
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塞翁失馬》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Ⅳ 人教版初中三年語文文言文重點篇目字詞句解釋,重難點考點歸納

初中階段通假字大集合
下面是初中階段出現的通假字:
1、罔通惘 學而不思則罔《論語學兒》
2、厝通措 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
3、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
4、反通返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
5、衡通橫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核舟記》
6、見通現 風吹草低見牛羊
7、具通俱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
8、貼通帖 對鏡貼花環《木蘭辭》
9、策通冊 策勛十二轉《木蘭辭》
10、著同著 著我舊時衫《木蘭辭》
11、火通伙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木蘭辭》)
12、詘通曲 佛印絕類彌勒……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核舟記》
13、簡通揀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14、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
15、說通悅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
16、要通邀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做食《桃花源記》
17、有通又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出師表》
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核舟記》
18、屬通囑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
19、已通以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隆中對
20、坐通座 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
21、亡通無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
22、邪通耶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3、食通飼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馬說》
24、材通才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馬說》
25、祗通只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馬說》
26、蕃通繁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愛蓮說》
27、唱通倡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
28、闕通缺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
29、少通稍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30、畔通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yuè):通「悅」,愉快。
2、 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
女:通「汝」,你。知:通「智」,聰明。
3、 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4、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亡:通「無」。
5、 對鏡帖花黃。……火伴皆驚忙。(《木蘭詩》)帖:通「貼」。火:通「伙」。
10、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李清照)爭:通「怎」。
11、路轉溪頭忽見。(《西江月》辛棄疾)見,通「現」。
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見:通「現」。
12、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傷仲永》)扳:通「攀」,牽,引。
1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
16、一厝逆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那:通「哪」,怎麼。
18、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闕:通「缺」。
19、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閑情記趣》)強:通「僵」,僵硬。
20、飾以玫瑰,輯以翡翠。(《買櫝還珠》)輯:通「緝」,連綴。
24、此何遽不為福乎?(《塞翁失馬》)遽:通「詎」,豈。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輸》)距:通「拒」,擋。
26、公輸盤詘,而曰……(《公輸》)詘: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衡:通「橫」。
困於心,衡於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衡:通「橫」,梗塞,這里指不順。
29、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甫:通「父」。
3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簡:通「揀」,挑選。
3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錯:通「措」。
32、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唐雎不辱使命》)倉:通「蒼」。
33、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山市》)裁:通「才」,僅僅。
34、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適:通「謫」。
35、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
36、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以:通「已」。
37、將軍身被堅執銳。(《陳涉世家》)被:通「披」。
同捨生皆被綺綉。(《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
3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食:通「飼」,喂。
39、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材:通「才」。
40、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41、自余為僇人,……(《始得西山宴遊記》)僇:通「戮」,遭到貶謫。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峽江寺飛泉亭記》)暴:通「曝」。
4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曾:通「增」。
45、入則無法家拂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拂:通「弼」,輔佐。
4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具:通「俱」,全,皆。
47、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屬:通「囑」。
48、饌酒食,持其貲去。(《越巫》)貲:通「資」,資財,錢財。
49、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陳太丘與友期》)不:通「否」。
50、玉盤珍饈直萬錢。(《行路難》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辯:通「辨」,辨別。
5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 與:通「歟」,語氣詞。
54、鄉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鄉:通「向」,從前。
55、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信:通「伸」。
56、自董卓已來……(《隆中對》)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支:通「肢」。

[翻譯文言文時應注意的問題]
要做好古漢語的今譯,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准確地理解原文,同時要用規范的現代漢語譯出來。
准確地理解原文,是進行今譯的基礎。原文理解錯了,譯文當然就不能准確。
例如,君將哀而生之乎?這句中的「生」是使動用法,若不能理解它的用法,翻譯時肯定會出問題。
還有,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這句中的「或」是個無定代詞,意思是「有的」若譯成「或者」就錯了。
還有一點,古漢語的一些詞,有常見意義,也有特指意義,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要弄清楚它究竟是什麼意義。
例如,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這句中的「進」和「退」,是特指在朝做官和免官下野,但是若不能正確理解「進、退」的特指意義,那麼翻譯就會不正確。
對古漢語有了正確理解之後,還要能用現代漢把它譯出來。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在詞彙、語法等方面有許多相同的地方,所以不少句子是可以一個字對一個字地翻譯出來。這類句子如果在翻譯時增加了不必要的詞語,或變動了詞序,就會影響譯文的准確性。但是古今漢語相比較,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不同的是詞語有所不同,詞語的搭配有所不同,句子結構有所不同,碰到這些不同的地方,今譯就可能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就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遇到古今漢語有所不同,不能逐字逐句地對譯的地方,要妥善處理。
古漢語中的一些詞語,在現代漢語中沒有適當的詞和它對應。如,琢常會宗室,陳諸寶器,金瓶銀瓮百口,甌、檠、盤、盒稱是。自余酒器,有水晶缽、瑪瑙杯、琉璃碗,赤玉卮數十枚。這句說陳列的寶物很多,有的東西現代沒有,如,甌、檠、卮等都是古代的器物名,翻譯時就不用譯。
還有,古漢語中對於不同地位的人的死亡,有不同的委婉的說法。象,《觸龍說趙太後》一文中,觸龍稱自己的死是「填溝壑」,稱趙太後的死是「山陵崩」,在現代漢語中就沒有這樣的等級區分,在翻譯時只能用大體相應的詞語來對譯,把「填溝壑」譯成「死去」把「山陵崩」,譯成「百年之後」。還應注意的是不要隨意把古代的一些名詞改成現代名稱。如,令佩刀巡警,出入帳中。若隨便改成「讓他掛著刀巡邏警衛,自由出入司令部」那就錯了。太過於現代化了,反而失去原文的意義。
再有詞語的搭配,古今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桃花源記》中的兩句話: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兩句話並不難懂,但是翻譯時卻並不容易,就單個詞來說,「芳」就譯為「芳香」,「鮮」可以譯為「新鮮」,「美」可以譯為「美麗」,「繽紛」大致可以譯為「繁多」。但是,問題在於,把這些詞語翻譯出來以後,在現代漢語中不能互相搭配。
若碰到這種情況,翻譯時就要靈活些,在不損害原意的前提下,調整詞語的搭配關系,使它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
要注意古代漢語的表達方式和修辭方式的特點。
一般來說,古漢語的表達要比現代漢語簡略一些,因此,在譯為現代漢語時,有進要加一些詞語或句子,使意思表達得比較完整。
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可譯作:燕子和麻雀哪能知道大雁和天鵝的志向呢!
還有古漢語中有互文見義的表達方式,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譯為:不因外界事物的影響而悲哀歡喜,也不因個人的處境好壞而歡喜悲哀。
在准確表達原文意思的基礎上還應努力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
特別應當注意的是句中的情態副詞、句中語氣詞和句末詞氣詞。例如「其」字,有時表示推測語氣,有時表示祈使語氣,在翻譯時要把這種語氣表達出來。
例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這句中的「其」就是表推測語氣。保存原文的語言風格是較高的要求,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翻譯古文,可以記住這個口訣:「首覽全篇,掌握大意。詞不離句,句不離段。難解句子,前後聯系。跳躍句子,補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譯,省略倒裝,都有規律。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考察全句。領會語氣,句子流利。對照原文,力求直譯。」 古文翻譯,直譯,意譯相結合即可。

--
[學以致用]
1.翻譯下面這段文字,想想內容會給我們什麼啟發。
莊周家貧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游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題解]莊子家中貧困,去向河監侯借糧,但是結果是耐人尋味的。
[與本文有關的文學常識]莊子(約公元前369—約前286)名周。戰國時道家代表人物。生平事跡不甚詳。只是在《史記》中說他是宋國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曾作過蒙漆園吏,楚威王聽說他有才能,想讓他做相,他辭去不幹。另外在《莊子》書中說人他家貧,也就是這篇文章中說的「莊周家貧」,他為人曠達,妻子死了,他以盆作鼓歌而祭妻。
《莊子》先秦道家學派的著作,是莊子及其門人後學所著。現存三十三篇。書中大多是由寓言故事所組成。這些故事含義深刻,膾炙人口,取材廣泛,設想奇持,意境開闊,描寫生動傳神。富有浪漫主義的獨特風格。
[與本文有關的語文知識]
故往貸粟於監河侯:故,所以。往,去。貸粟,借糧。監河侯,監河的官。
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將,將要。金,這里是封地交納的稅金。金,金屬貨幣,不是黃金。子,人稱代詞,你。
有中道而呼者:中道,道路中間。
來,子何為者邪;來,這是呼喚鮒魚使之注意的活。子,你。何為者邪,這是為什麼呀?邪,同「耶」。
我,東海之波臣也:波臣,意思是水裡的小人物。
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豈有,可有。斗升之水,一點點的水。活我,使我活。活,使動用法。
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且,將要。吳越,這里指的是水鄉。激,震盪,推擁。西江,大概指吳越之西的大水,即長江。可乎,可以嗎?
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失我常與,我失去了經常作伴的(指水)。常與,常在一起的東西。我無所處,我沒有地方安身。
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還不如先到干魚讓去尋找我呢。意思是不切實際的話沒用。
[概括提要]
這則寓言用講故事的形式反駁監河侯的不切實際,只說空話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話說的非常輕松,但是理由卻顯得更加充分。諷刺了空話的無用而可笑。這則寓言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莊子哲學宏偉闊大,他給我們無窮的遐思和啟發,有興趣同學請閱讀《莊子-秋水》。
[題解] 教,指的是教學,學,指的是學習。這兩者之間是互相促進的關系。
[與本文有關的文學常識]《禮記》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大抵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三傳弟子各據所聞而撰寫,由西漢戴聖纂集。也叫《小戴記》或《小戴禮記》。它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說和禮儀制度的重要資料。
[與本文有關的語文常識]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即使。嘉,同「佳」,好的。餚,魚肉類的葷菜。旨,味美,好吃。
知不足:知道自已有不夠之處。
知困:困,困惑不通。知困,知道自己在學習中有搞不懂的地方。
自反:反過來要求自已。
[原文參考對譯]
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詳見《文科愛好者》)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之: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並殺兩尉。(《陳涉世家》)③ 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
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我」。如: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②於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3.音節助詞。用來調整音節,無義,一般不翻譯。如: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4.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②宋何罪之有?(《公輸》)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滿井游記》)
5.結構助詞,是定語後置的標志。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②北顧黃河之奔流。(《上樞密韓太尉書》)
(三)作動詞,可譯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系:
l.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則》)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承接關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①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③環而攻之而不勝。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轉折關系,譯作「但是」「可是」「卻」。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遊記》)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③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隆中對》)④環而攻之而不勝。後一個「而」字表示轉折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遞進關系,譯作「而且」「並且」或不譯。如: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5.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遊記》)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後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懼,投以骨(《狼》)②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峽江寺飛泉亭記》)
(二)連詞
1.表示目的,相當於現代漢語里的「來」如: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狼》)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④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遊記》)
2.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有時相當於連詞「而」。如:①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②醉則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遊記》)
(三)「以」還可作動詞(屬於實詞)用,可譯為「認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②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說新語〉三則》)
》)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如: ①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2.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如: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一)代詞,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傷仲永》)②謂為信然。(《隆中對》) ③然後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遊記》)
(二)連詞,表轉折關系,譯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②然志猶未已。(《隆中對》)
(三)語氣助詞,分三種情況:
1.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譯作「……地」。如: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2.用於詞尾,譯作「……的樣子」。如:①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墨池記》)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記》)
3.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當於「……的樣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一)作副詞。有三種情況。
1.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才」。如:①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②太丘捨去,去後乃至。(《〈世說新語〉三則》)
2.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就」。如: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竟然」。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4.用於判斷動中,相當於「是」「就是」。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二)作連詞,表示前後的銜接或轉折,可譯為「於是」。如:①乃入吳尋二陸。(《周處》)②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三)作代詞,譯為「你、你的」。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介詞「於」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子墨子聞之,起於魯(《公輸》)
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如:①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愚公移山》)②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③每與臣論此事,訂嘗測渴爻韭詫血超摩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④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孟子〉二章》)⑤況仁人庄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墨池記》)
3.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如:「受制於人」的「於」。
4.用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如: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魚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譯為「由於」「因為」。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二章》)

「為」作為 動詞有兩種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斷,一是表動作行為。這里只介紹「為」作為介詞的用法。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作「向」「對」等。如: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此人——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2.表示被動,譯作「被」。如:梅花為寒氣所勒(《西湖游記二則》)
3.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如: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韓愈短文兩篇》)
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作「為著」「為了」。如: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5.表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故事兩篇》)者
(一)結構助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於名詞性短語。如: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③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語氣助詞,用在主語之後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尾,起判斷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諸葛孔明者,卧龍也。(《隆中對》)

(一)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如: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後受其敵(《狼》)
有時也譯作第一人稱代詞「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上樞密韓太尉書》)
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如: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②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③以勉其學者也(《墨池記》)
也可譯作「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如: ①其一犬坐於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二)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度、反詰、願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麼」「難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前一個「其」可譯作「難道」,後一個「其」可譯為「恐怕」。③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譯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連詞,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如: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送東陽馬生序》)

1.疑問代詞,可譯為「哪裡」。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問語氣助詞,可譯為「呢」。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3.代詞,相當於「之」。如:忽啼求之,父異焉(《傷仲永》)
4.兼詞,用於動詞、形容詞之後,即兼有介詞和代詞的作用,相當於「從這里」「在那裡」。如:①不復出焉(《桃花源記》)②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判論戰

Ⅳ 人教版初中語文文言文

側面的嗎
有句話: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Ⅵ 人教版初中三年語文文言文重點字詞解釋

初中階段通假字大集合
下面是初中階段出現的通假字:
1、罔通惘 學而不思則罔《論語學兒》
2、厝通措 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
3、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
4、反通返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
5、衡通橫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核舟記》
6、見通現 風吹草低見牛羊
7、具通俱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
8、貼通帖 對鏡貼花環《木蘭辭》
9、策通冊 策勛十二轉《木蘭辭》
10、著同著 著我舊時衫《木蘭辭》
11、火通伙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木蘭辭》)
12、詘通曲 佛印絕類彌勒……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核舟記》
13、簡通揀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14、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
15、說通悅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
16、要通邀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做食《桃花源記》
17、有通又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出師表》
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核舟記》
18、屬通囑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
19、已通以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隆中對
20、坐通座 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
21、亡通無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
22、邪通耶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3、食通飼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馬說》
24、材通才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馬說》
25、祗通只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馬說》
26、蕃通繁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愛蓮說》
27、唱通倡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
28、闕通缺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
29、少通稍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30、畔通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yuè):通「悅」,愉快。
2、 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
女:通「汝」,你。知:通「智」,聰明。
3、 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4、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亡:通「無」。
5、 對鏡帖花黃。……火伴皆驚忙。(《木蘭詩》)帖:通「貼」。火:通「伙」。
10、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李清照)爭:通「怎」。
11、路轉溪頭忽見。(《西江月》辛棄疾)見,通「現」。
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見:通「現」。
12、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傷仲永》)扳:通「攀」,牽,引。
1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
16、一厝逆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那:通「哪」,怎麼。
18、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闕:通「缺」。
19、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閑情記趣》)強:通「僵」,僵硬。
20、飾以玫瑰,輯以翡翠。(《買櫝還珠》)輯:通「緝」,連綴。
24、此何遽不為福乎?(《塞翁失馬》)遽:通「詎」,豈。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輸》)距:通「拒」,擋。
26、公輸盤詘,而曰……(《公輸》)詘: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衡:通「橫」。
困於心,衡於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衡:通「橫」,梗塞,這里指不順。
29、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甫:通「父」。
3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簡:通「揀」,挑選。
3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錯:通「措」。
32、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唐雎不辱使命》)倉:通「蒼」。
33、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山市》)裁:通「才」,僅僅。
34、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適:通「謫」。
35、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
36、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以:通「已」。
37、將軍身被堅執銳。(《陳涉世家》)被:通「披」。
同捨生皆被綺綉。(《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
3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食:通「飼」,喂。
39、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材:通「才」。
40、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41、自余為僇人,……(《始得西山宴遊記》)僇:通「戮」,遭到貶謫。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峽江寺飛泉亭記》)暴:通「曝」。
4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曾:通「增」。
45、入則無法家拂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拂:通「弼」,輔佐。
4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具:通「俱」,全,皆。
47、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屬:通「囑」。
48、饌酒食,持其貲去。(《越巫》)貲:通「資」,資財,錢財。
49、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陳太丘與友期》)不:通「否」。
50、玉盤珍饈直萬錢。(《行路難》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辯:通「辨」,辨別。
5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 與:通「歟」,語氣詞。
54、鄉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鄉:通「向」,從前。
55、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信:通「伸」。
56、自董卓已來……(《隆中對》)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支:通「肢」。

[翻譯文言文時應注意的問題]
要做好古漢語的今譯,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准確地理解原文,同時要用規范的現代漢語譯出來。
准確地理解原文,是進行今譯的基礎。原文理解錯了,譯文當然就不能准確。
例如,君將哀而生之乎?這句中的「生」是使動用法,若不能理解它的用法,翻譯時肯定會出問題。
還有,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這句中的「或」是個無定代詞,意思是「有的」若譯成「或者」就錯了。
還有一點,古漢語的一些詞,有常見意義,也有特指意義,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要弄清楚它究竟是什麼意義。
例如,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這句中的「進」和「退」,是特指在朝做官和免官下野,但是若不能正確理解「進、退」的特指意義,那麼翻譯就會不正確。
對古漢語有了正確理解之後,還要能用現代漢把它譯出來。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在詞彙、語法等方面有許多相同的地方,所以不少句子是可以一個字對一個字地翻譯出來。這類句子如果在翻譯時增加了不必要的詞語,或變動了詞序,就會影響譯文的准確性。但是古今漢語相比較,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不同的是詞語有所不同,詞語的搭配有所不同,句子結構有所不同,碰到這些不同的地方,今譯就可能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就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遇到古今漢語有所不同,不能逐字逐句地對譯的地方,要妥善處理。
古漢語中的一些詞語,在現代漢語中沒有適當的詞和它對應。如,琢常會宗室,陳諸寶器,金瓶銀瓮百口,甌、檠、盤、盒稱是。自余酒器,有水晶缽、瑪瑙杯、琉璃碗,赤玉卮數十枚。這句說陳列的寶物很多,有的東西現代沒有,如,甌、檠、卮等都是古代的器物名,翻譯時就不用譯。
還有,古漢語中對於不同地位的人的死亡,有不同的委婉的說法。象,《觸龍說趙太後》一文中,觸龍稱自己的死是「填溝壑」,稱趙太後的死是「山陵崩」,在現代漢語中就沒有這樣的等級區分,在翻譯時只能用大體相應的詞語來對譯,把「填溝壑」譯成「死去」把「山陵崩」,譯成「百年之後」。還應注意的是不要隨意把古代的一些名詞改成現代名稱。如,令佩刀巡警,出入帳中。若隨便改成「讓他掛著刀巡邏警衛,自由出入司令部」那就錯了。太過於現代化了,反而失去原文的意義。
再有詞語的搭配,古今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桃花源記》中的兩句話: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兩句話並不難懂,但是翻譯時卻並不容易,就單個詞來說,「芳」就譯為「芳香」,「鮮」可以譯為「新鮮」,「美」可以譯為「美麗」,「繽紛」大致可以譯為「繁多」。但是,問題在於,把這些詞語翻譯出來以後,在現代漢語中不能互相搭配。
若碰到這種情況,翻譯時就要靈活些,在不損害原意的前提下,調整詞語的搭配關系,使它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
要注意古代漢語的表達方式和修辭方式的特點。
一般來說,古漢語的表達要比現代漢語簡略一些,因此,在譯為現代漢語時,有進要加一些詞語或句子,使意思表達得比較完整。
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可譯作:燕子和麻雀哪能知道大雁和天鵝的志向呢!
還有古漢語中有互文見義的表達方式,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譯為:不因外界事物的影響而悲哀歡喜,也不因個人的處境好壞而歡喜悲哀。
在准確表達原文意思的基礎上還應努力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
特別應當注意的是句中的情態副詞、句中語氣詞和句末詞氣詞。例如「其」字,有時表示推測語氣,有時表示祈使語氣,在翻譯時要把這種語氣表達出來。
例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這句中的「其」就是表推測語氣。保存原文的語言風格是較高的要求,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翻譯古文,可以記住這個口訣:「首覽全篇,掌握大意。詞不離句,句不離段。難解句子,前後聯系。跳躍句子,補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譯,省略倒裝,都有規律。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考察全句。領會語氣,句子流利。對照原文,力求直譯。」 古文翻譯,直譯,意譯相結合即可。

--
[學以致用]
1.翻譯下面這段文字,想想內容會給我們什麼啟發。
莊周家貧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游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題解]莊子家中貧困,去向河監侯借糧,但是結果是耐人尋味的。
[與本文有關的文學常識]莊子(約公元前369—約前286)名周。戰國時道家代表人物。生平事跡不甚詳。只是在《史記》中說他是宋國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曾作過蒙漆園吏,楚威王聽說他有才能,想讓他做相,他辭去不幹。另外在《莊子》書中說人他家貧,也就是這篇文章中說的「莊周家貧」,他為人曠達,妻子死了,他以盆作鼓歌而祭妻。
《莊子》先秦道家學派的著作,是莊子及其門人後學所著。現存三十三篇。書中大多是由寓言故事所組成。這些故事含義深刻,膾炙人口,取材廣泛,設想奇持,意境開闊,描寫生動傳神。富有浪漫主義的獨特風格。
[與本文有關的語文知識]
故往貸粟於監河侯:故,所以。往,去。貸粟,借糧。監河侯,監河的官。
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將,將要。金,這里是封地交納的稅金。金,金屬貨幣,不是黃金。子,人稱代詞,你。
有中道而呼者:中道,道路中間。
來,子何為者邪;來,這是呼喚鮒魚使之注意的活。子,你。何為者邪,這是為什麼呀?邪,同「耶」。
我,東海之波臣也:波臣,意思是水裡的小人物。
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豈有,可有。斗升之水,一點點的水。活我,使我活。活,使動用法。
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且,將要。吳越,這里指的是水鄉。激,震盪,推擁。西江,大概指吳越之西的大水,即長江。可乎,可以嗎?
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失我常與,我失去了經常作伴的(指水)。常與,常在一起的東西。我無所處,我沒有地方安身。
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還不如先到干魚讓去尋找我呢。意思是不切實際的話沒用。
[概括提要]
這則寓言用講故事的形式反駁監河侯的不切實際,只說空話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話說的非常輕松,但是理由卻顯得更加充分。諷刺了空話的無用而可笑。這則寓言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莊子哲學宏偉闊大,他給我們無窮的遐思和啟發,有興趣同學請閱讀《莊子-秋水》。
[題解] 教,指的是教學,學,指的是學習。這兩者之間是互相促進的關系。
[與本文有關的文學常識]《禮記》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大抵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三傳弟子各據所聞而撰寫,由西漢戴聖纂集。也叫《小戴記》或《小戴禮記》。它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說和禮儀制度的重要資料。
[與本文有關的語文常識]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即使。嘉,同「佳」,好的。餚,魚肉類的葷菜。旨,味美,好吃。
知不足:知道自已有不夠之處。
知困:困,困惑不通。知困,知道自己在學習中有搞不懂的地方。
自反:反過來要求自已。
[原文參考對譯]
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詳見《文科愛好者》)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之: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並殺兩尉。(《陳涉世家》)③ 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
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我」。如: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②於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3.音節助詞。用來調整音節,無義,一般不翻譯。如: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4.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②宋何罪之有?(《公輸》)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滿井游記》)
5.結構助詞,是定語後置的標志。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②北顧黃河之奔流。(《上樞密韓太尉書》)
(三)作動詞,可譯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系:
l.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則》)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承接關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①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③環而攻之而不勝。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轉折關系,譯作「但是」「可是」「卻」。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遊記》)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③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隆中對》)④環而攻之而不勝。後一個「而」字表示轉折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遞進關系,譯作「而且」「並且」或不譯。如: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5.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遊記》)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後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懼,投以骨(《狼》)②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峽江寺飛泉亭記》)
(二)連詞
1.表示目的,相當於現代漢語里的「來」如: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狼》)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④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遊記》)
2.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有時相當於連詞「而」。如:①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②醉則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遊記》)
(三)「以」還可作動詞(屬於實詞)用,可譯為「認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②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說新語〉三則》)
》)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如: ①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2.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如: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一)代詞,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傷仲永》)②謂為信然。(《隆中對》) ③然後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遊記》)
(二)連詞,表轉折關系,譯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②然志猶未已。(《隆中對》)
(三)語氣助詞,分三種情況:
1.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譯作「……地」。如: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2.用於詞尾,譯作「……的樣子」。如:①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墨池記》)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記》)
3.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當於「……的樣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一)作副詞。有三種情況。
1.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才」。如:①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②太丘捨去,去後乃至。(《〈世說新語〉三則》)
2.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就」。如: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竟然」。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4.用於判斷動中,相當於「是」「就是」。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二)作連詞,表示前後的銜接或轉折,可譯為「於是」。如:①乃入吳尋二陸。(《周處》)②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三)作代詞,譯為「你、你的」。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介詞「於」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子墨子聞之,起於魯(《公輸》)
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如:①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愚公移山》)②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③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④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孟子〉二章》)⑤況仁人庄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墨池記》)
3.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如:「受制於人」的「於」。
4.用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如: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魚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譯為「由於」「因為」。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二章》)

「為」作為 動詞有兩種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斷,一是表動作行為。這里只介紹「為」作為介詞的用法。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作「向」「對」等。如: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此人——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2.表示被動,譯作「被」。如:梅花為寒氣所勒(《西湖游記二則》)
3.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如: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韓愈短文兩篇》)
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作「為著」「為了」。如: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5.表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故事兩篇》)者
(一)結構助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於名詞性短語。如: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③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語氣助詞,用在主語之後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尾,起判斷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諸葛孔明者,卧龍也。(《隆中對》)

(一)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如: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後受其敵(《狼》)
有時也譯作第一人稱代詞「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上樞密韓太尉書》)
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如: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②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③以勉其學者也(《墨池記》)
也可譯作「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如: ①其一犬坐於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二)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度、反詰、願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麼」「難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前一個「其」可譯作「難道」,後一個「其」可譯為「恐怕」。③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譯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連詞,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如: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送東陽馬生序》)

1.疑問代詞,可譯為「哪裡」。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問語氣助詞,可譯為「呢」。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3.代詞,相當於「之」。如:忽啼求之,父異焉(《傷仲永》)
4.兼詞,用於動詞、形容詞之後,即兼有介詞和代詞的作用,相當於「從這里」「在那裡」。如:①不復出焉(《桃花源記》)②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判論戰

Ⅶ 新版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全解與老版有什麼不同

以前的課本內容多,講的比較全面,現在的內容少,更多的是思考開拓性的比較多,但是我覺得還是老版的好,因為有很多基本的東西在老版裡面都有而且是必修的,現在的新版裡面確沒有,但是考試確會涉及到這些東西。

Ⅷ 人教版初中所有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重要語句及解釋
第一冊
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光讀書學習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卻不去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3.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卻不感覺滿足,教導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幾個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為我的教師的人在中間;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的短處,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消逝的時光像這河水一樣呀!日夜不停。
7.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醫生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為自己的功勞。
第二冊
8.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9.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樂,自由自在。
10.寒暑易節,始一返焉: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青苔碧綠,長到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
12.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
13.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裡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
14.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唉!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愛好,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麼人呢?對於牡丹的愛好,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第三冊
15.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曰。自非亭午夜分不見羲月:三峽七百里中,兩岸山連著山,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足以遮擋天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16.雖乘御風不以疾也: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長風,也沒有這樣快。
17.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滿地,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裡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錯,原來那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18.閑



,不


利。好讀書,不求甚解:他喜歡安安靜靜的,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不鑽牛角尖。
19.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親友請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氣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後就走,不和別人虛情客套。
20.環堵蕭然
,不蔽風日

短褐穿結,
簟瓢屢空,
晏如也:簡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許多補丁,飯籃子和瓢里經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21.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不為貧賤而憂慮悲傷,不為富貴而匆忙追求。

Ⅸ 人教版初中語文古詩文言文大全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文言文翻譯全集
第一單元
5、童趣(沈復)
第二單元
10、《論語》十則
第三單元
15、古代詩歌五首
觀滄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灣)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棄疾)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第四單元
20、*山市(蒲松齡)
第五單元
25、《世說新語》兩則
詠雪
陳太丘與友期
第六單元
30、*寓言四則
智子疑鄰
塞翁失馬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文言文翻譯全集
第一單元
5、傷仲永(王安石)
第二單元
10、木蘭詩
第三單元
15、*孫權勸學《資治通鑒》
第四單元
20、口技(林嗣環)
第五單元
25、短文兩篇
誇父逐日
《山海經》
兩小兒辯日
《列子》
第六單元
30、*狼(蒲松齡)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文言文翻譯全集
第五單元
21、桃花源記(陶淵明)
22、短文兩篇
陋室銘(劉禹錫)
愛蓮說(周敦頤)
23、核舟記(魏學洢)
24、大道之行也(《禮記》)
25、杜甫詩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第六單元
26、三峽(酈道元)
27、短文兩篇
答謝中書書(陶弘景)
記承天寺夜遊(蘇軾)
28、觀潮(周密)
29、湖心亭看雪(張岱)
30、詩四首
歸園田居(陶淵明)
使至塞上(王維)
渡荊門送別(李白)
登黃鶴樓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文言文翻譯全集
第五單元
21、與朱元思書(吳均)
22、五柳先生傳(陶淵明)
23、馬說(韓愈)
24、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宋濂)
25、詩詞曲五首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赤壁(杜牧)
過零丁洋(文天祥)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
第六單元
26、小石潭記(柳宗元)
27、岳陽樓記(范仲淹)
28、醉翁亭記(歐陽修)
29、滿井游記(袁宏道)
30、詩五首
飲酒(其五)(陶淵明)
行路難(其一)(李白)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己亥雜詩(龔自珍)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文言文翻譯全集
第六單元
21、陳涉世家(司馬遷)
22、唐雎不辱使命(劉向)
23、隆中對(陳壽)
24、出師表(諸葛亮)
25、詞五首
望江南(溫庭筠)
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漁家傲(范仲淹)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武陵春(李清照)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文言文翻譯全集
第五單元
17、公輸
《墨子》
18、《孟子》兩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9、魚我所欲也
《孟子》
20、《莊子》故事兩則
惠子相梁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第六單元
21、曹劌論戰
《左傳》
22、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23、愚公移山
《列子》
24、《詩經》兩首
關睢
蒹葭

閱讀全文

與人教版初中語文文言文解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