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教師如何上好小學語文課
首先,提高教師個人語文素養是上好語文課的前提。
「給人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這是對教師知識擁有量的一個比喻,可以看出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必須具備很多知識,尤其是語文教師甚至應該是一個「雜家」。要求語文教師應該具備中外文學史方面的知識、文學理論知識、文學創作知識、文學批評知識等。教師文學素養高,文學知識深厚,語文課就會上得生動活潑,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就會很快地提高。相反,教師文學素養低,文學知識淺薄,學生就很難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應有的教育。一節上得好的課不是因為處理教學的技巧,而是由任教老師的學識、思想、境界決定的。你對課文的理解有多深,你對語言文字的挖掘就有多深。而對課文的理解能力直接取決於老師的文學修養。沒有深厚的文學修養,沒有過人的理解能力,沒有博覽群書的「厚積薄發」,是教不出精美絕倫的語文課的。
因此,每個語文老師都應該博覽群書,涉獵到各個領域,讀文學大家的文學作品,讀兒童文學作品,讀古代的文學經典,讀教育經典。這樣我們才能從根本上解放思想、充實自我、教好語文。其次要具備豐富的語文專業知識,即語言應用學方面的知識。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即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對語言發生的規律、語言學的理論、現代漢語聽說讀寫知識、邏輯學知識等有比較深入的了解,這樣才能適應教學的需要。教師還必須隨著時代的需要,隨著教材的更新,不斷學習,不斷擴充自身的知識,惟有這樣,才能具備比語文教材更精深和更為廣闊的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中每一部分的意義、地位和作用,才能居高臨下,正確地處理教材,深入淺出,把道理講得通俗易懂,才能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能力,開啟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能真正上好語文課。
其次,充分備好課是上好語文課的保障。
俗語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活動也是如此。充分的備課對於課堂教學來說猶如枕木之如鐵軌,基石之於高樓,它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讓教師對於課堂教學有一種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體安排,這是課堂教學取得實效的保障。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備課包括鑽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這就要求教師肯花時間去鑽研。
首先教師要備好教材。文本教學,要求我們首先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課前,對於所要教學的內容都要熟稔於胸,絕對不打無准備之仗。
除去充分准備所要教學的內容之外,還要考慮學生的因素。
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他們的年齡和知識水平,對於所要學習的文本學生會提出什麼樣的問題,他們會有什麼樣的想法,以學生的生活經歷會不會對所教學的內容產生共鳴。尤其是我們務工子弟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相對而言就不高,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學生更容易接受呢?如做游戲、競賽、分組、才藝比拼等,知識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會問怎樣的問題,怎樣分層次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賞,去感悟,哪一類問題由什麼水平的學生解決。全面地,深層次地站在學生的出發點上對所學進行預設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也為良好的課堂教學作了好的鋪墊。
再次,靈活駕馭課堂是上好語文課的關鍵
無論是平時的積累,還是課前的准備,一切都將服務於課堂這一重要的教學活動。首先,找准一堂課的切入點。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開課要講求藝術,根據不同類型體裁的課文,在深入把握其思想內涵,藝術特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的目的要求的基礎上,立足開課的形式新穎,做到在開課的過程中創設激情,激發學生求知的熱望,啟點給學生思維求異的方法,用生動有趣的情境或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吸引住學生,緩緩進入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尤為重要。如我在教學《裝滿昆蟲的衣袋》一課時,開課時我抓住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談談自己所了解到的一些有關昆蟲的知識。學生興趣盎然,發言積極,為學習課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朗讀感悟。課文中有著生動活潑的語氣、節奏、句式、格調,蘊含著作者的情感意旨。只有在教師層次清晰、條理明了的引導下,反復有表情、有節奏地朗讀重點詞語和句子,深入作者情感地變化和語言的音韻變化中,悟出僅憑語言分析難以真切理解地內涵,才能真正理解課文,從而達到教學目的。通過朗讀,學生能體味到課文形象生動的語言,課文描寫的場面、人物語言在學生的頭腦中鮮活起來。在讀中既培養了讀書能力,也為語言表達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Ⅱ 小學語文教師怎樣說課
要看是幾年級的,一般的老師都會先備課,安排好一節課要講的內容。
Ⅲ 小學語文老師如何備好語文課
小學語文教師怎樣備課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只有認真全身心地去備課,你才能游刃有餘地上好課,才能自如地引導學生去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反之,你的課會上得一沓糊塗,學生所獲無幾,久而久之,又從何談起教學質量呢?
法國浪漫主義作家雨果曾經說過:世界上最遼闊的是海洋,比海洋還要遼闊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加浩瀚的,是人的心靈。語言文字不僅能記錄廣闊無邊、綿延無窮的事物,也能微妙地表達人的豐富的心靈。語文教師則是語言文字的傳播者。怎樣用心培育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怎樣用語文中蘊含的豐富情感打動學生,使他們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和優秀文化,怎樣在語文教學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這是素質教育為語文教師提出的新的課題。新課程形勢下的備課,向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
教師備課中研究教材要從知識性和人文性兩個方面來考慮。知識性包括語文內含的知識和課外延伸的知識。語文內含的知識即:字、詞、句、段、篇、文體、修辭等。課外延伸的知識即:社會的、自然的、倫理的、道德的等。人文性是從大語文觀來講的,即:教材中所滲透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念、人生感悟、生命的意義等,即對科學、民主、平等以及對生命的關愛等價值觀的追求。
一、整體備課
整體備課就是新學期拿到新書以後,教師要及時閱讀全冊教材,目的是對全冊教材有一個整體的了解,把握全冊教材訓練的序列及訓練的重點、人文教育及課外實踐的相關內容等,做到心中有數,便於整體安排教學、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這個環節可以是粗線條的,但它是必不可少的,用最少的時間,追求最大的效果。
二、單元備課
單元備課就是對單元內的一組課文進行集中備課,尋找共性與個性。因為每組課文無論從人文的角度和知識的角度都有共性,這是編者遵循學習的規律、知識內在的規律、學生成長的規律精心編排的。因此。我們在單元備課時就要認真閱讀,發現這一共性,合理安排這一單元的教學、學習、訓練,不平均使用力量,使每一篇文章各盡其用。善於發現與之相關的課外資源,實現課內與課外的互補,最終達到發展學生的語感、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完善學生的人格魅力,從而實現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三、課時備課。
課時備課是具體進入對一篇文章的備課。首先要考慮每篇文章在本單元所承載的任務,它處在什麼位置,然後才是進入對一篇文章的備課。研讀教材,把握編者意圖。教材是教師教學的憑借,是學生學習的範本。因此教師要想教好學生,研讀教材是關鍵。我們可以遵循下面的步驟:第一,讀懂文本;第二,細品課後思考題;第三,確立授課思路;第四,確定教學重點;第五,對照教參、學生實際定奪講課思路;第六,合理確定教學內容,保證教學目標順利實施。
目前對於學生的學習常規也要特別給予關注,基本的規律要讓學生了解。譬如:答題的基本形式,訓練學生說完整話等,教師要加以引導,特別是教師要率先垂範,說標准話,寫規範字,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文學習的氛圍,讓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
反思:備課確實是一個技術活,好的備課,上課時用的時間少,收到的效果卻很大。怎樣在語文教學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我們在單元備課時就要認真閱讀,發現這一共性,合理安排這一單元的教學、學習、訓練,不平均使用力量,使每一篇文章各盡其用。善於發現與之相關的課外資源,實現課內與課外的互補,最終達到發展學生的語感、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完善學生的人格魅力,從而實現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Ⅳ 小學語文教師怎樣進行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筆者認為,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下一些細節上入手;
一、充分預設,提高教學准備工作有效性
進入新課改以來,「無法預設的精彩」——「課堂生成」被很多教師盲目拔高,導致很多教師不致力於課前的梢心預設,而將課堂實際效益更多的寄希望於課堂上的隨機生成,從而導致課堂上教學時間的浪費。其實對於更多的一線教師,尤其是更多的年輕教師來說,課前充分的預設對提高課堂實際效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提高程序預設的有效性。備課強調獨立鑽研、自主備課與合作研究、集體備課相結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讀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內涵,自主備課時還要考慮到適合任教班級學生學法的研究與設計。在此基礎上,帶著自己的思考,加強同教研組教師的集體備課,共享收集的教學資料,擬定教學的重點難點訓練點,商討有效高效的教學策略。自主備課與集體備課的有機結合,能切實提高程序預設的有效性,為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高效奠定堅實的基礎。
2.提高課前預習的有效性。一直以來,課前預習這個環節最易被很多語文教師忽視。沒有學生高質量的預習准備,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課堂教學。實際教學中,尤其是對中高年級的學生執教者應該教給學生一些預習的方法,如「不動筆墨不讀書」,並通過課堂反饋提高預習質量的達成度;二是有針對性地提出某些預習題,比如熟讀課文,學會生字詞等,讓學生提前進入學習狀態,節省課堂上寶貴的時間:三是進一步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教學即可以從預習入手,以學定教。四是指導學生學會採用不同的方法,收集與學習內容有關的資料。既有助於學習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與運用能力。
二、多元整合,提高課堂實施的有效性
教學准備工作只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師能駕馭課堂,把預設變成精彩的呈現,才是關鍵所在。在課堂教學中,應把握住以下幾個元素,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l.教學目標:首先,教師應有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目標應根據教材、課時、班級學情正確定位,三維一體的目標落實到課堂應有所側重;其次,教師應根據課堂的動態發展恰當地調整預設目標和生成新的目標,預設目標和生成目標應有所側重;再次,教師應主動對目標的達成度自我評估。
2.師生角色: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同時教師也是自我專業成長的主體。沒有教師的專業成長,就難有學生的自主發展,課堂中雙主體在不同層面上不斷協調和共同發展。課堂中教師應正確地定位自己的角色,並努力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角色感。
3.教學結構:有效的課堂教學結構應是線性教學設計和組塊教學設計的有機結合。前者代表傳統的教學設計觀,以教師的教為出發點,以教學主線為軸貫穿全課,教學設計嚴密,教學步驟細致具體,師生的教和學較多地受制於預設的教學方案;後者代表現代的教學設計觀,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以「教學塊」或言之「學習單元」來組合構建課堂,一堂課可能是「多塊」,也可能只是「一塊」,更體現一種主題學習的風格,凸現課堂中師生的交往互動,凸現課程資源的創生開發及教學目標的動態生成。我們倡導多元的組塊教學設計,但也不放棄一定范圍內的線性教學設計。
4.教學方式:傳統的課堂,往往只注重教師教法的研究與選擇,有效的課堂教學包括教師科學地教與學生科學地學的兩重標准。語文教學現行常用的方式有問題教學法與讀書感悟法。我們要根據不同文章的特點來選擇教學方式。問題教學法重視教師的引領,較適於比較理性的文章,較適於對文章作相線條的處理,以導讀之:讀書感悟法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較適於比較感性的文章,較適於對文章的精彩細部進行教學,以研讀之。
5.教學資源:有效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資源的過程。教學資源包括文本資源(教材資源與擴展閱讀資源)、媒體資源以及人的資源(主要指師生的資源)。課堂中教師應重視師生共有資源的開發,更應重視開發教師自身的資源。
三、自覺反思,提高教學監控行為的有效性
教學監控行為主要是指對課堂教學活動過程與結果做出的系列的價值判斷行為。課堂教學監控行為一方面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整學習方向的一種手段;另一方面也是促進教師自覺形成教學內省力的一種方式。教學監控行為應該始終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而不僅僅是在教學活動之後的一個教學反思。
教學監控行為主要涉及對學生課堂學習實效的監控與對教師教學專業活動的監控。
對學生課堂學習成效的監控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評價。這種評價首先是一種完整的評價,包括激勵和批評;同時也是一種針對性很強的評價,既要避免空洞,又要避免機械頻繁地評價;還應該是一種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發揮評價的激勵和指導作用,不傷害學生的自尊。
對教師課堂教學專業活動的監控,應從自我評價、問題反思、教學重建三個方面來入手,建立有效的教師反思機制,引導教師對自己的活動進行評價,一方面個人勤思考、勤動筆,養成教學反思習慣;同時,根據教學情況適時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預案;另一方面加強反思的交流與研討,從反思中得到啟迪和升華,取得進步。
Ⅳ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聽課
「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就說明了一個道理,借鑒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而新課程強調教師要互相聽課,目的是讓教師通過聽課,互相交流,取長補短,促進教師自我反思,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聽課對教師業務素質、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聽課不是目的,聽課是獲取和借鑒先進教育思想、經驗、課堂模式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師業務素質和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聽課達到甄別認定課堂教學優劣的目的,進而提升課堂教學研究的水平和質量。聽課也是廣泛學習借鑒的最好時機,可以揚長避短,積眾家之長於一身,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那麼如何才能聽好課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課堂教學是一種以育人為目的的人際交往,其間包蘊著科學,體現著藝術。俗話說:「生活處處皆學問」。課堂看似平常,卻不平常,裡面蘊含著眾多的教育規律和教育思想。教與學、講與練、主導與主體、知識與能力、全面要求與因材施教等這都是在課堂教學中展示。從執教者對課堂的駕馭,到學生對提問的回答,種種現象一一呈現在聽者面前。成功有其前提;失敗必有原因。聽者在課堂上解剖教學,覽「成功」、「失敗」於眼中,析其「所以然」於心底,在對「得」與「失」不失時機地思量中,探尋教與學的真知。教師只有深入課堂才能獲得,才能借鑒,才能提高,才能不間斷地為自身「充電」。 作為教師,要重視聽課,要學會聽課。聽課和做其它工作一樣,需要注重實效,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認真聽,仔細想,勤記錄,多思考。要帶著思考離開教室,把對課堂的感悟記錄好。要逐漸了解新的教育思想、方法和經驗,學會挖掘教師課堂中的優缺點,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形成需要交流的合理化建議,提高聽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二、不打無准備之仗 聽課要聽出特點,抓住實質,評出水平,聽課者就需要做好精心地准備,聽課要講究一個程序:聽前准備——課中觀察——聽後反思。(一)聽前准備 聽課前,聽者應關心一下執教者新授的內容,一旦知道了就努力去鑽研教材、確定目標、籌劃學法、設計教法,哪怕是臨陣磨槍。聽課有了准備,就有了投入,有了自己的教學「期盼」;帶著自己的藍圖進入課堂,也就在「我教」和「他教」之間營造了對比的態勢,利於在觀摩中找異同,在比較中進行鑒別,思量教學的得和失。 教師常常要參加各種各樣的研討活動。研討期間,免不了要聽一些與研討專題密切相關的公開課。大多數教師由於埋頭於基層教學工作,涉及「學術」,常會受到「高原反應」的局限。參加研討活動之前,我們有必要千方百計地去了解與研討專題相關的學術理論,或向人請教,或查找、重溫自己積累的資料。事先學習相關的理論,可以調整視向,拓寬視野,縮短與「學術」的差距,便於我們在聽專題性的研討課、觀摩課時,透過「熱鬧」,窺得「門道」。 比如李吉林老師開創的「情境教學」,方法獨特,自成體系,偶爾聽她一節課,很難領會「情境教學」的真諦。倘若聽前學習了她的《情境教學實驗與研究》等專著,我們便可以由點及面,透過課堂上具體的「情境」去理解李吉林老師對兒童心理規律和學習語文規律的尊重和利用。(二)課中觀察 聽課時,聽者應全身心地投入,在對課堂動態的密切注視中,體驗執教者的勞動和創造,品評執教者與學生「打交道」的藝術。 聽罷一節課,不能一聽了之。要對課堂實況過幾遍電影,來個透徹地反思。反思的方法有很多,或翻翻聽課記錄,或與執教者交談,或將幾節「互有牽連」的課進行比較,或寫一篇「聽課一得」,或乾脆將他人執教的內容拿到自己班上試一試…… 將他人的課堂當作「教材」,細細咀嚼回味,常能收到溫故知新的效益。課堂上紛繁復雜,聽者難免顧此失彼,掛一漏萬。聽後冷靜反思,多少能挽回損失。即使課上沒有「損失」,即席的評析也往往比不上課後的反思深刻。反思中,課設身處地地考慮這樣一些問題:「假如學生向我這樣質疑」、「為什麼她的學生聽課興趣這么濃」、「為什麼他的課文朗讀這么動人」、「為什麼他的作文講評這么有特色」……立足課堂,將探尋、思考的目光投射到別人備教的整個過程,羨慕和遺憾之餘,我們便能明白「我這一輩子在備這節課」的內涵。三、跨越局限 盡管學科分門別類,各有個性,但畢竟統一於教學,受共同規律的制約。聽課,倘若跨入多門學科,我們就能從多角度來審視課堂,領悟教學的普遍規律。語文老師,不妨聽聽其他科任老師在本班的執教情況,那時,就有可能語文課上的「後進生」在數學課上的積極度,在音樂課上的出色表演,在體育課上的輕松跳躍。這不但能為我們轉變語文「後進生」找到突破口,還可促使我們樹立起正確的學生觀、人才觀。 跨學科聽課,還能從其他學科的教學中,獲取改進自己學科的啟迪。美術課上學生對「色」與「形」的濃厚興趣,提示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採取形象化的教學手段;數學課上的十分鍾作業啟發我們作「語文文字堂堂練」的嘗試。 只有以謙虛的精神、欣賞的眼光、研究的心態和分享的神情,去聽、去品、去悟,堅持經常去品悟不同類型、不同科目、不同階段和不同老師的課,及時向授課老師討教授課感悟,聆聽評課老師的意見,並將自己的看法表達出來讓其他老師評議,就必然使自己的授課水平產生大的飛躍。〖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Ⅵ 小學語文老師如何說課很急,謝謝各位。
你說的「說課」指的是領導來聽你講課嗎?就是每個領導手裡拿個小本子,然後一般情況下什麼都不記只抄你板書那種嗎?
很簡單的。稍微准備下就可以。注意兩點,第一,講課思路要明確。第二,氣氛要活躍。第一點的話,就看你的歸納水平和板書水平了。板書時不能一次性都寫出來,會顯得有斧鑿之痕。應該先寫出框架,在課節進行的同時豐富框架,使其完整。
第二點,課堂氣氛。你可以准備聯想題和討論題。一般是「假如是你,你會怎麼樣」「你對這XX有什麼看法」之類的題。最後快結束時還要有個呼應,再來個討論題,(目的是剛好45分鍾結束)剩餘一分鍾時留個作業,課後調查之類的。
整節課如果准備不充足的話可以印份卷子,讓學生課堂邊學邊填寫。這樣就會減少你講的時間。
Ⅶ 小學教師如何上好語文課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有這樣一句話:「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是的,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於是我常常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我覺得語文課堂應該是情感的課堂,一位語文教師要善於撥動學生情感的心弦,才能演奏出一個又一個動人的難忘的樂章!
一、呈現充滿激情的課堂
一堂充滿激情的語文課,不僅學生聽著是享受,教師本身也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的激情來自本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學生的喜愛,還有對夢想的追求!學生在課堂上興趣盎然就要求教師做到以下三點:
1、立足文本,讀中感悟。
語文這門學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須立足於教材。每一篇文章涵蓋的知識面很廣,可以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開挖的資源太多大多了。但語文課終究還是語文課,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能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情。因此語文具備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大特徵。怎樣來體現這兩大特徵呢?讀中感悟是一個好法子。以教學《鳥的天堂》為例,我首先讓學生先讀讀贊美大榕樹的段落,然後問:「你是如何體會到的?學生劃下自認為美的句子,並註上旁批。全班交流時,邊讀邊品:「卧」字好在哪兒?「近看」、「遠看」都寫出了榕樹的什麼?「不可計數」指什麼?…並在黑板上畫一畫,讓學生讀一讀,師生一齊分享點點滴滴的感受,體會作者用字的巧妙性。可以說品讀課文精彩片斷是一節課的精華所在,只有讀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讀出來,最終使教學資源—師、生、文本在對話中得以開發利用。
2、關注需要,善於激趣。
尊重學生學習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曾告誡我: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太陽》這篇課文時,我找來有關的錄像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太陽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太陽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適時點撥,情感共振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雪趣》這篇課文通過對雪後操場上雪景和孩子們在雪地中盡情玩耍的描述,表現了作者熱愛大自然思想感情。教學中,我設計了一段導語,把學生帶入作者情意和文章的內蘊中:「孩子們,當我們送走秋阿姨後,冬爺爺就會來臨了。你們喜歡冬天嘛?喜歡在雪中做什麼游戲呢?能講述一下你們快樂的往事嗎?」這樣作者、教師、學生「三情」共振,開啟了學生感情的閘門,此時對雪的喜愛,對大自然的熱愛得到升華,思想受到教育,「文」與「道」並行,相得益彰。
二、關注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
孔子說: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以《問銀河》為例,我讓一部分學生對美麗神秘的銀河提出很多有趣的問題,讓另一部分同學扮演銀河來回答他們富有想像力的問題,並通過課前布置的查找銀河的資料來告訴孩子們真實的銀河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在這種寬松融洽的氛圍內,通過游戲的方式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學生與教材之間。教材對學生的吸引力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學生與教材之間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語文情境教學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李吉林曾總結出這樣的情感推進的發展模式:在初讀課文,激發動機中入情;在感受課文描寫的形象中動情;在領悟課文語言的神韻中移情;在表情朗讀、語言訓練中抒情。學生與學生之間。由於情境的優化,學生與學生之間,友愛親密。他們在親、助、樂等人際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長補短,培養了團隊意識、合作精神、交往能力,這就為學習語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圍。
三、創設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情境創設是一個提供各種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應或活動的過程,它不是教學過程的自然伴隨物,而是教師主動設計的產物。它要求教師以實際行動關心全體學生成長,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專治的精神、豐富的想像、生動的語言、高度的概括力,從各方面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激發起學好語文的情感。在此基礎上,依據教材的內容和所教學生的層次創設問題情境。常用方法有:
1、聯系生活展現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時彼地的生活在作家頭腦里反映的產物。以文章為例子,要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須「披文入情」、「沿波討源」。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認識、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後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選材、謀篇、運用語言的高明,才能領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進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謂聯系生活展現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增進對文章的理解。古人讀書「虛心涵泳,切己體察」就是這個意思。如我在教學《讓我們更健壯》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進行體育活動和做游戲的情景,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紛紛舉手講述自己快樂的經歷。我就相機把他們說到的體育項目的名稱寫在黑板上,進行識字教學。同時滲透生命在於運動的道理,教育學生要多鍛煉身體,讓自己的身體更加健壯!將來才能成為祖國的棟梁!
2 、運用實物演示情境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律出發的。一般知識性課文中涉及的物體,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實物一出示,兒童便豁然領悟。如我在教學《畫雞蛋》一課時,我問學生雞蛋是什麼形狀的,大多數學生說是橢圓形的,這時他們也就認可達芬奇對老師說的話了,是呀,雞蛋都是橢圓形的,為什麼老師卻一直讓達芬奇畫雞蛋呢?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就採用了實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雞蛋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學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狀,最後點明老師讓他畫雞蛋是來訓練眼力和繪畫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訓練才能扎實過硬的。
3、藉助圖畫再現情境
文與畫是相通的,因此,藉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從畫的顏色、明暗中不僅能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易於接受和理解涵養美感,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把圖畫變成語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繪圖的創造性。在運用圖畫再現情境時,教師要加以指點和啟發,以引導學生認識的方向性;同時還要有感情地講述,便於學生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中,通過生動的畫面,學生體會到下雪時的高興心情,理解了小畫家們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4、播放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像的一門藝術。音樂是作曲家心靈的傾訴,情感的流淌,所以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渲染情境,創造氣氛。如果能把音樂語言與語言文字溝通起來,教學就能真正實現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在這種聯覺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播放音樂渲染情境,不僅可以播放優美舒緩的音樂享受美感,也可以播放比較哀怨的音樂讓學生理解一些離他們較遠的一些英雄壯舉,比如在教《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在讀李大釗英勇就義的一段時我就播放了哀樂,孩子們帶著悲痛的感情讀著文章,加深了對李大釗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學甚至一邊讀文一邊流淚,真正的觸動了他情感深處,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由於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把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扮演角色體會情境,有四種做法:(1)進入角色。讓學生帶著強烈地感情閱讀課文,體會課文中各種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讀。這樣的閱讀,可以讓學生聽到教材中各種人物的不同聲音,雖未見其人,卻已聞其聲,增進對課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課文中選編的戲劇,可組織學生裝扮成劇中人,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進行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徵。(4)改編課本劇。根據課文編寫劇本,然後讓學生進行表演,同樣不失為語文教學的一種方法。
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須「披文入情」、「沿波討源」。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認識、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後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選材、謀篇、運用語言的高明,才能領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進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謂聯系生活展現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增進對文章的理解。古人讀書「虛心涵泳,切己體察」就是這個意思。如我在教學《讓我們更健壯》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進行體育活動和做游戲的情景,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紛紛舉手講述自己快樂的經歷。我就相機把他們說到的體育項目的名稱寫在黑板上,進行識字教學。同時滲透生命在於運動的道理,教育學生要多鍛煉身體,讓自己的身體更加健壯!將來才能成為祖國的棟梁!
2 、運用實物演示情境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律出發的。一般知識性課文中涉及的物體,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實物一出示,兒童便豁然領悟。如我在教學《畫雞蛋》一課時,我問學生雞蛋是什麼形狀的,大多數學生說是橢圓形的,這時他們也就認可達芬奇對老師說的話了,是呀,雞蛋都是橢圓形的,為什麼老師卻一直讓達芬奇畫雞蛋呢?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就採用了實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雞蛋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學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狀,最後點明老師讓他畫雞蛋是來訓練眼力和繪畫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訓練才能扎實過硬的。
3、藉助圖畫再現情境
文與畫是相通的,因此,藉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從畫的顏色、明暗中不僅能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易於接受和理解涵養美感,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把圖畫變成語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繪圖的創造性。在運用圖畫再現情境時,教師要加以指點和啟發,以引導學生認識的方向性;同時還要有感情地講述,便於學生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中,通過生動的畫面,學生體會到下雪時的高興心情,理解了小畫家們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4、播放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像的一門藝術。音樂是作曲家心靈的傾訴,情感的流淌,所以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渲染情境,創造氣氛。如果能把音樂語言與語言文字溝通起來,教學就能真正實現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在這種聯覺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播放音樂渲染情境,不僅可以播放優美舒緩的音樂享受美感,也可以播放比較哀怨的音樂讓學生理解一些離他們較遠的一些英雄壯舉,比如在教《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在讀李大釗英勇就義的一段時我就播放了哀樂,孩子們帶著悲痛的感情讀著文章,加深了對李大釗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學甚至一邊讀文一邊流淚,真正的觸動了他情感深處,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由於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把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扮演角色體會情境,有四種做法:(1)進入角色。讓學生帶著強烈地感情閱讀課文,體會課文中各種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讀。這樣的閱讀,可以讓學生聽到教材中各種人物的不同聲音,雖未見其人,卻已聞其聲,增進對課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課文中選編的戲劇,可組織學生裝扮成劇中人,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進行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徵。(4)改編課本劇。根據課文編寫劇本,然後讓學生進行表演,同樣不失為語文教學的一種方法。
6、錘煉語言描繪情境
前面所說的五種方法,無論哪一種都必須依靠教學語言來實施,如果離開了教學語言,就不能創設教學情境,即使有了某種情境,也不能發揮教學作用,實現情境的價值,所以說教學語言是創設教學情境的基礎。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能力逐漸增強,如果只靠直觀性的教學情境,則容易使教學簡單化、表面化,不利於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與訓練,也不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滿足學生對真善美更高層次的追求。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也必須重視教學語言的作用。教師的本領歸根結底就在教學語言上,教學藝術最後也體現教學語言中。運用教學語言,從內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確美、簡潔美、理趣美;從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飾美、風格美、態勢美。
Ⅷ 小學語文教師怎樣備課
先了解每冊抄教材的教學要求:襲《新課程標准》是教學的基本依據,教師應首先認真學習領會《課程標准》,明確教學目的、教學原則以及教學要求和任務,整體把握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和銜接。讀課文、讀作者、讀學生、讀自己;研:研文本、研教參、研教案;聽、說:集體備課;寫:寫書案、寫教案、課中改、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