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三年級語文課本中蜜蜂課文得出一個什麼結論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人類同蜜蜂等一切萬物都是一樣的,都只不過是匆匆的過客。其實我們人類都在同蜜蜂一樣不斷地做著這樣的努力,都在用自己的行動來證明:在這個世界上,我來過一趟,走過一遭,這個世界曾留下我生命的痕跡。
⑵ 小學三年級語文《蜜蜂》
驗證蜜蜂是否有辨別方向的能力
放飛蜜蜂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而是一種我無法解釋的本能
⑶ 老師叫我在小學語文學科課堂五分鍾上寫古詩《蜂》的理解
《蜂》是晚唐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詠物詩,也是一首寓理詩。這首詩贊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這首詩藝術表現方面的特點為:欲奪故予,反跌有力;敘述反詰,唱嘆有情;寓意遙深,可以兩解。
蜂
作者: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
無論是平地還是山峰,無限花開的風光,都被蜜蜂佔領。
它們采盡百花釀成蜜後,到頭來又是在為誰忙碌、為誰釀造醇香的蜂蜜呢。
賞析:
羅隱的詠物詩「切於物」而「不粘於物」,往往別出心裁,獨具寓意,諷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尋味。清沈祥龍《論詞隨筆》雲:「詠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於其內,斯寄託遙深,非沾沾焉詠一物矣。」羅隱正是在對物象深入細致的觀察基礎之上,對所詠之物融進他強烈的家國之憂與身世之慨,刺時諷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詩壇脫穎而出。《蜂》通過吟詠蜜蜂採花釀蜜供人享用這一自然現象,表現了他對社會和歷史問題的思考。
前兩句寫蜜蜂的生存狀態,在山花爛漫間不停穿梭、勞作,廣闊的領地給了它們相當大的施展本領的空間。「不論」「無限」,蜜蜂在辛勤勞動中「占盡風光」,簡單寫來看似平平無奇,純行直白,幾乎是欣賞、誇贊的口吻,實則是匠心獨運,先揚後抑,為下文的議論做出了鋪墊。
後兩句緊乘「蜜蜂」這一意象,把它象徵的「勞動者」意象加以引申、擴大,發出「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一聲嘆息。同時也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已採的百花釀成蜜,辛辛苦苦的勞作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話鋒一轉,這般辛勞到底又是為了誰呢?在當時黑暗腐朽的社會里,為的正是那些不勞而獲、占據高位、手握重權的剝削者,此中的諷意不言而明。詩人以反詰的語氣控訴了那些沉迷利祿之人,感喟良久之餘不禁又對廣大的勞苦人民產生了矜惜憐憫之情,從另一個側面對這種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不平現實加以嘲諷和鞭笞,在為勞動人民鳴冤叫屈的同時也是對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難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達對唐末朋黨傾軋、宦官專權、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社會現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這首詠蜂詩運用象徵的手法、設問的形式反映了勞動者不能享受其勞動成果的社會現象,與張碧《農夫》中的「運鋤耕劚侵星起」「到頭禾黍屬他人」以及梅堯臣《陶者》中「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可作同一理解,都是嘆苦辛人生之歷練,社會世道之多艱,於人於己都是一番深省之言。
羅隱此篇歌詠「蜂」之作,在藝術表達形式上獨具特色。以「蜜蜂」為張本,所詠之物形神兼備,更為難得是所詠之物興寄明顯、寄慨遙深,「不粘不脫,不即不離,乃為上乘」(《帶經堂詩話》),追求「神似」的工藝正如嚴羽《滄浪詩話·詩辨》雲:「詩之極至有一,曰入神。至矣,盡矣。蔑以加矣。」體物工妙,詞近旨遠,夾敘夾議的手法配合默契,語言敘述中不尚辭藻,平淡而具思致,清雅輔以言深。
⑷ 請問字哪裡找小學課文<<蜜蜂>>的原文
直接網路搜索「小學課文《蜜蜂》」,搜索結果中就有所要的原文。
蜜 蜂
聽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裡,它總是可以回到原處。我想做個試驗。
一天,我在我家花園的蜂窩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們放在紙袋裡。為了證實飛回花園的蜜蜂是我放飛的,我在它們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記號。然後,我叫小女兒在蜂窩旁等著,自己帶著做了記號的二十隻蜜蜂,走了兩里多路,打開紙袋,把它們放出來。那些被悶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飛散,好像在尋找回家的方向。這時候起風了,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大概這樣可以減少阻力。我想,它們飛得這么低,怎麼能看到遙遠的家呢?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測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沒等我跨進家門,小女兒就沖過來,臉紅紅的,看上去很激動。她高聲喊道:「有兩只蜜蜂飛回來了!它們兩點四十分回到蜂窩里,滿身都是花粉呢。」
我放蜜蜂的時候是兩點整,也就是說,在四十分鍾的時間里,那兩只小蜜蜂飛了兩里多路,這還包括了採花粉的時間。
天都快黑了,我們還沒見到其他蜜蜂飛回來。第二天我檢查蜂窩時,又發現了十五隻背上有白色記號的蜜蜂。這樣,二十隻蜜蜂中,十七隻沒有迷失方向,准確無誤地回到了家。盡管它們逆風而飛,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們確確實實飛回來了。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而是一種我無法解釋的本能。
蜜蜂
我希望能夠更多地了解關於蜜蜂的故事。我曾聽人說起過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它被拋棄到哪裡,總是可以自己回到原處。於是我想親自試一試。
有一天,我在屋檐下的蜂窩里捉了四十隻蜜蜂,叫我的小女兒愛格蘭在屋檐下等著,然後我把蜜蜂放在紙袋裡,帶著它們走了二里半路,接著打開紙袋,把它們拋棄在那裡,看有沒有蜜蜂飛回去。
為了證實飛到我家屋檐下的蜜蜂是被我扔到遠處的那群,我在它們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記號。在這個過程中,我的手不可避免地被刺了好幾下,但我一直堅持著,有時竟然忘記了疼痛,只是緊緊地按住那蜜蜂,把工作做完。結果有二十多隻蜜蜂受到損傷。
當我打開紙袋時,那些被悶了好久的蜜蜂一擁而出,向四面飛散,好像在尋找回家的方向。
放走蜜蜂的時候,空中吹起了微風。蜜蜂們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大概這樣可以減少風的阻力。可是我想,它們飛得這樣低,怎麼可以眺望到它們遙遠的家園呢?
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到它們面臨的惡劣環境,心裡推測它們一定都找不到回家的方向了。可是沒等我跨進家門,愛格蘭就沖過來,她的臉紅紅的,看上去很激動。她沖著我喊道:「有兩只蜜蜂飛回來了!這;它們在2點40分的時候到達窩里,還帶來了滿身的花粉。」
我放蜜蜂的時間是2點整。也就是說,在40分鍾的時間里,那兩只小蜜蜂飛了二里半路,這還不包括採花粉的時間。
天快黑的時候,我們還沒見到其他蜜蜂回來。第二天,我檢查蜂窩時,又發現有十五隻背上有白色記號的蜜蜂回到窩里。這樣,有十七隻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它們准確無誤地回到了家。盡管空中吹著逆向的風,沿途盡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們確確實實是回來了。也許是它們懷念巢中的小寶貝和豐富的蜂蜜。憑借這種強烈的本能,它們回來了。這不是一種超常的記憶力,而是一種無法解釋的本能,這種本能正是我們人類所缺少的。
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1915),法國著名昆蟲學家,動物行為學家,文學家、昆蟲科學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相傳荷馬為古代希臘兩部著名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作者)」,昆蟲界的「維吉爾」。
⑸ 小學語文第15課,蜜蜂
從你第15課課文裡面找就行
⑹ 小學時候有一課是列寧養蜂是叫什麼課名
小學時候有一課是列寧養蜂是叫 《蜜蜂引路》。
《蜜蜂引路》是內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容第26課的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列寧利用蜜蜂作向導,找到養蜂人的故事。表現了列寧具有非凡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列寧是個善於觀察,認真思考的人。
⑺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書第蜜蜂那一課確確實實這個詞強調了什麼體現了作者什麼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書第蜜蜂那一課確確實實這個詞強調了什麼體現了作者什麼?這個是我們家孩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