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提高小學生語文課堂表現力的幾點建議
摘要:課堂教學活動在提升教學成效中具有重要地位,只有牢牢抓住了課堂專這一主陣地屬,才能夠有效實現教學成效的快速提升。對於高中語文教學活動而言,教師要強化對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分析,重點分析學生在學習中的特點以及教學實際情況,以創新的姿態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提升教學成效,為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筆者多年從事高中語文教學活動,
B. 如何評價小學語文課堂上老師的表現
語言規范、准確、豐富、簡潔、生動、清晰、流暢,有個性化語言風格;教態親切、自版然,能以充權沛的精力,飽滿的熱情,健康的心理感染學生。
知識面廣、視野遼闊,信息處理綜合能力強;課堂中能應用新知識、新方法、新理論、新手段、新技術。
能夠指導學生寫字體美觀、文字精美、立意新奇、結構精巧的文章。
駕馭教學過程的能力強,善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善於點撥、引導,善於應變。能恰到好處地評價學生的態度、表現、能力、個性和知識、技能。
能突出課文特色和課型特點;根據教材特點和課型特點設計教學過程,符合語文各部分教學內容的相應要求。
C.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1.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內角色出現錯位
一容是名曰,讓學生自主學習。整堂課都是學生自己在「哇啦哇啦」地讀書,熱熱鬧鬧地討論,教師顯得無所事事,課堂教學無目標,學生收效甚微。二是教師充當了學生課堂交流活動的旁聽者。名曰,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學生交流讀書體會時,教師始終不置可否,也不加引導,造成學生漫無邊際地交流,
2.課堂教學活動中讀書的方法過於膚淺 。
3.課堂教學活動中,提問無目標
學生還沒讀懂課文,師生對話就已經開始了。學生離開了文本與教師泛泛而談,所以,常常會有漫無頭緒,漏洞百出的「獨特體驗」或者,課本上清清楚楚的,明擺的問題還在不停地追問,似乎課堂熱鬧、學生學習積極性上來了,但只著皮毛,不得要領。
D. 如何培養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學習行為
如何培養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學習行為
評價是評價者和評價對象雙方相互作用共同建構的協回調統一的過程答,是人與人溝通、人與人合作的過程。我們應把評價當作自然的學習的一部分,而不是強制的「外加」的內容,它是學習的終點,也是學習的起點,更是學習的過程。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合作態度、思維狀況、學習方法、情感熏陶等方面學習行為作出合理的評價,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發展。我們分析了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評價的功能有:學生學習慾望的激勵功能、學生學習方向的指引功能、學生學習行為的診斷功能、學生學習行為的改進功能(包括學習方法的滲透、學習能力的形成、學習習慣的培養等)。我們還掌握了多種評價方式,如豐富有趣的口頭評價、體態語評價、實物評價、「高峰體驗」式評價、「名人名言」式評價等。另外探索了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的評價策略,有預設策略、誘導策略、激勵策略、尋覓策略和生成策略等。設計豐富有趣的課堂即時評價,可以更好地營造課堂環境,使課堂充滿生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發展。
E. 語文教學中學生課堂表現的關注點可以是什麼
首先,明確語文課教什麼。
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我們要著力培養的,它包括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習慣,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高尚三品德修養和正確三審美情趣,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就要注意學習方法和策略,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進行體驗與反思。從而使學生具有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能力。
語文能力可以簡化成為三個詞語:積累、思維和表達。
積累主要指知識的積累和語言的積累;思維就是要對文本有基本的、正確的理解,並能有個性化的解讀;表達要求語言在簡明、連貫、得體的基礎上,優雅、生動和富於思辨性。
明確了語文課教什麼,就要正確地設計教學目標。
目前的現狀是,很多教師不重視目標,缺乏目標意識,課堂顯得凌亂而瑣碎。有的雖然有目標,但往往是貼標簽,或不論課型,不管內容一律貼標簽,冠以「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雖然目標呈現的方式有多種,也可以隱去,但教師心目中必須要有目標意識。
在這方面,許多老師做得很好,例如,陽泉市蔭營中學王緯明老師教學《江南的冬景》,其教學目標為:
1.篩選、歸納作者筆下江南冬景的特點。
2.較深層次分析、探究作者寫景的「神奇」之處,看作者如何巧妙點化使景物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3.深層次理解作者筆下江南冬景與江南人的關系,進而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
可以看出,以上三個目標也是圍繞三維目標設計,但卻緊扣寫景散文的特點,層層深入,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梯度。
再如平遙中學趙志剛老師教學《始得西山宴遊記》,教學目標定位為: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對古文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解釋。
2.積累重要文言詞語的特殊含義,能翻譯出特殊句式的意思。
3.用內容來解釋題目中的「始得」和「宴」的含義,並分析其意味。
簡略的三句話,體現了文言文教學既重「文」又重「言」的要求。
以上是高中教材目標設定舉例,再列舉兩個初中的例子:
一是介休教研室張蕊雲老師教學酈道元《三峽》的教學目標:
1.多形式朗讀課文,理解文意,欣賞三峽的壯麗風光。
2.品讀課文簡練生動的語言,學習動靜結合、張弛有度的寫法。
她設計的是誦讀教學目標,因此確定採用「多形式朗讀」的方式。
再看鄉寧二中王革妮老師《信客》的教學目標:
1.解讀「苦」和「信」,把握信客的人物形象,了解其職業特點和職業道德。
2.賞析課文質朴而典雅,精闢而暢達的語言。
3.對誠信有更深刻的認識,樹立誠信為本的做人理念。
這個目標通過對人物形象的了解,對語言的賞析,最終達到訓練思維、學習語言、正確做人的目的。
那麼,設計教學目標的依據是什麼?
第一,要認真研讀《語文課程標准》。義務教育階段既有總體目標,又有分學段目標;高中階段則是在總目標下,又分別對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設立了目標。這些都是我們應該認真研讀其精神,認真思考如何在教學中落實的。
第二,要明確教材結構和研讀文本。無論初中教材還是高中教材都有不同的版本,比如高中教材的蘇教版,必修課程五個模塊,每個模塊由四個專題組成,每個專題有主題,圍繞主題組織若干篇課文,且有學習方法提示,或「活動體驗」,或「問題探討」,或「文本研習」。專題內部層次性也非常明晰,作業設計和寫作又緊密結合了專題的內容和活動方式。
對文本要深入研習。盡管教學中可以根據實際選擇精讀、略讀或任意組合,但總要引導學生認真地研讀文本,因為沒有準確深入的理解,就不會有正確而有效的教學。很多專家已經有研讀文本的專著,比如錢理群先生的《名作重讀》,孫紹振先生的《名作細讀》等,都是我們研讀文本的好的範例。
當然,對文本,關鍵還要有我們自己的理解。比如必修二的《我與地壇》,陽泉一中張一鵬老師在教學設計前,首先對文本有了如下的理解:
學習本文,不僅要細心體會史鐵生對地壇獨特的審美描寫,體會他獨特的語言風格,注意情、景、理的高度和諧的融合,更要獲得一次生命和靈魂上的洗禮,理解作者對「死亡」的認識,體味作者對「生命」的珍愛。
對高一學生而言,這篇散文不太容易引發共鳴。原因有二:一是不會有史鐵生年輕時突然殘廢時苦痛的體驗,一是不會認真思索生命、甚至思索「死」。如何拉近史鐵生與學生的距離,如何讓學生更快地入境,是教師需要解決的頭等問題。
學習這篇課文,要使用「貼近文本、以文解文」的方法,從探討「我」的處境入手,弄清楚「我」與地壇的關系,進而探究「我」在地壇中獲得了哪些生命的啟迪。
第三,設定目標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生層次不一,面對他們該設定怎樣的教學目標?要考慮讓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桃子,這樣他就有了信心,太難,終究達不到目標,就會灰心;太易,也會對學習失去探究的興趣。班與班之間,學生基礎不一,應該根據實際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這樣,才能引領學生進入課堂教學和文本情景之中,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在學習中發揮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第四,設定目標要體現語文味。我們上的是語文課,文學作品可以有語文味,其他文體的課文也不例外。比如講語言運用,其中的修辭方法,如對偶句、比喻句、排比句等等,都可以選用精美的句子引入,從而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即使看起來學生寫不了,教起來不大容易的現代詩,也應該想方設法選擇恰當的突破口。我們常常說,有的課沒有語文味,除了教師的綜合素質存在欠缺,還有就是設計上出了問題。
說到底,最重要的還是對課堂上「過程與方法」的設計。
比如學習《江南的冬景》一課,王緯明老師首先運用了優美的語言進行課堂導入:
一縷清風,一片悠雲,一份隨意,感受夢里水鄉的風姿綽綽;一杯香茗,一窗碎月,一份閑心,細讀江南文化的古韻悠悠。對於我輩生活於北方的人來說,江南是一種魅惑,這種魅惑首先就體現在江南的四季。江南的四季各有風韻,今天,我們就走近江南作家郁達夫,來細加品味他筆下的《江南的冬景》。
第二步,引導學生從閱讀中讀出作者的感情;
第三步:解讀題目中的「江南」,讓學生明白這里的「江南」指哪裡,不指哪裡。
第四步:賞冬景,析手法。這是課堂學習的重點。
第五步:品情感,悟關系。這是學習的升華,從品析江南冬天的美景,上升到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的高度。
總結的話語也設計得很有韻味:
大自然給予人類的詩意是最繽紛多姿的。爛漫春光里有詩意,蕭瑟秋風中有詩意,夏日驕陽下有詩意,寒冬冰雪中也有詩意。只要你善於生活,你會在清晨的朝陽中發現詩意,你會在林中的鳥鳴中感受詩意,你會在楓葉飄飄中尋找詩意,你會在溪水潺潺中傾聽詩意……
這樣,過程與方法就顯得十分明晰。
當然,課堂有效的核心問題是要有落實的意識。
如何落實?先要注重課堂教學的環節。課堂學習效率低下是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效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課堂教學環節過於繁瑣。一節課,教師能組織學生把一兩個問題解決好就可以了,不必為面面俱到而處處淺嘗輒止。張一鵬老師上課常常只設計三個主問題,一些小的問題貫穿在主問題中解決,這樣,課堂環節非常明晰,重點自然會得到彰顯。
再就是引導學生動筆。課堂上的「動筆」,決不僅僅指聽講時記筆記,而是指學生在一定的思維過程中進行表達訓練,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增加思維量,便於教師發現問題後及時調整,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表達更具個性特點,能強化表達能力,也可以減少學生的課後作業,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動筆」的內容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記錄下老師、同學或自己的精彩表達,為了小組合作而提前寫出的內容,對課文或問題思考後整理出來的內容,課文學習中要求通過想像聯想續寫的內容,學習之後結合實際遷移表達的內容。比如學習了課文《最後一片常春藤葉》,要求寫出貝爾曼在狂風暴雨的夜晚畫常春藤葉的情景,再如鄉寧二中的學生學習了《濟南的冬天》之後,寫了鄉寧的冬天的短文。有個學生是這樣寫的:
鄉寧的冬天,和北方城市的冬天是一樣的:冷。
晚上,室外的溫度已經降到零下十幾度,滴水成冰。而室內的溫度卻很高,這樣窗玻璃上就會結上一層水汽。早上起來,這些水早已凍結成冰,組成了各種各樣的圖案:有樹葉狀的、有條紋狀的等。這些圖案組合在一起,還能形成圖畫呢!有的薄,有的厚,有的密,有的疏。遠看看不出什麼,可是如果仔細觀察,細細品味,還真是別有一番趣味呢。它就像薄薄的紗衣一樣,有的地方稍厚一點,有的地方薄,透過陽光可以折射出一片晶瑩的白光,往往每件衣服的質地也不相同,有的厚,用的是棉布,有的薄,用的是蠶絲。總之,它不單單是結在窗玻璃上的冰,它其實就是一件件藝術品,是大自然雕刻出的奇特的藝術品。
另一位學生的短文是:
走過春天,體味是潮氣;跑過夏天,感受是熱烈;賞過秋天,目睹的是蕭瑟;迎來冬天,滿懷欣喜。
一陣風吹過,興起了一層薄雪,那是大自然在翩翩起舞,是冬天的舞會開始了。一切都開始沸騰。
幾個孩子從屋子裡鑽出來。嬉笑著,打鬧著。吱吱的在雪地上映出可愛的腳印,把小手伸出來抓一把白雪,軟軟的,涼涼的忍不住嘗一點,孩子們真的努起小嘴用舌頭捲走了一點,覺得渾身舒服。看見一個小夥子,偷偷操起一團雪,准備扔,卻沒有防備一個雪球打在自己的臉上。於是打鬧聲更響了。回憶是幸福的溫馨的。
鄉寧的冬天美的純真,美得潔凈,美得白璧無瑕。
鄉寧的冬天真是太美了!
除了以上幾方面的內容,還可以寫出課堂學習中的疑問。課堂上的「寫」不能長篇宏論,不必佔用學生的專門時間。這個「寫」的目的是落實課堂學習的結果,強化思維、訓練表達、積累思想。強調課堂上的寫,決不是不要討論,不要發言,更不是說所有的問題都一定要動筆。而是一節課如果連一次有思維質量的「寫」都沒有,顯然是有些遺憾的。
最後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這里不包括課堂上簡短的紙筆答題測試,僅指教師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學生表現的評價,這個評價至關重要,一定要做到科學性、有效性。比如對學生無意識或模糊的理解要加以提點,使其清晰化;對學生表達不準確的回答,要引導其規范化;對學生忽略或者遺漏的地方及時提醒,引發其進一步的思考,以達到深入和成熟。
當然,要真正搞好課堂教學設計,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全方位地提高語文素養,最關鍵的還是教師的成長和教師的素養。如果大多數語文老師都能成為王棟生老師所說的「思想者」「學習者」「實踐家」和「寫作者」,我們的語文教育就有了希望。
F.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在新課程改革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小學語文教師認識到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內中的主體地位,他們容越來越重視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並不斷嘗試著為學生創設一個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課堂教學情境,從而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能力。
G. 中學生在課堂的主要表現怎麼寫
理想的課堂是什麼樣的呢?這是一個教師必須不斷地去追問的問題,就象一個人一生中要不斷地去追問人為什麼要活著一樣,不去追問人為什麼活著,並不影響我們活著,但卻影響我們活著的質量與品位。這些年來通過學習、思考、研究我們認為理想的課堂是富有生命力的課堂,主要應體現五個特徵。1、是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環境。2、是協調地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3、建立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使學生主動的富有個性地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4、讓課堂回歸自然、回歸社會、回歸實踐。5、師生在課堂生活中共同成長、發展。這五個主要特徵體現了我們對教育的獨特思考與理解,以及我們獨特的教育價值取向。我們把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環境作為第一個基本特徵,那不僅僅是因為,它是激活學生思維,高效地開展教學的前提,更是因為它還是學生心靈舒展、健康成長的基礎。記得六年前,有一位家長來學校向我反映情況,他說了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他說:「孩子知識沒有學好,今後還可以再學,如果孩子的心靈受到傷害、人格扭曲了,那將是一生都無法彌補與挽回的。」他的話引起了我對教育的重新審視與深深的思考,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更不是生命的壓抑,而應是智慧的啟迪,生命個性的張揚。就是在那一刻,我堅定了一定要在包鋼實驗一小建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的決心。為此,我們早在98年提出了「五帶進」,即把微笑帶進課堂,把趣味帶進課堂,把現代教育技術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把音樂帶進課堂。我們把學生對一個老師的喜歡度作為評價一個教師的重內容之一,每學期堅持測評。我們還通過構建學習化學校,重建校園文化,從根本上、深層面轉變教師的思想觀念,讓教師從心底里尊重熱愛學生。目的就是創建一種學生喜歡、充滿思維活力和創造精神的課堂環境。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教育的全部意蘊幾乎都蘊含在師生關系中。在第二個特徵中,我們強調協調二字。這意味著我們既反對那種只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忽視過程與方法、態度、情感、價值觀培養的做法;也反對注重了過程與方法、或態度、情感、價值觀,而忽視扎扎實實的基本知識學習與基本技能訓練的做法。我們認為:兒童的成長既是知識積累的過程,也是喜、怒、哀、樂等情感體驗不斷成長和發展的歷程。 知情意行的和諧統一才組成一個完整和諧的人。三維目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可割裂、相互依存、相輔相成。教師要善於發掘教材中蘊含的三維目標,在學生親歷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增長知識,學會方法,提高能力,養成習慣,同時在師生與文本的真情對話、智慧碰撞、充分交流中得到思想、感情、精神的滋養。第三個主要特徵中,我們強調兩點:一是充分調動發揮主體精神,二是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不僅是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應是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我們要變單一的接受性學習為現代學習方式,即以弘揚人的主體性為宗旨,以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有多種具體方式構成的多維度、具有不同層次結構的開放系統。應體現以下三個本質特徵:1、主動性。表現為「我要學」。2、獨立性。表現為「我能學」。學習過程是學生爭取獨立和日益獨立的過程。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積極鼓勵並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獨立學習,從而發揮學生的獨立性、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3、問題性。問題是思維方法、知識積累和發展的邏輯力量,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我們一方面要通過問題來學習,把問題看作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中的主線;另一方面特別要注重問題意識的培養,鼓勵學生敢於質疑書本、質疑教師,質疑權威。有人認為新課程要求的學習方式是自主探究合作,所以有的教師課堂上不敢講了,不管教學的內容是不是適合探究、合作,都去探究合作,為了探究而探究、為了合作而合作,缺乏全面系統辯證的哲學思想,本末倒置,非此即彼。我們認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學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始終要堅持形式為內容服務的思想,要根據學習的內容,選擇恰當靈活的教學方式,改變過去那種單一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突出師生主體精神的多樣化包括接受式的學習方式體系。我們把學習方式作為理想課堂的主要特徵,是因為學習方式的轉變說到底是生存方式的轉變,它不僅影響學習效果,而且影響學生一生的生存與發展。我們這個民族中許多人習慣依賴被動,缺乏獨立主動的精神;習慣迷信權威,缺乏思考創新;性格內斂,缺乏自我表現,總是等別人的安排,等領導的指示,缺乏自主發展的意識,這些都不能不說與我們的教育長期以單一的接受式教學有關。兒童、青少年時期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時期,我們一定要站在為學生一生負責的高度,下大力氣轉變單一的接受式學習的局面。我們把走進自然、社會、實踐作為理想課堂的第四個主要特徵是因為:大自然是知識取之不竭的源泉,是發展智力的學校,也是豐富精神世界的學校。只有走向自然、生活、社會、實踐並與之結合的知識,才是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的知識。也只有運用於實踐的知識,才是最有魅力、最有生命力的知識。這既是一個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問題,也是一個教學方式的問題總之,富有生命力的課堂應是學生扎扎實實學習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的課堂,是師生主體精神充分發揮的課堂;是師生文本間智慧碰撞、情感交流、思想對話的課堂;是師生個性張揚創造力不斷生成的課堂…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還必須不斷地去追問:我們如何才能到達理想的課堂?課堂教學改革的活力,在於更新觀念,創建不斷學習、不斷實踐、自我反思、合作共創的教師文化.作為一名教師,讓學習、實踐、反思、創新成為我們的職業生活方式,是我們提高課堂教學生活質量,實現專業成長與發展有效途徑。這些年來,我們的具體做法是:學、做、說、寫。「學」就是確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和不學習就不能進步,不進則退,退則意味著淘汰的危機感,以及只爭朝夕的緊迫感,積極開展自我更新學習,同行互助學習,專家引導學習。「做」:就是把自己學到的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識積極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改變自己的言行,哪怕是一句話,一個行為。比如說:在小學的課堂上,教師提問,沒等出口,許多學生就舉起了小手,這是一個非常司空見慣的現象,大家都習以為常、熟視無睹,被大家認為是學生積極思維的表現,為此很少人思考它,任其發展,在趙國英老師的課堂上,我們就看到了一些變化,當孩子們舉起小手急於回答時:她引導到:同學們積極舉手回答問題這很好,但我們還要認真思考好這個問題,一要思考老師問的是什麼問題,我如何作答,二要思考還有沒有其他做法與答案,我們既要比誰思考的快,還要比誰思考的准確、思考的多、思考的全面。微小的變化體現了教師對學生思維習慣與方式的關注,如果我們不去關注它,長期以來就養成學生不深入思考、浮躁毛糙淺薄、沉不下心來,只為了回答問題而回答問題,而不是深入探究問題的習慣與毛病,影響學生的一生。新理念就是要體現在教師言行的細微之處的。學是為了做,學做一定要結合,才能引起我們進一步學習的樂趣與積極性。「說」就是要把自己學到的理論、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做法說出來,與同行、與專家、領導交流,在說中梳理、提煉自己的思路,在交流與碰撞中矯正、補充、豐富、完善自己的思想與實踐,實現經驗、思想、成果的共享,從而共同進步、共同成長。在「說」中一定要克服羞卻與保守思想,不管對與錯,多與少,交流就有收獲。「寫」:就是把自己的實踐、思想、成功、遺憾、問題、困惑寫出來,寫教學案例,日記、隨筆、反思。教師說與寫的過程就是把自己作為研究對象, 用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剖析、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與實踐的過程,也是從個體的勞動中走出來,與同伴共同進行專業研究合作的過程,還是不斷地梳理、提煉、升華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實踐使自己變得更加理性的過程。長期堅持,日積月累,功效無量。我們學校開展的「課例研究」教研組教研,「科研——課改——培訓」三位一體的教師行動研究,構建學習化學校等活動就是要盡力為教師發展營造一種學習研究探索的、支持的環境,構築一種平台,建立一種機制,形成一種文化。教師本人也要積極地改變自己的職業生活方式,主動地參與到「學」「做」「說」「寫」的活動中去,主動地公開自己的教學,實踐證明,在我校誰公開的教學多,誰與同行夥伴交流的機會就多,誰受到的指導啟發就多,誰就進步發展的快。我們要在學校形成中心學習研究團隊,還要在年級組、教研組形成學習教研團隊,趙國英帶領的二年級數學教研組就是一個教研團隊的典範,她們從每單元中選出一個重點課,先集體解讀教材,分析學生、確立目標、研究教學策略、然後確定教學方案,由一位教師執教,全組成員聽課後,集體分析反思,再確定教學方案,特別是他們還通過電子郵箱,進行交流,年輕教師李愛琴、王麗勤奮鑽研,提前把單元重點教案或組內研究好的課例發到趙老師的郵箱中,趙老師作出點評指導,形成了良好的同伴學習交流研究團隊。這樣的團隊象雨後春筍正在我校形成。它必將帶來我校教師職業生活方式、教師文化、以及課堂生活的重大變化和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