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那些課比較深刻

小學語文那些課比較深刻

發布時間:2020-12-15 14:51:40

⑴ 淺談如何對小學語文課程進行整合

當前,由於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手段的變化,同時它也帶來了教育內容、教學組織新式及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變化。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它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像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開辟出一些培養其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勢必會帶來小學語文教學的一些新的變化。本文針對網路語文教學實驗中出現的若干問題從教學環境、課件設計、情感教育、教師職能轉變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並設計了相關的實行方案。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整合,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會學習」已經成為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世界性口號。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缺乏活力。教出來的學生就好比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原本聰靈的個性必被扼殺。這樣的學生怎能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怎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作為創新教學的嘗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教學中摒棄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所以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學語文《鯨》的教學時,我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處理、補充,並以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上課時,學生提出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我的引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和自己上網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不僅輕輕鬆鬆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而且對鯨的一些其它知識了解了很多。眾多教育者提出:一個良好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必將會給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帶來很大的幫助。斯坦福大學校長卡斯帕爾教授在談到斯坦福和矽谷的成功時,認為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術的學科運用價值。
1、聆聽音樂,營造優美的學習環境。每堂課一上課,學生的思想都會由下課時地鬆弛變為上課時的緊張,這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發。為此,我們在上課前播放一段韻律優美的輕音樂。優美的樂曲調節了課堂里的氣氛,改變了教室里緊張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聽音樂放鬆了神情,活躍了思緒,創新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發揮。
2、展示圖片,營造民主的學習環境。不同的圖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而不同的情緒變化正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我們可以在課堂中充分發揮教學投影片的視覺效果,通過展示與課文內容相聯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讓學生自由觀察,民主討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營造一個民主的學習環境。
3、播放動畫,營造自由的學習環境。動畫片是小學生的喜好。讓學生對動畫片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學生更是一個比一個發言積極。針對學生的這個特點,利用現行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配備的動畫素材,引導學生觀察,各抒己見,必將會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體現。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課程整合的網路信息領域,教師在設計和表現課堂時,要按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精心安排、設置情景、充分考慮增強教學的吸引力,運用聲像媒體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內容生動地、具體地、形象地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這種教學將會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特點,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徵。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學習內容,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現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向社會發展需要,洋溢著現實的生活氣息,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的內容與自己接觸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但人無完人,書亦無完書。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還出現一些離生活現實、離這個時代比較遠的信息,而利用網路教學就能彌補此中不足。例如蘇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石頭書》這一課,「化石」、「煤炭」的形成,以及地殼的運動,離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學生上網查詢資料,藉助信息技術,解決無法跨越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面前;把有趣、復雜的化石、煤炭形成過程、復雜的地殼運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就小學語文而言,由於其涉及的內容涵蓋面廣、包容量大,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思維上能夠不固於原有的定勢,善於變換角度地靈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識,並把這些知識廣泛地遷移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習活動順利完成。為了能夠幫助學生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採取以下一些方法:
1、錄音播放。《月光曲》這課內容源自於一首優美的鋼琴曲。為了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在上課前可以先藉助錄音機把鋼琴曲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從中聽出了什麼?聽後你有什麼想法?你對這首鋼琴曲的哪個地方感受最深?為什麼?由於學生對課文內容還不甚了解,自己的頭腦中沒有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因而他們在回答時就不會受局限,自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從而促使自己的創新思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2、錄像再現。如教《黃繼光》一課的重點段落,學生提問:「在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突然站起來?』」「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又站起來了?』」此時,學生心理發展出現了憤悱,我播放錄像《黃繼光》中部隊攻佔597·9高地的部分場面。那機槍聲、大炮聲、手榴彈的爆炸聲連成一片,學生彷彿置身在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黃繼光奮不顧身地靠近敵人的火力點,最後用自已的胸膛堵住敵人槍口等情景歷歷在目。在這一形象感知的基礎上,學生排除了思維障礙,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興趣。這時,教師再讓學生答題,他們一改過去照本宣科的現象,而是用自已的創造性語言回答得有聲有色。
3、網路下載。《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什麼是雷達,雷達的作用是什麼,它是怎樣工作的,小學生很難有個清晰的認識,因此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很難得到發展。解決這些問題並不難,打開計算機,進入相關的網站,找到這些內容下載下來,一看便明。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內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們正是利用了信息資源、現代化手段來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知識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空間的整合,改變不同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課程體系結構之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託,注重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其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認為,要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效率,必須把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利用網路環境來進行語文教學,可以體現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豐富性。如在二年級下期語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時老師按常規教學,學生總是難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後來調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通過動畫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再現月食這一天文現象,學生通過看微縮的太陽系運動,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又如在《特殊的葬禮》教學中,設計者就提供了三個可發散延伸的空間,一是為什麼這次葬禮是特殊的。通過鏈接相關網站,學生們了解了為什麼總統要為這條瀑布舉行葬禮。二是關於現在我們周圍的環境,特別是水源的污染,能夠引起學生對生態平衡的警醒與深思;三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章,為學生提供比較鑒別的內容,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和文學評價能力,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的熏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識,而是迅速更新知識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識和利用新知識的過程中體現的創新意識,表現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培養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要能夠做到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採取藉助現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的方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1、實物演示。寫入小學語文課本內容中的許多物體,孩子們都沒有親眼見過。究竟這個物體是什麼樣子,是不是像書中所寫的,孩子們一概不知,如琥珀。這很不利於孩子們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但這個物體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還是能見到的,為此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准備幾塊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琥珀,上課時利用實物投影儀分別演示給學生看。由於是實物,他們看的興趣就會很濃,看的時候就會很認真很細心;他們就會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提出許多自己認為還不明白的問題,然後通過詢問查找討論,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創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加強。
2、摹擬試驗。許多事情,如果不通過自己的親身試驗,其中道理永遠都不會明白。例如《畫楊桃》,同是一個楊桃,它能被畫成不同的形狀。其原因是每個學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楊桃的形狀就不一樣。老師在上這一課時,單憑講學生是不會輕易理解的。我們不妨換一種方法,把一個楊桃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現在屏幕上,讓學生試著自己也去畫一畫,然後再變換位置看。這樣一畫一換,雖然學生僅僅是動動手動動腿,但他們在動的過程中已經是鍛煉了自己的一種創新能力。
3、虛擬假設。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的主人公結局都是極具有懸念性的。如果能對這些主人公後面的故事進行一番虛擬假設,勢必會對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幫助。如《凡卡》《窮人》《賣火柴的小女孩》等,他們後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我們可以把這些文章的圖片通過剪輯整理合並在一個地方,讓學生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把它後面的故事虛構成一段文字講給同學們聽。此舉一方面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綜合考驗。
信息技術是教學手段,是學習工具。我國政府認為:「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各地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多媒體教學進入每一間教室,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是信息技術教育發展中應特別重視的問題。」這一論斷也證明了,當前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目標,是建立在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教與學的改革基礎之上。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方式。「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觀點,它要求教師能從自己的學科教學過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也就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這種「整合」教學方式的研究和實施將會對小學生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的發揮、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創設良好的基礎,使小學語文教學朝著特色、個性的教學方向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去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需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工作者們作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必將對教育的發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會使我國的教育事業欣欣向榮。

⑵ 小學語文課,主要學什麼

第一學段(1~2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願望。
2.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
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4.努力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寫字姿勢正確,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5.學會漢語拼音。能讀准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准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6.學習獨立識字。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學會用音序檢字法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
(二)閱讀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養成愛護圖書的習慣。
2.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
3.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4.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
5.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6.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7.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三)寫話
1.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
2.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學習清楚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3.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四)口語交際
1.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3.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自己感興趣的情節。
4.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
5.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6.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1.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內外閱讀,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結合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

第二學段(3~4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1600個左右會寫。
3.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會運用音序檢字法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詞典。
4.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5.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
(二)閱讀
1. 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像,領悟詩文大意。
7.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9.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圖書資料,樂於與同學交流。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三)習作
1.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願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2.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
3.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交流。
4.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5.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
6.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四)口語交際
1.能用普通話交談。學會認真傾聽,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人商討。
2.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並能簡要轉述。
3.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講述故事力求具體生動。
(五)綜合性學習
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用書面或口頭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

第三學段(5~6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
2.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力求美觀,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
4. 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
4.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5.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課文的基本說明方法。
6.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7.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8.擴展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三)習作
1.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2.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3.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學寫常見應用文。
4.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根據表達需要,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5.習作要有一定速度。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四)口語交際
1.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
2.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3.聽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並能簡要轉述。
4.表達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
5.能根據對象和場合,稍作準備,作簡單的發言。
6.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
(五)綜合性學習
1.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2.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對所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學寫活動計劃和活動總結。
3.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美醜。
4.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

⑶ 小學語文課如何進行創新教學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課堂教學是一個主要的渠道,也是小學語文進行創新所必須要走的一條路。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課堂教學進行創新。
一、對課型進行創新
一般情況下,每次上課時,教師都會以一種教學方法為主,多種教學方法為輔,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探索和創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較為固定的課堂教學形式,也是一種基本的課型。因此,對課型進行創新就是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進行自讀自悟,將課文中所蘊含的深層意義「悟」出來。如進行《夜鶯之歌》的學習時,我就讓學生談談感想。有的學生對小夜鶯機智勇敢的精神進行了分析。有的學生分析了游擊隊員與小夜鶯的默契,明白了側面描寫的重要性。還有的學生分析了小夜鶯高超的口技,無論是學夜鶯唱,還是學杜鵑叫,都和真的鳥叫聲一樣。經過討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刻,那些細節方面的問題也被學生挖掘了出來。討論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到了實處。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我們要通過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來促進創新行為的落實。
二、對課堂組織形式進行創新
傳統的課堂是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的,這種死板的組織形式很容易遏制學生想像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學生需要自己去對文章進行閱讀和感悟,也需要和其他同學一起討論,相互幫助。討論式教學能夠很好地滿足學生的這一學習需求,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經常採用的討論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同桌討論,一種是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為了改變這種一成不變的討論方式,我進行了一些嘗試和探索。例如,學習《只有一個地球》時,為了使學生能夠對課文有一個深入的理解,我以「火星也和地球一樣有水和生命存在」這句話作為切入點,組織學生進行了一場辯論——「移民火星能否實現」。學生圍繞著這一問題進行正反方的辯論。學生通過自己在網路或圖書館里所搜索的資料將課文內容進行了延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對教學手段進行創新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逐步走入了小學課堂,為我們的教學起到了很大的輔助作用。多媒體具有強大的信息輸出功能,它能為學生帶來立體的刺激,使學生的多種感官都參與到認知活動中來,變抽象為具體、復雜為簡單,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有效的培養和激發,促進課程教學的不斷優化。如教學六年級下冊《科學的精神》這一單元時,我就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了水稻豐收的場景和炸葯爆炸的情形。當課文中的內容用多媒體以動態的方式展示出來時,學生都感到非常震撼,也深深地體會到了科學家不畏困難,刻苦鑽研的精神,學科學、用科學也成了他們頭腦中一種強烈的需求。再回到課文學習中來,學生無論是回答問題還是進行交流和互動,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學效果也非常好。
四、對教學語言進行創新
教學語言能夠反映教師的綜合能力,也是學生能夠感知最為迅速的因素。對教學語言進行創新是教學創新中最為直接和外在的因素。每個教師的教學語言都有自身的風格。風格化語言的形成是教師個體精神的外化,它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只有當教師對於創新達到了一種自由的成就階段,它才會逐漸產生、發展並最終形成。如進行復韻母ei的學習時,為了避免學生將ei與ie混淆,我就先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大e要和小i一起爬山,爬了一會小i就爬不動了。這時,大e說:小i,我拉著你爬。於是,大e在前面拉著小i往上爬。大e帶小i,邊爬邊喊ei,ei,ei。全新教學語言能夠使學生對拼音的學習產生一種形象的認識,他們對這種練習形式也很感興趣,學習興趣得到了有效激發。
此外,教學語言並不只是教師所說的話,它還包括教師的體態語言,即教師的面部表情、目光以及手勢等。我們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藝術創新過程,教師要將有聲語言和體態語言充分地調動起來,二者相互作用,形成有效合理,創造一種形式多樣,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的教學語言,使學生對教學產生一種美的體驗,強化他們的審美感受。
五、 對板書進行創新
板書是教學內容的濃縮,對於整堂課來說,板書的作用是總結學習內容,提醒學生注意本課的主要脈絡。要想使板書新穎別致,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教師就要對課文進行深入的挖掘,發現其潛在的構思線索,將課文的內在結構以一種直觀的形式展現出來。同時,板書要形象、生動,如果可以,還要配上一些簡筆畫或幾何圖,凝聚課文精華,從微小之處探尋課文,將所學內容以創新的形式定格。如學習《龍的傳人》一文時,我先利用簡筆畫在黑板上畫了一幅簡單的龍的形象,然後結合課文中對龍的描述「角似鹿,頭似牛,嘴似驢,眼似蝦,耳似象,鱗似魚,須似人,腹似蛇,足似鳳」邊說邊畫,並不時地咨詢學生的意見:「大家看老師畫的角像不像鹿?」等我畫完,學生基本上就能將龍的這幾個特徵都記住。到課堂的最後,我又將一些與龍有關的成語整齊地寫在了黑板上。在進行板書的創新時,教師只有讓學生充分地參與進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板書的設計與完成環節,才能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為深刻。總之,教師要對板書的形式進行創新,力求新鮮生動。這是課堂教學藝術的有效體現,也是我們進行教學創新的一個目標。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關注學生的發展,使學生對創新沒有任何的顧慮,愛上創新所帶來的成就感,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使他們成為高素質的建設人才。

⑷ 如何備好一堂小學語文課

1、深鑽語文課程標准和教材。簡而言之,就是了解教材。原則上是一至六年級都要了解,重點了解本冊的內容。A、通讀全冊教材,做好一學期的規劃。教師拿到教材後,要認真通讀全冊教材,了解教材的編排內容和編排意圖,對照《課程標准》對年段的要求,針對本班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和水平,確立一學期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的目標,整體制定課時計劃,合理地安排各部分教學內容,特別是安排好集中性的語文實踐活動,避免隨意性,有的則可以提前布置,讓學生有備而學。如培養學生根據需要搜集信息的能力是5--6年級學段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通讀全冊教材會發現,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除了要通過課文的學習外,還要通過教材中的「閱讀鏈接」的相關內容和「口語交際」中的部分內容來體現,再如對學生課外閱讀量的保證,教材結合課文和「閱讀鏈接」的學習提出了課外閱讀的建議,推薦了一些書目,根據本班學生的基礎和條件如何去落實,就需要學期初作出安排。教學中如何落實需要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整體考慮。B、要做好一個單元的備課。充分發揮教材單元對學生思想、情感、語言、思維發展的整體促進作用。教材是按文化主題來組合的,每單元在同一文化主題下,從課文到閱讀鏈接到綜合學習的積累、口語交際、習作等,也都圍繞本單元的文化主題來設計編排。四、五篇課文在題材、體裁、表達方式、語言風格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便於學生在比較中學習語言,認識事物,教材在課後練習、閱讀鏈接、實踐活動、口語交際與習作的內容選擇與形式設計上,圍繞同一主題堅持從生活到文本又到生活的原則,注重豐富兒童的生活內容,開拓兒童的生活范圍、提高兒童的生活質量。這樣每個單元從課內閱讀-------課外擴展閱讀-------實踐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等),始終圍繞一個文化主題。隨著單元內容的,教材展示給學生的是一個無限廣闊的認識空間,伴隨著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學生的認識不斷深入,情感不斷升華。這樣的課文組合,整體上給孩子認識的沖擊,已遠遠超出幾篇課文本身。因此,教師要在通讀一單元教材的基礎上,確實每課的落角點和目標,整體考慮學生的聽說讀寫實踐活動,並從一個單元出發去開發有價值的教學資源,使一個單元的教學更加豐富,也更加厚重,也使閱讀、聽說和寫作真正做有機結合。一個單元的閱讀鏈接、口語交際的話題、習作的題材內容等,要在教學實施之前安排好,便於學生在整個單元的學習中,有目的地進行觀點、素材、語匯等方面的即時積累。也就是在開始每一單元第一課的學習之前,要先瀏覽本單元的口語交際、習作等方面的要求,提前有計劃的安排實踐活動,這樣的教學才有實效性。2、了解學生。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教師要想教會學生,必須先了解學生,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和困難。備學生的目的是為了做到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的具體需要,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也就是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了解學生的內容包括他們的思想、情緒、知識和能力基礎、思維特點和思維水平、學習方法、愛好和對教學的期望等。在深入了解學生的基礎上,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照顧大多數的原則,確定教學的起點和難點,同時考慮相應的教學措施。例如,根據學生的程度不同,備課時設計適當的問題提問適當的學生,要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懷和自己在學習上的進步。備課時,還可以考慮如何有意識地結合每次教學,解決一兩個學生的問題,以幫助他們進一步提高學習效果。一次解決一兩個問題,一個學期下來也就能解決不少問題。這對提高教學質量,密切師生關系都有很大的好處。另外,應該注意學生在學習上的愛好、特長,收集學生對教師教學方法的建議和反映。在備課時,應根據學生的合理意見,改進教學方法,使之更切合學生的需要。3、設計教法。設計教法就是解決如何教的問題,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以實現教學目標。什麼是恰當?適合就是恰當,恰當的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可以接受,最終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並收到好的教學效果。也就是說在鑽研教材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再進行教法的設計。

⑸ 如何把握教科版小學語文的幾種課型 精讀課文要有語文的味道

首先,讓課堂充滿「語文味」最基本的一點事教師的語言要有「語文味」。這里對教師的要求雖然不至於是滿口之乎者也,但是在說話時,也要適當運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比如課堂小結時說一段優美的話,或借排比以加強氣勢,或引經據典,讓學生感到新奇,抑或充滿喜悅的小小感言,簡單的幾句話就能感染到學生的情緒。有一次在講課中,我發現有些在角落的孩子不太積極舉手,於是我說:「同學們,我們都知道『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你不發光別人怎麼能發現你這塊真金呢?坐在後排的孩子們,一起發發光好不好?」這樣的兩句話說完,後排的孩子就會更容易參與到課堂中。我們平時指導學生寫作文,要講究語言美,要會適當運用技巧和方法,其實身教重於言教的真正含義也就在這里,如果我們平時總是說大白話,卻要求學生說話寫作文雅優美,那必定是有難度的。如果在每節語文課中我們都能在合適的地方運用恰當的語言,潛移默化中,一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我們市級小學,有些孩子常常發現不了自己校園的美,其實跟有些小學相比我們的校園建設已經是很不錯的了。於是我便告訴他們孔子的那句「久居芝蘭之室而不聞其香」,我稍加解釋,學生一下就明白了,而且推而廣之也能用到其他的語境中。因此語文教師在講課時,語言上適當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在講到特定的內容時,給學生補充有關的典故、成語或經典詩句,是非常有必要的。這里要求老師的語言首先要准確,在准確的基礎上,不要牽強附會,不要刻意為之,而是針對講課的內容適當運用技巧。這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比較難的,需要我們平時多思考多練習,備課時多加留心。一個詞彙貧乏、語言通俗的老師,不一定都能上好語文課,但那些舌燦蓮花、旁徵博引的教師,往往一定能將學生引領到這個博大精深的語文殿堂。
其次,讓課堂充滿「語文味」最關鍵的環節是讓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魏書生老師曾經要求學生想像一個場景,從大致輪廓開始,添加顏色,增加細節,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使畫面生動形象,這樣就會產生比較直觀的情感想像。除了這樣的想像之外,我們應該設計更多的能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的方法。我一直認為,讓每一篇課文都能和學生產生共鳴,學生便真正融入到課文當中,語文學習的各方面效果從能由此以點帶面地達到。比如在講授《冬陽童年 駱駝隊》的時候,我結合自己的個人體驗,寫了一首小詩,讀給同學們聽,他們都深受感染,紛紛拿起筆來寫自己的童年;在講授《草蟲的村落》,我引導學生講述人類的村落,人類的種種生活方式,然後套用到草蟲身上,對比差異,增強理解;再比如《中華少年》一課,我用配樂《紅旗頌》和有關國慶節的幻燈片為輔助,在課堂上進行了朗誦比賽,並沒有講述其他的內容,但全班同學激情澎湃,理解很到位……人的七情六慾都是類似的,只是有的人比較敏感,體會的比較深刻,有的人比較大意,雖然經歷了但不善於體會,也就逐漸忽視了這樣的情感。而情感,確實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正如古人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人要對外界充滿快樂的情感才能夠做好事情。所以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去體會各種作者的不同情感,體會他們是怎樣關注他們周圍的世界,進而了解到這些人的世界觀人生觀,這對於學生未來的成長、看待問題的方式方法等都會產生深遠影響。我相信善於儲存自己情感的學生,一定記得自己的美好童年,一定記得自己成長的道路,並能夠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妥善解決,在面對未來的選擇時做出准確的判斷,而那些過早忽視自己情感的學生,則很容易迷失自己的道路,成為生活中的弱者。在這里我想,我們首先要對自己的情感有很好的把握,然後要把握學生的心理和情感,這樣在講課時,我們便知道在什麼地方給學生什麼樣的引導,如果能找准時機給學生加以點撥,課堂的高潮、教學的靈感便會隨之而來。當然這取決於我們平時的多訓練和對學生的了解,只要在講課中所加思考還是很容易做到的。
再次,學生應當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並口頭或書面准確表述。學習,追根到底不是像電腦一樣儲存知識,而是創造創新。我們應當引導學生在作者思考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甚至是從事物的兩面性出發提出相悖的觀點,而不是僅僅對作者的觀點進行復述。這點對於高年級來講是比較重要的,學生平時習慣了對知識的掌握和依賴,往往難脫窠臼,這點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既要肯定書本的知識,又要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比如在講《晏子使楚》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和學生找出了晏子與楚王對答的內容,要求學生分別扮演晏子和楚王,拋棄課文中的話,用自己的觀點去反駁楚王,學生們興致大發,一個個都把「楚王」駁得啞口無言。
此外,小學語文學習應當以突出內容的主體地位。語言技巧是必要的訓練,形式是不容忽視的方面,但是不管怎麼樣,如果學生將來不是研究形式主義,那麼所有的形式就應當是為內容服務的。不能讓學生過於重視技巧而忽視內容,也不能過早放棄形式的訓練,這點要把握好度,因地制宜,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訓練。因此,從這方面來講,讀書不能斷章取義,要引導學生總體上體會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就像《山中訪友》、《草蟲的村落》等幾篇課文,練習冊上有太多考察語句修辭手法的題目,有些句子很難辨別,只能把這些句子拆分成幾部分,破壞語句的完整性並賦予其含義當然是解構主義的強項,但是這樣過度的分析破壞了語言的美感,影響了小學生們對語言美的理解。要知道真正的語言美,並非修辭手法用得多准確,而恰恰是作者的情感和內心想像真實地流露,因此對於課文一定要在整體上把握體會。好作文也不全是好句子的羅列,關鍵還是思想,是觀點,是情感,是內涵。
「語文味」的構建,並不在於這幾點的要求,這只是筆者在語文教學中的點滴感想。語文原本就是一個宏大的命題,是與每個人終生的情感、思想、生活等密切聯系的一個工具,並非只言片語就能將其歸納總結。但是我相信,在我們不斷的交流與探討中,語文教學的深廣度一定能得到擴展,教學工作也一定能充滿更多的詩情畫意!

⑹ 讓你記憶深刻的中小學語文課文有哪些

小學有一課文《自立歌》靠天靠地靠
父母,不算是好漢,還有一課文《影子》
影子在前,影子在後,影子是我們的好朋友。

⑺ 小學語文微型課

課前談話

師:上課之前王老師跟大家說幾句廢話,可以嗎?(生:可以。)

師:知道王老師嗎?(生:知道。)

師:認識王老師嗎?(生:認識。)

師:見過王老師嗎?(生:沒有。)

師:喜歡王老師嗎?(生:喜歡。)

師:這叫一見鍾情,又叫愛你沒商量。(眾笑)

師:既然喜歡王老師,那麼多看幾眼王老師,我給大家十秒鍾時間仔細看看長什麼模樣?有什麼特點?看仔細了!(生看)

師:(指一生)你別直勾勾地看,看得王老師心裡發毛,含情脈脈地看!(眾笑)

師:看夠了沒有?

生:看夠了。

師:你們找一找王老師跟以前教你語文的鄔老師有哪些地方不一樣?

生:我覺得你比鄔老師胖一點。

師:王老師長得胖,鄔老師長得瘦。胖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瘦說明咱們還處於初級階段。

生:你戴眼鏡,鄔老師不帶眼鏡。

師:王老師戴一付眼鏡,給你一種什麼感覺?接著說!

生:給我一種很陌生的感覺。

師:戴眼鏡居然給你一種陌生的感覺,真新鮮,還是第一次聽說。

生:還有你的下巴長著一顆痣,鄔老師沒有。

師:喲!眼睛真尖。我這地方長一顆痣,福痣!王老師福氣好。

生:你是男的,鄔老師是女的。

師:你真不簡單,一眼就能看出王老師是男的。(眾笑)

生:而且王老師耳朵前面長著一顆痣。鄔老師臉上不太長痣。

師:王老師身上到處都是痣,臉上有痣,耳朵上有痣,身上有痣,到處都是痣。

生:王老師你很幽默,我們鄔老師很嚴肅。

生:我們鄔老師不穿西裝,你穿西裝。

師:聽你的意思,希望鄔老師穿西裝。

生:你的臉比她黑。(眾大笑)

師:好嘛!我的臉比她黑。鄔老師不烏,王老師臉色發黃。

生:王老師,你的嘴巴大,鄔老師嘴巴小。

師:嘴巴大,有的吃,人就容易發胖。前後之間還有因果聯系。

師:咱們找一找一樣的地方,好不好?你們看看王老師跟鄔老師哪些地方是一樣的?

生:你和鄔老師都是老師。

生:你和鄔老師全都是短頭發。

師:鄔老師也是短頭發,但兩個短頭發還有點不一樣。鄔老師那短頭發要是跟王老師一樣的話,那就有點問題。

生:你的眉毛很濃,鄔老師的眉毛也很濃。

師:噢,鄔老師有眉毛也很濃,一般的話,女同志的眉毛都比較淡。

生:我認為你的教書水平比鄔老師稍好一點,但還是差不多的。(眾大笑)

師:這個話,鄔老師最愛聽,(眾笑)就是,王老師跟鄔老師上課差不多,說不定鄔老師上課的水平比王老師還高呢!

生:你的年紀和鄔老師差不多。

師:你們鄔老師多大了,你知道嗎?

生:四十幾歲。

師:四十多了,是嗎?你看王老師也四十多了,王老師比較顯老。

師:咱們就聊到這兒。現在還緊張嗎?(生:不緊張。)還擔心嗎?(生:不擔心)還害怕嗎?(生:不害怕)還上課嗎?(生遲疑片刻,「上課」)(眾笑)上課之前咱們先聽一段音樂,你怎麼坐著舒服,你就怎麼坐。

(播放《 》)

上課!

師:同學們,教師現在懷著非常沉重的心情,想跟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在德國有一個中國的留學生以非常優異的成績畢業了。畢業後,他想去德國的公司工作。他找了第一家大公司,人家拒絕了他;他找了第二家大公司,人家拒絕了他;他找了第三家大公司,人家還是拒絕了他。他一口氣找了25家大公司,結果沒有一家肯接受他。咱們這們留學生在心裡想:憑我的博士文憑,憑我的優異成績,找一家小公司,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吧!但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他找的那家小公司的老闆還是拒絕了他。同學們猜一猜,為什麼德國老闆要拒絕這位中國留學生?你估計是什麼原因?

生:我估計德國人看不起中國人,所以他全被拒絕。

師:有這個可能。

生:或者他在那個工廠裡面把碗打翻了。

師:把什麼翻了?

生:比如,老闆在吃飯,他做工時不小心,打翻了他的碗。

師:他把老闆的碗打翻了,所以拒絕了他。這個想法與眾不同,很有創意。

生:可能是那個大公司覺得他資歷太低,小公司覺得他資歷太高所以拒絕了他。

師:「資歷」都知道,真不簡單。

師:咱們那位中國留學生憤怒了,他問那位德國老闆,「你們為什麼要拒絕我?」德國老闆說:「對不起,先生!因為我們從網上找到了一份記錄,記錄顯示,您在德國留學期間乘坐公共汽車逃過三次票。」(生小聲議論)我們這們留學生非常驚訝,他問德國老闆:「什麼?我逃過三次票?我逃過三次票難道還抵不上那張博士文憑嗎?」老闆非常嚴肅地說:「我們知道你不缺文憑,不缺知識,不缺能力。但是您缺了一樣東西。正是這么一樣東西,使得我們德國任何一家正規的公司都不敢聘用你。」同學們,聽完這個真實的故事,你一定有話想說。

生:為什麼他逃過三次票,別人都不接受他?

師:問得好!真問到點子上去了!

生:我想問一下,逃了三次票,只不過是小小的錯誤而已,為什麼要給他這么大的處罰?

師:是呀!小小的一點錯誤,幾毛錢的事,為什麼德國老闆要抓住不放呢?你看問得多麼深刻呀!

生:為什麼德國的老闆不肯接受他?嗯……為什麼德國的老闆不肯接受他?

師:您問了兩個為什麼?您非常替咱們那位留學生抱不平,是嗎?你的心情我完全理解。同學們,咱們這位留學生缺文憑嗎?(生:不缺。)缺知識嗎?(生:不缺)他缺能力嗎?(生:不缺)那麼他到底缺什麼呢?咱們到《小珊迪》這篇課文中去找答案!

師:同學們拿出課文,自個兒讀課文,用心地讀,一邊讀一邊注意自己在讀課文時的那種感受和心情的變化。讀完後,自己問自己,這個故事,就是《小珊迪》這個故事給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生自由讀課文,師巡視指導朗讀,)

師:好的,同學們都讀得非常投入,也非常動情,來,咱們來說一說讀完這個故事給你的最大感受是什麼?

生:我認為小珊迪十分可憐。

師:對小珊迪不幸的遭遇你表示深深的同情,看得出你很富有同情心。

生:我覺得小珊迪非常的善良。

師:用善良的心去發現善良的人。你也是一個善良的孩子!

生:我覺得小珊迪非常的誠實。

師:好,真不錯,實在!

生:我覺得小珊迪非常的不幸——被馬車撞死了。

師:你覺得那麼好的一個孩子,他不該死,是嗎?你說出了大家的心裡話,真好!

師:同學們帶著這樣的感受,你再讀課文,把筆拿出來!讀下去,你心裡會有一種感情在涌動,那是課文打動你的地方,你一邊讀一邊把課文當中深深地打動你的地方用波浪線劃出來。打動你的這些地方等會兒你再仔仔細細地讀讀,看看!他為什麼深深打動你。好,放開聲音讀!

(生自由讀課文,師巡視指導)

師:好,同學們,老師發現課文打動你的地方還真不少。那咱們是不是這樣?把你最受感動的地方找出來,然後自己讀。把你的感受,把你的理解,把你感情,通過你的讀表達出來。開始!

(生放聲自由讀)

師:現在咱們把你最受感動的地方挑出來,通過你的讀,讓大家感受到這個地方的確已經令你非常感動。

生:(讀)「珊迪聽了,目不轉睛地看著我,像是表示感激。突然,他眼睛裡的光消失了。他死了。」我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可以使我很感動,因為珊迪他已經死了,但是他眼睛裡的光還是在向我表示感激呢。

師:看來,這段話你是理解了,但是,同學們請注意,學語文光有理解沒有感受不行;光有理解不動感情那更不行。你想想,這是一個非常可憐的孩子,他死了。你會怎麼讀這段話?王老師相信你一定會讀好他,再讀一遍。

(該生再讀這段話)

師:同學們,這是一個非常可敬的孩子呀!他死了,體會一下這種感受,你再讀這段話,王老師相信你的感情表達得會更好!

生:(讀)「珊迪聽了,目不轉睛地看著我,像是表示感激……」(師:把聲音放輕。)「突然,他的眼睛裡的光消失了,他死了。」

師:你真讀懂了!

生:(讀)「可憐的珊迪躺在一張破床上,一看見我,就難過地說:『先生,我換好零錢的往回跑的時候,……(略)你怎麼辦呢?誰來照顧你呢?』」從這里看出,珊迪他非常可憐,在死之前,還為弟弟著想。

師:他不但想到可憐的弟弟,他首先想到的是那個需要找還四個便士的先生,當你體會到這點的時候,你再讀讀小珊迪說的這段話,王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有新的感受。你再讀這段話。

(生再讀)

師:請注意!這是一個被馬車軋斷雙腿,快要死了的人說的話。這個時候,他說的話,還會這樣輕松嗎?再讀這段話。

生:(讀)可憐的珊迪躺在一張破床上,……(略)「先生,……(師:對,就是這種感覺。)我換好零錢往回跑的時候,被馬車撞了,我的兩條腿全斷了……(師:感情好,聲音再低一點!)就要死的。小利比,我可憐的弟弟,我死了你怎麼辦?誰來照顧你呢?

師:真不錯!

生:(讀)「這時,走過一個小男孩……(略)一雙赤腳又紅又腫。」從這里可以看出小珊迪非常可憐,非常窮,連一件好好的衣服都沒有。

師:不錯!你把他對「我們」說的話讀出來!

生:(讀)他對我們說:「先生,請買盒火柴吧……」

師:注意冷的感覺。天非常的冷,他穿著一件又薄又破的單衣,瘦瘦的小臉凍得發青。讀的時候,注意冷的感覺,你再讀。

(生讀)

師:不冷,沒有冷的感覺,你再讀!

(該生再讀)

師:反而熱起來了。(眾笑)那麼冷的天,他「只穿又薄又破的單衣,瘦瘦的小臉凍得發青,一雙赤腳又紅又腫。」你想他說話的時候會那麼自如?那麼輕松?那麼隨意?你們自個兒都讀一讀他說的話,體會一下那種寒冷的感覺。

(生自由讀)

師:來,你讀!我發現你有這種感覺。

(生讀)

師:注意冷的時候人在發抖,嘴唇在發抖,聲音在發抖。把這種感覺讀出來,你們自個兒再讀一讀!

(生再自由練讀,再指名讀。師相機評價:「冷了,開始冷了。」「聲音在發抖了。」「對,就是這樣一種感覺。」)

師:對,就是這樣一種感覺。還有打動你的地方嗎?

生:(讀)「啊,請你現在就買吧!先生,我餓極了!」小男孩乞求說,「我可以給你去換零錢。」從這里可以看小珊迪的家裡非常的窮,好像很長時間都沒有吃飯了。

師:是啊,「我餓極了。」他非常非常的餓,這個時候,他是怎麼乞求人家的,你再讀這句話。(生讀)

師:同學們,「乞求著說」。怎麼樣的請求叫「乞求」啊?

生:好像那個小男孩就是在求他買一盒火柴。

師:怎麼樣的請求才可以說「乞求」?隨隨便便地請求,普普通通地請求,那叫乞求嗎?不是。你體會一下,你看過乞丐怎麼樣的請求叫乞求?

生:好像是跪在地上求他一樣。

師:對呀,像是乞丐跪在地上請求他一樣快點買一盒火柴呀!就是這樣一種感覺。你們再讀讀這個句子!

(生自由讀)

師:你的表情告訴我,你懂了。你讀!

(指名讀)

師:「乞求」的感覺找到了,加上餓的感覺會更好。你讀!

(指名讀)

師:注意!餓極了,還會讀得這樣響亮?讀得這樣有力?(再指名讀)

師:同學們,這就是咱們的小珊迪,他的遭遇是那樣的不幸;他的去世是那樣的痛苦。然而,在他去世之前,他首先想到是要找還那四個便士;他首先想到是那個可憐的小弟弟。這樣的一個孩子,為了一盒小小的火柴,為了那四個便士,就這么走了,就這么永遠地離開我們。咱們拿起書,一起讀課文的最後一段。(生齊讀)

師:同學們,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為了那四個需要找回的便士,一個可憐的孩子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全體女同學一起再讀課文最後一段。(全體女生讀最後一段)

師:同學們,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為了那四個需要找回的便士,一個可敬的孩子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全體男同學一起讀課文最後一段。(全體男生讀最後一段)

師:同學們,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為了那四個需要找回的便士,一個誠實的、善良的孩子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我們。讓咱們一起讀課文最後一段。(全體同學讀最後一段)

師:小珊迪就這樣走了,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他走了。除了他弟弟的小利比,除了故事中那個買火柴的「我」,誰也不知道他死了,誰也不知道他是為什麼死的。但是小珊迪的事跡卻深深地感動了那一位買火柴的「我」,他在心裡默默地對自己說——(出示:「小珊迪,我永遠忘不了你!「)你說!

生:(讀)小珊迪,我永遠忘不了!

生:(讀)小珊迪,我永遠忘不了!

生:(讀)小珊迪,我永遠忘不了!

生:(讀)小珊迪,我永遠忘不了!

生:(讀)小珊迪,我永遠忘不了!

師:假如你就是故事當中那個買火柴的「我」,你親身經歷這么一段過程,你親眼目睹了小珊迪的神情和面容,目睹了小珊迪的悲慘遭遇,目睹了小珊迪至死不忘歸還四個便士,至死不忘他的弟弟小利比的感人情景。你,永遠忘不了的是什麼?請把他寫下來!

(出示:「小珊迪,我永遠忘不了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寫)

師:把你「忘不了」的,用你的感情;用你的聲音;用你的朗讀告訴大家。

生:小珊迪,我永遠忘不了你。你的美好品質將永遠記在我的心中。

生:小珊迪,我永遠忘不了你。你誠實、善良的高尚品格和你那不幸的經歷我永遠忘不了,永遠忘不了。

師:寫得真好。

生:小珊迪,我永遠忘不了你:你是那麼的誠實、善良,你有那麼多的路沒走完,你不該死。

師:真摯的感情,真摯的語言!真好!

生:小珊迪,我永遠忘不了你那美好的品德。

生:小珊迪,我永遠忘不了你那種誠實善良的高尚品格。

生:小珊迪,我永遠忘不了你誠實善良的心。

生:小珊迪,我永遠忘不了你……

師:大聲地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

生:小珊迪,我永遠忘不了你誠實善良的心。

師:啊!情到深處是沉默!(眾笑)

生:小珊迪,我永遠忘不了。你誠實、善良,會使我們永遠記住你。

師:是的,同學們,我們永遠忘不了他那誠實的面容;我們永遠忘不了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們永遠忘不了他臨死之前還牽掛著他的弟弟;我們永遠忘不了他臨死之前還想到找還那四個便士的先生。一個多麼可憐的孩子,一個多麼可敬的孩子。讓我們永遠的記住他。下課!

⑻ 一堂好的小學語文課的標準是什麼

無論接受與否,課程改革已經勢在必行。新課程將改變教師與學生的傳統角色和教學、學習方式,它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師在課程改革中不斷實現自我更新,而且使學生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中學會學習,不斷成熟,不斷進步。教師要與新課程同行,就必須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成為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決策者」;必須掌握新的專業要求與技能:學會「IT」,學會創新,學會思考,在課程改革中跟上新時代的步伐,實現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進步。

新課程在實施過程中,並沒有多少固定的模式讓教師去借鑒,而要靠教師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發現,去積極而認真地嘗試。以下是我教學中的一點實踐和體會,在此和老師們一起交流探討。

一.引導探究學習

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發現,引導他們去發現和探究問題。這樣遠比教師直接傳授給學生東西讓他們興奮得多。比如在講《端午日》這一課時,根據課文內容,我事先設計了幾個題目:

1. 沈從文其人其事

2. 端午節的來歷

3. 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4. 湘西鳳凰的美麗風光

5. 沈從文的作品簡介(《邊城》、《長河》)

確定這幾個與課文有關的題目之後,我再給學生提出要求:

● 5個學習小組按不同題目查找資料,每小組推出一位發言人。

●在課余時間收集和整理資料,不斷分析和互相交流。

●拿出一節課的時間做小組匯總分析,一起確定所需要的信息,准備在下一次「展示會」上展示。

這幾個題目讓學生很感興趣,他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有的上網收集資料,有的在圖書館一泡半天,有的跑到書店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在這期間,我並不是對此不聞不問,撒手不管。因為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總會遇見各式各樣的問題,我會很關注學生的進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幫助他們解決。

這樣的准備使我看到了學生真我的風采。在展示會上,每個小組拿出的東西異彩紛呈。有關於沈從文的幻燈片,作家照片、故居圖片、生平介紹等等一應俱全;有介紹沈從文的故鄉湘西鳳凰的美景圖,做成了精美的powerpoint形式,秀麗的青山、澄清的碧水、古樸的吊腳樓、盛裝迎新的苗家人,讓沒去過鳳凰的同學們嘆為觀止;有關於端午節九種來歷和風俗習慣的詳細介紹,讓大家知道了端午節除了是為紀念屈原以外,原來還有其他的來歷和說法,增長了同學們的見識;有學生自己做的和自己四處收集的跟端午節有關的風俗飾品。如布老虎、線粽子等等,色彩艷麗,生動逼真;有對沈從文的另兩部作品《邊城》和《長河》的詳細介紹,以及學生自己對文章的透徹獨到的感悟賞析。

這些生動詳實的展示讓學生和我眼界大開。學生們笑逐顏開,注意力十分集中,課堂上不時傳出陣陣的驚嘆聲和熱烈的掌聲。他們或為湘西鳳凰的美景驚嘆聲,或為沈從文的求學精神感動,或為一個個精緻可愛的端午節飾品而歡笑,或為《邊城》中美麗而痴情的翠翠而動情。這節課使學生印象十分深刻,許多學生在當天的日記里記下了他們在這節課上的美好感受。他們說:「今天的語文課生動有趣。同學們大顯身手,短短的一節語文課我們學到了許多以前課上學不到的知識,我們真希望以後多上這樣的課。」

學生的反映也使我增強了信心,我想: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教師必須要自覺改變傳統教學中「我講你聽」的教學模式。那種認為教師講授越充分、越精細就越好的思想,非改不可;那種認為學生們只是被動聽講,越安靜、越能跟著教師思維走就越好的觀念,不變不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相信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這樣師生才能共同發展和共同進步。教師可以找一些內容豐富,適合探究的文章,試著設計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學生的興趣有了,課就好上了。

二.進行小組合作

在教學中,我積極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我們班有36名學生,上課時我常常並不是按照教師「一對幾十」的面對面授課方式,而是將學生分作六個小組,每組六人。上課時教室里出現的不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講授,而是六個學生聚集在一起的學習小組。我以為,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必須要由過去的「教師中心」、居高臨下,變為以學生為本,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態」,創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自由表達和自主探究性學習才可能成為現實。

以前學生們不愛學文言文,普遍以為枯燥乏味。在《夢溪筆談》的教學中,針對學生對文言文的畏難情緒,我又一次採取了小組學習這種方式。 課上,學生按最近的座位將六張桌子對在一起,相對而坐,每組指派一個負責人(主要負責組織討論和紀律提醒)。主要任務是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學習。首先,我要求學生將本課中包含文言文常用虛詞「之、其、如、為、以」的所有句子找出來,分類整理在筆記本上。然後,以小組為單位,學生暢所欲言,共同討論這幾個文言虛詞在不同句子的具體含義,共同討論這篇文章的內容。這種方式使學生耳目一新,他們興奮地坐在了一起,針對這幾個詞和整篇文章的意思熱烈地進行討論。每個學習小組的學生都認真而積極,他們沒有放掉老師給他們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積極地探討,肯定正確的,改正錯誤的。在這期間,我所做的,是在各個小組之間巡迴、發現、答疑、解惑。最後時間,明確地有針對性地解答大家共同提出的疑難問題。

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方式效果是不錯的,每一個學生都在「動」:動腦(想)、動嘴(說)、動手(整理)。他們快樂地笑著,快樂地討論,快樂地記錄著他們合作學習的果實。這種方式達到了我以前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沒有達到的效果,打破了過去那種枯燥沉悶的課堂氣氛,改變了過去教師講、學生記、幾個學生跟著老師走、大部分學生無動於衷的文言文授課方式,真正地讓學生坐在了一起,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做到了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都動腦,都發言,都有收獲,都有所得。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從居高臨下的權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學生一道去尋找真理,與學生們分享他們的感情和想法,關注每個學生的進步,實現每個學生的發展。教師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教師應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組織者。這里所說的組織者,好比談話節目的主持人,而不能像維持紀律、不斷施加壓力的監工。作為主持人,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要營造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氛圍,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研究表明,學生大部分的學習困難來自他們過重的學習壓力。解除這些壓力,明顯有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和創造潛能的開發。當學生處於輕松愉快的狀態時,視覺、味覺、嗅覺、聽覺、觸覺就更靈敏,記憶力會大大增強,聯想也會更加豐富,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學習潛力可以得到更大發揮。雖然小組合作這種方式看似效率不高

⑼ 如何點評小學語文公開課

一、 評價一堂小學語文課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課堂教學的靈魂。當前,在貫徹落實新一輪課程改革綱要精神情況下,評價一堂小學語文課,應看執教者是否做到了如下幾個思想觀念轉變:
(一) 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樹立目標意識。
重發展,就是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在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在語文課上得到人格、智力、能力、情感、態度、習慣等的和諧發展。要樹立四會培養目標(學會認識、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與發展)
(二) 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樹立個性意識。
每個學生,智力發展水平、個性特長、非智力因素、學習領域都存在差異,語文教學應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
(三) 由重教師「教」向重視學生「學」轉變——樹立主體意識。
語文教學過程,應該是在教師組織指導下,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要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只關注學習的結果。
(四) 由單向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轉變——樹立研究意識。
單向信息交流主要是教師和學生交流,綜合信息交流是以討論研究為形式的課堂教學結構,信息在師生、生生間達到了最大限度的交流。
(五) 由居高臨下向平等和諧融洽轉變——樹立情感意識。
學生學習過程,伴隨著感受、情緒、意志等而展開,思維發展、創新意識培養需要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
(六) 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樹立特色意識。
教學活動是創造性的活動,教師要採用多種方法,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出個性、教出風格。
二、評價一堂小學語文課的原則
(一)實事求是原則
實事求是指對語文課的分析要以課堂的真實情況為基礎,以科學的理論為依據,不帶任何偏見,不夾雜感情因素,不分厚薄親疏,通用一把尺子,一個衡量標准。恰如其分地進行評價。
(二)坦率誠懇原則
所謂坦率誠懇就是對課的長處一定要充分肯定,看準了問題,一定要明確地提出來,不能含含糊糊,一味「好、好」無根據地唱頌歌。對缺點和不足,也不應顧及面子,遮遮掩掩,要直截了當地指出,成績要說夠,缺點要說透。
評課時要考慮教師心理承受力,對年長和心理承受力弱的教師應含蓄、客氣一些,對年輕而心理承受力強的教師可坦率直爽一些。
(三)兼顧整體原則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評課者應樹立整體思想。通常,在分析課堂教學時常常會出現兩種傾向。一是只注意到了一節課的整體分析,而忽略對局部的分析。二是脫離整體孤立地對局部進行評價。因此,評課者應注意樹立整體意識;堅持在評課中,把點和面,局部和整體結合起來。
(四)激勵性原則
評課者科學的藝術性的評課能激發教師鑽研教材,研究教法的積極性。對於一些中青年教師如有幾次成功的課得到恰當適時的鼓勵和評價,可能使他們後來成為教學明星和能手的直接動力因素。運用激勵的導向,可以達到:聽一堂課促進多堂課,聽一個人的課激勵一批人,聽一門學科推動多門學科。
(五)差異性原則
被評的教師情況不同,對課堂的要求不同,評課的側重點也應有所不同,評課就應各有側重。在評課形式上應該因人制宜,靈活多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知導人。
(六)講究方法原則
評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應遵循人的認識規律,符合人的心理過程。首先,要充分尊重講課者的勞動。一般來說,不管是成功的課,還是失敗的課,教師都在不同程度上花費了心血,因此在評課時,評課者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肯定這一點。其次,要褒貶得當。評課的褒獎與貶斥要有個「度」,決不是褒越多越好,貶越少越佳。過多而不切實際的肯定,會給人虛假逢迎之感。在談到缺點時要講分寸,應以商量和提建議的口吻與執教者交換意見。再次,要主次分明,評課時在關鍵重點問題上要多加分析,道理講透,而在一般的問題上,則可一帶而過。尤其對缺點問題要抓要害,予以分析,一般問題可輕描淡寫,留給教者自己去玩味。

⑽ 小學語文課的課堂類型有哪些

一、發現型
學習知識的一種有效途徑是自己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在課堂教學中,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當一名發現者、探索者,在讀中有思,思中有疑,疑中有見,見中有異,異中求新,
進行自我發現學習,讓「自主」和「創造」得到落實.
二、辯論型
「辯論」是學生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理解,表明思想的傾向性,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表演型
表演是對課文加深理解的一種較好的表現形式.通過演一演,不但強化學生運用、理解、積累語言的能力,而且大大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四、欣賞型
語文教材是美的載體,它憑借語言文字,透露出人美、事美、景美、物美、情美.因此巧妙運用、欣賞富有韻味的語句、段落,能喚起人們的美感,對事物的認識有個質的飛躍.
五、演講型
演講是論說能力的表現.演講最大功能是深入人心,給聽眾教益和鼓舞.
六、活動型
活動是指學生本身的活動,語文活動課是活動課的一種.這類課以活動的形式,以學生為活動的主體,以學習語言知識、形成語文能力為內容,在活動中,鼓勵學生去創造,去創新,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此外還有嘗試型、討論型、朗誦型、洽談型、參觀型、展覽型等,只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課文的內容,開放課堂教學,就能產生求知慾望,促進學生思維,萌發出創造力.

參考:http://www.zybang.com/question/.html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那些課比較深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