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進教材,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提高審美情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環境育人。他講的「學校的牆壁也說話」,體現了無聲之教主。一張名人畫像會砥礪學生的志向,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學生斂容沉思,美麗的風景畫可激起學生對大自然的嚮往和對祖國的熱愛,這些都能起精神、品德、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而作為含有豐富情感、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更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也是極其深遠的。同時,語文學科居於教改前沿,是領頭學科,在優化人的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過程中,沒有別的哪一個學科能像語文學科這樣全面深刻地經常性地發揮作用,因為成功的語文教學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理智認識、思想意志、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質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說的「調和發達」,從而養成「靈肉一致的人。」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的培養,加深、加強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而教師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重視調動自己情緒的感染力,給知識、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課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滿溫暖的心理和責任感的氛圍。要盡量做到使學生有親切感、享受感,使課堂氣氛輕松、和諧、愉快,達到情感交融,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的同時使審美情趣得到了潛移轉化有培養。
(一)形象美蘊涵於特定的教學情境中,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追求高尚品質精神美
「情」包蘊在課文內容中,「境」是課文內容所構成的整體畫面。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使小朋友通過感官,置身豐富、逼真的氣氛中,可以驅動小朋友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講述,精彩的畫面,直觀形象的表演,以及電教設備的運用,創設一種審美意境,使小朋友入境悟情,潛移默化到接受審美教育。
憑借插圖、錄像展現美。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中,畫了大量形式多樣、形象優美、內容豐富的插圖。恰當地指導小朋友看圖,既培養了小朋友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又激發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如《古井》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優美的散文。教學時,我先讓小朋友讀通課文後,我引導學生有順序地欣賞文中的插圖:村子東頭的古井,附近是絡繹不絕的擔水人,這些形象生動的畫面,使小朋友心曠神怡,陶醉其中,真切感受到了家鄉的
採用音樂渲染,營造美的氛圍。在教學《小珊迪》時,我邊吟誦課文,邊播放抒情的曲子,讓小朋友在音樂中,誘發情感,體會小男孩的美好心靈,受到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從而萌生一種學習人物內心美好的激情與行為。
憑借語言描述渲染美。教師在領會課文情感的基礎上用緊扣課文主題的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講課,並適當配合一些體態語言,同樣能引起小朋友有效感知,與教材內容產生共鳴,培養小朋友的審美感知能力。
(二)優美的語言是從精彩的詞句中品味出來的。
小學語文課文用詞精美、語境生動,學生可通過朗讀,把文中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的可聽可感的審美形象,讓感官經過反復的審美實踐品味語言美,逐步完善學生審美的感知力。如《觸摸春天》,作者描繪了一幅「盲童留連於花繁葉茂中」的綺山麗水的畫卷。他用觸摸這一詞語,寫出了盲童對觸摸春天的感觸,作者由靜到動描繪了春天大自然的美景以及盲童是怎樣觸摸春天的。細細賞析,還能誘導學生將熱愛桂林山水的情感升華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祖國的激情。
(三)真實的情感需要我們細讀默念,體會情感美。
小學語文課文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壯,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體會文中的情感,並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達出來,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而朗讀表達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達出的情感來觸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情感美。《觀潮》是四年級的一篇課文。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看多媒體課件有感情地朗讀,學生盡情地游覽了迷人的沙灘、著名的海洋公園、繁華的街市。結束部分,我請學生說說體會,有的說,杭州真美啊!有的說,我真想到杭州去看看,有的說杭州西湖就好象一位美麗的少女。學生讀著,說著,激動與自豪也溢於言表。
二、聯系實際,教師要善於拓寬學生的閱讀渠道,使學生從中感受美。
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幾乎囊括語文教學的全部手段,可以落實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從傳播文化知識,訓練讀寫能力,增強思維意識,到陶冶性格情操,確立人生理想,無所不包。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作文教學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走出教材,加強課外閱讀和作文實踐既是必要也是有廣闊的操作餘地的。
語文教育的是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境。語文一旦與生活聯馬上就生動活動起來。譬如,聆聽音樂美,發現繪畫美,欣賞藝術美、自然美、科學美、社會美、生活美、都可以從語文學習中獲得,可以得之於心而應之於筆。反過來,它們又無一不是提高審美情趣的途徑。那麼如何通過作文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筆者認為,在作文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美的世界,並在感受的同時構造起有情感依附的文章。
作文教學往往從觀察描寫入手,這實際上就是審美情趣和審美感受能力的訓練。抓住這一環節,可以培養學和准確的審美指向和良好的審美心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和人類社會的芸芸眾生,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我們、影響著我們。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都在我們的身邊演繹,我們如何去應對,如何去評價,如何去選擇?這就需要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情趣。小學生的思想與心理處於一個不穩定階段,他們的審美指向不確定,審美情趣比較膚淺也容易游離,老師的指導是十分重要的。而培養審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關還在於要學生能克服思維慣性,將日常態度轉變為審美態度,將科學的分類標准轉變為審美的分類標准。按這種審美標准,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陽光和雨霧相互作用的產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橋梁,白楊樹倔強的挺立著,儼然北方農民的化身。由於這種理解不再是單純的邏輯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與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滲透,於是,便將該事物從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這種審美感受使萬物蒙上美的光輝,無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
作文教學中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與表現力,提高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豐富情感世界,陶冶性格情操。有了對美的世界的感受,學生筆下的文章才能漸漸地有了聲、形、色、情感也會有了依附。他們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構思,用心去寫。從而最終形成自己的審美角度和審美情趣。
創造美要靠豐富的想像。創造美,是審美教育的一個更高的境界,小學生不僅有感知美,鑒賞美的能力,同樣,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也能有創造美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應如何引導學生創造美呢?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課文的學習,安排學生進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創造美的活動。
語文教學中的表情朗讀是學生所喜愛的一種活動,它既是一種欣賞過程,也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朗讀者彷彿置身於課文的意境中,將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將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態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體驗中,領會其語言的感情色彩,然後通過朗讀時的音調、姿態、表情,再現課文中的藝術形象,引起他們強烈的情感共鳴。在實踐中提高他們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北大荒的秋天》是三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描繪了北大荒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表達了作者熱愛北大荒、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樣一篇語句優美的文章還需要多作解釋嗎?此時與其讓學生聽老師枯燥無味的分析,不如讓學生通過有表情的朗讀自己去體會其中的妙處。於是我就指導學生朗讀,指名讀,分組讀,集體讀。在朗讀的同時進行適當地點撥提醒他們一邊欣賞體會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感情,一邊通過自己的朗讀來再現北大荒的秋天之美,讓他們充分享受到再創作的快樂。
三、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上,我也做到了盡善盡美,從以下三個方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興趣閱讀抓課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
(二)讀好書好讀書,審美觀悄然而生。
居里說:「書,就是社會,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社會,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人高尚。」好書,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跡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緊張、驚險、曲折的情節吸引人,以科學的知識豐富人。教育學生讀好書,才能使學生從好書中受到勞動美、人物美、社會美、自然美感染和陶冶,才能認識真、善、美,才能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三)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在閱讀中萌發的。
抓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體會讀。言顯心聲,行露思想。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反映了他的內心,展現著他的精神風貌。作者寫人,正是通過對人物想的、說的、做的及臉部表情的描寫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的。因此閱讀時,要抓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和外貌描寫體會著讀,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的精神風貌,感受到人物之美、作品之美。
抓精彩句段琅琅地讀。學生課外閱讀時,大多是無聲的讀,即默讀。默讀較利於理解內容和中心。課外閱讀中的精彩句段,則應要求學生琅琅地讀。通過眼、口、腦、耳化無聲的文字為琅琅有聲的語言的閱讀,使學生多種感官同時活動,有助於記憶精彩句段內容,想像情境,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人物美和文辭美。
抓意境想像讀。為了引人入勝,作者都比較注意意境描寫。如有的在開頭,或揭示故事的廣闊背景,或渲染某種濃烈的情調,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吸引讀者往下讀;有的在文中,對具體事物作細致而傳神的描繪,激發讀者的思緒,使之生發想像和聯想,得到美感體驗;有的在結尾,對故事的結局或人物命運或作品的旨意給讀者留下思維的空間,讓讀者體味、辨析、感悟。因此,閱讀作品中這部分內容,應要求學生根據內容展開合理想像,使自己入境入情,和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感受和鑒賞作品的意境美。例如,在教《台灣蝴蝶》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它們成群結隊在樹木花叢間、山石溪水畔偏偏起舞,猶如片片彩霞,在空中裊裊飄動。」「這些蝴蝶谷溫暖如春,流水潺潺,古木參天,野草翠綠,鳥語花香,環境十分清幽」這兩句話展開想像,把頭腦中能想到的蝴蝶樣子及其周邊環境通過添畫方式表現出來,使原來由三個個體組成的單調板畫頓時活躍起來,黑板上出現了各種形形色色的大小蝴蝶,它們形狀、顏色、飛行的姿態各不相同,山、石、水、花等組成的背景更是烘托出一片群蝶飛舞的熱鬧場面。學生的審美興趣得到激發,他們在平淡之中發現了神奇,獲得了審美的愉悅和滿足,他們感受到的不只是審美對象外現的形、質、色,還有畫面所內涵、所躍動的靈性之美。
抓構思、布局聯系地讀。小學生口述見聞或作文,常常是平鋪直敘,教師總嘆學生說話、寫文章層次不清或謀劃篇布局能力差,其實是學生缺少見識和鍛煉。課外閱讀時,應要求學生讀了後面聯繫到前面是怎麼寫的,讀到結尾聯繫到開頭是怎麼寫的,讀了這篇文章的構思、布局,聯系自己平時是怎樣布局謀篇的。在聯系比較中知道一篇文章應該是一個精心雕刻的藝術品,不僅要文辭優美、形象生動、意境深遠,還要巧妙布局,有獨具匠心的構思,從而使感受讀物的結構美,提高鑒賞美的能力。讓閱讀教學成為學生成長的大舞台。
如何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完成對美的創造呢?在作文教學中,我採用如下三個步驟:1、指導觀察;2、啟發討論;3、完成創造。有一次我出了這樣一個作文題《發現生活中的美》,我先給學生一天的觀察時間,讓他們尋找觀察生活中美的人、事,第二天上課啟發學生當堂討論,由於學生有了前一天的准備。因此發言的積極性很高,很多學生都觀察到了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有的說,我的媽媽長得美;有的說,××同學的心靈美;還有的說,家裡的某一盆花長得美。通過啟發討論,學生的思路打開,創作熱情高漲,在此情況下,讓學生進行寫作,在寫作過程中完成對美的創造。
四、在生活中體現美,堅持以美育人,提高審美情趣。
審美情趣指的是審美上的格調和趣味。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個人經歷以及文化教養等不同,就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需要、愛好和情感體驗,這些也就決定了一個人的審美情趣。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從不同的側面描繪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景,贊頌了人類社會中的美好事物和崇高品德,揭露和批判了落後和醜陋的東西。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活動的時候,勿忘「教書育人」,要及時引導他們鑒別什麼是美的,什麼是丑的,幫助他們養成高尚、健康的審美情趣。
(一)美同樣存在於童話故事中,講述童話故事,豐富美的形象。
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是利用文學作品進行美育。在諸多文學樣式中,兒童對內容生動形象、語言通俗易懂的童話和故事最感興趣。教學實踐證明,兒童多聽健康的童話、故事,對於他們學習語言、養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這是因為小學生無論是在語言方面,還是在行為習慣方面,都具有很強的摹仿性。講童話、故事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向他們的頭腦中充實美的語言和美的形象的過程。兒童頭腦中美的形象多了,鑒賞美的能力也就隨之增強了。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適當補充講述一些童話、故事。
(二)審美水平的提高取決於對比的方法。
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小學語文課文中經常同時出現一美一丑兩種事物或現象。教師應抓住它們的不同點進行比較,使學生懂得美與丑的本質區別在哪裡,例如《美麗的公雞》一課,講的是有一隻花公雞,長得很漂亮。它先後去和啄木鳥、小蜜蜂、小青蛙等比美。啄木鳥忙著給樹治病,小蜜蜂忙著去采蜜,青蛙忙著捉害蟲,它們都不跟公雞比美。公雞不明白為什麼,去問老馬。老馬告訴它: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還要看能不能幫助人們做事。公雞聽了老馬的話,再也不去比美了,它從此以後每天早起給人們打鳴報曉。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美育教學的好教材。教學中可以進行兩次對比:一是把愛誇耀自己美的公雞與愛幫人們做事的啄木鳥等比一比,看誰的行為美;二是將公雞以前的表現與後來的表現比一比,看什麼才是真正的美。這樣的對比,對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探索,融會貫通,並努力提高自己鑒賞美、理解美的能力,這樣才能把審美教育切實地貫穿到語文教學中去,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文體資源,不斷提高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認知再創潛力,培養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自覺,並且在學習過程中達到自我實現、自我創新、自我發展。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參 考 文 獻
[1]杜衛,《美育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2]萬福成、李戎,《語文教育美學論》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3]李文倩,《在識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小學語文教學》2001年第1期
[4]盛雪琴,《閱讀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踐探索與思考》,《小學教育科研論壇》,2003年第3期
[5] 倪文錦主編:《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7 月版。
2. 如何打造有情趣的小學語文課堂
贊可夫說:"教學如果觸及了學生的情感與意志領域,觸及了他們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高效作版用。"心理學研究表明權,兒童的情感很容易被激發,他們的認識活動如有情感的參與,兒童的認識世界就會更豐富、更生動、更深刻。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多是名家名篇,這些文章不僅語言優美,而且情感豐富,可謂篇篇引人入勝、趣味盎然。那麼,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怎樣撥動學生的情感
3. 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充滿情趣
課堂應是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活躍的課堂氣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因此,教師走進課堂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想學,願學,樂學。只有當學生智慧的火花被點燃的時候,只有當學生情感的閘門開啟的時候,學生才會想學,願學。在課本、教師、學生的相互對話中,讓學生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問題讓他們去提,問題讓他們去議,答案讓他們去辯,結論讓他們去得。那麼,我們怎樣引領我們的孩子去品嘗去享用這語文大餐。這正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要用智慧、心血及生命去思索、去實踐的。
一、設計精彩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導語能扣動學生的心扉,激發學生的思維,它能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導入的類型有很多,有猜謎語,講故事,聽歌曲等等,根據不同的課文採取不同的導入方式,使課文的導入起到先聲奪人的作用。如,我在教學《竊讀記》這一課時,一曲學生耳熟能詳的歌曲《忐忑》,讓學生睜大了好奇的眼睛,繼而是眉飛色舞參與進來,在交流歌曲感受和聯系實際說體會之後,話題一轉,「林海音小時候就有過一段這樣的經歷,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竊讀記》,一起來感受林海音在竊讀時豐富的內心感受吧。」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急於想通過閱讀去了解課文,尋求答案。
二、發揮引導靈智,順應學生發展
要使語文課堂永葆生命活力,教師的引導十分重要。這種引導貴在因情、因性、因勢、因人而異,具有很強的生成性、隨機性的特點。唯如此,語文課堂才能散發出人性的光輝,奔騰著川流不息的生命洪流,學生也才能獲得充分的心靈自由去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學好語文,用好語文。
隨情引導
教學中,教師要正視學生的「自我感受」。運用得當,不僅可以成為課堂中不可多得的教學資源,更能使之與文本所蘊含的情感相連,成為學生攀登獲取新知的階梯。如我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一課時,學生對疼愛、慈愛感受得到,而對嚴厲的、負責任的愛卻僅表現出來理解不贊成的一面。其間正好有一個叫張學佳的孩子因不完成家庭作業而被父親打了,(這是我從其他學生口中知道的)於是,我問他:「你怎樣看待你爸打你這件事?」「他就是不喜歡我!看我哪兒也不是順眼!」於是,順情我順情引導,組織學生們對這件事展開討論,引導學生再現自己內心。其中,有很多同學都認為父親的行為有些過激,但那是恨鐵不成鋼的表現,如果張學佳能好好學習,即使成績不是很好,父親也不會這樣待他。讓孩子們知道有時候或許存在自己不理解父母的一面,這是一種負責任的愛,它會警醒自己誤入歧途。以真實的事例引導學生,學生有話可說,理解深入。
隨性引導
教師緊緊依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把學生獨特的思維、智慧、創造力當作一種精妙的課程資源來開發,「縱容」他們發出不同的聲音,從而使學生成為拒絕盲從、秉持獨立思考與判斷的操守者。如我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問道:「他們就不怕死嗎?」在一陣「不怕」聲中,王海洋的一聲「怕——」顯得格外刺耳,同學們嘩就笑了。我一愣,遲疑半晌,然後請他說說你的看法。「他有他的孩子和妻子,有他的父母,要能活下來他們就會和自己的親人團聚的。他們很想活下來,可是現在卻不行了,要想活下來就當了叛徒,還不如讓他們去死。」求生是人的本能,但五位壯士在叛徒和死亡之間選擇了死亡,這正是英雄的五壯士最感人的一面,這樣的發言為英雄的壯舉增添了濃濃的一筆。
隨誤引導
課堂教學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課堂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甚至是錯誤。隨誤引導就是教師依據課堂上出現的錯誤,將錯誤當作一種課程資源來開掘的教學方式。這樣的引導,能促使學生在辨中求思,在思中求悟。如我在教學《毛主席在花山》一課時,一個同學讀成了huá山,同學們紛紛糾正,「這兩座山有什麼區別嗎?」「華山在陝西,是五嶽之一,那裡山勢險峻,是一個旅遊聖地。」「花山是河北的一小村子,是毛主席為了躲避敵人的圍繳的,他可沒有心思旅遊。」同學會嘩笑了。教師及時強調:「以後讀這個詞的時候可千萬別讀錯了。」
三、巧用教學「留白」,放飛學生想像
動情處留白
成功的語文教學離不開情感教育,情感是語文學習中理解和表達的心理基礎。但教師的情感體驗不能代替學生的情感體驗,只有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才能准確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和寫法,才能細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懷完善人格。如講《青山處處埋忠骨》一文時,抓住了人物的神態動作讓學生體會毛主席作為普通父親和偉人抉擇的的情感體驗。當「電文稿下是被淚水打濕的枕巾,我彷彿看到了這位老人 」學生就一下子就進入了氛圍中,把自己的情感體驗深深融入到毛主席的思子情感中,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疑點處留白
質疑是創新的基礎,在課堂上設疑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啟發性教學的核心。有疑才能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激發他們探索問題的熱情,使他們對問題作更深入的思考。如教學《泊船瓜洲》一課時,文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可以怎樣理解?可以換作哪個詞?你覺得哪個詞運用最好?為什麼?這樣提問就可以讓學生深入理解,逐步體會「綠」字的傳神。
四、結尾拓展引導,留下無窮回味
葉聖陶說:「結尾是文章完的地方,但結尾最忌的卻是真個完了。」(《葉聖陶論創作》)一節課的結尾,學生精力比較疲憊,注意力比較分散,思維比較遲鈍。因此,在「曲」終之時,教師可以留下一串「省略號」,目的在於讓學生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作更進一步的推理延伸。如在教學《慈母情深》一課結尾時,一曲閻維文的《母親》可能會勾起學生自己和母親曾經發生過的一些鏡頭,引發許多感想。這樣課雖已結束,而學生的思維活動卻在持續,一曲彈罷,繞梁三日不絕,這是課堂教學的最佳境界。
總之,要讓小學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就必須體現人文情懷,必須還學習以自由,還學生以情感,更重要的是還學生以靈性和活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傾情展示,讓語文課堂洋溢著生命的激情和快樂。
4. 如何讓小學語文教學充滿情趣
每一門學科都有各自的特點,只要善於發掘,總有一些使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尤其是回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答都是聲情並茂,文質優美的作品。只要教得得當,就能引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特殊興趣。如不少語文教師在上課時娓娓動聽的講解、朗朗上口的朗讀、惟妙惟肖的表揚、精心設計的提問、隨機應變的機智,常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要求學生說話口齒清晰,條理清楚,表達完整,要有意識的讓自己的說話水平有所提高。覺得聽課是一種樂趣與享受,因而他們所教的學生對語文學科總特別感興趣,能自覺地學習。
5. 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充滿情趣
使課文的導入起到先聲奪人的作用、去實踐的。如我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問道,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竊讀記》,繼而是眉飛色舞參與進來。這種引導貴在因情、因人而異、所感。「他有他的孩子和妻子?你覺得哪個詞運用最好。我一愣,在思中求悟、慈愛感受得到,如果張學佳能好好學習,也是啟發性教學的核心,留下無窮回味葉聖陶說,作更進一步的推理延伸,教師走進課堂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調動學生的情緒,把自己的情感體驗深深融入到毛主席的思子情感中?可以換作哪個詞。只有當學生智慧的火花被點燃的時候,抓住了人物的神態動作讓學生體會毛主席作為普通父親和偉人抉擇的的情感體驗,學生對疼愛:「以後讀這個詞的時候可千萬別讀錯了,講故事,話題一轉。但教師的情感體驗不能代替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正是英雄的五壯士最感人的一面,「林海音小時候就有過一段這樣的經歷,是一個旅遊聖地。他們很想活下來,學生有話可說、智慧、秉持獨立思考與判斷的操守者,教師要正視學生的「自我感受」課堂應是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組織學生們對這件事展開討論?」「華山在陝西。因此,激發學生的思維。因此。如我在教學《毛主席在花山》一課時,才能准確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和寫法。如在教學《慈母情深》一課結尾時,一曲彈罷。」同學會嘩笑了,只有當學生情感的閘門開啟的時候,奔騰著川流不息的生命洪流,甚至是錯誤,然後請他說說你的看法。如教學《泊船瓜洲》一課時。以真實的事例引導學生、設計精彩導入,教師的引導十分重要,目的在於讓學生運用所學過的知識、教師,答案讓他們去辯:「他們就不怕死嗎、巧用教學「留白」、發揮引導靈智、因勢。運用得當,我彷彿看到了這位老人 」學生就一下子就進入了氛圍中,課堂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學好語文,還不如讓他們去死,活躍的課堂氣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在「曲」終之時,能促使學生在辨中求思,今天,他可沒有心思旅遊。」求生是人的本能、學生的相互對話中,它會警醒自己誤入歧途,這樣的發言為英雄的壯舉增添了濃濃的一筆,可是現在卻不行了?」在一陣「不怕」聲中。總之?」「他就是不喜歡我。」 三,才能美化情懷完善人格。那麼,是五嶽之一。讓孩子們知道有時候或許存在自己不理解父母的一面,要能活下來他們就會和自己的親人團聚的!」於是,尋求答案:「結尾是文章完的地方:「你怎樣看待你爸打你這件事,順情我順情引導,而對嚴厲的,注意力比較分散、創造力當作一種精妙的課程資源來開發,這是課堂教學的最佳境界,激發他們探索問題的熱情。」(《葉聖陶論創作》)一節課的結尾,讓語文課堂洋溢著生命的激情和快樂,但那是恨鐵不成鋼的表現,一曲閻維文的《母親》可能會勾起學生自己和母親曾經發生過的一些鏡頭,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引導學生再現自己內心。隨誤引導課堂教學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同學們嘩就笑了。隨性引導教師緊緊依據學生的個性特點,不僅可以成為課堂中不可多得的教學資源。這正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要用智慧,我們怎樣引領我們的孩子去品嘗去享用這語文大餐。如,更能使之與文本所蘊含的情感相連,我在教學《竊讀記》這一課時?為什麼,更重要的是還學生以靈性和活力、心血及生命去思索。這樣課雖已結束,就必須體現人文情懷,有很多同學都認為父親的行為有些過激,在交流歌曲感受和聯系實際說體會之後,讓學生想學,引發許多感想,願學、所悟、因性,具有很強的生成性,讓學生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要讓小學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學生精力比較疲憊,放飛學生想像動情處留白成功的語文教學離不開情感教育,在課堂上設疑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父親也不會這樣待他,才能細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如講《青山處處埋忠骨》一文時,繞梁三日不絕。二,王海洋的一聲「怕——」顯得格外刺耳,語文課堂才能散發出人性的光輝,結論讓他們去得,而學生的思維活動卻在持續、負責任的愛卻僅表現出來理解不贊成的一面,學生才會想學。隨誤引導就是教師依據課堂上出現的錯誤,根據不同的課文採取不同的導入方式,成為學生攀登獲取新知的階梯,學生也才能獲得充分的心靈自由去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同學們紛紛糾正,那裡山勢險峻。其間正好有一個叫張學佳的孩子因不完成家庭作業而被父親打了,這是一種負責任的愛!看我哪兒也不是順眼,(這是我從其他學生口中知道的)於是。隨情引導教學中。其中,教師可以留下一串「省略號」、所疑,思維比較遲鈍。精彩的導語能扣動學生的心扉,一曲學生耳熟能詳的歌曲《忐忑》,「縱容」他們發出不同的聲音,它能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要想活下來就當了叛徒?這樣提問就可以讓學生深入理解,逐步體會「綠」字的傳神,但結尾最忌的卻是真個完了。」「花山是河北的一小村子、結尾拓展引導,樂學,願學,必須還學習以自由,有他的父母。有疑才能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讓學生睜大了好奇的眼睛。這樣的引導。四,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將錯誤當作一種課程資源來開掘的教學方式。一,文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可以怎樣理解。問題讓他們去提,讓學生在課堂上傾情展示,激發學習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聽歌曲等等,從而使學生成為拒絕盲從。疑點處留白質疑是創新的基礎。當「電文稿下是被淚水打濕的枕巾,順應學生發展要使語文課堂永葆生命活力。」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急於想通過閱讀去了解課文,只有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情感是語文學習中理解和表達的心理基礎。在課本,一起來感受林海音在竊讀時豐富的內心感受吧、隨機性的特點,是毛主席為了躲避敵人的圍繳的,我問他,即使成績不是很好,遲疑半晌,「這兩座山有什麼區別嗎,一個同學讀成了huá山,使他們對問題作更深入的思考。唯如此,把學生獨特的思維,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深入,還學生以情感,用好語文,但五位壯士在叛徒和死亡之間選擇了死亡。導入的類型有很多,問題讓他們去議、所惑。如我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一課時,有猜謎語。教師及時強調
6.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育健全的有力源回泉。」這點明了美育在個人發展答中所佔的重要地位。語文學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積累審美經驗,提高審美鑒賞力,培養想像力,發展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7. 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小學階段的孩子正處於個體發展的關鍵時期,是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等人格因素形成和發育的重要年齡段。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要對小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他們樹立良好高尚的道德情操,建立起一定的對美的事物的欣賞能力,滋養其心靈,從而健全小學生的多重人格,為他們的成長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筆者從事小學教學一線工作,深感在目前課改理念下,審美教育尤其值得廣大從教同仁的高度重視。為此也談談在此方面的心得體會,與同行商榷。
一,充分發掘教材,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教材,作為學生接觸到的第一手的文本資料,其承載的重要功能和發揮的優勢作用,自不必明喻。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也應由此才能找到突破點。語文教育,說到底也即審美教育。現行的教育體制,一直也在大力倡導和呼籲素質教育,在小學生當中進一步強調審美教育也具有長遠意義。深悟課本所蘊含的巨大美育源泉,讓小學生童稚的心靈暢游愉悅在優雅的語詞審美氛圍中,開啟他們智慧和靈感的萌芽,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的很聖神的職責和義務。我在實際教學也嘗試一些做法,比如在教授課文過程時,盡量通過讓學生朗讀和欣賞,感悟文章意境,從中享受美的熏陶。我在講《懷念母親》(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一文,讓學生在字里行間的閱讀中,深深體會季羨林老人對親人的悔感。還找來相關的資料圖片,使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在美的理解。當然教材也有其局限,語文教師要引領學生闖入充滿詩情畫意的審美境地。
二,營造美育環境,創設教學人文氛圍。
語文教學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應力求凸顯語文教學人文優勢的一面。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他們對美的事物的欣賞和鑒別能力,能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各學科的教學都能起到潛移默化的輔助作用。作為語文教師,要設法在課堂內外,給學生創造良好的美育環境,使得語文教學的人文關懷理念得到充分體現。比如在課堂上,要盡量淡化語文知識的輸出教學思路,將教授的重心放在培養學生志趣,開發他們天賦,培育學生的審美情趣上。語文是一門充滿著溫情的學問,對小學生來說,更是塑造和完善他們美好人格的必修課。語文作為語言文字的陶冶人的性情,消解人的精神疲憊的功能,在小學生的身上,應該得以及時的兌現。語文教學,其實就是以人文本的教學,而語文可以說是塑造學生靈魂的科學。我們教學目的終歸是為人服務,而審美境界追求,又豈止是語文學科的旨歸。
三,引領學生發現美,激發他們的審美想像。
小學生雖然年齡較小,但他們同樣充滿著對美的事物的追求和嚮往。小學生受生活圈子限制,要善於引領他們去發現身邊美的事物,自覺陶冶在美的情景中,激發其潛藏的審美萌芽因素。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去延伸課堂生活,讓學生在較為廣闊的天地間自由的馳騁想像,開拓他們的審美創造空間。比如,讓學生多閱讀適合他們的美文,參與一切能參與的活動。我們教育的對象——小學生,他們畢竟受教育知識及生活閱歷的局限,對事物的認識是膚淺的,對美的鑒賞力不高。因此,教師除了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像外,還得教給他們掌握想像的方法,在想像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像,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像,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像,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詩人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藝術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像能力,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像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江面滾滾的波浪向東流去,一葉扁舟借著長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後消失了……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學生也能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再如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站在畫面前,讓學生面對畫面,邊聽音樂邊展開想像的翅膀:巍峨的廬山,瀑布從天而降……一幅氣勢磅礴,引人入勝的大自然畫卷展現在學生眼前,這樣,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祖國山河無比壯觀,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愛國情懷。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總之,審美情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對學生潛移默化的熏陶引導,語文教學正是在學生的心田上,撒下美的種子,春風化雨中長成一片青翠,把我們的世界點綴得美麗。
8.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審美情趣
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發展學生個性是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的指導思想和教學目的之一,也是高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可見,審美情趣的培養和提高在語文教學中已處於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了,也是語文科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什麼是審美情趣呢?依照美學論述,就是指審美主體在審美愛好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對審美客體的較為獨特的審美追求和審美趣味。它是人的審美情感、審美理想、審美態度、審美能力的一種綜合表現。其實,語文教學中的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就是師生和課文。如何培養並提高學生對課文的審美趣味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 誘發美感
語文是一個充滿美的魅力的學科,中學語文教材簡直就是一個琳琅滿目、充滿情趣的美的世界。尤其是現行高中教材更是選取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學作品,以此著重陪養學生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這就為廣大學生提高審美情趣提供了直接的第一手審美客體。同時,新課標也要求,要重視審美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要幫助他們意識到客觀世界、精神世界處處存在美,處處需要美,時時注意把實用目標、科學規律和審美要求結合起來,提高學習、工作、生活的質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應當也必須想方設法誘導、啟發學生對課文產生好感,培養學生對這些精品美文的審美愛好,形成他們自己獨特的審美追求和審美情趣。也讓當今的學生擺脫電視、互聯網、電子游戲對他們的誘惑,在學生可能接受到的文化產品中,學會識別和自覺抵制那些低級趣味、甚至有毒害的東西。從而真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范意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學生有了這種美感和愛好,就為他們提高審美情趣打下了基礎。
二、 培養美讀
讓學生對課文產生了美感之後,那就要適時地培養他們的美讀習慣。全國中語會理事長蘇立康曾說:「我們的許多大學生,甚至學者寫的論文語言貧乏,沒有美感。究其原因不是平時作文練習少,而是對優秀作品讀得太少了。由於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相當大的分量,我們只有側重於審美教學,才能引發學生的興趣,潛移默化學生的審美意識。學生只有美文讀多了,才能形成較高的文學修養和較高的文學品位。」可見,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一條很重要的途徑就是培養學生美讀。什麼是美讀呢?葉聖陶先生在《中學國文學習法》中指出,「敘事敘情的文章最好還要美讀。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因此,語文教學應將精美課文中蘊情的無聲文字化成溢情的有聲有色的語言,充分挖掘利用這些美文所蘊涵的美學因素,通過誦讀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產生審美愉悅,並在美的享受中感受到語文強大的美的魅力。當然,美讀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教師范讀,學生試讀;可以課堂上齊讀,課下單讀;可以利用多媒體音像教讀,舉辦朗誦會登台賽讀等等。總之,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學習語文的濃厚的美讀氛圍。
三、 欣賞美情
既然培養了學生們美讀的良好習慣,那麼他們在長期的美讀中,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文章的美,品位到文章的美,欣賞著文章蘊育的美情。大家知道,現行語文教材中絕大多數是文質兼美、風格多樣、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的作品,廣大師生只要多讀、多練、多品味,就一定會欣賞到無窮無盡的美情。經過長期的學習,自然就陶醉於課文中那湖光山色、飛瀑急流、長河落日、小橋流水、梅蘭松竹、鳥語花香的自然美,領略到《杜工部集》、《紅樓夢》、《四世同堂》、《人間喜劇》等文學名著高度濃縮的社會美,體味到「七月流火」、「種豆南山上」、「竹喧歸浣女」那種朴實的勞動美,認識到馬克思、達爾文、曹沖等科學家探索發現的科學美,欣賞到《女史箴圖》、《蘭亭序貼卷》、《米洛斯的維納斯》等古今中外經典的藝術美。
列夫托爾斯泰說:「人們用語言互相傳達自己的思想,而人們用藝術互相傳達自己的感情。」英國的克萊夫貝爾認為:「一切審美方式的起點必須是對某種特殊感情的親身感受,喚起這種感情的物品,我們稱為藝術品。」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教材的語言藝術品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熏陶學生,讓學生親身感受、體驗、欣賞課文中這豐富而美好的情感,從而激發起學生自主能動的審美追求和審美趣味。一旦有了這一「審美方式的起點」,那麼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真的「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四、 寫作美文
學生對語文學習情有獨鍾了,在欣賞中產生的諸多情感就會情不自禁地迸發出來,寫作的慾望、興趣和激情將會「渤然興之」。這時,教師要抓住機會鼓勵引導學生到更高境界——寫作美文。一提起作文,好多學生會感到頭痛。因為他們閱讀量小、經歷少、感情不豐富,根本是生活積累貧乏。葉聖陶先生說:「作文這件事情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做成什麼文字。」「必須尋到源頭,方有清甘的水喝。」看來,只有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充實生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材料來源問題,寫出內容充實、感情真摯、深刻豐富、有文采、有創新的美文。而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們長期蓄積的欣賞美情,無疑成為他們寫作美文的豐富而鮮活的生活源頭。因此,經常不斷地指導學生練習寫作美文,不但提高了作文的興趣和質量,而且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作文和審美相得益彰,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達到雙贏。
9. 在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一,充分發掘教材,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教材,作為學生接觸到的第一手的文本資料,其承載的重要功能和發揮的優勢作用,自不必明喻。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也應由此才能找到突破點。語文教育,說到底也即審美教育。現行的教育體制,一直也在大力倡導和呼籲素質教育,在小學生當中進一步強調審美教育也具有長遠意義。深悟課本所蘊含的巨大美育源泉,讓小學生童稚的心靈暢游愉悅在優雅的語詞審美氛圍中,開啟他們智慧和靈感的萌芽,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的很聖神的職責和義務。我在實際教學也嘗試一些做法,比如在教授課文過程時,盡量通過讓學生朗讀和欣賞,感悟文章意境,從中享受美的熏陶。我在講《懷念母親》(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一文,讓學生在字里行間的閱讀中,深深體會季羨林老人對親人的悔感。還找來相關的資料圖片,使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在美的理解。當然教材也有其局限,語文教師要引領學生闖入充滿詩情畫意的審美境地。
二,營造美育環境,創設教學人文氛圍。
語文教學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應力求凸顯語文教學人文優勢的一面。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他們對美的事物的欣賞和鑒別能力,能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各學科的教學都能起到潛移默化的輔助作用。作為語文教師,要設法在課堂內外,給學生創造良好的美育環境,使得語文教學的人文關懷理念得到充分體現。比如在課堂上,要盡量淡化語文知識的輸出教學思路,將教授的重心放在培養學生志趣,開發他們天賦,培育學生的審美情趣上。語文是一門充滿著溫情的學問,對小學生來說,更是塑造和完善他們美好人格的必修課。語文作為語言文字的陶冶人的性情,消解人的精神疲憊的功能,在小學生的身上,應該得以及時的兌現。語文教學,其實就是以人文本的教學,而語文可以說是塑造學生靈魂的科學。我們教學目的終歸是為人服務,而審美境界追求,又豈止是語文學科的旨歸。
三,引領學生發現美,激發他們的審美想像。
小學生雖然年齡較小,但他們同樣充滿著對美的事物的追求和嚮往。小學生受生活圈子限制,要善於引領他們去發現身邊美的事物,自覺陶冶在美的情景中,激發其潛藏的審美萌芽因素。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去延伸課堂生活,讓學生在較為廣闊的天地間自由的馳騁想像,開拓他們的審美創造空間。比如,讓學生多閱讀適合他們的美文,參與一切能參與的活動。我們教育的對象——小學生,他們畢竟受教育知識及生活閱歷的局限,對事物的認識是膚淺的,對美的鑒賞力不高。因此,教師除了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像外,還得教給他們掌握想像的方法,在想像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像,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像,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像,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詩人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藝術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像能力,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像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江面滾滾的波浪向東流去,一葉扁舟借著長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後消失了……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學生也能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再如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站在畫面前,讓學生面對畫面,邊聽音樂邊展開想像的翅膀:巍峨的廬山,瀑布從天而降……一幅氣勢磅礴,引人入勝的大自然畫卷展現在學生眼前,這樣,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祖國山河無比壯觀,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愛國情懷。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總之,審美情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對學生潛移默化的熏陶引導,語文教學正是在學生的心田上,撒下美的種子,春風化雨中長成一片青翠,把我們的世界點綴得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