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效課堂的16個問答
關於高效課堂,近日接受了中國教師報馬朝紅記者的書面采訪,共16個問題,簡答如下,一孔之見,識者教正。——盧志文
馬:您所理解的「高效課堂」應該是怎樣的課堂?
盧:高效的「效」,首先是「效果」,其次是「效率」,根本上指的是「效益」。
高效課堂要關注兩個度:精力流失度和目標達成度。精力流失度考察效率,目標達成度考察方向和程度,即效度。
課堂的高效,始於教師,源於學生。高效課堂是一場「圍繞學生、服務學生、激發學生、在於學生、通過學生、為了學生」的改革。
需要我們注意的是,高效只是理想課堂的價值取向之一。高效課堂不一定是理想課堂,但,理想課堂一定是高效課堂。
馬:高效課堂某種程度上徹底改變了師生關系,高效課堂應該建立一種怎樣的師生關系?
盧:高效課堂中的師生關系,較之傳統課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傳統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是相對固定的,老師就是老師、學生就是學生;高效課堂中的教師,既是老師也是學生,高效課堂中的學生,則既是學生也是老師。他們的角色可以根據需要不斷轉換,從「官教兵」到「兵教兵」,再到「兵教官」,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傳統課堂中,教師和教材是學生唯一的知識源;高效課堂中,知識源變得非常豐富,除教師和教材外,每一位同學也都成了其他同學的知識源。
傳統課堂中,教師依「教案」組織教學;高效課堂中,沒有「教案」,只有「學案」,師生圍繞「學案」共同探究問題。最好的「教案」就是「學案」。
傳統課堂中,教師抱著學生走,或者牽著學生走;高效課堂中,教師激發學生自己走,或者相互攙扶著一起走。
傳統課堂中,教師是「背桶人」,學生是「敞口杯」;高效課堂中,師生都是「挖井人」。
傳統課堂中,信息傳遞的方式,是「一對多」;高效課堂中,信息傳遞方式多元,既有「一對多」,也有「多對一」,更有「一對一」、「多對多」。
馬:高效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和角色定位(這一點對改革中的教師樹立信念非常重要),這種角色定位和教師專業化發展之間有什麼關系?
盧:教師是引導者,策劃者,合作者,服務者,開發者。
教師是導游不是領導,要引導學生作自助旅遊,不是領著學生沿固定線路參觀;教師是導演不是演員,要在幕後策劃、指導學生去展示,將學生置於聚光燈下,不是自己霸佔講台說長篇評書;教師是朋友,既是精神的同道,亦是學習的夥伴,教師不是裁判兼警察左手握真理右手握大棒;教師是服務生,要俯下身子為學生服務,將姿態降低,將心胸放大,教師不是掛在牆上的聖人像,等著學子門來膜拜。
這種角色轉變更有利於課堂形成這樣的特點:由官教兵,到兵教兵、兵練兵;到兵帶兵、兵管兵;再到兵促兵、兵強兵;最終走向兵教官,官教官。這就讓我們尋找到了教師專業成長的最佳模式:實踐—反思模式;最簡捷的方法:開放課堂;最有效途徑:校本培訓、校本教研。
馬:您認為,好課的標準是什麼?
盧:好課應當有如下特徵:
充滿人文情懷,閃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長氣息。
《學記》有言「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我以為此乃好課的不二標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好課應該是預設和生成的統一,是內容和方法的統一,是主導和主體的統一,是開與達的統一,是嚴與愛的統一,是導與牽的統一。
朱永新先生提出理想課堂六度——參與度、親合度、自由度、整合度、練習度和延展度,可以作為好課的具體指標。
馬:好教師的標准又是什麼?
盧:「教師不能光追求給學生滿分,還要讓學生滿意,使學生滿足。」好教師就是那些給學生滿分、讓學生滿意、使學生滿足的教師。
一流教師教人,二流教師教書。
課堂上的好教師,就是在適當的時間,用適當的方法,講適當的問題,出適當的效果。具體而言:在內容上,目標定位精準;在時間上,機會把握精明;在位置上,結構安排精巧;在方法上,手段選擇精緻;在感受上,配合對位精確。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好教師的能耐體現在「抓住麻筋」,「捏得要害」,「恰到好處」。既有準度,又有速度、力度。
好教師應能夠著眼於誘導,變「苦學」為「樂學」;著力於引導,變「死學」為「活學」;著重於疏導,變「難學」為「易學」;著手於指導,變「學會」為「會學」。
惟其如此,學生才能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由「被動學」,變成「主動學」;由「痛苦學」,變成「快樂學」;由「孤獨學」,變成「合作學」;由「單一學」,變成「全面學」。
惟其如此,教師才能真正由主演變導演,由經驗變科研,由現成變生成,由師長變學長,由教者變學者。
馬:教育、教學、課堂等學校教育中的許多概念,在高效課堂背景下,可能還需要重新澄清和「命名」,能否談談您的看法。
盧:前已述及,傳統課堂的「教案」已經歷了從「教案」到「學案」的改變,此外,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詞也引起了人們的重新思考:教室,將從「講堂」變為「學堂」;教學,將從「教師教,學生學」,變成「教師教會學生學」;教材,不再是「教的材料」,而是「學的素材」。
重命名的背後是理念的更新、師生關系的調整。所有這些,都體現了對教育本質的回歸。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的本質就是尊重人、發展人、解放人。教育即解放,教師即開發。
我是化學教師,我一般不說「我是教化學的」,我總說:「我是用化學教學生的」。
馬:您認為,一校之長,在學校課改中起怎樣的作用,承擔著怎樣的責任?
盧:中國教育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凡重大改革,往往發生、源起於經濟落後、地域偏遠,生死懸於一線的薄弱學校。
窮則思變。其實,不光是教育改革,其他幾乎所有的重大社會變革,也都有這樣一個共同的特點。改革都是被「逼出來」的。
其實,這個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唯有一個不變的,那就是變化本身。因此,主動變革,應該是校長的常規課題,而不是應急措施。
一流的學校,創造變化;二流的學校,順應變化;三流的學校,被動變化;末流的學校,頑固不化。
作為一校之魂的校長,無疑應該勇敢地擔當起改革的發起者和領導者的角色。
問題的關鍵在於:校長如何把自己改革意願的變為團隊的意願,把自己的擔當變為團隊的擔當?
在改革的過程中,校長要信任教師、依靠教師、發展教師。要有胸懷——權力下放;要有擔當——責任上移。
馬:教育教學離不開管理,教育改革更需要管理作保障,請您結合學校實際,談談與課堂改革相對應的保障體制。
盧:高效課堂的背後是高效管理,沒有高效管理的支撐,就不可能有理想課堂的產生。
高效管理,是簡單管理,不會折騰人;高效管理是制度管理,不是人管人;高效管理是文化管理,是激勵人、開發人、成就人,不是壓抑人、懲罰人、淘汰人。
高效管理的保障體制應該是建立起校長、幹部為首的服務體系、考評體系和研究體系。特別要警惕的是,要始終防止幹部由課堂改革的推動者變為阻礙者,幹部如果坐下來,教師就會躺下來。牢記:所有的問題都是幹部的問題。依靠幹部去解決問題,但首先應該解決幹部的問題。
馬:評價是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請您著重介紹一下貴校的評價制度。
盧:翔宇有自己的教師評價體系——「五維評價制度」。我們從「學生喜歡、家長滿意、領導信任、同行佩服、自我認同」五個維度,對教師進行「間接的」「定性的」「動態的」「過程的」「基於發展的」評價。
具體到課堂層面,我們在「五維評價」的基礎上,建立一套與新的高效課堂相適應的「監測」指標,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而不是教師的教,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參與度、精力投放度這些標桿,而不是老師自身表演的精彩度,流程設計的嚴謹度。
馬:作為一校之長,您為什麼要尋求改變,改革的動力何在?
盧:其實幾年來我們也經歷了一個「做量、做質、做品牌」的階段,從追求「又快又好」走向崇尚「又好又快」。
我們不甘心教育就是如此、就該如此。我們掙脫著走出舊有體制,向社會爭得翔宇這樣一個教育實驗園地本身,就是堅信教育應該有所不同。翔宇課堂的「二次革命」,其實在大家心頭縈繞多年了,我們有理想,但不理想化;我們有升學率,但不唯升學率。教育,是擔負著無限責任的社會原點。任何社會問題的出現都可以追溯到教育。而所有教育的問題都能夠從課堂中找到原因,也都可以經由課堂來解決。因此,所有教育改革,最終都要回歸課堂。
一個學校無論多偉大,如果缺少具備核心競爭力的課堂,將仍然行走在教育之外。拋棄浮華的「眼球效益」,我們正視的是:如何「教得有效」,「學得愉快」,「考得滿意」,「發展充分」,,如何把教育的「底線」和「理想」通過「結構化」的方式,在課堂中實現。我們深知課堂變革對學校教育將是「一樹百獲」和「綱舉目張」的,我們一直在尋找著突破的工具與拓展的途徑。
馬:杜郎口對您的最大啟發是什麼?您怎樣理解和提煉杜郎口課改的精髓?對於貴校而言,杜郎口課改最大的借鑒意義在哪裡?
盧:國家的新課改從課程開發角度切入,朱永新的新教育實驗從「六大行動」入手,每項改革都給我們啟迪。杜郎口從改革課堂結構入手,給我們的啟發更深。「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功用」,抓結構就是抓根本。把教育的「底線」和「理想」通過結構化的方式,在課堂中實現。那些來自學校的、學科的、教師的、班級的、同伴的,乃至家庭的「不確定的偶然因素」,有了「確定的必然的」歸屬。杜郎口至少讓我們懂得:最偉大的真理往往是最簡朴的,教育也是如此。
馬:「引進」杜郎口模式,老師們、家長們能否理解和支持?
盧翔宇的教育改革探索一直在進行著,向理想的目標,我們跋涉著前行,杜郎口提供給我們一個現實的成功案例,讓我們的改革變得更有信心。
改革,必須贏得學生、老師和家長的理解和支持,這需要我們去做過細的工作。改革的目標和方向,是學生、老師和家長們早就期盼的,我們一定不要低估他們的境界。至於改革的路徑和方法,則需要我們的精心謀劃。改革,一般不會敗在目標和方向上,大多失在過程和途徑上。
馬:改變教師觀念,最大的困難在哪裡?
盧:最大的困難,不是改變教師的觀念,而是改變領導幹部的觀念。
馬:據我們了解,不少學校改革都會受到家長的反對,因為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升學問題。您是否也面臨同樣問題?又是如何爭取家長的支持?
盧:其實,家長不僅希望孩子當前成績好,也希望孩子未來發展好。只是,不願意犧牲眼前利益去換取未來利益。這一點,我們應予充分理解。改革,不應該讓家長去做兩難選擇,這是我們設計改革路徑的時候,必須要考慮的。
高效課堂的變革,是讓孩子走「當前成績好、未來發展優」的「輕負高效」之路,只要宣傳到位,家長都會支持。
教孩子三年,要為孩子想三十年,為民族想三百年。教育,不僅要眼前過關,還要終身過關,世代過關。
我們把家長請進課堂,讓其體會新課堂彰顯的魅力;除了讓其感受到孩子學習方式的轉變之外,更努力用過程好結果向他們證明:改革是「內外兼修」「遠近同籌」的。
改革的主產品是孩子未來更優的發展,副產品是順便提高考試成績。事實上,一些課改先鋒的出色業績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馬:很多學校也想改革,但生怕因為改革有什麼閃失,尤其是那些升學率高的「好學校」,怕毀了「一世英名」。您有沒有這種困擾或者說顧慮?
盧:並非好學校不需改革,讓我們永遠牢記:是不斷改革才讓學校越來越好。
並非差學校才需改革,讓我們永遠牢記:是不思改革才讓學校越來越差。
我對改革的理解是:「小改革,大困難;大改革,小困難;不改革,更困難。」
當年萬里曾經講過一句話:「可以允許犯錯誤,但不允許不改革。」改革是需要一點闖勁的,「摸著石頭過河」如果變成「摸到每一塊石頭再過河」,就變成笑談了。但,改革者僅有膽識和勇氣是遠遠不夠的。教育改革就要「摸到每一塊石頭才能過河。」改革教育和做手術、修機器不同,必須在行進中進行。我們不能讓學校先休克,讓機器先熄火,然後在手術台上,在修理車間里從容地進行我們的改革。教育改革不能承受「試錯」的代價。其他改革允許「試錯」,教育不行。教育改革一旦失敗,人們要付出的代價太大,因為,教育是個「不可逆過程」,失敗了無法彌補。
因此,教育改革只能「周密地試,小心地闖」,不能「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馬:課改,您已經邁出了一步,學校也因為課改而得到了發展,也許貴校已經在當地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課改明星,課改給您和學校帶來了哪些變化,好的或壞的,您又如何認識和應對這些?
盧:翔宇課堂改革的源頭不在今天,它始終伴隨著翔宇,並推動著翔宇。早期的「兩項改革」:「基礎教案」、「基礎作業紙」,是翔宇支撐課堂行走的「兩條腿」。在大規模高速擴張時,成為與時俱進突破質量瓶頸的核心手段,有力地保障了學校質量始終跟進著規模增長,並最終實現質量發展走在規模增長之前。但教育者的眼光更多的會落在考試成績之外、落在教育的不足之中,盡管教育本身就是遺憾的事業,但責任和良知會讓我們思考:努力沒有極限,優秀沒有止境!學習性質量、發展性質量、生命性質量,哪一個質量又是可以放棄的呢?
孩子、老師、家長們臉上越來越多的笑容,就是我們的信心。我們的腳步不會停止,即便倒下,頭,也會「向著明亮那方」!
Ⅱ 如何做好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整合
如何開發與利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
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上好一堂高效的課,可以體現教師的語文素養和教學業務能力。而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更能體現一個語文教師的知識整合能力與智慧。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指教師利用校內外的語文教學內容來源, 合理構建課程資源的結構, 創設語文學習環境, 引導學生觀察、感悟和積累,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滿足時代發展的多樣化需求, 實現課程資源價值的超水平發揮。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熱浪的沖擊, 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就成了當前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如何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不僅是教材編寫者面臨的問題, 更是我們一線教師應該關注的重要課題。
一、 緊扣課本, 挖掘語文教材資源
教材資源包括教科書、 教學參考書、 配套讀本、 教學掛圖、 工具書、教輔資料以及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等豐富的內容資源。可以說, 教材資源本身豐富的內容為教學的成功實施和有序展開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平台。教科書是學校語文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 面對這一最要緊的課程資源, 我們應與時俱進,變簡單的「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在發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時, 立足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追答:
3.創設多彩的校園環境。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合理地利用校園、教室等場地, 將校園設施賦以生命的活力,用來作為語文教學課程資源, 以熏陶學生, 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三、 加強滲透, 整合學科資源
過去的語文教學視教材為聖書, 關注書本, 忽視人本, 強調個體, 缺乏合作, 使學生的思路變得越來越狹窄。新課程淡化了學科的界限, 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 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 將音樂、美術、科學、數學都變成可利用的課程資源。
四、 組織實踐, 開發地域資源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 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1. 在鄉土文化中開發課程資源。鄉土文化朴實、生動、 富有人情味兒, 處處洋溢著 「真、善、美」 的氣息。 鄉土文化包括本土的歷史文化,比如文峰公園,荊門歷史;飲食文化如:盤龍菜、惠峰酒;曲藝文化,采蓮船、花鼓戲;社交禮儀文化、婚喪慶典文化等,這些都將成為豐富的課程資源。
2. 在地方自然環境中開發課程資源。地方自然資源包括各個地方的植物、 動物、山川、 河流等資源。我們在開發自然資源時, 既可以利用豐富的物產和秀美的山川來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又可以利用對林木的亂砍濫伐和對動物的亂捕濫殺以及廢水廢氣廢渣對環境的污染等不良現象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
3. 在游覽名勝古跡中開發課程資源。重視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 並將其融入到學習資源的范疇中。我們可以通過 「游名勝, 玩語文」 的實踐活動, 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多年的教學實踐讓我深刻體會到語文課程必須既植根於現實, 又面向世界, 面向未來。只有充分開發和利用好各種有用的語文課程資源, 才能拓寬學生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
Ⅲ 有沒有詳細整篇的關於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畢業論文
淺談如何引導學生提問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策略
課堂提問是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最為頻繁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和增強師生間溝通和互動的一種有效途徑.所以,廣大教師都應該充分認識到課堂提問的重要性,並在課堂上採取科學有效的提問策略,使它的功能和價值充分地發揮出來.
一、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有效性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思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提問有重要作用.但運用不當,也會造成不良的效果,出現了許多問題:
視頻時長:24:34達照法師回答學生提問播放:8176次 評論:9431人
1.提問過於簡單.這會導致雖然讓學生思考但沒有思考價值.有些老師喜歡這樣問:「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等,這樣的提問毫無價值,只會讓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
2.提問表達不明確.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們藉助它來交流思想感情,課堂中教師提問的語言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然而,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卻常常使用模稜兩可、含糊不清和諷刺等不恰當的語言,這些語言不僅不能科學准確地傳遞信息,使學生產生誤解,茫然不知所雲,而且還有失師德,無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融洽學習氛圍.
3.問題空泛、難度大.有些提出的問題空泛、難度大,沒有教學的針對性,讓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如一開篇就問學生「課文寫的是什麼?」、「寫作特 是什麼?」,對學生只能啟而不發,因為他們對課文內容還沒有感性的全面的認識,怎麼會回答呢?
4.提問急於求成.有些提問過於急於求成,有些教師發問後,還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就立刻作答,這樣只會壓抑學生的思維訓練.甚至有些提問沒有創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問,「這篇課文寫了怎樣一件事?」、「文章中心是什麼?」長此以往,讓學生生厭.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策略
1.提有益於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發思維,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因此,課堂提問,問題涉及要講究發問方式,改變提問角度,使問題提得巧,發人深思,要力求新穎,講求新意,切忌問題平平淡淡,老調重彈.例如:在講《蘇州園林》時,教師導入新課時可以這樣設計問題:同學們,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蘇州美在園林,蘇州園林有什麼特點呢?它美在何處呢?請同學們默讀《蘇州園林》之後,回答老師的問題.」這樣的設疑導入,既創設了問題的情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 ,又使問題的指向性非常明確,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2.提有益於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發思維,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因此,課堂提問,問題涉及要講究發問方式,改變提問角度,使問題提得巧,發人深思,要力求新穎,講求新意,切忌問題平平淡淡,老調重彈.例如:在講《蘇州園林》時,教師導入新課時可以這樣設計問題:同學們,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蘇州美在園林,蘇州園林有什麼特點呢?它美在何處呢?請同學們默讀《蘇州園林》之後,回答老師的問題.」這樣的設疑導入,既創設了問題的情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 ,又使問題的指向性非常明確,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3.重視學生質疑,發展學生能力
現代的課堂提問已不僅僅是教師的特權,還是學生探求知識的有力手段.學生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方面都有著多種多樣的原因.良好的班級氛圍往往和教學教學效率有很大關系,而一個相對寬松的課堂氛圍會使學生更加愉快,更勇於提問不同見解,形成良好的提問觀.例如,在教學《走,我們去植樹》時,我開門見山地出示課文題目,直接提問:「看完這篇課文的題目,你們有什麼想問的嗎?」學生各抒己見.根據課文題目讓學生提問,接著教師可以完全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展開教學.這種方式充分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力,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讓他們真正感受到提出問題、獲取新知的成就感.
4.教師要給出學生適時的評價
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給予學生適時的評價.課堂提問的評價對學生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是為激勵學生能更好開展思考.學生回答之後,如果教師立刻給予正確評判,這樣就會誘發其他學生產生思維趨同的情況,也就自然失去了個性化的思索.在聽到學生給出錯誤的答案之後,教師如果給出錯誤答案,就會讓學生立刻產生一種挫敗感.所以,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後,教師不僅要廣開言路,還要注意保護好廣大學生的積極性,要多採用鼓勵性評價,即便出現了批評也不要打擊學生別的自尊心.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教師還需要允許學生能有不同的見解,不能輕易就給出正確或者錯誤的結論,需要將學生出現的暫時性的錯誤,作為教學的重要資源.比如,在進行《一面》教學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分析描寫外貌的句子,然後再問:魯迅先生為何那麼瘦之後,學生在思考一段時間後,學生回答,是因為魯迅先生將別人用來喝咖啡的時間,都放在工作上.從這里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是忘我工作.這時,教師給予鼓勵性評價:這名同學善於將課外學到的知識巧妙運用到課文的分析中,這種學習方法值得大家借鑒.這樣,學生在回答之後,從教師那裡及時掌握到了一些反饋性信息,這樣學生就能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審視自我,有效改進語文學習方法,便於在今後的學習中,提升語文學習效能.
參考文獻:
[1]蔡海燕.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問題及策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04).
[2]何淑珍.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有效提問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2(09).
[3]程曉樵,吳康寧,吳永軍等.教師課堂交往行為的對象差異研究[J].教育評論,1995(2).
Ⅳ 如何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促進小學語文有效學習
摘要】《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課程資源;有效學習
說起課程資源,其概念是非常豐富的。它是指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與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可以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兩大類。前者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後者包括直接決定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以及對於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等。」從廣義來看,只要有助於課程目標達成和學生發展之物,無論校內還是校外,也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均為課程資源;從狹義來看,指可以直接為課程實施服務之物。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因此,如何發揮地區優勢、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豐富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空間,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隨著新課改不斷深入,如何合理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就成為了我們教師所思考的問題。
下面就有效地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促進小學語文有效學習談點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要正確認識和理解課程資源
在解決問題之前,首先應該對課程資源有個科學的認識。那麼什麼是課程資源呢?從廣義的角度來說,課程資源指的是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來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
教科書並不是教學唯一的課程資源。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著這樣的描述:「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課程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了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再美好的課程改革設想也只是空談,很難轉化為實際的教育成果,所以大力開發並且利用適宜的課程資源是課程實踐的前提,而課程實施者對課程資源的認識程度又決定了課程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強度,也就決定了課程目標的實現范圍和實現水平。
二、要高度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語文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教學的基礎,更負載著傳承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務,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而這種內涵與精神的傳承,僅依靠教材和課堂是不夠的,因此如何發揮地區優勢、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就顯得特別重要了。即使我們是貧困地區和薄弱的農村學校,其課程資源也是豐富多彩的,例如農村自然風光,鄉土人情,悠久歷史,生產生活,農村的傳統文化等等,但缺乏的是對於課程資源的識別、開發和運用的意識與能力。
《語文課程標准》也明確指出:「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要語文學習富有活力就需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的支持。
三、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操作措施
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資源無處不在,要仔細觀察,處處留心,就會有無窮無盡的資源等著我們去發掘。按照課程資源特點,我將在本學期把課程資源進行如下教學安排:
(一)特色引領,開發校本資源。在學校生活中,可開發利用的資源是相當多的,真可謂「學校處處皆教材」。學生的視角之處皆為本土化的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之處。
1、 校內課程資源:
① 教室
一個好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我將要在全年開展「好書伴我行,智慧滿人生」的閱讀活動,選擇一定數量的古詩詞,作為學生必須熟讀背誦的篇目,同時定期向學生推薦一定數目的課外閱讀書籍。要充分利用教室這個教學環境使學生沐浴在書香的良好氛圍中。把教室建成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最豐富的課程資源中心。如建立班級圖書角,要盡可能組織學生天天閱讀,使學生在閱讀中提取信息,並將自己對語言的感悟、體驗內化為富有個性色彩的語言過程;教室里的隊角、特色角、抬頭標語,教室里的展示角和黑板報等一起構成了室內動態知識源。
② 圖書館、閱覽室、宣傳欄等
圖書館、閱覽室內藏有一定數量的圖書,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小型校內資源庫。而宣傳長廊也為教育教學提供了便利,也要充分利用這一資源。
③ 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的布置也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包括顯現的校園景點、設備設施,又包括隱性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因此要充分發揮學校豐富多採的文體活動等作為語文課程資源來開發、利用。如通過參與校園文體活動,獲得寫作素材。而學生對形象直觀、活潑生動的學習方式特別感興趣,我們可以發揮校內室場的作用,比如學習植物、春天、四季等自然知識時,就可以把課室安排在學校的操場,讓學生實際接觸大自然,把學習語文變成一件樂事,也必將極大的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結合校園生活這個教學資源開展應用性習作活動,例如:通知、留言條、尋物啟示、請假條、書信、借條。
④ 校內人力資源—教師
人力資源是人們容易忽略的重要資源。事實上,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個性,他們的生活閱歷、實踐智慧、特長技能、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方式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就是說他們本身就是一本知識豐富的「書」。所以我將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互相借經驗、借智慧,通過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協作互動,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思維、智慧的碰撞、生成,使單一的觀點得到合成和加工,有利於達成教學的目標。
2、校外課程資源
①社會、生活資源
社會資源包括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等顯性資源,也包括社會生活經驗、社會文體活動、生活過程等隱性的資源。
學生的學習內容源於生活,超越生活。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觸動往往比單純的聽、說、讀、寫更深刻。語文,不是枯燥的讀背,而應該是在實踐中學得知識。語文課程標准也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應該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同時要把課內學習延伸到生活中去,拓展教材,充分利用語文教育資源,增加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機會。讓學生到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學習貼近生活。如交通安全警示句、春聯、日歷本上的小知識、廣告、歌詞等。只要自己經常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收集,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在生活中學知識、長學問,那麼,學生的語文能力必將逐步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我還要鼓勵學生參加村裡舉辦的各種文體活動,從而使其各種語文能力得到鍛煉。
我們也要讓學生學會鏈接生活,提高寫作能力。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它們都是寫作的好素材。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讓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事,說一說,寫一寫,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②自然、鄉土資源
自然風景、人文名勝等資源使得語文課堂更加廣闊。應該重視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並將其融入到學習資源的范疇中,增強課程資源的開放性。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而新課程標准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城鄉之間也各有特點:城市學生熟悉的是競爭、下崗、經商、工業園、喧囂的城市……而農村學生熟悉的是雞鴨、禾苗、立體農業、蔬菜基地、寧靜的鄉村……因此只有開發利用好具有濃郁地方特點的課程資源,才能被學生所熟悉,才具有親切感和感召力。此外,我們還必須把握不同地區的人文性,讓開發的語文課程資源閃耀人文校本之光。
③網路、時代資源
多媒體課件由於其直觀性、能動性、交互性能給在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認知主體的發揮。在教學難點的化解上、難以觀察的過程的展示上、課堂容量的擴展上恰倒好處地使用多媒體課件,能夠為語文教學錦上添花。在教學《生命 生命》一課時,由於這篇課文的作者對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在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上有一定的難度,於是,我根據課文的講解適時的補充了一些內容:如杏林子的生平事跡,讓學生在了解作者的身世基礎上理解課文,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我又在講完課文後適時向課外延伸,在播放積極向上的音樂的同時出示了一組生動的畫面:蓬勃向上的小草、爭奇斗艷的花朵、頑強拼搏的運動員、自由飛翔的鳥兒、向命運挑戰的殘疾人。此時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就有了深層次的認識,再進行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學生就是在理解了句子的含義基礎上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 同時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就有了深層次的認識,我及時追問:生命到底是什麼呢?「生命是一首詩」,「生命是一杯茶」,「生命是沙漠中的一滴水」,「生命是廢墟上的一朵花」......學生的理解五彩繽紛,學得也輕松。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直觀、形象、生動,啟發了學生思索,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這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也讓聽課老師們為當時的教學效果而感到震驚,評課時,教師們一致認為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是畫龍點睛之舉,與語文課堂教學相得益彰。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徵,而我們對現在置身的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有著真切地體驗和感受。它擁有許多適合我們開發利用的語文課程資源。網路資源的開發利用更能突破傳統課程的狹隘性,在相當程度上突破時空的局限。只有充分利用網路資源,我們獲得知識才會更加貼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聯系日常生活,開發親情資源; 引導學生融入學校大家庭中,與真誠交往,體會親情,為說真話、訴真情、寫真文提供有利條件。教師節,把甜甜的笑臉、整齊的隊禮、高聲的祝福、美麗的鮮花、尊師的歌聲一一獻給和自己朝夕相處的任課老師,向老師問候節日,給老師道聲辛苦;在暑假和寒假生活要求中,把親情作業納入其中,用一份份獨特的親情作業來孝敬長輩……表達自己對老師、對親人的愛心。了解自己的家庭生活;了解父母為了家庭生活而付出的辛勤勞動;知道父母對自己的關愛;了解老師為了教育自己的學生,不顧自己身體,懂得長輩對自己的殷切期望……這樣的親情,本身是一種直接進入學生心靈層面的隱性資源。
④社會人力資源
社會是人的集合體。在我們身邊往往會有各種各樣的人才,所以應該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為課程教學服務。比如很多家長能夠指導或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很多朋友、親戚都是各行各業的專家或擁有從事某項活動的豐富經驗。學生在與他們的交流與交往中必然會累積大量的感性的知識。同時,這也給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參與討論,進行實踐活動提供了機會。
(二)開發並利用好語文教材
1.作為重要的素材性課程資源,其開發和利用的重點是創造性地使用和處理教材。教材不僅僅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文本,還承擔著豐富學生生活經驗,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諸多任務。要力圖通過對教材的學習領悟到教材以外的東西,從而獲得學習方法,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習慣,綜合提高語文素養。
2.創設生動活潑自主學習的方式,滿足學生學習語文需要。
我們要徹底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方式,採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如上網,讀課外書,詢問,討論,在課前、課後搜集資料,組織新聞發布會,故事會,朗誦會,討論會,演課本劇,辦手抄報,編習作集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在講述、討論、交流、品評、操作等活動中促進發展,形成扎實的語文能力,並且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
3.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
課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為大課堂。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引導學生在自然、社會的大課堂中觀察、調查、獲取信息,學習語文。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方式,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技能恰如其分地運用於實踐,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成長。比如,我們學校結合當前的感恩教育所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學會感恩」,就要求學生用心觀察、發現應該感恩的事物,並用實際行動表達感恩、體驗感恩,還要寫好一篇感恩的文章,參加學校「感恩的心」徵文比賽,將思想教育寓於語文的學習和運用之中。一篇篇情感真摯的美文應運而生,《謝謝地球媽媽》、《感恩小草》、《我給奶奶洗腳》……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創設多彩的有利於母語學習的校園環境。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合理地利用校園、教室等場地,創設多彩的校園文化,將這樣的環境作為語文課程資源之一,以熏陶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我們學校在教室里張貼學生自己的書法、繪畫作品;發動學生精心布置班級的「圖書角」和「學習園地」;為班級取名:「誠信團隊」、「勤奮樂園」、「智慧小屋」……一個個充滿詩意的名字體現了孩子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校園內的「古詩長廊」、主道兩邊的文化牆、草坪上充滿愛心和詩意的話語……讓學生在多彩的校園環境中通過各種渠道感受語文,學習語文,在充滿真、善、美的環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長。
5.開發並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
在課程教材改革中,不少學校在分析學校的辦學優勢和資源配置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開發構建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根據學校特點開設的校本課程往往形式活潑,新穎有趣,能激起孩子語文學習的興趣。比如我們學校開設的「每周一詩」課程,讓孩子在誦讀古詩的同時為詩配畫,既讓他們從小認識優秀的中華文化,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正確認識和理解課程資源,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多種途徑積極開發利用新的課程資源,努力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相信只要我們充滿信心,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取得驕人的成績,為我國培育出優秀的未來接班人!
6、活用教材資源 深化課堂
語文課是技能課,也是實踐課。語言的作用是為了交際,語文教學的目的除了讓學生了解祖國燦爛文化和悠久歷史外,更重要的是為了教會學生使用語言。所以語文教學擔負著言語技能訓練、思維訓練和情感熏陶等多重任務,但言語技能訓練是有效課堂教學的立足點。因此,要構建有效的課堂語文教學,語文教師要落實知識點,抓准精練點,促成調動學生聽說讀寫思能動性、形成技能、技巧,達到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化。傳授新知識是一堂課的重點,有的老師總喜歡把新授課安排的過分緊張,反復講解,讓學生不停的記筆記,可是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假如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穿插一些和文本有關的圖片,讓學生在看圖後,再進行說話訓練,或者根據教材適當的補充一些資料,如時代背景、作者簡介等,教學就會顯得精彩而又靈活,更見成效。如我在教學《生命 生命》一課時,當學生對「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難以理解之時,我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及時補充了作者杏林子的資料,在學生對杏林子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我再讓他們談談作者杏林子是怎樣「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然後,再讓學生說說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是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的?學生馬上就列舉了雷鋒、張海迪、霍金等一些人的事跡來說明這個問題,這樣就很快的理解了這句話,輕松的理解了課文的深層意思,絲毫不見枯燥、乏味。學生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培養了說的能力.。《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堂的基本特點。」我們學習語文的根本目的在於能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會聽說讀寫,這應該是語文課的「重中之重」。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緊緊抓住了「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這樣一句話來體會意思,訓練說話,培養思維,這樣就有效地訓練了言語應用技能。
在《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著這樣的描述:「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總之,教科書並不是教學唯一的課程資源,只要我們合理利用,都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打下扎實的基石。
參考文獻:
[1]張香竹.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 009.
[2]李貞詳.「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實踐環節[J],2 007,(7).
Ⅳ 關於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的論文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一、創設開放情境,增強課程活力新大綱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個性。」根據新大綱的要求,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促進學生自我發展。1、創造自主探究的條件(1)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改善師生關系,構建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體系。(2)時間和空間是確定學生主體意識、促進學生自主探索的條件,課堂上,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功能,有三分之二的時間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即自學或操作或討論或有選擇地朗讀等。可採用個別自讀,小組討論,組際質疑,大組交流等新的組織形式,讓學生運用已有的學習方法人人參與,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自主探索能力的發展。2、開發語文課程的資源(1)挖掘課堂教學資源。學生自主探索需要一種內在的慾望,如果學生這種慾望和勇氣被調動起來,他們將會有效、深入地進行探索活動。要怎樣激發這種慾望和勇力呢?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產生對新知識的需求,形成探索的動機。如教《回聲》一課,在課文結束時,老師讓學生說說日常生活中在什麼地方還能聽到回聲?有個學生說在新房子里聽到回聲,另一個學生就問為什麼在自家新房子聽不到回聲?教師抓住機遇,創設情境,組織討論,因勢利導,使學生帶著好奇心去探索、去發現。又比如教《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在充分讓學生質疑的時候,有位學生曾這樣提問:「老師,小女孩為什麼沒有想起自己的媽媽呢?她媽媽不疼她嗎?」老師笑著肯定了他發現問題的能力,想不到這時另一位同學站起來回答:「媽媽一定是嫌棄小女孩家窮,跟人家跑了!」「不對,是媽媽生病了!」「不可能,是媽媽去世了!」課堂上涌動著一種探索的生命活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教師對每個學生都應抱以熱情的期望,用激勵的語言,激發他們探索的情感。如上作文活動課,一位學生用塑料泡沫做了一輛公共汽車模型,樣子很逼真,老師及時給予充分地肯定說:「哇,你真行,這輛小汽車比街上跑的任何一輛都要漂亮,如果旅客乘上它,周遊崇武古城,夠氣派的。要是,(老師語氣稍作停頓)能到大海去繞島一圈,該多好啊!」老師用期待的目光看著學生,學生馬上領悟到,對呀,我應該把它設計成水陸兩用車。老師微笑地點點頭,這一點撥,學生智慧的火花馬上迸發出來。(2)開發課外學習資源過去的應試教育偏重知識的傳承,教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滋長了學生的依賴性,阻礙了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發揮。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在教學中要激勵學生大膽探索,走出教室,走出校門,在大自然、社會、家庭中去尋找可利用的景觀和話題,並且可通過網路去獲取教材以外的信息。另外,語文教師還可以藉助教學掛圖、圖書報刊、招牌廣告,並通過演講、辯論等形式讓學生進行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的訓練,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實踐活動。二、教給學習方法,培養自主能力埃德加?富爾說過:「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學生學會學習是現代社會對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是培養學生自主發展能力的基礎,教學時,要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教學教學內容和方法,注重多元評價,培養學生主動意識、參與意識、創新意識。1、教給預習方法預習決不像看小說那樣瀏覽一遍,要有明確的預習目的,要積極開動腦筋,要善於從課本中發現問題。預習時要邊讀、邊想、邊做記號、邊做筆記。剛開始時,可制定導讀目標,引導學生怎樣預習,教給預習方法。中、高年級教學一個單元組之前,先讓學生通讀全組課文內容,設計圖表初步了解單元知識達標點和能力訓練點。在教新課之前,又設計一定的導讀目標,讓學生進行預習,如教《雷鋒日記二則》時,因為學生對雷鋒事跡了解不多。因此,在課前,教師就設計了這樣的導讀目標讓學生進行預習。(1)請教家中的長輩了解雷鋒的事跡。(2)查找有關資料並收集整理,自己試著解決。上課時,先讓學生在班上交流他們所收集的信息,然後再學文。學生有了自己的實踐感知,就能體會雷鋒在日記中甘當「傻子」的這種精神了。以後學習類似的課文,學生就懂得通過查找資料、搜集信息來幫助學習。而教師在備課前,要通過導預習來了解學生知道什麼,學生通過預習明白了什麼,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解決了什麼?把導學引向重、難點,或學生疑惑的地方。在學生初步養成預習習慣後,教師就可以逐步放手,讓學生在課前自覺進行預習。我們認為,讓學生有效地預習,是培養學生課堂自主探究的前提。2、教會質疑方法「學貴有疑」,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能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是主動參與教學動態過程的關鍵。那麼,在閱讀時應從何處質疑、怎樣質疑呢?(1)從課題處啟疑文章的題目往往給讀者留下許多懸念。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課題處生疑,如教《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一上課,教師就指著課題問同學:「看了課題,你想到什麼,有什麼問題要問?」學生的思維馬上活躍起來:「圓明園為什麼會毀滅?」「誰毀滅了圓明園?」「圓明園的過去是什麼樣的?」「圓明園的現在怎樣?」聽了學生的提問,教師在題目邊打四個大問號,並及時贊揚同學問得好,然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認真閱讀課文,邊讀邊想,邊想邊交流、議論。(2)從關鍵詞上激疑在小學語文課文中,有些關鍵詞在文中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關鍵詞,便可領會文章的意旨。如《再見了,親人》一文中的「雪中送炭」一詞,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雪中送炭』是什麼意思?」「在文中指什麼?」「這個詞說明了什麼?」然後學生帶著這些問題深入自讀課文,朝鮮大娘對自願軍戰士的情誼就不難領悟了。(3)在重點句中導疑重點句是指課文中的中心句或總起句、總結句、過渡句等。它們在文章中起到概括主要內容、點明中心思想和承轉的作用。如教《千里躍進大別山》,教師有意識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狹路相逢勇者勝」這一重點句,圍繞它質疑,學生就提出了「『狹路』是什麼意思?」「文中的『狹路相逢』什麼意思?」「『勇』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對這重點句一旦理解,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就迎刃而解了。(4)從看似平常處生疑教學進行到一定環節,教師要掌握時機,及時發現學生的「憤」、「悱」狀態,展現訓練過程。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當學生讀到「她不敢回家,因為她沒有賣掉一根火柴,沒有掙到一個錢,爸爸會打她的……」時,教師讓學生充分討論她不回家的原因以及「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時,學生受到了啟發,隨即發問:「老師,小女孩為什麼沒有想到媽媽呢?」這一問挑起了新的爭論點,許多學生聯系了自己的現實生活經驗,終於出現了「賣火柴小女孩所以不想媽媽,是因為她媽媽嫌她家窮跟別人跑了」的課堂創造性判斷。教學中由情感所推動的「參與」活動導致了奇跡般的效果。除此之外,還可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探究篇章可能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的能力。古人雲:「學起於思,思起於疑。」學生在學習中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他們自主思維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養。總而言之,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自能發展,就必須調動教師、學生、教材、環境等諸多積極的課程因素,充分鼓勵個性化的閱讀和表達,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
Ⅵ 小學語文論文參考文獻有哪些
國超,《我國小學語文教材發展初探》,《探索與實踐》,2002 年第二期.
[2]崔巒主編:《小學語版文教學論》,北權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年.
[3]董蓓菲主編:《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年.
[4]付宜紅著:《日本語文教育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年.
[5]朱紹禹、庄文中主編:《國際中小學課程教材比較研究從書·本國語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年.
Ⅶ 求一篇《以精讀訓練為抓手,構建高效語文課堂的實踐研究》為主題的小學語文論文
小學語文閱讀高效課堂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內容摘要】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的突破口。小學的語文閱讀教學有著區別於其他科目的獨特性,更注重思考、課外拓展以及內容與情感的結合。由於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依然滯留在傳統的框架里,許多語文閱讀的課堂教學效率低、效果差。本報告提出了「閱讀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並總結了實現「閱讀高效課堂」的新策略,以期更好地提高小學語文課堂閱讀的教學效率,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關鍵詞】閱讀·高效課堂·策略·教學模式
正文:
一、課題背景及界定
(一)課題研究背景: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而這一目標的達成都離不開一個核心的概念,就是閱讀。閱讀是貫穿提升語文素養整個過程的活動。新課程標准要求閱讀教學應注重在閱讀中的積累,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和能力。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教師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並要求教師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要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讓學生們在閱讀中積累,提高自身的閱讀品味,閱讀能力。然而在閱讀教實踐過程中,教師限於傳統的做法,沒能靈活運用現代教育理論,一味地注重「預設」的教學程序,往往使「教」與「學」的行為單一而死板,致使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 基於這樣的背景,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學習方式的改革為核心,構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小學語文閱讀高效課堂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這一實驗課題便應運而生了。
(二)課題界定:閱讀高效課堂是一種融學生認知建構與情感激活、教學控制與情境創設為一體的課堂教學形態,它以最少的語言開啟學生的智慧閘門,以適時的引導提升學生的潛能發展,達到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在學業上的提高。
二、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及過程
(一)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升課題組教師的理論水平,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學會在實踐中進行研究反思,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通過實驗研究,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最終形成符合高學段目標要求的生本高效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模式、基本的教學流程或課堂結構,引領不同層次老師的課堂教學有所提升。
(3)研究各種課堂有效教學形式,探索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方法,積累豐富的有效課堂教學的教學策略、實踐經驗並開始形成課堂教學特色。
(二)研究內容
(1)研究教師教學行為、活動的如何取得高效
(2)研究學生學習活動如何取得高效
(3)如何構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
(4)建立發展性的教學評價體系等。
(三)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閱讀有關經典閱讀理論書籍,積累開展生本高效閱讀課堂的第一手材料。
(2)行動研究法:記錄開展閱讀經典的基本做法。
(3)案例研究法:積累活動中好的教學案例。
(4)經驗總結法:收集實驗研究資料、數據,進行分析整理,撰寫出實驗研究全過程的報告、總結。
(四)研究步驟
1、准備階段:(2014年9月1日——2014年10月1日) 負責人:祁志、王新軍
(1)相關材料、文獻的搜集與整理;
(2)進行實驗方案擬定、論證、修改與確立。
(3)設計合理的師生問卷。
2、研究階段(2014年10月2日——2015年3月31日) 負責人:祁志、王新軍
(1)每位教師根據制定的自我教學發展計劃、改進措施和對策;
(2)研究生本高效課堂教學案例,在日常教學中進行自我整改,並作好改進記錄。
(3)聚焦課堂教學,形成「生本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
3、總結階段(2015年4月1日——2015年6月30日)負責人:祁志、王新軍
(1)收集實驗研究資料、數據,進行分析整理,撰寫出實驗研究全過程的報告、總結;
(2)全面總結研究成果,展示研究成果
(3)做好迎接課題組對課題的驗收工作。
(五)課題研究過程
1、前期准備工作。
為了制訂更為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我們採用學生問卷調查及教師座談交流的形式對我校五、六年級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情況進行了調查,力求找出影響閱讀教學質量的因素,找出「高耗低效」存在的症結所在。
從對學生的調查可知,小學五、六年級學生55%以上,沒有或很少有自主閱讀,50%以上的學生很少根據自己的理解撰寫讀書筆記或與人交流讀書心得。對學生閱讀興趣的調查顯示,28%的學生沒有閱讀的興趣,45%的學生對閱讀抱無所謂的態度,只有15%的學生認為有閱讀興趣,但這些學生認為讀書只不過是一種學習責任。
在和教師的座談中,發現有很多老師以課時緊、任務重、學生能力差為由,而以講代讀,剝奪學生自主學習、交流的時間,以致造成閱讀教學中的「讀得少,速度慢,效果差,費時多」的現象。
2、深入學習教育理論,緊緊依靠先進理念。
通過調查我們認識到,要搞好課堂教學工作,必須進行教學改革,必須要有一定的專業水準,必須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所以要廣泛閱讀,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用科學的教育理論指導自己的教學。
因此,我們從研究一開始,就制定下了學習計劃。我們抱著邊學習,邊實踐,邊研究的精神,來做好教學工作。因此我們精選了一些優秀的教育理論書籍,如:《不做教書匠》(管建剛);《做一個幸福的教師》(陶繼新);《葉聖陶教育文集》(葉聖陶著);《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蔡林森)等。
3、議定教改措施,實施教學改革。
(1)積極展開討論。我們先後展開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如何實現高效」、「課堂如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等主題討論活動。通過討論,初步解決了教師的思想認識問題,為課題研究活動的開展創造了有利的輿論氛圍。
(2)研究教學案例。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我們課題組的成員積極研究生本高效課堂教學案例,討論分析教學策略,在日常教學中進行自我整改。同時我們把教學案例研究的感悟、教育心得和教育敘事進行了梳理與總結,通過文字記錄下來,集成了自己的東西。
(3)撰寫教學反思。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我們注重記錄課堂精彩的瞬間,或者那些處理不夠理想的環節並定期撰寫教學反思。在反思中思考,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改進,在反思中提升。
4、分散試點,全面總結。
我們的研究採用集中討論與分散研究相結合的辦法,分別對課題研究內容進行分解,圍繞著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踐探索:有效的預習指導、有效的課堂提問、有效的朗讀指導、有效的評價語言、有效的背誦指導、有效的課堂練習設計這幾個方面,將有效語文閱讀教學實踐的理性研究與有效語文閱讀教學實踐的途徑、方法的研究相結合。
然後我們課題組進行整體歸納。在分散研究的基礎上,我們集中討論,集思廣益,嘗試把各自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學環節的每一個過程,把預習指導、設計提問、朗讀指導、評價、練習等有效性的研究,整合生成全新的、適用於有效閱讀教學各環節的策略。
三、研究結果與成效
近一年來,我們課題組全體教師扎扎實實進行課題研究,教師們的科研意識有所增強,理論水平有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所增強。現將成果與成效分述如下:
(一)形成了關於「閱讀高效課堂」的新認識。
通過問卷調查、教師座談等調查方法,我們發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普遍呈現出一種高耗低效的疲軟狀態,老師以講代讀,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交流的時間,學生們覺得累,而教學效果卻沒有提高。通過主題討論等活動,老師們對 「閱讀高效課堂」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一堂成功的閱讀課,大部分時間應該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自學、小組討論、交流發言,最後獲得的課堂;閱讀高效課堂應以適時的引導提升學生的潛能發展,達到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在學業上的提高;閱讀高效課堂應著眼於學生的未來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愛學習」;閱讀高效課堂應促進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會學習」;教師應以適時的引導提升學生的潛能發展,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愉悅,使學生「樂學習」。
(二)探索並構建了「閱讀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我們積極探索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與方法,大膽進行教學改革,在為學生終生和諧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的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在實踐過程中,我們逐步探索了「主題引領,精講多練,當堂鞏固」的高效教學模式:
(1)把握「主題閱讀」主線,課內外閱讀有機整合,擇法而教。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是按單元主題編寫的,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依託「主題閱讀」這條主線,整合課程資源,讓課堂教學更高效。
對於精讀課文,教師應選一篇或兩篇精講,突出它的導的功能,抓住重難點,拋棄不必要的過細分析,節約時間完成預設的口語訓練,突出作文訓練的主題。而對於略讀課文,教師應充分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可以通過課文前面的提示語,讓學生明確閱讀要求,然後組織學生自主讀書,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討論交流,省時高效地學完教材內容。教師還應以「主題閱讀」主線,將課內習得的閱讀方法遷移到了課外閱讀,在課堂上進行大量課外閱讀,引領學生進入知識的浩瀚海洋。
(2)當堂檢測,練習到位,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練習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最佳途徑,因此課堂作業要緊扣當堂教學內容。課內練習要精心設計,突出重點,堅決避免重復。練習之後,師生共同批改檢查,對作業的正誤優劣進行當堂評價,對於作業中的共性問題要認真進行全班講解,力求絕大部分學生當堂達成目標。
(3)重視輔導,及時反饋,查漏補缺。
對於個性問題可單獨解決,絕不積壓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反饋具體操作中,課讓學生先獨立解答,後交換批改,最後教師對巡視中發現的共性問題進行矯正;課內來不及的,收上後,課後批改。課外作業是一個增效過程,著眼於學生的發展,要有彈性。課內外作業都要分層,使各檔學生都能完成並獲得發展。
(三)積淀了一些實現「閱讀高效課堂」的新策略。
策略一即做好課前准備,提高學習效率:1、教師備課。教師提前一周集體研究教學方案,明確教學目的、教學重點,預設突破難點的方法,完成教學過程的設計。備課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大綱系統熟練掌握教材的內容;典型題例自己要先做,相關的知識要充分學習。在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與思想水平,符合學生實際條。這樣設計出的教學方案才切合實際,才具有可操作性。2、學生預習。課前預習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措施,對學生的學習非常重要。因此要實現課堂的高效,必須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教師要求學生嚴格按步驟和要求進行:瀏覽即將學習的新教材,了解主要內容,如清除生字詞障礙,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對於初次閱讀沒讀懂的問題,深入思考,仔細鑽研教材,查閱有關的工具書、參考書,爭取依靠自己的努力攻克難點;做好預習筆記,眉批寫出自己的看法和體會,記下沒讀懂的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助於發現學習中的重點、難點,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策略二即引趣激興,創設情境:興趣是學習的不竭動力,是學習成功的秘訣。因此,在小學閱讀課堂教學中,我們研究探索了實體情境(利用實物指導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和理解)、模擬情境(運用電教手段出示相關的攝影、圖畫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語感情境(教師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聯想,體會情境)想像情境(啟發學生合理想像,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關注人物的命運)等創設情境的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得整堂課學生始終能以飽滿的情緒參與學習,提高了教學效率。
策略三即有效提問,感悟文本:適時有效的課堂提問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在小學閱讀課堂教學中,我們研究探索了抓題眼提問、抓關鍵詞句提問、抓主要線索提問等有效提問方式,突出授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的思維處於一種積極活躍的狀態,從而更好地走進文本,感悟文本,對話文本。
策略四即巧用評價,激活課堂:新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方式正逐步由單一的教師評向多元評價轉變,也就是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作為教師應緊緊抓住課堂評價語言這一法寶,在教學中利用文本的內容進行巧用評價,激活學生的情緒,創造一種美妙的語境,讓課堂評價語言這個最直接、最有效的評價方式真正發揮其獨有的魅力,使被評價的學生都能得到學習成功的滿足,都能提高學習的興趣,都能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享受到語文學習的歡樂。
策略五即讀練結合,提高能力:語文閱讀教學只有讓「讀」與「練」結合,在課堂中做到以讀為本,讀練相融,才能讓學生真正積累語言,感悟內化語言,遷移運用語言,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語文素養才能全面提高,我們的閱讀教學才真正扎實有效。高學段學生練筆形式多樣,如仿寫,續寫,擴寫,縮寫,改寫等等,我們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安排相關練筆。
策略六開展各類活動,拓展視野:閱讀教學局限於課內是不夠的,應該開展各類活動,引導學生開闊閱讀范圍,豐富閱讀內容。鼓勵孩子們閱讀一定數量的名著,背誦一定數量的經典,從而貯存大量的語言和思想資源,能對每個人有著為生命奠基的意義。利用學校開發的校本課程「經典誦讀」,我們要求語文教師上好每周一節經典誦讀課,並且開展了各類活動,如背誦比賽、集體誦讀賽、演講比賽等,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四、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
課題研究雖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在研究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也值得我們反思和改進:
(一)本課題雖致力於閱讀課堂的高效,致力於「創新」,但從研究的方向與所取得的成果來看,未走出前人研究的窠臼,仍在尋找讀寫聯結點上下功夫,在遷移訓練的方法上打轉,在原文的寫作方法上機械的模仿。未能將重心移到學生思維的拓展訓練上。
(二)由於本課題在實踐探索中的時間還不長、考慮也不夠周密,而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況復雜,由此離課題的預期還有很大的距離。一些做法,只是初步的、零散的,更多的實質性問題,有待我們解決。有時課題組的成員都忙於各自的事務,而沒有經常開展研討活動,今後應注意有一定的綜合研討的時間。
(三)由於學生的語文基礎與學習能力客觀差異,無論在哪一個班級總存在著相應的且數量不在少數的「學困生」。班級內的優差生之間的距離進一步拉大。今後我們將抓好「學困生」的輔導與轉化研究工作,嘗試運用「分層教學」的策略,降低對「學困生」的要求,給予更多的關照和表現的機會,讓每個層面的學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四)我們的課題雖然經過了不少理論學習和研究探討活動,但是總覺得缺少專家、學者高層次的指導和點撥。今後,我們將加強理論學習,爭取機會向專家、學者請教。
【參考文獻】
[1]《倡導「探究性」提高實效性》作者:張新元
[2]《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激情策略》作者:周兆金
[3]《閱讀教學要真正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作者:劉彩
[4]《教師要促進學生主動參與閱讀教學》作者:代紅
[5]《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
Ⅷ 怎樣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論文
在實施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還大有市場的今天,在目前素質教育還難以攻破應試教育這塊「堅冰」的情況下,如何在這場較量中求得生存與發展,這是擺在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嚴峻的現實。教育要「松綁」,學生要「減負」,但教育質量要提高,「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少吃草」,這於教育一線的所有教師而言確實是一個大難題。正是在這樣的一個現實背景下,教育界給自己提出「教學的有效性」這一研究課題,在我看來實在是極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舉。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鍾時間內,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會」),掌握學法(「會學」),且學得快樂(「樂學」),這確實是一門學問,值得研究。
所謂有效性,顧名思義,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結果與預期的教學目標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產出之比,以較小的投入,花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較大的教學效果;效益是產出、收益,即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全體學生素質和個性的最優化發展。那麼,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作為一名小學的語文老師,我有一些這樣的思考:
一、深入鑽研文本,充分開發利用教學資源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我們常常發現一些教師上各種公開課前,不是先研讀文本,而是先從網上尋找相關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襲他人的教學設計;平日里,個別教師撰寫教案視《教師用書》為至寶,甚至完全依賴《教師用書》,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其實我覺得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這樣去做: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應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於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並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們先應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於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們還應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課本上做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於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的預設,更應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瞭然於胸的基礎上,接下來我們便可以打開電腦搜集資料,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
鑽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正確設立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方法,以最佳的教學設計換取最大的教學效益。這個過程中,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葯'。」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葯的導火索。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開端引趣的方式除「設疑」以外,還有「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節課的開端實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競爭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因而能調動積極性。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中參加競爭。如果你仔細觀察,學生在競爭中是非常活躍的,連後進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在朗讀課文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讀得有感情,誰領會地深刻;在總結課文時,比一比誰的發言有創意。比賽的形式可以是以學生個體為競爭對手,也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成為競爭對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徵。我們的學生最煩教師教得千篇一律,語文課每次是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總結寫作特點等等。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說:必須使你的每一節課有點新東西――哪怕只是一個新詞彙。抓住學生求新心理,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現那個燦爛的知識新天地,你就會受到歡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講述、讀書、討論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興奮起來。只有興奮性腦力勞動,才會使學習過程本身出現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開的花園到處能夠聞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嘗了醇香的美酒,充滿了醉意。學習的這種境界能使學習者產生無窮樂趣。教師要想方設法使每一堂課都有「新意」。講戲劇未嘗不可以演一演;講詩歌不妨舉行個朗誦會;范讀時不妨放一段錄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聯系生活實際,激趣的效果也是相當明顯的。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能喜歡學習,上課能積極參與,精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學習,能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勤於請教;能積極參加學習小組的討論研究,設法解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並且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他們的學習目標已不是為了分數,而是切切實實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三、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即主體參與認識的行為實踐不是被強制的、勉強的、被動的,而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如果學生主動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創設情景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首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學以思為貴」。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索,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學生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學問學問,又學又問。好問也應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養的,好問不等於胡問瞎問。好問首先要問自己,要多給自己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要盲從,別人的答案究竟對不對,還要經過自己思考、鑒別。將別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對比一下,想一想自己與別人的差別,從而發現自己思維的毛病,學習人家思維的方法。只有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其次,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對於實踐性較強的內容,要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而且要引導學生在相互合作下進行,使學生互相幫助、促進、檢查。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小學生的思維比較單一,題目形式稍有變化往往會影響解決問題方法的選擇,甚至失誤。設計一題多想,同一問題多種解決等,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然後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有利於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三、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大組的交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的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現在列舉幾種例子:
例一,發現別人,互相學習。同學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由於優勢原則被同學們理解了,發生了可喜的現象;學習差的學生寫了優生的名字;學習優的學生寫了差生的名字,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於同學之間的互相學習。
例二,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於單純的競爭。因為學生不僅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要與其他組員密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超過別的組。比如同一個問題,看哪一組先解決,解決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決辦法,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業,重新認識。作業批改過去由教師一手包辦,學生的參與性不夠。小組中的批改往往特別認真負責,要求特別嚴格,對於分歧的地方還會爭論得面紅耳赤,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作了再一次的認識,並逐步鍛煉了學生的評判能力,提高了認識水平,使課堂學習顯得更加豐滿和完善。當然,組織學生批改,內容要選擇,如果是開放性題目,會更有價值。當然教師要加強批改指導,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四、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調控功能,使學生學有動力,學有方向,學有方法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引導。事實上,任何人都有獲得新鮮刺激的需求,對於兒童而言,更是渴望變化,期待驚喜,追求新鮮。我們為何不嘗試多種多樣的評價,在評價的方式方法上創新求變呢?
其一,我們可以在口頭語言的評價上機智多變,靈活地採用激勵式言語評價、導學式言語評價、明理式言語評價、幽默式言語評價等。最好能廣泛收集,加強積累,使評價用語定期更換、常用常新、層出不窮,時時給學生以因時因景因文因人而異的新鮮評價或富有情趣的評價語 ,讓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其二,我們可以將口頭語言的評價和體態語的評價相結合,愛撫地摸頭、親切地握手、深情地擁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誠的贊語,如此聲情並茂,更能傳播一種情緒,交流一種感情。在特級教師的公開課堂上我們經常能看到他們這樣對學生的真誠的贊許,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得體。其三,我們可以嘗試實物評價,可以贈送有象徵意義和紀念價值的小物品,一支書簽、一片楓葉、一顆種子、一幅書法作品、一樣教具,都會燃起學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語文評價應加強形成性評價,《語文課程標准》建議:要「採用成長紀錄的方式,搜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建立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是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積極性評價的過程中,還要有全人觀念,評價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使評價從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應重視對學生進步性指導,給予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識的提高,情感的發展,價值觀的形成。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