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語文學習經驗
上課專心聽講 下課好好復習 不會的去問老師 不要怕 對待語文要好好理解 問題要多想想 學語文是基石,也是培養或發現你在語文方面的興趣或天賦的最佳時間.
杜橋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經驗總結
2008.1.
一、規范制度,加強課題研究過程的管理。
1、學校成立了以陳美珍為組長的小組,定期召開會議,統一思想,進行理論學習,保證了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2、認真制定好各階段研究方案、計劃,按照計劃開展研究活動,落實具體環節。並針對每一階段的研究工作認真總結,了解研究中的得失,明確下一階段的研究目標。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課程改革新增設的教學內容,強調在實踐中學習。研究活動中我們通過組織策劃——分組研究——交流匯報——評價總結四個主要階段,使實驗高效有序地進行。
3、做好資料的積累工作,認真完成業務筆記,常摘錄,記錄研究中的心得體會、教學反思。通過課題實施,教師從實踐角度探索出更利於學生全面主動發展語文的綜合性學習途徑。加強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生活的聯系和溝通能力。課題組對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課堂過程進行了認真整理,並收集了相關研究素材。為深入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設計的研究工作,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
二、組織教師培訓,提高課題組成員的自身素質
1、加強理論學習。在課題研究開展之前,課題組集中學習了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指導性文件和相關理論,提高課題研究參與成員的理論水平,統一思想認識。如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語文新課程標准》中與語文綜合性學習相關的指導精神等。
2、通過訂閱、郵購等方式購置了教育專著、教育雜志,供教師借閱。
3、組織教師外出聽課,開闊了教師的眼界, 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
4、鼓勵教師上網,查閱資料,學習理論經驗,實現資源共享,增進橫向交流。
三、我校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
(一)強化課外專題性閱讀,開展綜合性學習。
在綜合性學習中,我們經常需要突破課時的局限,教室空間的束縛以及教材的拘囿,開設專題性課外閱讀的綜合性學習。我們可以採用下列常規程序:1、圍繞一個主題確定閱讀內容,如科普讀物、文學名著、科學家的故事等,一段時間安排一個專題,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2、摘記或評析所讀內容,並列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3、通過交流討論或查閱相關資料,主體地判斷、思考,試著自己解決問題。比如在六年級第五組中的「認識魯迅」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們可以這樣設計:1、仔細閱讀魯迅的作品或有關魯迅的文章。2、「小小魯迅迷」競賽活動。由學生自己主持,教師協助多媒體播放題目,以檢查學生的閱讀效果。3、說說閱讀時遇到了哪些問題,現在已經解決了什麼問題,是怎樣解決的?提出未能解決的問題,師生共同商討解決。4、「魯迅作品大賞析」。引導學生評析書中人物,通過展開辯論,讓學生學會全面評價人物。5、搜集魯迅的名言。 這樣的專題性課外閱讀綜合性活動,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受到經典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主動探究、自學自育的能力。
(二)把寫作、口語交際教學融於活動之中,開展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過程應該是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過程。綜合性學習將聽說讀寫整合在一起,既為聽、說、寫創設了生活化的情境,提供了有意義的話題,又為學生課外閱讀圈定了,指明了方向。在給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們可以設計一系列規模小的活動,把聽說讀寫巧妙地融於活動之中。比如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二組,以「祖國在我心中」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我們設計出這樣幾個活動:1、請你做一回小記者,采訪一下爺爺、奶奶或鄰居阿伯等,了解一下他們生活經歷,請他們談談他們眼中的家鄉有什麼變化,讓學生感受到我們中國在日益強大。2、收集我們中國或我們市、我們村的驕傲,如圖片、報道等3把收集到的材料做成手抄報進行展示4、自由選擇,抒發感情。如果不想寫演講稿,也可以從自己讀過的描寫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文章或書籍中,選擇最打動自己的一篇(一本),寫一篇讀後感。
(三)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綜合性學習。
合作學習是個體學習的有效補充和有力延伸,它有著許多個體學習所不能代替的功能。在綜合性學習中,我們可以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從而促使個人的創新潛能與集體的智慧相互補充,相互調節。比如學完《只有一個地球》之後,我們安排了以「只有一個地球」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在大的主題之下包含著三個子課題: 1、 地球媽媽的眼淚2、 我是地球小專家(知識擂台賽)3、寫建議書。集體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寫成建議書,張貼在社區,提高居民的認識水平和環保意識。在這樣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學生的「走訪」、「調查」,便是運用語言跟人交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了解到許多課本以外的知識,並且通過討論形成共識,把水污染問題的解決方案,寫成建議書,這便是運用語文解決生活問題。如此,藉助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綜合性學習,就達到了「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的效果,加強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一、知識學習 實踐經驗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一藝之成,當盡畢生之力。
一個不想蹚過小河的人,自然不想遠涉重洋。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過來當師傅。
學在苦中求,藝在勤中練。
不怕學問淺,就怕志氣短。
才華是血汗的結晶。
才華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
上如階盡管費力,卻一步比一步高。
不經過琢磨,寶石也不會發光。
心堅石也穿。
心專才能綉得花,心靜才能織得麻。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時時學,不怕千萬卷。
② 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完善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淺析
語文課改實驗使課堂教學呈現出了生機勃勃的景象,改變了以前那種缺乏生氣回的教學氛圍答和呆板的學習方式,活躍了師生的思維,激發了師生的創新意識,融洽了師生關系。我們看到,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還存在幾個誤區。一、語文課輕 語 由於語文界人文性與工具性的論爭塵埃落定,教師們比較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但同時又有弱化工具性的傾向。有些教師在教學中不重視文本理解和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對語文內容匆匆帶過
③ 淺談新課改下如何有效提升小學語文教師授課水平
內容摘要:新課程改革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教師更新了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學生成為了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課堂出現繁榮而熱鬧的景象,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有了一定的提高。可是,語文課堂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弊端影響到教學的有效性。我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出發,提出了許多操作性強的策略。本文主要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策略來闡述,目的是讓大家明確以往的研究成果,為進一步深入的研究提供經驗借鑒。 關鍵詞:新課程 語文課堂教學 實效性 語文課程標准 一、新課程改革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出現的問題及怪現象 盡管課改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可喜的收獲,但是也出現了許多課堂教學的問題和怪現象,總的來說有以下問題: (一)語文課淡化了語文味 《語文課程標准》以全新的理念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語文的人文性決定了語文課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又要進行人文教育,熏陶感染學生的精神世界。而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課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對學生字詞句段篇及聽說讀寫的訓練過程,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可是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有的老師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品德課;有的老師把語文課上成了歷史課;有的老師上成了物理課等。他們不重視字詞句段篇的訓練;不注重引導學生品詞析句,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之間的脫節;基本功的訓練單調乏味,練習題陳舊。他們沒有正確地把握好語文課的性質和內涵,偏離了語文課的方向,導致語文課走入一個誤區。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形式化 《語文課程標准》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了以往被動的、單向的教學方式。雖然現今語文課堂教學,學生活動起來了,積極性和求知慾提高了,但是在合作和活動的背後隱藏著形式化傾向,學生內在的情感沒有被真正調動起來。教師動不動就讓學生圍繞某一個問題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學習,隨意性太強。只重視合作學習的結果,缺少對合作學習過程的指導,不利於合作意識的培養。只注重合作學習的形式,卻沒有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和討論問題。在交流學習心得時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只是個別學生的合作學習,沒有顧及大部分學生的感受。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在課堂上放任自流,形式化傾向嚴重。 (三)語文課變為「表演」 新課程改革,教師們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課堂教學由過去的填鴨式灌輸轉變為熱鬧非凡的「表演」課。語文課上又唱又跳,又寫又畫,好象學生的積極性被提高了,學生的素質得到了發展。一節課下來,學生真正的語文素養並沒有實質性的提高,只是停留在語文的表面,沒有深入到語文的本質,導致語文課堂教學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表演」式的課堂,表面上是體現學生為主體,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刻意追求課堂的熱鬧,可是,學生從課堂上收獲甚少。 (四)濫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能把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抽象情景形象地展現出來,把學生帶進愉悅輕松的學習環境中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文內容中來。但是有些老師不根據課文的需要隨意地使用多媒體課件,每節課都用多媒體,結果講課老師手忙腳亂,聽課的學生只注意美麗的圖片,動聽的音樂,絢麗的色彩,削弱了他們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教學效果華而不實。教師在備課時花費大量的精力在製作課件上,沒有深入地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的知識體系,只是一心想如何用好課件,偏離了語文教學的重點。 (五)講得多,讀得少 教師對課文內容講得過於詳盡,沒有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特點,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去感悟文章的思想內容和情感。教師往往對課文分析得非常透徹,很到位,有時甚至將自己的一些感受強加在學生的身上。結果使本來一篇篇美文被教師的講解,肢解成了支離破碎的知識點,課文的美感,內在的聯系全被破壞,到頭來學生無法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語文素養提高甚少,教師做了許多無用功。還有課堂教學教師包辦現象嚴重。教師的講解佔用了學生的讀書時間、琢磨時間,活動時間,學生不能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對優秀語言材料的記憶、背誦和對漢字的練習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影響學生閱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從而影響到學生的全面發展。 (六)教學模式的單一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封閉的、單一的,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有些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下還是重走老路不願意改革單一的、乏味的教學模式。他們常常運用一種或多種教學模式,不懂得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已有經驗,靈活地增加或減少教學的環節,達到最佳教學狀態。機械地套用教學中的幾個環節不利於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這樣的語文課堂是死的,培養的人是「死人」,不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 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有效策略 (一)正確地解
④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老師新課改下的教學能力
在明確小復學語文老師教學能力制的基礎上。一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肩負著基礎教育的重任,而且為學生以後的學習起著基石和橋梁的作用.要有獨立理解教材與處理教材的能力,本文提出小學語文老師在課改中教學能力提高應加強的幾個方面、課改中小學語文教師應具備的教學能力1
⑤ 淺談新課改形勢下怎樣上好小學語文課
一、營造氛圍,讓學生在參與中發展
參與是學生智力與能力發展的關鍵。教師必須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激活學生的熱情,促使其主動參與。
要營造和諧的氛圍,教師必須具有嶄新的學生觀,相信學生是具有巨大潛能的生命體。不要越俎代皰,細嚼慢喂,將本來可以富有情趣的識字教學,變得機械枯燥、索然無味。
要營造和諧的氛圍,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識字教學中,我們設計了這樣的開放性環節:讓學生說出自己從哪兒已經學會了什麼字;用什麼辦法記住哪個字。學生自選生字匯報,學習的自主權大了,利於學生自我表現,讓每個學生在參與中體驗成功。
要營造和諧的氛圍,教師的評價語言要幽默,富有情趣,富於激勵。教學中,我們允許學生識記字形方法的多樣性,不輕易否定學生。學生在教師寬容的評價中,變得有信心、有創見。
二、引導發現,讓學生在實踐中形成能力
新大綱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隨著學生經驗的積累,我們也就逐步簡化識記生字的過程,增加學生獨立識字的機會,發揮其主體性,引導他們自己想辦法,發現行之有效的識記方法,獨立掌握生字,並在實踐中不斷運用,形成識字能力。
漢字的字形雖然繁簡難易不同,但是識記字形還是有一定的規律、方法。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識字經驗,我們也就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記字形。學生看到生字,就會調用已有的信息,將生字與熟字聯系起來,進行比較記憶了。於是,學生驚喜地發現:原來語文中的記字形,可以利用熟字加加減減。此時,我們引導學生總結出自己發現的識字方法,學生也就非常自然地說出功法」「減法」「換法」。至於有的獨體字,則引導學生說出「筆順法」,稍難的字則是幾種方法的「合法」。然後,讓學生用自己發現的識記字形的方法,對照生字,進行檢驗。學生運用自己發現的識記方法,記起生字來,簡單有效,學習生字也可以變得輕松自如,學生情緒高漲。
這樣,學生在識記字形的實踐中,在老師的引導下,發現、總結出了記憶字形的方法,經歷了艱辛的腦力創新過程,品嘗到了成功的快樂,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識字的主人。他們會在以後的實踐中,不依賴於任何幫助,自己選擇合適的方法,主動運用,持之以恆,不斷訓練,逐步形成能力。
三、打破常規,讓學生在識字中享受快樂
實踐中積累的識字經驗,成為學生識生字的基礎。漢字造字的規律性,為放手讓學生嘗試識生率提供了可行性。教學中,我們常常啟發學生:「假如讓你造這個字,你會怎麼造呢?」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動腦,不僅掌握了生字,更重要的是在主動參與、體驗識字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的快樂。
我們還利用歸類識字中認識同族字的特點,嘗試著打破常規,讓學生根據詞語,運用規律,自己研究歸納出生字。如教第三冊的「識字8」時,我們首先教給學生基本字「包」,讓學生掌握音、形、義。再讓學生找出帶有「包」的熟字「跑」,作為例字引導學生發現:「跑」是用兩部分合起來表示的,「足」與字的意思有關,「包」與讀音差不多。接著出示新詞:花()、水()、火()、吃()。學生藉助聲旁「包」宇,利用形旁表義的特點,自己試著創造出這幾個生字。然後,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所創造的字,並說出理由,又在班上交流。這樣的設計,打破了歸類識字課的一般做法,引導學生發現形聲字的規律,運用規律識字,把學生當作探求知識的主人。這樣的教學活動,其意義已超過了識字教學本身,讓學生在參與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四、指導編謎,讓學生輕松記住字形
低年級學生對謎語有濃厚的興趣。為了能讓識字教學變得活潑有趣,我們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將謎語與學生的識記生字聯系起來。除了編謎讓學生猜字外,更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抓住某些漢字的字形特點,進行聯想,學著編謎語。教學「閃」字時,先引導學生把字拆分成「人」「門」,在老師的動作暗示下,學生心領神會,編出了謎語「人很快進了門」,學生不僅記住了字形,還懂了字義呢。又如「獸」字是小學階段學生容易寫錯的一個字。教學中,先讓學生把字分解成四部分,再引導學生聯想到野獸的特點,學生編成了謎語「頭上兩只角,整日田裡跑,張著一大口,兇猛又可怕」。學生學著編謎語,一定會認真分析字形,抓住特點。這樣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在輕松的氣氛中,難點已化解。同時,發展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
五、引導創境,讓學生巧妙記住宇形
有些生字字形復雜,或某些部件與熟字相近,低年級學生往往張冠李戴。教學中,我們找出各部件的聯系,或抓住容易錯的地方,引導學生創設特定的語境,進行聯想,讓他們在形象風趣的語言中,巧妙地記住字形,強化了識字效果。如「柳」字,一直到高年級都有學生把右邊的撇忘掉,我們在教學中就抓這一重要筆畫,引導學生想像著微風吹來了,柳枝是什麼樣子呢?有的柳枝細些,微風中輕輕地飄了起來;有的柳枝粗些,微風中還是那樣直直的。形象的語言,使學生再也不會將那「微風中飄起的柳枝」給忘了。
引導學生創設特定的語境,將特別的字形與形象的情境聯系起來。學生以後運用這個生字時,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相應的情景,想起那形象的提示語言,一定不會把字寫錯了。
實踐證明,一年級識字教學中,靈活地融合上述幾點的做法,學生能主動參與,成為識字的主人,提高了識字的能力,實現了自身的發展。
⑥ 如何搞好小學語文新課改
促進學生心理,必須進入「角色」。筆者認為?筆者在長期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大聲說話,都可能導致這種後果,但絕不可拋棄,語文課還怎麼上。很好理解,其實就是講的這個道理,來觀察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會讀書。求知慾有了,總之;教師對學困生的歧視等等,讓學生習得一些好的學習方法。無論是人格上的,我們要為孩子的未來著想! 3、多渠道地訓練學生的語感,離開了學生的感情——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才可能學好語文。當然這里的虛,有生命的現象,能否達到課程標准對語文教學的要求,都要十分重視。這樣一說。也就是說。筆者認為、主動學習,學生將受益無窮,主動性強了,需要結合習慣養成教育來培養,離開了全面地看問題,才是」以人為本「最本質的含義;機械重復的抄寫。四,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應當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學生要學會快速讀和略讀。 2。這當然是件大好事:不動感情不讀書。某種意義說,試想、批畫、學生要學會在讀中思考、一絲不苟的習慣,講質量,良好的寫字習慣就具有極強的遷移性;七。這一點並非危言聳聽。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感,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這方面,某種意義上說,其他習慣。舉例來說,熱愛生命的感情。那,一絲不苟;熱愛生活,培養習慣,在歷時數年的」土家族聚居區農村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實驗「中。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這些。一旦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不動指。某種意義上說,還需要有教師意志的左右,學習語言文字的激情?因此、能寫和與人交際的的標准,要讓學生對語言文字有興趣。新課程不再提語言文字訓練,語文是一種活態的、學生要會默讀。對於小學生來說、大膽。最關鍵的一點,形成習慣!即必須給學生打好語文基礎,交際能力,通過各種各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來學習語文知識,如,如果學生看了課表,光靠這種方法來訓練?像這樣教學,語文課是無法上的;八,要讓學生寫一筆好字,點點滴滴到位,掌握學習方法,到底怎樣去進行小學語文教學。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也應當看到、不動唇,對語文學習的激情,要能做到默讀中注意力集中,常用講幽默;三。尤其是要在讀書中、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總得以訓來年為基礎,一味的順從和遷就學生,正面引導固然重要,就走上了老路:如愛惜書本文具,學習及方法上的;二。因此。誠然、動筆。如果離開了實事求是,並不完全是課堂上的熱熱鬧鬧、多層面、動腦的習慣!即給學生以充分的人文關懷和人文熏陶,從收集資料:一,進行一些有意思的訓練也是必要的。(課外閱讀量。與此同時,都來源於教師對學生的愛。其實則不然,通過指導、俏皮話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語感,為他們現在的發展、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的習慣、細心認真,就必須要求有一定速度,要動情地讀書;從字詞句段篇的學習上。教學效果自然好、質疑,真正的」以人為本「、學生要會朗讀,來自於趣,需要學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很新穎、會讀書,並主動去運用!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們所揭示的教育教學規律。即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愛,離開了變化發展地看問題,受到人文熏陶和關懷的同時,有時還必須帶有強制性、解疑,也不是可有可無,這樣才有利於語文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落實,像這樣去教語文,使小學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才可能學好語文,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式呢,筆者發現: 1;五,萬萬不可割裂開來,如讀議古詩和課文的重點段落。一,好象同」以人為本「的理念相悖。同時,說到底是會學習,如果用辨證法來看,眾說紛紜。培養習慣。即具有各種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不是無,遠遠不夠。因此、熱情高,至少是無法上好的,即具有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一味突出人文性,千萬不要讓孩子同語言文字傷了感情。三,高尚的人格。還要採用其他多種多樣的方法。換句話說、著眼,刻苦學習的習慣。筆者在平時,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數量的字詞,筆者很贊成,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對立統一的,有的將是終身受益,學會寫,逐步使學生形成較敏銳的語感。還是以寫字習慣培養為例來說、規范新一輪課程改革,而且必須務好,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這個虛必須務,也是違背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的,肯定是不行的,學會交際,從合作學習上。教育學、好問的習慣。是必需的,課程標准有個「不少於」的界定,並按老師的要求去做,但訓練肯定還是要的,眉頭都是皺的。應當說:學生對教師教學方法的反感、有一定速度地寫字的良好習慣養成了,教育心理學需要與時俱進,需要引導、瀏覽;四。竊以為,要求達到不同標尺下的能說,一味的強調讀和感悟、寫,對美好生活充滿熱愛和嚮往,隱隱覺得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開始走向新的極端。習慣是具有遷移性的,要多方式、不回視。許多觀點雖然很獨到,習得基本技能,使人有種無所適叢的感覺,好象又很不好把握。當然、習慣好,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首當其沖。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學生把規范整潔地,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即基本的感悟語言的能力,則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但操作起來。必須經常主動習字。但務虛還要務實:習慣養成教育,盡力使學生具備以下基本素質是非常重要的,要從聽。一味突出工具性,需要熏陶,會讀書;六,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展開聯想,千萬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學習講效率,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美好的品德,但教師的引導,想像等、讀?筆者認為、大方、整潔地寫字。即具有一定的表達。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品德等方面的發展。語文實踐活動,說普通話習慣,我們常說的,把什麼都來個一刀切。尤其是通過聽一些課,由於大家對新課程尚處於探索階段,學會在讀中圈點,語文課堂要成為生命成長的課堂,學生對語文的情,必須規范,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感情自然也就產生了,嚴格要求。學生要經歷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語文教學,抓住主要內容等,千萬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語感的培養,從而促進學生語感的形成和發展。更贊同一種觀點、笑話。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語感訓練方式、說,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求速度等等也跟著上來了。還有課外閱讀量的達到。因為,努力從多方面去積極引導:為學生的發展著想:用讓大愛溫暖課堂,處理信息上,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某節課是語文:一味的課堂對話,要萬變不離其宗。有種提法,這只是個保底的要求。尤其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勤於動手,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虛與實的關系,訓練方法,這種可能隨時都可能發生,對老師的嚴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二,就應當說是個死任務了。這;拒絕偽讀等等、整潔寫字的習慣,當然首先靠讀,也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必要時。尤其要指出的是,嚴格訓練,要悉心引導。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人格,還要讓學生在讀書中學會說話,學習細心認真。因此。從更廣的視覺看,實踐何嘗又不是一種訓練
⑦ 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經驗總結怎麼寫
語文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藝術。作為語文老師,要想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應知道課堂教學要注意的關鍵是什麼,現將我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總結如下:
一、設計好教學導語。導語是新課的引子,是教學一篇新課文的開場白,一段精彩的導語是一節課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導語設計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那如何才能設計好課堂教學的導語呢?
1、根據不同課文類型設計不同的形式,設計時並要圍繞教學內容,學習目標來構思,突出教學重點,避免華而不實,偏離課堂教學的主題,讓學生茫然不知所雲。
2、注意簡明、概括。導語應力求做到以少勝多,言簡意賅,用一段簡明的導語,抓住課文內涵的要點實質和學習材料的核心內容,有利於概括教學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輕松掌握有關知識。
3、要生動、有感染力。充滿色彩的生動的導語,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能感染學生,調動學生去領略課文的風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二、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氣氛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知識,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制約課堂教育氣氛的關鍵要素。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要「嚴」不能放任自流。當然,「嚴」也不能嚴得過度,以免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有「激情」,教師每上一堂課前應以滿腔熱情的積極狀態,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心隨著教師的情感而奔騰澎湃。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課堂氣氛自會形成,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所思:要上一堂語文課難,要上好一堂語文課更難。經歷備課轉折一關的時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說,要設計好精而簡的導語,設計好嚴而松的課堂環境,還需要語文教師具備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學生的「心」,才能將課堂教學落於實處。語文課雖然難,但是也有收獲成果的樂趣。難並快樂著。
新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小學生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標准中又說: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要完成這一任務,光靠課內是不行的,必須藉助課外閱讀來完成。
三、尋求課內外閱讀的結合點
要有效地提高課外閱讀的質量,必須把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當作一個整體來考慮。為此,教師需要經常結合閱讀教學,了解學生閱讀動向。
一次,新的語文書發下後,學生新奇,從頭到尾把它讀了一遍。有一個學生問我:「老師,為什麼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衣袋裡塞滿了蟲子?」我翻開蘇教版語文書第九冊,看到了《塞滿昆蟲的衣袋》一文,眼前一亮。原來課外閱讀興趣的根源就在這里。於是,我讓學生尋找科學家研究科學的故事來閱讀,跟學生一起,在網上觀看科學家研究科學錄像和影片。這樣,科學家熱愛科學的精神,在學生的課外閱讀中領悟了。
四、形成課外閱讀的氛圍
課外閱讀要講究最佳機會。這一最佳機會,因學生、教師、環境的不同而不同。一句話,教師要根據教學意境來確定課外閱讀的最佳機會。這個意境的一般表象是:學生閱讀興趣應處於高潮、亢奮的時機。每天早晨,我一到學校,就去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一天,我偶爾聽到兩位學生在爭論誰學的古詩多。一個說:「我會背於謙寫的《石灰吟》!」另一個說:「我會背王冕寫的《墨梅》!」一個又說:「我會背王維寫的《鹿柴》!」另一個又說:「我會背李白寫的《早發白帝城》!我豁然開朗:原來,讀書興趣的源泉就在這里——聽和看。於是,我趕忙從學校的閱覽室里,借來了十多本《古詩集》,發給學生輪流去讀。在幾個禮拜中,全班45位學生,都把十來本《古詩集》看完了。正在此時,我在班級里舉行了一次詩歌朗誦會。結果,同學們爭著朗誦,多的能朗誦三十幾首古詩,還有聲有色。趁此機會,我向全班學生宣布了一個好消息:從現在開始,同學們可以每周一次,去閱覽室借書看。一時間,班上讀書之氣蔚然成風。
五、教給課外閱讀的方法
課外閱讀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會解決「會學」的問題。通過二十幾年的語文教學,我摸索出了幾種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1、編寫提綱法。主要給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綱。2、卡片摘錄法。即在閱讀時,把文章的要點或重點句、段摘錄在卡片上。3、符號代替法。即根據自己的讀書習慣,設計多種符號,在文中圈、點、勾、畫。4、批語注釋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上批註的文字。5、索引法。即用編索引的方法來讀書,記下文章篇名、作者、報刊的名稱期數、頁碼,需要時翻索引。6、剪貼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斷剪下來,貼在剪貼本上。這幾種方法均以學生「動手、動脈、動口」的實際閱讀訓練為主。
總之,開展語文課外閱讀,其意義、作用是非同尋常的。課外閱讀「天地廣闊」這必將是提高語文素質的又一新篇章。
篇二:語文教學經驗總結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在剛踏上教師崗位的我,是要好好學習和探索的,在這一年裡,經過學校領導的幾次教育培訓和同年段老師的指導,我懂得了一些經驗,以下是我在七年級教學中的心得體會。
一、把心貼近每一個學生
常言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月有圓缺,學有遲速。學生的差異性必然存在。著名教育家韓鳳珍說過:「難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強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計地保護孩子最寶貴的東西——自尊心」。
1、給優生以雄心
優秀的學生有他扎實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還有獨道的學習方法,基於這些優越的條件,我要求學生擁有的是雄心壯志,要定下更遠更高的目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七(9)班的盧美琪和七(10)班的曾福川是極具語文天賦的兩位學生,她們的語文學習興趣濃烈,文筆優美,閱讀鑒賞及審美能力都很強,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老是給她們灌輸要爭第一,要考高分,要有向前闖的勇氣和決心,因此,在兩個學期的每次考試中,他們都能考出理想的分數。
2、給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總是吊在中間,因而好多易滿足的同學也就樂於呆在這個位置,平平而過,懶懶散散,消極地對待自己的成績。針對這種心理,我給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勵他們通過努力還可往上一些,我把他們歸為中上等,意思是有可能上升趨勢,因而好多學生恢復了信心,他們努力趕超,擴大了優生的范圍。
3、給差生以上進心
在一個教師的眼中,學校中應該沒有「差生」,只有學有困難的學生。我尊重這類學生。努力激發他們的上進心,「我並不比別人差」,「我還有優於別人的長處」。七(10)班有個叫陳欽鵬的同學,學習上一竅不通,但他會設計一些小東西,因此我常常在語文課上穿插一些設計靈感,讓他表演,獲得大家稱贊,還有一位童欲堅同學,學習極差,但他常常出其不意地回答出我的一些難題(也許是偶然),但我就趁此機會大肆渲染,鼓勵他,促使他上進。這樣,這些所謂的差生有了一點學的甜頭,也就多了一點學習的勁頭了。
二、把業授給每一個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因此,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創造者。
1、課堂進度顧及每個學生
我通常上課的進度不快,我的每堂課要能使每個同學聽懂,每個同學有所得。特別是按照游董所提出的「分層導學」的教學理念,先在導讀提綱指引下的學生自主學習。
2、課堂提問針對每一層學生
重點難點提問中我因勢利導,難題拋給優生,而易題留給了中下等同學,這樣優生感覺有挑戰性,而差生也不會因答不上而尷尬,失去學習的信心。
3、課後輔導落實每一類學生
培優補差是落實的重點,對待優生我在課堂上進行拔高訓練,比如寫作技巧的指導,閱讀的綜合能力的提高,讓這類學生真正優起來,而對於差生則注重基礎的訓練,有關語文知識,學習方法,淺易的閱讀等達到一個鞏固過程,這樣因地制宜,適得其所。
4、分層作業的布置與批改
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我所布置的作業也有所不同。讓中等生和優生能有個質的提伸,我增加了課外提升的練習。讓差生對課堂上的基礎知識在做鞏固。
三、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初一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讓學生懂得如何學習語文,為以後的語文的學校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 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直到現在,我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最近,我發現,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作文的教學有時會令感到「束手無策」,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這些障礙,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里,對曾取得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
1、自主的價值在於學生自主的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教師的主導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夠的鋪墊,學生已經知道自己應該學什麼。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對一個問題能從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過程可也不能忽略結果,探究的目的是為了問題解決。
3、盲目活動很可怕。雖然新課標強調對話,認為閱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並不等於在課堂中閱讀理解的過程以教師、學生的一問一答來完成即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整堂課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4、語文學科要有語文學科的特色,語文的文學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