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教師語文學科專業知識
第一部分 基礎知識及閱讀
一、基本文體知識識記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二)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反復、借代、反問、設問、引用、對比
常見的表現手法:象徵、對比、襯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借物喻人、寓理於事、寄情於事、運用典故、先(後)抑後(先)揚、欲揚先抑。
(三)說明文分類:
1、實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
2、科技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科學小品或知識小品)
(四)說明順序:
1、時間順序 2、空間順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詞
3、邏輯順序:先總後分、由主到次、由表及裡、由簡到繁由此及彼、由現象到本質等。
(五)說明方法: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分類別、作詮釋、下定義、列圖表、引用(名言、資料等)
兩大說明方式:平實說明與生動說明
(六)說明文語言特徵:准確(科學性)、生動(趣味性)、
議論文語言特徵:嚴密
記敘文語言特徵:生動、形象、准確
(七)記敘的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追敘)
(八)散文的分類:抒情散文和敘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點: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與環境
(十一)小說的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有的前有序幕,後有尾聲)
(十二)描寫的方法:
1、概括介紹與具體描寫;
2、肖像(外貌)描寫、行為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
3、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
4、小說中的環境描寫: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三)議論文分類:立論、駁論
(十四)議論文三要素:
1、論點:解決「需要證明什麼」
2、論據:解決「用什麼來證明」
3、論證:解決「怎樣來證明」
(十五)議論文結構
1、引論:提出問題 2、本論:分析問題3、結論:解決問題
(十六)論據類型: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十七)常見論證方法:
1、最基本的論證方法:擺事實、講道理
2、常用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引用論證(如引用故事則屬於舉例論證,如引用名言則屬於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常有「同樣」「諸如此類」等詞語)
(十八)常見寫作方法、表現手法:
聯想、想像、象徵、比較、對比、襯托、烘托、反襯、先抑後揚、以小見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於物、借物喻人、狀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九)語句在文章篇章結構上的作用:
總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承上啟下(過渡)、前後照應、首尾呼應、總結全文、點題、推動情節發展
(二十)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點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題(深化中心)
(二十一)語句特色評價用詞:
准確、嚴密、生動、形象、通俗易懂、語言簡練、簡潔明了、言簡意賅、富有感染力、節奏感強、委婉含蓄、意味深長、發人深省、寓意深刻、引發閱讀興趣、說理透徹、有說服力。
風格: 柔婉 豪放 靈秀 庄嚴 綺麗 朴實 繁復 凝練生動
二、現代文閱讀 答題技巧
(一)詞語的比較(選詞填空)
1、比較詞義,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詞,一定要仔細辨別兩個詞在程度、適用范圍、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區別。
2、選好之後應該將相關句子多讀幾遍,反復體會。
(二)語句作用、含義分析題
1、句中用了關聯詞「雖然……但是……」,這組關聯詞表轉折關系;用了關聯詞「不但……而且……」之類,這類關聯詞表遞進關系,兩者用意都在於強調後者。
2、倒裝句的作用:往往是強調前置(即調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為了強調「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並不見佳,我以為」一句是為旗幟鮮明地強調作者對「雷峰夕照」這一勝景的評價是「並不見佳」。
3、評價、賞析一句話:應從兩個方面入手,先評寫作特色、語言特色,如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語言或生動或優美或講求對稱或准確嚴密……再評思想內涵,即闡明這一句表達了什麼觀點,給你什麼感受、啟迪、教育……
4、分析一句話的含義也可從分析關鍵詞入手,著重體會關鍵詞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
5、說明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說明內容、說明對象的特徵和說明文語言的特色(准確、生動)。
6、記敘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氣氛、表達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點等。
7、議論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論點(或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或是所在段的分論點)以及議論文語言的特色。
8、關鍵句子主要包括五個方面:①點明題旨的句子;②描寫、議論、抒情的句子;③總結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轉合的句子(如相互照應的句子和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句);⑤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復、反語、設問、反問,特別是引用的句子)。理解關鍵句子主要是指能體味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喜怒哀樂、褒貶態度及思想傾向等。同時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點。
指明語句所用的寫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體特徵和名詞使用的准確性。
(三)問答題型、常規答題術語及技巧
社會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
2、在回答時必須結合當時當地的時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環境描寫的相關語句揭示了什麼樣的社會現實。
自然環境描寫(景物描寫)句的主要作用:
1、表現地域風光,提示時間、季節和環境特點; 2、推動情節發展; 3、渲染氣氛;
4、烘託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題。
句子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分析:
1、對上文(或全文):照應上文、首尾呼應、總結上文(或全文);
2、對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 3、對上下文:承上啟下(過渡)。
用自己的話回答問題:
1、這種題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語句來回答,從另個層面上來說,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關語句,所以你首先應該找出原文中的相關語句;
2、現在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將原文中的語句變成自己的話,可以採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適用於原文相關句子較長的情況;
②翻譯句子法,適用於文言文語段;
③解釋重點詞法,適用於原文語句中有生僻詞;
④變換句式法,適用於原文使用的是疑問、設問、反問的語意未能完全明確的句子,而題目又要求作出明確表達的情況。
㈡ 如何實現課內與課外,不同學科之間的統整
近年來,綜合性學習單元,在語文教材改革發展史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成為體現課程標准精神、引導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大亮點。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單元設置,是對語文課本學習的提升與拓展,為學生自主探究創設問題情境和學習空間,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途徑的多樣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目標的綜合性和多向性。在教材使用、實驗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它給語文教學所帶來的嶄新氣象和勃勃生機,如同課程專家呂達先生所預言的那樣:在我國未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綜合化將給學校課程帶來巨大的變化和新的面貌,但學校教育將要產生和遭遇的問題、難題也是空前的。確實,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改革實驗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僅是語文教學改革的熱點,更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難點,其中有許多問題亟待我們深入研究,切實解決。
一、語文綜合性學習強調統整性、要力避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的唯智主義。要突破傳統狹隘的語文學科課程觀,防止語文綜合性學習唯語文傾向。
語文綜合性學習統整性主要表現在學習內容的綜合性、學習方法的系統性、學習功能的整合性。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從學習內容上看,語文學習片面強調書本特別是課本的學習;從學習方法上看,過於注重知識的記憶和技能的機械訓練;從學習功能上看,聽、說、讀、寫四項能力割裂失衡,語文知識、技能的學習與人的整體發展相體離。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設置基於語文的綜合性特點和人的發展的全面性整體性需要,旨在實現語文學習對學生素質的整體優化、全面提高。因此,語文綜合性學習既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也不同於以往的語文課外活動。其主要區別就在於:在學習內容上,不再拘泥於語文學科,而是要關注、關涉科學、人文和自然、社會、人生以及歷史、現實、未來等科學、文化、藝術、道德各個領域;在方法途徑上,不再單單通過語文活動或情境模擬來達成某項能力的提高,而是利用各種可資利用的資源,運用各種學習方法與手段,包括運用科學探究、發現學習、資源學習以及小組合作、獨立探究等多種學習方法與手段;不僅運用傳統的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也可借鑒其他學科的學習方法;不僅要開展語文活動、實現課內課外結合,而且更要注重在實際情境中、社會實踐中、生活體驗中養育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達成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如果用這一觀點來考察當前語文綜合性學習實驗狀況,我們不難發現,傳統狹隘的語文教學觀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化,制約著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有效開展與展開。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基本上還沒有擺脫以前語文課外活動的思維框架和活動模式,語文綜合性學習還局限於對某一技能的活動演練,只在提高學生語文某項能力上下工夫。例如,有的老師在組織教學這就是我這一綜合性學習單元時,把活動目標定位在口頭作文訓練上。如果作為語文課外活動,這樣的定位也未嘗不可,但是作為語文綜合性學習單元,這樣的目標定位就單一狹隘了。實際上,以這就是我這一主題作為七年級(初一)的第一次綜合性學習,是有其特別的內涵和用意的,除了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外,至少還應容納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⑴結合課文學習──這一單元以人生、生命為主題,讓學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長,珍重生命,在自己的生命豐贍的過程中發現、體悟生命的價值。
⑵展現自己的個性、特長、興趣愛好,在尋求別人理解的過程中理解別人,進而學會共處。
⑶在各種情境中,學會調適自己的角色,包括言語舉止,學習在各種社會活動情境中發展自己,得體地推薦自己。
2、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當作情景作文的一種形式,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只是為了寫作收集資料、積累素材。例如,有的教師在組織實施我愛我家這一綜合性學習單元時,把課文中設置的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媽媽的嘮叨三個情境看成是為作文而設置的活動主題,把這一單元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完全上成了活動作文課。在這一觀念下展開活動,學生勢必為作文而選擇活動主題,為作文而收集、取捨素材,為作文而製造故事。實際上,這里的三個活動(可任選其一)盡管都有作文要求,但作文不是惟一目的,或者說不是主要目的,作文只是活動結果的一種呈現形式,只是為教師評價或學生評價提供一種手段。當然也不排除通過作文來實現作文自含的教育功能。除了作文之外,設置這一單元還有以下幾個期望:
⑴培養學生探討、追尋、調查研究的興趣和能力,培養學生留意身邊生活的意識;
⑵在對家庭中平時不被注意的尋常小物小事的調查了解中,體驗生活的底蘊及蘊藉的情意;
⑶在活動過程中,感悟關愛,理解關愛,體驗愛心,生發愛心。
3、在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常常擔心非語文內容過多地介入,擔心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像語文課。例如,在開展探索月球奧秘追尋人類起源兩個單元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時,有的教師時有納悶:這像語文嗎?語文何以體現呢?這種擔心實質上是傳統的語文觀念的表現,或者說是長期以來過細的分科課程教學觀在語文學科上的反映。在有些合科課程中,學科界限已趨於淡化,越來越趨於學科之間的融合,已不存在像誰不像準的問題。語文學科由於它本身綜合性和工具性很強,所以目前尚屬分科設置,但並不是說它必須和其他學科壁壘分明,不可融通。恰恰相反,語文作為母語可以通達各個學科,而綜合性學習正是跨學科學習、多學科結合的一種努力。語文是學習各個學科的基礎.而學好其他學科也可以成為學好語文的基礎。簡言之,人文素養、綜合素質在整體上提高,語文能力也就隨之跨上一個新的台階。
二、語文綜合性學習注重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設計、自主探究,發掘利用課外、校外的語文學習資源,讓學生自主開展實踐活動,切莫本本主義,畫地為牢,越俎代庖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相對於傳統的課堂教學而言,語文綜合性學習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靈活性、自由度和自主創造的空間。這不僅表現在學習活動的方式上,也表現在學習內容的安排與組織上。語文綜合性學習序列結構的安排,不是建立在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邏輯體系中,而是建立在學生發展需要和學習資源的利用上。所以,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完全可以對課本的設計進行改造、變通、拓展和完善。課本中的綜合性學習的設計,也只是提供一種具有開放性、選擇性的範例。可是,就目前的綜合性學習的實驗來看,還缺乏現代語文教育資源意識和語文大課程觀特別是新教材觀。具體表現在:
1、過於依賴課本,而且把課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閱讀教學上。沒有充分認識到新教材中語文綜合性學習設置的開放性特點;沒有充分認識到新教材中語文綜合性學習面向生活。面向實踐的引導性、示例性和可選擇性;沒有認清語文綜合性學習與閱讀教學的根本區別。有的老師把語文綜合性學習單元當作課文中的選文放在課堂接部就班地進行教學,這樣做完全背離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本質特點。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設置,是對課堂中心課本中心的突破,是對知識授受教學模式的挑戰。語文綜合性學習絕不能蛻變成課堂教學和知識傳授,一定要讓學生自主性地開展實踐活動。課本中的綜合性學習的設計是為學生提供活動情境、途徑和廣闊的天地,而絕不可不顧當地的學習資源和學生實際狀況,把課本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內容當作金科玉律照搬照抄。實際上,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方案、計劃以及具體實施,最好應自始至終由學生自己承擔與完成,只是因為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內容和課程形態第一次進入語文課程的必修課,新教材才較為具體地設置了一些適於綜合性學習的主題和情境,給予了必要的示範與引導。在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中,教師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是必要且重要的,但其職能有了變化,不同於傳統的課堂教學的是:首要是組織與管理,其次才是指導與輔導。
2、在語文綜合性學習實施過程中,對語文學習資源開發利用得不夠。有的學校地處僻遠山村或所處環境經濟文化較為落後,相對而言,這些地方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要困難一些。但是,這些地方並非沒有學習資源可開發利用。在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城市有城市的優勢,農村也有農村的優勢。比如,在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及體驗的聯系方面,農村孩子不會比城裡的孩子弱;在對大自然的感悟方面會比城裡的孩子豐富、深切得多,等等。實際上,語文作為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學生生活就是重要的學習資源,當地自然環境、風俗民情、傳統文化、校園文化、節日文化都可成為有益的學習資源。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要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把語文學習引向社會生活與實踐,把社會生活與實踐融入語文學習。教師要轉變語文課程硯,要拓寬語文課程的視野,培養識別語文課程資源的敏銳的眼力,培養開發語文學習資源的能力,特別是要調動學生留意並關注身邊可資利用的語文學習資源。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來組織加工、優化整合,使之成為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程。
三、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育目標具有生成性、多層性,不要拘泥於既定的教學目標,目標在活動過程中,目標在不斷生成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育價值具有整體性、多元性,教育價值在活動過程中,在活動過程中生成新的教育價值。在一定意義上,過程即目標
㈢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學科內整合的案例分析
小學語文學科內整合的案例分析指的是整合就是
將系統中的相關要素經過整理、組合、協調,;課程整合就是打破原有各門課程之間的封閉狀態。
㈣ 小學語文學科各年段主要教學任務
一年級:拼音和識字,會寫完整通順的句子。
二年級:識字和識詞,詼諧——3句完版整通順的句子。
三年級:習作權起步,會寫一個小節,語句連貫,表達通順;閱讀文章知道大意;積累句段。
四年級:指導閱讀「段」,初步了解篇章的結構、描寫順序,主旨;會寫段落,語句連貫,表達通順,學會用幾個小節描述;初步關注細節;
五年級:指導閱讀「文章」,了解篇章的寫作順序、結構、主旨;會寫簡單記敘文;
六年級:比較熟練的閱讀簡單記敘文,了解篇章的寫作順序、結構、主旨。初步知道作者的寫作手法及表達方法;會寫具體、表達真情實感地簡單記敘文。
㈤ 關於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合作學習的有關書籍有哪些
學習綜合課程實施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它在促進學生的認識、情感和技能等方面有著獨到之處。針對我們當前小學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本文提出有關解決策略,以期進入更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 存在問題 解決策略
小組合作學習,又稱合作學習、小組協作學習,最先於70年代在美國興起。它是指在師生合作的基礎上,有意識地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和學習自由,引導 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學會學習。聯繫到當前的綜合實踐課程,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便成為該課程實施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它在促進每一個學生在認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的充分發展上有著獨到之處,不僅可短時有效地讓學生復習和鞏固所學知識,強化了知識點,能從更高的層次、更廣的角度較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自豪感、成就感,並且在逐步地、不知不覺地超前學習某些復雜課題的過程中,鍛煉了思維能力、培養了自學能力,養成了良好的學習思考習慣,更重要的是:能夠激發創造力,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培養團體精神,凝聚人心,增進認識與理解,促使學生進行不斷地自我反省,為終生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但是,認真地反思我們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我們發現是存在一定問題的:小組劃分的隨意性;合作過程的盲目性;突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忽視了老師在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導學性;課堂教學時不會靈活整合其他課程,只局限於語文這一門課程。最近有幸聽了一些公開課,這些公開課中都有熱鬧的課內小組討論。不少教師只看到了這種學習模式的形式,但都沒有把小組合作學習這種學習模式在優化教學程序、促成學生認知等方面的優點顯現出來。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們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急需改進的。結合自己的學習與實踐,就「如何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等方面談幾點初步的認識。
一、科學合理地分組是成功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
我們目前的小組劃分方法比較單一,更多的情況下採取的是隨機的劃分方法。這種劃分方法缺乏科學的依據,不能促使組內、組際之間的人際互動,也就不能為學生提供寬松的學習環境和氛圍。那麼「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模式也就不可能使學生在知識、情感等方面產生積極有利的因素。
科學合理地分組,可以使小組成員之間產生積極的相互促進作用。合作小組的組建,我們需要通盤考慮兩個因素,即「注意組內學生的個性、氣質、興趣、愛好、習慣、意志品質等各方面的合理安排;選拔是要考慮孩子的學習能力、調節人際關系的能力」,既要依據學生的共同興趣、特長等個性傾向,使其「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也要考慮學生個性差異,讓每個學生在小組中都能發揮獨特的作用,做到揚長避短,人盡其才。下面我利用重慶市沙壩區樹人小學董小宇教師執教的《梅花魂》這一可感的教學案例來更深地體會這一課是怎樣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分組的這樣實施的效果。
1、分學習小組。每組6至8人;每個小組應配齊各方面的人才,分別有擅長或愛好寫作、繪畫、手工製作、歌唱等的同學;孩子們自由組合,各組內有男同學,又有女同學,每個組自己推選出一個組長。
2、學習重點段落(第13自然段)。先以小組為單位讀重點段落、詞句。接著各組交流信息,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體現中國歷史上像梅花一樣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英雄人物資料,各小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介紹自己最敬佩的一位英雄人物。這樣教師給學生選擇的時空,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在寬松自由的心境中學生的潛能將得到更大的開發。有了科學合理的分組,就必然有好的學習效果。六個小組分別採用朗誦、書法、歌舞、演奏等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合作成果。用朗誦的形式朗誦了吉鴻昌臨犧牲前的名言,岳飛的著名詞作《滿江紅》,學生們介紹清楚,朗誦富有激情,字正腔圓,鏗鏘有力;以書法的形式用漂亮的隸書寫出方誌敏的名著「可愛的中國」幾個大字;以歌舞的形式表演《紅梅贊》來介紹紅岩英烈江姐,這一小組四個學生歌唱,兩個男同學吹奏豎笛,一個女同學伴舞,更善於充分發掘本組人才資源,採用了集唱、跳、讀於一體的介紹方式,他們選用的方式和《紅梅贊》的內涵相得益彰。這是一個很成功的課堂教學中的一個片段,正因為科學合理的分組才有如此學習效果。合作小組的組建還應注意:在將學生分到各小組的過程中,一定要使各小組之間保持平衡。在組員的選擇上,家庭居住比較靠近的學生盡可能分在一組,以利於課外同學間的互助;那些性格孤僻的學生盡可能分配在關系融洽、隨和的小組。同時還應注意小組成員在興趣、能力等方面的合理搭配。
二、注重合作的過程是成功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重點
目前,我們採用的小組合作學習形式,還是流於表面,它只是易於老師控制的一般組合形式,其熱鬧只是滿足與裝點門面,許多情況下具有弄虛作假的成份,沒能強化合作過程,讓學生在開展思索、交流、討論、練習中獲取知識。一公開課《半截蠟燭》,教師採用的也是小組合作的方式,但是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卻呆在一起,「放任學生自由」,結果學生雖熱情很高,用表演話劇的形式再現課文內容,可是學生們的學習、合作意識極差,觀看的同學哈哈大笑,表演的同學由演員變成小丑。整個課堂亂作一團,此時,學生們只把這當作一件好玩的事情、一種樂子,根本就沒有對課文內容進行理解與思考,更談不上有任何研究與提高了。這便使得小組合作學習成了一個幌子。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協作」和「會話」是兩個密不可分的過程。在「協作」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成果會為整個群體所分享,使學生間的關系更加密切,學習的自覺大大增加。因此,我們在採用小組協作學習時,要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商定學習途徑,自動、自我開展思索、交流、討論、練習,爭取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預定的學習任務。為此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明確分工,定位角色,增強學生參加合作的意識。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必須明確自己在小組合作、實現目標中的角色定位,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種責任承擔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組內分工的任務;二是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主動的協助他人,這是組內成員應盡的義務和不可推辭的責任,因為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沒有個人的成功,只有小組共同目標的達成。二是要大膽交流,樂於合作,提高學生交往協作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也是小組成員之間的學習活動相互調整、相互促進、互補共效的過程。每個組員的學習行為將會不斷受到來自夥伴的建議、提醒和修正,同時每個組員也要關注他人,自己的觀點和意見。這就要求同學之間學會尊重,善於接納和尊重他人的勞動與業已做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在堅持真理的過程中,認真虛心接納他人的合理化建議,甚至敢於否定自己。在直言無忌而又從善如流、主動配合、和諧默契的心理氛
圍中,每個人的創造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三、加強老師的作用是成功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
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顯現,老師的作用有所削弱。在當前教學中,我們許多教師只是將小組劃分成功後,便交由學生討論,自己只是游離於各個小組之間。完全忽略了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我們說,學習主體地位的凸現,並不是說老師的作用就消失了。它只是要求老師的指導變得更精、更巧。
老師的作用,我認為有兩點:
一是疏導。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時侯,不可避免學習夥伴之間會存有意見沖突,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小組成員間往往會爭得「你死我活」,從而造成了學習的偏向。所以我們在組織時要引導學生在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基礎上學會分析,學會判斷,學會歸納整理,在合作學習時,老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聽其他學生的發言,並從中鑒別哪些看法與自己的相同,哪些與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時過多的內容雷同,從而提高學習的實施。
二是點撥。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遇到學習障礙時,教師要適當點撥;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各種點撥方式使學習能進一步的深入。如:合作學習前創設良好的合作學習基礎,教師要運用直觀、形象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手段來再現教材提供的情境,如一些實物、圖片、聲音、錄象,或者使用一些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在《梅花魂》這一課堂上,董老師一開始便點出了學習重點是第13自然段,既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為後面小組展示留出了時間,有一小組以書法形式展示了方誌敏的名著「可愛的中國」書名時,教師善於因勢利導問該同學有沒有讀過此書,談談感受,並建議沒讀過的同學課後讀一讀。教師不忘向學生推薦好書,通過課外閱讀來進一步陶冶學生的情感,每個小組都介紹了各組的英雄人物之後,教師也參加了交流。教師向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一位英雄——鄧世昌的資料,為學生放映電影《甲午風雲》的片段,教師的參與既展示了一種「學習夥伴」式的師生交往,也用音像資料啟示學生如何開拓搜集資料的渠道。再學第13自然段這一環節中,教師引導用4個「愈」說了一句話。有一位同學出現了錯誤。這時老師及時的插話:「請孩子們再聽一聽,這個句子有問題嗎?」經過老師的提醒,學生們紛紛舉手錶示要修改------教師適時的引導、點撥與指正,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豐富,准確規范,在語文實踐中培養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點撥的方式有很多,有肯定式的點撥、提示式的點撥、突破式的點撥、反駁式的點撥。關鍵在於教師用的靈活、巧妙。另外,教師的作用還體現在學生的小組合作暫告一段落的時候,教師要作一個適當的總結和點評,便於學生認清知識的本質,系統掌握知識,迅速提高學習能力。不作出總結或點評,容易使學生產生一種錯覺,認為只有合作學習出來的東西都是對的。
四、課程的整合能促使小組合作學習的不斷完善
教材改革的基本原理之一——統整性原理。所謂統整性是指整合學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識支離破碎的狀態,學生的知識體系窄化、僵化和脫離生活實際的發生。課程的統整的層面之一便是學科關系的統整:旨在消除學科分離或界限分明的課程體系中不同學科之間水平的學科聯絡或科學統整。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尤其在課堂中,我們要靈活地將其他學科與語文整合。加德納教授在《多元智能》書中告訴我們人類至少存在七種以上的思維方式,據此他提出七種智能。在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時,若能注意學科間的整合便使學生的不同優勢智能得到發展,同時,學生不同的經驗可以得到共享。在《梅花魂》這節課里,董老師就運用得恰到好處。再學第13段,教師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設計以繪畫、剪貼、寫作、朗讀為主要內容的語文跨學科——整合了美術課、勞動課,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這一段的跨學科、綜合性學習對於培養學生團結合作、主動探究、勇於創新的精神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課外快結束時,教師點出一顆漂流在外的赤子們永遠的中國心,師生共唱歌曲《我的中國心》。全課自然掀起高潮。師生自主選擇式整合聽、讀、寫、畫、貼、誦、唱、跳、奏等學習方式,各小組自主合作學習,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合作意識和進取精神、學科之間的巧妙整合、使得學生全面提高了各方面的素養,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方式用得恰切,它和語文學科本身水乳交融,具有動人心魂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張瑛:《中學生物學》、《小組協作學習模式在生物復習中的應用》[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王天蓉\柳棟.《基於學習者視角的網路教育信息資源組織》[M]唯存教育網
[3]丁鏡宏《「分層——協作」教學模式是對個別化教學模式的超越》[J]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
[4]張貴新\侯國范《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小學語文》[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㈥ 教師資格語文小學學科考試內容是和小學語文一樣的嗎
教師資格筆試小學學段統一隻考兩門「綜合素質(小學)」和「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小學教師資格筆試題型題量如下,僅供參考!
㈦ 小學語文學科專業知識包括哪些
如果說老師的話,只要教法。如果學生就只要教材全解就好,建議不要買除教材全解外的指導書(不包括練習)。
㈧ 小學語文學科專業知識有哪些
字:錯別字,易錯字。
詞:近義詞,反義詞。
句:改病句。
關聯詞的搭配。
段式。總分總,分總。總分。
篇:首尾呼應。
㈨ 教師資格小學語文學科考什麼內容
教師資格小學語文學科考的內容有:
1、專業課,也就是小學語文;
2、綜合課程,包括教育學和心理學;
3、普通話等級考試必須達到二級標准。
㈩ 小學語文學科 的相關專業有哪些專業
不是。有專門的小學教育的專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