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課文【清明上河圖】的解說詞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篇說明文,比較詳盡地評介了我國古代一幅極其珍貴的繪畫作品的內容、特點及其重要價值。
課文有六個自然段,講了三層意思。開頭部分的一句話,主要講《清明上河圖》的藝術價值,即它不僅是我國古代繪畫中極珍貴的代表作,而且是世界藝術長河中的珍貴文化遺產。隨後介紹了這幅作品的作者、歷史背景和主要內容,並分三個部分詳盡地描述了這幅畫的具體內容。最後概括了這幅畫的特點,並對它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作了高度的評價。全文結構緊湊,語言生動精練,第二至四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按觀察順序用狀物的寫法,寫得具體、細致,栩栩如生。在文字表達方面,與《世紀寶鼎》有相同的長處,而本課在介紹這幅名畫時,使用了更多用於描述的詞語。
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一點我國古代藝術的成就;二是培養學生閱讀這類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的能力。
學習要點:
1.學習課文,了解《清明上河圖》的畫面內容及其特點,體會它的藝術成就和史料價值。
2.朗讀課文。
文章結構:
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講《清明上河圖》的藝術成就。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具體介紹了《清明上河圖》的畫面內容及其特點。
第三段(第6自然段):講了《清明上河圖》不但在繪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文章導讀:
在我國燦爛的藝術瑰寶中,《清明上河圖》是一顆璀璨的明珠。這篇課文具體介紹了畫面內容及其突出特點,說明《清明上河圖》不但在繪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詞語注釋
掩映:彼此遮掩而相互襯托。
阡陌:田地中間縱橫交錯的小路。
車水馬龍:車子像水流那樣,馬連成了一條長龍。形容車馬來往不絕,繁華熱鬧的景象。
人聲鼎沸:形容人聲喧鬧、嘈雜,像水在鼎里沸騰那樣。
鱗次櫛比:像魚鱗或梳子的齒那樣,挨個地排列著。常用以形容房屋或船隻密集。
摩肩接踵:肩挨肩,腳碰腳。形容人多擁擠。
熙熙攘攘:形容人來人往,十分熱鬧擁擠的景象。
戛然而止:形容聲音突然中止。
惟妙惟肖:形容刻畫或描摹得非常逼真。
風俗: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的總和。
風俗畫:用當時社會風俗及日常生活做題材的繪畫。
參差:長短、高低、大小不齊。
巍峨:形容山或建築物的高大雄偉。
錯落:交錯紛雜。
茶肆:茶館。
宛若:好像。
宅第:多指較大的住宅。
市招:指店鋪門前掛的幌子。
士農工商:士,指讀書人;農,指農民;工,指手工業者;商,指商人。泛指各行各業的人。
鳥瞰:從高處俯視地面景物。
詞語積累
一、近義詞
惟妙惟肖——活靈活現 熙熙攘攘——熙來攘往
鳥瞰一一俯瞰 錯落——參差 珍貴——寶貴
二、反義詞
人聲鼎沸——鴉雀無聲 一絲不苟——馬馬虎虎
熙熙攘攘——冷冷清清
句段賞析
1.這里酒樓茶肆、宅第店鋪鱗次櫛比,貨物五光十色、種類繁多,市招高掛,買賣興隆。街市上,士農工商,男女老幼,騎馬的,乘轎的,購物的,叫賣的,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真可謂「百家藝技向春售,千里農商日晝」,好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
這段話寫了《清明上河圖》第三部分描繪的景象,畫家、作者都以神來之筆給觀眾、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2.這件作品不僅在我國繪畫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因為它深入細致地描繪了當時的風俗人情、橋梁建築、道路交通、人際關系等,還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成為研究我國宋代社會各方面情況的極其珍貴的形象資料。
這段話概括出了《清明上河圖》的藝術成就和史料價值。
3.穿過十字路口,再往前行,可是汴京的皇宮重地?
這句話採用疑問的手法,既點明了作者心中的疑問,也點出了讀者心中的疑問,給讀者以想像的餘地4.《清明上河圖》是我國古代繪畫中極其珍貴的代表作品,在世界藝術長廊中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這句話領起全文,是全文的中心句。不僅介紹了這幅畫在我國古代繪畫中的地位,也說出了它在世界藝術界的地位,與最後一段遙相呼應。
寫作特點:
全文採用「總——分——總」的結構,條理清晰,像一位解說員娓娓道來,使讀者對《清明上河圖》有了深刻的了解。
中心思想:本文介紹了《清明上河圖》的畫面內容,說明其不但在繪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體現了我國光輝燦爛的文化歷史。
2. 語文課文《清明上河圖》預習
大家應該都還想知道文章採用了什麼的結構進行描述吧?因為我想問的是,這個展開卻看到了這個問題,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我知道是「總-分-總」的結構,快去寫吧!
3. 語文《清明上河圖》這篇課文,出自人教版還是其他版本
語文《清明上河圖》這篇課文,出自人教版還有鄂教版。
簡介:
《清明上河圖》是我國古代繪畫中極其珍貴的代表作品,在世界藝術長廊中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清明上河圖》是宋代畫家張擇端的作品。這是一幅表現北宋都城汴梁(進河南開封)和汴河兩岸清明時節風俗世情的長卷。畫面的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描繪市郊的景象。初春的清晨薄霧尚未散盡,一片枝芽萌動的小樹林,數間農舍掩映其中,農田出綠,阡陌縱橫,趕集的人們和馱運貨物的騾馬從條條道路向城裡進發。在汴河碼頭停泊著數條大船,其中有一條裝滿了糧食,一些人正在忙著搬運。
順著波光粼粼的汴河展卷看去,畫面進入第二部分。屋宇錯落,古柳參差,臨河的茶肆之中,擺著桌凳。河中船隻往來不斷。一座精緻的拱橋,宛若飛虹,溝通兩岸。行人眾多,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一艘木船正要穿過拱橋,桅桿已經放倒,船工握篙盤索。橋上橋下,許多行人駐足觀看。從人們張嘴揮臂的動作中,似乎聽到了船工們吆喝的號子聲和眾人的喝彩聲。
下橋穿街,走過一座巍峨的城門樓,便來到最繁華的街市。這是第三部分描繪的景象,這里酒樓茶肆,宅第店鋪鱗次櫛比,貨物五光十色,種類繁多,市招高掛,買賣興隆。街市上,士農工商,男女老幼,騎馬的乘轎的,購物的,叫賣的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真可謂"百家藝技向春售,千里農商喧日晝",好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穿過十字路口,再往前行,可是汴京的皇宮重地?畫面到此戛然而止,給觀眾留下想像的餘地。
4. 介紹清明上河圖的課文在人教版的哪個年級
三年級下冊一幅名揚中外的畫
5. 清明上河圖 六年級課文內容
《清明上河圖》教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中想像,感悟古畫《清明上河圖》內容、特點。
3、學習專題研究,了解古畫《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
教學重點
感悟古畫《清明上河圖》的內容、特點。
教學准備
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古畫《清明上河圖》的印刷品(包括郵票)和光碟,有條件的可要求上網。教師准備有關掛圖,有條件的應准備光碟或製作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也可用1課時,詳見後面的說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導語:在我國燦爛的藝術瑰寶中,《清明上河圖》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有人稱它為我國宋代的小網路全書。這幅圖到底畫了些什麼?有些什麼特點?《清明上河圖》這篇課文作了具體的介紹。課文文筆優美,描寫生動,大家一定會喜歡的。
二、 快速閱讀,整體感知
教師要求學生根據「閱讀提示」,帶著問題快速閱讀,找到問題答案,然後小組交流。問題是:這幅畫到底畫了些什麼?它有些什麼特點?
(答案要點:這幅畫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繪市郊景象,第二部分描寫繁忙的汴河碼頭,第三部分描寫熱鬧的街市。繪畫的規模宏大,場面繁雜,而且狀物畫人,筆筆精到,一絲不苟,達到生動明確,惟妙惟肖的境界。)
三、 賞讀,展開想像
教師:(張貼掛圖或播放光碟《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圖美,文也美,課文生動地表達了畫面的內容,請同學們再讀課文,一邊讀課文,一邊看圖畫,並隨著課文展開想像,盡情地欣賞《清明上河圖》中的美麗風光。
學生讀文、看圖、想像。
四、 美讀,表達情感
教師:我們要通過朗讀,把《清明上河圖》的美表達出來,你最喜歡圖的哪一部分,就讀哪一部分的文字,先自己讀,然後讀給其他同學聽。
(朗讀「市郊景象」這部分內容,開始時語調宜舒緩;朗讀「汴河兩岸」語氣漸趨熱烈;「繁華街市」更為熱烈。)
第二課時
五、 尾段導入,了解專題
教師:課文最後一段點明了《清明上河圖》的學術意義,不僅在我國繪畫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請同學們把課文最後一段讀一讀,想想這幅圖畫在哪些方面,為研究我國宋代社會各方面情況提供了有價值的形象資料。
學生讀書、思考。
六、小組合作,探究專題
教師:接下來分小組學習,每個小組自定一個專題,如「風俗人情」,又如「橋梁建築」「道路交通」「人際關系」等,然後從畫圖上認真地查找,用心分析畫圖上的內容,把符合專題的內容一一找出來。
學生看老師播放的光碟或從畫圖上查找。有條件的可指導學生上網查找。
七、班上交流,適時指點
班上匯報時,老師要給予適當指點,特別是學生容易忽視的部分,老師要給予補充;,學生分析判斷錯的,老師要予以糾正。
風俗人情:一是游戲活動,有野台戲、耍猴戲、僧侶拳擊、說書、走鋼絲走繩、打花鼓、和尚雜耍、鬥百草、傀儡戲、相朴等;二是清明活動,如打鞦韆、放斷鳶、插柳、春遊野宴、掃墓、軍中射柳;市招類,如特別標志(酒簾、飯鋪晃子、接骨店、香蠟鋪、筆墨店、鞋店、雜貨店),又如飲食類市招(官鹽、糖房、糟熏海味、蜜餞、羊肉、茶點、小吃店),又如公家機關市招(官廳、狀元府)。
橋梁建築:茅屋、瓦屋、華屋、殿宇、廟、攤子、戰台、橋(八字型、拱型、平板硬橋)、牆、牌坊。
道路交通:船(帆船、畫舫、遊艇、木筏、渡船、官船);車(獨輪車、雙輪車、四輪車);轎子(二人小轎、花轎、駁轎、官轎);駱駝。
人際關系:做生意的商賈,騎馬的官吏,看街景的士紳,叫賣的小販,乘坐轎子的大家眷屬,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問路的外鄉遊客,聽說書的街巷小兒,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
八、獨立構思,撰寫專題報告
以《<清明上河圖>中的風俗人情者》或《<清明上河圖>國的橋梁建築者》,或……,寫一篇專題研究報告。
6. 有關《清明上河圖》課文的問題
清明上河圖詳細介紹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
作者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宋徽宗時為宮廷畫家。少年時到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游學,後習繪畫,尤喜畫舟車、市橋、郭徑,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的代表作,曾經為北宋宣和內府所收藏。絹本、淡設色,高24.8厘米,長528.7厘米,原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采 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隻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麼。船里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里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葯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綵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橋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都認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後來的摹本或偽托張擇端的臆造本。
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的畫卷本幅上,並無畫家本人的款印,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是根據畫幅後面跋文中金代張著的一段題記。張著的題記也僅寥寥數語:"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幼讀書,游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不過,張擇端的姓名並未見於北宋後期成書的《宣和畫譜》,有人推測說,可能他進入畫院時間較晚,編著者還來不及將其收編書中。
《清明上河圖》在細節描繪上有著巨大的藝術魅力! 臨摹畫製作精美,也是一種商業藝術,它更是你收藏,贈給親朋好友的絕佳藝術禮品!
7. 課文清明上河圖全文
清明上河圖
王心祺
宋初以來,隨著工商業的萌芽。出現了城市集鎮,逐漸形成了市民階層。由於經濟的發展,促使文藝作相適應的變革,迎合小生產者意趣的通俗文藝蓬勃興起。在繪畫領域,突出的標志是出現了以世俗生活為中心內容的風俗畫,佳作層出,影響非凡。其中,最傑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一幀高24.8厘米、橫528厘米的絹本設色長卷。因為畫中所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梁(今開封)和汴河兩岸清明時節的市俗人事,故名。畫家張擇端,年輕時曾游學於汴京,對這里的風土人情深有所知,再說他習畫後,又嗜作舟車、市橋和城郭之屬,所以畫中的人和物雖為數繁多,仍被他描寫得意態生動,毫發無憾,不愧為稀世珍品。
《清明上河圖》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從總體來看,它可以分為郊野、汴河和街市三大段。首段描寫城郊農村清明時節的田野景色:疏林薄霧掩映著農舍酒家,阡陌縱橫,田畝井然,農民正耕作於田間;幾匹馱炭的毛驢緩行於綠陰深處;村頭大道上,一隊人員肩挑背負,護擁著一騎馬者和一乘轎者,轎頂上還插滿了楊柳雜花,似名門豪富踏青掃墓歸來,正匆匆地向城內進發。通過環境和人物的點染,對時間、地點和習俗,作了簡明的交代,為全圖展開了序幕。中段以拱橋為中心,描繪了汴河兩岸繁華而又閑適的景象:這個臨近京城的水陸碼頭,有一座巨大的拱橋橫跨兩岸。這座結構新穎、形式優美,「以巨大虛架,飾以丹艧(紅色的船。艧,船),宛如飛虹」的拱橋,也有人稱它為「虹橋」,成了本段畫面的主體。此處,陸上車馬喧闐,河中舳艫相接,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呈現出「最盛節日」里,「都城人出郊」,「拜掃新墳」,「四野如市」的盛況(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而拱橋的南端,新柳吐絮,屋宇錯落,臨河的酒樓茶肆里,遊客們或閑談於席間,或憑眺於窗檯,洋溢著一種鬧中取靜的閑暇意趣。無疑,這一段是全圖的中心點。後段描寫汴梁街市的實況。這個宋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城市,官府之衙,市廛(商店集中的地方)之居,商鋪店坊,鱗次櫛比(像魚鱗和梳子的齒那樣排列著,形容房屋等密集),甚是可觀。至於人馬喧囂,車轎穿梭的熱鬧場面,更是繪聲繪色地躍然絹素,都得到了生動細致的表現。正是這番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百貨具陳、百態具備的情景,把北宋末期工商業發達的面貌,以及隱藏在這種繁華景象背後的那種有閑者酒樓歡宴,勞苦者辛勤操作的貧富差別,表現得淋漓盡致。《清明上河圖》通過由上述三段內容所組成的統一畫面,從商業、交通漕運、建築等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地再現了12世紀我國都市社會的生活面貌,反映了那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風俗習尚,從而構成了一件內容極為豐富、完整的藝術晶,為後人研究宋代繪畫,考據宋代社會,提供了一件具有綜合性價值的形象化資料。
《清明上河圖》作為古代現實主義的藝術傑作,在藝術技巧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全圖從遠郊河野一直寫到城郭街市,場面雖然繁復,中心環節卻很突出。情節連綿不斷,有移步易景的清新境界,卻無割裂紛亂的鬆散形跡。樓台樹木橫列於近處,河道原野延伸至天邊,既可鳥瞰(從高處往下看)繁華熱鬧的街市,又能極目幽靜廣闊的鄉間,成功地設置了「全方位」的立體布局。大則樓船人馬,小則器皿花鳥,筆畫相准,輕重均衡。筆調樸素平實,無絲毫呆板滯硬。總之,整個畫面人和物的遠近、疏密、動靜、繁簡,都通過畫家的傳神之筆,被運籌得周密妥帖,准確別致,具有長而不冗,繁而不雜,緊湊嚴密,起伏有節的藝術節奏感,充滿了「方寸之內,體百里之回」的宏偉氣派,顯示了畫家在運思立意過程中,概括生活和煉取素材的高度藝術才能,以及在章法和透視處理上,不受固定視點限制,充分運用「散點透視」的嫻熟技藝。尤其是在人物刻畫和景物描寫方面,本圖達到了神形畢肖、生動准確的藝術效果。全圖共畫了仕、農、商、醫、卜、僧、道、胥吏、婦女、篙師、纜夫等不同階層的人物五百五十餘位,他們有趕集的,有買賣的,有閑逛的,有飲酒的,有聚談的,有推舟的,有乘轎的,有騎馬的,等等,神情各異,姿色不同。另外,還畫了驢、馬、牛、騾、駱駝等各類牲畜五六十匹,不同類型的車轎二十餘件,大小船隻二十餘艘,樓屋農舍三十餘幢。無論是寫人狀物,都求一絲不苟於浩大篇幅之中,使每個人物,每個細節,每種物象,都合乎生活規律。特別是對橋頭鬧市那種沸騰場面的描寫,畫家摒棄了一般的寫生手法,以選取典型事例的概括描繪來實現。請看橋面上的那番情景:一位官員騎馬從北端過橋,走到橋面的頂段,適巧和一頂由南端上橋的轎子相遇。這一意外的狹路相逢,迫使騎者的一位隨從迅速勒住了韁繩,而另一隨從急忙伸手招呼行人迴避,那匹大馬則被這一「急剎車」弄得進退兩難,無所適從。轎夫們由於一時驚慌,雖奮力支撐,卻亂了陣腳。這時,狹窄而又擁擠的橋面上,出現了「交通阻塞」。這種場面描寫,不僅突出地表現了拱橋上下的熱鬧情景,而且豐富了畫面的情節性意趣,令人愛看。畫大場面如此生動,畫小細節也不遜色。例如那位拉著車子從橋上下行的農民,由於下坡的慣性力作用,車子飛速下滑,這使他不得不用力把著車桿,彎腰弓背,叉開兩腿,以保持獨輪車的平衡。那頭毛驢則無需著力了,它拖著鬆弛的繩套,扭頭歪腦,漫不經心,似乎想趁機覓撿一草片葉的食物。可以想像,這種真實感人的場面和細節描寫,倘若不是對生活現象觀察得細致入微,理解得深入透徹,是難以奏效的。這正是這件藝術品歷久不衰的基礎。除此以外,本圖在筆墨技法上,兼取了「界畫」工緻准確和「寫意畫」淋漓活潑的長處,以工帶寫,以寫潤工,使其具備典雅堂皇、神韻畢肖的特色,形成了與畫壇大家王詵、郭熙、李唐等異樣的風格,別成家數,自具面貌,也甚為時人所重。
最後,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清明上河圖》和不少古代名畫一樣,有著輾轉流傳,倖免於難的命運。從畫面上張著、楊准、劉漢、李祁、吳寬、陸完、李東陽、張公葯、王殉、張世積、馮保等各家的題詩和跋,以及累累的鑒藏印來看,說明本圖自宋以來,經歷了不少公私鑒藏家之手。大約在清仁宗嘉慶四年(1799年)流入清宮內府。1911年,溥儀將此圖運到天津。偽滿洲國成立,這件作品又被帶到長春的偽宮。抗戰勝利,溥儀想把這件珍品帶走,因來不及,被棄之於機場,幸被我人民解放軍所獲。從此以後,這件歷經滄桑的藝術珍寶才歸於人民,現由故宮博物院珍藏,每歲陳列,既償觀者眼福,又供學者參研,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
8. 清明上河圖的課文內容
宋初以來,隨著工商業的萌芽。出現了城市集鎮,逐漸形成了市民階層。由於經濟的發展,促使文藝作相適應的變革,迎合小生產者意趣的通俗文藝蓬勃興起。在繪畫領域,突出的標志是出現了以世俗生活為中心內容的風俗畫,佳作層出,影響非凡。其中,最傑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一幀高24.8厘米、橫528厘米的絹本設色長卷。因為畫中所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梁(今開封)和汴河兩岸清明時節的市俗人事,故名。畫家張擇端,年輕時曾游學於汴京,對這里的風土人情深有所知,再說他習畫後,又嗜作舟車、市橋和城郭之屬,所以畫中的人和物雖為數繁多,仍被他描寫得意態生動,毫發無憾,不愧為稀世珍品。
《清明上河圖》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從總體來看,它可以分為郊野、汴河和街市三大段。首段描寫城郊農村清明時節的田野景色:疏林薄霧掩映著農舍酒家,阡陌縱橫,田畝井然,農民正耕作於田間;幾匹馱炭的毛驢緩行於綠陰深處;村頭大道上,一隊人員肩挑背負,護擁著一騎馬者和一乘轎者,轎頂上還插滿了楊柳雜花,似名門豪富踏青掃墓歸來,正匆匆地向城內進發。通過環境和人物的點染,對時間、地點和習俗,作了簡明的交代,為全圖展開了序幕。中段以拱橋為中心,描繪了汴河兩岸繁華而又閑適的景象:這個臨近京城的水陸碼頭,有一座巨大的拱橋橫跨兩岸。這座結構新穎、形式優美,「以巨大虛架,飾以丹艧(紅色的船。艧,船),宛如飛虹」的拱橋,也有人稱它為「虹橋」,成了本段畫面的主體。此處,陸上車馬喧闐,河中舳艫相接,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呈現出「最盛節日」里,「都城人出郊」,「拜掃新墳」,「四野如市」的盛況(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而拱橋的南端,新柳吐絮,屋宇錯落,臨河的酒樓茶肆里,遊客們或閑談於席間,或憑眺於窗檯,洋溢著一種鬧中取靜的閑暇意趣。無疑,這一段是全圖的中心點。後段描寫汴梁街市的實況。這個宋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城市,官府之衙,市廛(商店集中的地方)之居,商鋪店坊,鱗次櫛比(像魚鱗和梳子的齒那樣排列著,形容房屋等密集),甚是可觀。至於人馬喧囂,車轎穿梭的熱鬧場面,更是繪聲繪色地躍然絹素,都得到了生動細致的表現。正是這番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百貨具陳、百態具備的情景,把北宋末期工商業發達的面貌,以及隱藏在這種繁華景象背後的那種有閑者酒樓歡宴,勞苦者辛勤操作的貧富差別,表現得淋漓盡致。《清明上河圖》通過由上述三段內容所組成的統一畫面,從商業、交通漕運、建築等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地再現了12世紀我國都市社會的生活面貌,反映了那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風俗習尚,從而構成了一件內容極為豐富、完整的藝術晶,為後人研究宋代繪畫,考據宋代社會,提供了一件具有綜合性價值的形象化資料。
《清明上河圖》作為古代現實主義的藝術傑作,在藝術技巧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全圖從遠郊河野一直寫到城郭街市,場面雖然繁復,中心環節卻很突出。情節連綿不斷,有移步易景的清新境界,卻無割裂紛亂的鬆散形跡。樓台樹木橫列於近處,河道原野延伸至天邊,既可鳥瞰(從高處往下看)繁華熱鬧的街市,又能極目幽靜廣闊的鄉間,成功地設置了「全方位」的立體布局。大則樓船人馬,小則器皿花鳥,筆畫相准,輕重均衡。筆調樸素平實,無絲毫呆板滯硬。總之,整個畫面人和物的遠近、疏密、動靜、繁簡,都通過畫家的傳神之筆,被運籌得周密妥帖,准確別致,具有長而不冗,繁而不雜,緊湊嚴密,起伏有節的藝術節奏感,充滿了「方寸之內,體百里之回」的宏偉氣派,顯示了畫家在運思立意過程中,概括生活和煉取素材的高度藝術才能,以及在章法和透視處理上,不受固定視點限制,充分運用「散點透視」的嫻熟技藝。尤其是在人物刻畫和景物描寫方面,本圖達到了神形畢肖、生動准確的藝術效果。全圖共畫了仕、農、商、醫、卜、僧、道、胥吏、婦女、篙師、纜夫等不同階層的人物五百五十餘位,他們有趕集的,有買賣的,有閑逛的,有飲酒的,有聚談的,有推舟的,有乘轎的,有騎馬的,等等,神情各異,姿色不同。另外,還畫了驢、馬、牛、騾、駱駝等各類牲畜五六十匹,不同類型的車轎二十餘件,大小船隻二十餘艘,樓屋農舍三十餘幢。無論是寫人狀物,都求一絲不苟於浩大篇幅之中,使每個人物,每個細節,每種物象,都合乎生活規律。特別是對橋頭鬧市那種沸騰場面的描寫,畫家摒棄了一般的寫生手法,以選取典型事例的概括描繪來實現。請看橋面上的那番情景:一位官員騎馬從北端過橋,走到橋面的頂段,適巧和一頂由南端上橋的轎子相遇。這一意外的狹路相逢,迫使騎者的一位隨從迅速勒住了韁繩,而另一隨從急忙伸手招呼行人迴避,那匹大馬則被這一「急剎車」弄得進退兩難,無所適從。轎夫們由於一時驚慌,雖奮力支撐,卻亂了陣腳。這時,狹窄而又擁擠的橋面上,出現了「交通阻塞」。這種場面描寫,不僅突出地表現了拱橋上下的熱鬧情景,而且豐富了畫面的情節性意趣,令人愛看。畫大場面如此生動,畫小細節也不遜色。例如那位拉著車子從橋上下行的農民,由於下坡的慣性力作用,車子飛速下滑,這使他不得不用力把著車桿,彎腰弓背,叉開兩腿,以保持獨輪車的平衡。那頭毛驢則無需著力了,它拖著鬆弛的繩套,扭頭歪腦,漫不經心,似乎想趁機覓撿一草片葉的食物。可以想像,這種真實感人的場面和細節描寫,倘若不是對生活現象觀察得細致入微,理解得深入透徹,是難以奏效的。這正是這件藝術品歷久不衰的基礎。除此以外,本圖在筆墨技法上,兼取了「界畫」工緻准確和「寫意畫」淋漓活潑的長處,以工帶寫,以寫潤工,使其具備典雅堂皇、神韻畢肖的特色,形成了與畫壇大家王詵、郭熙、李唐等異樣的風格,別成家數,自具面貌,也甚為時人所重。
最後,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清明上河圖》和不少古代名畫一樣,有著輾轉流傳,倖免於難的命運。從畫面上張著、楊准、劉漢、李祁、吳寬、陸完、李東陽、張公葯、王殉、張世積、馮保等各家的題詩和跋,以及累累的鑒藏印來看,說明本圖自宋以來,經歷了不少公私鑒藏家之手。大約在清仁宗嘉慶四年(1799年)流入清宮內府。1911年,溥儀將此圖運到天津。偽滿洲國成立,這件作品又被帶到長春的偽宮。抗戰勝利,溥儀想把這件珍品帶走,因來不及,被棄之於機場,幸被我人民解放軍所獲。從此以後,這件歷經滄桑的藝術珍寶才歸於人民,現由故宮博物院珍藏,每歲陳列,既償觀者眼福,又供學者參研,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
9. 《清明上河圖》教師用書
不好意思,只找著了教案
小學六年級語文《 清明上河圖 》教案
(一)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讀中想像,感悟古畫《清明上河圖》的內容、特點,了解古畫《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正確讀寫下列生字詞。
汴梁、萌動、阡陌縱橫、古柳參差、吆喝、握篙盤索、鱗次櫛比、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戛然而止、鳥瞰、惟妙惟肖
2.指讀課文
讀前設問:課文都描繪了哪些地方的景象?
(板書:市郊、田野、汴河、兩岸、街市)
(三)自讀課文,領悟特點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讀前設問:這幅畫都畫了什麼?有什麼特點?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2.讀後明確:
①市郊、田野:薄霧、樹林、農舍、農田、趕集的人們,運貨的騾馬、大船。景物清新,富有活力。
②汴河兩岸:畫了屋宇、古柳、茶肆、船隻、拱橋、車馬、行人及船工。一派繁忙喧鬧景象。
③街市:酒樓茶肆、宅第店鋪、貨物、市招、士農工商。一派繁榮昌盛景象。
3.設問:「百家藝技向春售,千里農商喧日晝。」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表現了什麼?
明確:春日中,各種各樣的巧手造出產品在出售,從很遠很遠地方趕來的農人、商販日夜在這里交易。表現了汴梁城市場繁榮、人民豐衣足食。充分表達了作者喜悅之情,贊美之意。
4.朗讀練習。
讀2、3、4自然段。(讀出各自特點,飽含作者贊美之情。)
5.圖畫中畫了這么多內容,它究竟是什麼樣呢?讀第5自然段,了解圖的整體特點。從哪兒可以看出「這充分表現了畫家概括生活、提煉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繪畫技藝的高超」?交流:(以鳥瞰方式構圖,圖長且窄;人和物眾多;筆筆精到,惟妙惟肖。)
朗讀本段。
(四)領悟畫的重要地位
自讀首尾兩自然段,談《清明上河圖》的地位。(繪畫史上的價值,歷史價值;在世界藝術長廊中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五)總結
1.本文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美,對祖國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到自豪。)
2.朗讀全文。
(六)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背誦喜歡的片段。
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感情朗讀,感受《清明上河圖》所表現出來的美。通過自學課文,小組討論交流理解重點難點,通過朗讀體會文章思想感情。通過學生自讀自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點撥、感情朗讀,了解清明上河圖的特點、歷史地位和圖畫對北宋風俗世情的表現;理解重點句「百家藝技向春售,千里農商喧日晝」;體會圖畫表現出來的美。
PS:還有一份更詳細的教案,因無法復制,所以鏈接如下:
http://www.eboss.com/content/2005-11-18/115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