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怎樣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解讀前言部分,對「語文課程性質」做出了新的闡述「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系,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 然而, 閱讀和寫作,是當今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兩大難題。 閱讀是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搞好閱讀教學,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應注意以下幾點: (1) 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閱讀有四種基本方法;朗讀、默讀、略讀、瀏覽。朗讀,是小學閱讀教學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教學形式。朗讀訓練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作為支撐,比如內部技巧的「情景再現、邏輯層次、感情基調」,外部技巧的「重音、停連、語氣、節奏」。 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抓住重點詞句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慣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在今後的閱讀教學中,我們有必要把「默讀、略讀、瀏覽」等閱讀方式的訓練提上議事日程。 (2)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 2011課標 ,高度強調「多角度、有創意閱讀」。 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過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揮。 既要激活讀者自己的生活經驗、思想觀念,讀出自己的心得看法,甚至可以反思質疑;也要尊重文本的基本規定,防止「微言大義」(逐字逐句的過深分析)和「架空分析」(遠離文本的過度發揮)。 (3)、 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閱讀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的過程。 閱讀教學過程的自我建構,是建立在學生對文本閱讀理解基礎之上的,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感受、體驗和理解,要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4)、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 課外閱讀是學生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提高的必經之路,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平時應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 (5)、閱讀教學應規避的問題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於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 語文是有生命的,語文的生命融入主體參與下的不斷生成的語境和流動的語流之中。閱讀教學過程是在這樣的活生生的動態的語言環境中進行的。回歸生命,回歸主體,回歸生活是語文新課程的重要理念,閱讀教學應該成為學生了解社會、體驗生活、感受幸福、表達自我、溝通學生與世界交流的過程,讓學生在感受、體驗、交流中,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構建和提升,創設情境,加深理解。語文再現生活是通過理解、想像、體會來實現的,是與讀者已有的生活經驗產生鏈接的結果。通過創設情境,豐富學生想像,對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體會課文意境,領會人物的內心世界,特別是對引導學生語言表達,積累規范語言,將起到重要作用。在這一過程中,要盡可能地使學生投入情境,引發學生主體感受,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 總之,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結論上,不應以教師的理解作為學生對文本理解的標准答案(特別是文學作品)】。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於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 。
②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建議
1 科學地制定教學目標
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有效教學的基礎,指引著教學實施過程中所採用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學目標更是要在「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有所體現。在「知識與能力」層面上,主要是進一步開拓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領域,掌握自主思考等語文應用實踐能力;在「過程和方法」層面上,要求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採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是教學體系中最重要的構成部分;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上,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教學內容所體現的內涵,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比如在學習《可貴的沉默》時,可以這樣制定教學目標:
(1)查閱字典,認識「迅、蘊、霎」等9個字,能正確讀寫「祝賀、神氣十足、左顧右盼」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文章內容,學會理解和關愛別人,回報父母的愛。
2採用合理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要依據教學要求制定。在新課標下,語文的教學要遵循語言的應用規律,注重學生的差異性,教學方法要利於學生個性化的發展。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時,由於絕大多數人沒有去過,僅靠講述與演示並不能讓學生體驗到桂林山水的魅力,而是需要藉助視頻、圖片和音樂等多種多媒體手段,讓學生產生主觀上的情感體驗。另外,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教師應根據學生上課時情緒的新動向、新思路、新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此外,閱讀課文的內涵是隱藏在字里行間的,只有讓學生走進設定的教學情境,學生才能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在設定教學情境是,要首先了解學生的審美發展現狀。
3注重學生閱讀學習體驗
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小學生往往好動,難以靜下心來安靜閱讀,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首先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其次是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根據學生的年齡段和心理發展情況,推薦適當的閱讀刊物和書籍;
(2)學生閱讀後,組織學生間的交流,讓學生學會表達。小學生往往具有很強的表達慾望,但又缺乏表達技巧,教師可以在這方面進行積極的引導,同時也能增加學生閱讀的成就感。
(3)布置教室環境,如牆壁張貼卡通、自然畫卷等,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③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必須抓住「讀」字,把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當作閱讀教學最重要的一環,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理解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提高閱讀能力。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可見老師的職責不僅是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掌握一定的方法,會學知識,不斷提高語文素質。那麼,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引導學生巧讀呢?下面本人就這幾年的教學經驗談幾點體會。 一、引導學生讀書時,抓住重點詞、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篇課文或一段話,不能讓學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兩遍就了事,而應布置預習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詞語、句子,這樣就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如《草原》一文,主要描寫了草原的優美景色,抒發了作者第一次見到草原的愉快心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採用以讀代講的方法,讓學生帶著問題,從讀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讓學生在讀課文時找出描寫草原景色的詞語、句子。然後再思考這些詞語、句子描繪了草原怎樣的特點?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讀完課文後,很快就從課文中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無邊的綠毯」等詞語和「是……也是……」、「既……又……」、「連……都……」等句子。這樣,學生就能較快、較准確地理解掌握草原的風光,同時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為草原優美的風光所陶醉。 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我也很注重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比較,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覺得這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如在引導學生學習《一夜的工作》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抓住「一張」、兩把」、「一盞」、「如此而已」,這樣極其簡單的擺設與「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進行對比,來說明周總理的生活極其簡朴;把工作任務繁重與辦公用品簡單對比;把工作非常勞苦與食物非常簡單對比。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就能深刻體會到周總理的偉大。 二、抓住作者思路,引導學生在默讀或朗讀過程中掌握課文內容,培養閱讀能力。 指導學生默讀課文時,根據作者的寫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設計幾個思考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默讀,這樣做,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教《少年閏土》這篇課文時,為了幫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我精心設計了幾道思考題:①找出描寫閏土外貌的詞句,從中可以看出他是個什麼樣的孩子?②閏土對「我」說了哪些事?「我」對哪幾件事印象較深刻?為什麼?③讀了課文,少年閏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默讀課文後,教師逐一提出討論,學生很快就能清楚,課文主要刻畫了一個機智勇敢、聰明能幹、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形象。 三、創設情境,在身臨其境中訓練學生的語感,培養閱讀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把情感帶入教與學的活動之中,創設和諧美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 如在學習《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我把讀的訓練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腦、眼、口、耳等器官活動,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口頭語言,從中理解、體味和欣賞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導朗讀灕江水的「靜、清、綠」這一段時,我先掛出掛圖,進行描述「灕江有許多小船在等著我們乘坐,我們乘著小船、輕輕地搖動雙漿,盪舟灕江。」接著播放歌曲《讓我們盪起雙漿》,學生在聲畫的作用下入境了。這時我輕聲問道:「你感覺到了什麼?」學生齊讀:「灕江的水真靜啊!」接著我再問:「你們看到了什麼?」學生再讀:「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加重了語氣)。讓我們抬起頭,放眼望去,「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字讀得響亮而飽滿)。最後我讓學生把三個句子連起來讀。這種讀的訓練不僅有層次,而且有質量,在身臨其境中訓練了學生的語感,培養了閱讀能力。 四、提出明確要求,教給預習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預習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方法。一篇課文,學生通過預習,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然後帶著問題學習,這樣閱讀的積極性就會提高。教師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授新課,就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我通常的做法是: 1、預習要求要明確具體:即①利用工具書自學生字、新詞;②試著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③說說本文的主要內容。這樣既節省了課堂時間,又提高了教學效果。 2、根據不同的教材提出不同的預習要求。如在教《挑山工》一課時,我讓學生課內預習,運用標記法邊讀邊思考,用不同的符號劃出重點和疑點,提出不理解的問題。對學生提出的疑點,我就引導學生利用集體的智慧進行討論,自己解疑,這樣學生就逐步掌握了預習的方法,從而也激發了閱讀興趣,培養了閱讀能力。 五、抓住課題進行審題指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在教學中,通過反復訓練學生辨析課題,抓住重點,使學生既掌握了文章的思路和中心,又學到了一種基本的讀書方法,閱讀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六、鑽研課後問題,掌握閱讀方法,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課後問題是解決教路和學路的關鍵,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鑰匙,因此教學生認真鑽研課後問題是掌握學法的一種重要手段。例如在學習《太陽》這篇課文時,根據課後思考題,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即:課文先講太陽遠、大、熱的特點,後講太陽和我們人類的密切關系。這樣學生基本掌握了閱讀的方法,在掌握了閱讀方法之後,閱讀能力也隨之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④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努力 改變自己以往的做法,把學生放在教育教學的"主體"地位,充分內讓他們展示其容自身的才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幾年來,我一直在探討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 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經過反復實踐,感受頗深。一、精心設計課前導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俗話說:"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就如遇到了一頓美 餐,讓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樣的道理,一段好的導語,能引起學生閱讀極大的興趣。我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積極提高他 們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雨》這篇課文時,我引導學生說:"你們都見過雨嗎?
⑤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 生的閱讀能力
唐梅 貴州省納雍縣昆寨鄉治溝小學 553312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必須抓住「讀」字,把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當作閱讀教學最重要的一環,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理解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提高閱讀能力。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可見老師的職責不僅是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掌握一定的方法,會學知識,不斷提高語文素質。那麼,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引導學生巧讀呢?下面本人就這幾年的教學經驗談幾點體會。 一、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在閱讀教學中,師生應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論。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並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學生也正是在互相問答、互相討論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動中,成為能動的學習主體。 教師在教學時還要注意傾聽同學們的意見,使學生在課上敢說愛說,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積極地參與。有位年輕教師,在講完《麻雀》一課後進行小結時,她說:「讀了這篇課文,從老麻雀奮不顧身搶救小麻雀的記敘中,我們感到了那種偉大的母愛」話音剛落,一位男同學立刻舉起手,大聲而認真地說:「老師,我不同意說是母愛,因為課文從頭到尾都沒有寫老麻雀是公還是母的!」老師聽後,馬上笑著說:「你讀得真認真,想得也好。老師的概括,看來不準確,那麼怎麼說才確切呢?」課堂又一次活躍了。同學們總結出:這篇課文表現了一種親子之情。 二、引導學生讀書時,抓住重點詞、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篇課文或一段話,不能讓學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兩遍就了事,而應布置預習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詞語、句子,這樣就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如《草原》一文,主要描寫了草原的優美景色,抒發了作者第一次見到草原的愉快心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採用以讀代講的方法,讓學生帶著問題,從讀中去理解、感受。 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我也很注重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比較,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覺得這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如在引導學生學習《一夜的工作》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抓住「一張」、兩把」、「一盞」、「如此而已」,這樣極其簡單的擺設與「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進行對比,來說明周總理的生活極其簡朴;把工作任務繁重與辦公用品簡單對比;把工作非常勞苦與食物非常簡單對比。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就能深刻體會到周總理的偉大。 三、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是關鍵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目前教改也特別強調:教學的宗旨不是讓學生「學會」,而是要讓學生「會學」。可見方法對一個人的學習和生活有多麼重要。學生閱讀方法的獲取,固然有其知識積累引發的思維升華之因素,但主要還是來源於教師正確的教學指導。今天的施教者,應該比古人更明白「魚」和「漁」的關系,應把教給學生閱讀方法作為教學的根本出發點,充分重視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首先,教師應圍繞階段性教學目標和要求,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情況,精心組織好各階段的閱讀教學程序。注重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地滲透閱讀方法,使學生循序漸進地領悟閱讀方法。如三年級要教給學生讀懂一個自然段的方法,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設計教學方法,力求教法服務於學法。概括地說,讀懂一個自然段的方法是:讀懂自然段中每句話的意思——弄清句與句之間的關系——讀懂整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其中「讀懂自然段中每句話的意思」是基礎,「弄清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是關鍵。關於「讀懂自然段每句話的意思」的閱讀方法學生雖已有一些基礎,但教師仍須作適度點撥。「弄清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則是新的閱讀方法,教師必須緊扣教材內容來啟發學生思維,幫助學生分析領會諸如總分、並列、因論文格式果、轉折等關系。在此基礎上再順勢引導學生根據句子間的關系來確定自然段的意思,達到「讀懂自然段」之目的。又如四年級關於分段的閱讀教學,著重要滲透兩種基本方法:一是根據內容劃分;二是根據文章表現形式劃分。根據內容劃分,要給學生講清,一篇文章有數個自然段構成。自然段在內容上有內在聯系的可劃為一個結構段。當然,如果一個自然段獨立講了一個意思則可以獨立劃成一個結構段。根據文章表現形式劃分,要給學生講明:不同形式的文章有不同的劃分方法。其次,鑒於不同年級閱讀教學的側重點不同而彼此間緊密聯系的特點,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既要注意突出重點,又要注意做到各知識點的前後銜接,做好閱讀方法的拾遺補缺與強化滲透。第三,有了閱讀方法的滲透,還需要適時進行方法的歸納總結。通過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讓學生對學習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學生會更容易地掌握閱讀方法,也為進一步的閱讀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例如在學生學完浙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五、六單元課文後,教師就應當引導學生進行回顧,讓學生說說這兩單元我們學到了哪幾種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讓學生明白「把每個段落大意連起來」及「藉助課題」是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常用方法;說說可怎樣運用這兩種方法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並幫助學生明白什麼樣的文章該選用哪種方法來概括主要內容比較正確方便。 四、體現深度,使問題具有針對性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的設計,可謂是關繫到閱讀教學組織成敗得失的一項重要工作。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積極動腦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思考探索的課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學生如果不動腦,怎能期望有收獲?能真正讓學生在心靈上觸動、在知識上領悟、在閱讀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問,而是一些精當的具有啟發性、針對性的提問以及答問後的討論、點撥。當前有些課堂提問抓不住課文的重點或教學的重點,有如蜻蜓點水,隔靴搔癢,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教師教學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關鍵處著力,所提問題要突出課文重點或教學重點,抓住思想內容與語言表達的結合點,「牽一發而動全局」,使問題擊中要害,使學生像聽了無聲的指揮一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如教學二年級《從現在開始》一課時,可以抓住課後練習中的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一想小猴子為什麼能當上『萬獸之王』?」展開教學,讓整個教學在一個大的問題情境中展開,一下子就抓住課文的重點和教學的重點,突出了語言訓練的特點。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內驅力被極大地激發起來,產生極強的學習動機。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成,便會成為個人的寶貴財富,終生受用。
⑥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引領學生提高閱讀技巧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要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能力為目標,突出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通過閱讀教學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發展學生的智力、陶冶學生的情操。一堂高效的閱讀課,不但能讓學生在文本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之美,得到情感的熏陶,更能讓學生獲得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並重。那麼,如何才能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學體驗來談談個人的一點兒淺見。
一、認真解讀文本,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認真准確地解讀文本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必須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實施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准確理解文本,從而提高閱讀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師對文本進行深入的鑽研,能夠真正的解讀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主題思想和語言的運用等,就可以輕松地駕馭課堂,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正所謂有了精心的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
二、激發閱讀興趣,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石
德國教育學家第多斯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因此,教師要應用自己智慧的火種,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能夠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和諧的對話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從而引起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最終促進學生深化對作品的理解,真正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那麼,該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從以下幾點進行了嘗試:
(1)每天利用課前5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講故事或背成語。(2)課外閱讀課時幫學生選擇一些容易理解且感興趣的閱讀書籍。(3)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在班內開展一些朗讀小競賽等。(4)精心設計導課。
三、提倡個性化閱讀,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語文課程標准》中特別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讀是語文教學的必經之法,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閱讀教學可以不斷提升學生對教材文字的自主理解、自我體驗、自由感悟,許多不同的體驗正是在多樣化的閱讀中得以生成的。
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學生自讀、互讀後進行交流。他們不但說出了侵略者的罪惡行徑,也體會出了當時統治者的無能,還了解了祖國有珍貴的文化遺產等。學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採用不同的語氣去讀、去悟,課堂效果比預期的還好。
四、巧妙設問,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古人道:「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又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巧妙設問,質疑問難是學習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質疑的方法,讓學生的質疑問難成為課堂的源頭活水,給課堂注入新鮮血液,帶來活力。
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我一般遵循如下 「三步曲」:先學會提出一般性問題,然後逐步過渡到會對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問題」,進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問題。在教學中巧妙設問讓學生充分地質疑問難,有利於創新閱讀教學方法、優化閱讀教學過程、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五、以「情」為導,讀悟寫結合,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點,在閱讀教學中就必須處理好朗讀與感悟,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做到以「情」為導,讀悟結合,讀寫結合。
1、以「情」為導,讀中品悟,積累內化語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學生帶著積極的情感閱讀,對文章內容的感悟更深,語言文字的訓練就更有效,結合語言想像的畫面更清晰,課堂學習的質量就更高。
讀即朗讀,悟即品悟,朗讀和品悟相輔相成。熟讀、精讀之後,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語言的藝術之魅力。在教學中,我採用「讀書三步曲」,首先要求學生讀正確,讀流利;第二步則是讀出情感;第三則要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這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讀書,實現了師生與文本、與作者心靈交流,這樣的讀才有實效。
在教學西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五課《迷人的九寨溝》時,我設計了如下合作細讀、整體感悟的教學過程: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自主學習,了解九寨溝迷人在什麼地方。接著,四人小組合作展開研討,小組長帶領組員根據各自初讀課文的體會,說說「九寨溝真是迷人的人間仙境」的理由,一起讀讀有關句子或段落,讀後由小組成員簡單評議。最後,全班集體交流、反饋學習成果。
2、讀寫結合,拓展延伸。閱讀是寫作之母。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從對課文的品讀上積累寫作素材,從教材中學會作文方法,使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又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實現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
⑦ 淺談如何做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如何盡快地使學生把握良好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果呢,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
1.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要形成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上閱讀課文時,只要求孩子藉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就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二年級時,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准確地讀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准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台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至理解全篇內容。
2.注意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和練習
重點進行基本功練習。指導學生用普通話朗讀,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的語調語氣、停頓及表情等,開展個人朗讀表演,師生共同評價活動,激勵學生表現自我,積極參與朗讀活動,體驗朗讀樂趣,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標准。利用抒情性課文,練習學生感情朗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例如《懷念母親》指導學生讀出作者對兩個母親的懷念,從而教育學生感受母愛,愛自己的媽媽,上升到愛偉大的祖國。《桂林山水》,指導學生讀出表現桂林山水特點的語句,讀出作者對其山水的贊美和喜愛之情。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又如,《白楊樹》、《窮人》等含對話的課文,讀中引導學生讀好對話,分角色朗讀,引發學生朗讀熱情,優化朗讀練習,重點指導不同角色的不同語氣,把握角色的思想感情,學生具體形象地感知了各種動物的不同本領。讓學生更充分的時間嘗試合作、享受成功。教師退居一旁,牽引、點睛,教者、學者的角色都由孩子們擔當,營造出一派濃濃的生生互動的學習氣氛。
3.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
恩格斯曾經說過:思維著的精神是人類最美麗的花朵。教師作為園丁,有責任澆灌這最美麗的花朵。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是我們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待產生,期待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頭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小學生還處於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於運動的狀態,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本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涌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涌動起來。如教學《月光曲》中描寫《月光曲》的內容時,通過圖片、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月光曲》的意境,從而進行感悟、欣賞,再從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走進茅屋彈奏--即興創作的情感變化中找出貝多芬創作的靈感和激情,使學生用整個心靈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感受音樂家貝多芬高超的琴技與高尚的品質,馳而神往,激起孩子極大的興趣,撥動他們的心弦。
4.注意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大規律。讀可豐富詞彙、積累語言,為寫奠定基礎;反之,寫對讀又有促進作用,能提高讀的自覺性、積極性,能提高讀的質量。為此,每學期,我都要求學生做一定數量的讀書筆記,摘錄課外閱讀中自己喜歡的詞、句、斷,甚至篇。同時指導學生出黑板報、手抄報,要求主題突出,內容豐富,這就勢必讓學生自覺地進行課外閱讀,廣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通過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勤動手、動口、動腦相結合,教師在這方面予以足夠的重視,採用最佳的閱讀方法,才能提高學生閱讀水平。
總之,對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非常重要,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小學生的創造力、想像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對豐富小學生的思維內涵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小學時期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小學生能在此期間養成獨立、自主的閱讀習慣,將會對其終身有益。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閱讀,多給學生想像的空間,要從多角度啟發學生進行閱讀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⑧ 小學語文論文: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凸顯語文味
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大家普遍認識到,建構明確、合理的語文教學內容是當前深化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不過,在教學實踐中,教學內容的確定性仍然是個問題——即使面對同一文本,在不同教師那裡,「教什麼」仍然存在很大差異。正如王崧舟所說,語文課的最大問題,不是怎麼教的問題,而是教什麼的問題。語文課的最大悲哀是語文本體的淡化和失落。那麼,什麼是「語文本體」?顯然不是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容,即「寫的什麼」。而是用什麼樣的語言形式來承載這些內容,即「怎麼寫的」。換言之就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應將課文思想內容的分析理解作為語文課的主要目標,更不應該圍繞課文思想內容理解來組織教學過程。閱讀教學的重心應該是課文中所包含的語文知識或語文方法,就是要有「語文味」,語文的本體論使人們關注到語言的學習是語文的根本屬性。語文教學應該回歸到它的工具性,從課文內容分析模式回歸到語言教學上來。而語言教學就表現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點批註、摘抄書作」的「寫味」上。
一、「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
葉聖陶先生說:「至於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語感的訓練。」呂淑湘先生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通過閱讀(包括有聲的閱讀)培養語感是可行的途徑之一。
語感培養的內容主要包括分寸感、暢達感、情味感、形象感。
1.比較品味,培養分寸感。
分寸感是對語言運用的准確性的感受和把握。語感是在長期的讀寫實踐中,在對語言不斷地進行比較、揣摩、欣賞中逐漸積累的。因此教學時,我們要從語言文字入手,緊緊抓住教材中的字、詞、句或看似平常的關鍵詞語,引導學生比較、揣摩,細細品味,掌握其內在含義,體會作者在用詞上的獨具匠心,以培養學生語言運用的分寸感。第一小學王語執教的三年級《美麗的小興安嶺》,在朗讀體會句子「春天到了,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時,教師是這樣啟發學生通過對比感受用詞的。師:句子中為什麼用「抽出」呢?用「長出」不行么?甲生:我覺得樹木發芽的速度特別、特別快。乙生:我覺得樹木是迫不及待得長出來了的。師:帶著這樣的感受讀一讀。生朗讀。師:還不夠快,能再快一點嗎? 讀出樹木發芽的迫不及待。在這里,教師在理解重點詞「抽出」後,通過朗讀指導學生感受「抽出」與「長出」的不同,有助於學生更好的把握語言的表達效果,學生在「品味」活動中感受了語言運用的准確。再如趙英老師教授的四年級《自然之道》一課時出示句子:「突然,一隻幼龜把頭探出巢穴,卻欲出又止,似乎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將「探出」與「伸出」進行的比較,都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比推敲,加深體驗,通過對比使學生對語言的敏感程度得到逐步提高。
2.正確流利,培養暢達感。
暢達感主要是對語流的感受。它包含對語句通順以至暢達的感受,句與句之間上下銜接、句式搭配、語氣呼應等方面的感受。要求學生用普通話讀,做到口齒清楚,發音響亮,不讀錯字,不漏字,不添字,能按標點符號讀出句間不同的停頓。這樣,可增強語言的正誤感。然後力求學生讀時達到通順流暢,能讀出各種語氣和語調,這樣,可增強語言的暢達感。在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讀准字音,讀通句子就是暢達感的培養。
3.入情入境,培養情味感。
情味感是指對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審美情趣的感受。要想用朗讀培養語感,就必須訓練學生達到有感情地朗讀,根據文句的思想內容讀出語句的感情。第一小學王語執教三年級《美麗的小興安嶺》指導句子「小鹿在溪邊散步,它們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側著腦袋欣賞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的朗讀時,教師通過激發學生對小鹿的喜愛之情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進行感情朗讀指導。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學生對文本的感悟也愈發深刻。四十四小學甘樂樂執教三年級《秋天的雨》時,請學生默讀第二自然段,選出喜歡的句子,用橫線畫出來,並說說喜歡的理由,學生匯報後指導感情朗讀。讓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尊重了學生的讀書體驗,再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讀一讀,學生興致盎然,教學效果好。
4.想像入境,培養形象感。
形象感不僅指對文學作品的語言所描繪的「形象」的感受。還主要指對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整體性感受。對語感較強的學生來說,他會把眼前的文字內化為鮮明的形象,並激發豐富的感情,從而更好的體會文章精妙的語言和深蘊的思想感情。如尚晨老師教授的《和時間賽跑》一課,首先要求學生畫出描寫作者心情的句子後進行出示:「我無法排除自己的憂傷,每天在學校的操場上一圈一圈地跑著,跑得累倒在地上,撲在草坪上痛哭。」再用一個詞概括出作者的心情,學生找到「憂傷」,老師進一步指導學生找一找,課文中還有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憂傷,找到後讀一讀。通過學生找一找、劃一劃、讀一讀,那個先是因為失去外祖母而憂傷的男孩形象,進而因為感慨時間里的事物失去了就再也不會回來了而產生憂傷的那個男孩形象赫然出現在學生的腦海里。課文是用語言文字來塑造藝術形象的。它是要我們憑借語言文字的描寫,通過想像進入作品本身所形成的藝術氛圍,在腦海里浮現出課文中所描寫的藝術形象來。
「強烈敏銳的語感,是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核心。」我們應以這個核心來進行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即幫助學生變課文中的文字為鮮明、生動、具體的圖像,變活生生的精彩的生活圖景為文質兼佳的文字。重視語感的培養有利於實現語文教學的整體改革,更好地完成語文教學的任務。
⑨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閱讀訓練 城內
如今復,全社會都在呼籲素質教育,制實施素質教育成了語文改革的必由之路,而德育滲透又是語文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如何將德育教育的思想和內容真正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使學生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與教育,在潛移默化中逐漸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真正提高小學生的道德素養,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認真探討的課題。
⑩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加強言語訓練
一、初步感知,逐步內化文本語言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課文中,有些文本文字淺顯易懂,學生對語句的理解並不困難,在閱讀教學時,我們可以不要急著讓學生了解課文的情感內容,而是讓他們自己先讀一讀,然後丟開書本說一說課文說了些什麼內容,剛開始接觸可以讓學生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然後培養他們按一定的順序去表達。比如教學《一去二三里》這篇古詩,詩意十分淺顯易懂,我們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從詩中看到了什麼。有的學生會說,幾處房子、幾座亭子、紅紅的花朵、冒著煙火的煙囪……說完之後老師要給予肯定,接著就要去引導:我們來看看課文中是按什麼順序來講故事的,我們從上到下,由遠及近地說一說,好不好?接下來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它編成一篇你認為最美的文章。
在低年級的教材中,有不少能讓孩子們生動有趣的故事。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文本內容再講一講,演一演,回家還可以說給自己的父母聽一聽。這樣在復述,在表演的過程中不斷積累語言並運用到說話中去,使文本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從而逐步提升學生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立足課本,引導學生展開合理想像,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低段閱讀要能「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在口語交際中我們也可以適當展開想像,增添說話的素材,提高口都表達能力。如在教學二年級快樂生活單元的《雨後》課文後,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想像「小哥哥和小妹妹在水中還可能玩些什麼快樂的事」,孩子們的想像很豐富,有想像出在水中用傘戳水的,有想像出在水中踢水的,還有想像出在水中打水仗的……這些想像通過孩子們的口表達出來,合理完整,可以說對學生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大有裨益。
三、在閱讀中找准語言訓練點,引導學生把話寫得更有條理
低段孩子在寫話中沒有先後順序的概念,往往是想到什麼便寫什麼,故寫出的東西比較凌亂。如何引導學生說話寫話更有條理呢?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有目的有意識的加強這方面的指導。其實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充分挖掘教材,找准此類訓練點,加進表示時間先後順序的關聯詞語「首先……接著……然後……最後……」引導學生有順序的表達一個過程。如在教學《植樹的季節》一文中,可引導學生用以上關聯詞復述植樹的一般過程;又如在《女媧補天》的教學中,讓學生用上這些關聯詞語講述女媧是怎樣補天的。實踐證明,在課堂中有目的有引進此類訓練,不僅能突破教學重難點,更能指導學生說話更完整寫話更有條理。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擔負著從學習語言到應用語言的過渡。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言語實踐訓練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語言內容,同時,可以不斷提高自身言語表達。言語訓練的實踐活動需要貫穿於閱讀教學的始終。要讓學生真正學會規范表達和創意地表達,要讓學生知道「怎麼說」的表達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應該依靠有效的言語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錘煉語言,語文才能不斷彰顯語文味,學生才能穩定的提高自身言語能力和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