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計劃
一、 指導思想
以《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提出的新理念為依據,努力體現新的教學觀和教材觀,在教學中體現互動教學,創造性教學。情景教學類教學模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自動探究為主的學習觀,做到趣味性、情感性、活動性、自主性、生活性和開放性。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冊有課文32 篇,其中精讀課文24篇,略讀課文8篇。每個單元包括導語、課例和語文園地三大部分。教材繼續以專題組織單元,設計了8個專題。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細心觀察、燦爛的中華文化 、壯麗的祖國山河、科學的思想方法、顯出我們的愛。每個專題內涵豐富,貼近兒童生活,體現時代特點,蘊含教育價值。
教材的特點:(一)圍繞專題組織單元,進一步加強教材的整合。(二)結合專題安排「綜合性學習」,落實課程標准倡導的課程理念和提出的課程目標。(三)大量更新課文,合理安排精讀和略讀兩類課文。(四)改進課文和課後練習的編排,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五)改進「語文園地」的形式,豐富「語文園地」的內容。
學習目標:1、在於文學習過程中,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了解祖國壯麗的山河、富饒的物產,培養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認識傳統文化的豐厚博大,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學習革命領袖、科學家的優秀品質;受到掛乃他人、助人為樂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啟迪學生的思想,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善於思考的能力。
2、要求會任200個字,會寫300個字。累計認識2000個字,會寫300個字。
3、會使用字典,學習使用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開始練慣用鋼筆書寫正楷字,用毛筆描紅。
4、用普通話正確流利由感情的朗讀課文。
5、繼續學習默讀,學習對課文中部理解的地方提出問題。
6、學習聯繫上下文,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詞句的 意思;初步體會 課文中關鍵此舉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初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8、開始學習略讀,促織課文大意。
9、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句、精彩句段。背誦優秀詩文10篇。聯系復述課文。
10、初步培養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萬字。
11、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見聞和感受。
12、講述故事努力做到具體生動,用語言打動他人;講述見聞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3、結合與文學系,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三、學情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41人。根據上學期任課教師介紹,大部分學生學習積極,由於年齡較小,頑皮的較多,作業基本上都能做完。經過幾天的觀察了解,我發現全班有幾人認識能力停留在一年級,甚至不如一年級的孩子。書寫能力不強。全班大部分學生分析能力不夠靈活,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年級是打基礎的一年,不管在寫鋼筆字,還是在寫作文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學其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及其聽說讀寫的能力。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四、教學策略
積極參與策略:通過各種方法,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個性品質,做學習的主人。
五、教學進度
教學時間
教學內容
教學時間
教學內容
第一周
第一二課
第十六周
二十五——二十七課
第二周
三課——語文園第一
第十七周
二十八——語文園地七
第三周
五六七課
第十八周
二十九——三十一課
第四周
八——語文園地二
第十九周
三十二——語文園地八
第五周
九十課
第二十周——二十二周
復習考試
第六周
國慶節放假
第七周
十一課
第八周
十二——語文園地三
第九周
十三——十五課
第十周
十六——語文園地四
第十一周
期中考試
第十二周
十七——十九課
第十三周
二十——語文園地五
第十四周
二十一—二十三
第十五周
二十四——語文園地六
六、研究課題
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研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Article/zjbgjhgh/52653.htm
2. 如何設計小學三年級語文設計教學的理念和目標
三年級的學生比較小,我覺得給他們上課的時候,最主要的是要故事的形式展現,給他們想像的空間,然後引導他們,逐步進行,向著你的教學目標。
3. 2014小學三年級集合教案中的設計理念怎麼寫
新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數學廣角集合》教學設計板書設計教案
第九單元 數學廣角——集合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非常有趣的數學活動,也是邏輯思維訓練的起始課。邏輯推理能力是人們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
。本單元主要要求學生能根據提供的信息,藉助集合圈進行判斷、推理,得出結論,使學生初步接觸和運用集合圈分
析問題、解決問題。教材試圖通過一些生動有趣的簡單事例,運用操作、實驗、猜測等直觀手段解決這些問題,滲透
數學的思想方法,初步培養學生藉助幾何直觀思考問題的意識。
教學要求:
1、 在具體情境中,使學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圖的產生過程。
2、 能藉助直觀圖,利用幾何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同時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集
合的思想,進而形成策略。
3、 滲透多種方法解決重疊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勤於思考的學習習慣。
第一課時 集合
課題 教材第104-105頁。 課型 新課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使學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產生過程。
2、能藉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同時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集合的
思想,進而形成策略。
3、滲透多種方法解決重疊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勤於思考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讓學生感知集合的思想,並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對重疊部分的理解。
教具准備 課件。
教
學
過
程 教學設計 個性化調整或反思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師:老師先給大家出一道腦筋急轉彎:兩位媽媽和兩位女兒一同去看電影(每人都得買一張票),可是她們只買了3
張票,便順利地進了電影院。這是為什麼?
學生活動:學生猜測各種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語地發表自己的高見。
師:大家的猜測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麼呢?暫時老師還不想告訴你們,我想通過下面的活動,大家一定
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探究體驗,經歷過程。
1、教學例1.
1方法一。
師:學校準備從每個班中選幾名熱愛運動的學生參加體育訓練,為下學期的校運動會做准備。下面是三(1)班參加
跳繩、踢毽比賽的學生名單。(出示第104頁表格)
師:數一數,參加跳繩的有幾位同學?參加踢毽的有幾位同學?
生:參加跳繩的有9人,參加踢毽的有8人。師:那麼,參加體育訓練的一共有幾位同學?你會計算嗎?
學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17人,9+8=17(人)。
可是,參加這兩項活動的沒有17人呀。
我發現有的人兩項活動都參加了。
應該是一共有14人參加了,算式是9+8=14(人)。
……
師:到底怎麼回事呢?為什麼有人說一共是14人呢?為什麼要減去3呢?
生:因為有3個人重復了。
生:因為這3個人及參加了跳繩,又參加了踢毽。
生:因為跳繩的9人裡面有這3個人,踢毽的8人裡面也有這3個人,所以計算的時候就不能是9+8=17(人),還應該減
去3人,所以是9+8-3=14(人)。
生:因為9+8就把這3個人重復算了,也就是多算了一遍,所以要減掉3人。
師:同學們的發言真是精彩,報名參加校體育訓練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呢?
生:14人。
2、方法二。
師:為了能使同學們更方便的看清楚,我們把一項活動演示一遍,請班裡的14名同學分別對應的替代其中一人,自己
選一個替代的對象吧。
班內的14名學生分別選定自己要替代的人。
師:請報名參加跳繩的同學站到講台的左邊,報名參加踢毽的同學站到講台的右邊。
「參與報名」的學生活動,站到相應的位置。師:楊明、劉紅、李芳你們怎麼還不站好呀?
生:不知道站哪邊。
師:哦?為什麼?怎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生:因為他們兩廂運動都參加了,站左邊不行,站右邊也不行。
師:請同學們來說說,他們應該怎麼站比較好?
生:站中間。
三位同學都站到了講台的中間。
師:那左邊、右邊、中間分別表示什麼?
生:左邊表示參加跳繩的同學,右邊表示參加踢毽的同學,中間就是兩種訓練都參加的同學。
3、方法三。
師:誰能用畫圖的方法來表示一下剛才看到的情形?
學生組內討論,畫出自己設計的圖來,教師巡視觀察了解情況並及時指導創作。
分組展示自己設計的圖畫,並介紹自己的創意或想法。
學生可能會說:
生1:我覺得左邊的同學是代表參加跳高的,應該圈在一起;右邊的同學代表參加跳遠的,他們也應該圈在一起;中
間的同學再畫一個圈。
師:這樣的話,能不能讓大家一看就知道中間的是及參加了跳繩的,又參加了踢毽的呢?再想想,看還沒有沒更好的
畫法。
生2:中間的同學也應該和左邊的圈在一起,因為他們也參加了跳繩的呀。
生3:那我還說中間的還可以圈到右邊呢,他們還參加了踢毽呢。
師:那就按你們說的試試吧。
學生動手試著畫圖,並向全班展示。
4、方法四。
師:看圖,說說每一部分分別表示什麼?
生:左邊,表示只參加跳繩的;右邊,表示只參加踢毽的;中間即參加跳繩又參加踢毽的。
師:你能列式計算這兩個小組的人數嗎?
生:9+8-3=14(人)
生:(8-3)+3+(9-3)=14(人)
三、總結提升。
師:同學們今天表現都很出色,誰願意來說說今天有什麼收獲?和同學們一起分享。
學生自己交流各自的收獲。
課後請大家留心觀察,用今天學習的知識還能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
四、課堂作業。
1、同學們去春遊,帶麵包的有78人,帶水果的有77人,既帶麵包又帶水果的有48人。參加春遊的同學一共與多少人
?
2、三年級有20個同學參加競賽,其中參加數學競賽的有15人,參加作文競賽的有11人。
(1)既參加數學競賽又參加作文競賽的有幾人?
(2)只參加數學競賽的有幾人?
(3)只參加作文競賽的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