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玉貴:一切教學都逃不過「我要教什麼」
來知識,只是標志了學自習這個復雜認知歷程的最終結果,而如果我們只告訴孩子結果,他們自然很快就會忘記。所以,我自己的嘗試是,以符合兒童認知歷程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我發現,這樣孩子們學習的主動性和效果都會好一點。
2.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七單元交流平台
給你提個來建議:嚴監生自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他因兩莖燈草不肯斷氣,直到趙氏挑掉一莖後才一命嗚呼,真是有錢活受罪啊!文章通過對嚴監生的動作,細節的描寫,體現出嚴監生愛財如命,吝嗇鬼,守財奴的形象。你自己在想想吧!
3. 如何構建課堂的傾聽關系李玉貴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對話」正充盈著如今的語文課堂,它展示了新課程理念下富於靈性和生命性的課堂景觀。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對話」是一個環節,是一個過程,更是一種理念
4. 教師報 2015.11.18
改深在何處
——2015全國中小學高效課堂成果展示會側記
樣本發布、專家演講、主題沙龍、微型報告、好課展示、名校觀摩、課改問診……11月13日,在海南省海口市落下帷幕的2015全國中小學高效課堂成果展示會,被譽為一次集中進行高效課堂行動研究成果的年度檢閱,一次不一樣的「咨詢式學習」。
深度課改要關注什麼?高效課堂領域正在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未來高效課堂應該關注什麼?走進深水區的高效課堂如何真正「玩轉學習」?與會專家圍繞這些主題進行分享、展開對話,讓600餘名參會代表形成了更多關於深度課改的共識。而會議發布的「全國民辦學校十大課改樣本」、「十大管理創新樣本」,則從實踐層面給予了不同的回應。
再議「杜郎口」
聚焦「高效課堂」,杜郎口作為一個標志性課改地標,成為本次會議熱議的話題之一。河北圍場天卉中學曾被譽為「河北版的杜郎口」,校長胡志民在報告中說,他們始終以杜郎口為師,臨摹、借鑒、改進、優化,如今在既有經驗基礎上,創生出「5D高效課堂」,即「大展示、大讀寫、大單元、大數據、大平台」,正在破解深度學習的問題,旨在把課堂做出品質,將課改做出境界。
「過去的改革往往局限於一節課的高效,把課堂改革局限在45分鍾以內,以教師精講為主,改革是在一節課的框架內完成的。以杜郎口中學為代表的三段式學習,打破一節課完成固定的教材內容這一框架,這是巨大的突破。」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訓院副院長李洪山說。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劉堅在主題報告中重點表達了「重讀杜郎口」的理由。他認為,杜郎口中學的積極意義在於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就像當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把土地的使用權還給農民一樣,杜郎口的改革調整了教與學的關系。「這一改革無疑找到了人的成長方式變革的一個重要支點,解放了學生的學習力,回到了教學的本源,回到了學習的本源,回到了學生成長的本源。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怎麼關注這一課改典型都不為過。」劉堅說。
值得注意的是,「後杜郎口時期」需要思考的一個重大命題是,課堂還權給學生之後,我們應該做什麼?劉堅拋出了一連串的問題:課堂制度創新的優勢是否已經用到了極致?我們把主動權還給了學生,釋放了學生的學習力,這樣的制度創新優勢還可以走多遠?這個過程中如何讓中國的教育走得更好?
未知學,如何教
「未知學,如何教」是台北國語實驗小學教師李玉貴演講的主題,她的許多觀點成了本次會議的「流行語」,比如,「我們教的不是過去的小孩,而是在未來可以適應社會的小孩」,「教師永遠不能用嘴巴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重要的是學習而不是教學」。
李玉貴說,教師關注的重點不是讀懂學生,而是讀懂每一個學生,而讀懂每一個學生是非常困難的。讀懂每一個學生是困難,才能證明教學是專業。當學生真正展開學習的時候,作為教師的我們有沒有看見?我們都認為學生是課堂上最珍貴的資源,學生的差異是課堂最珍貴的資源,怎樣使每個學生都成為課堂的資源?「我們看一個班,常常看到的是一群模糊的學生,我們需要反思。教師只有願意反思、善於反思,才能在實踐中提升專業水平。」李玉貴說。
海口市第九中學校長陳運香在主題沙龍環節指出,課堂的45分鍾不是教師的,而是屬於學生的。屬於教師的時間在課前,教師要利用這段時間思考教什麼,要教成什麼樣。「每一個孩子的內心,都是我們探索不盡的世界,在班上教50個孩子,就有50個世界要探索,我們的任務很艱巨,要做的事情很微妙,一定要用心觀察孩子需要什麼,才能制訂出個性化方案。觀察一個孩子,就要走進他的世界,觀察他的世界,幫助他構建獨特的世界。」陳運香在總結中說。
深度課改應關注深度學習
深度課改改什麼,應該重點關注什麼?在主題沙龍環節,對話嘉賓作了詳細的闡釋。河南省鄭州市教育局副局長田保華說,深度課改首先要關注課改的目標。在他看來,課改如果不能體現以下4個元素,則談不上深度課改,一是知識,二是技能,三是人格,四是文化。「課改是一種文化的沉澱,無論是教師還是校長,如果能夠站在文化重構的高度審視課改,一定能夠逼近課改的目標。」田保華表示,教育者必須對課改進行重新審視。
「深度課改的核心目標應是培養學生內心擁有一個溫暖的太陽。」海南省三亞市教研室主任傅元根說,「而在『互聯網+』背景下,深度課改要藉助信息技術的力量,讓信息技術為小組合作學習插上飛翔的翅膀」。
在陳運香看來,深度課改的本質是深度學習,而深度學習是最接近本質的學習,幫助學生構建安心、安寧的學習世界。她呼籲,教育工作者要時刻提醒自己——孩子學習的時候需要什麼條件。
上海市北郊學校原校長鄭傑認為,深度課改要關注走向專業的合作學習。在他看來,合作學習不等於小組學習。小組學習是課堂的組織形式,合作學習則是學習方式,並不是所有的合作學習都需要分組來完成。在合作學習中,傾聽很重要。培養傾聽的能力有3條路徑:一要注視對方,二要有所回應,三要能夠復述對方的重要觀點。
「深度課改意味著將進入一個全新的課改時代。」河南民辦教育共同體理事長王紅順說,「一是課改進入『融時代』,即課改將從單一走向多元,走向整體,集中體現融合精神。二是課改進入『學時代』,所有的改變都是基於『學』的服務和支持。三是課改進入『微時代』,微改革、微創新、微課程、微課題、微研究將成為常態。四是課改進入『E時代』。五是課改進入『創客時代』,人人都是創造者、創新者。」(中國教師報記者褚清源)
5. 聚焦核心素養,課堂是個什麼樣
聚焦核心素養,課堂是個什麼樣?
□本報記者 胡夢甜
「我是教語文的,我是教人學語文的,我是用語文教人的。」「小學教育的核心任務並不僅僅在於傳授知識和能力,而是要尋求兒童的核心素養發展。」「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教學生學會做人。」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竇桂梅有關「語文立人」的經典語錄和她所實踐的主題教學,給長久以來在「思品課」與「訓練課」間徘徊、教學內容支離破碎、教學目標不清、教學方式僵化的語文課堂注入了活水。日前,在首屆國際華文教育研討會上,竇桂梅和來自海內外的教育專家、校長、語文教師齊聚杭州市天長小學,話題正是「聚焦核心素養,變革學教方式」。
讓學生站在課堂中央
研討會上,參會教師對名師所展示的語文課堂最大的感受是「朴實」。沒有製作精美的PPT,沒有教師的妙語連珠,有的是教師引導下學生思維的步步深入。在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四小學校長林莘執教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中,林莘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自主感受人物性格、體味父母情感。當學生理解出現偏差,認為文中的父親「太過嚴厲、不近人情」之時,林莘並沒有簡單地給出定論,而是讓學生自己在文字和情感體驗中撥開迷霧。
不僅如此,在林莘的課堂上,課桌被巧妙地擺成U型,學生兩人一組,共同學習、探討,在面對教師提問時一起作答、互相補充。「基於核心素養的語文課堂就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張揚學生的個性和參與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林莘說。
「好的課堂,教師上著上著就『不見』了。」台北市國語實驗小學教師李玉貴的觀點和林莘不謀而合。談起自己造訪日本濱之鄉小學的經歷時,李玉貴說道:「這是一所參與佐藤學教授『學習共同體』實驗的小學,作為參觀者,我們被要求一點:不看教師的教,只看學生的學。真正的好課是在課堂上看到學生、聽到學生、想到學生。」
「讓學生站在課堂中央。」這也正是竇桂梅所追求的課堂目標。近30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讓竇桂梅深刻認識到:教師要蹲下身子,把兒童當作學習成長中的夥伴,搭建教師與學生真正平等的對話平台,與學生一起去探求語文學習的奧妙。在她的主題教學中,學生通過「預學、共學、延學」3個環節,經歷「我學會了什麼」「我不懂什麼」「我還要進一步學會什麼」的學習過程。所有的環節都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不再是課堂提問的壟斷者,而是學生提問的傾聽者和引導者。曾有一位福建教師不無遺憾地對竇桂梅說「課堂上,再也看不到你的精彩表現了」,竇桂梅反問「那你看到學生的精彩了嗎?」竇桂梅所認為的精彩課堂,不是教師口吐蓮花,而是學生的深刻領悟、智慧表達。
靜悄悄的未必不是一堂好課
「仔細觀察這4幅圖,判斷它們的先後順序。」李玉貴剛拋出問題,無數只小手就舉了起來。面對這些積極舉手的學生,李玉貴詼諧地提醒道:「世界上最危險的人,就是太快舉手的人。」
這堂沒有課本、沒有文章、沒有朗讀的閱讀課讓在場教師耳目一新。李玉貴先後出示了7張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事物中的「變」和「不變」,並對圖片進行排序。7幅圖排序完畢後,李玉貴才亮出了這些圖的出處:原來,這是一本無字圖書《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作者從同一角度取景,以3年的間隔時間,記錄一個小鄉村20年間的變化。有別於傳統的閱讀課,李玉貴將繪本內容揉碎再整合,讓學生先看圖再講故事。「設計排序這一環節,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觀察、記錄、推論、歸納資料的能力。」在李玉貴看來,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知識的獲取藉助網路就能實現,能力的培養才是關鍵。
課堂的多數時間,學生都處於一個靜靜思考的狀態。隨著挑戰難度的加大,學生就像偵探一樣不斷經歷著判斷、推理的過程。「安靜的課堂自有它的力量,之所以提醒學生不要太快舉手,就是為了給學生更多安靜思考的時間。」李玉貴道出了初衷。
課堂上,李玉貴還反復提醒,在一名學生發言的時候,其他同學要安靜聆聽。「快問快答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只有學會聆聽,懂得把同伴的想法放在心上,真正的交流才會發生。」
天長小學副校長、省特級教師蔣軍晶坦言,以培養能力為目的的語文課漸成趨勢。天長小學就曾提出群文閱讀的概念。「這是對精讀單篇課文的補充,讓學生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學會比較、辨別,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力和思考力。」蔣軍晶解釋。
「面面俱到」的教學很有可能「面面不到」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中,教師通常是把一篇課文『嚼爛』了『喂』給學生,課堂設置了諸多教學環節,知識點密集,可謂環環相扣、『步步驚心』。一堂課下來,學生看似收獲滿滿,但這樣的課堂就一定是有效的嗎?」研討會中,蔣軍晶的質疑引起了教師們的反思。
在他展示的《崗丘的野狗》一課中,蔣軍晶抓住故事的轉折點,用3個問題貫穿了整堂課:故事中讓你感到高興的情節是什麼?讓你感到難過的情節是什麼?如果沒有這一轉折點,松吉和阿卡能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雖然這堂課設計的教學環節並不多,但課堂上,學生有思辨、有觀點的碰撞,這就是價值所在。」蔣軍晶認為,教師喋喋不休的「滿堂問」很容易耗費學生的精力,問題少而精,學生才有思考的時間。
竇桂梅對此也有相同感悟。談起自己曾在蘇州一所聾啞學校執教的經歷,竇桂梅至今記憶深刻。她所執教的是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一課,文中多次出現了「好好兒活」4個字,這是肝癌晚期的母親面對自己癱瘓的兒子想要自殺時說的話。整堂課,竇桂梅就帶著學生們反復研究、琢磨「好好兒活」4個字的深意。課後,一名學生這樣說道:「我要在精彩的生命里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當這些文字開始喚醒學生沉睡的心靈時,真正的教育就開始發生了。」竇桂梅說道,「不同文本有不同文本的教學重點,有的側重語言本身,有的側重思維品質的提升,有的側重情感體驗,教師要善於挖掘教學內容的原生價值。」
論壇中,教師們逐漸達成這樣一種共識:學即是教,少即是多,慢即是快,只有把時間、空間充分讓給學生,才能發掘學生的巨大潛能。
6. 結合李玉貴老師教學思想寫一篇感悟
今天隨著素質教育不斷往縱深推進,新的教育理念、強烈沖擊著原有的教育模式,也更加凸顯出當前農村教育亟待改革,君不見,家長急切的心聲:「看著七八歲孩子放學後蠟黃的小臉,中午又是卡背書,又是不準回家吃飯,下午要五六點鍾才回家,等到晚上11點之後孩子還沒寫完那可惡的作業,聽到凌晨天不亮就響起的鬧鍾,我的心像撕碎了一樣痛。——相信天下會有千千萬萬為人父母者會像我一樣啊!」看完這段家長發自內心的告白,作為邊遠一線教師我感慨道:「殺人---當下某些教師的做法」----扼殺學生靈性,摧殘學生身心還「美其名日」「敬業負責」「優秀咦」,
一、我看參與式教學的優越性及特點
首先,參與式教學使課堂教學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參與式教學使課堂變成了學生進行交流、表述、討論或爭論的舞台;參與式教學使學生個性得以解放,點燃學生學習的激-情與探索新知識的熱情,在熱烈的展示、反饋環節,學生各抒己見、參與熱情高漲。我想這是基礎教育新課改呼喚的變化,不是一般的變化,而是一種根本性的變化。
其次,參與式教學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培養學生之間的互相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葉瀾教授曾發出「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的吶喊,而參與式教學理念為課堂管理的變革注入了活力。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這一點不僅對學生的學習,而且對其生活和未來成長都具有很深的教育意義和學習價值。
7.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交流平台的作文,急.......................越快越好。
食物本身有它的酸甜苦辣,語文學習同樣也有它的酸甜苦辣。回顧這些年的學習生涯,讓我從中感悟到很多。
翻開語文學習的篇章,我首先看到了小時候的我。小學,上語文課像吃檸檬一樣酸酸的,坐在課堂上,看著老師用粉筆在黑板上畫著那些復雜的字,我甚至會問自己為什麼我是中國人啊!那時短短40分鍾的語文課對我來說卻是漫長的煎熬。我討厭一成不變的坐姿、 厭倦了那死板的上課模式,就這樣我熬過了六年。
「再見,同學們;再見,我的老師;再見,我溫馨的母校。我還會回來的,我還會回來看你的,我會一直想著你們的。」這會是每一個即將離開母校的學生們的肺腑之言。我驚嘆,人生為何要經歷悲歡離合?為何天下會沒有不散的宴席?
轉眼時間飛逝,六年難忘的小學生活邊臨末端,回想起來,那一場場演出,一個個比賽;一次次歡呼,一下下哭泣都充滿了我們的感情。喜怒哀樂是那樣與我們密不可分,與同學在一起的那種純真的快樂,是值得讓人一輩子去體會、感受與回味的。
現在,這一時期的我們,感情好的就像親兄妹一樣,每一個離開自己親人的人,都會難受的要命,從我們這個班裡走出的人,每一個都是含著眼淚被迫而去。說真的,誰不想在這有歡有笑,如同一個完整的大家庭里繼續呆下去。要分開還不都是迫不得已我明白,不想離開的人有很多,但他們會想盡辦法,讓他在乎的人同樣會在乎他,而這種方式的「在乎」,便在班內成為最流行的畢業留念。也許你也會這樣想,那是因為我們都愛自己的班級,愛自己的家我那可敬的老師,學生只想在這里對您說聲辛苦了。多年以來,您把我們從弱小的幼兒培育成茁壯的少年,您真了不起!六年,這漫長的時間多寂寞難耐呀!尤其是同學有時一犯個錯誤,您就更費心了。您為了我們把心都操碎了,把眼都熬紅了;把身體累垮了,頭發都白了。有時,一想到這些,我就不由得會讓淚水掛在臉頰旁。默默時,您的我笑容還會浮現在我眼前。這些年來,是您,讓我懂得了:陽光是這樣哺育大地的;雨露是這樣滋潤禾苗的!有時您生病代課,不和學生們說,還故意要隨著我們去吧!誰不知道,您放縱我們,是因為身體支撐不住了呀!有一天您累倒了,請假在家休息,而在您身體正在恢復這幾天內,學生們該是多麼的擔心您、想念您啊!現如今要分離了,學生專門想讓老師操心都沒機會了,只要靠自己,我給您保證,這兩天單學生就不會讓您費心,學習成績會突飛猛進,讓您的心裡一輩子都會存著學生的名字。沖刺畢業的兩個月,讓您好好歇歇吧!
得化為一句:「珍重,再見。」
8. 聚焦核心素養,課堂是個什麼樣
轉載:
「我是教語文的,我是教人學語文的,我是用語文教人的。」「小學教育的核心任務並不僅僅在於傳授知識和能力,而是要尋求兒童的核心素養發展。」「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教學生學會做人。」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竇桂梅有關「語文立人」的經典語錄和她所實踐的主題教學,給長久以來在「思品課」與「訓練課」間徘徊、教學內容支離破碎、教學目標不清、教學方式僵化的語文課堂注入了活水。日前,在首屆國際華文教育研討會上,竇桂梅和來自海內外的教育專家、校長、語文教師齊聚杭州市天長小學,話題正是「聚焦核心素養,變革學教方式」。
讓學生站在課堂中央
研討會上,參會教師對名師所展示的語文課堂最大的感受是「朴實」。沒有製作精美的PPT,沒有教師的妙語連珠,有的是教師引導下學生思維的步步深入。在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四小學校長林莘執教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中,林莘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自主感受人物性格、體味父母情感。當學生理解出現偏差,認為文中的父親「太過嚴厲、不近人情」之時,林莘並沒有簡單地給出定論,而是讓學生自己在文字和情感體驗中撥開迷霧。
不僅如此,在林莘的課堂上,課桌被巧妙地擺成U型,學生兩人一組,共同學習、探討,在面對教師提問時一起作答、互相補充。「基於核心素養的語文課堂就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張揚學生的個性和參與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林莘說。
「好的課堂,教師上著上著就『不見』了。」台北市國語實驗小學教師李玉貴的觀點和林莘不謀而合。談起自己造訪日本濱之鄉小學的經歷時,李玉貴說道:「這是一所參與佐藤學教授『學習共同體』實驗的小學,作為參觀者,我們被要求一點:不看教師的教,只看學生的學。真正的好課是在課堂上看到學生、聽到學生、想到學生。」
「讓學生站在課堂中央。」這也正是竇桂梅所追求的課堂目標。近30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讓竇桂梅深刻認識到:教師要蹲下身子,把兒童當作學習成長中的夥伴,搭建教師與學生真正平等的對話平台,與學生一起去探求語文學習的奧妙。在她的主題教學中,學生通過「預學、共學、延學」3個環節,經歷「我學會了什麼」「我不懂什麼」「我還要進一步學會什麼」的學習過程。所有的環節都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不再是課堂提問的壟斷者,而是學生提問的傾聽者和引導者。曾有一位福建教師不無遺憾地對竇桂梅說「課堂上,再也看不到你的精彩表現了」,竇桂梅反問「那你看到學生的精彩了嗎?」竇桂梅所認為的精彩課堂,不是教師口吐蓮花,而是學生的深刻領悟、智慧表達。
靜悄悄的未必不是一堂好課
「仔細觀察這4幅圖,判斷它們的先後順序。」李玉貴剛拋出問題,無數只小手就舉了起來。面對這些積極舉手的學生,李玉貴詼諧地提醒道:「世界上最危險的人,就是太快舉手的人。」
這堂沒有課本、沒有文章、沒有朗讀的閱讀課讓在場教師耳目一新。李玉貴先後出示了7張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事物中的「變」和「不變」,並對圖片進行排序。7幅圖排序完畢後,李玉貴才亮出了這些圖的出處:原來,這是一本無字圖書《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作者從同一角度取景,以3年的間隔時間,記錄一個小鄉村20年間的變化。有別於傳統的閱讀課,李玉貴將繪本內容揉碎再整合,讓學生先看圖再講故事。「設計排序這一環節,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觀察、記錄、推論、歸納資料的能力。」在李玉貴看來,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知識的獲取藉助網路就能實現,能力的培養才是關鍵。
課堂的多數時間,學生都處於一個靜靜思考的狀態。隨著挑戰難度的加大,學生就像偵探一樣不斷經歷著判斷、推理的過程。「安靜的課堂自有它的力量,之所以提醒學生不要太快舉手,就是為了給學生更多安靜思考的時間。」李玉貴道出了初衷。
課堂上,李玉貴還反復提醒,在一名學生發言的時候,其他同學要安靜聆聽。「快問快答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只有學會聆聽,懂得把同伴的想法放在心上,真正的交流才會發生。」
天長小學副校長、省特級教師蔣軍晶坦言,以培養能力為目的的語文課漸成趨勢。天長小學就曾提出群文閱讀的概念。「這是對精讀單篇課文的補充,讓學生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學會比較、辨別,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力和思考力。」蔣軍晶解釋。
「面面俱到」的教學很有可能「面面不到」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中,教師通常是把一篇課文『嚼爛』了『喂』給學生,課堂設置了諸多教學環節,知識點密集,可謂環環相扣、『步步驚心』。一堂課下來,學生看似收獲滿滿,但這樣的課堂就一定是有效的嗎?」研討會中,蔣軍晶的質疑引起了教師們的反思。
在他展示的《崗丘的野狗》一課中,蔣軍晶抓住故事的轉折點,用3個問題貫穿了整堂課:故事中讓你感到高興的情節是什麼?讓你感到難過的情節是什麼?如果沒有這一轉折點,松吉和阿卡能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雖然這堂課設計的教學環節並不多,但課堂上,學生有思辨、有觀點的碰撞,這就是價值所在。」蔣軍晶認為,教師喋喋不休的「滿堂問」很容易耗費學生的精力,問題少而精,學生才有思考的時間。
竇桂梅對此也有相同感悟。談起自己曾在蘇州一所聾啞學校執教的經歷,竇桂梅至今記憶深刻。她所執教的是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一課,文中多次出現了「好好兒活」4個字,這是肝癌晚期的母親面對自己癱瘓的兒子想要自殺時說的話。整堂課,竇桂梅就帶著學生們反復研究、琢磨「好好兒活」4個字的深意。課後,一名學生這樣說道:「我要在精彩的生命里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當這些文字開始喚醒學生沉睡的心靈時,真正的教育就開始發生了。」竇桂梅說道,「不同文本有不同文本的教學重點,有的側重語言本身,有的側重思維品質的提升,有的側重情感體驗,教師要善於挖掘教學內容的原生價值。」
論壇中,教師們逐漸達成這樣一種共識:學即是教,少即是多,慢即是快,只有把時間、空間充分讓給學生,才能發掘學生的巨大潛能。
(責任編輯:浙江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