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語文教育的特點是什麼為什麼
一、善於吸來收——做學習型教師
新課源程標准提倡學科綜合,要求教師開發課程資源,每位老師都會體會到知識的睏乏。現在的課堂是開放的,無法預見的,面對學生的暢所欲「問」,怎樣對答如流?所以,新課改要求我們終身學習,做學習型的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不斷充實自己,不斷超越自我,改變並完善教育教學行為。
二、長於研究——做反思型教師
從先進的教育理念到課堂的實踐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一個不斷研究、不斷嘗試、不斷反思和不斷實踐的過程。上完課後,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今天這節課,學生收獲了沒有,老師收獲了沒有,課的哪一個環節處理得特棒,哪一個環節還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實用就行。如果教師能做到長此以往、堅持不懈,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形成自己個性的教育教學風格,每節課都會有新意,有亮點。
三、勇於奉獻——做敬業教師
敬業精神是對教師最重要的要求,我們不僅要把教育工作當作職業來看,更要把它當作事業從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態度,去奉獻著自己的愛心、真心、熱心,讓每個學生得到最好的發展,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這才不愧為人師。
㈡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一、 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制約課堂氣氛的要素很多,有教師、學生、教材、教法等,但是其中最關鍵的還是教師,只有通過教師的創造性勞動,才有可能實現良好的課堂氣氛,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教師在創造良好課堂氣氛的過程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教師教學的心態,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情緒,它是教師自身心理素質的反映,也是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的體現,要保持教學時最佳的心理狀態,首先,課前准備要充分。課前應認真仔細地做好准備工作,特別是對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學各主要環節能歷歷在目,做到教學過程清新、結構合理、方法恰當、內容適度,符合學生的心理規律和認知特點。教師一旦走上講台,就要心無雜念,快速進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用教學激情去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用教學藝術去煥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得體地運用手勢、動作、表情、神態等體態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感染學生的情緒,與學生一道分享數學知識高尚的情趣。此外,我們還需要對課堂上的一些突發事件作出及時處理,要善於發揮我們教學機智,確保教學任務的完成。只有教師教得投入,學生才能學得專心,良好課堂氣氛才能順利形成。此外,還要善於發揮教學機智,妥善處理課堂中的偶發事件。同時,教師要提高對不愉快心理的控制能力,才能始終保持最佳的教學心態。
二、 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要十分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既是教學的對象,又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關鍵在於教師能否切實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人。任何學習過程都存在著復雜的心理活動,在不同的心理狀態下學生學習的表現與效果截然不同。當學生處於最佳心理狀態時,學習情緒高漲,專心致志,課堂氣氛熱烈而愉悅。把微笑帶進課堂。微笑能溝通師生之間的感情,微笑可以征服學生的心靈。當學生思想走神、思緒信馬由韁時,充滿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學生「迷途知返」;當學生答問受挫時,滿懷鼓勵和依賴的微笑,能使學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當學生板演成功時,飽含肯定和贊賞的微笑,能使學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強的求知慾。教師親切的教態、愛撫的目光和鼓勵的言語,能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和融洽的合作氣氛,使學生形成和保持積極主動的良好學習心態。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和不同的收獲,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個別要求。如在課堂作業的配置與處理上,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不同題量、不同難度的作業,並通過當堂批改或講評,及時滿足學生急於知道作業正確與否的迫切心理需求,開闊學生思路,使那些解題中」別出心裁」的學生得到贊譽。
三、 用積極的情感來感染學生,得到學生的認可 師生的情感共鳴是課堂心理氣氛的重要變數。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師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動過程。我們要以教師自身的情感體驗營造良好和諧的課堂心理氣氛。教師本身的情感狀態,可以產生共鳴作用,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使課堂中出現某種心理氣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傾注積極的情感和真誠的愛心,用情感和愛心去感染和打動學生,以讓學生能夠「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師愛是調控課堂心理氣氛的長久動力源泉。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強的教育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體驗,制約課堂心理氣氛的重要因素。教師在課堂活動中,不應把自己看成發指令、提要求、檢查執行結果的監督者,而應看作教學活動中平等的一員。以民主的方式指導和組織教學,以適應學生日益增強的成人感和獨立性的需要,促進學生自我定向和自律能力的發展。教師在課堂中要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良好威信影響學生,給全班學生以積極的情緒體驗,以創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由於小學生是接受教育的基礎階段,所以我們教師的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要盡可能地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魅力,要讓他們為知識的偉大而吸引,在學習中體驗知識帶給他們的快樂,帶給他們更為強勁的前進力量。
總的來說,積極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也是促進學生社會化的重要條件,這主要是通過暗示和流行來發揮作用的。因為課堂心理氣氛會通過教師和學生的言語或非言語而暗示他人。使被暗示者產生與刺激者相同的情緒,並有可能產生由相同情緒控制下的行為。促使學生們追隨它,發揮統一學生行為的功能。
㈢ 小學語文老師如何介紹自己的教學特色
很多老師都會添油加醋的說自己好,想要自己高一點等級,多加點工資。
㈣ 語文教學風格有哪些 我的語文教學風格
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閆德明(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教授)
一、教學風格的意義
從理論方面來看,教學風格研究是教學理論的深化和發展。隨著現代教學論的研究日益向縱深發展,許多新的課題逐漸進入研究者的視野,對教學藝術及其風格的關注便是一個顯著事例。教學風格作為教學藝術高度成熟的標志,在教學個性化的追求中被人們所矚目乃是一種必然結果。然而,傳統教學論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教學的藝術及其個性的研究,致使教學風格的理論成果貧乏,遠遠不能適應教學藝術個性化發展的需要。教學風格研究是對於教師教學藝術創造所能夠達到的「最高境界」的研究,可以豐富和完善教學論和教學藝術論的理論體系,彌補長期以來教學個性、教學風格理論研究的不足,影響和推動教學論、教學藝術論的發展。
從實踐方面來看,教學風格研究是教學實踐的總結和提升。我國教學風格研究的興起和發展一直伴隨著教師教學經驗總結一道成長。起初主要是總結優秀教師們的先進教學經驗並概括出教學風格的類型和表現形式,在這一過程中,一些著名優秀教師逐步以鮮明的教學風格被人們承認和學習,例如斯霞、霍懋征、李吉林、丁有寬等。教學風格研究通過對優秀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條件與發展規律的揭示,為廣大中小學教師提高教學藝術水平,保證教學質量,形成個人教學風格提供有益的啟示,對於教師的教學迅速走上成功、成熟之路可資借鑒。同時,教學風格研究有助於引導、鼓勵教師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揚長避短,朝著合乎自己審美個性和特長的目標去努力,加快形成獨立風格的步伐。教學風格研究為廣大教師提高教學能力、重視專業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風格的內涵
何謂「教學風格」( Teaching style )?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們對此有各不相同的側重點。國內學者關於教學風格的代表性觀點主要有:方法特點說、個性核心說、教學風貌說、穩定表現說、表現方式說、藝術特色說、觀點技巧結合說,分述如下:
(一)方法特點說:邵瑞珍( 1983 )認為教學風格是「在達到相同的教學目的的前提下,教師根據各自的特長經常所採用的教學方式方法的特點」。賀雯( 2005 )認為:教學風格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採取的個性化和一貫的方式、方法。
(二)個性核心說:張翔( 1987 )認為「就教師個人而言,當他的教學是經常而穩定地表現出合規律性和個性時,就會在此基礎上形成相應的教學風格。」他認為教學風格的特徵是:表現方式的獨特性、個體意識的直覺性、行為方式的習慣性和學習交流的不可模仿性。
(三)教學風貌說:程少堂( 1988 )認為「教學風格是教師有意無意地、在適合自己個性特徵、思維方式和審美趣味的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經過反復實踐,而最終形成的一種獨具個性魅力又具有穩定性的教學風貌」,具有獨特性、豐富性、穩定性和可變性。
(四)藝術特色說:吳也顯( 1991 )認為「課堂教學的風格就是教育者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學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中所體現出的獨特的藝術特色。是他的思想境界、審美理想、藝術修養、性格特點等在教學活動中的綜合體現。」
(五)表現方式說:盧真金( 1991 )認為「教學風格就是教學藝術家所特有的、在教學活動整體中重復表現一種『韻味'、『格調'、『風貌'的表現形式。它是藝術家精神風貌的個性和教學技能技巧的特色相結合的產物,是教師創造性、藝木性教學活動的特徵,獨特性、穩定性和發展性是教學風格形成的特徵。」徐麗華、傅亞強( 2005 )認為:教學風格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依據其價值觀念,對教學過程諸元素(知識、教師、學生和方法等)的偏好性和習慣化的方式。教學風格體現了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個體差異,是教師教學的個性化特徵,體現於教師對各種教學元素的選擇與組合方式。
(六)穩定表現說:王北生( 1989 )認為「所謂教學藝術風格,就是教師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和長期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獨具個性的教學思想、教學技能技巧、教學風度的穩定性表現。」李如密( 2002 )、何小微( 2006 )認為:教學風格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貫的教學觀點、教學技巧和教學作風的獨特結合和表現,是教學藝術個性化的穩定狀態之標志。
綜合以上分析,所謂教學風格,是指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在一定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技巧,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穩定的個性化的教學風貌和格調。以下幾個方面是普遍認同的: 1 .教學風格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學風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長期的實踐,執著的追求,才能將教學藝術的獨特性格磨練成熟。教學風格是教師教學藝術進入一種高境界的標志。 2 .教學風格是教師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形成的。教學思想觀點體現了教師教學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是教學風格形成和發展的內源性動力。 3 .教學風格是教師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技巧的結果。教學風格不等於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而是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的創造性運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顯示著教師達到的教學藝術水平,是教學風格產生理想效應的技術性保障。 4 .教學風格是教師個性化的教學藝術達到了相對穩定的狀態。教學藝術是個性化的,沒有獨特鮮明的個性,教學藝術就模糊了自我的面孔,教學風格也就蒼白無神了。教學風格是教師個性化教學藝術達到比較成熟時的一種教學狀態。教學風格是相對穩定的,它給人一種成熟感,因為不夠成熟的教學藝術之樹上,是很難綻放教學風格之花的。 5 .教學風格是教師課堂教學所表現出來的一種風貌和格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教學作風和精神面貌,創造性運用教學方法和技巧時一種教學狀態和行為方式,是教學風格審美魅力的直接載體。
三、教學風格的類型
教學風格有哪些類型?很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較有代表性的有:
李如密( 1986 )提出科學型(或稱理智型)、藝術型(或稱情感型)和混合型的分類。吳慶麟( 1988 )提出演講與討論、集體中心與教師中心的分類。李林生、於德令( 1989 )提出熱情奔放、深入淺出、平易朴實、雄辮謹嚴、幽默風趣、標新立異、畫龍點睛的分類。歐陽侖( 1992 )提出慷慨激昂型、沉穩柔和型、邏輯推理型和活潑明快型的分類。李新宇( 1995 )提出活潑與嚴謹、優美與朴實、細膩與曠達的分類。
總體上看,這些分類簡潔明了,易於理解,頗有親切感,但分類標准不統一,隨意性大,大多停留在描述性層次上,抽象概括水平不高,缺乏理論深度,科學性不強。
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李如密( 1995 )綜合使用多種分類標准和多種分類方法,採取單一標准與復合標准相結合,一次分類與多次分類相結合,模糊描述與術語界定相結合,對教學風格進行了分類,以求各種標准與方法配合使用、相互補充,達到教學風格分類結果的相對優化(見表 1 :教學風格綜合分類表)。這一分類體現了教學風格層次性和序列性的特點,同時又強調和反映了教學風格分類結果的相對性和互補性,並對每一類型的教學風格的特點進行了概括,但是分得又過多過細,玄奧高深,難以把握;有些類別(如:理智型、庄雅型、謹嚴型,諧趣型、瀟灑型、明快型)共性比較多,大體上可以歸為一類。
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比較研究發現,國內外學者對教學風格的觀點存在較大的差別。基於對「風格」這個詞的不同理解,我國的大多數學者對「風格」一詞的理解往往出自藝術領域,他們強調風格的創造性、藝術性、獨特性以及穩定性,因此對於教學風格概念的把握是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表現的「格調」、「風貌」的角度來的。國外的學者對於「風格」一詞的理解往往與策略和方法相關,強調風格的獨特性、穩定性,因此對教學風格的理解大多與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有關。相比之下,國內學者的界定比較抽象,國外學者的界定更為具體,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四、教學風格的影響因素
一位教師是否能夠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響的。其中既包括教師主體的因素,也包括非主體因素;既有精神方面的原因,又有行為方面的原因。很多學者對此進行了探討:
曹振道( 1982 )認為,教學風格的形成與個人主觀條件息息相關,包括教師的人格、品性、素養等;同時外部因素中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和報刊雜志的宣傳也對教師教學風格形成有一定影響。
李如密( 1986 )將影響教學風格的因素分為心理基礎和教師的主觀追求兩種,其中心理基礎包括教師的品德修養、知識結構、思維特點和個性特徵。教學風格的形成是教師的心理基礎與主觀追求的高度統一。
王北生( 1989 )認為,影響教學風格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熱愛教育事業;良好的教學修養,包括教師的知識修養、道德修養和技術修養;心理素質,包括能力、氣質、性格等因素。
盧真金( 1991 )將影響教學風格形成的因素分為內因和外因。其中內因包括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經驗、教師個性質量及教師的性別和年齡。外因包括教學的科目內容、學生的年齡和基礎、教學技術、社會和時代的要求。
張武升( 1993 )將教學風格影響因素分為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包括教師的認知因素、情意因素和人格因素;社會因素包括宏觀因素與微觀因素,其中宏觀社會因素包括社會政治、文化、經濟因素,微觀社會因素包括學校組織與群體因素。
王志平( 1994 )將影響教學風格形成的因素分為基礎因素、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基礎因素包括文化基礎和心理基礎;內部因素包括教師的教學經驗、教學個性、對教學藝術的主觀追求;外部因素包括社會傳統、時代要求和教學內容、學生實際等。
王松泉、董百志( 2000 )認為教學風格的影響因素主要集中在教師個人因素上,主要包括人格因素、個性因素,審美個性和學識能力。
徐麗華、傅亞強( 2005 )對 8 所中小學教師的問卷調查顯示 : 學校性質、教齡、教育階段對教學風格的部分因素有顯著影響,但性別與教學科目對教學風格影響不顯著。
賀雯( 2008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影響教學風格形成和發展的因素,認為影響因素主要分為個體的內在因素和個體的外在因素。個體的內在因素包含個體的心理品質和個體的內在動力系統,內在動力系統包括價值觀、態度、教育信念、自我效能感等因素。個體的外在因素就包含很多,如教育體制、學校領導、工作壓力、學生素質等外部因素也會影響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
張曉輝、李如密( 2009 )認為,教學風格受到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主觀因素主要包括教師自身的文化品質、心理品質、職業品質、生理品質以及個體對教學風格的自覺追求等方而;客觀因素主要包括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等方面。在教學風格形成過程中,影響因素遵循一定的結合機制:主客觀因素相互聯系,缺一不可;統成整體,共同制約;協調一致,創造性結合。
綜上所述,影響教師教學風格形成的因素頗多,學者們的歸類方式也不一致,研究者根據文獻資料分析將所有因素大致歸為內因、外因兩大類,與教師個體相關因素為內因,其他統歸為外因;內因類包括:教師個人的主觀追求、先進的教學思想、知識素養、教學技藝、教師個性特徵、審美特徵、教師教學水平和經驗。外因類包括:學校行政管理方式、教學資源、教學科目、學生年齡特點、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和報刊雜志的宣傳、所處時代和所屬的民族的影響和宏觀社會環境的影響(包括政治宣傳、文化變遷、經濟發展等因素)。
五、教學風格的形成階段
一名教師從開始從事教學職業時的無風格教學,到逐漸成熟,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一般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其間的發展又可分為若干階段。由於人們考慮的角度不同,教學風格的形成也就會有不同的階段之分。概括說來,國內學者對教學風格的形成階段一般可做以下幾種劃分。
李如密( 1986 )從教學風格的獨特性特徵角度考慮,以教師教學中創新性(或稱獨創性、創造性)成份的多少為標准,把教學風格的形成過程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第一,摹仿性教學階段。此階段的教學局限於摹仿、照搬別人教學的經驗和做法,本身的教學無創造性可言。第二,獨立性教學階段。教師基本上能夠獨立勝任教學工作,在一定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教學活動已開始孕育著創造性的萌芽。第三,創造性教學階段。教學活動中的創造性已處處可見,但有時表現得不穩定,有些「創造性教學行為」缺乏一定的科學性。第四,有風格的教學階段。教學中的獨創性已經呈現科學的、穩定的狀態。教學藝術達到了較高的境界。
張武升( 1993 )從教學風格的構成因素角度考慮,把教學風格構成因素中教學個性的成熟性與穩定性程度作為劃分的標准,將教學風格形成階段劃分為:第一,無個性階段。教學表現為照本宣科、缺乏教學個性。第二,個性初步形成階段。教學表現為在個性心理特徵和教學活動其它因素的影響下,己初步可以觀察到某些獨特的教學個性。第三,個性化教學階。教學個性已從第二階段的偶然能夠觀察到發展到隨時可見,與眾不同的教學個性與已相當明顯,但有些教學個性仍處於不穩定或不科學的狀態。第四,有風格的教學階段。此階段的教學個性已呈穩定的、科學的狀態,即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黃甫全( 1998 )從事物一般發展順序角度考慮,從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程度出發,把教學風格的形成過程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模仿性教學階段。這一階段的老師常常套用別人的成功經驗,甚至模仿別人的教學語言、語調、手勢乃至教學風度。第二,追求創造性階段。這一階段的老師擺脫了模仿的束縛,能夠獨立地完成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並開始醒悟到要創造一種適合自己的教學藝術風格。第三,形成獨特教學藝術風格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師成為教學藝術的自覺追求者和創造者,在教學各個方面都有獨特的、穩定的個性色彩,處處閃耀著創造的火花。
何小微( 2006 )採用「目的性抽樣」,選擇一位教學風格比較突出的小學語文特級教師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開放式 . 或半開放式訪談,輔以非參與型課堂觀察和實物分析,收集了豐富材料,在此基礎上把該教師的教學風格形成歷程分為模仿、創新、成熟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模仿階段(教學的 1 — 3 年):這個階段的特徵是模仿,注重吸收別人成功的經驗,比較依賴於前人做法、他人經驗、教參和固定的教學程序。第二階段是創新階段(教學的 3 — 16 年):教學基本上擺脫模仿的束縛,獨立意向鮮明,能根據自身特點創造性地進行教學並且具有了明確的風格意識。第三階段是成熟階段(教學的 16 年後):這一階段的特點的是個性化,此時該教師的教學風格呈現出穩定、一貫的特徵。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都有獨特、穩定的表現,教學帶有濃厚的個性色彩。在其教學風格發展過程中模仿性因素越來越少,而獨創性因素越來越多,最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任仕林( 2009 )通過考察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學優秀教師,把教學風格的形成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童君老師在某市的一所國家級重點中學里任高中英語教師,是某市的骨幹教師、市級學術學科帶頭人、模範班主任,中學高級教師,從教己經近二十年了。她的教學特色鮮明,在課堂上嚴謹而不失幽默,並深受學生的愛戴,其教學風格也為大家所公認。據童老師的陳述,她的職業生涯分為四個階段:模仿教學階段、獨立性教學階段、創造性教學階段和有風格教學階段。」
雖然角度不同,各學者對教學風格的形成階段有各種不同的劃分,但每種方法所論述的各個階段的本質特點是相同的,都把教學風格的最本質特徵——獨特性作為劃分教學風格形成階段的標准。
六、教學風格的創建方法
在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過程中和最後表現形態上,總是或多或少帶有他人影響的痕跡。自覺地學習和借鑒他人的教學風格,是教師形成個人教學風格過程中所不可少的環節。李如密( 2002 )提出了學習和創建教學風格的基本方法。
(一)拜師學藝法與自我研習法。拜師學藝法是指教師自覺主動地向自己所景仰的教學風格的創造者請教學習,以使自己的教學也體現出這種風格特色來的方法。自我研習法是指教師因受條件限制不能直接拜師學藝而採取的以某種教學風格為藍本,自覺採用其指導思想和技巧形式,以使自己的教學也體現出這種風格特色來的方法。
(二)作品分析法與模仿感受法。作品分析法是指教師通過分析一定的教學藝術作品,從而達到認識和掌握其中蘊含的教學風格的一種方法。模仿感受法是指教師模仿他人的教學活動而親身感受、驗證其風格特點及其相應要求,從而達到學習並掌握某種教學風格的一種方法。
(三)部分移植法與兼容並蓄法。部分移植法是指教師通過精心選擇而後將他人教學風格中成功的教學特色部分地移植到自己的教學中來,從而使自己的教學也帶上這種特色的方法。兼容並蓄法是指教師對他人教學風格之長廣采博收,利用綜合優勢使自己的教學獲得整體最佳特色的一種方法。
(四)優勢培育法與弱點逆轉法。優勢培育法是指教師通過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優勢,從而形成個人獨特鮮明的教學風格的一種方法。弱點逆轉法是指教師通過在教學中對其自身弱點的巧妙逆用和轉化,從而使個人教學形成獨特鮮明的教學風格的一種方法。
(五)選擇突破法與綜合建構法。選擇突破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注意結合個人特長或教學需求選擇突破口重點攻關,從而以點帶面達到建立教學風格之目的的一種方法。綜合建構法是指教師從教學整體著眼,通過綜合變革、優化結構,而達到全面形成教學風格之目的的一種方法。
(六)實踐升華法與理論滲透法。實踐升華法是指教師對教學中不斷積累的豐富的教學經驗進行總結歸納、抽象升華、取其典型特徵組成個人教學風格的一種方法。理論滲透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自覺地以先進的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為指導,通過多方滲透,在各個教學環節都表現出明顯的教學特點,從而最終形成個人獨特而鮮明的教學風格的一種方法。
㈤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個特點
如何盡快地使學生把握良好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果呢,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
1.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要形成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上閱讀課文時,只要求孩子藉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就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二年級時,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准確地讀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准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台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至理解全篇內容。
2.注意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和練習
重點進行基本功練習。指導學生用普通話朗讀,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的語調語氣、停頓及表情等,開展個人朗讀表演,師生共同評價活動,激勵學生表現自我,積極參與朗讀活動,體驗朗讀樂趣,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標准。利用抒情性課文,練習學生感情朗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例如《懷念母親》指導學生讀出作者對兩個母親的懷念,從而教育學生感受母愛,愛自己的媽媽,上升到愛偉大的祖國。《桂林山水》,指導學生讀出表現桂林山水特點的語句,讀出作者對其山水的贊美和喜愛之情。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又如,《白楊樹》、《窮人》等含對話的課文,讀中引導學生讀好對話,分角色朗讀,引發學生朗讀熱情,優化朗讀練習,重點指導不同角色的不同語氣,把握角色的思想感情,學生具體形象地感知了各種動物的不同本領。讓學生更充分的時間嘗試合作、享受成功。教師退居一旁,牽引、點睛,教者、學者的角色都由孩子們擔當,營造出一派濃濃的生生互動的學習氣氛。
3.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
恩格斯曾經說過:思維著的精神是人類最美麗的花朵。教師作為園丁,有責任澆灌這最美麗的花朵。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是我們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待產生,期待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頭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小學生還處於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於運動的狀態,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本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涌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涌動起來。如教學《月光曲》中描寫《月光曲》的內容時,通過圖片、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月光曲》的意境,從而進行感悟、欣賞,再從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走進茅屋彈奏--即興創作的情感變化中找出貝多芬創作的靈感和激情,使學生用整個心靈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感受音樂家貝多芬高超的琴技與高尚的品質,馳而神往,激起孩子極大的興趣,撥動他們的心弦。
4.注意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大規律。讀可豐富詞彙、積累語言,為寫奠定基礎;反之,寫對讀又有促進作用,能提高讀的自覺性、積極性,能提高讀的質量。為此,每學期,我都要求學生做一定數量的讀書筆記,摘錄課外閱讀中自己喜歡的詞、句、斷,甚至篇。同時指導學生出黑板報、手抄報,要求主題突出,內容豐富,這就勢必讓學生自覺地進行課外閱讀,廣泛地收集所需要的
㈥ 語文新課程教學法小學 小學語文教育的特點是什麼,為什麼
一、善於吸收——來做學習型自教師
新課程標准提倡學科綜合,要求教師開發課程資源,每位老師都會體會到知識的睏乏。現在的課堂是開放的,無法預見的,面對學生的暢所欲「問」,怎樣對答如流?所以,新課改要求我們終身學習,做學習型的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不斷充實自己,不斷超越自我,改變並完善教育教學行為。
二、長於研究——做反思型教師
從先進的教育理念到課堂的實踐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一個不斷研究、不斷嘗試、不斷反思和不斷實踐的過程。上完課後,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今天這節課,學生收獲了沒有,老師收獲了沒有,課的哪一個環節處理得特棒,哪一個環節還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實用就行。如果教師能做到長此以往、堅持不懈,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形成自己個性的教育教學風格,每節課都會有新意,有亮點。
三、勇於奉獻——做敬業教師
敬業精神是對教師最重要的要求,我們不僅要把教育工作當作職業來看,更要把它當作事業從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態度,去奉獻著自己的愛心、真心、熱心,讓每個學生得到最好的發展,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這才不愧為人師。
㈦ 語文學科的特點是什麼
一、相關性
談到語文學科的性質,真可謂眾說紛紓。有人曾統計,僅1980年-1989年間公開出版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法》專著中,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表述竟有十二種之多。有人進一步從本質屬性和一般屬性上加以區分和概括。到底哪種表達比較正確呢?
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語文學科的質的規定性,其中「螺旋性」、「直線性」、「統一性」、「綜合性」、「知識性」、「科學性」等,顯然可以用以表述許多學科的特性,沒有將語文學科在「質」上與其它學科區分開來;其次從邏輯角度看,有人將「基礎性」和「工具性」、「綜合性」和「統一性」、「知識性」和「科學性」等並列用於一種表述中,而這些概念本身界限模糊,有的甚至是交叉和包含關系的概念,這里一並使用,在邏輯上是欠斟酌的。
另外,「實踐性」、「技能性」都應歸之於語文教學操作原則與方法范疇,不是對語文學科的內質的界說。盡管如此,這些見解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語文學科從內到外的縱橫關系,包括語文內部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內容編排的前後關系,以及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與學習主體的關系等。各種關系無疑都是我們進一步探究語文學科性質所必須觸及的立體界面。
《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語文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中,語文老師都在尋求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希望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高耗低效」說再見。
語文課堂教學價值的價值體教學中,既要將語文知識與能力這一顯性目標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需求,又要能將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隱性目標滲透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實踐活動中,成為學生自身的感悟,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融合於語文一體。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價值。
二、工具性
「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工具性作為語文的基本性質:首先,語文是思維的工具。葉聖陶先生認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
語文課實際上就是通過言語來學習語言,也就是通過課文,一些具有漢語典範性的文作品來學習語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學字、詞、句、章、等知識的。語文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就是指導學生把朦朧的思想變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語言變為有條有理的語言。
其次,語文是交際的工具。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獨立存在。語文是人與人交流和交際的必不可缺的工具。現代信息技術的傳播速度的提高和廣度的擴大,是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語文的交際功能達到了新的高度。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人獲得語言,規范語言的過程。
對於其他學科來說,語文具有基礎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掌握了必備的語法知識,才能有條件去學習其他學科。
因為所有學科的教材都離不開語言文字,要靠語言文字來傳達和表達信息,建立和學生的聯系,學生也只有在通過語文知識理解了教材內容後,才有可能將信息進行內化,藉助語言在大腦中形成相關的知識體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文既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更是學習其他學科必備的工具。
三、人文性
「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於漪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裡品質等。具體到語文課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著:
1、應該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為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並以此來制定語文課程目標和選擇整合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2、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獨特體驗受到保護和尊重。
3、教師將在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注重人文關懷和語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四、統一性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高尚的審美意識。語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而人文性則是對工具性的升華,它使語文的工具性充滿了活力和靈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內涵。
(7)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特色擴展閱讀: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增強,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
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規范帶來新的挑戰。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對人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化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語文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
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㈧ 談如何創建小學語文特色課堂
要讓課堂重新煥發生機,真正地推進素質教育,需要堅定不移地走特色課堂之路。
一、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新課程強調: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動。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可見,課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心理學家認為,當某種事物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並能立刻創設這種能滿足學生興趣的情境的時候,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會充滿激情的。因此,在課堂中,我經常鼓勵學生有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或者有效的學習方法,讓他們積極的活動,快樂地參與學習;在目標達成上,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現有水平制定出自己能夠達到的目標,讓他們都能有成功的體驗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情緒;在能力訓練的活動中,我常常創設不同層次的訓練項目,體現課程的選擇性,適應或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在盡量滿足他們合理的需要的基礎上,配以教師的價值引導,讓其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從而自由的構建、快樂地發展!例如,我在教學《秋天的雨》這一課時,我先出示學習要求,然後讓學生根據學習要求學習課文,先讀課文,把找到的問題答案用直線劃出,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問號標出。自學時要求學生做到動嘴讀、動手劃、動腦想。通過這樣的訓練,能促使學生在最大限度里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安排小組討論。通過同學之間的互相啟發,達到互相吸收,互相補充,互相糾正。這樣的教學,使學生更多機會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因此,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全方位參與學習,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二、讓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曾經說過:「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象,使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都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創設這樣的教學氣氛,那麼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揮作用。」學習,是一項繁重的腦力勞動,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並不是一件輕松事。因此,要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教師應該帶上甜美的微笑走進教室,讓微笑感染每一個學生,帶給他們一個好心情。課堂上,學生大多怕老師,對老師存在膽怯的心理,因而不敢大膽發言,暢所欲言。因此,老師應該把話語說得親切些,和藹些,富有感染力,拉近彼此間的距離,讓學生樂於親近你。這樣,學生就能克服膽怯心理,敢於大膽發言了,令課堂更富生氣。如果學生發言不正確,教師千萬不能指責他,否則,課堂上也許再也聽不到他發言的聲音了。如果學生上課違紀,教師最好能用眼神制止他,不要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他,最好課後找他單獨談,問清原因。如果學生回答問題雖然不是很准確全面,但不乏獨到之處,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如果學生稍有進步,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另外,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最忌諱的就是教師把壞心情帶進教室,動不動就對學生發脾氣,沒有耐心。這樣的課堂,只會令學生討厭,更談不上什麼趣味了。
三、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里流淌
著名教育家顧泠沅說:「在課堂教學范圍里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因而,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體會語文課堂的趣味,教師要善於創設情景,去吸引學生,調動形式的情感體現,從而引導學生進入情感,從情中品味。例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課時,運用多媒體展現小興安嶺的美麗,把學生設計為遊客在美麗的小興安嶺漫步,欣賞美景,收獲物產。個個興趣泱然,妙趣橫生。在優美的音樂中,情景交融,學生有了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主動地進行學習。有些知識本身就枯燥無味,如果我們還採用中規中矩的方式,呆板高深的學術講座式授課,未免會造成「其曲彌高,其和彌寡」的後果。相反,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給他們講一些笑話,或者讓學生講一講他們平時所知道的故事,他們就會很自覺地學習。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故事如同「興奮劑」,讓課堂一下充滿了輕松的愉悅的氛圍,使我們的課堂充滿人性的生機與智慧的力量。讓興趣在課堂里流淌,這也應證了蘇聯著名教育家斯維特洛夫的 「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我國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書生 「每堂課都應充滿學生的笑聲」的主張,達到孔子說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
四、 讓學生在課堂里行知統一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強調:「教學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二三件事。我們都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可見,教學做的統一,有利於學生在動口,動腦,動手中獲得真知灼見。這里所說的「教學做合一」就是行知的統一。所以,我們在課堂,讓學生在活動中快樂學習,在 「生活中教,游戲中學;教在有心,學在無意」。比如在課堂我就經常穿插「辯論會」、「演講會」、「知識搶答賽」、「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成語接龍」、「歇後語我來補」、「小謎語大智慧」、「你送我一言我還你一語」等活動。這樣,不失時機地整合教育資源,讓我們的課堂不斷豐富和精彩,成為知行的海洋,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吸取到更多的知識營養。課後還組織學生收看《百家講壇》、《對話》等電視節目;辦黑板報、手抄報、宣傳欄等;同時還組織了藝術、體育、閱讀與寫作興趣小組;在班上舉辦文化藝術周等,給學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學生就會在這濃郁的氛圍中充分展示才華,知行並用,享受著語文學習的真諦。
㈨ 語文教師教學特色
突出語文特色 盡顯學生個性 使教、學成為快樂
形象地說,初中《語文新課程標准》的頒布,對我們的初中語文教學改革是一次「福利」——為我們每一個敢於改革課堂教學的語文教師提供了一個大舞台。回首以前的語文教學,教師難教、學生厭學,語文教學竟成了學校教學質量提高中的一個老大難問題。《新課程標准》的實施,給語文教學吹來了改革的春風。經過幾年的實踐和探索,不斷的積累經驗、總結教訓,我覺得語文教學應突出語文的特色,盡顯學生的個性。就此而言,我認為語文教師的教學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 教師的口語要藝術化,體現漢語言的魅力。
《語文新課程標准》要求:「九年義務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這就對語文教師的語言表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說普通話,口語更要藝術化,要體現漢語言的獨特魅力。具體有那些要求呢?
蘇霍姆林斯基明確指出:「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語文教學除了要用簡明、准確的語言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外,還兼有對學生進行規范語言的訓導和陶冶任務,所以語文教師在平日和學生交往時,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用語的規范性和自身語言的示範性,達到言簡賅,最大限度的提高教育教學工作的效能。此其一。
其二,通俗生動,富有幽默感。由於教材用的是規范化的語言表達嚴整的知識體系,學生看過後未必能理解記牢,這就要求教師盡量用直觀性很強的語言表述得具體形象。例如議論文中論據間應有針對性的分析並做到有理有據這點,很多學生不明白這樣做有何好處。我就形象直觀的將寫議論文比做蓋房子,事實論據好比磚,若事例堆砌,毫無分析,就如同將干磚壘在一起,無水泥粘合一樣,一推就倒,站不住腳。這一比喻,學生豁然開朗,清晰的理解了這一難點。同時,語言還應幽默風趣,易於引起聽者的興趣。
其三,條理清楚,富有層次感。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各有不同、千變萬化的活生生的學生,是一個個信息復雜的小世界,因此,教師必須從學生的特點出發,或條理清楚連貫,或准確鮮明、形象生動,或語氣莊重,或語氣平和。總之,必須做到條理清楚,富有層次感。
其四,點播啟發,富有激勵性。魯迅曾說過「音美以感耳」這樣一句話。的確,語文教學是一門語言的藝術,要使人感動,聽起來入耳,要收到音美之效。語文教師要用語言去打動學生,這就需要讓自己的語言富有情感與激情,使學生在充滿感情的語言世界中去接受知識,得到啟發。教師的一句點撥話語有時能讓學生茅塞頓開;一句激勵之言,有時能讓學生終身銘記。要做到這些,關鍵教師要情真。情語動人,既可以策人奮發,又可以催人淚下,這應是教師口語藝術的最高境界。
其四,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課堂上的口語音速要快慢適宜,節奏分明適度,使語句的斷續疏密、語氣的剛柔與內容的轉換、感情的變化起伏一致,做到抑如平湖秋水,揚如天女散花,頓是金戈鐵馬,挫象雷霆萬鈞。這樣,才會在學生的內心深處掀起波瀾,使課堂教學深刻形象、生動感人。
二, 學生的閱讀要個性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初中學生隨著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對知識的需求量增加,閱讀范圍進一步擴大,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那麼,閱讀教學應注意那些呢?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做出自己的評價」。有人說: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作者與讀者的關系,就其本質而言,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系,閱讀行為也就意味著在人與人之間確立了一種對話和交流的關系。這種理論下的閱讀教學應是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的主體間和文本主體間對話過程。因此,讀者的閱讀,尤其是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共同參與以至共同創造的動態過程,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立體交叉、互動、互為依存條件關系。在閱讀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應充分顧及到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就是對話閱讀理念的基本要求。在此要求下,個性化閱讀教學就必須遵循以下三條原則:
第一,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也是閱讀中的對話者之一。教師作為文本與學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準、人生經驗、審美水平要高於學生,他可以起到向導的作用,但絕對不能取代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如上所述,在閱讀教學中,存在著多重對話關系,這些都為學生的個體閱讀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但對話的中心是學生個人。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從這層意思說,我們的語文課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讀本。
第二,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既然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如對文本中自己特別喜愛的部分作出反應;確認自己認為特別重要的問題;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應,甚至是突發奇想,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作者的意圖進行比較,為文本的內容和表達另作設計,等等。在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標准答案。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
三,課堂的形式要多樣化,教、學都是一種快樂。
回顧以前,語文教學之所以成為一個難點,課堂形式單一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教師一本教科書,學生一個筆記本,一個講:文章大意,大家記:段落層次。千篇一律,課課如是,想來也覺得枯燥無味,面目可憎。春節晚會之所以為大家所期盼,所回味,是因為裡面的節目形式多樣,精彩紛呈。語文教學如果也形式多樣的話,語文也會成為教師願教,學生樂學的科目。那麼,語文課可以採用那些形式呢?
1, 詩歌,散文朗誦會。適合詩歌、散文的學習,因為這種文章語言優美,富有感情,節奏感比較強,最適合朗誦。
2, 主題辯論會。適合議論文的學習,在辯論中,既豐富了大家的知識,而且也提高了嚴密的思維能力、語言的組織能力和應變能力。
3, 戲劇演出。適合小說、戲劇的學習,把書面的文字變成活生生的舞台形象,既提高了表演能力,又掌握了文體知識。
4, 受抄報展評。適合培養大家的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及圍繞中心選材的能力。
此外,還有演講比賽、書法比賽和成語接龍等形式。課堂形式多樣化的實施,不僅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能力,何樂不為呢?
語文學科是所有學科當中最富有創造力和激情的學科。那麼,語文教師理所當然要成為一名最有激情,最有人格魅力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老師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有鮮活生命的個體,是一個個有活力,有尊嚴的個性存在。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應當正視乃至珍惜學生的富有生命價值的語文學習活動,懷著對生命的敬畏,對學生的成長充滿期待,以極強的責任感,幫助學生構建完美的人生,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充分考慮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精心設計,給學生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的智慧、潛能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地處於激活的狀態。只有具有這樣的「生態關懷」,學生們才會在學習體驗中充分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生活中的人,一個自主學習的人,一個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的人,一個滿足看生命成長需要的人。這樣的語文學習,有誰會說不快樂呢?其實,語文課堂上,老師們在對學生進行有機滲透生命情感的同時,也在不斷拓展著自己的生命空間,不斷實現著心靈的轉換,不斷創造著的自我,展現著自己生命的價值。這樣的課堂,有誰會說不是充滿快樂呢?
理想的語文課堂應當是快樂的,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們在平等互信的基礎上傳播著知識信息的同時也傳播著情感信息,進行著心靈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心中有學生,把學生看成是有自控能力的行為主體和夥伴;學生心中有老師,把老師當成可以信賴的導師和朋友,在溝通、合作、對話、互動、交流中,師生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獲得精神的交流和意義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