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多參加實踐活動。
課堂教學一般情況下都是受限於課本知識,我們回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增加答游戲環節,包括獎勵和懲罰,讓更多的孩子參與進去。
乏味的去說書本知識,有很多孩子是聽不進去的,多講一些小故事。讓孩子去寫感想,或者搶答的模式,讓孩子喜歡上你的上課模式,同時課後可以動手的課程,比如回家完成什麼任務,帶什麼東西到課堂上,讓大家去過目,通過什麼方式要到的。
多表揚,多散發思維。多讓孩子去做!讓他們開心
❷ 淺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質疑能力
內容摘要:教育家克萊·P·貝德福特說:「你一天可以為學生上一堂課。但是如果你用激發好奇心教他學習,他終生都會不斷地學習。」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案例闡述了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質疑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有效培養的多條途徑。主要是從氛圍營造、課題解讀、生成資源、關鍵點、生活實踐這五個方面來展開論述。關鍵詞:語文教學 小學生 質疑能力 好象有這么一個規律,孩子年齡越是小,越是會提問題。在他們的頭腦里,充滿了對世界的好奇。可是,隨著年齡增長,好奇心卻逐漸消失了。有一次是外出聽課,教師說到:「駱駝閉上了鼻子和眼睛」。竟沒有一個同學提問:「鼻子怎麼可以閉呢?駱駝是怎麼閉上鼻子的?」課堂按部就班地上了下去,有條不紊,波瀾不驚!這就是我們的學生,我們的課堂?其實孩子是最會提問的,而現在學生變麻木了,變成專裝知識的容器,主要是教育忽視學生的質疑精神的培養的結果,這是中國式教學的最大弊端。我們需要創新人才,但沒有質疑就沒有探究,更談不上創新。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學生的頭腦里經常有疑問產生,就會促使他去探究,去思考,去聆聽,去解決問題,學習就會變得非常主動,這是創新性人才必須具備的一個素質。質疑是任何創造的最初的起因,我們不能把孩子的好奇心扼殺在搖籃里,一定要真正地把質疑的權力還給學生!下面我結合近兩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過程,談談我在這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一些成效:一、營造民主課堂氛圍——質疑的土壤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之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教學相長」, 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相互促進的,特別在信息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教師在各個方面都沒有絕對的優勢了。教師在課堂中並不是絕對的權威,在地位上大家是平等的,只是角色不同,分工不同,師生之間應該互相尊重。我們應該努力營造出一個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才能打開學生的思路,讓學生敢問,敢學,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但做教師的還是會有一種慣性,認為自己永遠比學生看問題更准確,常會對於課堂中的不「和諧」音打斷或批評,這樣做容易使師生關系對立起來,影響了課堂氛圍。有一次上課中,我讓同學們談談對萊特兄弟中哥哥的話的理解,有一個同學的觀點讓我覺得不可思議,他說:「這句話說明了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每個人都會有缺點。」我聽了立刻面對著全體同學說:「這句話難道是講人都是有缺點的嗎?你們同意嗎?」其它同學順著我的話意表示不同意。但接下來我再問有誰補充?教室里卻一片沉默,沒有人再舉手了。其實後來想想那個同學的觀點也有道理,我不應該如此簡單粗暴地當堂否定,使師生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遠了。現在我在課堂教學中非常注意努力營造師生之間平等民主的融洽關系,尊重和聆聽課堂上學生產生的各種想法。在放給學生看高聳入雲的華山時,有一學生說他看上去華山並不高,我讓他說理由,然後和他一起分析了華山到底高不高。當我讓學生讀「蜜蜂,馬,北極熊,燕子」的詞串時,一生舉手說他想提問:北極那麼冷?為什麼北極熊不會凍死?我贊同他的問題,並讓生生互助解答,學生們都說得非常好。在我的課堂里,人人可以發表看法,不用怕說錯;人人可以提出問題,這個問題哪怕與課堂離得再遠;人人可以對別人的發言進行質疑和補充。「老師,我想提問……」「老師,我不同意某某某的看法……」「老師,我有補充……」這樣的聲音比比皆是,我的課堂是民主的課堂,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孩子們愛問的天性被激發了出來,學生真正愛提問,也會提問了。 二、初讀文本提出要求——質疑的起點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學生在剛接觸一個陌生的文本時,問題是最多的。教師應充分利用好這一資源,在這樣一個學習的臨界點上,充分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同時激疑還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可以啟發思維、發展智力。在高年級學生做課文預習時,我要求學生在文旁必須提一到二個問題,然後帶到課堂內交流。一開始,學生們不太會提,有的問題提得太淺顯,有的問題太不著邊。慢慢的,通過交流,評價和引導,學生的問題也越來越有深度,越來越有思考價值了。如在教學《理想的風箏》一課時,我的學生就提了如下問題:1.寫第二自然段多餘嗎?2.同學們為什麼會泛起一股酸澀的感情?3.為什麼說那圓木棍功德無量?4.為什麼劉老師故意把風箏一撒脫手,而且要親自去追風箏?5.為什麼作者會稱風箏為「理想的風箏」?6.劉老師在送風箏上天時的心情是怎樣的?……課堂中,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朗讀體會,產生的感悟精彩獨特,課堂效果非常顯著。在我上一年級課文《螞蟻和蟈蟈》時,我也從課題入手,讓學生說說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學生們發言踴躍,問題提得也非常多。其中有一個精彩的生成,一生問:「為什麼寫螞蟻和蟈蟈,而不寫另外兩種動物?」另一生馬上接下去描述了另外一個也是螞蟻和蟈蟈的故事,主題和本文是類似的,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上本課時就更感興趣了。三、有效利用生成資源——質疑的關鍵學起於思,緣於疑。古人雲:「學貴有疑,學則須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個人思維活躍的表現,是勤於動腦,善於思考的表現。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積極思維的過程,提倡多問,能培養學生不迷信書,不迷信教師的敢說敢想的創造精神和批判精神。教師應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敢疑,敢問,敢駁,發揮他們的創新潛力。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預設之外的生成往往閃爍著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如果能有效抓住這個資源進行引導,往往會帶來教學的精彩。上《我是神舟號》時,我以《嫦娥奔月》的故事導入。故事一講完,一生問:「老師,嫦娥身邊的玉兔是怎麼到天上的?」我說:「這個問題讓我們從課文中找找看,下面一起聽課文錄音。」可錄音剛一結束,那個同學又叫起來,「老師,課文中沒有說到玉兔。」其它同學也紛紛附和。學生愛提問是好事,為什麼不能化上一點時間來對待這個問題呢?何況,課文插圖上有玉兔,文中沒有,提問也很正常。於是我接下來就讓小朋友們發揮想像力來說一說玉兔是怎麼有的。交流異常熱烈,涌現了許多精思巧想。「玉兔是嫦娥在人間養的,嫦娥上天了,就也把它帶上去了。」「玉兔喜歡嫦娥,就到她身邊了。」「玉兔有一天出來玩,跑著跑著到了月宮,就不回去了。」「玉兔是天上的仙兔,有一天,嫦娥和天蓬元帥到人間遊玩,天蓬元帥追趕玉兔,玉兔就逃到了嫦娥身邊。」孩子們一個比一個說得好,課堂精彩迭出。我們要善待學生的提問,有的問題看似無聊或無關,仔細一想挺有道理,我們千萬不要輕易挫傷孩子的積極性。保護他們的「奇思異想」,這樣他們的思維會越來越活躍,問題也越來越多。 四、抓住課文關鍵設疑——質疑的途徑每一篇課文都有其靈魂,或我們稱之為的重點和難點,學生的理解和感悟如果能突破這一點,教學就是成功的。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抓住這個關鍵點讓學生進行質疑,一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質疑能力和水平,同時也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為深刻。比如,《最佳路徑》一課教學中,在學生了解了「各個葡萄園主雖然苦心經營,在路邊大聲吆喝,卻很少有人停下車來購買;而老人無力管理,讓遊客自己採摘,結果卻門庭若市,第一個賣完。」這兩種現象之後,可以讓學生進行質疑:「為什麼會產生這兩種不同的現象?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兩種看似不合理的現象?」。由此更深入地帶動學生去學習體會,最終明白「給人自由,任其選擇」的可貴性。 我在《天鵝的故事》一課教學時,上到中途,一學生站起來理直氣壯地說:「我覺得這只老天鵝太傻了,它幹嘛這么做,這么做有可能要死掉的呀!」這個問題出乎了我的意料,細想卻很真實,因為這是一個很「大眾」的想法,這對於理解老天鵝的行為是很關鍵的一個問題。我沒有草率地否決,而是引導學生體會普通人確實會不會這么做,但佔少數的「英雄」往往在特殊的場景中都能起到一定的帶頭作用,他們的不怕犧牲、頑強奮斗的勇氣往往會感染周圍的一大批人,投入到當時的戰斗中去。老天鵝,就是在當時的困境中的這樣一位英雄。這樣的解讀,使學生對「老天鵝」這一「英雄形象」的認識更真實更到位了。這個問題是學生生成的,但之後我想,在這種關鍵的地方,就應該創設這樣一個矛盾的問題情境,促進學生質疑和深思,並通過矛盾的解決最終加深對文本的解讀。 五、結合學生生活實踐——質疑的源泉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實踐,語文的學習永遠為生活服務。生活的真實性和廣泛性會催生學生更多的學習興趣,更多的問題和探究。新課標提出:「學生要在活動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在課堂中,我常常會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探討,提出疑問,發表看法,解決問題。對於一些鮮活的生活實踐得來的事例更是及時地進行創造性利用。一次課前,剛走到教室門口,就聽見鬧哄哄的。孩子們一見我,就哇哇地向我報告誰誰吃螞蟻了,誰吃了幾只螞蟻……一個個小眼睛發亮,小臉發光。於是我就勢利導,以輕松的口吻和他們聊起了螞蟻,先請那幾個敢於吃螞蟻的學生站起來說說吃後的感受,再問他們怎麼會想到吃螞蟻的,接著讓他們說說對螞蟻還有哪些了解?你有沒有什麼問題想問?同學們思維極其活躍,交流得很好。提了許多問題:螞蟻到底能不能吃?螞蟻吃到肚子里會不會動?螞蟻是用什麼和朋友說話的?最後讓學生把剛才交流的內容,或自己還沒來得及說的寫下來。無疑,這次寫話是成功的。寫話內容中,呈現了更多的問題:「螞蟻是怎麼吃東西的呢?螞蟻怎麼這么小呢?所有的螞蟻難道都這么小嗎?」「為什麼螞蟻能吃呢?螞蟻喜歡吃什麼呢?螞蟻的家在哪裡呢?」「下雨的時候,螞蟻會到洞里去。如果找不到家的話,它就會躲到一個角落裡。你知道它為什麼會躲到角落裡嗎?」從中可見學生的思維是多麼開放,多麼靈動,多麼富有想像力呀!學生帶著更多的問題離開教室,這樣更保持了他對世界的好奇心,為以後不斷地探索世界提供了動力源泉。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當一個年幼的人不是作為冷漠的旁觀者,而是作為勞動者,發現了許許多多個『為什麼』,並且通過思考找到答案時,在他身上就會像火花燃成火焰一樣,產生獨立的思考。」因此,我們無論是哪一門學科的教師,都應該把保持學生對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放在首要的位置,要努力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質疑水平。
❸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課堂動手能力
一、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是自學語文的前提。
興趣是人樂於接觸、認識某事物,並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鼓勵學生用心去鑽研、學習,提高學習質量。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狀態,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下列辦法來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
1、以疑激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時,教師因勢利導,激起他們自學的慾望和興趣,所以,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時,我強調學生要一邊讀一邊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學會設疑,釋疑。如教《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讓學生根據題目來設疑:這篇游記游覽順序是什麼?在游覽雙龍洞路上,先由外洞進入內洞有哪些所見所聞嗎?路上什麼樣的景色?這篇課文突出了雙龍洞的哪些特色?如教《飛奪瀘定橋》一文,我引導學生注意敵人說的「飛過來吧」的「飛」 和題目中的「飛」有什麼不同,使學生對兩個「飛」字的含義產生疑問,經過查字典,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反復閱讀課文、議論,終於弄明白兩個「飛」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自學、鑽研的興趣,使他們懂得在閱讀課文時,要善於捕捉突出中心的關鍵字眼,並抓住反復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2、以境引境: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境界中,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對《三亞落日》《煙台的海》等文章,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掛圖,幻燈片,再現書中所寫的情境,播放課文錄音,視聽結合。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高了。
3、以讀生趣: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讀激趣,使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 如教《大江保衛戰》一文,我採用了「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並配合採用「導語撥動情思」、「范讀誘發情思」、「多讀激發情思」等方法,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最佳的自學心境,進行品詞品句,理解課文內容,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 樹立自學的信心是自學語文的關鍵
要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你講我聽」的思想束縛,在課堂上安排充足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小學生由於年齡特點,自主性不是很強,要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你講我聽」的思想束縛,用信任去開啟學生的心靈。在課堂上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學。我嘗試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讓他們自己去自已去體會課文,感悟課文,提出問題,再從反復的讀書中回答自己提出問題。讓學生主動地、自覺地看書,積極動腦思考。在課堂上,對疑難問題,進行小組合作,充分討論交流,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均等的學習機會,人人動手、動口、動腦。要創造條件,讓不同程度學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對在學習上取得成功的學生,及時加以肯定、表揚,讓他們把成功的喜悅變成自學的動力,牢固地確立起自學的信心。
三、養成各種良好的自學方法是自學語文的核心
「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教兒童發現真理」德國教育家第多斯惠的話對我啟發很大。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展迅猛。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是有限的。只有授予學生能接受的學習方法,通過訓練形成學習技能,才能使學生適應時代發展,終生受益。 如果教師在要求學生自學時,不進行合理引導,而是放任自流,學生在課堂上就會如脫韁的野馬,既無法駕馭,又達不到目的。教師在教學時要在一定原則要求下,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合作、參與、創新等多種方式達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
( 一) 巧設疑問,讓學生做好讀書筆記。一些學生,教師讓他看書,他既不動筆,又不動腦,只是走馬觀花,書上和筆記本上空白一片,結果一無所獲。因此,教師必須先布置好學生自學的任務,一方面,教師要求學生在課本上用筆劃出生字詞並查字詞典,劃出關鍵句段並認真理解;另一方面,教師要對這篇課文作充分的研究,並通過幾個有概括性、誘導性的問題來指導學生自學,這樣,學生帶著問題去理解和分析文章,就會有的放矢,達到自學的目的。
( 二)讓學生自講自練。教師適時點撥學生自學,並非是老師和其他學生完全分離的埋頭單干,其實質應是師生間的共同探討和創造。例如,我每次在學生自學完畢後,就要從好、中、差三個等級的學生中抽出學生代表,讓他們分別到講台上來給其他學生和老師講解他們的答案、思路以及他們在思考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後,我專門把其中有錯誤、有疑問或有新意的地方提出來讓學生探討,並給予他們及時的指正和表揚,要求學生經過我的點撥後再去認真總結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並運用這些思路和方法去獨立地做課後練習或其他資料上的習題,真正形成「自學——自講——討論——點撥——總結——自練」的參與型自學模式。
(三)讓學生相互評價,取長補短.。在檢驗學生自學結果和總結學生自學經驗時,教師的點撥固然重要,但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和交流也絕不可少,他們可以在相互評價的過程中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真正通過對別人的評價和總結來不斷完善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例如,我在作文教學時,很少先去改學生的作文,而是要在學生互相評價和改正後再連同他們的評價一起點撥。其實,學生閱讀同學的文章會感到無比的親切,而且非常認真,這對他們的閱讀和寫作,尤其是自學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我們採用不同的形式組織學生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低年級多採用朗誦美文、背誦課文、表演童話故事激發興趣,用故事會、小文學家等為學生開辟文學樂園;中高年級的學生則多採用辯論會、文學家大比拼的形式為學生開辟樂園。
但教學活動中不能將學生分出「優生」「學困生」而區別對待,否則教育的結果只能形成畸形的師生關系,並且對全體學生的發展極為不利。對於自身優秀的學生,老師要把他樹立成為本班的榜樣,在本班起到示範領頭的作用,而對學困生則更應該把他們當成成長中的人,當成自己的朋友來以誠相待。而不是把它看作被動的,有待於喂給知識的「孩子」,在生活中更多的關注他們,隨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慢慢他搞他們的能力。
四、養成各種良好自學習慣 是自學語文的保障。
語文教育家葉聖陶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凡是好的態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為習慣,只有熟練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於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語文自學能力的內容與標志之一。語文學科的新課程標准總目標第三條指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我認為,基本的自學習慣包括:
(一)培養預習的習慣
預習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要養成預習的習慣,必須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按照讀懂一篇文章的要求,預習應做到四步:一畫:默讀課文,默讀之後,馬上理解整篇文章的意義,切勿讀完了便勾畫出自己不認識和不理解的詞、句子。二分:試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和文章的主要內容。三答:嘗試性回答課文後面的問題。四提:提出問題。「有疑則進」,有求知慾,則有興趣。課堂上帶著期望而來,就有學習的主動性,就能發揮主體作用,把功課學好。 在這里,我要著重談一下默讀,默讀是我們自學課文的主要方式。它要求不指讀、不動唇。因此,我們在默讀中,應該做到:
(1)養成按句默讀的習慣。即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個句子,而不是按字或一個個單獨來瞧,以提高默讀速度,培養整體觀念。
(2)養成邊默讀邊查問的習慣。對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時查字典、翻資料、找工具書,弄懂了再讀下去,不馬虎了事。
(3)養成邊默讀邊思考的習慣,一邊看句子,一邊想這句話的意思。
(4)養成邊默讀邊畫批的習慣。"不動筆墨不看書",在默讀過程中,要逐步養成邊讀邊作記號,逐步具備批註的能力。
(5)養成邊讀邊記憶的習慣。在默讀中,要邊讀邊記憶文章的主要內容、主要情節、一些關鍵的詞句和一些優美的片斷.
(二)培養使用字典的習慣
在聽說讀寫中,教給學生三種查字典的方法,使用字典的習慣。一記,在聽說讀寫中,凡遇到不認識和不理解的字、詞先記下來。二查,用三種查字法的任意一種查出自己需要理解的字詞。三聯,聯繫上下文看字、詞出處的語言環境。四選,根據上下文選擇字義詞義,作出判斷。五俗,用自己的話將字義詞義通俗的表達出來。比如教學古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句話中的「舉」的含義,學生通過查字典知道,該字的意思為:(1)全(2)向上伸(3)向上抬。聯繫上下文我們選擇(3)。
(三)邊讀邊做記號的習慣
古人有「不動筆墨不看書」的說法,我們強調學生自學時必須動筆做記號,以起到突出重點、提綱契領、促進思維深入、彌補記憶不足等作用。教學中,我們根據需要教給學生做記號的方法,規范了符號,指定了內容。內容大致包括七個方面:生字新詞,多音字,關鍵詞語,精彩的語句,重要的地方,對某些內容有疑問,需要重讀或摘抄的章節。學生處於不同的閱讀階段給相應的內容做記號,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得到了增長,思維也隨之不斷向縱深發展。
邊讀邊做記號應該注意三點:1、思考為主,記號為輔,不可喧賓奪主,讓大量的記號擠佔了思考時間。2、做記號要簡明扼要,一個字一個詞甚至一個符號能代替的,絕不要贅述多言。3.、做記號最好在課文中進行。有些教師讓學生在筆記本上記,這樣不利於學生的理解與復習。4、可適當運用這些常用符號:在下邊畫「——」,在下邊加「·」,在下邊加「○」,在後面加「?」和在前面加「△」等。
(四)質疑問題的習慣
「學貴存疑」。一個學生,如果在他的學習過程中沒有提出問題,對知識的獲得沒有產生過疑問,那麼,可以肯定地說,他不善於學習,也學不到什麼東西。只有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找出難點,不斷地產生疑難,又不斷地解決疑難,才能獲得知識,發展思維。
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首先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敢問」。傳統教學總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回答,久而久之,學生思維容易處於被動,受到壓抑,產生一種上課就是答問的定勢。要使教師的「問」逐步過渡到學生的「問」,這就要求教師激發學生提問的勇氣,為他們創造研究探討的自由天地,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其次,要緊扣教材訓練學生「會問」、「善問」。有些教師擔心學生「不會提」、「亂提」、「提不好」,影響課堂教學進度和教學任務的完成,因而限制學生提問。其實,只要緊扣教材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質疑問難的訓練,學生是能達到「會問」、「善問」,從而形成獨立的質疑問難能力的。以審題為例,有的教師這樣訓練:1、指導學生抓課文的重點詞語提問。2、抓課題中的標點符號提問。3、抓事物之間的關系提問。這些提問既調動學生積極性,也鍛煉思維能力,經過這樣長期訓練和引導,「不會提」、「提不好」的顧慮沒有了,「亂提」也就漸漸納入預定的教學軌道。課堂教學不是更有質量和效率嗎?
(五)獨立完成和小組合作完成作業相結合的習慣
完成作業是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途徑,它學習有著重要意義:它能提高和檢驗學生樂趣。培養這一習慣應該注意:1、教育學生樹立獨立完成作業光榮,抄襲作業可恥的觀點,在班級形成良好的作業風氣。2、建立嚴格的作業制度,如盡量在課內完成作業,以提供良好的思維環境,收作業要及時,作業不得雷同,反饋及時等。3、教師應增加富有創造性的作業,減少機械性作業。
我們強調學生必須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真正在作業過程中體驗知識應用的巨大作用。如果真的遇到困難,自己無法解決時,又需要通過合作的形式來完成。小組合作完成作業,可以解決一些開放性問題、研究性問題、爭議性強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發展了學生的思維,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學生解決問題的多元思維。因此,必須加強學生自身能力和合作發展能力,保證獨立完成和小組合作完成作業相結合,培養學生自由、良好的學習習慣。
(六)閱讀後寫讀書筆記的習慣
寫讀書筆記,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文章的理解,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同時,能促使學生主動地積累語言材料,學習寫作方法,鍛煉作文能力,接受思想教育。
指導學生寫讀後感式的讀書筆記,應該注意:1、要教給寫讀後感的方法。要求根據原文的內容和寫法,結合自己的實際,寫出感受最深的東西,要有「讀」有「感」,夾敘夾議,以「感」為主,不要過多地抄錄原文。2、深入理解原文,領會實質,抓一兩個方面寫感受,不要面面俱到。3、以練為主。訓練初期評點可適當多一些,具體一些,學生掌握方法、適應後,可少評或不評。
保證讓學生每天有40分鍾的課外閱讀時間,內容包括少兒書報、少兒電視節目等;同時養成讀思結合、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堅持做好讀書筆記,形式內容不限,可以是只言片語,也可以是精彩文段,還可以是漫畫創作,學生自行設計,自得其樂。在豐富學生詞彙、語感的同時,也逐漸培養了孩子的思維和鑒賞能力訓練。
(七)勤於動筆的習慣
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善於傾訴,及時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情和事物寫下來,堅持小練筆,堅持寫日記,參加社會實踐,辦班級黑板報,編個人作文集等都是激發學生勤於動筆的好辦法。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增強了參與意識,形成了良性循環。
(八)及時復習的習慣
孔子「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著名論斷。它就深刻地闡述了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將知識長期保存在大腦里,而新知識識記過後,很快就會遺忘,因此,需要及時復習鞏固。
首先,要指導他們根據遺忘的規律及時復習、多次復習。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後慢,因此,及時復習能夠阻止通常在識記後立即就會發生的急速遺忘,而多次復習,才能達到長期保持的目的。否則,恢復字的識記,在每一課學完後及時地鞏固,一個單元學完後再次復習,期中期末測試時再進行集中復習,這樣一般能收到很好的識記效果。
其次,要教給學生多樣化的復習方法。復習並不等於單純重復。機械重復活動不僅容易使學生產生消極情緒,而且容易使大腦疲勞。運用多樣化的復習方法,則會使學生感到新穎生動,激發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復習效果。還是以生字識記為例,除了採用看拼音寫詞語、聽寫等常見方法外,還可採用找朋友(形近字辨析)、請你當醫生(糾正錯別字)、開火車(生字組詞接龍)等多種方法,學生往往在玩中生動活潑地復習鞏固了知識。
最後, 要培養學生自己寫學習小結的習慣。課後復習在一課書學完後,抓住課後作業題進行復習。單元復習放在一組課文學完之後,寫出該組的重點來。期末考試指學期終結前的復習,抓住字詞句篇幾個重點,歸納復習,寫出復習總結,學年復習放在暑假,自學復習提綱,按提綱抓要點,再寫出小結,最後有條理地記憶。這樣,便於溝通知識的聯系,溫故而知新,從而牢固地掌握知識。
綜上所述,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高低是判斷該生能否主動的、創造性地進行學習的重要標志。自學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要全方位進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堅持「學生為主」的原則,把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會思、善思,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經常講革命先輩和科學家的故事,使學生了解傑出人物成長的過程,理解他們崇高的境界,使學生認識到為祖國為人類進步而奮斗是攀登科學高峰的力量源泉,激勵學生為中華崛起而發憤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學生可以終身受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養貫穿到語文教學活動的始終,才能把語文知識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里。至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我相信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解放教學思想,努力地深入到學生中去,一定會有更大的發現,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真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❹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其主要表現是好動、坐不住、無精打采、心不在焉,或者想入非非、老走神,粗心、馬虎、差錯多,拖沓、磨蹭,一心多用,有始無終,學習和做事的質量不高,效率低。而造成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成因很多,有病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有環境因素也有家長教育方法不當的因素。筆者在這里主要就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解決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提出以下看法。
一、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一是要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有人會說,教學內容是教材規定的,教師並沒有選擇權,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豈不是一句空話?其實不是這樣的。教材中的教學內容雖然是一定的,但教師可以從中挖掘出大量有趣味的東西。比如一篇散文,它的作者、時代背景,它中間涉及的知識點都有廣闊的延伸空間。教師必須勤於查找資料,從中找到你所需要的內容。現在有了互聯網,給我們打開了一扇沒有邊界的知識之窗。當然,必須注意的是,不能為了把趣味性做為教學的目的,而只能作為教學的途徑,否則就是本末倒置。
二是要增強語言的趣味性。語言的趣味性包括語言的聲調、色彩、情感等方面。說話是一種藝術。同樣是一個內容,有的老師會說得聲情並茂,引人入勝;而從有的老師口中說出,則毫無感染力,味如嚼蠟。語言表達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通過後天培養的。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必須下功夫提高口語表達的能力和水平,通過精彩的口語,讓學生想聽、愛聽,注意力水平也就提高了。
三是增強教學手段的趣味性。要善於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要把聲電設備適度引進課堂,以增強學生的注意力。
四是要增強板書的趣味性。語文教師必須學會寫一手板書,這是基本功。除此之外,還應掌握一些繪畫方面的能力,這對增強課堂的趣味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都會有幫助。
二、增強教學安排的靈活性
一是要每節課都體現不同的特點。教師當然要有自己的教學風格,但是教學風格不是一成不變的模式化,而是體現教師在課堂上處理教材的獨特方式。必須針對不同的教材內容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每節課的內容不同,教學方法也就自然會有變化,千篇一律,必然造成學生的審美疲勞,影響教學效果。
二是不能搞程式化。要是每節課都弄成三步教學法、五步教學法……第一步如何如何,第二步如何如何,第三步如何如何……教師講的東西已經在學生大腦里形成「路線圖」,學生還會注意聽你講的東西嗎?
三是要分層教學。在教學中,對同一個問題,針對不同的學生也要有不同的方法。對注意力品質好的學生要簡明扼要,直奔主題,這樣可以以最少的時間達到最佳的效果;而對於注意力品質有差距的學生,則要採取更加靈活的方法。
三、提高學生對教學的參與性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
一是引進現代教育教學新理念,克服「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做,學生看」 的呆板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處於主動地位。把教學活動的重心放在學生的學上,使學生的自學和教師的引導有機結合起來,變封閉型教學為開放型教學。課堂上,要讓學生一起討論,共同研究,而不是教師說什麼,學生聽什麼,學什麼。這樣既可以集中深意力,又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其主動性和自覺性,培養其創造能力。
二是改善語文課的學習氣氛。教學氣氛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單一枯燥的教學氣氛會降低學生的注意力,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搖學生的學習動機,只有改變教法,穿插新穎的教學內容,才能調動學生的興趣,不斷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情緒高,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效果就會好,所以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任務及各類教材的特點,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大腦皮層興奮,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
三是因人而異,正確引導。課堂上,在照顧到大多數學生的前提下,對注意力品質較差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在講課的時候,要經常有意識地注視一下那些愛走神的學生,提醒他們增強自控意識。在提問時,對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學生要適當多一點,讓這些孩子把注意力時刻放在教師身上,放在教學內容上。在分組研討過程中,也要隨時到這些學生旁邊走一走,顯示一下教師對他們的關注。
總之,注意力是學生學習的最重要的心理品質之一。沒有良好的注意力品質,將會影響到聽課的質量、學習的效果,甚至影響到智力的發展。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吃透學生,有意識地、自覺地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注意力品質,從而提高教學的整體效果,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
❺ 如何培養小學生動手動腦微課題結題報告
1、學生方面:
(1)學生興趣的提高和閱讀習慣的養成。
針對農村小學學生的閱讀現狀,課題研究剛開始的時候,都是老師給學生布置閱讀閱讀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去閱讀,教師每天檢查,督促學生去閱讀,經過一段時間家校的配合,學生的閱讀習慣基本養成,每天都能自主去閱讀,從不願意讀書到我要讀書,態度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閱讀的書籍也變得豐富多樣,識字量,閱讀量有了質的飛越。
(2)會選擇適合自己閱讀的圖書,有了一套科學的閱讀方法、技巧。
通過問卷調查,各老師發現了學生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從這些問題中,發現要提高閱讀的能力,方法最關鍵。各位課題組的老師通過查找資料,結合本班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識字量,制訂了本班的閱讀計劃,把閱讀方法的指導滲透在教學中,並有獨立的閱讀課,教會學生如何寫讀書筆記,如何去閱讀各類的文章,學生在反復的閱讀實踐中,逐步摸索,掌握了適合自己的閱讀技巧。閱讀能力都有不同層次的提高。
(3)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帶動作文水平的提升。
學生以前最怕的就是作文和口語交際,尤其是三年級的學生初次有作文課,學生往往不知道該些什麼,如何去寫。在開展了「我愛讀書、我要讀書」的活動中,學生積極閱讀,課堂的參與度有了明顯的提高,學生上課回答問題時,口頭表達的科學性、完整性和多樣性都有了顯著的進步。在通過要求寫讀書筆記,摘錄好詞、好句、好段落,學生的語言有了一定的積累,帶動了作文水平的提升。
(4)語文成績的穩步提高。
課題研究轉變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態度,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濃厚,極大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作文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語文成績呈上身趨勢。
(5)閱讀帶動行為,學生更加知禮儀、懂感恩。
書籍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學生迷茫的雙眼;書籍就像一把鑰匙,開啟了學生懵懂的心靈。閱讀可以明理,閱讀可以開拓視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增長了知識,開拓了視野,更重要的是從讀書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學生從書中知道了禮儀,懂得了感恩,明白了互助。班級中同學們之間打架、罵人的現象越來越少了,互幫互助的風氣已然形成。這是意外的收獲。
2、教師方面
(1)、教學理念的轉變。
通過不斷的理論學習,我從理論上對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意義有了明確的認識,增強了課題研究的積極性和實踐性,轉變了教學理念,從做好一個型的老師轉變成一個研究型的老師。
(2)、優化了課堂結構,提高了課堂效率。
通過一年多的研究和實踐操作,我初步摸索出一套關於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有效的滲透閱讀方法和技巧,解決了學生閱讀中存在的困惑,有效的提高了閱讀的興趣,帶動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上回答問題的人數和質量明顯提高,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學生的作文水平和閱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語文成績呈上升趨勢。
(3)、促進了學校的教研工作。
通過課題研究不僅促進了我教學理念的轉變,使課堂教學的面貌大為改觀。而且經常與同事的交流,帶動了學校的教研工作,給學校教研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參考,使學校的教研面貌煥然一新。
(二)、顯性成果:
1、學生方面:
(1)、中華經典誦讀中才華的精彩呈現。
為了促進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長久保持閱讀的新鮮感和激情,開展了中華經典誦讀活動,讓學生時時感覺到閱讀的魅力,學生在參加活動中,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廣大博深,增強了自信。學校的朗誦《中華少年》獲得鎮教育辦學生組的一等獎,獲得縣中華經典誦讀二等獎。
(2)、優秀讀書筆記的展示。
本著「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原則,讓學生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同時通過對優秀讀書筆記的展示,幫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和爭勝心,在我校涌現了不少優秀的讀書筆記,使學生的作文水平穩步提高。
(3)、優秀作文投稿。
學生的優秀作文被到各類的作文大賽中,其中劉佳傑、周文穎兩位同學在書信大賽中榮獲二等獎,王欣、魏亞傑兩位同學的作文獲得了三等獎。
(4)、讀書小報的製作。
為了保持學生讀書的熱情,各班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最顯著的就是四、五年級讀書小報的製作,小報的內容豐富,有讀書感悟、讀書名言、優秀文章等。同時,優秀的作品在全校展覽,既樹立了榜樣,表揚了優秀學生,又激發了其他同學的爭勝心。
2教師方面
(1)初步形成了適合我校學生閱讀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培養模式。
(2)在教研組的活動中,我通過多種途徑亮出自己課題研究的成果,多次開設課題研究課,「立靶子,樹典型」,不怕犯錯,大膽實踐,請同仁們批評指正,以促進課題研究的開展。我的三節語文課分別以公開課的形式,在教研組內交流、研討。我講授的《燈祭》在縣優質課評比中,受到了同行們的好評。
❻ 如何培養小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思維
目前,語文教學中強調「以讀為本」,但在實際教學中一部分教師只是一味強調讀,甚至讓一些無目的的閱讀佔去了大量的時間,讀固然重要,然而,不加思考的讀,恰恰忽視創造力的培養。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創造力呢?在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學習動機
以往的教學一般從學科知識開始,認為知識之間有一定的邏輯順序,這樣做遵循了學習應該循序漸進的原則,能使學生平穩地由已知向未知、由舊知向新知過渡,顯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這僅僅是教師單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設計的教學開端,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認為語文課應該以學生感興趣的語言問題或是極富感染力的話語入手,通過一系列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例如在講解《十里長街送總理》前,我是這樣開始的:「歲月的風雨,可以洗去我們許多的記憶,歷史的車輪,可以磨掉我們許多的往事。但是,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1976年1月8日,我們敬愛的周總理逝世了。億萬人民悲痛欲絕,淚水灑遍祖國大地。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一日下午,百萬群眾雲集在長安街的兩旁,在淚雨和哀哭聲中,向徐徐而去的總理的靈車沉痛地告別。這是歷史上空前的送葬禮。一直到今天,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感人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們的記憶里。盡管我們沒有親眼見到那動人的感人情景,但今天我們要學的《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課文,卻可以把我們帶進那催人淚下的場面中去。」我懷著滿腔激情,以低沉的語調,稍微慢一點的節奏朗誦著。學生凝視雙眸聽著,想著……就是這種激情的語言導入,那堂課我的學生在整節課中精力旺盛,可想而知這樣做比起照本宣科的講解,無論如何,其收效都是明顯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語文課的問題與杜威的興趣觀不同,不是以學生一時一事的個人興趣為基礎的,而是以語文知識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現形式"問題"作為活動的開始,因而不僅學生具有濃厚的探索興趣,而且使之與系統語文知識的掌握相聯系,從而使由興趣而來的學習動機變成為穩定的、持久的探索動機。
二、擴展延伸,培養思維的敏銳
思維的敏銳力,指敏於覺察事物,具有發現缺漏、需求,不尋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對問題的敏感度。教材是為學生學習提供的例子,教學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這樣才能發展思維,培養創新能力。例如:我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學習了7、8 自然段後,我問同學們有什麼不懂的問題時,有同學問:「『那翠綠的顏色明亮的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中的『有一個新的生命』指的是什麼?為什麼說『在顫動』?」按以往的要求只讓學生理解是指「榕樹的生命力強」就行,可我感覺這么說很抽象,要讓學生明白什麼是生命力很難,所以我在教學時,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生活實際,以及平時的積累,說說自己的理解。結果,學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極了:有的說是風吹,有的說是鳥動,有的說是太陽的照射,有的說是樹葉綠得可愛,讓作者看花了眼,產生了錯覺,有的說是因為榕樹很大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幾點,不難看出學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縛,找到了新的生長點。這說明學生思維的敏銳力大大提高了。
三、善教善放,引導學生創新
當學生對某種感興趣的問題產生疑問時,往往急於了解其中的答案,這時教師能採用的最便捷的、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將自己了解的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令學生佩服,同時讓他們得到暫時的滿足。但這樣只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思想。但是若教師為了讓學生「創新」,又不管不問,聽之任之,放任自由,那麼就容易使學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亂想」,達不到真正的創新,同時學生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例如,教學《春天來了》一文時,我讓學生觀察了解大體內容後,提問學生:「從圖上哪兒可以看出春天來了」後,接著加以點撥,拓寬學生思路,「粉紅的桃花開了,白色的梨花開了,除了文中我們身邊春天還有哪些各式各樣的花也開了呀?」孩子們大聲地爭先恐後地搶著說,只要是自己知道的不管什麼季節開的花都說出來了,整個教室一下子就亂了!我趕緊制止了學生,及時插入了四季之分,並重點提了開在各個季節的一些典型的花(如荷花是夏季開,菊花秋天開,梅花冬天開),這樣一來,學生不僅開動腦筋想問題,而且也能使他們說出具體、連貫的內容。
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善於教導學生,同時也必須學會如何放手讓孩子們自主學習,放飛他們自己的想像。我們應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探索知識的方法,然後在掌握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時做適當的引導,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靈活,讓學生在探索中實現質疑的飛躍,以求創新精神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於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掌握足夠的知識,以促進學生能夠著手發現、認清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再次發現。我們必須改變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合作學習,在他們遇到困難時進行必要的指導,讓學生對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夠漸漸養成敢於除舊、敢於布新、敢於用多種思維方式探討所學知識的習慣。事實證明:「從教導學生創新,到放手讓學生創新,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一種重要方式」。
四、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培養創造能力
我在教學畫面感強的課文時,就讓學生讀讀畫畫;碰上詩歌,就讓他們背背唱唱;要是上童話和情節曲折的故事,就讓學生讀讀演演。學生在畫、唱、演中,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內容、思想、情感的體會,而且發展了自身的語言,激發了想像力和創造力。
我原來喜歡採用問答式教學方法,但是使用過分了也不好。每個詞語怎麼解釋,每個句子怎樣理解,每個段落怎麼朗讀,全都由教師提問學生作答。這樣的教學只會使學生的思維僵化。現在我覺得語文教學應當重視探究、發現的環節。一方面我重視讀書思考的環節,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使他們人人都能從頭到尾讀上幾遍書,有時間從容地想一想自己讀懂了哪些,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另一方面,我很重視合作學習。利用小組學習和師生交流的機會,互相啟發,在討論中加深理解,從別人的思路中得到啟示。
五、把課內學習和課外活動結合起來,增加學生創造性學習和實踐的機會。我經常鼓勵學生觀察周圍的事物,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有的同學吃甘蔗時把甘蔗渣亂丟,我引導他們寫倡議書。我還讓學生圍繞「愛護益鳥」、「保護環境」等主題,搜集資料寫成文章。我也讓學生調查「農村國土整治以及人畜飲水工程」對我們這里有哪些好處,並要求寫成簡單的調查報告。學生的寫作興趣一下子就提起來了,每天一下課就忙著到正在國土整治的田邊采訪老百姓,也到村子裡問一些老人沒有自來水之前的情況,全班同學的學習調查積極性都很濃,一個星期後的報告會上,全班所有人都發言了!就連平時最不愛說話的王明也說了!學生們在語文實踐中,把課內所學用於生活之中,既提高了語文能力,又增長了許多知識和才幹。
六、及時評價,鼓勵學生創新
學生需要體驗成就感,滿足他們的表現欲。他們總希望自己的知識技能得到表現,得到認可。為了及時鼓勵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活動做出評價,相互鑒賞活動成果,或者老師對學生的活動成果從個性發展、心理品質等方面做出評價。在這過程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對學生富有創新的作品給予熱情的肯定、評價;對學生的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要加以保護;對學生點點滴滴的創新都要給予重視。教師肯定的評價,對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增強創新信心,有著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贊揚聲中使學生不僅得到極大的喜悅與滿足,還能無形地鼓勵學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下一次的創新活動中。如此良性循環,學生的創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總而言之,創新精神的培養,需要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改變觀念,發揮學科優勢,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實踐,注重創新精神的教育,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跨世紀人才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在語文教學中,要以課文為切入點,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生動發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以此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有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意識,並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學生的創新意識一定會激活,創新能力一定會得到發展。
❼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學生課堂注意力不夠集中無法掌握課堂知識,是老師們比較頭疼的一個問題。
注意是心理活動的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種心理現象,平時人們常說的「聚精會神」、「精力集中」、等詞語都描述的是注意的狀態。注意是認識的警衛,智力活動的組織者,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必要前提和向導。根據注意的產生和保持有無目的性及需要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為無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後注意。小學生注意的特點是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極容易被一些新鮮刺激所吸引。這時期小學生的有意注意也在發展,但不夠完善,需要培養。
英國教學家約翰.洛克說:「教師的最大的技巧在於集中與保持學生的注意。」那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抓住小學生的心裡特點,培養小學生課堂注意力,來使我們很好的完成學習任務呢?
一、 抓住一堂課最佳時間,把握學生注意力
人處在注意狀態時,他的心理活動總是指向於一定對象,並使認識在一定時間內始終集中在該對象上,而抑制與此無關的活動,這就是注意的指向性的集中性的特點。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指向和集中於某一特定對象時,大腦皮層相應區域就產生一個優勢興奮中心。如果注意力集中,則大腦中只有一個興奮中心,並且這個興奮中心有穩定的節奏。
在對兒童的研究中表明:7-10歲兒童連續注意時間約20分鍾,10-12歲兒童連續注意時間約25分鍾。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緊扣小學生連續注意的最佳時間,講解重點和難點。
二、 變換內容和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疲勞是大腦皮層的一種保護性抑制。當人長時間以一種方式從事一項工作時,如果長期得不到休息,疲勞就會積累,使大腦產生保護性抑制,從而影響注意力的集中。為了不使大腦皮層過於疲勞,有效的方式就是變換活動的內容和方式,避免較長時間從事一項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採用這種方法有利於學生聽課注意力的提高。小學語文教材幾乎每課都配有在線主要內容的插圖。我在教學中不讓學生圖文對照地讀,而是讓學生由圖復述課文,或由文字想像圖畫,或讓學生依照課文內容作畫。
在課堂教學中電教手段的應用是協調左右腦功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在教學「升國旗」這一課時,我運用的課件是真實的升旗過程,國歌奏起,孩子們猶如親臨其境,那股嚴肅勁兒真是可愛極了。我在課堂中經常讓學生邊聽錄音邊看錄像,同時伴以講解,讓學生很快進入文章的角色,在於快的樂聲和美麗的畫面中,聚精會神地聽、看、理解文章的內容。
三、 合理組織教學,喚起學生的注意力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學習的最後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只有激發了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才能有高度的注意力。」從聽課注意力的培養角度看,上課依始,教師就應抓住學生的心,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學內容上。課堂教學直觀教具的應用是激發學生興趣,從而增強學生無意注意的「添加劑」。課堂即將結束的幾分鍾是教師對一節課作總結的時候,也是學生注意力最易分散之時,教師不應草草收尾,而應該給學生留下想像的空間,設置「欲知余情,請聽下回分解」的懸念,為下堂課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聽課奠定基礎。
四、 知行統一,凝結注意力
有意注意是指有預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他是人們完成學習、工作的必要條件。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有意注意是十分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當小學生的抽象思維還不發達的時候,孤立地進行智利活動,往往不利於保持有意注意。只有做到知行統一,把認識和實踐活動統一起來,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如在教授童話、寓言等有故事情節的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表演情節。小學語文教學要讓學生有充分的讀書實踐是勿庸置疑的。邊讀,邊想,邊質疑;反邊來再一邊讀、一邊想,一邊畫,解疑。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讀書——質疑——解疑」的實踐過程,既調動了學生的動口、動腦、動手的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有意注意。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小學生注意力培養是重要的和必要的,也是有方法可循的。通過訓練,不僅能提高學生課堂注意力,也能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❽ 在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是智力活動的核心。思維是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認識過程,它能夠反映客觀規律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性聯系。作為智力核心成分的思維能力,它是認識的理性階段,每個人認識世界的活動不只限於認識世界的現象,而且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系。青少年的思維從經驗型走向理論型,既要進一步發展形象思維,又要著重培養、訓練邏輯思維,思維能力是通過它本身的活動過程發展起來的。因此,教師必須有意識、有計劃地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靈活多樣的思維能力。下面就語文課如何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結合自己的體會,談一下具體的方法。 一、訓練語言,發展思維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指導學生學語言。語言是思維的武器、理解的工具,語言學習與思維發展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即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語言離不開思維,思維離不開語言,二者相互聯系。我們不難發現,語言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每每與思維活動分不開。在認字、寫字方面出錯多的是觀察力較差的學生,因為有較強的觀察力就能看出字形、寫法的細微差別;詞不達意,語病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因為有了清楚的思想內容找不到恰當的詞來表達,而是思想本身就不清楚或概念模糊造成的。因此加強語言訓練,要讓學生多讀新聞、報刊。針對某一點談談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思考可分析的角度,並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啟迪學生,進行深入的分析。例如:某中學的學生從四樓爬窗致殘。我就引導學生針對這一現象發表自己的見解,從現象得到教訓和啟示。分析這些問題時,學生往往投之高度的熱情,各抒己見,踴躍發言,思維就像燒開的水一樣被激活。這樣以訓練語言為手段,發展了學生思維,提高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二、設疑問難,啟迪思維 1.利用設疑把握流向。學生的課堂思維比較活躍,其中也不排除散的特點,教師應緊緊抓住這一點,適當設疑,把握思維流向,語文學習更應當經常創設問題的情境,使學生在產生矛盾的情境中通過積極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閱讀教學中的設疑便是思維鍛煉的有效途徑之一,一般採用問答的方式。在《斑羚飛渡》教學中,我利用三個提問導入新課,斑羚為什麼要飛渡?斑羚到底怎樣飛渡?從斑羚悲壯慘烈的飛渡中,人類領悟到了什麼道理?這三個問題由淺入深誘導學生的思維,並規定了思維的流向,使學生的思維很快地順勢進入對課文的認識、理解。 2.利用設疑吃透題眼。所謂題眼即文章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重點,突出重點,突破重點。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主要在於教學是否突出了重點,那麼採取何種教學方法來突出重點,這是每個教師深思熟慮的問題,而設疑能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發現作者是怎樣表達這個中心的。如《社戲》一文,為什麼作者在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通過設疑,啟發誘導思維,學生清晰地認識到:這是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是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從而使學生的智能得到了提高和發展。 3.培養質疑習慣。古人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思維能力的培養,不能單純依賴應付提問,不能消極地接受問題情境,而是應當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注重培養質疑問難的良好學習習慣。習慣的培養,靠的是持之以恆的努力,同時,也應借重行之有效的訓練常規。比如:在閱讀的六步自讀法中設置發問一步,要求學生按照依次遞進的三個問題,自問自答,逐步深入地理解課文,即:寫了什麼寫得怎樣為什麼這樣寫。運用這種自問自答逐步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 三、組織討論,激勵思維 課堂討論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適當地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可以讓學生動腦、動口,互相啟發,引起共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集思廣益,培養了能力,增加了智慧。 1.討論難點,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難點,如果採用討論的方式,把難點交給學生分析,效果會更佳。《孔乙己》中的結尾就這么一句話: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有學生問:孔乙己的死,作者用了互相矛盾的詞‘大約’和‘的確’,這是不是錯誤的呢?對此我先不作直接答復,而是讓學生討論,發表意見,同時提示學生聯繫上下文,然後統一意見。這樣提高了認識,解除了難點。 2.討論疑點,提高辨析能力。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會發現一些疑點,把這些疑點提出來討論,可以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如《爸爸的花兒落了》,學生提出疑問,認為小說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不恰當。理由是爸爸的花兒與本文關系不大,課文主要是寫爸爸。這時,我就讓學生進行討論,討論的結果無疑是兩種意見,但更多的學生認為,本文標題精巧,別有用意。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是實指爸爸的夾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徵稟性愛花的爸爸的辭世。這樣既含蓄又形象,更能突出中心思想。無疑,對疑點的討論,使學生用自己的思維解除了疑點,提高了辨析能力。 3.討論議題、材料,培養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的訓練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當多角度、多側面地開展。中學語文學習,根據語文課的特點,特別要注意直覺思維和邏輯思維結合應用,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協調發展,努力培養創造性思維。一個題目,一個材料,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即使同一個人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它,理解它,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經常讓學生討論議題、材料,不但可開拓學生的思維,打開學生的思路,而且可以培養其創造思維能力。如論牽牛花這個議題,學生認為只有一個角度可以理解因為不能自立,所以只好依據在他人身上。但經過討論,讓學生明白任何議題、材料都可以從多角度探索。其二角度:過程的依賴性使它總是按別人指導的方向前進。其三角度:無論多麼艱難,只要有一點可能就不停地攀登。其四角度:善於藉助外物,所以總比外物高出一截。其五角度:無論攀到什麼高度,根還扎在泥土裡,因此能開出美麗的花。這樣學生的思維開闊了,分析問題的能力加強了。