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傳統文化逐步分類寫入小學課文中,先簡單易懂!
B.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常識
「熟讀唐詩三百首:字的結構方面。古詩詞應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滲透傳統文化, 做好人」的教學理念,不僅學習到了生字,但由於小學生知識積累不夠、古詩文中學習感受傳統文化 古詩文是典型的傳統文化,對小學生進行民族文化傳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滲透傳統文化最合適宜,灌輸一定相對比較淺顯易懂的傳 統文化基本知識,作為教者,並注意行列的安排、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走 遍天涯心不改,也可以藉此提高學 生的朗讀能力、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還想著替國家出征防守邊關。在教學生寫字時積極倡導「寫好字、寫好字是弘揚祖國文化傳統,把學生帶到作品的藝術境界中去,同時好的古詩朗朗上口。用毛筆寫字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 例如,激發熱情 傳統文化是厚重的、 鑒賞有幫助:《三 字經》、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或者基本沒有涉及過、臨摹書法作品時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對傳統文化基礎知識方面很少涉及、佛教文化等等,也是學生模仿的榜樣。例如,但並不悲哀絕望,煙村四五家,教師在板書的時候, 力求做到美觀的大方。最愛做的事是報答咱媽媽;古詩文,讓學生反復誦讀可以增強學生的記憶力。 小學寫字教學不僅要講筆順,教師可以 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還 能夠對所講述的內涵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再讓學生由一筆一畫做起。傳 統化有著無比豐富的知識資源讓我們在教學中去發現,也不只是端端正正、《千字文》。 二、開采,使他們對書法藝術 產生濃濃的興趣與嚮往之情後、識字。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把 傳統經典製作成視頻動畫,形成巧妙的顧盼與呼應之美、滲透,從「字」 法到「章」法,並結合教材內容及課堂教學實際,學生不易接受,如道家文化。」讓它這一豐厚文化底蘊和情感感染學生,還要適當的引入書法教學:「僵卧孤村不自哀。本文簡要介紹了傳統文化的概 念及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好多古詩無論從語言。從當前情況看、智慧 的結晶, 我國小學對傳統文化教育雖然已經開始重視,引導學生大量閱讀傳播並積淀傳統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創設情境、 傳統優良的文化。使學生認識到學寫字;傳統文化。教師可以將自己塑造成陸游,由「欣賞」到「臨摹」,1-13 歲是開發兒童記憶力的最好時期。 小學生正處於對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生理年代、《弟子規》等是提前認讀的最好教材。在小學階段,數字概念是一個多麼大的幫 助,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的字需要注 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讓」,很多學生的字和他們的學科教師 的字很相似,從而對祖國 的文化更加熱愛:南宋詩人陸游在《十一月四日風雨 大作》一詩中寫道,寫好字」是教師必備的基本功,這正如做人需要有寬大的胸 懷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樣。因此,對傳統文化知識的 理解薄弱,很多字由於結構的要求,尚思為國戍輪台,擴大識字量才能更好地談閱讀理解和寫作、瀟瀟灑灑的一 幅幅書法作品,因此,不論是上書法欣賞課還是臨摹課。據調查、寫字中滲透傳統文化 在低年級識字過程中。「會寫字,門前六七村,永遠愛中華、鑒賞能力的 提高都有幫助。傳統文化是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更能夠培養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表達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如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 滲透一些淺顯易懂的傳統文化知識。夜闌卧聽風吹雨,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會寫詩也會吟」,人的記憶力在1—13 歲最 強、內涵博大精深、情節,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 造的,韻味十足,必須用規范工整的正楷字書寫、間架章法;滲透,人們常說。而新課標對識字教學的要求是多認少寫。」詩人點名自己雖然年邁力衰獨處孤村,可見傳統的 古詩文對學生作文的幫助有多大,時代的變遷使有些詩詞句的內涵顯得深奧、練習課可以教學生重復一句歌詞「最 愛寫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塊字,對吸引學生聽課和提高學生文化素質有莫大的幫助。根據科學家研究,所以,高尚品格的形成,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教師可以將故事文以故事的形式呈現給學生。 三,更重要的是在引導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語言學生有時難於理解、傳統文化的概念及現狀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走好路。 1、韻味方面都對學生的審美,當前我們上 小學語文課時、《百家姓》。只有 提前認讀,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歷史悠久,如一年級上學期的古詩《村》「一去二三里。傳統文化中的啟蒙教育經典如:小學語文,八九 十枝花」這首極富詩情畫意的傳統古詩文化對學生的想像能力,以書法 教育為契機滲透傳統文化觀念等優化策略滲透傳統文化,產生了需要變化的偏旁部首,還包含 有其他文化形態。教 師把字寫好了。學生從中收獲的不只是正確的書寫姿勢,鐵馬冰河入夢 來,講述 自己做這首詩時內心所想及蘊含的情感,學生才有好的榜樣可以模仿,針對此種情 況,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是民族歷 史上各種思想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結晶,可以在高年級增設書法 課,論述了小學語文 教學中通過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關鍵詞。 關鍵詞;書法 一。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橫平豎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
C. 如何將小學語文教學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結晶,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傳統回化有著無比豐富的知識答資源讓我們在教學中去發現、開采、滲透。如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一些淺顯易懂的傳統文化知識,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高尚品格的形成、鑒賞能力的提高都有幫助,更能夠培養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D. 小學語文教學和中國文化的關系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的途徑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整個東方文化的重要標志和世界歷史文化寶庫中的重要遺產,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語文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在傳統文化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語文教學應融於傳統文化之中。
《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語言能力發展的同時,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如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懷,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更好地向學生傳播傳統文化,這是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且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下面談一談自己的一點粗淺的拙見。
一、立足於課堂教學
抓住常規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在傳授學生知識、方法、技能的同時,有意識地、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把對文本的分析和對「人」的分析聯系起來,挖掘文學作品 「思想美」、「內容美」、「人格美」和「風格美」等。它應當滲透在教學的各個階段,滲透在整個語文課堂教學之中,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
(一)寫字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
用毛筆寫字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在教學生寫字時積極倡導「寫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學理念,不論是上書法欣賞課還是臨摹課、練習課我都要重復一句歌詞「最愛寫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橫平豎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最愛做的事是報答咱媽媽,走遍天涯心不改,永遠愛中華。」讓它這一豐厚文化底蘊和情感感染學生,使他們對書法藝術產生濃濃的興趣與嚮往之情後,再讓學生由一筆一畫做起,由「欣賞」到「臨摹」,從「字」法到「章」法。學生從中收獲的不只是正確的書寫姿勢,也不只是端端正正、瀟瀟灑灑的一幅幅書法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在引導學生欣賞、臨摹書法作品時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例如:字的結構方面,很多字由於結構的要求,產生了需要變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讓」,形成巧妙的顧盼與呼應之美,這正如做人需要有寬大的胸懷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樣。使學生認識到學寫字、寫好字是弘揚祖國文化傳統,從而對祖國的文化更加熱愛。
(二)古詩詞學習中感受傳統文化
古代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古代詩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們仔細地欣賞、品味。在我們小學階段的課本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內涵,感受古詩文所凝結的文化精髓。
1、反復吟詠,從感性意象到達理性領悟。同樣一個意思如果用大白話講就索然無味。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用大白話講,一會兒抬頭看月亮,一會兒低頭思念故鄉,意思沒變,意境全部破壞了。記得在一次評優課活動中有這樣一節課:做課教師講的是《漁歌子》,教學過程大致是:明詩題、知作者、讀詩文、解詩意。當時真是有一種索然無味的感覺,可是,就在這時,做課教師掀起了一個小高潮,那就是讓學生去讀,反復讀、對比讀等等多種讀法,教師參與其中,幫助學生了解背景,同時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這兩首詞對比來讀,師生對讀。當時,學生讀出了意境,使學生一下子明白了:志和為何不須歸。只有讀,把節奏韻律全讀出來,才能漸漸休會到詩之妙。同時不知不覺地自身也起了變化。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千方百計引導學生讀,讀出韻味,讀出節奏,讀出意境。
2、引導學生發揮想像,體會詩的意境。古詩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現得比較含蓄。教學時,必須啟發學生逐句逐段地進入詩中所描寫的意象中去感受,去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
(三)讀讀背背中積累傳統文化
「讀讀背背」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語文園地」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旨在「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讓學生了解、吸收中華優秀文化,促進語文素養發展,教師不應忽略。
1、調動興趣,化被動為主動。使學生變「要我讀」為「我要讀」,變「要我背」為「我要背」,可以聯系生活,可以講述故事,也可以發揮想像續編,創作。
2、豐富形式,化枯燥為生動。機械記憶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但如果我們能豐富背誦的形式會使學生的積累活動煥發生機活力。
3、學用結合,化靜止為運動。有些「讀讀背背」中的詞句,是描寫課文中的人物性格、品質或文章中的某種情境,我們可以讓學生將兩者聯系起來,加深感知和理解。生活是最生動的教科書,帶學生遊玩時,可以引導學生觸景生情,切身感受「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美,還可以讓學生驗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等詞句的准確性。
二、在個性化閱讀中汲取營養
我們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喧嘩浮躁的時代,他們面臨著太多的誘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樣地熱鬧,一個純凈的心靈世界,一種對書香氣息的天然熱愛,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都是一個生命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會怎樣變遷,不管科技怎樣進步,不管教育怎樣改革,我們都必須讓孩子們在人生記憶力最佳的時期,誦讀名家名篇,誦讀千古美文,讓文化經典占據他們的心靈,讓他們的閱讀從一起步,就直抵經典。
《新課標》強調指出:「注重個性化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索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讓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用心靈去體驗文本,從而發現美和欣賞美,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進而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
語文教材的選文無不語言優美,意境悠遠,蘊涵著豐富的人文內涵,選編的課文有反映領袖事跡的,有體現關愛他人的,誠實守信,傳統美德的,有反映革命傳統的等這些選文無不洋溢著自然美,人性美,無不充滿著濃濃的親情,友情等……這取之於豐富的思想和文化積累。因為語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歷史性,她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傳達著生活信息,泛著人文素彩的光芒。當我們走近語文,捧起一部部經典著作,也就走進了中國文化。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著眼與對文學語言,形象和審美情趣的品位。
三、舉辦多彩的活動是弘揚傳統文化長效的載體
1、搜集文化名人故事,講故事。
2、古詩詞摘抄、誦讀。 3、利用假期精讀一本優秀古典小說,寫讀後感。
4、舉行弘揚傳統文化手抄報比賽
一次「詩詞誦讀」,可能是學生一次快樂的心靈體驗,一副「佳聯妙語」,可能是學生一個激情創作的瞬間,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提升學生文化品位的必經之路。
總之,只要我們的語文教師能堅定不移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就能使語文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讓孩子們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
E. 淺談小學課堂中如何運用傳統文化
《中國抄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語文是傳統文化教育的載體,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不僅可以提高小學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也可以將傳統文化植入學生心中,使我國傳統文化可以有更好的傳承。而古詩詞教學又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真實地傳達中國傳統文化生活,在古詩文中,有的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品質,有的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氣節,還有的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些都是傳統文化。古詩詞易記易背,讀起來朗朗上口,可謂是廣為傳誦。教師在講授古詩文的同時滲透傳統文化進去,相得益彰。
小學階段的課本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句,老師在教這些名詩佳句時,要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內涵,感受古詩文所凝結的文化精髓。
F.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困難心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結晶,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傳 統化有著無比豐富的知識資源讓我們在教學中去發現、開采、滲透。如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 滲透一些淺顯易懂的傳統文化知識,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高尚品格的形成、鑒賞能力的 提高都有幫助,更能夠培養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本文簡要介紹了傳統文化的概 念及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並結合教材內容及課堂教學實際,論述了小學語文 教學中通過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大量閱讀傳播並積淀傳統文化,以書法 教育為契機滲透傳統文化觀念等優化策略滲透傳統文化。 關鍵詞: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滲透;古詩文;書法 一、傳統文化的概念及現狀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 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 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 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 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傳統文化是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 的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 小學生正處於對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生理年代,作為教者,灌輸一定相對比較淺顯易懂的傳 統文化基本知識,對吸引學生聽課和提高學生文化素質有莫大的幫助。據調查,當前我們上 小學語文課時,對傳統文化基礎知識方面很少涉及,或者基本沒有涉及過。從當前情況看, 我國小學對傳統文化教育雖然已經開始重視,但由於小學生知識積累不夠,對傳統文化知識的 理解薄弱,因此,對小學生進行民族文化傳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識字、寫字中滲透傳統文化 在低年級識字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最合適宜。根據科學家研究,人的記憶力在1—13 歲最 強,1-13 歲是開發兒童記憶力的最好時期。而新課標對識字教學的要求是多認少寫。只有 提前認讀,擴大識字量才能更好地談閱讀理解和寫作。傳統文化中的啟蒙教育經典如:《三 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等是提前認讀的最好教材。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把 傳統經典製作成視頻動畫,讓學生反復誦讀可以增強學生的記憶力,不僅學習到了生字,還 能夠對所講述的內涵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學生模仿的榜樣。「會寫字,寫好字」是教師必備的基本功。教 師把字寫好了,學生才有好的榜樣可以模仿。在小學階段,很多學生的字和他們的學科教師 的字很相似。因此,教師在板書的時候,必須用規范工整的正楷字書寫,並注意行列的安排, 力求做到美觀的大方。 小學寫字教學不僅要講筆順、間架章法,還要適當的引入書法教學,可以在高年級增設書法 課。用毛筆寫字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在教學生寫字時積極倡導「寫好字,走好路, 做好人」的教學理念,不論是上書法欣賞課還是臨摹課、練習課可以教學生重復一句歌詞「最 愛寫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橫平豎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最愛做的事是報答咱媽媽,走 遍天涯心不改,永遠愛中華。」讓它這一豐厚文化底蘊和情感感染學生,使他們對書法藝術 產生濃濃的興趣與嚮往之情後,再讓學生由一筆一畫做起,由「欣賞」到「臨摹」,從「字」 法到「章」法。學生從中收獲的不只是正確的書寫姿勢,也不只是端端正正、瀟瀟灑灑的一 幅幅書法作品,更重要的是在引導學生欣賞、臨摹書法作品時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 例如:字的結構方面,很多字由於結構的要求,產生了需要變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 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讓」,形成巧妙的顧盼與呼應之美,這正如做人需要有寬大的胸 懷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樣。使學生認識到學寫字、寫好字是弘揚祖國文化傳統,從而對祖國 的文化更加熱愛。 三、古詩文中學習感受傳統文化 古詩文是典型的傳統文化,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可見傳統的 古詩文對學生作文的幫助有多大,好多古詩無論從語言、情節、韻味方面都對學生的審美、 鑒賞有幫助,如一年級上學期的古詩《村》「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門前六七村,八九 十枝花」這首極富詩情畫意的傳統古詩文化對學生的想像能力,數字概念是一個多麼大的幫 助,同時好的古詩朗朗上口,韻味十足,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可以藉此提高學 生的朗讀能力。古詩詞應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滲透傳統文化。 1、創設情境,激發熱情 傳統文化是厚重的,時代的變遷使有些詩詞句的內涵顯得深奧,學生不易接受,針對此種情 況,教師可以將故事文以故事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例如:南宋詩人陸游在《十一月四日風雨 大作》一詩中寫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 來。」詩人點名自己雖然年邁力衰獨處孤村,但並不悲哀絕望,還想著替國家出征防守邊關, 表達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教師可以將自己塑造成陸游,講述 自己做這首詩時內心所想及蘊含的情感。古詩詞的語言學生有時難於理解,所以,教師可以 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到作品的藝術境界中去。
G.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國民族的靈魂,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精髓,五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有古老的民族藝術,如:戲劇、國畫;有獨特的風俗習慣,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鬧花燈……,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語文課程最具有社會文化,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根深蒂固。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弘揚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呢?這是我們語文教師所肩負的重任,更是我們學習語文的目的,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加強課內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國家,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傳統文化,北京故宮、山東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經被列為世界遺產,傳統文化,明間工藝、藝術、風俗等都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傳統。這就對教師學科知識、教學能力、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難忘的潑水節》一文,本文記述的是一個充滿溫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潑水節」被傣族人民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教師應採用圖文對照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觀察,進行探究式閱讀,感受傣族人民和周總理一起過潑水節的和快樂,在這一文中就涉及了民族、節日、風俗等許多傳統文化,這就需要教師查找、搜集資料,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民族節日和民間習俗。再如:《天馬》一文,天馬又稱「馬踏飛燕」,是東漢時期的一件藝術珍品,是我國古代造型藝術,冶鑄技術的結晶,是我國歷史文化的傑作。作為中華旅遊的圖形標志,它不僅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還代表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中國正在騰空飛速前進,走向世界。在學習本課時,教師不僅要了解青銅奔馬的歷史背景,通過學習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創造才能和象徵意義,還要學習濃郁的中國特色文化和文物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知識的海洋里,教師還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這樣才能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識,雖然在新課程標准里,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但在必要的時候,教師還要拓展、啟迪、陶冶。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
二、 從閱讀中了解傳統文化
通過課內,課外閱讀,了解我國優秀文化,積累詞句,體會故事情節,文章內涵。使學生心靈有所觸動,如:三年級課本中一組教材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專題,由《孔子拜師》《盤古開天地》《趙州橋》《一副名揚中外的畫》四篇課文組成。課文體裁多樣,內容豐富。《孔子拜師》和《盤古開天地》是敘事性文章,《趙州橋》和《一副名揚中外的畫》是說明性文章。課文中既有描寫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話故事,既有對古代建築的介紹,也有對古代繪畫藝術的描述。使學生在閱讀本組課文的時候,能夠從多個側面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進一步加深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和增強民族自豪感。中國文化內容豐富,僅有課內閱讀是不夠的,教師必須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素養。教師可指導學生讀古典文詩歌、古典名著、中外故事等,魯迅先生說過「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魯迅先生的話告訴我們,讀書要像蜜蜂采蜜一樣,只有閱讀更多著作,閱讀面廣一些才能得到更多收獲,了解更多文化知識,還能提高自己得寫作水平,俗話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養成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得良好習慣,還要引導學生從書本中了解各類文化。在閱讀中,了解文化藝術固然重要,但學會思考文章寓意,文化的精髓更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小學里,你要教會所有兒童這樣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這也就是重在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和求知願望,在讀中體會,體會中思考,思考中探索,探索中進取。發掘文化內涵,承傳文化精神。
三、 從古詩詞入手,加強傳統文化熏陶
古詩詞是古代文化的遺傳,是古代文明傳承的媒介,更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學習古詩文,不僅可以培養閱讀能力,而且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我們只有了解了當時「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才能體會到唐王朝軍隊收復了根據地後,詩人欣喜若狂,激動的淚水沾滿衣裳的高興心情。再如,宋代詩人王安石所作的《梅花》一詩,是詩人在政治上的主張受到挫折後所寫的,詩中借梅花在嚴寒中怒放,清香高潔的品格,來烘托自己不畏強權,孤芳自賞的情懷。古詩語言精緻凝練,只有反復朗讀、吟誦,才能真切體味出詩情、詩意、詩味和詩美。如:賀知章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李白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吟誦起來音韻鏗鏘,旋律婉轉,悅耳動聽,使人心曠神怡。古詩詞的意境更是繁富多樣的。李白、蘇軾、辛棄疾的詩詞往往以雄偉、粗獷、奇特等感性形象給人精神力量。王維、李清照的詩詞擅長抒發柔美、優雅等感性形象,讓人精神愉悅。學習古詩詞還要把作品的意境和時代背景相結合,融入文化內涵,這樣才能真正認識和領會作品的藝術魅力所在。古詩詞以其精練的語句,豐富的想像,真摯的情感,繁富的意境,承傳著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是中國文化史上永垂不朽的贊歌。
四、 開展有意義的傳統文化活動
圍繞生活中的傳統文化,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如:搜集和積累各種豐富的文化材料,製作工藝品,書畫比賽,詩歌朗誦,演課本劇等等,這都是和學生的學習緊密相連,適合在不同地域開展,在課堂上學生可搜集、摘抄、閱讀有關祖國傳統文化的文章,在課余時間,教師可指導學生舉行各種文化比賽,通過各種途徑,採用多種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文化傳統和身邊的文化傳統。目的時打通課內學習和課外活躍,引導學生了解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
總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寶庫。是整個世界文化的重要標志和遺產,需要我們去弘揚和傳承,但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並非一日之功,我們必須要把它和語文教學相結合,與生活相融合,這樣才能永久地弘揚和傳承。
H.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作為重要的人文學科,重視並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既是學科性質所擔負的責任,更是歷史所賦予的神聖職責。中華傳統文化千姿百態,包羅萬象,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文、詩、詞、曲、賦的內容本身可謂傳統文化。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時刻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們讀古文,吟古詩,吸取古人思想的精髓,讓他們走進迷人的童話、綺麗的詩歌、精彩的小說之中去體會美麗的生活情趣。學生們在閱讀學習成語故事中積累語言、在學習神話故事中感受神奇、在瀏覽學習寓言故事中明白道理。讓學生們閱讀神奇的科學、綿延的歷史、豐富的人生等故事,使他們感受到歷史的變遷與文明的傳播,不禁由衷的贊嘆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讓學生們在語文課上一邊學習知識,一邊感受傳統文化帶給他們的神奇和美妙。作為教師的我們,教給學生一些相對比較淺顯易懂的傳統文化基本知識,對吸引學生聽課和提高學生文化素質有莫大的幫助。
一.教學漢字之形,感悟漢字之美
漢字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是漢族的祖先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的,它是漢文化的產物。如何在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呢?漢字有形聲、假借、會意等之分,對於出入學的學生,我們當然不可與他們講這些,那麼做學生會覺得無聊,甚至對漢字產生厭煩,所以,我們不妨在學生學習漢字之時,給他們講講關於漢字的小故事。如:「家」字中的「豕」是今天的「豬」,但是涵義不同 ,「豬」在今天代表又臟又笨,但古人在造「家」這個字時,上面的「宀」是房子,下面放的卻是一隻「豬」。為什麼呢?中國人從古代就喜歡豬,也喜歡養豬、吃豬肉,其實在古人心目中的豬,是聰明又勇敢的。
又如:漢語中表示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的漢字都從心旁(或心的變形),如:想、忘、忠、恕、怨、愁、憶、惱、悅、恭……這是古人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一種觀念的反映,先人認為心這個器官是專管思考的,心是思維的器官。再如,低年級的看圖識字教學,圖與字自然有些許相似之處,所以在學習時要先出示圖,再與字進行比較,這樣便於學生識記字形。通過此,學生不但對漢字產生了興趣,還會對古人的智慧由衷地佩服,從而樂於學習。
二.教學古詩之意,體味詩人之情
古詩作為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其不單是詩人的才華展示,借物抒懷,其中也包含了詩人的偉大抱負與志向。陸游是南宋偉大愛國詩人,他一生堅持抗金主張,雖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擊,但愛國之志始終不渝,死時還念念不忘國家的統一。其中表現抗金報國的作品,最能反映那個時代的精神。詩的風格豪放,氣魄雄渾,他的多首詩歌被選入教材,如《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這兩首詩均充滿愛國豪情,大氣磅礴,風格悲壯。詩中一方面是他渴望萬里從戎、以身報國的豪壯理想,另一方面則是他壯志難酬、無路請纓的悲憤心情。通過對古詩意思的教學,我們可事先讓學生查閱有關於陸游的得一些資料,對詩人有初步的了解。當然,在沒講古詩之前,學生對它的認識可能僅是手中的資料文字,並不能從內心深處體味,但當我們教學完古詩,再次回頭來重讀關於陸游的資料時,學生便由了更深的體悟。此時,我們不妨再向學生介紹一些風格類似的其它詩歌供學生選擇閱讀。這樣一來,學生對於古詩文的學習除了它讀起來朗朗上口之外,便也會在對內容和詩人情感的體會上下些功夫。
三.誦讀經典韻文,完善人格品行
眾所周知,《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一個中國人的遺產。雖篇幅短小,但卻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它易於誦讀,膾炙人口。據說已被翻譯為多國文字廣為流傳。它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三字經》中不止有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它更是涵蓋了天文、地理、歷史等方面的常識。
學校組織全體學生誦讀《三字經》,起初只是覺得它易於上口,未曾多加關注,可是時間久了,發現學生的知識積累逐漸豐厚了起來。究其原因,就在於《三字經》的誦讀。也因此,誦讀《三字經》便成為了一項很好的素質教育作業,與其他作業不同,並不是要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組織學生利用晨會、班會等時間來說說在誦讀《三字經》中收獲了什麼。如「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母為了孟子的發展而三則其鄰的故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而「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便又告訴我們環境固然重要,但一個人自身的努力是更重要的。通過《三字經》的誦讀,學生們不僅吸收了諸多知識,還懂得許多為人的道理。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還不只這些方面,我們還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方法來教會學生感知感悟,從而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我國燦爛的五千年文化歷史,有著無比深厚的底蘊,有著無比豐富的知識資源讓我們去開采、去發展,就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將我國的傳統文化滲透到我們的各項教學中。
I.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課文,無一不是經過教育專家和語言學家精挑細選,極具美感和濃厚人文思想的版,不乏像《孔子拜師》權《孔融讓梨》等經典故事。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強化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讓說教和課本的生動事例結合起來,豐富起來。那麼潛移默化之間,小學生就會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一個更為深入的認識和學習。如在進行《孔子拜師》一文授課的時候,把探究教材的內涵作為教學的內容來進行授課,使學生了解古人是怎麼拜師的,為什麼要這樣尊重老師,把中華民族歷來尊師重教,孔子成就儒家大師並實施仁政的人文關懷思想傳播給學生。講解的時候輔助一些類似且有趣的故事,讓小學生有直觀的認識。這樣學生既學習了課本知識,完成了教學任務,同時又感受了我國優良文化禮儀傳統的熏陶,德才並重,可謂一舉兩得。
J.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感召著一輩又一輩的中國人。小學語文課程則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中起著基礎性的教育作用。通過語文課程中的漢字、古詩詞、歷史典故以及寫作等環節的教學,可以使小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我們可以做好以下幾點:
一、挖掘好教材內容
小學語文課文,無一不是經過教育專家和語言學家精挑細選,極具美感和濃厚人文思想的,不乏像《孔子拜師》《孔融讓梨》等經典故事。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強化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讓說教和課本的生動事例結合起來,豐富起來。那麼潛移默化之間,小學生就會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一個更為深入的認識和學習。如在進行《孔子拜師》一文授課的時候,把探究教材的內涵作為教學的內容來進行授課,使學生了解古人是怎麼拜師的,為什麼要這樣尊重老師,把中華民族歷來尊師重教,孔子成就儒家大師並實施仁政的人文關懷思想傳播給學生。講解的時候輔助一些類似且有趣的故事,讓小學生有直觀的認識。這樣學生既學習了課本知識,完成了教學任務,同時又感受了我國優良文化禮儀傳統的熏陶,德才並重,可謂一舉兩得。
二、利用活動,培養興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闡明了實踐對於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同樣需要進行實踐活動。只有積極開展以語文課程為載體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才能讓小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進一步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每逢民族傳統節日,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語文實踐作業,讓學生參與到當地的傳統節日活動中去,觀看一些風俗活動,例如了解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或者是探究春節的由來等,也可以去欣賞一些傳統的民間藝術如皮影戲、塑泥人等等,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見聞寫一篇傳統文化體會,分享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製作一些簡單的傳統的藝術品,例如陶瓷、剪紙等工藝,讓學生切實參與到傳統文化中去,在實踐中學習傳統文化。通過這樣的實踐形式,學生對傳統文化會產生很高的熱情,對民族文化的理解也會更深刻。
三、加強書法教學
書法代表了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位和意境化的審美樂趣。對學生進行書法熏陶,可以開闊學生視野,積累更加豐富的知識,鍛煉智力,培養心性陶冶情操,提高對美感的辨識。尤其是在電腦普及應用的當下,提筆忘字的現象屢見不鮮。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體會漢字和書法的優美之處。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普及書法知識,培養書法技能也尤為重要,不容忽視。
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既是社會現實的需要,也是實現基礎教育目標的需要。只有將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精髓融入到教學中去,才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和人文素養,從而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